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了在电针临床中更科学地选择连线方式,采用文献查阅和临床观察的方法,对电针连线方式选择的现状,以及电针连线方式与疗效和针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有关文献和论文对电针连线方式的论述有所不同;还发现在电针临床上采用不同连线方式,可导致疗效程度及针感产生的部位各不相同。认为在电针治疗肢体疾患时可选用同侧连线方式;在电针治疗全身疾病时应选用非同侧连线方式。

[主题词] 电针;连线方式;针刺感应PreliminaryStudyonConnectiveModelofConductingWiresinElectroacupun

ctureZhuJiang,ZhangJun,ZhangLufen,etal(DepartmentofAcupmoxibustionandMassage,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

[Abstract]Inordertomorescientificallyselectconnectivemodelofconductingwiresincl

inicalelectroacupuncturetreatment,consultingliteratureandclinicalobservationwereusedtoresearchandanaly

zepresentsituationofselectionofconnectivemodelofconductingwiresinelectroacupuncture,andrelationsoftheconnecting

modelwiththerapeuticeffectand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Itwasfoundt

hatthereweresomedifferencesaboutdescriptionoftheconnectivemodelinrelativeliteratureandpapers,anddifferentconnectingmodelscouldproducediffer

enttherapeuticeffectsand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indifferentregions.Itisheldthatipsilateralconnectingmodelcanbeu

sedfortreatmentofdiseasesoflimbs,andcontralateralconnectingmodelshould

beusedtotreatgeneraldiseases.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

电针刺法在现代针灸临床应用普遍,不但提高了毫针刺法的治疗效果,还扩大了针灸疗法的治疗范围。电针刺法除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种疾病的治疗外,还可用于针刺麻醉,尤常用于各类痛证、骨关节病变、肢体瘫痪、脏腑疾患、五官疾患、神经官能症、预防保健等。然而,对于电针连线方式的选择及其与疗效和针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却未见详细论述。本文采用文献查阅和临床观察的方法,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有关文献对电针连线方式的论述各不相同

杨兆民氏在《刺法灸法学》中是这样论述的"……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线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2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分别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1]。目前许多针灸著作都持相同意见[2],只有刘公望氏在《现代针灸全书》中有不同的描述"一般以非同侧肢体1~3对穴位为宜"[3],同时指出"也可结合神经的分部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而电针专著《中国电针学》则未提及连线究竟应在同侧还是非同侧[4]。

2 有关论文采用的电针连线方式各不相同

笔者还从《中国针灸》1990年第5期~2000年第6期有关电针的临床研究、机理探讨(早期为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短篇报道等栏目中,随机检出100篇论文,以了解这些论文是如何采用电针连线方式的。临床治疗方面的论文共有60篇,其中仅有14篇论文明确说明了连线方式(233%);9篇论文由于只选取了两个穴位(两个同名的经穴或两个任脉督脉的经穴),因此连线方式是显而易见的(150%);其他37篇论文没有明确说明如何进行连线(617%)。动物实验方面的论文共有40篇,由于多选用两个穴,故其连线方式是明显的,这一类的论文有27篇(675%);而选穴较多的论文均未明确注明连线方式(325%)。从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肢体疾病多为单侧,选穴也多用患侧穴,此时连线方式显得并不十分重要;而全身疾病、脏腑疾病时多选双侧穴,此时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连线呢?以下试从连线方式与疗效和针感的关系进行分析。

3 不同连线方式导致疗效程度有所不同

笔者在电针增强药物流产(以下简称药流)作用的临床观察[5]中,选用双侧的合谷和三阴交穴,并分设同侧连线组、非同侧连线组、对照组,以比较两种不同连线方式的疗效差异。实验在3组均施药流的基础上,同侧连线组分别在每一侧的异名穴(即合谷与三阴交穴)之间连线(同侧组);非同侧连线组则分别在两侧的同名穴(即合谷与合谷穴、三阴交与三阴交穴)之间连线(非同侧组),对照组不进行电针。

各组排囊时间比较的结果表明,非同侧组的平均排囊时间最短,同侧组次之,对照组最长。经统计学处理,非同侧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的结果表明,电针后,非同侧组的下腹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同侧组(P

各组转经天数比较的结果表明,非同侧组转经所需天数最少,同侧组次之,对照组最多,经统计学处理,非同侧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4 不同连线方式导致针感产生的部位有所不同

根据临床治疗记录,笔者分别就非同侧组和同侧组针感产生的穴位进行了分析。发现非同侧组针感产生的部位分别在左合谷、右三阴交(23例,344%),右合谷、左三阴交(11例,164%),右合谷、右三阴交(8例,119%),左合谷、左三阴交(7例,105%),双合谷、右三阴交(7例,105%),双合谷、左三阴交(5例,76%),右合谷、双三阴交(3例,45%),左合谷、双三阴交(3例,45%);同侧组针感产生的部位分别在双合谷(28例,459%),左合谷、右三阴交(10例,164%),双合谷、双三阴交(7例,115%),双合谷、右三阴交(7例,115%),右合谷、左三阴交(5例,82%),双合谷、左三阴交(3例,49%),右合谷、双三阴交(1例,16%)。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非同侧组,每例患者都至少在一侧的合谷穴和一侧的三阴交穴同时出现针感;而在同侧组,459%的病例仅在两侧的合谷穴出现针感,另外541%的病例至少在一侧的合谷穴和一侧的三阴交穴同时出现针感。

