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但是,就成绩来说,这是一个并不普通的学校: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校、全国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学校在高中生源入口分数线居全市最低的情况下,连续多年荣获珠海市高考质量二等奖、三等奖、珠海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多年来中考质量、素质教育评估一直保持在金湾区第一名的位置上。学校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成为金湾区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和珠海市知名学校。

这样的蝶变,源自何处?

或许,从该校教师屡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这一显著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根源:

郭铭辉老师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课题,荣获2001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华跃进老师的“生物科技活动的创新实践”项目,荣获200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江华波副校长的“珠海市历史地方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荣获2009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郭铭辉老师主持的课题“古诗共鸣教学法”实验报告,荣获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杨俊校长的“散合式教学法拓展研究”课题,荣获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

无疑,正是教育创新,让学校由普通到不普通,甚至成为了区域性名校。这既得益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比如郭铭辉“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创生与创新,更得益于校长治校理念的创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是该校校长杨俊提出的办学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大力鼓励教育创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

散合式教学法:学校教育科研品牌创新的生成性写照

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学校的发展命运。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鼓励教师走教科研发展之路,促进专业成长,助推学校跨越。“散合式教学法”的创生以及发展为学校教科研的核心品牌,就是学校给力教师创新、推动教师成功的有力写照。

自2008年9月开始,该校课堂上“一言堂”的局面转变为“百家争鸣”的氛围,教师穿梭在团坐着的学生间听取发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也是学生的,在教室的每个地方,都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发言。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由学校全面推行的“散合式教学法”。

“散合式教学法”是由该校特级教师郭铭辉的教育科研项目――“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衍生而来的。“散”就是发散思维,“合”便是辐合思维。“散合式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一般分为两阶段六步骤,即第一阶段为发散思维阶段:预习―讨论―质疑;第二阶段为辐合思维阶段:解疑―总结―检测。

发散思维课,这是思维全面开放的课,教师课前对教材不作任何评价、暗示和导向,也不定任何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预习。学生充分预习之后,在课堂上进行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自由广泛的交流。只要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交流,并且提倡越散越好,特别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性的看法。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激励、点评学生的发言以外,还要给学生的发言评分,科代表做好登记评分,下课前做好总结。辐合思维课,它则主要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单元教学要求及应试要求完成该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发散思维课中,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讨论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教学任务的偏差和遗漏,给予修正和补充。

在郭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把课题由原来的语文单一学科逐步推广到各个学科,还设立专门的课题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自此,“散合式教学法”课题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9月经教育部评审顺利结题。为了推广课题,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年级组学习、小组讨论等,认真组织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杨俊校长也一直坚持在自己的物理课上实践“散合式教学法”,亲自上全区、全校示范课。在杨俊校长积极推动下,学校逐步规范课题管理,开展散合式教学法的拓展研究实验,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校的科研特色,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所有这些,都让置身课改的教师们感受到了参与教学改革的益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幸福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猪笼草科考课:学校教育实践品牌创新的标志性写照

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就要针对学生实际搭建精彩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放飞青春的梦想。该校通过开设选修活动课,让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输送人才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项目是“食虫植物猪笼草科学考察活动”。

华跃进老师和他的兴趣小组不仅将猪笼草搬进了学校实验室,植入校园各个角落,就连后山野生植株也被他们摸了个遍。猪笼草在当地已不单单是种捕食虫类的奇花异草,而更像是该校科技实践教育的一个标志物。在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带动下,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逐渐形成了“教科研、活动课”为主线的办学特色。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1 构建体系研究具体问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1 研究具体问题

本文立足于高职数学必修课的教育教学,借鉴国内外数学教育模式和数学教育方法的新进展,采用综合研究与实践的方式,运用“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多重教法有机融合”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安排,“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措施与手段,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的归纳性和演绎性,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融入数学的常规教学、科研、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建模必修课的教育模式。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缺点,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对高等数学建模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习热情不足等因素也是制约数学建模教学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体系构建思想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中融入数学建模发展势头的确很快。但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职数学教学在课程内容教授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理论讲解、分析推导、运算技巧而轻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应用性和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把常规教学、科研、竞赛指导、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必修课教育模式,本课题教育模式包括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的数学必修课的教学,而不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二是本文研究的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改。

2.1 数学建模

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明确的分析,舍去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其主要的数学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利用数学的方法、技术来解释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2.2 推迟判断

延缓结果出现的时间,实质是教师不要把“结果”抛给学生,而是要把数学概念、定理、解题结果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并且教师在聆听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回答不符合教师预定的思路时,应该有耐心,不马上下错误判断,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散学生思维,真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 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数学课程内并入法”,采用“问题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

本教学方案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部分把该学期数学建模要用的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第三部分讲解两个数学建模的问题,具体动手操作整个建模及求解过程。具体做法是一个问题首先被呈现,随后与这问题有关的数学内容被探索和发展,直至问题被解决。

“数学课程内并入法”具体实施过程是:第一周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周至第十四周把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分为初等函数模块(包括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等重要的数学知识),导数与微分模块(包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函数的凹凸性,利用函数的性质作函数的图像),常微分方程模块(包括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齐次和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最后一周讲解两个从数学建模的题库选取数学建模的问题,教会学生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最后进行模型的分析和评价。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问题情境的呈现―数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情境的解决―新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新的问题情境的解决”……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结果检验―推广”。

3.2 考核方式中加入学生自行命题相关专业的数学建模论文评分

在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由学生自行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及论文的写作。并由指导教师讲解和评价学生的工作成果。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思维素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认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意识。(见表1)

