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审计论文

债务审计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债务审计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内控审计 债务成本 权益成本

在日趋规范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对于内控信息的披露以及成为监管机构的关注重点。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对内控报告进行披露并对此作出自我评价,并由审计师对报告进行鉴定。2008年和 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审计署、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签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元月1日起,境内外同步上市公司”及“自2012年元月1日起,境内上市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内控报告披露和审计报告披露。这一规定表示国内审计领域已经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间建立起有效连接,并逐步达到国际要求水平,信息披露也有自愿方式转变为强制方式。

政府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市场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问题。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能够准确判断该公司的市场盈亏以及后续发展状况,同时对市场风险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些都是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与股票投资方式相比,债券交易者在信息掌控方面已经处于相对劣势。如果某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投资者主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其进行初步了解,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公司财务运行情况,如果披露信息不完整,则会造成投资者风险判断能力下降,对于风险控制的把握不足。因此投资者往往会才会高回报率进行信息不对等造成了经济损失,这也为上市公司提高了一定债务成本。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考虑我国现有国情及我国企业经营现状,怎样高效地将国外较成熟的成功经验融入到我国现有的内控管理体制中,做到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又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体制规范,这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课题,同时也是政府竭力解决的难题。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债务成本的影响

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与政府强制性披露不同,是一种在“市”场作用下,上市公司与外部信息需求者间进行内控信息配置的行为。但伴随着内控信息披露而产生的披露成本的显著增加,即使是内部控制较健全的公司也可能存在自愿性内控信息披露动机不足的问题,而那些本身就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就更缺少动机主动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了。理论指出,相关利益的结合构成了企业组成的元素,而债权人优势企业关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契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这些风险将由债务人承担,这就使债权人对风险成本进行提升,所以企业方面的债务 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信息失衡理论指出,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均衡,掌握一定信息者会进行利益剥夺,而未掌握信息者将处于被动位置,从而使未掌握信息者提高收益率以弥补信息失衡造成的损失。债权人不具备信息优势,只能够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其它相关数据进行评价判断,以此判断投资效益以及回报率,最终会对公司的债务成本造成累积。如果上市企业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披露制度,那么信息失衡现象将大幅度降低,投资者根据相关的信息情况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进行把握,就会对债务成本要求较低。反之,如果上市企业的内控披露较多,投资者将对公司的财务风险有更全面认识,债权人会由此要求高于原来成本的风险补偿,从而造成公司承担更高的债务成本。由此可得出结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成本之间成正比例,即披露信息越全面,则公司的债务成本越高。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权益性资本的影响

从内部控制产生的原理来看,委托与内部控制之间有着必要的市场联系,做好内部管控,能够有效降低人道德风险指数,同时也使逆向选择风险有所下降,人与委托者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环节,同时这也是股东权益得到保障、企业运营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不到位,则会无形中加大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概率也会大幅增加,从而加剧委托发与方的矛盾激化,企业管理行为缺乏有效监控,从而使企业运营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样的企业将被划归到高风险行列。由此可见,对于投资方而言,内部控制不完善的企业,主要表现为问题不过关,它将造成运营风险不断增加,投资者对企业风险评估的调增,同样会使权益资本大幅上涨。

三、内控审计对债务成本及权益性资本的影响

内控审计作为一种外部监控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的缺陷,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在信号传递这一理论基础上,上市企业会更倾向于对外界披露积极信号。所以,为了是外界接收到更多关于企业内控的积极信息,企业出具内控监督报告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内控审计是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督方式,具有独立操作性,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到位。投资方通过内控审计信息,对上市企业内控信息具有充分了解,会增强投资者信息度,从而有效把握风险评估,减少由于风险溢价形成成本变动,最终达到债务成本下降的目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企业债务成本与内控设计之间具有负向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实施内控管理会有效降低债务成本。

信息传递理论指出,上市企业如果具备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那么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披露也会更加积极。作为有效的外部监督形式,内控审计是较为有效的外部监督方式,具有独立操作性,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能够使信息传递更到位。投资方通过内控审计信息,对上市企业内控信息具有充分了解,会增强投资者信息度,从而有效把握风险评估,减少由于风险溢价形成成本变动,最终达到债务成本下降的目的。

