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学法论文

声乐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中,音乐学科作用明显,其中,声乐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同样重要。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始,就等于进入了“幼儿教师加工厂”。幼儿园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为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必须要注重专声乐教学的作用。众所周知,现在的幼专学生在音乐素质、专业基础、嗓音条件、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较差,加上教师少、教学硬件不达标等因素,难以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更谈不上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声乐知识以及工作能力都严重匮乏,不能很快胜任幼儿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没有深入认知师范性的特点,因此,不了解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的目标。因此,幼专的声乐课教学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充分彰显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

关键词:

师范性;声乐课;范唱;师范教育

在突出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上,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程安排上要做到

1、保留每周一节歌唱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2、设置声乐理论课,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鉴赏水平。

3、设置幼儿歌曲学唱课,使学生的声乐学习结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做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4、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实践课,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二从教学方法上要讲究

1、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入门,所以,引路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一定要站在优秀教师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不应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还要将重点放在音乐知识广度与深入方面。不管是乐理还是视唱,学生都必须要正确认知“一缸水与一杯水”关系与道理。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吸取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教学多样性,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示范课的机会,在讲解技能技巧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示范并讲解。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讲,音乐学科应当构成其中的重要部分。幼专院校开设声乐学科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培育学员的声乐思维。学员在入学后,应当逐步掌握幼儿教育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在这其中就应当包含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幼专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当占据核心性与基础性的位置。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在校学员提供必需的声乐训练条件,与此同时也无法达到必要的硬件条件与师资条件。这种状态下,幼专院校毕业的学员将会很难提升自身具备的声乐素养,以至于在嗓音条件、声乐学科基础与音乐素养上都表现为较低的整体水准。

2.环境熏陶教学法。校园环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室内部悬挂与音乐家相关的名言与图片。优美的琴声、悠扬的歌声,到处充满着艺术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无不感受着艺术的熏陶与教育。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专业知识要丰富,具备专业技能,进而给予学生现实性教育与熏陶。基于此,应当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合唱训练或者是演唱等,也可以举办文艺晚会,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对于幼专学校而言,声乐教学应当突显师范院校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才能确立培育学员的宗旨和目标。为了改进现状,幼专院校有必要密切结合学员自身的特征,全面创新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流程、课堂模式与具体形式等。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入手加以改进,才能突显声乐教学具备的师范性特征。例如:对于各项基本声乐技巧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员都能透彻理解基础性的声乐技巧,在此前提下还要灵活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在条件允许时,幼专学校还应当为学员提供必需的实训基地,让学员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密切接触,进而迅速融入岗位实践的真实环境中。

3.锻炼实习教学法。在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再现机会,而这正是幼专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毕业以后,学生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最关键的在于其知识储备。幼专声乐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幼儿园等实习基地,去深入学习,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课堂提问与小组练唱的方式,亦或是在课余时间上下年级相互交流与沟通等多种方式,都能够保证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个人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单项与多项等方式,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社会节日汇演当中,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查找差距,学习先进,弥补不足,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既实践了综合知识,又锻炼了演唱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4.考试多样教学法。学生的毕业考试是综合能力考试。在声乐课程考试的时候,具体的内容与形式,甚至是评分标准都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在考试中,应当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完成考核。理论考试可以分为乐理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乐理以试卷形式进行笔答,在论文方面则要求学生仅仅围绕某一专题,科学系统地论述个人想法与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特别要考虑考试方式、内容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以采取独唱或自弹自唱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或弹唱水平给出专业技能成绩,然后再加上实习成绩,实习成绩作为教学技能成绩。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从教学形式上要注重

1.声乐个别课。根据幼儿教师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构建正确声乐概念,且对于正确发生方法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具备必备的范唱并对幼儿延长辅导的能力,而这同样也是幼专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声乐小组课。根据学生对声乐知识了解的程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教学,这属于个人与集体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的声部、嗓音条件以及专业水平声乐训练的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声乐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基于此,还可以通过欣赏其他同学延长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声乐曲目及处理艺术进行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声乐小组课程教学设置在幼专声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声乐理论课。对于学生知识结构而言,其声乐理论知识并不丰富。特别是在幼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声乐理论缺乏则会在培养其教学能力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幼专声乐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理论水平,这对于学生从事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声乐辅导课。声乐艺术的操作性特点十分明显,能够彰显其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所以,一定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声乐辅导课的设置目的则是在理论至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以保证其实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5.模拟实习课。要想打造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还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幼儿园教学,然后再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保证学生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将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充分彰显出来,对于促进幼专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要大胆创新与探索,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园音乐教师,进而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郑巧玲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丁宁.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1(04).