3.3 组建优秀数学建模竞赛团队

大力开发数学建模课程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同时我校已经开设两年数学建模选修课,建成数学建模室三年,挑选对数学感兴趣并有较高学习潜力的同学,开展以数学在专业技能中的应用为目标的数学建模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确定团队内部每位指导教师的主攻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剔除团队中其专业背景确实不适合的队员,而对于团队建设急需的研究方向或技术力量,则通过内部物色、主动参与、积极动员等方式加入到竞赛创新团队。

3.4 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数学建模竞赛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建设,申报各种课题,提升科研水平,打造教学、科研、竞赛指导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

3.5 开拓一系列以数学建模为背景的创新实践活动

结合各专业背景,发动学生运用数学、计算机及相关背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与专业问题,例如讲授函数时学生自行找出大跨度建筑物的悬索结构问题,即贴近专业又结合教学内容,从而全面推动两个课堂即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实践活动比例。

4 本体系的研究内容综述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4.1 研究内容

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他们各项单科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综合素质积淀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在高等职业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有机融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的改革。

如果通过本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和特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手段,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与科研能力,培养出一批能讲会教,动手能力强的科研型教师。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总结活动的收获,把在这一段时间的收获做整理,分析过程的好坏。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请笑纳!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1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2本学期,围绕学校提出的“聚焦课堂,关注质量;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教学工作重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务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1、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条件限制下,本学期坚持按课程标准开足了课程。有能力的老师跨学科教学,同一学科由多位老师兼任。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坚决杜绝随意更换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在以往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要求,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就计划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以及教研活动等五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量分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加强教学“五认真”检查,并把它作为我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每次检查都认真组织,详细布置,并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书面检查情况表,以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为今后“五认真”努力的方向。本学期经过三次检查,评选出语文组2位、数学组2位教学优秀教师,其他老师也在检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能认真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时间(周二下午语文,周三下午数学)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课改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积极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内容。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搭建平台,展现教学风采。本学期我校与桥下一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在本校举行,给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教学新理念的平台,受到了老师们一致好评。5月份在市、县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织下,我校与温州__小学、县岭头小学举行随班就读“课堂有效教学”联谊教学活动,陈__、柯__俩位教师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青年教师在一次次上课、反思、研讨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教学业务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赛,凸现教学实效。本学期我校新教师柯__积极参加新苗评比,她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3人次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全获县级一、二等奖。

4.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本学期我们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学科的书面测试成绩,提升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开学初,结合本校教学规范管理相关要求,我要求每个班级建设后进生档案,针对后20%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帮扶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帮扶记录。学期中,教导处在对所有班级进行调研,及时汇总相关数据,肯定了一些进步的班级和学生,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本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我兼任两门主课,工作有时无法兼顾,一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

2、教研活动形式几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又缺少专家的引领,活动效果不明显。

3、随着教师的“老龄化”,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开展,但落实不够到位。

总之,本学期,在校长的悉心领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恪N医ν急涓铮角逃乱底鞒龉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3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乡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实验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5节,数学教研课13节,英语教研课5节。促进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抓特长生培养,推进教研成效

学生的特长方面的发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校紧抓特长生培养,开设了“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气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校学生任壮、王珂在县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五年级学生王珂所写作文在现代家长杂志发表。特长生的培养,浓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了学校的教研成效。

五、开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定期开设教师论坛,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感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4这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青阳教育办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初跟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教案的设计,并进行跟班听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

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5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动问题意识缺位,没有形成专题研究。校本教研没有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个专题。缺失 “研究什么”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动呈平推式,缺失磨炼提升过程。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研活动研究课上了,大家也认真评了课,执教者也很认同评课者的意见,并做了反思。活动经历了上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一条龙,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各自为政,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鼓,教研没有深度,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实践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即确定一个主题,推行一课二上,实行三个结合。

一、确定一个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笼统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专题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根据问题的价值性(具有现实价值,通过专题研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共性(大多教师或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可操作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最后确定教研专题。如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有效方法,等语文组的“一年级语文开放式识字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拓展自主式教学”,数学组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英语组的“小学低段英语趣味性教学”等等。各学科组或几个学科组一起围绕自己的教研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由模糊变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推行一课二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堂实践层面上说。一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调整;二是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促进进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落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使教师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整个过程,采取“一课二上”策略,我们称之为“初磨课”和“再磨课”,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课:初磨课一般在学科组进行,经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执教初磨课”三个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学习理论,既为执教教师和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为观察、研究、分析课例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据。理论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各位老师各自去收集和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负责人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执教老师或全组教师,供大家参考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集体备课阶段。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阶段主要开展“三研”活动,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学法的过程。研究教材,要求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采取三种的方式进行,即问题导读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读法。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学案,研究学习起点,针对个别差异和不同学情组织教学。研究学法,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实际,鼓励指导教师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布障设疑学习法的模式(布障设疑——激发兴趣——探索学法)和提出要求学习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学探索——渗透学法)。不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独立备课——导师指导——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执教“初磨课”阶段:学科组任教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备课过程,初次进行上课,组内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说课和评课,然后调整学案,准备上“再磨课”。

再磨课。听课者主要是针对学科大组成员,年级组成员均有分工任务,要求大组全体教师参与互动,主要开展“三讲”活动。组内一人讲磨课过程,一人讲观点报告,大家讲课后感想。

1.讲磨课过程。

可讲在备课前的学习准备,讲对教材的理解,讲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讲如何对学法的指导,讲磨课的学案的前后调整等等。

2.讲观点报告。

年级组内一位老师要针对组内的主题,结合组内磨课过程与经历,做一个观点报告。

3.讲课后感想。

组织全体听课进行讨论,听课老师根据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请专家名师加以指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实行三个结合

为了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准,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一次性消费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实行三个结合。