5 对电针连线方式的初步认识与建议

从不同连线方式与疗效之间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非同侧组促排囊、镇痛、助转经的效果均优于同侧组。而从不同连线方式与针感之间关系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同侧组是合谷和三阴交二穴共同发挥作用,而同侧组则有近半数的病例只有合谷穴在发挥(主要)作用。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临床选用两对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时,若两侧同名穴连线(左中连线)的话,每对穴中定有一穴有针感,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分别在两侧的合谷与合谷穴、三阴交与三阴交穴之间连线;若两侧均为异名穴连线(上下连线),这两对同名穴中则可能有一对无针感,从而治疗作用较差,例如分别在每一侧的合谷与三阴交穴之间连线时。只有当所选的两对穴位均有针感出现时,疗效才有可能更好。

综合起来分析的话,似乎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电针合谷、三阴交穴时,连线方式不同,导致疗效和针感产生的部位有所不同;若希望分别位于上下肢的合谷和三阴交穴共同起作用的话,应首选非同侧连线的方式。根据这一结论,再结合文献论述,本文对电针刺法临床选用不同的连线方式提出以下初步建议:在电针治疗肢体疾患时,可选用同侧连线方式,如神经肌肉病变;在电针治疗全身疾病时,应选用非同侧连线方式,如内脏疾患。并可按照治疗要求,根据连线后产生的针感对连线方式进行重新调整。

笔者还认为,在电针治疗中,影响疗效的干扰因素较多,在报道时,如不写清楚包括"连线方式"在内的操作程序,他人则很难重复疗效,同时也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有必要深入进行电针连线方式与疗效和针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其它电针常用穴位在不同连线方式时疗效、针感的差异,以便今后在选择电针连线方式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6 参考文献

1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9

2 刘冠军.中医刺法集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1

3 刘公望.现代针灸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08

4 朱龙玉.中国电针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77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针灸教学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11-01

引言

强化实训课程、创办实习基地是可以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部门一直强调的办学方针。实践性教学作为针灸教学中的重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针灸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的中心。同论述教学内容对比,实训课程要配备更多的人力、物力,对针灸教学中实训教学的强化,通过了针灸界同仁的一致赞同。

一、制定教学目的,实现宏观制约

虽然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各施所长,可是为了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要对针灸教学里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确立好教学目的以及基本需求,才可以进行宏观制约。教学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培养实训室工作的习惯以及素养;2.让学生培养起基础的操作技术及能力;3.让学生培养起独自实训的初步操作能力;4.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训练相应论述课程的内容;5.让学生做好迈向临床而打好关于论述、实践、心理基础方面的准备。

二、编排好实训教材,巩固教学内容

教材是知识的源泉,编排好实践教材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重点。为了掌握学生在每次动手能力的要求和想要表现的实训成效,就一定要有具体的实践教材,以保证可以进一步确立实训的目的,在目前还没有正统的实训教材的状况下,以自身的实际出发,达到符合学科进展和实训教学培养的目的,利用群体的优势,编排好本校的实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实训教材包含了很多的实训内容,每项内容都以目的为要求、以标本为教具、以实训为方法等方面进行编排,这样的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模拟要求,也更加实用和简便。

三、培养教学方针,重视能力提升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针

如今,摆在所有实训指导老师眼前的关键课题是:怎样做到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要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合理地指导学生可以用最快的时间掌控技能。老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做好教学思路、教学方针、教学内容的培养。因此,要做到:1.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2.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学生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不断巩固和加深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影响;3.让学生培养起自己对动手能力的主动性。

(二)将实训室开放化管理,不断展开第二课堂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对针灸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兴趣,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地运用休息日及课外活动,将实训室开放化,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教学。

(三)强化考核及检查的力度,及时证明实训效果

针对专业课程的考核,要通过考试的具体科目的特征,通过笔试和口试相融合的方式,笔试和技能操作相融合的方式,以及将笔试、口试和技能操作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四)开展技能方面的竞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

为了提升技能操作在学习过程里的位置,丰富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动手能力的成效,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学生竞赛,活跃学习气氛,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效果。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论述知识有所巩固,对技能水平有所提高,还将影响力不断扩大,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临床的自信。

(五)同教学医院相结合,根据实际进行指导和检查

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期间,老师要经常到医院进行走访,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实习的状况,查看学生在实际临床上的表现,并且,老师要参与到最终的评比当中。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就要将所掌握的技术能力、知识能力全部发挥出来。

四、培养管理体制,符合教学需要

由于当前实训教学培养的不断深化,过去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节奏。实训室的创办要同教务科研处、设备后勤处、教研室、相关医院等关键部门进行合作。实训室主管人员要关注实训教学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实训教材的编写,进行实训教学的探讨,结合实际经验,有效地确保了实训课改革的方针得以实现。

五、结束语

针灸教学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繁琐的工程,要通过教学、临床、后勤等所有环节的密切配合,并且要做到以教研室为主体,教学与临床部门相互配合,领导从中协调,其他部门进行配合,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才可以获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志伟,王黎,潘华峰,鄢来均.21世纪针灸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对我校近十年来针灸学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肾藏精 卵巢低反应 辅助生殖技术 针灸

【正文快照】:

卵巢低反应是卵巢对促性腺激素(Gn)刺激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卵巢刺激周期发育的卵泡数量少、血E2峰值低、Gn用量多、周期取消率高、获卵数少和很低的妊娠率[1]。1983年Garcia[2]等人首次提出了卵巢低反应的概念。卵巢低反应是目前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控制性超排卵(C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小明;蔡婕;黄荷凤;;卵巢低反应的诊断标准和预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05期

