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理论论文

思政理论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政理论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宗旨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底线、也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因此,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使得学生管理更加贴近学生。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仅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手段而非目的,高校的教育宗旨是要培育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知识渊博的新时期人才。但以上能力的培养和习得是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前提之下的,况且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的提升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的强化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而对实际践行。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成就就必须走法制化路线,而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守社会主义底线,而且还有助于在其内心逐渐衍生出自觉遵守法制、依法行事的理念,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可谓“一箭双雕”。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三、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的开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三)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

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专业培训 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利荣(1976- ),女,湖北汉川人,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0)刘艳平(1963- ),女,湖北仙桃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路工程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9-02

一、导言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在从业过程中,逐步实现专业自主、养成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轻基础,因此,从事基础课教学、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探索专业化发展之路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惑

1.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科研还是重教学?高校教师的二项基本业务考核是教学和科研。科研工作量是硬指标,以纵横向课题的经费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形式以数字衡量;而教学是软指标,教学工作量可以用数字体现课时数,但没有区别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两者相比,科研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挥棒,因为教师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是职称评定、津贴补助的主要依据。思政课教师从事全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基础教学为主。现实中,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开展科研活动,或者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象,但近几年,多数在职教师经过继续教育后获得了博士学位,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也以博士毕业作为入职门槛,也就是说,通过良好的学术训练,思政课教师大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但是,思政课教师申请科研课题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专业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类课题也难,重大的科研奖项也少。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着科研的巨大压力。目前,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是,授课内容偏理论性,泛政治化,说教性强,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式为主。虽然有的思政课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经费人员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并未真正走向社会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学科归属还是重职业发展?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政治学,主攻专业方向是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早期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受政治学专业培养人才数量的限制,思政课有辅导员、学工书记等兼职教师。随着政治学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各大学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思政课教师走向专职化。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引进了大量的青年博士教师,这些教师的学科背景趋向多样化,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这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路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容易产生被排斥感和职业倦怠感,自我认同感不高,事业价值感不强。而且,有的教师还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自己是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普遍愿意更新改进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具备这种继续学习的能力,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地完成课堂教学时数,并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教学工作上,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3.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待遇还是重良心?教师职业本身负有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尤其强调对的坚定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情操,优秀的职业水准。这些独特的职业要求不仅贯穿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高校从事科研的教师可以名利双收,有好的声誉,也有高的收入。相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论文指导、专业实习见习、带研究生等(这些可以折算为教学工作量),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只有干巴巴的上课时数。思政课教师在科研上处于弱势,在教学上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收入待遇偏低,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的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认可程度。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高素质的教师可能会保持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但也会有一些教师采取混课堂的教学行为,最终损害的还是大学生的利益乃至高校自身的声誉。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教师的专业化包括严格的入职标准、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思考:加强对教学学术的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深化教师的专业培训;转变观念,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关系密切。“职业指导之父”舒伯,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和发展任务,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克朗伯兹强调社会影响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决策的作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也有一些专著和论文,但是,毕竟我国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讲还存在着差距。目前,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CNKI从1999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期刊论文有2604篇,但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却仅355篇,相关的专著也不多;355篇中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仅59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和问题复杂化的凸显,随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开展过程中瓶颈问题的出现,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越来越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性。通过梳理归纳他们大概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闰礼芝(2008)、田必琴(2008)、王晓红(2009)、崔世莹(2011)等人从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体现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提出“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李春霞(2011)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建设的关系,从社会价值实现、社会实践社会及其评价原则方面,论述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在各高校的开展现状,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并试图在分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冯晓艳(2008),龚莉红(2010)和张科(2011)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内容、功能的相关性和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提出借力思政教育平台,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应多样化,思政教育可以吸收丰富的形式,将学生觉得“居庙堂之上”的理论,讲得“处江湖之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运用角色扮演、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游戏互动、团队辩论、写职业生涯策划书、模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等方式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中的功能应用顾玉香,叶进,岳伟领(2013)从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措施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创建持久的辅导体系,在大学前两年,要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尽早形成科学的自我规划;组织强大的指导队伍,将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专长,优势互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具体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创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选拔理论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并在实践环节提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完善的能力。综上,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中,大多是基于思政教育的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功能来探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共同发挥思政教育最大功效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体到选用什么样的教材、课堂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设置、评价与反馈等,都有待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在客观上也为后来者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二、改革和完善高职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相关研究很多,但从思政教育角度加强对课程体系构建和微观设计的不多,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和管理特征层面进行研究分析的更少。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现状与原因分析。选取样本,通过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主要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情况、其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和融合程度及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途径,包括课程开发、单元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平台和载体选择。(3)研究方法可以是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分析与模型构建从宏观角度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功能探析;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构建。理论框架的搭建主要涉及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行为学与管理学理论、模块化理论等。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教学模式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之中,而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相关的丞待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程的不重视,高校自身存在的教育误区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因而在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中,糅合进目标管理的先进方式,有着必然性和需求性,因为目标管理与高校教育理论模式的结合,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分析

