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研究论文

融资研究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融资研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1内源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内源性融资占主导地位,但其总体状况却不尽人意。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依赖于内部人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的亲朋好友和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初始资本以及随后追加的资本起了主导作用。其次中小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在利润分配上几乎近于”分光”。

2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间接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重重。首先,银行贷款数量少。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其次.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因而银行贷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3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近几年随着中小板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的股票融资机制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了核准制但仍以实质审核为主基本无法确定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其次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较单一。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其不发达程度在交易市场上表现突出1995年~1999年股票交易额占交易额的8356%,债券占1644%其中企业债券仅占233%。由于我国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获取资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情况。

1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比例,会提高财务杠杆比例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应提高。由此中小企业为了求得较低资本成本会尽量保持较高比例的负债。然而较高的负债水平,必然会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道德风险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本较少,面临更为激励的市场竞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产成本低自身没有更多的商誉价值因此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破产逃债的动机更强,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3)权益资本成本过高。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求融资规模大这样与筹集到的大规模资金相比.发行费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规模一般偏小.发行费用相对来说很大,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等资难。

2外部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因素,融资渠道被国有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完全为国有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个转变需要更长的过程。国有银行垄断了资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资本市场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只能从银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贷款。

(2)过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请求而会进行信贷配给。在金融过度管制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更为严格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也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透明更加严重从而它的风险也就会最高,从而中小企业将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甚至会拒绝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最为迫切金融机构即使给予贷款多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只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运用而对于企业长期资金周转和长期发展投资资金则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过少实力和规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赵尚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

[2]孙兰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所有制歧视

 

一、引言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其发展不可能主要依靠股权融资(直接融资),多数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及其它间接融资方式获得流动资金。因此可以说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颁布多项法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例如2003年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2005年至2006年银监会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放宽政策,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兴趣点所在。本文关注的是融资放宽措施是对国有中小型企业更有利,还是对私营、外资企业倾斜更有利?同为中小企业,受益于逐渐宽松的间接融资环境,非国有中小型企业是否遭到了歧视。

许多学者将所有制歧视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①],但是国内学术界使用的数据证据多是来自局部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或者中小企业板块企业年报。例如,徐洪水(2001)经济学论文,郭斌和刘曼路(2002),虞群娥和李爱喜(2007),都以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都较为成熟的浙江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都选择了问卷调查。梁冰(2005)选择了全国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市的1105 户中小企业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田东霞(2005)等专门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做了经济与法律等多方面的论述。此外,2002年德国IFO经济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调查系统及国经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组成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联合专题调查项目”(IFO等联合项目)获得的数据也被很多研究所使用,例如康立(2007)。以上的研究方法是企业个体层面的调查,能够获得第一手详实数据,但是仍然存在有两个缺点:首先,问卷调查准确度难以保证。问卷调查高成本与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获得样本量的有限。多数只能得到各种间接融资渠道选择比例,并不能获得实际间接融资变动的精确数字。其次,问卷调查方法难以实现持续性,并且抽样方法也因人而异,造成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持续统一的关注中国。也有学者使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的,比如刘建勇和杨浩(2008)就对2006年一年的中小企业板块企业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得到规模歧视大于所有制歧视的结论。康晶(2007)选择了单个上市企业进行融资研究。赵英军(2006)从单个城市信用社角度出发,研究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还有一部分研究建立在银行贷款流向的统计分析上,例如李凯慧(2003)就研究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企业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例问题。但是简单的统计比较具有很大的局限,难以对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针对以上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考虑采用中小企业面板数据对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进行验证,对近几年来的政策效果做一个实证分析。目前国内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文献极少。陈晓红和刘剑(2006)的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尝试工作。他们主要考察的是银行贷款余额,这一点与本文的关注点不同。凌智勇(2004)对上市公司的多年平均数据做了相关回归分析,其中使用到了短期贷款、长期贷款、流动负债率等变量经济学论文,并控制了贷款额度增加额与总资产之比为因变量,这一点和本文有相似之处。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无疑会给研究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调查数据时间上的持续能够反映各年度政策效应的趋势,并且由于统计口径一致从而能够被不同研究者验证研究成果。

