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质量的关键。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地基基础工程的影响。又因为我国工程所在地的地址情况随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对地基基础工程提出的要求更高,必须在前期对地基进行严密考察,以制定合理的地基设计方案,并通过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保障地基基础的质量。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工程施工情况并不乐观:建筑施工企业出于对工期的要求,在天气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工程施工常常照常进行,并且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建设优质工程。

一、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其质量的优劣受到施工场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严重制约,为提高工程建设地基施工的质量,施工企业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地基施工建设影响的前提下,利用分析处理的方式得出最佳施工模式。基于此,提高工程地基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技术方面对工程建设基础地基施工进行了分析。

1、高层建筑地基的测量放线

高层建筑的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地基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精确、详细、周密的测量能确保地基工程顺利安全的施工,并为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高层建筑的测量放线对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工程质量管理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线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科学仪器,提升施工质量。地基施工中利用新仪器和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的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仪器,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提供更为精确和周密的数据而服务。

2、工程建设桩基施工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桩基基础施工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与进步。桩基施工技术是地基建设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础施工形式,现阶段桩基施工主要分为三种施工技术: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及钢桩。

在桩基建设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现浇灌注桩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具有承载力强、应用范围大、影响环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的具体施工中现浇灌注桩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桩工艺应用的是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中以泥浆护壁,在水下进行混凝土浇灌作业。这种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因桩底虚土及缩颈造成的工程危害。

混凝土预制桩技术与现浇灌注桩技术相比,因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如振动、噪声及挤土效应等,致使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量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预应力管桩已经逐渐代替了普通的混凝土桩。因钢桩成本投入大,只能用于特殊工程施工中。

3、工程建设地基加固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型地基加固技术转向了多样化技术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采用的地基加固方式为压密固结加固法,这种加固方式主要应用于松软地质。然后进行加筋体复合地基的有效解决,这种方式在各个地质中都能使用,具有普遍性。换填垫层地基加固法,因其自身特点,只能用于小规模工程施工建设中。

4、工程建设深基基础施工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越来越趋向成熟,深基基础施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深基坑技术是指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施工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可以提升地基施工的技术水平,还可能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

二、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1、材料质量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若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那么工程质量就达不到要求。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材料控制要注意如下两点:一,对供应材料的厂家进行审核,选择从信誉比较高的供应厂家进购材料。免费论文参考网。二,对进厂原料进行相关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

2、采用水泥灌注桩作为地基基础的质量控制。钻孔灌注技术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影响着桩基的施工质量,其中,钻孔和灌注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关键,这两个关键工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钻孔工作前,首先要检查钻机的安装是否正确,确保底座与顶端平稳,使其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移位或沉陷;其次要检查钻机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随后,检查成孔的孔径、孔深以及倾斜度等,最后,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终孔检验,并填写终孔检验记录。免费论文参考网。用混凝土作为钻孔泥浆,当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从专业公司直接采购成品泥浆进行施工。这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场检验能力。此外,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履行其职责,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检验的同时,监理工程师也应仔细审核,保证使用材料符合要求。

3、完善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质量控制的实施。保障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及施工过程记录、监理等保障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施工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人为因素的控制是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重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重大。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等,所以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控制与管理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显得尤为重要。

4、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因操作不当引起了很多质量问题,某些违规操作表面看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质量危害,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巡视检查,一旦发现违章操作,就要立即予以纠正。通过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控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能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工程施工工序交接检查须遵循若前道工序不合格就无法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此外还需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的监控力度。在进行机械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和评审时,考虑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结构型式、建筑技术经济、机械设备性能等各种因素,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建筑机械的效能,力求取得最优的综合经济效益。对施工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必须进行着重的检控,通过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来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依据标准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机械使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起着关键性地作用,基于此,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视程度,不断研发和完善新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海宏.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分析的研究进展[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地基基础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基基础建设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根基,所以其施工质量的难题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随着社会的继续前进和发展,工程建设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也不停地提升,为有做好了工程建设中地基施工的建设,才气可行地包管工程建设的质量。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设计和架构日新月异,在满足人们的行为所需的并且,也给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既然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在人们强大的想象力下被建造了起来,可是每个建筑物都少不了—个重要的工程施工,那便是地基工程的施工,它是建造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部份,它的施工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完缺。

1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步重要工序,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并且也是包管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便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常常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一样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我国的工程施工特别是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难题并没有引起充足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处理。总体而言,我国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为有增强了工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办理,才气切实的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核心。

2 现在我国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难题

地基基础施工相比整个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是,咱们现在的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地基建设中的塌方难题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难题便是地基的塌方。在工程的地基建设整个过程中,假设出现了塌方难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但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并且还会严重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一样的土层时,施工方假设不去根据不一样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得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 因此引发塌方难题。大概是由于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妥,在需要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