高校思政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预想得到的结果,在教学进程中尤为最重要。它决定了教学的整体都在依靠着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服务,因而构建科学、恰当、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政理论课目标的性质,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及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从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来看,其在要求学生把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理想的培养[1]。从高校的目标分类学来讲,其教育目标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与技能三个方面。是利用不同的领域分区进行方向的研究与层次的分析,并利用相关方法进行问题的科学解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分层领域的目标体系,因而对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也要从这些体系进行着手。

(二)目标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程序,它使体系内人员共同进行目标的商定,并进行责任与目标的整体划分,并把目标共同作为衡量集体和个人活动的指导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将职责履行演变为目标实现,个人和集体的考量,也根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来考量。其实施中尤为注重人性化因素,推崇以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方式,将个人所需与集体的目标相互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目标参与者的兴趣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满足感。高校所实行的目标管理模式,便是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对思政教育做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国家规定的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地区高校的实施具体化,由各地区高校做好形象化划分,与大学生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个人生活学习进行良性结合,使目标管理与社会现实发展趋向一致,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之中,发挥教育的主体性能,令管理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意义。

二、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身具体目标概念

当下,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存在着一重要的弊端,即缺乏学校自身的要求标准,只按照国家的体制标准进行教育,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这种情况在目标管理上解释,便是缺乏目标体系与教育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思想有关,只根据当下的教育共性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的具体所需和其存在的个性层次差异化分别实施教育,从而使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丢失,也就更谈不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外从学校的层次而言,各学校间存在着水平差异,这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大学生处于心智个性发展的阶段,其个体差异化也便决定了其对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和观念理论层次存在着不同之处。因而同种教材的施教,想要收获相同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和学校自身的实际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选定,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挥出目标管理的教育效果。

(二)目标分类的抽象概念化因素分析

在现有的高校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着国家出台的教育基本目标,但由于这个目标存在着概念化和单一性,导致了学校在实施中的困难。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个包含了情感元素、知识元素、技能与态度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体系工程,它们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推动课堂活动的进步,也就决定了学生主体的受教育度及教育能效性都未能得到发展。纵观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普遍以传统的知识授教为中心,将学生整体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内,开始由教师按本授课,课堂上学生不听讲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之思政课讲解的无趣性,整个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片压抑沉闷的氛围,毫无积极的答问气氛,只有在临近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所划出的重点范围内开始“积极”备考,准备课件资料等,这种现象直接暴露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机械化,没有具体的人性化情感投入,也没有价值取向的形成,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目标设立的错误,自源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进度、方向及质量水平,也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培养,使思政教育理论课原有的价值导向荡然无存。

(三)目标情感的评估措施缺乏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考察评估方面也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政教学评估陷入一种教育的误区。首先是在教育评估的重点上,其评估检验的重点仅仅是从学生学习的知识方面进行考量,而就情感方面和基础技能的考查则很少。其次在考评的方法上也存在单一性,多数学校都以笔试的形式完成书面答卷。这种考察形式,可以极大地促动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方面的掌握能力,但就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却无从考量。这就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思政考试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有效监测,其实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不仅仅忽视了情感监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控也没有做得十分到位,故此教学成效很难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评估标准是以知识教育的过程来引导思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让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得到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尽情展现,可目前诸多的高校都未能做好这一标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教学目标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相关理论思想的借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高校思政教学基础上,对总的目标做到层次化分解,化做地区与学校和学生的个人目标,以科学的指导分析进行上下结合,完善思政教学目标。要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高校明白教育的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围绕学生服务,然后使高校从制度教学转换到人性化教学改革上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缩小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化[2]。另外以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全面满足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无法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发展阶段所需的教育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综合制订,制订中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规划出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在此区域内完善目标,最大化地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另外还可采取学生参与目标制订的形式,在任课教师辅助下完成思政理论课程目标的制订,使个人的目标与总体的目标相结合,依据此目标去衡量学习的成效。

(二)将教学目标分类和细化

在认知方面,划分为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情感方面,划分为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对理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及学习的兴趣等;在技能区域可以划分为利用思政教育理论来进行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判断、处理及解决等。故此,在进行思政工作目标的分析确定时,要严格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因为认知和情感及技能作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进行实施,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应牢固把握这一基准。

