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种技术论文

制种技术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制种技术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茄子制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授粉、采摘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茄子制种者提供参考。

茄子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我国推广的茄子品种绝大多数为杂种一代。茄子杂种种子的生产非常严格,除掌握栽培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授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采种技术。本公司从事茄子育种研究多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茄子杂交制种技术,制种茄子成本较低,管理比较简单,效益非常可观,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适时育苗

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排水方便、温度回升快的地块,床土应是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菜园土,最好是未种过菜的稻田土、塘泥、新鲜黄土等。老菜园土作苗床要做好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灵粉剂与过筛煤渣灰拌匀后撒施苗床,作垫籽药土。用猪粪渣、陈煤灰、塘泥、枯饼、人粪尿等,堆沤制作培养土。播种前,采用小拱棚育苗,浸种催芽,1hm2大田需苗床面积37.5m2,苗床密度1500株/m2,播种量750~1050g/hm2,种子发芽出土以后,夜间应保持12~15℃,白天为20~26℃,如果夜间温度在10℃以下,生长不利,尤其是土壤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7~18℃,否则根系发育不良。此外在1~2片真叶时容易发生猝倒病,应注意防治。

2定植

为了减轻病害,应实行水旱轮作,制种地选择水稻田或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地块,并要求有50m左右的隔离。茄子定植不必过深,与秧苗的子叶平齐为宜,3叶1心即可定植。为了使幼苗迅速恢复生长,定植以后应立即浇水,对新根发育有良好效果。定植的株行距根据茄子的品种而定,我团种植的是晚熟品种,行距60cm,株距35cm。

3田间管理

3.1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施猪粪渣75t/hm2,饼肥1500kg/hm2,磷、钾肥各1500kg/hm2作基肥。轻施苗肥,在定植后至开花前应追2次肥,浓度不要太高,否则会造成植株徒长,引起落花、落果,加重病害,最好用稀释5~10倍的猪粪水或进口氮磷钾复合肥,不用氮肥催苗。稳施花肥,自第1朵花开放到第1批果迅速膨大这段时间为茄子的大量开花期,也是杂交制种的人工去雄授粉期,为防止植株落花落果,在不是严重缺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追肥。重施果肥,当根茄(或称门茄)长至商品成熟度时,每株茄棵上基本上都挂了2~3层果,这时果实膨大需要大量养分供给,要大追肥,重追肥,一般每隔7~10d追1次肥,以稀猪粪水和复合肥为好,果实转黄即可停止施肥。保证植株充足的水分供应是提高种子发芽力的关键,特别是生长后期,因处在高温干旱季节,更应注意灌水。茄子在开花坐果期即可浇水,一般全生育期浇6~8次水,茄子的单叶面积大,水分蒸腾较多,一般保持80%土壤相对湿度,当土中水分不足时,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引起落花,所结的果实果皮粗糙品质差。当雨水过多时还要注意排水。从结果时即可开始浸灌,但应坚持“一浅”、“二急”、“三凉”的原则,“一浅”是灌水不能超过畦高的2/3~3/4;“二急”是急灌急排;“三凉”是水凉、土凉、天凉。因此,在晚上灌水效果较好。灌水后应及时追肥、中耕除草,其操作同常规栽培。结合浇水,施稀薄的粪肥或化肥;果实结果以后可追浇浓的粪肥或化肥,以氮肥为主,人工追施300~375kg/hm2尿素以供果实不断生长的需要;果实最旺时期,也是需肥最多时期。

3.2授粉技术

3.2.1授粉花朵部位及单株授粉花朵数。最适宜授粉部位是第2~4层花,每株宜授粉6~10朵花,坐果5~8个。

3.2.2父本花粉采集。茄子开花习性是当花蕾长足后,在花冠逐渐开裂过程中,花药逐渐破裂,花粉散出。可在上午8时左右花朵刚开放时,用电动采粉器收集花粉,此时花朵刚开放,花粉多,且发芽力高。也可在上午摘下当天开放的花朵,取出花药散放在铺有厚纸的筛子上,放在太阳光下晒干,约需4h。然后用花粉筛将花粉筛出,或将晒干的花药装入碗中,盖上纸,上下抖动碗几次,即可将花粉抖出,然后放入小盒中备用。3.2.3选择母本花蕾去雄。茄子花在开放前1d至开放后2d,均有受精结籽能力,而以开花当天受精能力最强,结实率最高。选母本植株上花冠开裂的大花蕾,用镊子轻轻拨开花苞,将雄蕊彻底去尽。去雄时,切忌挫伤柱头、子房。

3.2.4授粉。对前1天下午去雄、第2天上午开放的花朵授粉。用带橡皮头的铅笔或授粉棒(粗塑料电线壳中塞入海绵制成)沾取花粉,轻而匀地涂到柱头上,看到柱头上沾有足量花粉即可。如果花粉多,也可当天去雄、当天授粉。

3.2.5标记。用印油涂于花柄上或用有色毛线系于花柄上等方法进行标记。

3.2.6其他管理措施。在杂交制种中发现授粉量增加,其坐果率、单果种子数相应增加。因此,重复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每次授粉时,如果发现母本田内有未做标记的花朵或果实要及时摘除,以免影响杂交种纯度。每株坐果5~8个后,要将植株上部开放的花朵、自交果及生长点全部摘除,以证杂交种的纯度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一般母本田可安排30~45人/hm2去雄授粉。

3.3茄子的落花及防止

茄子落花的原因是气温低于20℃时,影响授粉受精及果实生长,在15℃以下会引起落花,最适宜温度为28~30℃,这种早期落花可以用生长剂来防止,一般用20~30mg/kg的2,4-D处理。