2.2地基缺乏保护

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另一个重要难题便是地基缺乏充足的保护,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进行工程施工,假设不可以处理好地下水的难题,就会对地基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假设地基的基础缺乏充足的保护,大概是防水、排水对策不到位,就大概会造成地基进水,这样就不但会造成地基基础施工困难,并且相比地基的质量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在多雨季节,一定要包管地基建设的基坑没有积水,相比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

2.3地基建设中的办理不善

在地基建设中,由于办理方的疏忽也大概会对地基质量造成影响。假设办理人员办理疏忽造成基坑开挖与设计不符,就会引起基坑的抗剪切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基坑的变形,影响地基建设的质量。

3施工技术

3.1预压排水固结法

地基处理就是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土体的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3.1.1真空预压法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被加固的土体表面铺设横向排水通道,在土体的一定深度内布置竖向排水通道塑料排水板,然后进行真空密封,利用真空负压,排出土体中的水和气,改变土体的三相结构,降低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提高有效应力,从而使土体产生沉降固结,改良了土体状况,提高了地基承载力。

3.1.2堆载预压法是在布设完的排水通道的地基上分层施加堆载材料,进行正向施加荷载,使地基土体产生沉降固结的方法。荷载材料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可以选用土、砂或山皮土、山皮石等,按设计分级堆载到一定的厚度或标高,达到一定的固结周期后,卸载至设计标高整平。

3.1.3真空联合堆载法加固软土地基的工艺是在正进行的真空预压密封膜上做一定的保护层后,在地基上分层填加堆载料,增大对地基土的施加荷载,把真空法和堆载法联合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被加固土体后的地基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此种方法处理完成后的地基承载力可达15t/ m2以上。

3.1.4真空预压法特别适用于低强度、高压缩性、高含水率的软弱淤泥土质、淤泥质粘土的地基处理加固;并且具有相对工期短、造价低、处理的整体效果好等优点。而堆载预压法加固期长、受季节性影响大和需要大量的堆载材料等特点,已逐渐被真空法所替代。特别是针对大面积围海造陆由吹填土形成的超饱和的软土地基处理,真空预压法加固地基优势明显已被广泛采用。 转贴于

3.2强夯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和强夯置换法是用起重设备将很重的夯锤(一般10~40t)起吊到一定高度(一般10~40m),然后使其自由下落,利用其产生的较大的冲击能对土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强夯法使用的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加固效果好,节约三材,经济效益显著。

3.2.1强夯法是一项动力固结技术,能否迅速的使水从土体内排走,是决定强夯效果好坏的关键。强夯法主要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应谨慎采用。如单纯用强夯法处理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可在场地内布置一定数量的碎石桩、砂桩或塑料排水板,形成排水通道,也能起到一定的加固处理效果。

3.2.2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强夯置换法一般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3.3复合地基形成法

通过对被加固土体填充相应的材料,改变土体的结构,使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一定的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同承载荷载,形成复合地基的一些地基处理方法。如:振冲法、砂石桩法、CFG桩法、水泥深层搅拌法、土和灰土挤密桩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等。在工程施工中,根据特殊的地质条件对地基承载力的特殊要求,而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达到相应的要求。根据充填料的不同,其加固的机理是不同的。通过填充砂和石料深入土体,被置换或挤密,从而达到提高承载力的目的;把水泥粉或水泥浆、粉煤灰或化学浆液充填进土体,通过这些填加料与土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土体凝聚、胶结、固化来提高承载力。

3.4振冲法施工简介

利用振动和水冲加固土体的方法叫振冲法。振冲法根据是否添加回填料分为振冲密实法和振冲桩法。振冲密实法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砂土地基,可提高砂土地基的承载力,消除砂土地基的液化。振冲密实法加固砂土地基,主要是依靠振冲器的强力振动使饱和砂层发生液化,砂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减少,从而起到加固砂土地基的作用,表现为振冲过程中的地面下陷。当采用振冲密实法处理的砂土地基中粘粒含量超过30%,则处理效果明显降低,这时可考虑采用振冲桩法。振冲桩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振冲桩法的填料一般为碎石,因此,一般也称为振冲碎石桩法。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影响工程建筑地基基础的原因多种各式,此中不一样原因所具备的特点与形陈规律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工程建筑施工整个过程中,因分清主次原因,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在科学的层面上予以准确的诊断,针对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剑峰.论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王秀华.浅析建筑地基施工中的事故及其预防对策[J].民营科技.