四、内控审计的调节作用

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给市场带来了增量信息,促进了股票市场和债权债务市场等的资源配置优化。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势必会反过来激励上市公司加强自身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尤其是改善公司治理,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上市企业决策层应当对内控评价负责,同时也决定是否对外披露内控缺陷。如果披露过程完全处于自主状态,缺乏外界监督,信息受众必然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内控审计行为能够对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作出有效的外部监管,企业引入内审机制,将使信息受众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保持信任。同时,内审制度的实施,会减少投资方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失衡,从而对企业的权益成本形成良性影响。内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缺陷披露多造成的权益成本增加,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内控审计,信息接收方会对投资方企业的内控缺陷有更多认识,这种认知会有效降低投资方风险系数,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内审机制,上市企业的信息缺陷风险将转化为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所以投资方对于风险补偿成本要求会进一步增加,最终造成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增加。第二,内控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心,从而对于回报率要求有所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也就是说,上市企业的内控审核会加大内控信息缺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附加影响。

上市企业决策层应当对内控评价负责,同时也决定是否对外披露内控缺陷。如果披露过程完全处于自主状态,缺乏外界监督,信息受众必然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内控审计行为能够对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作出有效的外部监管,企业引入内审机制,将使信息受众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保持信任。同时,内审制度的实施,会减少投资方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失衡,从而对企业的权益成本形成良性影响。内控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缺陷披露多造成的权益成本增加,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内控审计,信息接收方会对投资方企业的内控缺陷有更多认识,这种认知会有效降低投资方风险系数,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内审机制,上市企业的信息缺陷风险将转化为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所以投资方对于风险补偿成本要求会进一步增加,最终造成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增加。第二,内控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信心,从而对于回报率要求有所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上市企业权益成本的下降。

五、结论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从上市企业、投资方和监理机构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上市企业应当在内部控制上加大管理力度,同时跟进内部审计控制,提升内控信息质量,尽量较少企业与投资方的信息失衡,从而提升投资方对企业的信心,通过内控信息的完善和披露,使公司有效降低权益成本。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与企业的权益成本成正比例,内控信息披露不完全会造成企业权益成本的直线上升。

第二,投资者应认真判别和分析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和全面理解,从而对投资回报率有客观认识。在企业内部,债务成本与审计结果两者间并不具备吗,明显的负相关联系,如果市场对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不予认可,则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果不会增加投资方对于企业信息的接受度,从而获得债务成本的明显下降。

第三,监管机构在监督过程中,有权利强制执行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保障上市企业信息的高质量披露。对于审计市场操作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同时加大质量监督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投资方对于审计结果的信任度,从而实现资本市场整体信息高度透明。这样行为也假发信息披露制度从自愿到强制的明显改变,是内控监督作用得以积极发挥。监管机构应当对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逐步扩展内部监控体系范围,同时还要将监控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长远,是资本市场意识到监管机构对于审计与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利于建立投资者的市场信心,同时对审计师的信任度也会相应提升,最终形成上市企业自主自愿型嘻嘻披露,并出具更为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能够形成披露缺陷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制衡作用,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如果上市企业没有完整的进行内控信息披露,通过审计行为企业债务成本会相应降低。如果上市企业对内控缺陷进行披露时,审计结果反而能够提升企业的债务成本,但是提升成都并不明显。

总之,内控信息披露的轻质执行制度,对上市企业的内控管理、内控体系、监督体系、成本回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内控信息的逐步转型,要做到稳定、谨慎,保障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完备,取得更为显著的实际效用,使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内控机制 风险 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教学、科技等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经费的多元化投入和名目众多的支出促使高校财务管理理念也要随之改变,即传统的核算管理逐步被会计预算与核算管理所替代。原有的财务内控机制已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为保证教学、科技等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预防、惩治腐败,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的内控机制,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财务内控机制的运行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加大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但大多数高校的财务内控制度依然存在不健全、不严密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局限性;二是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三是内部控制信息不畅通;四是内部监控力度不够。

(一)财务内控制度运行的环境存在局限性

我国高校从经费筹措渠道上划分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公办高校绝大部分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治理机制。财务由校长主管或由副校长协管,通常校长分管财务,机构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相当一部分高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受其专业的限制,他们并不是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科班出身,有些由于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或者没有从事财务工作的相关经验,往往会误解为高校财务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思想上不引起重视,行动上就会大打折扣。还有,教学科研设备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有重叠的部分,这样的设置容易导致管理重叠,在权责的划分和执行上容易产生混乱。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部分老员工和高层次人才的家属财务素质不高,致使其从事与财务相关工作效率低下,增加了高校财务内控工作的难度。再则,学校在员工绩效考评上过于重视干部业绩和教师的科研成果,没有综合考虑科研经费绩效考核等其他相关指标,容易以偏概全,同时还会导致部门和个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和忽视教学与科研质量。