3.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苗床期猝倒病及结果期的绵疫病,主要害虫为红蜘蛛。防治猝倒病主要是加强温床管理,在幼苗有2~3片真叶时最易发生,在管理上多通风,少浇水,是主要防止措施;果实绵疫病对果实危害严重,尤其在雨季易发生,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间排水及避免与病菌接触。红蜘蛛防治主要用乐果防治效果为好。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玉米制种的优质高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介绍了确保玉米制种田优质高产的制种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1选择适宜地块

制种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安排种植适宜的品种,以保证一播全苗,快发稳长,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2确保隔离区

制种田的空间隔离不得少于500m,高杆隔离不得少于200m,且高度要高出种子植株50cm。另外种子田周边院落禁种杂交玉米,种子田周围严禁放蜂,以防不同品种间混杂。

3适期播种

要适时早播,应在4月中下旬,5cm地温稳定在10℃时进行播种,以避开7月下旬的高温多雨,以利于提高父本花粉的活力,提高授粉率,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

4确保播种质量

制种田播种必须严格分父母本行,并分别做好标记,严防重播、漏播和交叉错行。播种时要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施用好种肥,力争一播全苗。若母本缺苗,切不可用本种或其他种子补种或补苗;父本缺苗,可用原父本尽早补种。对错期播种的制种田,严格观察父母本的长势,以防花期不遇。

5严格错期播种,确保花期相遇

提高授粉结实率是玉米制种高产的关键。新组合在种植前应先采取花期试验来确定适宜该地区的播期间隔。我们习惯采用2期播种父本,来延长父本的花粉期,个别品种要采用3期播种父本,来确保花期相遇,以提高母本的授粉结实。

6严格控制行比,合理密植

由于自交系长势弱、双穗低、单株生产力差,要采取合理密植来发挥群体的生产潜力,才能提高制种产量。一般父母本行比应控制在1∶5~6、母本留苗6.75~7.50万株/hm2为宜,个别品种还应加大密度,以达到高产目的。

7彻底去杂、去雄,确保种子纯度

在种子田的苗期至抽雄前应分3次进行,彻底去除田间杂株及病、弱株,另外应结合抽雄去除田间变异株。“母杂杂一株,父杂杂一片”。因此,父本去杂尤为重要。收获后要挑除杂穗及异形穗。抽雄时,应在全田母本30%打苞时,采用带1~2片叶摸苞抽雄,这样可促使母本早吐丝2~3d,有利于调节花期,保证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后期应将母本的晚苗进行去除或抽心,以保证种子成熟度,保证发芽率,另外抽出的雄穗要带出地外深埋。待抽雄完成后,授粉完成,应彻底割除父本,以防止收获时出现混杂。

8搞好花期预测及调节,做好人工辅助授粉

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父母本,采用叶片观察法或幼穗分化观察法做好花期预测。除采用错播来调节花期外,若在生长发育期出现花期不遇,应本着“控早促晚”的原则进行调节,对偏早的双亲采取节肥水或断根进行控制生长;对偏晚的双亲应进行偏管,多施肥水或喷施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九二等)进行促生长。授粉期出现不遇,可采取剪苞叶或剪花丝等方法进行调节来确保授粉。在花期正常相遇的地块,应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10~11时)顺着父本行走动轻摇父本植株,进行辅助授粉。对母本的早苗或晚苗应采用取粉进行授粉(可单种1块父本),以提高授粉结实率。

9合理施肥水

施肥应该保证底肥,追肥均衡,但要重施攻穗肥及攻粒肥。灌水应与施肥结合,尤其要注重孕穗水,有利于防高温,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

10病虫害防治

玉米制种田施肥量大,前中期气温高,病虫害相对严重。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纹枯病、茎腐病、小斑病和锈病等病虫害。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即在每次施肥时喷洒1次农药,用灭病威1.5kg/hm2,再加一定量的叶面宝对水喷洒。对于灌浆期的玉米螟为害,可用杀虫粉涂封果穗顶部。

11站秆扒皮晾晒

为了解决个别品种组合因生育期偏长,种子含水量高,收获后因水分偏高易受冻害及伤热而影响种子发芽,甚至失去种用价值的关键性问题,应推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即在进入蜡熟期后,通过扒叶,使籽粒通风见光,促进籽料成熟和水分降低,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提高商品性。

12适时收获

母本蜡熟末期要及时收获,收回后要采取小架、编织袋进行晾晒,做到勤翻、勤倒以加快脱水,待果穗8成干后及时脱粒进行晾粒,以保证脱水,确保种子发芽率及良好的商品品质。

参考文献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棉花制种基地应选在农民种植棉花水平高、易管理的地点,委派技术人员驻点,并进行定点、定面积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

2制种规格

最好选择一熟制田块,麦棉套种应选择3-1式120~130cm一带的种植模式,即3行小麦1行棉花,全采用等行距种植。母本栽1.95~2.25万株/hm2。父母本田间种植比例以1∶5为标准,即父本种植3900~4500株/hm2,父本一般集中种在地头,便于采花。父母本要用标记物分开。

3育苗

4月上旬,趁晴天足墒播种,拱棚育苗。苗床以东西向为好,长10~15m,宽1.3~1.5m,深0.13~0.15m,可育2500株。一般采用塑料育苗钵、土制营养钵、方块育苗等方法。每钵1~2粒,播后覆湿润细土,厚度2~3cm。