2 马瑞芬;陆海娟;施孝文;;中药合穴位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1期

3 刘丽丽;曲秀芬;周颖;李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2年02期

4 王瑞霞;连方;孙振高;;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9期

5 邱文喜;张小玉;林晓霞;陈文俊;张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2年07期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1毫针及其复合疗法

毫针是针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可以针刺全身腧穴[1]。毛忠南等[2]采用经络美容法,选取百会、风池、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手三里、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印堂、四白、颧等穴位,配和辨证施针及局部皮损美容针围刺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93.3%。张学丽等[3]根据时辰的干支按时取穴,同时取合谷及色斑所在部位腧穴,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加太冲、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弱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肾亏虚加三阴交、太溪、关元),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史红裴等[4]选取双侧蠡沟、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或丰隆及中脘、尺泽(右),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和辨证取穴,总有效率90.0%。宋鹏[5]采用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配合辨证治疗。总有效率为97.2%。魏凌霄等[6]采用围刺配合体针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和中药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朱玉[7]采用辨证针刺配合对大椎及背俞穴进行梅花针叩刺和拔罐治疗,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李子勇等[8]应用皮损局部挂针加直接灸配合体针并辨证配穴治疗黄褐斑,全部有效。

2耳针及其复合疗法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有关。而通过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尤其对调整内分泌的功能非常重要。近年来,以耳穴治疗黄褐斑的报道较为多见,大部分配合毫针针刺、点刺放血等其他疗法。张晓阳[9]采用耳压配合面部浅刺和背部反应点放血治疗黄褐斑,耳穴贴压取皮损相应部位、内分泌、肝、肾、脾、肺、缘中、内生殖器、耳中、皮质下,面部针刺取阿是穴,点刺放血取背部反应点(脊柱两侧的黄色斑点或深黄褐色斑块),所有病例全部有效。张帆等[10]采用耳穴贴压(取肺、肝、脾、肾、口、面颊)配合黄褐斑处悬灸法及面部推罐治疗,总有效率95.6%。刘丽等[11]采用耳穴贴压(取穴肺、心、内分泌、肝、脾、肾、内生殖器)配合刺血拔罐背俞穴治疗女性黄褐斑,总有效率92.0%。吴艳等[12]采用耳尖放血(选神门、交感、肝、脾、外肺、子宫、内分泌、面颊8穴)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总有效率93.3%。

3其他针灸疗法及其复合疗法

除了毫针针刺和耳针治疗黄褐斑外,近年来通过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背部走罐、音乐电针和长圆针微创治疗黄褐斑,同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张永英[13]用针管抽维脑路通针2ml穴位注射(双侧肝俞、脾俞、膈俞)治疗黄褐斑,统计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辛卓萍[14]选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并辨证配穴进行穴位埋线,总有效率84.0%。肖倩[15]采用穴位埋线配合面部挂针治疗黄褐斑,埋线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肾俞、曲池、合谷,疗效确切。卢文等[16]采用穴位埋线加耳针治疗,结果发现愈显率显著高于体针加耳针对照组。史连俊[17]采用背部走罐加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60例,总有效率为98.3%。梅成等[18]采用音乐电针治疗黄褐斑,主穴:气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辅穴:肝俞、脾俞、肾俞,并辨证加减配穴,统计分析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李江舟等[19]采用长圆针在背腧功能带解结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100%。

4小结

黄褐斑,祖国医学称之为面尘、肝斑、妊娠斑[20],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对黄褐斑的辨证分型也基本遵循病机,主要分为肝郁证、脾虚证和肾虚证[2-9,14,18,20]三大证型。而黄褐斑与肝经、脾经、肾经等人体经络的关系,早在《灵枢经》中已有记载:“足厥阴之脉病,面尘脱色;足少阳之脉病,面微尘......足少阴之脉病,面黑”[21]。总结近五年临床取穴规律,发现临床上较多选取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的太冲、行间、蠡沟,三阴交、血海、阴陵泉、太溪等穴位。另外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合谷、曲池、气海和关元也是经常被选取治疗黄褐斑的腧穴。这些穴位中最为常用的是太冲、三阴交、太溪、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及合谷等穴。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体阴而用阳,肝气郁滞,则影响肝脏藏血调血与疏理气机的双重功能[21],故选取太冲(肝经的输穴、原穴)和肝俞(肝之背俞穴)等穴位疏肝理气。劳伤脾土使中土转输失职,气血不能濡煦,则生褐斑[20],故多选取脾俞(脾之背俞穴)和三阴交(三阴经之会)等穴位调节脾胃和脏腑功能。肾虚精亏,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失于荣润[20],故选肾俞(肾之背俞穴)和太溪(肾经的输穴、原穴)等穴位调之。“头为诸阳之会”,体手足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旺盛、流畅,则面部皮肤红润、光泽;若气血运行受阻,或血虚、气滞等,则面色晦暗或有黑斑[21],故选取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和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等阳明经穴上走头面,行气活血,使气血充盛条畅得以上荣于面。

综上所述,应用针灸治疗黄褐斑时,临床仍遵循病机选取肝、脾、肾经之腧穴或五脏背俞穴中的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耳穴治疗同样多选取内分泌、肝、脾、肾等穴位以调节人体内分泌和五脏六腑功能,配合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姚 彦,闵仲生.针灸在皮肤科美容相关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3):190-192.