(三)目标过程管理加强。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中,一旦确定教学目标,那么便要牢牢执行,因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作为讲师授课的目标,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的目标。在教学中加强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师负责进行教学资源的整理来为学生的目标实现服务[3]。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做相应改变,尽量不采取传统课堂模式的灌输讲授,加深对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以小组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助交流、精彩案例的分析及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方法的完善。先提出学习目标,由目标出发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设定,对设定的问题开始过程的管理实施,以资料收集、师生间共同研讨、社会实践调查、论文撰写等方式实现目标。

(四)考评标准方式的完善

在考评标准的规范上,应当做多样化考核。根据学生发展层次及水平的不同,将考评的标准也进行多层次规定处理[4],例如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在考评的方式上,可分为知识性考评和情感行为考评两种方式。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诸如开卷论文、案例分析等进行,在情感行为的方面考评,可通过对学生口试及日常的课堂行为、兴趣态度的积极与否及实践能力等做综合监测,以告别单一化考核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袁馨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7-49.

[2]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143-145.

[3]朱志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其有效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41-42.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博雅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lib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要能进行清晰的逻辑思考,理智的阅读和生动的演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对“博雅”的论述。《论语·述而》:“子所言雅,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荀子·劝学》:“吾常而望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可见,博雅教育这一西方教育理论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不谋而合。它的内涵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面,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在高校中推行博雅教育的意义

1.博雅教育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创新经济的时代。信息革新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无法教会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现代博雅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它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专业知识,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而是要给予学生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的全面的个人素质。

2.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2007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势在必行的一大战略步骤。博雅教育倡导的正是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且其培养兼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广博知识、高雅品格的教学目标也将引导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3.博雅教育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等诸多挑战。在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新情况、新问题还不够适应。针对这些挑战,不应只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反思固有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政工作纳入到博雅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博雅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中存在学历不高,就业规划、心理健康等学生指导专项知识缺乏,与学生交往疏离淡漠,关注事务性工作疏于创造等现象。博雅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对大学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教育。推行博雅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1. 以科学理论、政治素养引导人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自由灵魂的人提倡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开放式讨论和研究,希望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这于以往将学生“圈养”在象牙塔中不同,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增强敏感度,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习党的各项科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指导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博雅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2. 以人文情怀、爱心奉献温暖人

香港岭南大学在招聘教师时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关心博雅教育的目的原则,却往往忽略了博雅教育的实施机制。无论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是走访学生公寓、个别谈话、春游等都是实施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这些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始终不能孤立于广大的学生而存在。只有与学生实现了良好有效交流沟通,才能使他们积极加入其中,从中获益。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地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主动出击,改变现状。以人文情怀和满腔爱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将机械的、缺乏人情味的说教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师生交往中的信赖感、安全感和民主氛围。只有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保证博雅教育实施成效。

3. 以扎实专业、广博知识教育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里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良师益友。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特别是在博雅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能增加其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其个人气质与底蕴,也是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各项活动中受到示范作用和教育启迪的一项保证。

4. 以创新意识、人文精神激励人

现代工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使人们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和技术规范里。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目光短浅、趣味市侩、人情淡漠、竞争冷酷的风气。

大学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故乡,大学思政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年轻人精神引领的职责。首先要从自身做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未知真理探求的诚意和热情。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培养起的人文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后,必将能使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创新精神,以此激励大学生回归人文校园、博雅讲堂,坚定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1. 针对博雅教育的专门学习及充分讨论

当前教育界就博雅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争论仍然存在,对博雅教育的原则目标和实施手段也是观点众多。广大思政工作者在确立博雅教育理念的同时,应首先详细了解博雅教育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内涵,博览各家观点,学习之所长,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充分的讨论。

2.定期的培训深造及交流访问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思政工作者的深造、培训,将思政工作者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其他诸如职业规划与辅导等专项培训结合起来,为思政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进步提供先决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大学实行博雅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思政工作者应有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地区,甚至走出国门去访问参观其他大学,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加快发展,避免陷入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不利局面。

3.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

对加强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把加强思政工作者监督与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有据、激励有序的激励监督机制,实现对思政工作者激励监督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既保证了思政工作者在推行博雅教育中的工作积极性,又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朗. 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j]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2001,1

[2]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7

[3] 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孙劲松.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5]论语·述而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新课程理念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新要求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八点基本要求: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同时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广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时事政策、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课堂练习要突出创新、发散、研究、迁移、践行、体验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查找、获取、选择、提取、筛选、吸收各种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注重学习策略的研究。