4苗床管理

播后及时做好拱棚盖膜保温保湿。一般播种至出苗,苗床温度控制在30~35℃为宜。当棉苗有70%~80%出土后,可视气温情况于早上8时左右,将棚膜两头揭开通风;出苗至一叶期,床温应控制在25~30℃,高于30℃应及时掀膜通风,严防烧苗,注意炼苗,防止高脚苗。如遇低温阴雨天气及时盖膜。喷施多菌灵防治立枯病,苗床及四周撒施毒饵防治地下害虫。拔除苗床杂草,遇旱及时浇水,并注意防治苗床蚜虫、红蜘蛛等。施好送嫁肥、浇好送嫁水、喷好送嫁药。即移栽前7d可用0.5%尿素水溶液喷施叶面或泼浇苗床。移栽前2d浇1次透水,并用40%氧化乐果1200倍液喷施棉苗,以防将棉蚜等害虫带入大田。当棉苗长到2叶1心时,用卡那霉素5000~6000倍溶液均匀喷施在棉苗上(不是转基因抗虫的棉苗不喷),7d后,将有黄斑叶片的植株拔除。移栽定苗时,根据株型的不同拔除变异株。

5移栽

最好在5月上旬移栽,最迟不超过5月20日。父本应提前2~3d移栽,避免花期不遇。结合整地,施土杂肥30t/hm2、磷酸二铵300kg/hm2、氯化钾225kg/hm2、硼肥7.5kg/hm2,锌肥7.5kg/hm2。母本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1.1~1.2m,株距40~45cm,种植1.95~2.25万株/hm2。父本种植密度可大一些,株距28~30cm,种植4500~4800株/hm2。移栽时要保持钵土不散、根系完整、大小苗分开,栽时不吊空、不露肩,开沟穴施或条施肥,顺沟撒3%的呋喃颗粒剂15.0~22.5kg/hm2,防治地下害虫。浇足安家水,封土保墒。

6人工去雄授粉

黄淮地区从7月1~10日开始人工去雄(简称剥花),8月20日以前授粉结束。在决定开始剥花授粉的前1d,必须将父母本棉株上已开的花、结的铃全部摘除。每天剥花时间应在下午进行,通过观察花冠逐株检查第2天将要开的母本花朵,从花的基部撕开,将花冠连同雄蕊一起剥净,不留1个花药,随时用彩绳做好标记,以便第2天好找。剥花时要掌握好手法,下手要轻、准、稳,不可伤及子房、花柱及柱头,剥完后再仔细检查1遍,防止漏花。如在盛花期下午未能剥完,次日早晨6时前花粉未散时一定要剥完,切忌剥散粉花。第2天8时左右,先摘除母本遗漏的未剥花朵,然后采摘父本已开放的花,检查父本花药散粉后,便可进行杂交授粉。授粉时要轻抹、均匀、不遗漏。12时以前授粉结束,不然会因为气温高而影响成桃。如遇下雨天气,可将父本的花粉采集保存好,雨停后及时授粉。父本的花粉只可当天使用。父母本授粉比例以1∶3~5朵最好,即1朵父本花朵可给3~5朵母本的柱头授粉,这样成桃率高、成铃最重。授粉的部位以柱头的下部效果最好、中上部效果最差。因此,授粉时应从母本柱头下部靠近子房处向上环形逆向授粉。7去除父本与杂株

8月20日以前,剥花授粉结束后,应立即将所有父本拔除干净,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坚决杜绝20日后续剥现象,确保种子的发芽率。杂交制种结束后,必须到田间对母本逐株逐枝检查,对未剥的花蕾及时剪除干净,并摘除自交花、铃,力争做到一个不漏,尽量提高种子纯度,技术人员要做好母本田间纯度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8田间管理

8.1科学施肥

在多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增施磷、钾肥和硼、锌微肥,提高种子质量,减少因生理病害引起的脱落。要早施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

8.2及时中耕浇水

栽后5~6d,及时中耕、浇水、培土,促苗早发,否则将影响制种产量。棉田进入盛花结铃期后,只要出现干旱现象,及时浇水,为不影响第2天剥花授粉,采取隔行浇灌。吐絮初期,若出现旱象,也要及时浇水,克服棉田一见白不用浇水的老观念,此次浇水可增加种子饱满度,提高杂交种的产量和质量。

8.3合理化控

母本第1次化控于初花期,用缩节胺30g/hm2;第2次于盛铃期,用量37.5~45.0g/hm2;第3次在打顶后,用量52.5~60.0g/hm2。合理的成铃结构为:母本下部1~3台果枝可坐2~3个杂交铃,中部果枝坐4~5个杂交铃,上部果枝3~4个。一般7月25日前后打去顶心,8月5日前后打去全部边心。

9病虫害防治

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等,成株期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黄萎病等。除多施有机肥、合理轮作外,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主要用50%多菌灵、5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等杀菌剂400~500倍液进行多次防治。虫害主要有棉蚜、红蜘蛛、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可用吡虫啉、扫螨净、辛硫磷、阿维菌素等防治。

10及时拾花、晾晒

制种棉吐絮大开后,要及时拾花。一般7~10d拾1次,杜绝拾笑口棉,将烂瓣、僵瓣花剔除。每次拾花后及时晾晒,将水分晒到10%以内,存放于通风干燥处,防止棉花回潮引起种子霉变。杜绝化学催熟,以免影响种子发芽率。大约到10月下旬,拔除棉柴。待种子全部晒干后,交给制种公司。

论文关键词棉花;杂交制种;育苗;移栽;人工去雄授粉;田间管理

论文摘要总结了棉花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好制种基地、制种规格、育苗、苗床管理、移栽、人工去雄授粉、去除父本与杂株、田间管理、及时拾花与晾晒等内容,以供棉花制种者参考。

参考文献

[1]郝永征,徐其领.棉花杂交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5(11):20.