本文以下安排为:第二部分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第三部分是文章的计量模型分析和估计结果,第四部分按照实际控股类型重新定义企业所有制,做了稳健性的检验,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②]处理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政策分析,分析对象是2001年至2006年间有关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有两个关注事件: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银监会2005年7月的《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银行等金融业的间接融资放宽政策,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两台一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等等。以这一段时间的政策效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还有应展宇(2004)等,但是这些主要是用文字论述政策变迁的影响。

表1: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

指标

单位

中型

小型

 

 

建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600~3000

3000~30000

4000~40000

6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交通运输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500~3000

3000~30000

500以下

3000以下

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资产总额

万元

万元

300~2000

3000~30000

4000~40000

300以下

3000以下

4000以下

邮政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400~1000

3000~30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400~800

3000~15000

400以下

3000以下

零售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100~500

1000~15000

100以下

1000以下

批发业企业

从业人员数量

销售额

万元

100~200

3000~30000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财政投融资 瓶颈策略

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既为城市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又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域的集结和延伸。

(二)作为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与私人物品的区别

对于一种纯粹的私人物品来说,物品Gv的总量等于每一个使用者i所拥有的该物品数Gi的总和,即:

Gv=∑Gi

式中Gv表示私人物品的全部供应量;Gi表示第i个人的消费量,i=1,2,……,n。这个等式说明,私人物品的供应量等于各个人消费量的总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由某人使用而不能由其他人使用,比如说衣服等。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则有:

Gp=G1=G2=……=Gn

式中Gp表示公共物品的全部供应量;Gi表示第i个人的消费量,i=1,2……n;N表示社会成员的人数。

当一种公共物品再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为零。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主要渠道及瓶颈分析

(一)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及运作流程

1.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是指政府以财政手段,把资金从原所有者手中筹集起来,再分配给需要资金的城市基础设施部门。目前,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政府预算内支出,包括: 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二是政策性收费,包括过路过桥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增容费及其他各种收费等。三是经营资源收入,包括土地出让转让、经营无形资产收入以及存量资产经营权转让收入。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土地是有限的。四是政府发行国债。近年来,银行贷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融资多样化的转变,又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庞大,周期长,贷款比例过高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减小。虽然财政投资的比例在逐年降低,但依旧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2.财政投融资运作流程。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被称作财政投融资。具体的财政投融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瓶颈分析

1.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自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建设以来,政府一直是工程建设投资的主体,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就是税收和土地买卖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预算是有限的,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量非常大,因此,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大,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回收难,周期也较长,所以风险也很大,相当一部分还是非经营性项目。所以说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投资结构是我国国情和体制发展的结果。

2.投融资平台不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某些大型项目一直饱受资金困扰,有限的政府财力和投融资能力与全面加快发展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在我国投融资平台数目惊人,但投融资理念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良好氛围,平台主体实力不强,投融资能力明显不足,市场化机制也不健全,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投融资运营合力。同时,相比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及其衍生工具发展还非常落后,这也是我国投融资平台不完善的根本性原因。

3.缺乏投融资监管和引导性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一直扮演着主体投资者的身份,而缺乏出台相关的投融资引导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主要是指,对于那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政府要给予相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奖励等,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引导性政策能够促使更多的金融企业或组织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从而达到积少成多的效果。政府对投融资的监管还很薄弱,缺乏高效率的调节机制,从而使得融资环境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

4.资金管理机制缺失。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个“悖论”困境:一方面,需要克服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问题,资金浪费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导致供热、供水、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部门建设和运营,这种很强的自然垄断性和市场失灵现象,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的封闭性。在实际中往往导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三超”现象严重,即概算超可研、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而“三超”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沦为问题工程,建设资金被大量浪费。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依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负责者、核心者和监督者。投资并不是政府的唯一角色,政府更重要的职能应该是为项目的建设起政策引导作用,提供更完善的平台和政策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顺利筹集,并能持续形成最优社会资源配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比如说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期长,以及其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其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地方财政资金的筹措。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投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来源,又可以高效利用资金,拓宽了融资渠道,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可以从中增加税收,可谓一举多得。