不可否认,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尤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把能力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显然,新课程改革对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严峻挑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及良好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等,更重要的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高校思政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首先,缺乏应有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当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主要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从课程的设置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培养的需要来看,过分强调了专业性,淡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势必会造成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狭窄,兴趣不广,局限于原有学科界限,缺乏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就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不能充分体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或内容陈旧,使学生缺乏深入全面地了解,所以在微格教学及教育实习过程中,因时间有限,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再次,课程内容有单调、重复现象。有些课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过分强调理论性教学,典型的教学案例较少,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还有些课程的部分内容相互重复,篇幅较多,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增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习,其间都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可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实践活动平台显得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问题。目前,思政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微格教学、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课程只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一门课程,其中的微格教学一般又只安排36学时,除去教师示范和评讲外最后真正留给学生试讲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教育实习是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实践教学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10周左右。然而这种过于集中和滞后的安排,似乎又成了学生毕业前的“应急机制”,再加上学生考研和就业形成的压力,使师范生很难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有明显提高;另外一个实践环节是毕业论文的撰写,由于现有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课教育,学生在实习中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选题中学生一般会放弃教学实践类论文的写作。没有研究就没有提高,学生只有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认识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3.思政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思政专业任课教师偏重于关注提升科研和专业水平、提高学历,却很少去研究教学规律和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也会选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在经验范围内徘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着教学质量,使学生难以得到良好的“示范”和培养;另外,由于思政专业特别注重知识的时效性,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快,有些教师因为不能应时而变,导致了知识结构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所讲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就是部分教师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有限,有的仅仅是把多媒体当作不用粉笔的“黑板”,有的则过分偏重于播放视频文件,总之都没有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导致师范生顽固思维定式的形成,这与新课程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

三、培养思政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1.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校思政专业应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按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岗位上能够自如地应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同时做到强化专业基础与提高整体素质相结合,注重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因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厚的知识可使自己获得学生的信服,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其次要适当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分析课程,如开设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评价、中学生心理学、中学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等与中等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的教育类课程。因为作为教师要想取得成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原则,去应对种种复杂的教育情境和对象,并在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施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他们走向神圣讲台前的准备和“实战演习”,在高校思政专业教学工作中占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由于目前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设计教法、创设教学情景等方面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使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满足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求。因此,应该增加实践课程和学时,增加对实践活动的投入,并创建多层次、灵活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培养教学能力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讲课比赛、校内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等,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组织、表达、应变等能力的提高。另外,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也必须和考试改革挂起钩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试讲,撰写的教案、讲义、课件等纳入考核范围,以硬性的管理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从各种各样的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目的,有效地弥补单纯理论说教的抽象与枯燥。但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本文试图从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职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找到可行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致,都是围绕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进行。前者侧重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培育敬群乐业的职业情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教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操作理论和实践。思政理论课是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引导,专业的学习实践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源泉与基础。

有利于解决思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从正在进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专业建设的规划指导,造成思政课与他们的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关系的假象,也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失了丰厚的资源。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及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的突破口。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提出的教育理念。它以生活为基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整个高职生活的主旋律。如何从平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去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对日常生活学习体悟。

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一般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划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其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夯实学生行动转化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基础,促使学生从思想、情感、态度,到行为上的转化。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如下:

内涵、目标、标准界定不清,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有什么根本不同?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有什么关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实践教学的效果依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这些在现实的操作中没有统一的答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自身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缺乏质量标准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缺乏持续性,系统性,难以砥砺学生的品格态度 思政课虽然是围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的,但是仅仅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灌输,或者是通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他们的某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有时间限制,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影响。

资源不足,开展困难大 根据已经进行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平台主要是课内活动、校内各种社团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从现有的情况看,实践教学难以保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加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并从中受益。其中,有时间的因素、资金的因素、实践资源紧张的因素,还有个人的因素等,并且这些因素还交织存在。

偏重教师主体,忽视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我教育 思政课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这只是一个方向指引,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教育。学生能不能进行自我教育是衡量思政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思政课不能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规范的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堪忧。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学生的眼中就是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无形之中就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思政课在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实际,以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夯实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基石,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形成开放、自由的实践教学氛围。

以日常校园生活为基础,夯实学生思想转换提升的土壤 日常生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主动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生命状态,体现着主体内在的精神需要、精神追求和精神状态,演绎着不同价值追求的生命情态,是大学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行为态度和价值倾向,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及规范。例如,现在的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且爱好摄影,开展“我拍校园”的系列活动,通过拍摄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关注并从自身开始逐步改善。(2)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及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能找到让激情喷发的乐园。这样,学生的自我教育才会有厚实的土壤。(3)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充满优秀精神气质的氛围。高职学院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学生在这里应充满对知识、对前辈的敬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日益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增强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新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进行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引导,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中,可把“绪论”作为角色转化模块,高职新生对大学以及专业的认识了解相对肤浅,对于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既充满好奇,又有些忧虑。绝大多数学生刚进大学时激情满怀,但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为此会浪费掉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设置讨论环节,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发言中暴露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生活是什么样,大学学习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再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认识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写出自己的高职生涯规划,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不同的学习模块,围绕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主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演讲、辩论、讨论、话剧表演社会调查等,促进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思政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群;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