[2]周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3]王军辉.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诞生及其发展脉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兴.高等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 问题分析 实践性教学手段

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海燕.高等师范院校合唱课教学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现行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形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学生一专但不多能,偏科现象严重

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形式来看,过分强调个人的主专业,而对其它课程都不太重视,这明显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脱节。如声乐、器乐等技巧课一直在沿用音乐专业院校“小课”的教学形式,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就造成了学生只重一专但不多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师范性特点薄弱,音乐技能类课程与理论类

课程对比失衡,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实用课程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现实中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德国、美国相关课程大约占到总课程的25%-33%,而我国这方面的比例大约只有10%-16%。高师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科课程,严重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的素质结构。有些在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学任务,不知道该如何教书。其重要原因便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及教学实用技术的匮乏使然。专业方面,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应有别于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器乐、声乐等技巧课的教学应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法融入到技能、技巧的训练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更多地贴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不是向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看齐。避免出现过于偏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忽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出现钢琴程度较高却不会弹即兴伴奏等种种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师范教育的特色性也恰恰体现在此。专业必修课的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的。

(三)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导致学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

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从而致使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练习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

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科研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较低以至于不能参与论文交流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

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于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所以,师范音乐专业教育因兼顾育人性要求在音乐这个大系统中在对待音乐教育的共性特征方面的比重要低于专业音乐学院,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把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二)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压缩专业必修课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增加理论课时间,鼓励开设选修课程

对于艺术课程来讲,一般人,包括艺术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艺术是师傅带徒弟,技能是关键,是靠技能吃饭的。这样,过分地强调技能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忽视理论课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功底怎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分析,综合性课程建设将是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可弥补分科过细造成的缺憾。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是大量交叉学科的横向综合,整个学科体系将更加完善成熟。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方面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练习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为了满足中小学管乐队或弦乐队排练的需要,还应设配器课或乐队合奏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中小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已达到一定数量,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应用技术,因此开设MIDI音乐制作课也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在主干课程中加进教学法的内容,如钢琴课中的钢琴教学法、声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法等等,并在各门课程中都强调结合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

(三)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就我国而言,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是适用的。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一、声乐专业课程重视理论与技巧,忽视了艺术实践

长年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存在轻视实践的现象: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舞台表演实践;重视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灌输而轻视声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技巧课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多数情况下,高师声乐课是技巧课,即:“一对一”或“一对二”、“一对四”甚至“一对多”的教学,这种授课方式针对性较强,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颇有成效,有利于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培养。近些年,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被引进技能教学的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声乐集体课压缩成了变相的声乐个别课,以大课的形式上小课的内容,致使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没有任何新鲜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表现欲,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或者专业演员,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声乐技术,同时需要在了解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应用、教学。将声乐教学法中的相关内容与声乐技能课相结合,统一于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明确在校学习的目的性,加强声乐学习的实用价值。

声乐课程的艺术实践性离不开多听、多看、多欣赏、多分析。丰富的感性体验会使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有的国家非常重视将艺术歌曲,特别是将欧洲古典乐派时期的艺术歌曲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并时常在低年级学生中多举办一些早期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作品演唱会、专题讲座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中的只注意演唱技巧方法的提高,而忽视了歌唱的整体性与全面修养的提高,进而做到音乐的表现、情感的表现、风格的表现同步发展。

二、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

根据音乐教育声乐专业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就决定了音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多样性。成功的教育者应该通过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使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掌握,这比起上课的单一的听教师讲授会更透彻、更深刻。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可将实践性教学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教育实践、科研实践四个方面着手实施。