1.课内和课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拓展教师交流反思的时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互动。我们通过QQ群,教师博客等形式,让教师撰写随笔、反思等进行继续交流,使“再磨课”后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进一步深化。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师根据滚动式的教研活动,针对执教老师的课例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拟写案例或论文,开展基于课例的课题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清晰教学实效,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使其成为下一轮主题研究的起点,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拟写案例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3.校内和校外结合。

我们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校际交流,主要采取教学观摩会、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由上课的老师来展示,这既产生辐射的作用,又为教师再提供一个再实践提高的过程和机会。

我们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听课,努力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果。

语文学科4月份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关键刚做课《陶校长的演讲》,并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讲座,5月份又邀请浙派名师陈传敏来上课《牧场之国》,独特的课堂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邀请名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名师的声音,检验学生的水平,启迪老师的思维,思考自己的教学,构建语用性以生为本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为了初小,邀请了城西中学的教坛中坚金亦珍老师做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新视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构建与实践》两个讲座,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向金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金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金老师也从老师们的提问与交流中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部分目标要求。

为了幼小衔接,承接了县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会任务,一年级的胡志莲老师和金玉燕上了同机关二幼的老师一起上课研讨,课后教研员、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话题。

数学教师怎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本学期数学组仍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为重点,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特邀请温州教育学院王炜老师来校指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金玉燕、王云莲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大家相互讨论学习,开展五次专题研究,共上了13节公开课。其中潘晓燕、任若群在学区教研活动中分别上了《抢数游戏》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金玉燕合杨启北分别上了县级公开课《解决问题》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潘晓燕和谢志富老师在上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之后,延续上了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公开课,钻研精神可嘉。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无序 有序 模式转变

前言:

教学内容、模式是教育最基本的两大控制点,然而与其他教学项目,初中作文教学在这两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上存在明显弊病,导致诸多“无序现象”,致使初中作文教学效果、质量下降,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非议。

一、初中作文教学发展现状

教育教学是围绕一个固定“目标”而发展、创建的,但在作文教学中,很难找到一个权威、固定、科学的总体目标,来维系、处理各个教学任务,使其能够相互配合,达到良好指导效果。由此可见,现阶段,教学目标无序依然成为初中作文教育最大的发展问题。一方面,全国各省市在作文教育上的诉求、愿景、发展模式不同,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思想观念,让作文教育失去统筹能力,无法与其他教育项目形成“整体教育策略”,完成宏达的战略目标。各初中院校在设置作文训练主题上也呈现多元变化,不同年级、学期、单元的阶段学习,没有统一、固定的主题来诠释、维系,如此,很难保证作文学习、训练知识具有承接性、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要求时,往往会“就事论事”,对“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讨论,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浩如烟海的“写作知识”望洋兴叹,因为不成体系的教学知识和技巧根本不能帮助他们有效学习、系统学习。[1]

二、初中作文教学“无序”模式向“有序”模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对作文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可知,要想成功将作文教学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必须从教学目标、训练主题、教学要求等三方面入手,进行“有序”改革,将作文教学归引到正路上来,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从全局考虑,围绕作文教学内容和思想,划分初中作文教学不同阶段、每个学期、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做到深入教学大纲,推敲全国育思想、挖掘作文教学价值。同时,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个“规范”的主题框架内,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有序、有层级、可操作的阶段性教学任务,带领教师工作。

其次,突出作文训练的重要性,提高训练项目在教育教学中的分配比,并在课程、训练项目编排上注重“先后有序”。比如说:能够锻炼学生写作观察力、描写能力的叙事、叙物的作文主题应放在训练初期,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与思考能力、写作技巧的“议论式”作文,可以放在训练后期,以便学生在充分掌握写作技巧之后,才开始写作。这一训练模式,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习惯”、培养写作“能力”、训练写作“技巧”,体现写作教学积累-指导-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价值。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初中写作教学的训练项目做了如下安排。七年级,掌握写作基础,包括作文格式、叙事方式、叙物技巧等基础性写作能力,八年级,综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统筹规划训练课题、主题,积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擅用“创意思维”,以独特视角,解读社会问题;九年级,总体拔高,以议论文、说明文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写作激情”,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体验生活。[2]

最后,规范教学要求,详细分析教育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权威机构的作文教学模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教学体系,从而做到规范作文常规教学法、让教育与课程目标同步。如:明确规定记叙文的记叙人称(第一、二、三人称),规范记叙布局;突出作文主题,合理安排调配作文资料,做到段落层次分明,具有逻辑价值;后续写作应承接前文,保持一致性语调、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让其尝试并掌握多种写作类型的文章格式(小说、散文、寓言故事、诗歌等)。如此这般,教学要求会在“有序”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存在价值,一步一步引领老师和学生开展教育、学习工作。将教学规范和制度划分为若干各点,以点带面,通过实施具体教学方案,来控制、管理整体作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仍存在诸多困难,需要走很长一段发展、变革道路,但为了作文教学的发展与有效应用,这种改变是必要的、必须的。为迎合现代化教育发展,初中作文教师应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凭借自身职业经验,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主动为学生“谋福利”,如此,作文教学的“有序”发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3]

参考文献:

[1]王云娟.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4,21(16):15-26.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打造共同体——教师发展的学校

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强则学校强。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在完善原有师徒传帮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化、标准化、项目化,以夯实教师的基本素质。

“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以“崇德、尚美、问学、健体”的校训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学高、身正、教得法”为目标,培训对象为未完成高中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及见习教师。培养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还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技能培训、反思座谈、自主研修、外出学访、总结汇报、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重大教育事件,教案书写、说课、硬笔书法、简笔画等技能,教科研知识,班主任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师德规范等。由特聘专家、选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组长、名师、具有特长的教师等担任培训讲师。