(二)BOT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它是一种债务和股权相混合的产权。当政府给予某些公司新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这些公司同私人合伙人或者风险投资公司进行融资建设基础设施,并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该设施来回收资金,赚取利润,到期后把此经营权移交给政府部门或者其它公共机构。一般情况下,BOT项目都必须经历项目确定和准备、招投标、特许权合同谈判、项目融资合同的签订、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用BOT融资方式已经涉及到交通、电力、供水、市政建设等众多领域,它们的经济法律条件比较成熟,BOT项目运作规范,政策透明度高,因此, BOT融资成功项目也比较多。

我国BOT融资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我国BOT融资的发展,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管理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建立对国内所有BOT项目都适用的通用法规的管理模式;第二种是针对每个BOT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单独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例如,中国香港就采用了后者,中国香港政府与五家电力公司签订了管制协议书,经香港“立法局”批准生效。

其次,政府应该是强有力的支持者,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税收优惠,提供担保和外汇担保,应该合理防范项目风险,例如外汇、利率、通货膨胀、市场等风险。

(三)发行市政建设债券

市政建设债券实质上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发行,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保障,筹集资金用于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的需要,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性金融融资工具。2011年10月我国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的地方市政债券发行的开端。

美国是市政债券发行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从1812年就开始发行债券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并且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城镇化同步进行。美国市政债券品种多样,流动性非常强,发行主体广泛,投资群体相当分散,因此,各种风险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大大促进了投资群体的积极性,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非常完善。

针对我国特殊国情下促进市政建设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包括市政债券的发行定价、交易、偿还和监管各环节,市场准入的机制,信用评级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等。其次,建立市政建设债券的风险预警机制,这就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机制。最后,建立合理的偿债机制是为了保证债券到期还本付息,为此可以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和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

(四)资产证券化融资

资产证券化(ABS)是指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同时以该项目未来收益作为保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高档债券和股票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ABS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功能,使原来信用等级低的项目可以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它的过程是发起人将要证券化的项目资产进行组合,出售给特定的交易机构,由交易机构对投资者进行证券融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尝试了资产证券化融资。1996年珠海高速公路债券成功发行了2亿美元,成为我国项目融资中不用国家担保、不用银行担保的典范。虽然已经发展了十几年,ABS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融资的辅助工具,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上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尽管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比较低,但可以适当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再根据我国国情,从宏观整体出发推动制度变迁,完善市场机制,对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规范化,ABS必然会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快速地发展,随着投融资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进一步规范,未来我国将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为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刑恩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操作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杜君楠.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郭继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张强,洪科,李远航.湖南省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10(8)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企业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n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3―0046―04

一、引言

企业进行债权融资时,可以选择不同期限的负债资金。按照融资期限的长短,一般把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债权融资期限结构是指在债权融资中,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可以用短期负债占债务总额的比例或者是长期负债占债务总额的比率来衡量。在以往的债权融资研究中,往往暗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假定,即所有的债权资金都是同质的,不考虑债权资金在期限、来源、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随着对债权融资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同期限、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债权资金,存在很大差异。