[3]刘金励.我国建筑基础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述评[j].建筑 技术,1997,28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领域;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习情境;项目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65―02

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司,于2006年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推进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服务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突破传统本科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全局,服务于区域经济。黄冈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建筑之乡”,黄冈市是建筑业大市,近几年来。黄冈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黄冈市地理位置特殊,土质情况软弱,沿江一带多为淤泥和淤泥质土质,一般多用地基处理技术和桩基础施工技术等。为了服务区域经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的开发和整合变得更有意义。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要解决所有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问题,我们开发该学习领域思路就是开发学习情境、项目和任务,设计教学,改变学生传统学习理念和模式,符合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基础情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篇论文从学习领域开发的历史过程、学习领域开发设计、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

1 我院《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开发的历史过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领域之一。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是学科体系下《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施工》、《高层结构施工》三门课程整合而成,在课程整和过程中紧紧围绕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技能性、应用性、实践性,精心构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合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思想、新观念。

1985年-2003年,早期的本课程是采用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按学科建立的,有关地基基础方面的知识教授《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施工》中的章节《土方施工》知识结构松散,学生学的东西不能马上用于实践,感觉太抽象。

2003年-2006年,随着现在建筑工程地上地下发展档势,加入《高层结构施工》课程,涉及到地基基础的章节有《基坑支护》、《基坑降水》、《地基处理技术》。

2006年-2009年,我们系在全国土建指导委员会多次探讨研究,建工专业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已不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将《土力学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和《高层结构施工》中地基基础相关章节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成《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研究,2006年,我们最初开始教学改革,《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只讲施下方面的知识,学生对土力学一点也不知道,到工作岗位后,简单的工程问题都不会分析,造成很大的盲区;2007年,我们重新整合了课程,加入基础平法图纸识读、基础钢筋下料单的计算、土力学和基础设计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我们又结合实际施工工作过程引入塔吊基础设计;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

2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开发设计

2.1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设计与开发过程

以面向建筑企业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施工员岗位为出发点,从职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人手。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厂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将其转换成学习领域,并以施工过程为导向,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构建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然后针对每一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编制教学做资料。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境设计应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每个学习情境都应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新的课程体系应以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其培养目标。“行动导向”教学通过完整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使得学生掌握职业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针对工作任务具备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和独立地评价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使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相互结合,各职业学院可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措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应重点体现三方面的内容:①以典型的实际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的原则;②整个行动过程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到评估。均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③整个行动过程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

2.2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开发和设计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地基基础施工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增加的土力学知识、基础设计知识、基础平法识图知识和基础钢筋下料知识)、地基基础施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具备正确选择地基基础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编制施下方案,并能在保证环境和安全(特别是用电安全)的条件下组织施工,进行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编制施下技术文件并进行归档的能力。整个学习领域开发了9个学习情境,包括土工试验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阅读、土方工程施工、深基坑工程施工、软弱地基处理工程施工、砖砌大放脚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工程施工、筏板基础工程施工、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预制桩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开发和教学坚持“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按照“行动导向”六步法开境、项目、任务和执行教学任务。与一般院校开发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创新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情境一土工试验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阅读。开发六个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测定;②土的可塑性指标的测定;③土的工程分类与鉴别;④土的压缩性指标测定;⑤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测定;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阅读及应用。

这样的学习情境和项目设计符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阅读的基本程序,符合工程建设程序,与实际施工更接近,符合事物认知基本规律;而且,将土力学中土的压缩性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整合到课程中。

(2)学习情境三深基坑工程施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开发具体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项目,增加深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的内容,将土力学中郎肯土压力、库仑土压力理论和规范法计算土压力整合到课程中来了。

(3)学习情境五砖砌大放脚基础工程施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开发刚性基础设计项目,增加了基础设计计算,基础结构施工图绘制的内容。

(4)学习情境六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工程施工和学习情境七筏板基础工程施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开发扩展基础设计项目,增加了基础设计计算,基础结构施工图绘制的内容。同时,补充开发项目,基础平法表示图纸识读。

(5)学习情境八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和学习情境九预制桩基础工程施工。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在桩基础中补充项目塔吊基础施工和设计。

3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教学资源丰富

3.1 视频动画、工程图片及照片资料

为了更形象展现项目教学内容,将一些施工工艺制成Fls,或工地现场录像、拍照,甚至网上下载典型施下图片、照片做成项目完成辅助资料。

3.2 工程图纸

根据开发项目,准备施工图纸,完成识图,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检测、控制工作。

3.3 国家、地方标准规范

为了配合学生项目完成,提供整个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施工手册、建筑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3.4 国家和地方标准图集

提供地基基础相关平法图集,04G1 01―3筏基平法闯集,06G101―6条基、独基及桩基承台平法图集,0913901―3基础钢筋排布与构造详图。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浅层土,工程结构,围压应用,地基



在千米厚度以上的松散沉积地层中,进行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受到关注的焦点内容莫过于解决如何经济合理地做好地基基础设计。随着高层建筑的规划建设,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式已经难以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给出满意的解释和诠释。这些建立在桩基和复合地基原理上的设计理论,特别是对于河湖相沉积的、呈薄层及互层状的饱和粉土及粉质粘土层,则是把基础底板下一定厚度的承载力小于130KPa的该类土层用高强度、低变形量的桩基础方法或高强度加强体为主的复合地基加以处理,这无疑确保了高层建筑的安全,但是在经济、施工便利、简单等方面失去了优越性。土的三轴强度试验,真三轴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土的强度并非定值,而是随土围压力的增高有所增加;土的轴向变形则随土的围压增加而减弱。本文拟以三轴强度试验为原理,提出围压结构的具体工程设计及思路,利用围压结构将地基土分割为等面积,等体积,土的大型三轴强度试验组合,使得围压结构和土体形成新的共同工作的结构地基,以解决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浅层软土为高层建筑地基利用的现实问题。