学校与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提高人生境界,开阔教育视野,唤醒职业激情。一期培训项目选拔了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15人,本着开放、多元、选择的原则,进行任务式层级培训。在学员选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培训、卓越领导力培训、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训、教学质量把关与控制方案培训、教学团队协作与激励培训等。学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研讨、交流和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培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在教师博客(http://.cn/tj14zx)上进行研讨、交流。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领导力培训”后发表感言:“卓越的领导力来自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力就来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应具有对待事业的奉献之心、责任之心和对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课程结束后,学校将启动二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以点带面进行二级培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与学校未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方案》,学校将在3到5年的时间内对15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说课、做课、评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走质量为本的教学之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 “教学研究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课”“家常课”“青年教师说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群体智慧,教师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示教学过程,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强化效率意识,倡导教学反思。校领导深入各学科组、备课组,加强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引领,顺应教改要求,做好教学会诊,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以反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上层次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如,语文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反思会的形式,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作了汇报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内容纳入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究作为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和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特级教师和督导组指导,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学校开展德育、体卫艺和各学科课题研究,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相继编写了素质教育丛书《园丁心声》二集、《师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师德感悟》《班会方案选编》等。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多年来坚持的以高考教学反思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高考试题及考试结果、毕业班复习安排及非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每年推选出2到3个经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会上进行交流,教师间互相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讨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在全区毕业班推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严谨治校”,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沟通与合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延伸。

学校开展以“向45分钟要效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论坛、跨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外出学访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学校组建好三个团队,即教学校长挂帅的管理团队、学科组组长挂帅的教学团队、信息中心挂帅的服务团队。发挥好“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三种功能,即:形成组内研讨、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实现研究课的功能;达到做课教师直接受益、参与教师间接受益的效果,实现种子课的功能;使每节课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成为精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示范课的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德育团队建设,即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促智不动摇;一手抓教学团队建设,即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纪律。坚持三个创新,思路上的创新是理性回归,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工作上的创新是抓好落实,即管理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点”;态度上的创新是永不放弃,即对目标永不言败,对学生永不抛弃。

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形成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态势。

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指导小组,制定了中、高考评估方案,增值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备课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专业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处,实现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卫艺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实施精细化管理,成立年级管理部(以下简称“级部”),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级部是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级组,级部的管理宽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宽度包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与文化管理等,级部聘任和办公经费管理等人权与财权的赋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强化。级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管理趋于扁平化,让各种管理信息不衰减,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从而实现级部的精细化管理。级部主任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以德促智;备课组组长队伍——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纪律;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自主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响下,十四中教师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工作之中追求“三种感觉”:工作之前有冲动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悦感——爱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时,把握发展契机,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参与评选和展示活动,以优异的业绩构建发展共同体。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了“星级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星级教师管理、评价、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评价和认定工作。为了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体现全员发展的理念,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质量、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社团活动、论文获奖、课题结题等方面评价教师。星级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部门重大课题研究、学访交流、教师培训、年级组聘任等管理措施挂钩,与人事部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岗位设置、学术称号等管理措施挂钩,评星结果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每学期进行阶段总结,每学年进行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展示十四中教师风采,以竞赛课的新突破引领常态课的教学变革。竞赛评比中,每一位参赛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学科团队在支撑。以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由校领导策划,初、高中主管领导领衔,学科组组长做参谋,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部全力配合的团队,通过合作,不断为参赛教师实力的提升出谋划策。学校为参赛教师们购置了“激光翻页笔”,这样,教师们就可以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比赛中,因为有了学校信息中心常态的培训,有了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了教师之间无保留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参赛教师们设计使用的课件不仅具有本校标志性的模板、统一规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题鲜明、学科特色明显、辅助功能显著等个性特点,因此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学校还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师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行为表率;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绩领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这片沃土上,不仅每位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各个学科组也日益显出勃勃生机。市级“十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学组是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0岁,是十四中学科组的优秀代表。他们组织开展的数学小论文活动已坚持十余年,近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创立的“宏观把握、微观激活”复习策略,在提高课堂效率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是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和谐友爱的团队。他们坚持开展的“语文周”活动在全市语文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多年来,语文组教师奋发拼搏,薪火相传,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特色鲜明,在2012年高考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全区第一的梦想,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英语组以科研引领教学,自2007年开始,承担国家级课题“英语报刊阅读与任务型教学”研究,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组教学、科研并重,他们承担的天津市“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青年资金资助并已顺利结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个性风采——十四中优秀教师撷英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秦宝锋

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践行着十四中“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她坚信的格言。

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锁。在物理教学上,她不断积累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

作为备课组组长,她组织教师共同教研,使全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给自己充电。她说:“作为教师,在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今后,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学生铺设辉煌的成功之路。”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洪国华

1998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15年来,她以“敬业、务本、奉献”为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之余,她时时充电,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2006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并顺利通过考核;2007年,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成绩优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高中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获市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获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写则殆》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姜 健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他体验到身为人师的快乐。所带班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北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7年,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高效课堂研讨会上做市级公开课。先后被评为第十三、十四届区级学科带头人。2012年9月,被评为河北区首批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他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及天津市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孙春淼

民进会员,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河北区新教师验收课评委。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她利用历史学科优势教书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她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随时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正确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社会与自我,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菲

200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连续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荣获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优秀班主任事迹交流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撰写的德育论文《拾撷班级文化建设点滴》获全国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高中总复习》,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学习测评》。

教学工作中,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带班的化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撰写的论文《乙醇》获全国一等奖,《“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设计》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莉

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外语研究学会会员。

她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奋进的航标,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级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她敢于创新,实施了“整合管理步骤、融合学生兴趣、关注个体进步”三效合一教学法,在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率先在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教学活动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张 妍