(二)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

虽然据财政部、教育部财教字《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财教[2010]568号),各地方财政以及高校努力化解30%-60%不等的贷款,但银行贷款成为高校负债后,能否“按期还本付息”是其存在的主要债务风险。我国高校公办学校居多,实行的是部省共建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它的管理模式和经费支出方式不像企业那样――运作不下去直接破产,如资金确实周转困难,国家还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国家与高校在经费支持上就像“父与子”的关系一样,只因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就造成了部分高校领导和财务主管形成错觉:他们所做的事是为国家的,欠下的债务学校还不起理应国家来承担,因此就造成了所有高校没有不负债的。另外,国家与高校在经费支持上也像“一父多子”关系,相对个别高校而言过重的银行举债影响了其在银行中的信誉,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自身在教学科研上的进一步投入、正常基建和后勤工作的维系以及教职工的同比收入,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举债风险评估系统亟待完善。

(三)财务内部监控力度不够

但随着高校收入来源的复杂化,高校支出也日趋复杂。由于审计部门对经济行为多发生事后审计,很少参与事前和事中的监管,因此不易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目前审计队伍人员普遍缺编,所有收入\支出审计不太可能及时跟上,加之高校现有审计部门不独立,部分审计工作很难到位,甚至为了简化程序,省略审计环节。造成高校审计监督和评价名不副实,加上高校财务管理层存在着“重改革,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等一些不正常现象,从而导致了费尽周折得来的有限办学经费的严重浪费。另外,随着高校无纸化办公的普及和数字化会计系统的应用,财会系统软件更新、删除部分信息不留蛛丝马迹,已经变得轻而易举,数字化舞弊行为很难被发现。相对于数字化会计技术的发展,高校内部财务审计手段的基本还停留在纸质文档核对上,以上因素都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院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高校财务内控环境建设

1.调整高校财务治理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高校办学经费投入日趋多元化,原有依法建立起来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应该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治理结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校长全面负责行政事务,并主管财务。为加强高校财务内控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建议调整为党委和董事会共同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和校董事会平级,党委主要把握高校办学方向和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负责干部的任免,而校董事会主要负责高校行政事务的重大决策,校董事会主席通常由校党委书记兼任,成员有校长、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社会团体与校友会代表等组成。校董事会行使财务决策权,校长负责的教务委员会行使执行权,而教代会、审计和监察委员会等行使监督权。由于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广泛的监督并能及时反馈,从而能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改善财务治理状况。

2.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根据新的高等学校财务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立总会计师岗位,其职责是协助校长分管学校的财务工作。财务组织机构为校长主管财务、总会计师协管财务、相关部门具体负责财务。从现实需求来看,高校经过规模扩张,其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扩展到教务、科技、基建、产业等部门,这样内容庞杂巨细、业务量翻番的工作再由财务部门负责,已经不很科学,另外经过规模扩展后的高校亟需提高质量,尤其办学经费的使用需要加强绩效考评、不当追责等企业化运作模式,这也要求财务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而施行总会计师制能够顺应这种要求。推行总会计师制,可以使财务部门专门从事预算、核算、分析、决策、跟踪分析等财务专业性强的工作。只有加强了制度建设,才能改善高校财务运行现状。

3.加强全员内控意识

高校首先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机构,科学配备会计人员,坚决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高校定期安排财务人员出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与时俱进和统揽全局的能力,不断提升财会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国家财税法规,及时掌控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高校除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培训学习外,财会人员也应加强自学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高校高层和中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工作,高校各级领导要主动了解财经法规和财务内控制度。再则,高校应定期向全体员工尤其承担科研项目和教研任务的员工宣传最新的财务法律法规和宣讲违反财务纪律而触犯刑法的案例,以增强全体职工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内控意识。