关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理论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74年Merton在《金融杂志》第29期上发表的论文“公司债务的定价:利率结构的风险”。在假设资本市场是完美的条件下,Merton得出了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结论。其后,学者们逐步放松前提假设,发现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分散于学者们关于资本结构或企业价值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而没有将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Barclay&Smith(1995)首先系统地归纳出了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的三个假说――契约成本假说、税收假说与信号假说,才使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理论独立地成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当中的一个专门课题,也使债权融资期限结构成为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国内外关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的研究近年才刚刚兴起,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影响因素,即企业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以确定不同期限的债权融资额。Barclay&Smith(1995)对企业已发行债权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拥有更多成长机会的公司具有更少的长期债务,公司规模与负债期限显著正相关,管制性企业发行更多的长期负债;Guedes&Opler(1996)以1983-1992年间发行的7369项负债为样本,对企业新发行债权期限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成长机会较多的企业倾向于发行期限较短的负债,公用事业发行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税率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管制公司具有更多的长期负债;Stohs&Mauer(1996)以1980”1989年328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公司的成长性与债权期限结构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目前国内关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与综述阶段,如我国学者杨兴全、郑军(2004)对国外企业债权期限结构的理论假说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了五种类型的假说:成本假说、信号传递假说、清算风险假说、期限匹配假说和税收假说;袁卫秋(2004)也对债权期限结构理论进行了综述,将债权期限结构理论划分为四种:基于契约成本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基于税收的理论和基于期限匹配的理论。国内还有少数的学者,开始对债权融资期限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如肖作平、李孔(2004)对债权到期结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市场价值/帐面价值、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率和加权平均资产期限显著地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债权到期结构。肖作平(2005)对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经验证据支持契约成本假说;具有更少成长机会、更少自由现金流量、资产期限长和规模大的公司具有更多的长期负债;没有发现公司使用债权期限结构向市场传递信号的证据,同时经验证据也没有支持债权期限结构税收假说。

虽然理论上已经阐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关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外仍然是一个空白。通过对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不但可以对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理论进行检验,而且可以具体地指导企业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的选择活动,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尝试对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

二、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企业价值,借鉴Fama和French(1999)对企业规模因素的处理方法,本文用年末企业价值的增长率VGR(valueofgrowthrate)来代替企业价值进行分析。因为企业规模因素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通过这样的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年末企业价值增长率VGR:(V―A+D)/A,其中,V表示股权价值,A表示总资产(期末账面值),D表示总负债(期末账面值)。

本文与Fama和French(1999)不同之处在于对股权价值的计量:在Fama和French(1999)的研究中,V二收盘价股本数;但是,由于我国所存在的特殊股票流通体制,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非流通股并不存在市场价格,因此,对非流通股价值的计量就不能采用上述公式。本文对股权价值的计量采用以下公式:

股权价值V=流通股年末股价X流通股年末股本+非流通股年末每股净资产X非流通股年末股本

(2)解释变量。由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体现在负债总额中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所占的比例,因此,一般是用短期负债占债务总额的比例或者是长期负债占债务总额的比率来衡量。本文以短期负债占债务总额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观察债权融资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程度。

(3)控制变量。由于企业价值不仅只受到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还选择其他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所选择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规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企业价值与债权融资的数量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了消除企业规模的差异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模型中来。企业规模还可以作为衡量信息不对

称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企业,社会对其关注程度越高,信息披露程度比较及时与全面;相反,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不被社会所关注,因此其信息披露相对不充分。本文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

第二,流通股比例。我国所存在的特殊的股票流通机制,导致不同企业的股票流通程度不同。流通股比例的高低会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影响,而公司治理结构又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流通股比例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为了反映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引入了流通股比例作为一个控制变量。流通股比例定义为流通股(A股)的数量和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流通股比例越高,表明一个公司的股权越分散,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理论证明,控制权对企业价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反映公司控制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公司控制权的一个替代指标引入到模型中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二年末第一大股东股份/总股本。

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电力行业作为研究的样本,主要原因是:第一,电力行业在资金周转与债权融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于进行债权融资的研究。第二,由于本文使用面板模型,为了保证获得一定的有效数据,要考虑截面与时间两方面的因素:在时间方面要求跨度较长,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截面样本数量。电力行业能够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基于以上的考虑,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取1998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电力行业的35个公司,剔出了1家发行B股股票的公司后,共得到了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的数据来自于CSMAR(2001)、聚源数据库与巨灵证券信息系统,部分缺失的数据来自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以1998―2004年7年的238个财务数据为基础,利用Eviews5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3.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由于面板数据包括了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包含的数据量更多,反映的信息更多、更全面,使用面板数据成为近年来计量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1998-2004年电力行业34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经过反复测试,建立了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为了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方法,检验债权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所使用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i=1,2,…N,代表第i个截面观察单位;T=1,2,…T,代表第t个时间序列观察值;MS表示债权期限结构;SIZE,表示企业规模;NS表示流通股比例;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代表固定不变的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表示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随截面与时期同时变化的因素影响;表示待估系数,检验结果为:

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Adi.R2为0.665,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比较好;F统计值为13.688,回归系数同时为零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回归方程显著成立,即企业价值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线性相关的;DW统计值为1.513,检验通过,表明方程的残差序列无自相关。以上回归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从回归方程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来看,9>0,,表明企业价值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y

三、结论

在放松所有的债权资金都是同质的前提条件下,本文分析了债权融资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通过正确的债权融资期限结构选择,可以降低与债权融资相关的成本与提高债权融资的收益,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以34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1997―2004年7年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

1.企业价值与债权融资期限结构显著正相关。短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每提高1%,会使企业价值增长率提高0.284%。

2.企业价值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每提高1%,会使企业价值增长率降低0.282%。造成企业规模与企业价值增长率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成长性也越低,表现为企业价值增长率呈降低的趋势。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为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目标,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较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减缓中央财政负担,我国决定在4月份首次公开发行地方政府证券。

一、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地方政府债券,是指以地方政府为发行主题的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已将近200年的历史,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发行模式上都最具代表性。

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一直受到抑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过短暂的地方政府债券,当时许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但到了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而且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原因是地方政府承兑能力差、债务管理能力欠缺。地方政府债券的禁令一直保持到2009年。

但伴随着经济形式、体制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地方自制、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入,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讨论越来越多,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呼声越发强烈。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为了减缓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国家出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首次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可流通记账式债券。

二、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

(一)、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2009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困难的一年。为扩大内需,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较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等。大规模的国债投资短时间内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长期这种拉动作用是有限的,此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的作用。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调动资金,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增长。

(二)、减少中央财政压力,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职能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分税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一方面要承担国家机关运行、外交、科研,宏观调控支出及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地方发展,财政压力相当大。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减缓中央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应相应安排配套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本级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其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证券。分税制的实施中,存在着地方税体系不完善、缺乏主体税种、有税种无税收或征收成本偏高及地方税的立法和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等问题。多数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没有能力通过政府投资和扩大财政支出实现地方财政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因此,应该适当赋予地方发行职权的权利。

(三)、增加地方融资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目前,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可以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引进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拨款,又得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而地方政府面对巨大的投资资金,以地方财政收入是无法满足的,要依靠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扩大资金来源。

(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渠道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金融产品结构欠合理,形成了以国债为主,金融债和企业债比重较小的债券市场结构,这导致广大居民的投资渠道过窄。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信用为保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仅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还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渠道。

三、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安排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应该遵循偿债能力原则、效益原则、对地方公债适用范围限定的原则和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以援助贫困为目标的原则。并应

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

(1)完善分税制,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为了避免发行地方政府发债所造成的债券市场紊乱,应该继续深化分税制的改革,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独立。

(2)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体制,保持安全性。地方政府债券比起国债,信用度相对缺乏,安全性不高,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地方政府滥用资金,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体制非常必要。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及证监会共同负责我国地方债券的管理,保证其稳定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握资金的使用方向;财政部门则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确定地方债券发行总规模;证监会主要对地方债券的发行、流通和偿还进行监管。

(3)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以市场约束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根据发行地区的税收能力和项目收益能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严谨、动态的信用评估。同时地方政府应该进行信息披露,包括发行规模、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使用情况、财政收入状况及项目收益性。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并对其进行监督,约束地方政府,达到资金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忠孝周欣刘钟钦.中国发行地方政府证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投融资;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90-0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开展对外合作,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西部地区需要匹配一定的项目资金。为解决自身匹配资金的不足,政府相应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城建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这些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平台成立后,通过有效运作,为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紧张的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1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融资压力巨大。近几年,西部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直观体现政府业绩,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建投资计划,绘制了宏伟的城市建设蓝图。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融资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承载的融资压力巨大。