[2]白春英,彭勇,王晓红.杂交棉制种及栽培管理[J].农村科技,2006(6):12-13.

[3]齐鹏.抗虫棉人工杂交制种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05(2):46-48.

[4]樊存芬,王国平,朱泽田,等.棉花杂交制种田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4(7):30.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种大豆;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试验通过研究花期施肥对制种大豆生长、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花期的最佳追肥量,以期为制种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建立数学模式进行分析作物施肥关系量的变化,来确定氮磷钾在制种大豆中的合理应用为其它肥料的施用与不同作物建立数学模式来分析研究。

2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1试验材料

试验地点设于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基地进行,土质为草甸黑钙土土壤pH值7.80。供试品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选育的双高制种大豆品种垦农4号。

2.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进行,以R1期施用肥料,氮肥(含N 46%尿素)、钾肥(含K2O5 4%硫酸钾)、磷肥(含N 18%,P2O5 46%磷酸二铵)为变化量,按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设15个小区,小区为6行区,行长5m,区间过道1m,小区面积为20m2,田间随机排列。各项田间管理与大田管理相同。试验施肥方案如表1。表1试验实施方案(追肥量:kg/hm2)

3结果与分析

3.1通过测定不同追肥因素条件下制种观察大豆产量,氮、磷、钾肥各因子为函数量,以产量为终变量,对产量的变异来源X1/X2/X3/X12X22X32,X1X2,X1X3,X2X3分别进行平方和、自由度、均方、比值F。计算回归方程:

Y=4062.994-3.614X1-4.375X2-108.684X3-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154.575X1X2+35.850X1X3-83.925X2X3

对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F1=0.898F0.01回归检验(F2)显著,失拟检验(F1)不显著,该分析可以使用方程来预测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除去不显著的各项按显著项,α=0.10显著水平简化后的回归方程:

Y=4062.994-319.424X12-185.304X22-319.742X32

3.2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为零水平做单因子效应分析:

图1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图1表明,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为磷>氮>钾,均不显著。施用氮、磷、钾肥与产量呈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一定条件内增施氮、磷、钾肥可以提高产量,当施用到一定各因子的最高需求量后产量开始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各因子并不是在最高施肥值才是增加产量的关键,而是各因子在合适的比例施用量才能使制种大豆的产量提高。

3.3同样利用方程以其他因子水平为零做两因子互作效应分析:氮与磷、氮与钾、磷与钾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的两因子效应方程为:

氮与磷、氮与钾及磷与钾施用量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因此仅对氮与磷的互作效应作分析。

如图2所示,磷用量-1和1及-2和2产量的模拟曲线重合,变化趋势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当磷肥施入量较少时,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产量,氮肥施用量超过50.00kg/hm2,产量开始下降;磷肥施入量较高时,呈相同的趋势。说明在氮施入量固定时,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产量,但过量施用磷肥会导致产量下降。

以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来筛选制种大豆产量的最优追肥方案。当氮肥施用量为50.00kg/hm2、磷肥施用量为75.00kg/hm2、钾肥施用量为50.00kg/hm2时,产量最大为4062.99kg/hm2,说明氮、磷、钾分别在上面的组合中取值能获得较高产量。综合分析各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当产量大于3573.44kg/hm2时,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

图2氮-磷互作对产量影响

4结论

制种大豆的花期施肥在通过数学模型的方程分析,通过各因子对作物的综合作用,以及各因子之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不难看出,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每一个因子的多少都决定了作物产量的大小,但并不是各因子的施用量都保持最高或者各因子最高作物的产量就是最高,实验证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得到的产量趋势是下降的趋势。通过区组实验对比分析,各因子综合影响和各因子间的互作对制种大豆的产量影响是呈现向下开口的抛物线,也就是说明有一个最高的峰值也有最低的产量值。在花期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磷>氮>钾,氮磷钾肥量平方项对产量影响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在制种大豆施肥量筛选中,合理的施氮量为38.12~61.88kg/hm2,施磷量为57.180~92.82kg/hm2,施钾量为38.12~61.88kg/hm2,在此区间取值可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超过该范围产量开始下降。

本试验也存在误差的影响,只是针对肥料的施用情况作了相关分析和阐述,对土壤中原有含量以及外来因素对每个区组的变化影响并未作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只是建立在本试验花期前的土壤含量测试来进行的区组实验对比。实验数据的误差并不完全影响同期内测试结果,影响程度的大小还有待后期实验的分析。

参考文献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台特色蔬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高台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思路及对策。

特色蔬菜是高台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高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高台县地处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区,境内海拔1260~3140m,属典型大陆性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县辖6乡3镇,135个行政村,4.60万户,1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9万人,耕地面积21333.30k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县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快捷,适合特色蔬菜的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加工番茄、脱水蔬菜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种瓜菜等强势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县瓜菜总面积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总产量达到3.1439亿kg,总收入2.0978亿元,纯收入1.33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平稳发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芦、强势辣椒及瓜果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集成装备配套,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9259万元,实现纯收入6230万元,人均479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现代加工业争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业和九家制种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产业链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种瓜菜799.20km2,联动效益日益强化,实现了企民联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三是市场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牵动作用明显,服务环境优越,信息快捷,互动性强,批发市场年集散量达到23.80万吨,零售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0万吨,给农民群众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四是蔬菜专业协会应用而生,全县20多个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20多家运销组织,300多名从业经纪人和加工企业经营人员活跃在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流通渠道顺畅,产品竞争力增强,特色蔬菜产销两旺。五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1处、2333km2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1个、千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7个,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菜篮子消费日益安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进展顺利。六是园艺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健全,上下、内外互动服务到位,培训和推广渠道畅通,引进推广和转化增值正常。