2、 高层建筑地基及设计现状分析



2.1高层建筑地基及设计历史



每次高层建筑的空间和平面的拓展,都为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同时也为土力学研究成果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应用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大厚度松散土上建筑高层建筑,基本上以结构力学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以桩内全置换土为主的桩基和列成熟设计理论,施工工艺,检测措施等。但存在的不足:①虽然桩基系列具有明显的安全性,但是由于舍弃浅层有一定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的软弱土,无疑要求基础的刚度,长度,整体强度加大,故此直接导致基础的工程造价飙升以及施工工艺的复杂化;②由于桩结构体在地基土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0%左右,却承担100%的建筑荷载作用,桩的应用集中效应明显;③桩体表面与土的接触面积有限,大多情况下桩的承载力由土的摩阻力和端阻力,而影响范围之外的土并不能充分提供其强度试验和真三轴剪切试验,对土力学性质和行为的深入探讨有一定的积累,土的宏观、微观试验研究【1】,对于土的微观结构从认识方面进一步深化,开始注意到土的应力应变特征。



2.2多层软弱土基础设计方式



到目前为止,对于浅层土的利用有三种设计方式:①沿袭结构力学理论和集中荷载方式发展下来的桩基础设计,几乎是基础的代名词,绝大多数软弱地层中的基础采用桩孔内部分或全部的置换土并填充人工高强度材料和实现,籍此将上部荷载通过桩、土的端阻力等传递到土深部以及借助于桩表面与土的摩擦力消散于土内。②以土力学对土应力应变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原理力依据的地基加固设计【2】,利用率由原来的10%上升到20%以上【3】。它源于三轴剪切试验对于土在受力过程中变形特性和破坏,特点的微观描述和认识【4】及对土固结机理的深化认识。出现了以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联合贡献于桩承载力的,在原位半置换土的粉喷桩、高压施喷桩、深层搅拌桩等渗透性设计。这些设计虽然对浅层软弱土的工程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广泛的利用于高层建筑地基中的地基处理设计尚在探索阶段。③结构力学和土力学理论相对融合的思路,即桩基础和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混合设计【5】,由此部分地实现了经济、安全、高效的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和土利用率提高,显然受到现代土力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地基与基础设计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然而,这些地基基础的设计均忽略了三轴强度试验中的围压对于土强度和变形的控制作用,或只针对土的某些特殊性质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更是忽略了土中围压作用整体性改变土的力学属性的围压结构地基基础形式。



3、软弱土层应用新思路



新的围压结构地基应该是这些认识的实质性,结合性反映。新的围压结构地基设计,无疑需要现代土力学中最新研究成果的支持,势必可以为地基基础设计增添新的设计方法以及改善长期以柔土力学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的脱节观象。因此,在探讨浅软弱土应用高层建筑之间,必须建立如下几点认识:



(1)软弱土不能直接作为地基。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土中应力场会随着土中应力状态的改变而变化,更没有考虑到软弱土塑性变形方向大小与应力场改变的关系,甚至一个公认的三轴强度试验土围压力增加直接导致主应力产生的应变减少,抗剪强度增加的试验事实被忽略。



(2)土是由固相颗粒孔隙(含浓相、气相、胶结物质等)组构,在通常的工程范围内,可以认为岩矿颗粒、粘土围粒构成了固相颗粒的基本强度单元,并假设基本强度单元在通常的围岩条件下不发生颗粒破坏。



(3)三轴强度试验中,土的初始孔隙比对土的应力应变有很大的影响,初始孔隙 比越小,围压力越大,最大主应力越大。相同的土大于不同围压(σ2=σ3=χ1)作用下,主应力σ1不变,且σ1>σ2=σ3条件下,①峰值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围压(σ2=σ3=χ2)的升高(即χ1>χ2)而增加;②主应力对应的变形ɛ1则随着围压(σ2=σ3=χ2)升高相应的减少。



(4)松散土样因孔隙比较大,应力应变曲线中没有峰值应力升观。但是在足够围压力和最大主应力的作用下,体积首先垂直压缩并且压缩变形的增加量的逐渐减少,而无侧向变形的增量。



(5)对于无偏向荷载作用的软弱地基土,控制土的侧向变形要比限制垂直沉降意义更大。大量测试资料表明,地基土的侧向变形是沉降、差异变形、倾斜的决定性因素。



4、围岩结构地基的设计



基于上述对土的认识,得到浅层软弱地层地基设计的合理启发,继而形成有效的、与之相适应的地基结构设计思路,即是:



(1)充分反映土所特有的属性,即随时间和环境产生的“结构变形结构破坏循环”。首先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以土结构破坏过程机理分析—量化评价”为宗旨工程结构的设计概念。其次在设计更具针对性、系统性与有效性确保经济合理的要求下、对现有的各种地基设计选择适宜性的围压结构,最后在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地基土和围压结构共同作用的要求。



(2)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对软弱土侧向变形稳定性实施工程控制,即限制土的侧向变形并将其通过与土紧密结合的结构得以实现。



(3)用系统分析原理对土和围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把围压结构视为土中即新结构体系。



(4)以室内土三轴剪切试验原理为指导,辅以原位静荷载试验对围压结构进行足尺寸的观场研究,分别进行软土中无侧限围压结构,存测限围压结构和土结构共同作用的试验,把获得的数条试验压缩曲线作为研究的根据,并作为基本判识依据。



(5)围压结构地基的计算式指导:视围压在结构地基为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结构地基的分层与原天然地基土想同,依据弹性理论,极限平衡理论、有效应力原理进行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压缩衡量结构强度等计算式指导。



5、结论



(1)把当代土力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地基基础设计中是研究的最终目标。

将土变形及强度地过程属性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显然比一味地采用高强度、深部硬土作为地基更加重要。浅层土作为高层建筑地基虽然有不同的缺陷,但是采用围压结设计后,直接作为地基满足建筑要求,同时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和处理的深度。



(2)围压工程设计必须对浅层土的结构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各种因素,工程结构强度、土与工程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合理认识后进行。



(3)围岩结构并非单纯的原位水泥搅拌桩一种,而是以其结构深度与土层相匹配、与土结合程度高、经济、安全、易行为标准选用,这方面继续探索的空间相当宽广。可在任何形状的基础、任意深度的薄层软土层中使用。



(4)浅土层作为地基的设计方法很多,但满足高层建筑要求的设计方法还没有系统化。本文把围压增加土强度效应与工程结构巧妙结合一起,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的、复杂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深化探索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与工业出版社,1994:1—10.

【2】曾国熙,卢肇钧等、地基处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39—442

【3】陈仲颐,叶书麟等。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90—116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桩基检测建筑材料振动

Abstract: pile quality detec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pile dynamic test, the detection of the found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t would include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Vibration,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any ot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China's economic continues to soar, the city's growth rate is also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a spate of high buildings erected on the building's foundation soil requirements are becoming stricter up.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unlike conventional construction materials testing, but unlike ordinary structural testing.

Keywords: vibrating pile testing supplies

中图分类号:TU47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基的基本内容

1.1在整个建筑作业过程当中,将建筑物与土壤直接连接的部分叫做根本,把与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叫地基。根本是连接上部结构(譬如房屋的墙和柱,桥梁的墩和台等)与地基之间的构造显得极具间接性,除了能连接起上半部分的建筑更能衔接下部的构造,构造的作用能力很强。根本把建筑物竖向体统传递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从平面的角度去看,竖向结合构造适合将荷载集中于一点,或分布成线、形,但是最后还是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了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1.2当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时,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处于土或荷载的条件下,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经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

2、基桩低应变检测实例分析

由于其快捷、普测、经济的优点,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成为国内目前的主流方法之一,但仍须多种检测方法综合使用,扬长避短。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同时,实际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桩基础是地基基础主要形式之一,由于桩的施工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因此桩基工程的前期设计、实际施工、最后质量检测等方面实际上都比上部建筑结构显得更为复杂,更容易在质量方面存在隐患。

2.2在遇到一些问题时需要加强对桩基的检测,比如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2.3,桩基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就会造成质量事故。不良地基土一般具有较高含水量及压缩性、较大孔隙、较低抗剪强度与明显的流动性与结构性。倘若其受到较大荷载作用,便较易出现局部地基破坏甚至是地基整体滑动现象,在较深开挖基坑阶段便会出现坑壁失稳、隆起基坑等现象。

3、低应变动力检测中,波速、桩长、桩身缺陷位置及缺陷性质的关系

3.1、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工作方法是在桩顶施加一个初始扰动力,即是用特制的力锤敲击,由此激发的弹性波从桩顶往桩底传播,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3.2检测桩基缺陷的方法是,根据桩身类型的分类标准和波形规则,桩底反射明显,有缺陷相位出现,但无多次反射出现,则为基本完整桩或轻微缺陷桩;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状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盘顶撞身完整性类别.