1.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让社会与学校连接得更加紧密,可以让所学的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课程可以作为大四年级的必修课,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安排学生到中小学、社区、养老院、部队或者企业去组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亲身感觉到所学为所用,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察觉自身的学习积累不足,做到查漏补缺。社会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诱发学生发现学术性课题,引发独立思考,确立毕业志向,琢磨好将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舞台艺术实践。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汇报”、“班级音乐会”、“周末音乐会”、“毕业个人专场音乐会”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舞台演出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一些技能大赛,并且要求学生对活动的筹办要自行安排分工设计,其中包括舞台策划、服装处理、灯光音响等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上台演出所带来的压力必然会转化成动力,认真学习,刻苦练习。

3.教育教学实践。重视教育实习课程,将学生的声乐实习落到实处,可以安排假期时间或休息日到中小学去,走进课堂、走进社会,深入搞好教育实习活动,这也是音乐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搞好实践性教育教学的督促工作,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有小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在声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每个年级都将这几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声乐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策略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声乐课堂教学是实现声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是声乐教学原则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声乐课作为学前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课程。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声乐教师,应紧紧把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地位及现状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里面提到:“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新的形势下需要具有较高情智结构、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拥有高超的声乐水平无疑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在教材的选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选择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

很多学前教育院校的声乐课几乎和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等同,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性。往往在声乐教学中太注重对嗓音的训练、演唱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儿童演唱特点的学习和把握,以及对儿童歌曲的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要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服务的,要站在这个立场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既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又要学习和把握好儿童歌唱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还要掌握相当数目的儿童歌曲。如果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成“经过训练”的“艺术学生”,就必将影响教学的进展与质量。

(二)教学模式不统一、不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教师编制和工作量,使培养成本大幅度降低,突破个别课教学的局限性,但难以照顾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生囫囵吞枣,拾点而遗面,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培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声乐教师”,因此,有的学校淡化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仅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句。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对声乐技巧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学习,削弱了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兴趣;延缓了掌握声乐技巧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进步幅度放缓或是学无所成,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表现在现实中很少开展声乐比赛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脱离了艺术实践,演唱作品时缺乏舞台经验和艺术表现力,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进步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实习中,往往注重对学生说课、评课、试讲方面的训练,却很少对声乐、指导儿童歌曲方面训练。由此造成了学生理论优于实践的现象,在把握课堂教学理论上还能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到对儿童歌曲教唱和指导儿童歌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高等院校的声乐课和普通中学的唱歌课比较,无论是从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在教学目的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等,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普通中学教学,它主要是通过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了,因此应多采用齐唱形式教学。

学前专业的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声乐技能训练课,是幼儿教师的艺术课程之一。具体来说,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声乐素质”包括:(1)掌握一定的声乐发声理论知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方法;咬字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等);(2)了解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五线谱、简谱的识谱法;乐谱中的力度、速度等符号;音高的定义;音的分区等),能看懂乐谱;(3)能听出乐曲的节奏节拍;听出作品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能哼唱出作品有标志性的旋律;(4)对音色有一定敏感度,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和对错。(5)熟悉对幼儿歌曲教学进行指导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具备进行幼儿唱歌教学能力的新世纪高品质的幼儿教师,这是指导我们开展声乐教学的依据。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声乐素质,决定着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工作的追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极个别学生从没有上过音乐课,基本音准都没有,很多学生对声乐这个概念还很陌生,认为声乐就是唱歌,就是跟着老师照猫画虎唱下来就可以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认识乐谱,对音高不敏感,演唱时常常会有“跑调”的情况出现。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声乐训练是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学前声乐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如在学生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即一年级要以加强基础声乐训练,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的,从学习歌唱正确的发声方法入手。学习的演唱方法应以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中国唱法”为主。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即是目前普遍称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这种唱法也是目前我国各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采用的主流方法。演唱的曲目应以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典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对于经典的意大利、德奥艺术歌曲及西洋歌剧咏叹调可选用名曲,如存在语言困难可用中文演唱。