[2]毛忠南,李占虎,贾建兵.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120例[J].甘肃中医,2009,22(3):51-52.

[3]张学丽,刘 颖,王 兰,等.常规针刺加飞腾八法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6):455-457.

[4]史红斐,徐 兵,郭希超,等.调肝脾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女性激素、促黑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的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52-54.

[5]宋 鹏.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29.

[6]魏凌霄,周剑萍.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76-1778.

[7]朱 玉.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例[J].陕西中医,2010,31(4):476-477.

[8]李子勇,老锦雄.面部挂针加直接灸治疗黄褐斑6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6):17-18.

[9]张晓阳.针灸治疗黄褐斑80例[J].四川中医,2008,26(4):122-123.

[10]张 帆,王国书.耳穴贴压配合面部艾灸推罐治疗黄褐斑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32.

[11]刘丽,李文丽. 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女性黄褐斑50例[J].陕西中医,2009,30(3):331-332.

[12]吴艳,黄蜀,童丹丹,等. 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揭斑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11.

[13]张永英.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8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856.

[14]辛卓萍.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24例[J].甘肃中医,2010,23(4):50-51.

[15]肖 倩,苏 戈,刘 宁.埋线疗法结合面部挂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44-645.

[16]卢 文,任 虹,斯维特娜・曼恩.埋线为主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7-8.

[17]史连俊.背部走罐加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60例[J].北京中医,2007,26(7):427.

[18]梅 成,邢 越,周振坤.音乐电针治疗黄褐斑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7):81-82.

[19]李江舟,张茉莉. 长圆针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D].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2009年)重点论文选编. 辽宁: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09:176-178.

[20]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1-173.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84-03

中风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在我国分别为219/10万,620/10万,116/10万[1],80%和41%[2],且有中风病史的患者,约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3]。脑卒中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肌群的功能极早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针灸对中风病的治疗,从古到今,都很有研究,到目前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针刺对中风脑血管功能的影响[4];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5];对血清IL-6的影响[6]等。在对中风的偏瘫肢体肌群的治疗方面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几方面:①针刺手法的研究:如“醒脑开窍法”[7]的创立及研究。“醒脑开窍法”这一学术观点,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成为了目前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最为普遍和前沿的理论[8];针刺频率方面的研究[9~10];针刺时辰的选择方面的研究[11]。②穴位组方的规律研究:通过研究穴位的主治作用来探讨治疗中风的规律[12]。③阴阳经脉主治方面的研究:根据阴阳经脉的主治规律来探求治疗中风规律[13]。④针刺和康复手法的研究:这方面主要研究针灸和康复结合治疗对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情况[14~16]。⑤电针等其它综合疗法对中风的治疗研究[17~19]。

1中风针灸治疗手法现状

1.1中风体针疗法现状石学敏等[20]在中风治疗上多采用体针疗法,主要有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法;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手三针”[21]主要取穴为: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主要取穴为:伏兔、足三里、太冲;此外,体针取穴多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经、膀胱经的腧穴的应用为主[22]。

1.2中风头针疗法现状头针疗法是在头皮部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其治疗中风偏瘫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1.2.1头针发展历史在唐朝始见头部腧穴治疗中风的记载。李长君等[23]在总结中风病文献记载,发现应用头穴治疗的腧穴依次为百会、风池、风府、囟会、曲鬓、完骨、天柱。此后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兴针刺技术:头针疗法。在19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有多种头针疗法用于临床。如焦氏头针、头穴透针等。到90年代以来,各针灸医家与现代的医学检验技术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颞三针”疗法、病灶定位围针法。周氏[24]检索1980~1996年文献,发现头部腧穴使用频率最高为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头部刺激区: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标准化头穴线:顶颞前后线及顶旁1、2线。目前临床常用的头针疗法为:(1)焦氏头针[25]:以现代神经生理学为基础,对大脑皮层进行详细分区,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给予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偏瘫取穴为:运动区(上点在百会穴,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其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感觉区(自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其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舞蹈震颤区(运动区向前移动1.5cm的平行线)血管舒缩区(运动区向前移动3cm的平行线)、平衡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其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晕听区(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语言区曲鬓(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1cm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手法:得气后以10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2min,期间捻转2~3次,留针30min。(2)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26]: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来制定头针刺激区,该体系与头部的经络穴位关系尤为密切。其主要取穴区为:顶颞前斜线(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相当于焦氏运动区)、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相当于焦氏感觉区);枕下旁线(脑户穴外侧3.5cm向下引一长4cm的垂直线。相当于焦氏平衡区)。手法:得气后以10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期间捻转2~3次,留针30min。(3)头部穴位透刺法:以传统的经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经典腧穴为刺激部位进行透穴针刺法[27]。(4)于氏头穴[28]:于致顺教授采用透经、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提出了“针场”的存在。顶区(百会透前顶、左神聪、右神聪,再向左右各1寸向前透刺。应用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顶前区(前顶透囟会,其两旁通天透承光、正营透目窗。应用于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手法:在相应刺激区采用从刺(每区刺入3~5针,以将病变部位覆盖为宜),留针期间捻转1~2次,长留针(6~8h)。(5)菱形取穴区:石现等[29]研究认为:前头部菱形区(前至神庭,后至百会,左右至曲鬓)为最佳头穴刺激区。神庭透百会,百会透两侧曲鬓。手法:平刺法,针刺抵骨膜,每间隔一寸刺一针,在头部形成菱形区,快速捻转1min,留针30min,期间捻转2~3次。(6)东氏头针[30]:根据病灶侧百会透太阳穴区,发现透刺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明显疗效,是运动诱发电位技术探寻到的刺激的最佳反应点,其与百会――太阳穴区的中点一致,从而认为该区为头穴透刺治疗偏瘫的最佳刺激区。方法:病灶侧百会透太阳穴;百会-承灵-悬里-太阳穴,贯穿顶、额、颞三区。手法:以1.5寸针灸针从上到下平均4针,行手捻针,日2次,每次留针30min。(7)颞三针[31]:是靳三针组穴中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组穴位,是靳瑞教授四十多年临床经验的经验。方法:在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以此为中点向左右各旁开1寸为第2针、3针,针尖向下透刺。配以四神聪、风府透哑门、四关穴。手法:得气后以10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分别在进针后第10min、第20min、第30min捻转,留针30min。(8)病灶定位围针法[32]:以CT/MRI病灶定位为依据,将与病灶最近的相应头皮划一圆圈,由圆圈向圆心斜刺4~8针,针距2cm快速捻转。(9)头针手法[33]:捻转法:200次的频率,持续2~5min,留针期间,捻转2~3次。提插法:刺激较强,速度快,幅度小<3mm。调神通络法要求提插幅度大,行针同时要求患者运动患侧。提插捻转法:捻转得气后,再向周围做多向提插,并配合患肢做运动。久留针法:不做手法,以延长留针时间增加刺激量。如于氏头针。