200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她热爱教育事业,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风貌,所带班获行为规范优胜班、诚信班、文明班,区、校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屡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班会评比及小型多样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她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市、区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河北区名教师 刘秋蔚

河北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她在教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题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区级教学公开课,在区首届“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市“双优课”评比、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等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8年,学校为她创建了名师工作室。她常对青年教师们说:“‘师徒活动’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安志红

她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精神。作为年级组组长,她将营销管理中的法则应用于班和年级管理,出色完成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科组组长,她带领的团队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

她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区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中考教研展示课及专题讲座任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教师,教学中敏于观察、勤于反思、虚心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撰写的多篇教学体会发表于正式报刊上并获奖,参与的“开展班集体文化活动,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魏璟华

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高级教师,河北区首届名教师, 河北区高考中心组成员,“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委,青年教师学科基本功大赛评委,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纲、考纲,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精讲精练,少时高效,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她潜心科研,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必修模块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教学的研究”等。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并发表在学科核心期刊上。指导的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中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河北区首席教师 罗晓培

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市、区级重要考试的命题工作,多年参加市教研室地理学科组组织的《地理总复习》和《高中地理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师大会上介绍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她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高三期间也很少留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她带的毕业班曾接受过一次专业潜能测试,大多数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地理是第一兴趣”,她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她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共送走4届高三毕业班。2011年,她所带的高三(3)班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

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自信”是她给每一届学生上的第一节班会课的永恒主题。她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也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相反,一个人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为可能。”艺术节上,她为学生制作“班级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体风采;运动会上,她为学生呐喊助威,被评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来,她始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多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小组评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学相长,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带班的三大特色。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奏响领导班子建设主题曲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苏爱萍校长认为带领出一个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干部团队,才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学校现有班子成员10人,其中七名中层干部都是新提拔起来的,平均年龄不到34岁。他们业务上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工作热情高涨、活力四射。但经验的不足,同事之间欠缺磨合等问题,也在日常工作中凸显了出来,阻碍了学校及其个人的发展。为让这些的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塑造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班子队伍,她从如下三个方面打开思路。

树立争先意识,提升学习力。实验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要求他们在争创一流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争创一流的业绩。这就要求每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不甘人后、永争一流的素质。为此,他们在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活动。一是向书本学习。每学期,他们会有针对性的开展领导班子读书活动。上学年,他们共读的是《管理十戒》《赢在执行力》等管理理论书籍,并利用班子会的时间交流读书收获,分享读书成果,从中习得管理的精髓。二是向先进学习。学校虽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相比省内名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见贤思齐,他们怀着谦逊的态度,定期派出中层干部到省内乃至国内名校学习先进经验,2011年先后前往东营、临淄、济南、博兴等名校实地考察,学习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如何擦亮学校品牌。每次外出学习归来的成员,总要在第一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所见所悟,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三是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在履行职责中总结方法,提高能力也是中层干部的“必修课”。年轻中层干部欠缺的是实践经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她创新提出了“网状管理”管理模式,即每位中层干部除了分管相应的学科之外,还要分管一个年级教育教学工作。除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引领教师实践新课改以外,每位领导干部还要负责起所辖年级的一切管理事宜。每周的班子会,中层领导都会将所分管的学科及年级本周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介绍本周自己具体干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并对下周工作做出计划打算。此举使干部们下到教学第一线,在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拉近了干群关系,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大局意识,提升凝聚力。树立大局意识是提升凝聚力的关键。她总是强调要以大局为重,抛开个人恩怨,走进工作,履行职责,才能提高凝聚力,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是讲团结。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他们很快达成共识:年轻的班子团队成员可以个性张扬、各有特点,但是,好领导不是独行侠,还要讲大局、讲团结,有话说到当面,背后互相搭台。二是讲服务。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中,作为领导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应该深入到师生群体中,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为师生的发展当好服务员。在管理中,她坚持做到待人以诚,处事以真,经常与老师坦诚交流,在第一时间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状态,面对教职工最关心、最热点甚至最反感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式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上给予教师精神抚慰,当教师工作劳累或工作不顺心时,则积极地帮助,耐心的疏导,真正做教师的贴心人和知心人。在工作中尊重师生,讲民主,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阳光操作,在专业上给予教师精神鼓励,老师需求的,就是他们服务的,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愿望。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急师生之所急,尊重教师,关爱学生,想师生之所需,用爱心和责任编织教育的辉煌。

树立实干意识,提升执行力。学校的办学思想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落实。因此,他们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既要求加强实干精神的培养,又要求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一是率先垂范。“领着老师干,干给大家看”是她工作的信条,也是全体班子成员遵守的信条。只有领导班子走在前面,干在前面,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全体师生的统一行动。为此,凡是要求师生先做到的,领导班子必须首先做到,绝不搞特殊化。这样一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了令行禁止,很少有人违反学校工作纪律。二是提高执行力,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衡量干部素质的关键所在,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再好的办学思想如果没有很好地落实也只能算是空想和梦想。在具体工作中,她要求每位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行政办公会的决议,认真落实好部门的各项工作。既要学会谋划全局,统筹安排,又要学会突出重点,方法灵活。做到重点工作全力抓,紧急工作优先抓,难点工作配合抓,同类工作合并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敲响教师队伍建设最强音

苏校长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很多现已步入领导岗位,他们正以责任和爱心编织着教育的梦想,推动者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学校有教师一百多人,生活背景、个体经验、知识层面等各有不同,怎样带领这支队伍创造优质的教育,让人民满意、领导放心呢?她的具体做法是:

责任激怀。苏校长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她,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与责任心。林崇德教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教师需要爱很多别人的孩子,还不是普通的爱,必须得是发自内心无私的大爱。爱不在,责任不在,教育亦不在。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生活是清苦的,责任与爱心又来自何处?围绕“和美教育”核心,学校组织过师德大讨论活动。每位老师都围绕“和美”这一核心,阐释师德的真谛。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通过讨论,老师们认识到“和”在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美”在言行、美在专业发展,而要达到和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付出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方向,爱心是明灯。在工作中,教师们学会了让责任来提醒自己,用爱心去照亮每个学生成长的路程。

读书丰富内涵。读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文化内涵。 学校高度重视读书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一是倡导广泛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诗书气滋养底气”,已成为实小教师的共识。读书,也已成为实小人最具时尚的休闲方式。学校要求教师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阅读大量教育刊物,丰富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二是倡导定向读书。根据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有重点阅读相关书籍。学校还鼓励老师再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精读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现行教学。三是倡导引领式读书。学校领导在率先读书的基础上,结合师生读书的现状,有计划地向教师赠书,引导教师在读书中提升教育理念。结合所赠书目,开展“好文推荐 两周一得”活动。学校还以“实小开讲”QQ群为平台进行三个层面的网上读书研讨:一是35岁以下教师参与的读书沙龙活动,以此推动青年教师的读书工程;二是班主任参与的班级管理大家谈活动;三是语数英老师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大讨论,互相取长补短。

科研启迪智慧。立足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苏校长带领她的团队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以期寻求质量提升的增长点,教师发展的突破点。

一是“小课堂·大视野”——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什么是校本教研?苏校长认为,立足于学校资源平台,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校本教研。学科教研中,学校秉承“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切实解决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总目标引领下,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最终确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语文“生本高效131”课堂教学模式、数学 “导—研—展—练—测”五步教学法、英语为“五环教学法”等模式。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同课异构·达标争优”课例教研活动:树标立竿——语数英三科选择学科名师人选执教示范课,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学标会诊——由学科骨干教师执教观摩课,同学科教师评课议课,研讨如何学标;达标践行——各学科教师自找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完善教学设计,以模拟课形式参加课堂达标活动。考核小组依据《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打分;不达标教师二次备课后再上达标课,直至达标为止。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二是“小专题·大学问”——认真实施小专题研究。小专题研究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研究策略。在选择小专题时,学校倡导教研“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研究策略,严格迈好“四大步”。第一步,将权力下放到各教研组,将申报的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全部确定为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时间召开研讨会,引导教师们及时发现和提炼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难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商讨研究的步骤及人员职责,撰写课题申报表。第二步,各学科小专题确定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制订方案,包括对该问题的原有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相关理论支撑和行动计划等,以此来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三步,在行动研究、个案分析和反复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案例、阶段性总结等形式随时归纳整理,把实践中较为零散的初步认识,提炼为理论意义的经验。第四步,通过教师间交流及邀请教研员指导等形式,借助同伴和专家的力量来验证自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改进。如提高课堂操作的实效性研究等课题,在提炼、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主题沙龙、案例呈现等方式进行探讨,从宏观上引导教师的研究行为。

三是“小研究·大收获”——重视重点课题的研究。学校重视各级各类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制定了严格地课题立项和研究制度。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省、地级大课题共19项,对每一项课题,学校都注重“双强”入手:一是加强科研组织领导,以校长为统帅,以副校长具体负责,以教导主任、课题组长为中坚,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工作网络体系,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论证、立项、申报和实施研究、结题、成果推广等工作;二是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每双周一的下午为课题组活动时间,课题主持人定期向课题组老师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全体老师围绕这些课题,结合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主题研究。通过说课、课题研究课、评课、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为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课题奖惩政策,对教师参与研究的任务量化积分,同时实行“四鼓励”机制:即鼓励教师承担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论文,鼓励教师拜师求教,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弹响学生健康成长主旋律

教育的基本交织趋向,首先应该锁定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习惯。要让学生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生命素质、生命质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习惯奠定美好人生。每天上学放学,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学生都会自觉排成两路纵队,有序地出入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得益于多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深受启发的同时,苏校长认识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甚至可以主宰人生。学校致力于推进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校读书五年,让好习惯伴随其一生。

要养成良好习惯,首先应该找到学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设计并发放了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对1000多名学生家长和百余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汇总,确定了低、中、高年级各9条急需培养的习惯。接着,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备课,找出解决学生不良习惯的方法,编制《学生习惯养成手册》,为后续实施教育提供了教材。

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争优卡”、“评价卡”作为奖励,创编了习惯养成歌曲和养成儿歌,让学生在随时随地的哼唱、背诵,形成无意识记忆,轻松地把习惯养成植入心田。

书籍浸润多彩童年。“阅读改变人生,书香浸润灵魂”,在这里,苏校长希望为孩子打造一片阅读的净土,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学校开展的“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打造书香童年”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老师及学生的支持与认可,并获得了良性的互动,全面推进学生读书的进程。学校组织的书友会、少年读书论坛、爱心书市义卖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既开阔视野,陶冶了情操,又提高阅读能力。学校先后举行的亲子同写读后感、亲子同题习作、亲子读书汇报交流、亲子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励亲子共读,既增进了亲子感情,为推动全民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活动提升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将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课外生活,走向社区,走进大自然。学校借助清明节、助残日、国庆节等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参加文登春晚、教师节展演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多样有趣的活动,不但没有落下孩子的成绩,反而使孩子们在合作中领悟到集体的力量,在拼搏中锻炼了顽强的毅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在竞争中增强了信心。

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家校协作,和谐沟通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其实,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实的爱的团队支撑着,只有家校能够共同携手,目标同向,一定会合力书写好 “培育孩子”这本美丽的童书。因此,学校通过搭建一系列的平台,致力打造互动互助、共享共赢家校关系。