2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2.1设施农业技术配套集成水平低,效益提升不快,明显影响了发展进程。

2.2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2.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5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3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基本思路。坚持用市场和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环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创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调优种植结构,不断加快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龙企收入,实现富民兴企,兴企强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3.2措施与对策

3.2.1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2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龙企和经营方的利益,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杜绝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联手和谐、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快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品牌和强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温室品牌西葫芦和强势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强势瓜果类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区无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区无公害西葫芦基地,667km2的沿山冷凉灌区无公害马铃薯洋葱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产基地,200km2的加工类甜椒、四季豆生产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种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设。

3.2.4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5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紧围绕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2.6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重点种植温室精品西葫芦、强势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脱毒洋芋、制种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时,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中农场;农业发展;成效;问题;对策

大中农场位于江苏省大丰市境内,常年作物种植面积逾4 000hm2。2009年战胜自然灾害,实现主营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1.1%,主营利润5 700万元,同比增长23.9%。农业单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系统内继续保持苏北领先地位[1]。

12009年主要做法与成效

1.1 精心制订两季布局,着力抓好两个大忙,努力建设“产业型、生态型”农业

2009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大中农场通过对生态农业建设、金融危机对策、现代化农场建设的深入思考,理清了建设产业型、生态型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布局上扩大了小麦种植和水稻杂交制种面积,有效实现了夏熟生产的稳产高效,进一步扩大了水稻种子生产规模,提升了综合效益。在三夏三秋,突出抓好抢收抢种,在实现颗粒归仓的同时,保证了适期播种和最佳期栽插。2009年三夏,第1次实现了无超龄秧、无拖腿田,较好保证了平衡增产;三秋,在水稻迟收茬口晚的不利形势下,抢抓进度,按期完成播种,比2008年提前5d结束,减少了二次作业的成本投入,减轻了冷冬年份迟播减产的风险。

1.2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管理,为公司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以变应变减轻三大灾害损失

2009年全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形成和丰富了以“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为核心的大小麦栽培八字技术、以“精确定量”为核心的水稻栽培四字技术,为抗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基质育秧、无纺布隔离技术的迅速实施,以及全程机械化在水稻制种生产上的重大突破。2009年稻麦在生长的关键时段遭遇十年不遇的灾害。在春季遭遇严重冻害大小麦损失1成、夏季光照严重不足影响水稻粒数损失2成、秋季杂交制种遭遇低温自交结实损失3成的情况下,由于灾害防范得当,补救措施得力,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小。在麦稻生产上,实施了深挖麦田“六纵四横”和补施钾肥的措施,通过排明水、降暗渍、促壮秆增强麦苗素质,取得了大小麦冻害年份的好收成。在盛夏低温、寡照和多雨造成水稻穗数不足、每穗粒数下降的情况下,及时采取补施肥料、加强病虫防治等措施,增加粒重,降低了减产幅度。为减少杂交水稻制种灾害影响,突击做好田间去杂保纯工作,实施跟踪检查,全力抓好杂交种子的质量安全。

1.3建设“工业型”农业,出台农业考核办法,有力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农业在技术上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在管理上也必须从粗放提升到精细,这就要求农场必须努力建设“工业型”农业,用工业管理的理念管理农业,科学制订阶段任务和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提高效益[2]。为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以强有力的农业考核促进种植业大面积平衡增产,农场制订出台的《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农业考核办法》,使农业的量化考核真正落到了实处,与绩效考核挂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农业的规范化管理跃上了新台阶。

1.4加强机务管理,进一步发挥农机的主力军作用

为有效控制农机成本,加强农机配件采购与维修管理,农场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机配件采购与维修管理的规定》,规范了审批审核程序。在三夏中,在抓好机械维修保养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收割和机插质量,保证了丰产丰收,达到了水稻基本苗和较为理想的栽插深度。在三秋中,为确保全面落实播种质量标准,农场组织了农机播种作业竞赛,通过对全场所有播种机械进行逐台验收调整,直至播种质量完全达到农艺要求,为夏熟增产奠定了基础。

1.5实施三大项目,成功跻身科技型企业行列

农场实施的省“水稻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项目,取得项目资金40万元,实施方源集团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局项目资助资金15万元,争取属地国土部门支持的土地复垦项目,获得40多万元项目资金,争取林业资金扶持7.9万元,农业累计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成功申报了省农业科技型企业,为农场申报农业科技项目、争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创造了条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人力不足严重制约当前农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公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制度性障碍亟待突破。

(3)机械投入和生产要求不相称,制约稳产增产。

3今后发展方向

(1)完善考核责任制方案、机农一体化方案和农业考核标准,提升措施到位率。

(2)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粮食增产和种业发展;优化林业结构,栽植耐盐品种;调整生猪销售结构,增加赢利能力,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提升大农业整体效益[3,4]。

(3)狠抓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单产水平,保持大小麦单产7 125kg/hm2,力争水稻单产8 250kg/hm2,实现产粮15t/hm2、效益1.5万元/hm2、成本控制在1.5万元/hm2内的目标。

(4)认真制订三大产业规划、人才人力规划和农机投入规划,增强发展农业的信心,以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4参考文献

[1] 高进军,施勇.谈大中农场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91.