3.3建设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和重大质量事故多与基础工程质量有关,其中有不少是由于桩基工程的质量问题,而直接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案例分析:瑞安市仙桥包装实业公司综合楼工程,该桩径600mm,有效桩长50m,混凝土强度C25,简易钻孔桩。该桩在8m附近有同向反射,并伴有多次反射,断桩,判为Ⅳ类桩。原因分析:简易钻孔桩护壁较差,在混凝土浇注至距桩顶标高8m左右时出现坍孔,使该桩在8m左右形成严重夹泥,相当于断桩。处理方法:由于桩在6m至8m附近存在流动性较大的淤泥层,开挖有一定的难度,而该桩处在四桩承台中,旁边是三桩承台,设计人员经过计算,把两个承台合并成一个大承台,并增加配筋量。

4、具体检测时,可观察场地已经截掉的桩头对场地进行预判,然后对场地桩整体把握,对个别桩具体分析。

4.1实心桩的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空心桩的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0,激振点和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柱壁厚的1/2处。

4.2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3我国目前的现状对于地基的研究表现出一些现象,不良地基土一般具有较高含水量及压缩性、较大孔隙、较低抗剪强度与明显的流动性与结构性。倘若其受到较大荷载作用,便较易出现局部地基破坏甚至是地基整体滑动现象,在较深开挖基坑阶段便会出现坑壁失稳、隆起基坑等现象。

4.4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4.5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

5、复合地基中,桩体存在如下四种可能的破坏模式:刺入破坏,鼓胀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和滑动破坏

体刚度较大,地基土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桩体刺入破坏。桩体发生刺入破坏后,不能承担荷载,进而引起复合地基桩间土破坏,造成复合地基全面破坏。一般刚性桩复合地基较易发生刺入破坏。

结语: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高速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大量的地基加固工程也将实施。在工民建的具体施工中,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单位应合理选择不良地基土的改造技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与安全。从源头抓起,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培训,规范监理人员的职责,避免工程事故的产生,桩基检测中的低应变动力检测,在地基完成后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杜志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同济大学.2003:6~11

[2] 刘和元,刘松玉. 超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性状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 1999,29(2):63~69

[3] 牛志荣等编著.《复合地基及其工程实例》[M]. 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 2000.10:420~438

[4] 赵东亮.多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优化设计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1.12:5~6.

[5] 龚利民.水泥土搅拌法在滨海相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3.12:11~15.

[6] 刘建军. 上海地区水泥加固土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同济大学.1992

[7] 刘松玉等编著.《粉体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刚性长桩-柔性短桩复合地基;短桩桩长;沉降

[作者简介] 徐玉芬,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江苏 南京,210012

[中图分类号] TU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074-0003

近年来,长短桩复合地基以高承载力、低造价和短工期的优点在岩土工程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讲,长短桩复合地基中长桩多为刚性桩,它通过桩身将荷载传递到地基深处以减少基础沉降;而短桩则可采用刚性、半刚性或柔性的桩体,这样在提高承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浅层的应力集中。目前在一些地区,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形式,长短桩复合地基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该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将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短桩桩长对刚性长桩-柔性短桩复合地基对应力和变形的影响,为实际工程中的刚性长桩-柔性短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一、计算分析模型

由于刚性长桩-柔性短桩复合地基桩数较多且桩型不唯一,如严格按照实际的情形来模拟研究会比较复杂,因此,本文取一5×5的刚性长桩与柔性短桩相结合的复合地基模型进行分析,桩身、桩间土以及桩侧土单元采用8结点等参单元。长、短桩均为500mm×500mm的方桩,桩间距为2.5m,短桩桩长为10m,长桩桩长为 20m。本文在分析中,假设基底压力均匀分布,大小为100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桩体外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取为0.5m。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考虑到在满足一定的计算条件域范围内,计算域的侧边与下界的约束类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故本文在三个方向没有约束位移。同时为减少单元网格,考虑到模型的对称性,取模型的1/4进行研究,桩位布置为2、5、8号桩为柔性短桩,其余均为刚性长桩。模型网格剖分如图2所示。

二、有限元结果分析

桩体长度是衡量复合地基经济可行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到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变形的大小。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桩体越长,承载力越高,但其工程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表1为该模型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短桩桩长下的压缩层变形值,图3为短桩桩长与压缩层变形的关系曲线。

从表1、图3可以看出,在竖向荷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短桩桩长的增加,基础沉降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如短桩桩长从5m增加到20m,增加了15m,沉降从31.7mm增加到32.0mm,不减反而增了0.3mm,这说明增加短桩桩长对减小压缩层变形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以上的应力图4、图5、图6可以得出,当短桩桩长从5m增加到20m时,随着短桩桩长的增加,长桩桩身应力分布基本保持不变,短桩桩身应力和桩间土应力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桩体与土之间的荷载分担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这是由柔性桩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柔性桩桩身传递应力的能力比较差。

三、结 语

本文基于刚性长桩-柔性短桩复合地基按沉降控制优化设计的前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一5×5的群桩复合地基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短桩桩长的增加,沉降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单纯依靠增加短桩桩长来减小压缩层变形的做法不可取。

[参考文献]

[1]邓超.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2]张耀东. CM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应用[J].岩土工程,2002,(2).