二是融资能力下降。许多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基本无回报或收益极低。投融资平台企业短期内承担多个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大量举债,造成其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有的甚至已超过了财务风险预警线。同时,由于企业债务规模巨大,每年都需要支付巨额的财务费用,在企业正常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无法保证还本付息时,只得通过继续拆借资金或变卖自身有效资产以维持资金链不断。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未能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造血”功能愈来愈差,最终丧失融资功能。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由于许多投融资平台净资产规模有限,缺乏良好的财务形象,难以开拓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因此,投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长短期商业贷款等负债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这样的负债结构和融资渠道,一方面使得融资成本通常较高,另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四是职能单一,缺乏持续经营模式。许多投融资平台往往依赖于某个或某类政府投资项目而建立,仅仅承担了投资项目的融资及建设的职能,只负责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不能对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经营与管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与收益一体化要求的投融资主体资格,市场化投融资“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项目建设实行分散式管理,难以形成投融资运营合力。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投融资平台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没有通盘考虑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持续经营。

2加强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投融资平台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即坚持政府对构建进程的领导,坚持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坚持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的有效监管。政府以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投资决策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技术标准制定和监管方面,要发挥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社会参与。即明确鼓励各类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加快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开放步伐。同时要为社会资本界定明确的投资领域,建立高效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要明确区分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范围,避免重复交叉,以防止由此产生政府行为不规范而破坏市场秩序,降低投资效益的行为。政府资本必须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

三是市场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就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将原来完全依靠行政方式组织建设运营的项目,交由市场主体按市场化方式组织,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目的。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2.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外先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做法表明,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必须大力引入社会资金的参与。社会资金的引进不仅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也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效率的可靠保证。从总体上看,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服务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权参与,即通过签订各类承包合同,形成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担负某项服务的责任,如经营业绩协议、管理合同、服务承包合同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另一类是所有权参与,即通过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实行股份化的形式,将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社会部门,或者社会资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等方式参与新建的项目。目前的投资管理格局,是以政府及相关的国有企业为主体,对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捆绑经营,既经营可经营性项目,又夹带为数不少的非经营性项目,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的局面。应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区别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方式。

2.2融资渠道多样化

从理论上讲,属于非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由政府全额拨款。但从实际情况看,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笔经费将相当大,往往超出现实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面对这一现实,政府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资产变现等渠道筹措,也可适当通过适度举债去平衡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额度与还款资金必须保持合适的比例。还款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固定的税、费收入,也可以是财政的专项拨款或基金等,基数一定要保证,这是维持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应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开,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政府应为全社会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与健全全社会投资的法律法规,适时出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政策法规,使各方的投资行为有法可依,受到法律保障。针对目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还款约束机制和还款保障机制的问题,实行举债融资责任制化。对外注重信誉,对内强化管理。对现有债务根据财权、事权的调整,相应制定还款计划。新的举债融资,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按照“谁用钱,谁还债”的原则,落实还款责任制,实现自借、自用、自还。

2.3理顺价格体系,合理的价格是吸纳社会投资的基础,也是准经营性项目向纯经营性项目过渡的必要条件,只有合理的价格,使价格真正体现价值,才能吸引各方投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引导价格市场化,理顺经营性项目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的特殊性、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计划,逐步弱化经营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福利性,不断提高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使其适应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2.4经营管理企业化

在现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主体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提高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企业化。

2.5政府职能规范化

政府作为一个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经济地位是平等的,应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得混合使用行政权力。政府的首要角色是当好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在经济事务中应该对各类投资所有者、经营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既要保护国有与集体投资者权益,也要保护社会、民间各类投资者的权益。政府的职能要从主要管国有投资转到全社会投资管理,主管投资项目的审批,重点项目建设及其竣工验收等微观活动,转到调节社会投资增长、结构变化和提高宏观效益等宏观经济活动,主要靠行政手段转到主要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完善全社会投资宏观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工业4.0 中小企业融资难 供应链金融 信用风险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支撑点,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使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成为一个整体,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内在价值。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解决由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供应链节点资金流的瓶颈问题,还能够缓解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凸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概念厘清、理论分析方面。霍夫曼(Hofmann)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参与者以及功能。福尔等人(Pfohletal)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如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率来降低资本成本。马西斯等人(Mathisetal)指出以合理的成本满足客户需要从而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正确选择,因此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给予融资支持。塞弗特等人(Seifertetal)认为核心企业应该在挤压供应商产生对手风险以及获得的运营资金占用成本削减之间做出一个权衡取舍,并提出反向保理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探讨供应链金融。夏泰凤指出供应链金融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并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仍存在的问题。熊熊等人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修正并完善了现有信用评价体系。二是从业务的角度归纳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