[2] 江英.推进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9(1):19-21,25.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太原030031;2重庆市鹏益种子有限公司,重庆400039)摘要:为了满足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糯玉米品种的市场需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自交系BN23-1 为母本、自交系BN51为父本育成糯玉米单交种。‘益糯369’出苗至采收鲜穗100~105 天,叶片浓绿,半紧凑型,株高227.3 cm,穗位高96.6 cm。穗长18.8 cm,穗粗4.8 cm,穗行数14~16 行,行粒数37.2 粒,穗轴白色,籽粒洁白,糯质硬粒型,排列整齐,蒸煮后糯性强,皮薄,香甜,商品性好。平均产量每公顷14210 kg。2012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渝审玉2012009),适宜在重庆市中低山区、浅丘、平坝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关键词 :糯玉米;‘益糯369’;杂交一代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77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甜糯玉米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甜糯型玉米创新育种”(20120311002-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选育”(11yzgc067)。

第一作者简介:岳青,女,1963 年出生,山西应县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瓜菜和甜糯玉米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30031 太原市许坦东街21 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Tel:0351-7828217,E-mail:jyseed@163.com。

通讯作者:苗如意,男,1964 年出生,山西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甜糯玉米和瓜菜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30031 太原市许坦东街21 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Tel:0351-7973355,E-mail:df2128@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07,修回日期:2014-09-02。

0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糯玉米鲜食市场持续增长,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糯玉米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1]。中国糯玉米杂交育种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烟台市农科所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糯玉米杂交种‘烟单5 号’[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糯玉米育种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有约20 个新品种通过审定[3],如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苏玉糯系列,其中‘苏玉糯1 号’是第一个国家审定的糯玉米品种[4];重庆市农科所选育的渝糯系列,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烟糯系列等[5]。‘京科糯200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糯玉米品种[6],也是第一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糯玉米品种。糯玉米在中国以鲜食为主,常因采收期集中或区域种植面积过大、鲜穗滞销而导致效益下降[7],种类单一,产量和品质两者难以兼顾,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消费需求,影响糯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8]。针对糯玉米产量(特别是干籽粒产量)普遍偏低的问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了中早熟、半紧凑、大穗型、高产杂交糯玉米新品种‘渝科糯1 号’[9]。笔者开展本研究,以期为农民提供干籽产量和品质两者兼顾的糯玉米品种,降低生产风险,满足市场需求。

1 选育经过

1.1 育种目标

选育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宜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的糯玉米新品种。

1.2 亲本选育

1.2.1 母本BN23-1是利用中糯一号严格套袋自交,F2代中的第2 自交单穗播种,选第3 株自交后代,按育种目标定向选择,每年播种第1 单株,又经4 代连续自交,于2006年选育成性状稳定的白粒糯质玉米自交系。

特征特性:苗期长势弱,第一叶鞘紫色,第一叶为细长叶。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节间短,叶片较密,叶片中宽,穗上部叶片上冲,株高150 cm,穗位高70 cm。雄穗一级侧枝7~8 个,长约9 cm,与主轴夹角小,颖片黄绿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约14 cm,穗粗3.6 cm,穗行数14 行,行粒数24 粒,穗轴白色,穗型锥形,排列较整齐。干籽粒为中等圆粒,硬粒型。

1.2.2 父本BN51是1994 年利用从内蒙古赤峰市农科所引入的一个白粒、糯质杂合基因种质材料‘白51’与中国农大选育的‘白糯一号’F1杂交种为材料,选单株套袋杂交,收获后选留2个果穗分别脱粒(S0代)。经8代自交,于1999 年育成遗传性状稳定的白粒糯质玉米自交系[10]。

特征特性:苗期长势弱,第一叶鞘紫色,第一叶为细长叶。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细,叶片较窄,有卷曲现象,对旱情较敏感,但水分充足时叶片自然平展。株高170~180 cm,穗位高85 cm,花柱浅黄色,配合力高。果穗长13~15 cm,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穗行数12~14行,行粒数28粒,圆粒大籽,硬粒型。

1.3 选育过程

2006 年在山西省农科院园艺所试验地用30 多份遗传性状稳定的糯质玉米自交系,根据其特征特性,父母本合理选择搭配[11],测配组合80 个。2006 年冬季海南加代,对80 个组合进行杂交组合筛选鉴定,其中BN01 综合性状好,产量排名第一。2007—2008 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园艺所和忻州市播明村两地种植,进行小区品比试验。组合BN01仍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2009 年和2011 年参加重庆市特用玉米区域试验。2012 年通过重庆市审定,审定后定名为‘益糯369’,审定编号为渝审玉2012009。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007 年春,该组合分别在山西省太原市园艺所和忻州市播明镇两地种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小区面积66.7 m2,2 次重复,管理同当地一般水平。该组合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6380.0 kg,对照品种‘玉糯一号’每公顷产鲜穗14550.0 kg,比对照增产12.6%,增产极显著。2008 年品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4025.0 kg,对照品种‘玉糯一号’每公顷产鲜穗12915.0 kg,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8.6%。

2009 年和2011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在海拔180~720 m的浅丘、平坝设置6 个试验点,对照品种为‘渝糯7 号’,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重复间走道宽0.5 m,小区面积13.3 m2,4 行区,均收中间行记产。667 m2植3200 株。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各试点均为营养钵育苗移栽。2年的产量结果见表2。

BN01 2009 年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1844.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9.27%,产量居该组8 个参试品种的第1 位。6 个试点全部增产,其中4 点增产极显著,1 点增产显著。2011 年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2238.5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5.68%,产量居该组11 个参试品种的第4 位。6 个试点中有5 个点增产,其中4 点增产极显著,1 点减产极显著。2 年区试结果,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2042.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5%,增产点比例为91.67%。