1.3中风其它针刺疗法现状

1.3.1体针透刺[34]甲组:肩透臂、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环跳透承扶、承山透条口,昆仑透太溪、丘墟透照海。乙组:肩透会、曲池透支沟、髀关透风市、阳陵泉透阴陵泉、太冲透涌泉。

1.3.2耳针普通耳针及耳穴压籽治疗,应用耳针沿皮透刺法治疗[35]。主穴:患侧枕―颞―额、上肢瘫配肩―锁骨、肘―腕―指;下肢瘫配臀―坐骨神经、髋―膝―踝―趾,留针30min。

2中风治疗难点及针刺手法思考

根据以上的文献分析,中风治疗的针刺手法较全面,但对于其治疗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灵活应用,中风存在治疗难点,以下就治疗难点结合文献提出手法应用的思考。

2.1肩手综合征由于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占优势,肩胛骨下沉、后缩,肩关节内旋,肩关节上举、外展均受限且疼痛。其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继则皮肤逐渐变白,有时下肢出现同样的症状;后期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指关节脱钙畸形。治疗方法:(1)靳三针:偏瘫侧肩三针:肩1针-正对肩峰下凹限;肩2针-肩1针前2寸凹限处;肩3针-肩1针后2寸。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2)腕踝针。

2.2失语、吞咽困难

2.2.1古代处方头穴:浮白[天冲(率谷后0.5寸)与完骨连线的上1、3之一与中13交点处。百会、本神、地仓、大迎、颊车、鱼际、列缺、天鼎(喉结旁开三寸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通里、灵道、阴郄、间使(腕横纹上三寸)]、复溜、照海、廉泉、旁廉泉,五输穴中经穴对失语的治疗,在古方中经常使用。

2.2.2颈项针哑门、天柱、治呛(天柱下1寸),向鼻尖方向进针1寸,行捻转手法时嘱患者配合吞咽及发音锻炼。

2.2.3舌下针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下大迎、颊车。

2.2.4体针廉泉、通里、照海。

2.3肢体痉挛性瘫痪中风偏瘫患者约有80%~90%有某种程度的痉挛,国外约65%,患者出现一个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

2.3.1经筋刺法以《灵枢官针》正中生物“关刺”“恢刺”的特点,即以“以痛为输”“直刺左右‘尽筋上”,结合远道取穴,形成了“经筋刺法”。秦玉革等[36]现代研究表明:经筋的实质是神经,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量的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而非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方法:在患侧肢体各关节即肩、肘、腕、掌指、髋、膝、踝等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直刺或斜刺进针治疗,使痉挛肌与拮抗肌受到交替刺激,达到生物力学平衡,有效缓解痉挛。

2.3.2燔针劫刺燔针又名:火针,类似于临床的温针。燔针劫刺即将经筋刺法和温针疗法相结合,对痉挛局部采用温热的局部治疗。

2.3.3督脉经芒针透刺百会透脑户,大椎透至阳、筋缩透悬枢、腰阳关透长强、肩透肩井、手三里透外关、合谷透后溪,居(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处)透风市、曲泉(膝内侧横纹头上方)透阴包(股骨内上踝上4寸)、阳陵透悬钟、丘墟透照海、透临泣、太冲透中封(内踝前1寸)。捻转手法。

2.3.4靳三针颞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阴廉穴)、阴陵泉、三阴交。得气后以10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分别在进针后第10min、第20min、第30min捻转,留针30min。

2.3.5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头穴:百会透太阳穴(2004年国家中管局鉴定并推广方案),连针4针,快速捻转200转以上,捻转2min,每8min捻转1次。上肢取穴: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透后溪;下肢取穴:商丘、太冲、阴陵泉、三阴交、阴谷。

2.4足内翻足少阳、足阳明经排刺。足背少阳、太阳经排刺[37]。

2.5排尿功能障碍曲骨(前正中线上,脐下5寸)、中极、水道、气海、百会、额中线、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中膂俞(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次(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第2骶后孔中)、肾俞。

2.6中风后忧郁是中风后继发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精神障碍疾病。取穴:主穴:百会、上星、印堂、四神聪。配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捻转手法。

3小结

3.1经络辨证根据经脉的是动则病,是主某所生病,判断是何经病变,根据五行的相生及相克关系,选取相应的经脉的腧穴治疗。

3.2特定穴的应用五俞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幕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3.3针刺手法的量学应用在治疗中风等疑难疾病的过程中,针刺手法应用时,一定要考虑手法量,才能很好的发挥针刺手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1.