[3]张忠苗. 刚性桩与柔性桩复合桩基的受力与变形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王经雨. 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的三维弹塑性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杨军龙. 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12).

[6]葛忻声. 长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计算方法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3,(8).

[7]邓超. 长短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 建筑施工,2003,(1).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民用高层;地基

中图分类号: TU76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住户们对民用高层住宅的安全性要求是现今建筑业的重大课题。伴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开始认识到高层住宅施工的重要性。作为高层住宅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地基施工是保证高层住宅质量的关键。为了达到住户们对建筑安全和质量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当足够重视地基的施工问题。因此,加强地基质量控制施工水平迫在眉睫。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应该本着提高使用周期的目的,对地基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也是保证地基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基施工现状这一角度入手,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从各个角度对地基施工问题进行综合性阐述,比如地基的施工步骤、地基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施工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质量问题如防潮层、标高等方面。

1.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要保证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地基基础施工是整个施工中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的地质情况时有不同,这就给地基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建筑单位在进行地基施工时,应当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在设计地基施工方案之前,要对相应的地形进行严密的考察,进入施工环节后,对各部分内容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但是相关事实表明,我国民用高层住宅地基基础的工程施工情况并非十分乐观。由于建筑单位要求地基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即使天气不好建筑单位也要求照常施工,但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质量。因此,有必要使建筑单位认识到地基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对建筑地基础施工进行严格管理,这是建造出一栋合格的民用高层的前提。

2.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2.1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不同地基的施工处理

首先,在地基的选择上,施工单位应当选择那些可靠、坚实的地基,不能在压缩性比较高、承载水平比较低的软土层中进行地基施工。

其次,在地基施工时要注意解决地下水问题,务必使地下水不至影响地基质量,否则会严重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因为对粘性土而言,丰富的含水量会使得其强度减低,地基基础会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降低。

再次,在地基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冰冻线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冰冻线是区分冻结土和非冻结土的物理标志,因此必须对地基的施工位置进行严格的选择。如果不经过实地考察,将地基建设在冻结土层,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是气候比较冷的地区,土层受寒之后,会发生膨胀现象,此时民用住宅会发生拱起的现象。经过四季变化之后,土层解冻,地基基础又会产生下沉现象。

最后,我们还要考量住宅的稳定性。高层民用住宅稳定性不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房屋之间的距离比较小,这是因为城市用地十分紧张。房屋之间相互连接,有时甚至要求同时使用一个地基,这给高层住宅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为了将两个高层予以区分,也仅仅是设置一个变形缝,分给每个高层的地基是二分之一。很多企业在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加注重甚至只注重地基的浅埋程度,此时如果两栋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大,会直接影响原有建筑的安全性能。

2.2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不同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地基在施工前必须先研究设计图纸,在施工整个过程中也必须结合施工图纸的引导。特别是在基槽开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结合图纸。

由于工期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缩短工期但又保证质量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多使用机械完成开挖工作,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在局部使用人工开挖的方式进行。在开挖过程中,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快速清理施工场所的杂土,这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施工场地的整洁有利于施工的进行,其二是杂土收集能够为后期的回填工作增加便利。等到开挖的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要组织工作人员对槽底的标高进行准确及时的测量。在设计标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设计标高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使得基槽受到雨水的影响,减短其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从而能够使承载力得到保证。完成基槽的开挖工作之后,对于标高和基槽的尺寸要进行及时的测量,检查其是否能够满足事先的设计图纸的安全,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检验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在进行验槽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驻注重柱基和墙角的检查工作。对于槽底,施工人员应当确保其已经能够挖到土,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对是否继续下挖或者是进行及时处理作出理性的判断。同时,对土的坚硬程度要进行理性分析,保证地基内部的土具有色泽和坚硬水平相当,避免产生局部过软或局部过硬的情况。有一种方法可以判断槽底的土层,即对槽壁的走向和分布方式进行仔细的分析。当槽基的挖掘工作完成之后,继续对图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图纸的布置与指示的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即钎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对槽底部的土壤性质进行分析,检查它们的分布是否均匀,确保没有人为活动的迹象以及没有承载力比较低的土层,最后对土层的性质进行记录。除此之外,对土井和砖井进行处理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回填工作的完成质量,要知道在适当时候加强土质的结构强度。一旦发现有局部的硬土,要查找出原因,将大树根和土墙等以最快的速度挖掘出来。

3.结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民用高层住宅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是保证高层住宅质量的关键。在地基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方面的质量控制保证住宅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同时要注重对现场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让其认识到地基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注重提高地基质量控制的手段以及完善施工工艺,并且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民用高层住宅的质量。

