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人心实在奇妙,说它小,仅容方寸,说它大,能包容世界。这位多年居住中国的俄罗斯侨民诗人,虽浪迹天涯,心中却依然牵挂中国,牵挂俄罗斯。他默默地写诗,反复吟唱的主题,就是思念两个祖国,两处故乡。这位终生漂泊的诗人就是――瓦列里・弗朗采维奇・佩列列申(1913―1992)。

佩列列申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父亲是白俄罗斯贵族后裔,曾在中东铁路局任工程师。1920年,七岁的瓦列里跟随母亲从俄罗斯的赤塔来到中国的哈尔滨,在当地的俄罗斯侨民学校读书。他十七岁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随后就读于哈尔滨北满工学院,学习法律和汉语,大学期间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受到哈尔滨俄侨诗人的青睐。1932年10月他参加了文学团体“丘拉耶夫卡”,结识了许多俄罗斯侨民诗人。佩列列申在哈尔滨先后出版了四本诗集:《途中》(1937)《蜂巢完好》(1939)《海上星辰》(1941)《牺牲》(1944),他还把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的叙事诗《老水手的传说》翻译成俄语,也在中国出版。

1938年,二十五岁的佩列列申得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下决心献身宗教,他成了哈尔滨喀山圣母修道院的修道士,法名盖尔曼。同年秋天,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团领班、北京教区大主教维克多的帮助,前往北京(当时叫北平),在东正教教士团图书馆任职,并担任教士团子弟学校教师。佩列列申非常喜欢古老的北京,皇家园林的秀丽湖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用“奇妙”两个字来形容这座古都。在北京工作,他学汉语进步很快,不仅阅读书写日渐长进,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提高。他还四处游历,《游山海关》《游东陵》《西湖之夜》这些抒情诗的题目,都反映出他的行踪。丰富的阅历加深了他对中国风土人情的了解,他认同中国文化,在《乡愁》一诗中,他承认中国是善良的“继母”,黄皮肤的中国人是他的“兄弟”,这种归属感在其他俄罗斯侨民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由于三十多年在中国生活,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佩列列申格外推崇中国诗人屈原、李白、苏轼。他在《西湖之夜》这首诗当中写道:“农历每个月十六夜晚,/人们都说:‘月光盈窗。’/普天月明!我还年轻,/这地方几乎就是家乡。//屈原投身湍急的溪流,/他的心难以承受忧伤;/皓首的李白陷落井底,/捞取水中醉酒的月亮。”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传统,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佩列列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采用中国诗的意象,糅进中国诗的元素。例如,他经常写松树,而俄罗斯诗人一般更喜爱白桦树、花楸树、橡树;他常常写荷花、,而俄罗斯诗人喜爱的却是石竹花、苹果花、玫瑰花。此外,他多次写到茶叶、扇子、胡琴,这些意象显然具有中国特色。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诗人佩列列申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与认同。

阅读佩列列申的诗歌作品,我们还不难发现,诗人喜欢中国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他对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尤为赞赏。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都曾引起他的浓厚兴趣,《从碧云寺俯瞰北京》《湖心亭》和《胡琴》等诗篇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佩列列申写诗,语言洗练优美,诗风洒脱飘逸,格外注重音韵节奏,布局谋篇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他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决非偶然。

1943年5月,佩列列申在哈尔滨神学院通过神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年11月,由于同性恋行为“触犯教规”,受到俄罗斯传教士团惩处,从北京调往上海,受上海教区主教约翰监督管教。1946年,佩列列申向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团递交申请书,退教还俗。这期间他开始为前苏联塔斯社驻上海分社担当中文翻译,不久,经申请获得前苏联国籍。20世纪40年代中期佩列列申将鲁迅的短篇小说、杂文与书信翻译成俄文,由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1950年,得到侨居美国的胞弟帮助,诗人离开上海,乘船抵达旧金山,打算移居美国,但由于他曾为塔斯社工作,被美国当局怀疑是前苏联特工人员而被扣留,拒绝人境,后被遣返回到中国天津。1952年,他弟弟帮他取得了巴西签证,佩列列申与母亲一道途经香港前往巴西,侨居里约热内卢。

初到巴西,生活相当艰难,佩列列申曾在TU做工,在礼品商店当售货员,还担任过学校的英语教师。1957年,在英国驻巴西的不列颠文化使团图书馆找到一份工作,担任图书管理员长达九年。由于生活窘迫,语言环境陌生,他的诗歌创作停顿了将近十年。恰恰是在这段艰苦寂寞的岁月,诗人开始翻译《离骚》、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明明知道这些作品译成俄文,难以在巴西出版,却仍然坚持,不难理解他把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与漂泊的屈原、孤独的李白进行心灵对话,仿佛能给他带来几分慰藉。