[2]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

[3]Gubitzg,Sande,Rcockp.Acuteischaemicstroke[J].BMJ,2000,320(7236):692~693.

[4]陈文,顾卫平.针刺足三里、悬钟对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12):851~855.

[5]张红星,张唐法.头针治疗中风及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12):831~832.

[6]赵义造,俞昌德,等.颅针合药物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IL-6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8):569~572.

[7]石学敏.中风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13.

[8]杨志新.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价[J].中国针灸,2007,(8):601~608.

[9]钱晓平,徐芳.不同频次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1):7~9.

[10]姜桂美,吴思平.不同刺激量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3.

[11]谢感其,赵彩娇,卢献群,等.不同时辰针刺对豚鼠血清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10):757~760.

[12]段美志,李向素.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7~9.

[13]李红艳,王彪.阴阳经脉治疗中风的运动功能的评定[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18~19.

[14]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12.

[15]申芳芳,吴强.电针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0):711~713.

[16]黄国付,张红星.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或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8):573~575.

[17]王晓健,沈敏海.脑卒中偏瘫患者电针治疗及其运动功能评价[J].福建中医药,1997,28(4):10~11.

[18]王少军.电针脑血栓形成肢体功能障碍肌力恢复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0:368.

[19]杨华元,刘堂义,王延红,等.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9):635~638.

[20]石学敏.中风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13.

[21]沈巍,韩德雄.“靳三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6):524~527.

[22]彭长林,任督通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7):551~553.

[23]李长君.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24]周建伟,张凡.头皮针治疗中风207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3,13(3):3.

[25]黄巍.焦氏头针治疗脑梗塞偏瘫6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6,12(5):2~3.

[26]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3~176.

[27]石宪.透刺传统头穴与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J].针灸学报,1989,(2):11~14。.

[28]于致顺,赛序波,唐强,等.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52~53.

[29]石现,张志芳,李晓燕.头部“菱形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学报,1991,7(3):35~36.

[30]东贵荣.头针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学院博士论文集,1991:5.

[31]迪亚拉.颞三针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8):25.

[32]李艳慧.MRI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73.

[3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6~177.

[34]施静.循经密集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57~58.

[35]庞俊,韩志勇.透穴刺法及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0,20(2):35~38.

[36]朱欢,胡幼平.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回顾[J].针灸临床杂志,2001,23(2):40~43.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针灸以治疗手段命名,涵盖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及防治,其适应症广。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宣传、推广针灸临床主治的病症43种。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行关于针灸的听证会并得到肯定性意见,对于确立针灸在世界医药中地位有重要作用。针灸不能包医百病,也有禁忌症;其适应症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要有创新、科研意识,拓展针灸适应症;要重视针灸新器械、新方法的运用。

[主题词] 针灸疗法/禁忌症CorrectKnowledgeofIndic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rapyZhangYongshu(QuanzhouMunicipalHospitalofTCM,Fujian362000)[Abstract]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anpreventandtreatdiseasesofmanysystemsando

rgans,withwideindications.Fourtythreediseasesandsymptomsinclinicalindic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werepropagatedandspreadedbyWHOinthe1970s.Definiteopinionwasmadebytheadmin

isteraffairsofstateabou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eldbyNIHofUSAin1997,whichisofanimportantroleforestablishmentof

thepla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worldmedicine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

nalsohavecontraindications.Theindic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mustbereflectedinclinicalpracticeandneedtobeextentedt

hroughinnovationandscientificresearches,andapplicationofnewapparatusesandnewtechniquesofacupuncturean

dmoxibustionshouldbepaidattentionto.

[Key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rapy/contra

1 针灸适应症的不断扩大,显示这个古老的学科的生命力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个学科,不是以内、外、妇、儿的治疗范围来命名,而是以“针”、“灸”的治疗手段来命名的。远自唐朝太医院始就设置了针灸科。因此,针灸的治疗范围实际上涵盖了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此即中医所说的相关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及临床见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针灸适应症广。

中医经典《内经》以论述针灸为重要内容。自此以后,浩瀚的中医书籍,记载了针灸治病资料表明针灸在内、外、妇、儿、传染病、皮肤、五官等科的防治的适应症;近代以承淡安为代表的针灸学家在继承、发扬方面有了划时代的贡献。以后,针灸事业的飞跃发展使针灸的治疗开拓更深、更广的领域,其适应症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针灸防治疾病的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实验针灸学的发展不断揭示动物和人体在针灸条件下各种生理、病理指标的良性变化,使针灸在脑和心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糖尿病、癌症、艾滋病、戒毒、抗衰老等方面有可喜的进展。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焦国瑞研究员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针灸至少已治疗过307种病症,且对其中100多种疗效较好;王国良在《针刺疗法集要》一书中介绍,至1994年前在世界范围内用针灸治疗的病种已达上千种,具有良好疗效者有400多种。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宣传、推广针灸临床主治的病症有:(1)上呼吸道疾病①急性鼻窦炎;②急性鼻炎;③感冒;④急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⑤急性气管炎;⑥支气管哮喘(对儿童和单纯性患者效果最佳)。