2009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的同时,还在山西和重庆开展了该组合的生产示范。2009—2011 年在山西省忻州市播明村示范种植1.33 hm2,平均每公顷产一级鲜穗(穗长16 cm 以上)43200 个,比对照‘玉糯一号’增收10.6%;曲沃县示范种植0.87 hm2,平均每公顷产鲜穗14100.0 kg,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8.6%;阳曲县示范种植1.53 hm2,平均每公顷产一级鲜穗(穗长16 cm 以上)40200 个,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7.6%。2010 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石塔村示范种植0.21 hm2,每公顷产鲜穗13650.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2%;在垫江县龙凤村示范种植0.19 hm2,每公顷产鲜穗13275.0 kg,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7.0%。根据在山西、重庆等地2009-2011 连续3 年多点试验结果,“ 益糯369”平均每公顷干籽粒产量7420.0 kg/hm2,比对照‘玉糯一号’增产14.6%;比对照‘渝糯7 号’增产16.0%。

2.2 熟性

在太原地区春播种植出苗至采收100~105 天。在重庆市区域试验中,2 年春播出苗至采收均为101 天,比对照‘渝糯7 号’晚1 天,吐丝至采收22天。

2.3 品质

2.3.1 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BN01 果穗大小均匀,籽粒白色,排列整齐,饱满,外观性状好。蒸煮后品尝打分评定[12],口感好,品质优良。

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过程中,经重庆市种子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品尝鉴定,对外观品质、气味、色泽、风味、糯性、皮厚等性状进行了评分[13],2009 年品质品尝综合评价为84.5 分,对照‘渝糯7 号’综合评分为85.0,2011 年评分为85.7 分,对照‘渝糯7 号’综合评分为85.0。2 年区试结果,食用品质综合评价为85.1 分,优于对照‘渝糯7 号’。

2.3.2 营养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含粗蛋白(干基)11.45%,粗脂肪(干基)4.51%,粗淀粉(干基)70.81%,支链淀粉占粗淀粉(干基)99.08%。

2.4 抗病性和抗倒伏情况

2009 年和2011 年的区域试验,田间种植表现抗倒伏,2009 年倒伏、倒折率为0,和对照品种相同;2011 年倒伏、倒折率为1.4%,对照品种为0,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14],结果见表3。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2 年的表现为中抗-感大斑病,高感-感小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感茎腐病,中抗-感纹枯病,中抗玉米螟。具体结果见表4。

3 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春播出苗至采收鲜穗100~105 天,全生育期115~120 天,属于中早熟品种。

3.2 植株性状

3.2.1 苗期生长势较强,第一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3.2.2 成株期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浓绿,半紧凑型。雄穗发达,花粉量充足,花药绿色,颖壳黄色。株高227.3 cm,穗位高96.6 cm,花丝浅粉色。

3.2.3 果穗穗长18.8 cm,穗粗4.8 cm,秃尖长2.1 cm,穗行数14.2行,行粒数37.2 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苞叶浓绿,千粒重330.6 g,出籽率70.1%,商品性好。

3.2.4 籽粒糯质硬粒型,排列整齐。蒸煮后糯性强,皮薄,香甜。

4 适应地区

根据试验及示范结果,‘益糯369’适宜在重庆市中低山区、浅丘、平坝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隔离种植

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玉米隔离种植,采用时间、空间隔离的方法,防止串粉影响品质。

5.2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

春播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播种,在重庆春播以3 月初为宜,保护地栽培可提早播种;秋播最迟须保证鲜穗采收期日平均气温在18℃以上。采用拱棚育苗,培育壮苗,叶龄二叶一心时移栽,不栽老苗,做到苗齐、苗全、苗壮。

5.3 种植密度

每公顷植42000~51000株为宜。

5.4 合理施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无机肥施用,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追施2 次。

5.5 适时采收

鲜穗采收应在吐丝后22~25 天进行,保证甜粘可口、鲜香脆嫩的食用品质。

6 制种产量及技术要点

制种一般每公顷产籽3750~4500 kg,制种技术采取一般杂交玉米制种技术,其播种期调节、父母本行比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5]:(1)父母本应错期播种,先播母本,母本顶土播父本。或先播母本,7 天后播父本,过5天再播二期父本。(2)父母本行比为1:5 为好。(3)母本每公顷植67500~75000株,父本每公顷植15000株。

7 结论与讨论

玉米杂交种选育工作,难在选系,重在组配。利用成熟的杂优模式,采取单交、复合杂交等方法[16]创新种质,扩大了种质变异范围,聚合了多个种质的优异基因,选育出具有配合力高、品质好、产量高等优点的自交系。并根据育种目标与适应性等性状,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自交系组配育成了高产、优质兼顾,适宜鲜食和籽粒加工兼用的糯玉米品种。

研究印证了自交系间的血缘越远,它们间的杂种优势就越大的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自交系的选育方法证明,二环系、多元复合杂交分离选择法是糯玉米育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多优聚合、高配合力自交系选育效率。

该品种2009 年参加重庆市糯玉米区试,组织单位因故2010 年区试暂停1 年,试验结果为2009 年和2011年,参试时间延长1 年,对试验结果结论没有影响。

‘益糯369’采用糯质硬粒型自交系间组配杂优模式,杂一代干籽粒容重高、品质好,与糯质硬粒型×改良马齿粉质型糯系杂优模式选育的杂交种比较,适采期较短,不易运输和保存,适宜城市周边自产自销农民种植或鲜食和干籽利用兼顾地区种植。为了达到营养品质高、口感风味好的市场要求,今后应加快选育早、中、晚熟、白、紫、黄、花色搭配各具特色的甜糯型品种,满足生产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既甜又糯是消费者追求的理想品质,通过选育适采期长、货架期长、品质好的甜糯型玉米品种[17],满足鲜食市场需求;通过将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创新选育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的糯玉米自交系,选育口感甜味浓的鲜穗加工型糯玉米品种,满足鲜食玉米加工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于晓莹.我国糯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13(6):4-5.