目前国内还鲜有论文分析在“互联网+工业4.0”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对比,发现当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

(一)国内(见表1)

(二)国外

以渣打银行为例,渣打银行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之上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1.供应商融资合作伙伴。渣打银行与当地经合组织银行紧密合作,共同了解并评估融资客户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策略,并对客户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进行评估,为它们提供融资。当客户的关键供应商收到订单或信用证时,渣打银行根据其采购订单的价值为其提供发货前的融资,供应商发货之后,将票据交予银行,发货前融资自动转为发货后融资;对于非关键的供应商,一般只提供发货后融资。

2.进口保理合作伙伴(见图1)。

3.暗保理担保(见图2)。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之处

(见表2)

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变化

(一)基于第三方B2B 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

与互联网结合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变化,如仓单/存货质押融资电子仓单融资。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

(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建立物联网。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关系仅限于合作伙伴,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需要通过物流企业对货物等进行运输、仓储监管。由于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大部分为合作关系,结合程度较低,难免在上述环节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个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仓储管理、信息共享、物流跟踪、资金流向等方面充分掌握信息流向,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掌握各项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降低信用风险。

(三)与电商平台合作

传统供应链金融没有与互联网结合,之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逐步建立了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而现今基于B2B 电商平台、基于B2C 电商平台、基于支付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也逐步开始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愈加激烈。银行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实际上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国际上,UPS等大型物流企业已经靠物流金融业务取得了新的利润增长。一方面,对小型经销商来说,流动资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存货占了流动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企业急需利用存货融资。另一方面,银行已经有了相对规范的不动产抵押的贷款体系,对于动产抵押,银行必须寻找第三方企业来协助开展业务,以求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不断变化的价值等的深入了解,以便在贷后对质押物进行管理。同时物流行业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多地关注物流提升附加值。一方面电商拥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银行降低信用风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质押物范围

在银行的传统的贷款中,信用贷款依托于自身的资信情况,保证贷款依托于第三方的良好信用,这两种模式都不需要以自己的资产作为担保,抵押贷款也仅仅利用了资产中的固定资产部分作为担保。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他们请第三方作为担保的成本非常高,自身的发展情况又不足以申请信用贷款,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传统的贷款业务自然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在“N+1+M”网络中,信用是可以鞯嫉摹R环矫妫银行可以从供应链的经营中预警到违约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信用受到牵连,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信用链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信息交互和共享,银行可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将重点转向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贸易情况,开展集群的融资业务,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也通过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实力获得提升。但随着质押物范围的扩大,对银行的资产审查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会更高。

五、对策和建议

(一)与核心企业合作

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将风险管理的重点从资信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转移到资信水平较高的核心企业,是否与核心企业有贸易关系,这也成为对中小企业资格认定的一种方式。并且,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与核心企业合作还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每笔供应链融资的贸易背景和结算信息,更加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和现金流,同样降低了风险。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使供应链中的参与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原来静态、单个企业的风险控制转为动态、系统的风险控制,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二)通过物流企业沟通上下游

可以建立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成立物流银行部门,由物流企业和银行共同管理,负责沟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银行的业务量,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

(三)建设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供应链中的各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交订单并做出反应、发出业务请求等都可以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完成。通过该平台,银行可以全面地掌握各个企业的交易信息。在提高各企业的交易效率的同时,大大缩短授信过程,并且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四)扩大质押物范围

可以通过合理的模式设计,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加入担保范围进行融资,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成为银行间差异化的关键点。将动产质押和不动产质押结合起来,还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五)建立统一信用评级指标