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通过定期向全体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公布各处室电话、校园网设立“校长信箱”、定期电话回访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动态,便于家长随时向学校反映情况,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还重视家访工作,通过做好家访培训工作、拓宽家访途径等方式,提高家访的实效性,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搭建学习的平台。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不亚于学校的作用。为此,学校通过搭建系列学习平台,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开设“父母学堂”定期邀请家教专家到校为家长作报告。上学期,学校邀请了教研中心于忠主任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作报告,反响强烈。学校还注意挖掘优秀的家长资源,让家长教育家长,作为“参教员”与“家长”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报告更有说服力。交流中,大家已将学校办学的意图、学校办学的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家长的要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求得更多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活动的平台。家长资源是一块宝地,利用好这块宝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学校应该挖掘和探索的。近年来,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并请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管理。每天有两三名家委会成员驻校值班办公,督查学校教师上课、办公,参与学生活动,检查校园环境卫生、餐厅卫生,协助学校组织相关活动。还邀请具有技术专长的家长委员们走进教室, 给同学们讲述疾病防控、医疗保健等课本中闻所未闻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带领实小学子走社区、增知识、长见识。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搭建亲子交流的平台,让亲子共享活动的快乐。每逢体育节,家委会都会和老师共同组成裁判小组,和大家一起快乐互动,在欢笑中释放压力,在运动中交流情感。“亲子读书活动”是通过举行一系列的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徜徉经典诗文,品味书香乐趣。

学校还创新思路,启动“暖心”“乡行”“助学”三大工程,全面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当家庭教育与和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必将产生和谐共振,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家校和谐必将成为和美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一)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在美国,中心通常由学校学术办公室领导,由分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或教务长负责实施。中心设主任、副主任或主任助理、项目协调员、教学发展顾问、项目秘书各一名及兼职研究生若干。主任一般从全校教师中选拔,或从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发展工作者中提拔,员工中有同时兼任教师的,也有专门的中心工作者。中心配备的员工数量根据中心的规模而定,他们大都是高等教育学和教师发展领域的专家和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或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知识。

(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美国高校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培养方面,中心为全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助教提供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的帮助。1.新入职教师新教师入职,意味着教学生涯的开始,身份的转变和适应新的环境。中心主要的任务是帮助新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和熟悉新环境。基本教学技能培训方面主要是从了解教学环节入手,如设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以及学生反馈和评价等。关于课堂教学,教师须具备基本的沟通和表达技巧。新教师培训一般具有强制性色彩。在帮助新教师适应新环境方面,通行做法是召开全校或全院的教员大会,利用晚餐或茶会时间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其中教员大会的一个重要活动是颁发教学奖,这无疑可以帮助新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2.职业中期教师美国学者鲍尔温将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进行了分段,界定在高校教学12~20年的教师或年龄在40~55岁的教师为“职业中期教师”。这一阶段的教师在美国高校占相当比重,其特点是:人数多、易被忽视、琐事多、时间少、可能遭遇中年危机[5]。职业中期教师教学发展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1)协同科学管理时间,平衡科研、教学和家庭的关系;(2)分析其职业发展瓶颈,修订职业生涯规划;(3)对教师成绩给予嘉奖,保持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4)鼓励教师交换项目,帮助克服职业倦怠。3.未来教师未来教师是相对在职教师而言的。在美国,研究生(包含博士生)一般担任着助教的任务,职责是帮助教授安排有关工作,对教授的授课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并负责组织学生的部分学习活动。例如在哈佛,有些研究生还担任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1995年,哈佛大学研究生开始涉猎教学培训,这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也为其毕业后的求职提供了优势。这些研究生在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能够很快胜任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6]。4.其他人员中心的服务还面向兼职教师、领导者、学术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本科生和留学生等。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麦克格教学中心在为教师和研究生助教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本科生提供一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工作坊”和个人咨询等,目的是促进本科生成为独立的、富有创造性和拥有卓越能力的学习者。

(三)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中心的工作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为教师和助教提供教学辅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同行评议、评价教师、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等。1.教学辅导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和评价,课堂讨论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2.专业发展服务主要针对新入职教师,帮助其适应新环境和实现角色转化。包括组织新教师共同参加会议,新老教师交流会议,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3.同行评议中心为个人和各部门提供同行评议的服务,如有效课堂评议包括课前、课堂观察和课后概括与反思记录,每一程序持续2~3小时不等。中心专职人员和申请者的同行共同参与评议,这不仅有利于申请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教学学术的繁荣。4.评价教师美国教师终身教授身份的授予非常重要,尽管每个学校和学院的授予标准不同,但教学情况始终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之一。为此,中心通过提供教师评价手册、有关教师评价主题的研讨会和有关个人和部门的咨询等,来为评价教师服务。5.个人奖励和资金支持(1)个人教学卓越表现的奖励,奖励金额约在1000~2000美元不等;(2)为个人和部门提供相关的基金咨询或主动为教师向相关部门争取基金支持;(3)中心通过项目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基金支持,如康奈尔大学教学卓越中心针对讲师和终身教授开展的专业发展项目和教师基金项目。申请成功后将获得来自Menshel1500美元的基金支持。