1970年,佩列列申翻译完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本《团扇歌》,其中包括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欧阳修、苏轼等诗人的作品,还有《木兰辞》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他所选译的作品,有一个基调,就是惆怅忧伤与迁徙流离。1971年诗人完成老子《道德经》的翻译,这个俄文诗体译本二十年后才在前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90)上发表,译本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2000年出版单行本。1975年他翻译的《离骚》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那是他多年呕心沥血的结晶。佩列列申精通汉语,对原文理解透彻准确,表达和谐流畅,接近原作风貌,译本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得知《离骚》终于出版的喜讯后,诗人特意带老妈妈上街,在里约热内卢一家冷饮店吃冰激凌以示庆贺。想想此情此景,诗人为中俄文化交流默默奉献的精神的确叫人感动。

佩列列申迁居巴西以后出版的诗集有:《南方之家》(1968)《禁猎区》(1972)《涅沃山远眺》(1975)《天王卫一》(1976)等,这些诗集大都在德国出版。佩列列申的俄文译诗集《南方的十字架》(1978),都是译自葡萄牙语的巴西抒情诗。1983年,他用葡萄牙语写的诗集《旧皮袄》正式出版。1984年,与巴西诗歌翻译家马尔克斯合作,将俄罗斯诗人库兹明的《亚历山大歌曲集》翻译成葡萄牙文出版。1987年,俄文诗集《三个祖国》在法国巴黎问世,其中既有在中国哈尔滨、上海写的诗,也有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写的作品。心系中国,魂系俄罗斯,是诸多诗篇当中最为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普希金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独具特色,采用奥涅金诗节写成,四百多个诗节无一例外,形式极其严谨,曾有评论家断定,这种形式空前绝后。就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熟练驾驭十四行诗而言,佩列列申不愧是普希金的继承人,堪称天70他的代表作《无主题长诗》,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共分八章,包括八百个十四行诗节,全部采用奥涅金诗节格律写成,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十四行诗的娴熟技巧。对于这部作品,评论界褒贬不一,颇有争议,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当年哈尔滨和上海俄罗斯侨民文化界与宗教界人士的某些隐私,也涉及诗人本人的同性恋癖好,因而遭到非难与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母语,佩列列申还精通汉语、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架设桥梁,因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被称为俄罗斯侨民诗人第一浪潮的优秀代表,南美洲最杰出的诗人。他用自己的作品为民族文化沟通与交流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仅是杰出的诗人,卓越的翻译家,而且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民间文化使者。

1992年11月7日,诗人病逝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位诗人在俄罗斯只生活了短短的七年,但童年印象终生难忘;从七岁到三十九岁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二年,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跟中国相关,中国的山水令他魂牵梦萦,实属自然;他在巴西居住了四十年,已经料到南半球这个喧嚣的城市将是他最后的归宿地。不过,他在心底一直保留着一丝希望,那就是等待机会返回祖国俄罗斯,寻找机会重返中国,再次游览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

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一、科学的理论指导

高校俄语教学的合理开展需要坚实有力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将指导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践课、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文学与国情知识课等)顺利而卓有成效地进行。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学改革的进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培养。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注重学习主体,重视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思想为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应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将会大大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科学研究。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外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要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进修和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针对教学的各项科研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语言学的最新理论和概念,提高教学理论素养,使教学实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将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书本与网络,学习与实践等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安排上,要课内外结合,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如开辟外语角、组织外语演讲比赛、主持人风采大赛、外语短剧、歌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调整要体现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应用能力的思想,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有助于促进俄语教学的飞速发展。遵循全局整体、分段侧重、彼此配合、互补提高的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在突出俄语语言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俄语复合型人才。在低年级强化基础训练,加大专业课的授课时数,在已有专业课的基础上设置语音语调和外教口语课,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在高年级设置两大专业模块:高级翻译、高级师资和经贸旅游翻译及管理人才。增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选修课,如中俄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和旅游俄语等。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及其教学目的选择材料。基础阶段考虑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遵循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整体性原则。所选材料要难易适当,新颖,具有时代感,内容涵盖面广,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体裁要多样,包括叙述体、新闻体、应用体、政论体等。其次,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增设新的授课内容,如从媒体及网上选取最新材料。除纸质教材外,融合音频、视频、影视等教材,做到各类型教材的有机结合,并逐步发展到自制课件。提高阶段侧重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建构适于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课程资源,从因特网、光盘等现代媒体中适时适量地补充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鲜活的语言材料;设计多种形式的口头表达训练内容。博采众长,有机结合,建构听说读写译多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强调帮助学生增强在语篇水平上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系统掌握完善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俄罗斯国情,如订阅俄文报纸杂志、积极运用网上新闻等,加大文化知识的含量,将俄语技能的训练融入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通过了解俄语语族文化和各语族文化群体的特征和差异完善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提升俄语语言层次和技能水平,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教学法的整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要合理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实效。相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的扩充。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教学法均存在优势和不足,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法。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要尽量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授课,授课环节多元化,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的高效学习氛围。

基础阶段通过在语言形成方面的训练来带动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了打好基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要合理安排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组织晨读,课前听音,课后辅导,晚自习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举行学习经验报告会,将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低年级学生,形成以老带新的学习氛围;提高阶段则强调通过语言技能的训练来巩固语言技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指导,利用课后时间使用网络平台加强联系与辅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