(3)眼科疾病⑦急性结膜炎;⑧中心性视网膜炎;⑨近视(儿童);⑩单纯性白内障。

(4)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

(5)胃肠系统疾病食道、贲门痉挛;噎膈;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性菌痢;便秘;腹泻;肠麻痹。

(6)神经性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早期3~6个月之内者);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早期,如6个月以内);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骨关节炎。

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针灸故乡中国的首都北京成立,标志着针灸在防治疾病方面的重大进步;1997年庆祝该学会成立10周年的学术大会又在北京举行,有836篇论文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临床研究方面的不仅限于常见病和痛证,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痴呆症等现代医学难治的病也有了研究。中国以外的针灸医生临床观察的病种和例数有了很大的增加。

应该指出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总部于1997年11月举行了关于针灸的听证会。大会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历史和现状,影响针灸疗法进入美国医学的因素,针刺的疗效评价与发展前景。并在如下方面取得共识:针刺对化疗引起或手术后发生的恶心呕吐有效;对多种痛证的疗效确切;对戒烟、药物成瘾、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炎、头痛、哮喘等也都值得应用。针灸疗法的不良副作用极为少见。也肯定了针刺可以促进中枢阿片肽的释放,也可影响血液和免疫功能。这是一个可喜开端,对于针灸在世界医药学确立自己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

以来,福建省在哮喘、胆石症、不育症、胃肠道疾病、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系统疾病、外阴白色病变、小儿脑性瘫痪、色盲、乙型肝炎、白癜风、急症等病种的针灸治疗方面有突出成绩。我科作为全省专科(专病)基地建设中针灸唯一项目,在肝胆系结石、泌尿系结石、带状疱疹、哮喘、小儿厌食、疖肿、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失语、痛风及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针灸治疗方面也有独特疗法和明确疗效。

2 针灸不能包医百病,也有禁忌症

不认真筛选针灸适应症,来者必针,不是科学的态度。如上所言,有好多病种,甚至是疑难杂症,可以用针灸的办法为主或辅助治疗,但还有好多病种并不是针灸的适应症,“万病一针”的说法是不对的。

即便是针灸适应症中也有难易之差和个体特异之别。以面瘫这种针灸常见病种为例,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不同。单就周围性的面瘫就有因之于感染、外伤、中毒、肿瘤、神经变性疾病的不同。同是病毒感染者,所患病毒不一;同一病毒感染,所患部位、程度、病程也不尽相同,其预后差别甚大,其适应症的筛选殊为重要。如是脑干或小脑桥桥角肿瘤引起的就非针灸治疗的适应症,而是禁忌症。

禁忌症是和适应症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各种疗法都同时并存着此二端,只不过是有些情况下不甚明显。通常情况下,对针灸疗法恐惧者,都不适应针灸,不应强行动员其接受。古人云: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一般情况下,大饥、大饱、大劳、大汗、大失血、重度虚弱者,都是针灸的禁忌症。

适应症是对每个具体操作施术者而言的。某医生擅长治疗某种病症,不等于其他医生也认为该病种是适应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灸的适应症又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能一专多能是好的,事实上一个针灸专业工作者只能在接触到的众多病种中,筛选出为数不多的几个绝招,攻克几个难关,那才是真正的适应症。否则,不分青红皂白,来者不拒,盲目施针施灸,疗效大打折扣,就会给不相信针灸的人提供依据。

3 把握针灸适应症的若干认识

针灸适应症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你说针灸可以治疗某些病,有怎样的疗效,应该可以拿出疗效,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必要的客观指标。针灸有适应症,每个医生能掌握其中一部分,但要真正能做出来。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针灸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你的单位,在你个人的医疗实践中要能体现出宝库的内涵。

为此,针灸专业人员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包括中医辨证能力、定穴配伍的准确、施针施灸的手段娴熟。非此,不能体现针灸的适应症。

其二,拓展针灸适应症。古人云:言不治者,未得其要。有些病种并不是针灸适应症,经过临床攻关,掌握要领,可以用针灸治疗。比如,近视、肝胆系结石的针灸治疗是近年新开展的有效病种。这在过去并不是针灸的适应症。

为此,要多找古书,搜集老中医的经验和民间的单方秘方。举一反三,悟出真谛,在实践中去总结。目前我们行之有效的灸法治疖肿、带状疱疹、腮腺炎、麦粒肿就是集经典理论关于灸法可治热证、先师留章杰灸术及民间灯芯灸经验为一体的结果。

其三,要有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新一代针灸工作者,要在继承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如上所述,实验针灸学的兴起,为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必须采用科研的思路,规范基础理论和临床观察的指标和要求,力求以科学的语言表述针灸适应症。

其四,重视针灸新器械、新方法的运用。近年来,对针灸传统方法革新的成绩是很大的。随着激光、电热、声振、超声、磁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无创痛、掌握针灸剂量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必然对针灸适应症的扩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7篇

如今,一种利用生物全息诊疗技术能在人体处于亚健康时期就能早期发现各种潜在疾病,并能通过该技术进行有效干预治疗的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成果是由二十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医全息诊疗技术的国家级中医专家杨新杰研究员发明的。