[2] 郑洪良,龙丽萍.双穗高产糯质玉米烟单5号的选育和利用[J].山东农业科学,1986(3):47-49.

[3] 王小强,李占林,武建凯,等.我国特用玉米生产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园艺与种苗,2012(10):58-61.

[4] 黄小兰,胡加加,薛林,等.特色糯玉米新品种研究进展及育种方法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024-7026.

[5] 于维忠,刘述和,赵明.丰产型糯质玉米杂交种烟丰糯4 号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43-56.

[6] 卢柏山,赵久然,史亚兴,等.糯玉米新品种京科糯2000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4(2):44-45.

[7] 沈新芬,姚明军,沈渊.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不同采收期影响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6):62-63.

[8] 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等.京科糯2000 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A].2012 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372-373.

[9] 易红华,蔡治荣,陈荣丽,等.杂交糯玉米新品种渝科糯1 号的选育[J].湖南农业科学,2011(5):9-11.

[10] 苗如意,岳青,张培忠,等.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玉糯一号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86-187.

[11] 陈艳萍,袁建华,孟庆长,等.优质高产早熟糯玉米杂交种选育方法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6):45-48.

[12] 史振声.鲜食玉米品种品质评价及标准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6,14(6):69-70.

[13] 库丽霞.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质评价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27-131.

[14] 李辉,马昌广,王国栋,等.28 种自交系对5 种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J].玉米科学,2014,22(2):155-158.

[15] 陆慧,薛涛,张燕.鲜食糯玉米高产制种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49-151.

制种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食用菌;液体菌种;摇床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滑菇、真姬菇、白灵菇、黑木耳、双孢菇、茶树菇、猴头菇、香巍蘑、香菇、姬菇、北虫草、黄伞。

1.1.2 供试材料

马铃薯、麦粒、葡萄糖、KH2PO4、MgSO4、VB1、蛋白胨、安琪酵母、PDA试管培养基。

1.1.3 配方

1.2 试验方法

1.2.1 制备母种

分别在上述12种菌株同一天转接入准备好的PDA斜面培养基上,每支管接种量为绿豆大小,在25℃ ±1℃的条件下培养10d,待菌丝长满斜面后备用。

1.2.2 液体菌种培养基制作

按液体培养基A、B2种配方按量称好后,分装入500mL的三角瓶中,每个种分别装2瓶,每瓶装量为150mL,共24瓶。经高压灭菌后(pa121℃下保持40min)取出放入接种室中冷却备用。

1.2.3 液体菌种培养

将已经长满管的12种菌株,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分别接入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内,每瓶接种量为0.5cm2菌丝3块,置入摇床上培养。摇床技术参数参考相关学术论文后,设定为:温度25℃±1℃、转速为14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每天观察液体菌种的色泽或菌球变化,待有菌球形成时观察菌球数量和稠密度,第8天时多数种已达到制定的标准时停止培养,选择出合适的配方菌种接入麦粒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1.2.4 麦粒培养基培养

按麦粒种的配方混合均匀,经高压灭菌2h后取出冷却备用。将已经长好的液体菌接入麦粒培养基中,每个种接20瓶。接种后置25℃的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萌况,长满全瓶需所天数。试验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试验工艺流程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液体培养结果分析

试验于2008年11月20日接种,转速调至145r/min、温度25℃、摇瓶8d,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在相同接种、培养条件下,表现不一样。经摇瓶4d后观察,滑菇、真姬菇、茶树菇、香菇、姬菇、北虫草、黄伞都陆续有菌球出现,培养基颜色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而白灵菇、黑木耳、双孢蘑菇、猴头菇、香巍蘑到第8天结束培养时都没有菌球出现,但后期瓶壁上有菌索出现,但培养基颜色发生了变化,都为灰白色。除北虫草、茶树菇、真姬菇的培养基比较透明外,其余的都比较混浊。通过比较观察配方A、B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但从液体种的色泽、菌球、透明度、菌液粘稠度等综合因素的考虑,选择了B配方中的北虫草、茶树菇、真姬菇、黄伞、姬菇、滑菇表现好的接入麦粒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其余的均淘汰。

2.2 麦粒培养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8d的摇床培养,11月28日将筛选出来的北虫草、茶树菇、真姬菇、黄伞、姬菇、滑菇液体菌种接入麦粒培养基中。菌丝的萌况与生长速度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北虫草只培养1d就开始萌发,3d就长至菌种瓶1/4,8d就长满瓶;茶树菇、真姬菇2d内就开始萌发,一周内就长至培养基1/4处,12d就完全长满菌种瓶;滑菇经过5d菌丝才开始萌发,经过12d才长至菌种瓶的1/4处,21d才长满瓶;黄伞的菌丝萌发较慢,经过9d才开始萌发,近1个月才长满。从生长势可以看出,液体菌种长势好的,在麦粒培养基上也长的好。这几种液体菌种在麦粒培养基均优于用PDA试管直接转接的培养基。

3 结语

试验所选用的12个食用菌菌株中真姬菇、茶树菇、蛹虫草3个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对各种营养物质分解利用较快,利于菌丝吸收,生长和活力较高,抗杂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宜配方B液体培养。而其他9个菌株表现出菌球大小不一、菌液混浊不清、菌丝纤细轮廓不清色等,可能不适宜这2种液体培养液或摇床的转数,需进一步试验。

在选用的2种培养基培养中,从直观表现来看,北虫草、茶树菇、真姬菇、滑菇这4个品种均在配方B上长势良好,接入到麦粒培养基上后,菌丝浓密、生长健壮,而且发菌速度快,满瓶速度快。说明这4个种的液体培养较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