将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统一起来。引入债项评级,就是要对供应链的运营的情况、交易资产的特征以及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评级,因为中小企业在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中,这些业务比较稳定,这样,银行就可以剥离中小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透明,针对业务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中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这个评级指标可以看出,在传统信贷业务中,银行主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指标,如果按照这个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中小企业因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很难获得融资的。银行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时,需针对业务特点,建立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体系。

(六)完善信用保体系

扩大担保机构的总体规模,提高其实力;加强银保的合作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倒逼银行业改革创新,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银行业突围手段之一的小微信贷的重要技术。工业4.0要求建立完善的物联网,随着物流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在不断的创新,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企业合作,才能使供应链金融发挥最大的效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Demica. Growth Trend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Z].Demica Report Series ,2011.

[2]E.Hofmann 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s Management,2005,(1).

[3]Hans-Christian Pfoh,Moritz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

[4]R.Seifert,D.Seifert. Financing the Chain[J].International Commerce Review,2011,(1).

[5]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 2007,(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84-04

一、引 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有一般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又有高技术发展的特点,综合起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2) 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回报。(3)资金需求比例成几何级数增长、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高新技术型企业34 997家,长期从业技术人员38.21万人,2007年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为411 577.09万元[1]。一般来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作出如下定量界定:(1)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2)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经费不低于年总收入的3%。(3)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4)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2]。

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我国最活跃的企业创新群体,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趋加剧的财务风险时刻威胁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2008 年以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希望能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是模糊数学和AHP法相结合的产物,是层次分析法(AHP)在模糊条件下的扩展。其核心是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比较判断的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克服了在AHP方法中人的主观判断、选择、偏好对结果影响很大的缺陷,使决策更趋合理。它简化了人们判断目标相对重要性的复杂程度,借助模糊判断矩阵实现决策由定性向定量方便、快捷的转换,直接由模糊判断矩阵构造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使判断的一致性问题得到解决。

1.三角模糊数的定义及运算规则

M为实数集R上的一个三角模糊数,R[0,1],M的隶属函数U(x)可用下式表示[3]:

5.合成总排序

根据各层的层次单排序,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计算出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根据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就可以看出各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

三、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1.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的财务主体和财务对象、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财务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创新、筹资活动和企业扩张三个活动。同时,依据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各因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程度的大小。

2.根据专家打分,构造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模糊层次分析法采用群组决策,可以进行专家三角模糊评分,在层次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构造各层次元素的模糊风险判断矩阵。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校学者和财务咨询公司主要工作人员的调查与咨询,得到了层次的风险判断矩阵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3.排序

设各个元素的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为Si,根据公式(1)计算两个准则层相比较的综合程度值

S1=(0.225,0.354,0.45), S2=(0.264,0.245,0.371)。根据公式(2)和(3)得到层次单排序ω′=(0.694,0.306)。利用公式(4)进行归一化,得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向量:ω=(0.715,0.285)T

计算指标层相对准则层权重,重复上面的步骤。限于篇幅,这里给出权重向量ω1=(0.203,0.277,0.134,0.194,0.192)T ω2=(0.221,0.275,0.127,0.186,0.192)T。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层的层次单排序,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计算出同一层次所有元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大小及排序如表7所示。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表7,可以看出各个风险因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权重大小依次是技术创新风险、筹资风险、企业扩张风险和宏观经济环境风险等。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评价时应将技术创新风险摆在第一位,注重筹资风险,适当控制企业的扩张速度,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结 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常牵涉到诸多的定性和定量的变量。本文结合三角模糊数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由于风险一般很难用确切的数值表示,专家打分时采用三角模糊数,体现了专家判断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改善传统层次分析法使用点值打分存在的不足。该方法操作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2007年科技年鉴[EB/OL].

[2] 李华军.CEPA条件下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朱松岭, 周平,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量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8).

[4] 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 2002, 16 (2) : 79-85.

[5] 宋光兴,杨德礼.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一致性改进方法[J].系统工程, 2003, 16(2):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