(四)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中心的活动方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需求,概括起来特色活动主要有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建立教学档案袋与教学录制和“多主题”研讨会等。1.模拟教学这是一种分组进行的培训方式,在新入职教师和教学助理培训中比较常见,目的是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帮助教师在友善的环境中练习教学。培训中,新入职教师或教学助理分别准备一个简短的(5~10分钟)讲课,在教员大会或教学讨论会上模拟课堂讲授,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针对其讲课中的优缺点进行反馈,有的听众还会模仿学生提问题,要求教师回答。分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一般5~6人一组,每组都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参加。指导教师在教师讲完后要进行评价,以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这种方法给了新入职教师一个模拟的课堂空间,非常有利于受训者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实现教师身份的转化。2.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微格教学”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依据反馈和教学评价原理,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的教学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有可能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和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与教学内容。本项目主要是通过一些简短的、小型的模拟教学情境活动,帮助其克服紧张情绪、学会发现教学重点、界定相关教学问题以及客观地认识自我,同时也为资深教职员工提供一个观察教学研究员、研究生助教教学能力与特点的机会,以期达到互帮互助的作用。3.建立教学档案袋与教学录制教学档案袋是有关教师教学信息的见证,通过真实的数据,可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和经验积累过程。档案袋可为教师终身职位的授予或决策改进提供基础性评定资料。材料内容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陈述个人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和原则,(2)教学职责和责任,撰写课程教学方法、学生评价,(3)教学成果,学生成就和教师教学效果,(4)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估、学生和校友的信件、课堂录像等。教学录制,是将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由教师本人和专家顾问共同观看,讨论分析,目的是使教师本人了解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同时专家、同行的建议为本人教学提供建设性参考。教学录像带可以保留在教学档案袋中,有利于教师成长。4.“多主题”研讨会(1)工作坊(workshop),具有开放性,可为拥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提供思想交流、问题探讨、经验借鉴的机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的“多主题”工作坊主要是指根据教师发展内容,召集教师参加讨论、学习及交流教学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等的教师发展方法。主要包括小型讨论、迷你课程等形式,工作坊一般对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是开放的。(2)讨论会(seminar),是德国大学最早出现的一种教学和研究制度,根据教师发展目标,明确研讨主题,召集教师参加讨论、学习及交流教学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的教师发展方法。主题可由中心确定或根据教师需求确定,教师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与。主题研讨会对主持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较高。(3)午餐会,是教学交流的形式之一,目的是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五)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根据森塔(JohnA.Centra)1975年对美国700所高等院校的中心经费预算来源的调查显示,校内经费预算占绝对比重,约为70%;来自联邦政府及基金会的经费大约是20%;来自州政府的拨款比重为7%;来自校友捐助、特殊项目经费的约为3%[7]。美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大部分来自校内基本预算(大部分来自教务长),同时也有来自政府拨款、校外基金会、校友及企业的捐赠,这无疑保障了中心的良性运转。

二、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特点

在长期的实际运行中,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断改进、更新,逐渐形成了以下5个特点:

(一)服务性

在美国,中心作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服务支持机构,其突出的功能之一是服务导向功能。哈佛大学的中心通过提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训服务,以期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和学。针对不同群体提出的各种培训需求,中心都会认真对待。中心服务项目流程尤其能体现其服务的导向性。首先,中心会将培训计划、内容、方式及特殊要求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提前告知。其次,中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同时主动录制培训资料和对其他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归类。最后,中心还会开展调查研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或高校改革提供依据。

(二)学术性

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认为,大学中所指的学术包括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LeeShulman)则认为教学成为学术基于两点:第一,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教学实践和科研一样,同样需要经历问题选择、资料查找、确定问题实施方案及对所得结果的分析和反思;第二,从成果来看,教学成果同样具有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的特点。如上所述大学中的教学学术同等重要,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发展将难以为继。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教师教学发展,该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学和研究变得同样重要[8]。

(三)研究性

中心以教学研究为导向,引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源于教学实践,但最终又为教学实践服务。美国著名大学的中心一般将教学研究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并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改革。如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的使命是开展如何促进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形成相关成果,向全校乃至全美教师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以此支持和改善本校的学习和教学。该中心2010-2011年度共出版研究专著1本,发表研究论文36篇,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该校教学改革的实践。

(四)职业性

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职业发展。1976年,美国森塔(J.A.Centra)的调查显示,截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已有60%的大学建立了类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职业发展组织,使得教师职业发展从关注研究发展向关注教学发展转变。哈佛的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师职业发展机构标杆,通过教师接受培训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职业发展[9]。

(五)专业性

中心独立设置,配备专门人员,以研究为前提,促进教学学术发展为目标。中心的设置是为弥补教学服务职能的缺失,使学校教学制度化和系统化。其组织化程度越高,服务的专业水准和品质也就越高。中心的专业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展专业教学研究;第二,开展专业课程评价。

三、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启示

高等医学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医学教育需要通过推动自身变革来应对各种挑战。教师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的路径之一便是高等医学院校立足实际,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此,借鉴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探索其建设路径。

(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青年教师的大量入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人数同步激增,大量年轻教师的入职,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些教师大都刚毕业于非师范类的高等医学院校,虽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但大都没经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水平相对较低。2.教学精力不足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承担临床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医院兼职人员,其主要的工作阵地是医院,他们主要负责临床医疗和临床科研工作。临床工作的繁重性无疑占用了其临床教学的精力。同时,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授予也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教师个体教学态度和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学术观念的障碍在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着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的活动大都围绕着某个医学难题或疑难杂症,较少聚焦在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研讨上,这与教师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师的数、出版著作量与职称评定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导致许多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难以提高。4.缺乏内驱力在我国,教师发展或教师培训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教师作为知识的精英和专业领域的权威,其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常常得不到重视,缺乏内驱力。再者,高校没有真正建立鼓励教师教学的相关激励机制。高校政策和规定中大都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晋升和经济福利待遇直接挂钩,而并未将教学能力纳入其中,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内驱力。5.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需求旺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但是许多医学院校还未真正建立符合本校教师发展需求的中心,教师发展工作大都散落在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教育培训管理处、研究生院(部)与师资办等部门。中心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中心主任均是兼职,他们除了担任中心主任之外还兼任教务处或人事处等部门要职。可以看出:中心一方面有行政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行政权力过大,中心没有完全独立。此外,中心的设置有趋同倾向。

(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