从二年级开始,在学习经典歌曲的同时,可渗透一些幼儿歌曲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中国唱法的演唱技巧于幼儿歌曲演唱中,把学唱声乐歌曲作为唱好幼儿歌曲的基础。适合的作品有《鼓浪屿之波》、《高高太子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亲爱的》、《摇篮曲》(舒伯特)、《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阳光少年》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适合吟唱,且前面几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技巧,难度适合学生的演唱水平;后面三首歌曲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儿童歌曲,可以渗透幼儿歌曲教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歌唱水平,为将来走向幼儿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现有的教材部分歌曲过于陈旧,好些歌曲学生不喜欢唱,兴趣不高。所以,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以外,还应选取大量的课外教材(例如:《民族唱法歌曲大全》、《声乐考级曲集(少儿卷)》、《少儿声乐考级作品集》等)。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中有针对性地选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由简到难的歌曲,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忘国家的传统音乐。当然,有的时候学生对于高音的演唱上不去,一到那个地方声音就破,发不出音。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生理上达不到,而是学生对高音产生恐惧,又不懂方法的缘故。所以,在教学生演唱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心理是可以支配生理的,只要方法得当,高音就会唱好,并且坚定一个信念,思想永远走在声音之前。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由来已久,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孰优孰劣说法不一。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形成了如下认识。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声乐专业人才”,再加上受学校声乐教室、师资的限制,所以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模式应以集体课、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为补充。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安排课程。要遵循共性问题集体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讲解的原则。要适时调整不同课型教学训练内容,确定课型搭配,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确保声乐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以学习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这部作品需要6个课时来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大体这样安排这6个课时:第1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学习作品创作背景、倾听作品范唱、学会歌曲;第2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演唱歌曲,能做到熟练、完整演唱;第3、4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教师个别强调,包括音准、节奏、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问题;第5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要求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教师个别强调,包括情感表达、动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第6课时:集体课,学生汇课,相互观摩,全体学生基本都能做到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作品,从而完成本作品的学习环节。

这样,用集体课向学生集体传授声乐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技巧,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阔视野,扩充曲目,增长见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小组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演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有利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来自四面八方,生理条件的差异,文化程度、语言环境的不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对声乐课产生恐惧。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具体教学方法为以下几种。

1.情感与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首歌曲除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外,还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歌唱才能赋予歌曲以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唱一首歌前要对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理解歌词的意义。在演唱时要让学生去联想,眼前出现画面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例如《鼓浪屿之波》这首歌就是抒发了作者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演唱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历史上的台湾是怎样的,现在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况,其次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这种期望的、迫切的心情。教师一直用这种方法,学生慢慢地就能学会怎样理解歌曲,怎么处理歌曲。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文字、数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真实事迹提炼出的讴歌为祖国献身的先驱的一部作品,作品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感人,在讲授这部作品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部作品的歌唱家范唱等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生,丰富课堂讲述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作品背景、作品旋律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作品的目的。

3.集多门相关学科、教学法为一体,采用融合式教学法。主要是将声乐的相关学科,即诗歌、朗诵、钢琴伴奏、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声乐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为将来成为优秀的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例如《我的渔家》这首歌曲,作品演绎的是“我”的家乡――渔乡的美好生活场景,教师在教授时:首先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范唱,或利用多媒体欣赏一遍,再讲述我国沿海渔民的生活情况,描绘出一幅渔乡“水陆两条大道宽”的美好景色,使学生获得感知。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欣赏歌曲,欣赏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接着让学生用发声的状态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唱谱,通过唱谱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最后完整演唱,赋予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朗诵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四)将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只讲理论脱离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定期举办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声乐技能比赛等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通过排演童话剧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声乐教学技能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把握能力。增强实践性是一个被证明了的成功的方式,因而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要注意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很多学生和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要“唱得好”这个误区,总是拿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注重在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学习,而忽视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还要知道当前我国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师资,进行幼儿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怎样的;怎样去和幼儿进行沟通并对其传授知识,为此,学前师范院校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与幼儿园课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续梅.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文娟.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京),2009.1.

[3]王永桦.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2010,(2).

[4]李双珍.音乐教学要动之以情[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5]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7]卓莉莉.五年制幼师声乐人才培养初探[M].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