(二)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1.严格执行项目借贷制度

高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面临财务风险和债务压力。规避财务风险和缓解债务压力,首先要合理控制扩张的速度,其次要分析高校所有工程实施所需资金以及资金来源渠道和偿还方式及能力,还要严格执行一套有关贷款立项、使用、控制和评价的制度。对于举债项目事先要充分论证其可行性,进行严格评审,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对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避免因后期难以偿还贷款而导致学校资金运转不畅、项目停滞,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在使用贷款资金的过程中,要确保专款专用,绝不能挪作他用,及时跟踪检查和定期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资金的浪费,并正确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

2.完善风险监控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评价高校举债项目的风险,除了通常建立的严格控制负责规模、清晰偿还能力等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外,从政府层面,也应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从银行层面,应该建立高校借贷信用评价机制。从高校自身层面,也应建立决策评价机制,严格执行追责制度。

3.建立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制度

利用报栏、橱窗以及办公信息化等宣传场所,高校应定期向全体员工公布财务年度预算、决算以及实际收入与支出等信息,尤其大额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应及时公开,让全体员工知晓并参与管理,真正起到高校全员参与监督的作用。

(三)强化高校财务审计监督职能

1.调整高校审计、监察部门的组织结构

高校的审计、监察部门应该实行垂直领导,高校董事会下的审计、监察委员会分别归属省教育厅审计部门、省教育厅监察部门领导,高校审计、监察委员会负责人实行委派制、流动制。其职责是代表上一级组织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审计和监督。

2.加大高校外部督查力度

审计师事务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审计机构,通常由具有独立的财产权益、独立的人员和独立进行财务活动且具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组成。审计师事务所等高校外部审计机构主要由上级财政部门负责聘请,代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定期来校开展财务审计等活动,目的是增强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高校外部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和审查意见,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3.完善财务活动的审计监控过程

改革高校财务内控偏向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并重控制。事前控制首先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完善规章制度,保障财务活动有效开展;各机构工作人员的选任应与其职位要求相匹配,完善员工的进修、考核以及职务晋升机制,做到事前信息公开、透明,进行业务活动预算经费审计。事中控制就是要对高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经费进行审核确认,对会计信息和有价凭证等进行审查,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事后控制就是对高校业务活动、会计信息的核算进行检查评估而实行的事后监督。

4.建立强有力的问责制度

高校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案件时有发生,就是因为高校各级领导在财务工作中的一岗双责履行不够,的情况一直存在,出了事对领导的追责往往流于形式,很少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为规范高校财务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高校就必须执行问责制度。

三、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财务内控环境欠好、财务风险不易控制等现状,提出党委领导下高校财务董事会制的行政决策治理结构,高校借贷由政府、银行、高校三方把关,共同防范借贷风险的评价机制,审计部门由校长直接领导、外部审计机构参与、教代会监督下的高校财务运行内外部监控机制。这样促使高校财务安全、高校运行,为高校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韩东.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1):22-24.

[2]耿娜.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0.

[3]杨磊.我国公立高校财务治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2010.

[4]刘凤超.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乡镇财政面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涉及调查的有6个乡镇。2008年底现有村(街)125个,总人口约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约16.2万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504人,其中行政人员177人,事业人员220人,离退休人员107人。6个乡镇2007年度总收入319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2860万元.占总收入的89.4%,预算外资金收入307万元,占总收入的9.6%;其它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l%。2007年度总支出325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99万元,占支出总额的86.1%,预算外支出235万元.占支出总额的7.2%,上界支出170万元,占支出总额的5.2%,其它支出48万元,占支出总额的1.5%。

从收支情况看,结构极为不合理,乡镇本级预算收入微不足道,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和支出需求,采取收入空转、税收买入和争资跑项来弥补不足,乡镇收入中上级补助收入占绝对多数,支出中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占绝对多数。用于固定资产,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基本是微乎其微。

二、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支失衡,财政赤字比较严重

乡镇财政赤字具体表现为收入与支出的缺口。从收入方面看,中国大部分乡镇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乡镇收入以前主要靠农业税为主,缺乏其它税源,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微弱。自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支柱税源,仅能依靠一些小的税种。这些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收成本较高,征收难度较大,增长潜力微弱。并且伴随着新一轮的税费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乡统筹费等向农民征收的一些政府性基金与费用,取消了屠宰税等税种,使原本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更加紧张。从支出方面看,自从农业税改革后,在乡镇财权减少的同时,而乡镇的事权却在逐步加大,造成二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如农村的社会保障的支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的支出,农村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相配套的乡镇财政的支出。随着管理难度的加大,乡镇各级职能政府的管理支出费用也在不断增多。在财政支出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乡镇财政收入却逐年锐减,必然造成乡镇财政赤字的加一步加大。