参考文献

地基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的变形监测实例介绍了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周期确定、点位布设等技术设计,并分析了选用仪器及设计路线的精度,通过成果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掌握了建筑物的沉降动态,验证了建筑物的设计,绘制了建筑沉降等值线图,为确保建筑物今后的正常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使用越来越多,但由于高层建筑物往往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箕施工将给高层建筑物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初期,为保障建筑物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必须要对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从而研究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1工程概况

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大楼总建筑面积为46 735m2,建筑基础面积8 256,其中10标高为51.35m,主体结构为8层框架结构,高度约38m,下设1层架空层。设计使用年限50a。该工程基础设计为乙级,基础类型采用独立柱基和局部筏基。

由基础施工到竣工及整个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限值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及安全,况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建筑主体一半在水中,一半坐落实地)。为了确保工程建筑质量,依照国家建设部对大型建筑物建设工程实施变形监测的有关规定对该中心大楼进行变形监测。

2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限值为0.002L (L为两测点间的距离),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量限值为200mm,建筑高度在24m -60m的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应小于0.3。计算出以下各项:

1)顶部容许偏移量:

d=a万=38x0.3%x1000=114mm式中,a为允许倾斜度;H为建筑物高度。

2)观测中误差:

m=1 C1/3) x 0114/20)=1.9mm

容许误差取容许偏移量的1/20且取3倍观测中误差为容许误差。

3)相邻观测点不均匀沉降差异的允许值:

e=10.002 x D=0.002 x 15 x 1000 =130mm

3变形监测网设计

3. 1测点布设

现行规范中对观测点如何布设没有明确的规定,传统的方式是沿建筑物外围布设一圈观测点来进行观测。实践证明,这种以封闭线来代表面用内插方法所提供的整体建筑物的形变量与实测的形变量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就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来看,应该在建筑物的外围和内部均布设测点。

由于大楼周围没有己知的水准点,在进行变形观测时,在离建筑物60m-v 90m的地方埋设了三个基准点,与大楼的监测点构成独立的水准网。

根据建筑物形状、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同时能保证顺利观测,在大楼的四周角点、桩形不同的两侧和大楼的内部布设了测点,测点间距为10 m-v1 Sm。观测点布设在桩基的主钢筋上,观测点用直径20mm、长约25cm的螺纹钢,螺纹钢与桩基的主钢筋焊牢,露出外面约3cm-v5cm,向上弯的标头呈球形,供立尺用,沉降观测点标高,在室外地坪高30cm左右。测点点位实际布设情况见图1。

3. 2观测周期的确定

结合该工程的实际情况观测周期为:施工阶段大楼每升高一层观测一次,大楼主体完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再增加观测次数。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mm/d.0.04mm/d,可认为己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 3监测方法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确定使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DINI2电子水准仪,该仪器性能稳定,测量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量误差0.4mm,测量数据自动记录,自动存储,前后视距差限制,同方向两次测量数据自检,超过限差自动提示重测。在每次观测前,应对水准仪进行l角检查朴基准点稳定性检查,成果合格才可进行观测点的测量;每次观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作业。

施测路线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施测过程按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施测路线上的点作为主线点,其余测点作为支点进行测量。在观测过程中,采用后前一前一后的水准测量方法。每站前后视距差不超过0.4m,每站同方向观测值之差不超过0.4mm,全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方法施测。

水准仪在进行变形监测测量中,影响其每站高差中误差主要有m置平,m照准与m读数,由于三者相互独立,故每站高差中误差为:

设从水准基点到观测线路中的最弱点为n站,水准路线中最弱点中误差应满足m弱=土M站x

式中,T为管水准器角值,符合误差取O.1T;D为视线长度;。为望远镜放大倍数。

取T =10", D=20m, v=40,则M=0.16mm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已知水准点至沉降最弱点最多10站,故最弱点高差中误差为:

m=士0.16.=0.51mm

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求得的高差中误差1.9mm>0. S l mm。所以,选用DIT1I2电子水准仪和沿图1布设的路线进行测量,可以满足本工程的要求。

4观测结果及分析

从建筑物首层施工起至今,共对大楼进行了7次变形观测,现在大楼仍在施工中。通过这7次的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可以阶段性的了解整幢大楼的变形情况和总结各个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由于变形观测点比较多,选取其中部分观测点的变形量数据列于表1中;整座大楼的沉降等值线见图2.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整理,最终可以得出建筑物阶段性的最大下沉量为15.02mm,相邻两测点间的最大下沉差为7.68mm。目前的观测数据均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GB 50007-2002)第5.3.4条的规定的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物荷载的增加,建筑物整体表现为沉降,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部分测点异常外,建筑物沉降量总体形势东部大于西部。但是,在大楼的沉降观测中,出现了随着荷载的增加,有些测点回升的现象,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筑物地基的特殊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地基受力不均匀,造成建筑物地基一端下沉,另一端翘起的现象。某些测点略有回升,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误差造成的。我们会在以后的测量工作中对这部分测点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