据该技术发明人杨新杰表示 :这一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内有脏变,外必有象变,司某外可揣其内的“中医脏象”理论发明的,并且通过一台叫《YYZ型人体健康综合诊断治疗仪》的设备实现的,仪器是通过人体局部反射区上生物电强弱的反映,将人体内脏器官在反射区上定位,非常直观科学的观察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来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并且还能通过仪器上的数值范围显示,来实现为疾病定性定位,判定疾病严重与否等。这一技术的实现,令检查疾病由在医院复杂的医生操作,变成在家庭即可自己使用,随时随地对自身的健康进行监测,早期预报,及时发现,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中。

发明人杨新杰进一步阐述:由于该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不植入人体,只是在人体的皮肤表面通过仪器探笔扑捉人体生物电信号,无创对人体作出全息诊断,因而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射线、照影、切片、穿刺等创伤性的损害出现。

目前他已通过此技术掌握了数百例亚健康人群的防治筛查,和干预治疗的成功临床病例,这将对国内外今后进行亚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并对亚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该仪器的发明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新杰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了由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多位专家学者的论证,可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亚健康体检,中医治未病和医学科研等诸多领域。

这一技术经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医院临床报告验证: 对近二百例典型病例进行系统诊断治疗,临床跟踪,其中全息诊断方面采用与其他理化检查相对照的方法,对高血压早期,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检查,收到了满意效果,诊断符合率达96.67%。治疗方面,对全息反射区、反射点和与传统针灸相同的体穴治疗,均取得了症状缓解,体症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等,总有效率为95.40%

由技术发明人杨新杰撰写的,关于该技术临床成功应用的多篇学术论文,于近几年分别在《2009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大会》《全国第六届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中国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获奖,并且被国内多家行业核心类期刊收录,由于极具学术价值,中国最大科技数据库(维普)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对其论文进行转载.

这一技术在国内众多的医疗院所中临床成功使用,如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阳市卫生局中医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为止,该设备已发展成了四个系列,三十多种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查体中心》、《中医未病防治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和中医医疗单位的针灸科、理疗科等临床应用,备受欢迎,并且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国家计算机著作权和国家商标权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循证医学 中医药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 .1 问题分解

采用循证医学标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P(participants,研究对象):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 和2017 级中医药专业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3)C(control,对照措施):传统教学法。(4)O(outcomes,结果评价指标):论文报告质量、成绩综合评定。(5)S(studydesign,研究设计):纵向对比研究。

1 .2 研究对象

教改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7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49 人。对照班为选修循证医学课程的2016 级研究生,1 个班级共33 人。教改班和对照班的师资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师主讲,分别讲授循证医学概论和基本方法、文献检索与管理以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方法3 个部分。

1 .3 教改实施步骤

(1)学生分组。由于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团队配合,故将全班分为4 ~6 人为1 组,小组成员尽量为相同或相似专业。每组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选出1 名组长,有一定科研经历、科研热情较强者优先。(2)项目拟定。研究生循证医学课程总共32 课时。首先通过9 个课时的理论授课,让学生熟悉、理解和夯实循证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拟定一个项目主题。项目拟定方式为学生自拟,教师协助确定。题目要求:① 研究问题有创新性;② 具备可行性,即预期工作量适中;③ 与中医药专业相关,最好与组内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3)项目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核心实践环节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对应第10 ~32 课时理论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包括:① 学生在学习理论课前需预习授课内容,带着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听课并思考解决方案;②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深度剖析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项目实例《温针灸与其他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肥胖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让学生逐步结合理论熟悉实践过程;③ 每次理论课后,学生开始进行当前课程内容对应的项目实践,由组长牵头,小组分工协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主动分析、组内讨论、组间协作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④ 每次课程设置10 ~20min提问时间,学生可提出实践过程中所遇问题,教师即时答疑解惑;⑤ 设立每周课后答疑时间,教师集中解答课堂上未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上述步骤随理论课程循环循序推进,直至完成论文撰写。(4)对照班教学方法。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理论课程中穿插讲授相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实例,并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但不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不要求学生随理论课程推进实践项目,学生一般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完成项目。

1 .4 结果评价指标

(1)论文报告质量。用国际公认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评定项目论文的撰写质量。该清单包含27 个条目,去除2 个本研究不涉及的条目“计划书发表情况的报告”和“利益冲突的报告”后剩余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论文报告质量越符合PRISMA规范要求,教学效果越好。(2)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依据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 分:① 个人部分论文报告质量:本研究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均需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等,每个环节的实际评分根据难度系数加权),该部分相应的报告质量评分在综合评定中占比60%;② 平时表现:根据项目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贡献,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在综合评定中占比40%。在该评定方法中,某篇论文整体报告质量高并不意味着组内某名学生的课程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统计分析

纵向对比分析教改班和对照班的PRISMA报告规范评价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型资料,故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组间差异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亚组分析检验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学生(临床医学类vs非临床医学类)对成绩综合评定得分的影响。检验水准取α=0 .05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3 .6 .0 。

2结果

2 .1 学生基本资料

本次教改实践历时2 年,教改班和对照班的每个小组均完成1 篇系统评价/meta论文的写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临床专业19 人,非临床专业30 人。对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临床专业12 人,非临床专业21 人。两班学生的性别(P=0 .754)和专业(P=0 .825)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较好。

2 .2PRISMA报告质量得分

教改班和对照班分别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根据PRISMA报告规范评价,两班论文报告质量总分分别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论文报告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分项得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讨论与结论两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与结论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结果部分得分绝对值高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班标题与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成绩综合评定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负责部分的论文报告质量和项目参与度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改班得分为(85 .6 ±5 .7)分,对照班为(81 .0 ±4 .1)分。两班比较结果显示:教改班的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教改班综合评定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亚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成绩综合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