2、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不断积累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都有着债务的包袱,这些债务大都是以前的债务积累和收支缺口越来越大所造成的。乡镇债务一般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类。显性债务包括所欠上级财政部门、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贷款和其他借款;隐性债务一般包括所拖欠工资、公务费和欠付的修路修桥费用等债务。尽管部分债务是在税费改革之前形成的,但是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财政收支缺口的逐步加大及工资等管理费用的刚性约束,使原本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非但不能及时解决,反而加重了乡镇的债务负担。随着债务负担的不断加大,财政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使乡镇政府对债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干扰了财政收支结构的规范化,阻碍了税费改革的进程。

3、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财政处于我国财政体系中的最底层,财政的税费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使乡镇政府的工作量逐年增加,这要求工作向更加细致化方向发展。但是乡镇大都处于农村等艰苦地区,交通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常年出现经费紧张,拖欠工资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乡镇财政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加上办公自动化的缺失使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乡镇条件的艰苦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使乡镇财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乡镇财政开始执行以来,乡镇财政人员的年龄偏老化,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未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得人员配置不能合理地适应新时期财政的管理需要。

三、乡镇财政面临问题的对策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

(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2、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飞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财经界(学术)2009(3)

[2]高琦 我国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写入《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著名的“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判别标准。

“实质重于形式”交易事项是审计的重点

虽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却因此增加了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清‘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经过包装或粉饰的经济业务需要会计师去识别。根据多年的经验,财务报表只是形式上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并不能保证财务报表不对使用者产生误导。过去很多实例都反映经营者常创造一些交易事项,其处理虽符合一般公认会计方法,却未能反映交易本质。如”名为投资,实为借贷“、”名为销售,实为融资“等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会计事项非常普遍。下面介绍两个著名的因会计处理不符”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导致审计失败的案例。

巴克雷斯建筑公司审计案例:巴克雷斯建筑公司通过在“天堂之道”的建筑项目中采用销售回租交易虚增收入。当时,会计准则中允许将会计期间的销售回租交易的总收益计入当期收入,但麦克林法官却指出,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即使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在此也不允许。他指出:“天堂之道”的交易实质上只是巴克雷斯公司通过融资方式来完成项目的一种“技巧”手段,而不能成为企业的真正销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未能证明其已尽了应有的谨慎责任,任该公司的审计和复核的高级审计人员一直将这笔交易当作一项重要的关联公司交易来审计。该公司违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认了该笔收益,而会计师没有要求其调整。

林肯存贷款信用社审计案例:在林肯存贷款信用社成百上千的房地产交易中,审查得最详尽的是发生在1987年春天的“隐形大峡谷”交易。1987年3月30日,林肯存贷款信用社将1960万美元贷给了E·C卡西尔公司。当天,卡西尔公司的所有者兼经营者卡西尔,将350万美元再贷给了维斯肯公司,这笔贷款是由卡西尔的朋友爱克思塔以其房产作抵押的。第二天,维斯肯公司用1400万美元,向林肯存贷款信用社购入亚利桑那州的一块1000英亩的尚无改良的沙质土地,这个价格几乎等于前一位独立评估师为这块土地评价价格的两倍。爱克思塔用从卡西尔公司贷来的350万美元,作为购买土地的定金,其余未支付的余额,签了无追索权票据。对此,林肯存贷款信用社报告了1110万美元利润。而这笔利润,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无论是爱克思塔,还是卡西尔,他们都不会偿还无追索权票据上的款项。类似的方法,同样用于其他几笔房地产交易中,这些交易给林肯存贷信用社带来了大笔盈利。林肯存贷款信用社违背最根本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通过关联企业,利用会计手段,创造出虚假利润。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会计事项并未给以披露。事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林肯存贷款信用社“形式重于实质”会计处理付出了1亿美元的代价。

会计师应警惕被审计单位利用“形式重于实质”操纵利润

市场人士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较大的当数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通过资产重组突击利润现象,如用债务豁免、股权划转、不良资产剥离、母公司承担债务、资产置换等行为操纵利润,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可谓有的放矢,卡住了其中的“猫腻”。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差额收入应计入资本公积,而在此之前,债务重组收益是可以计入当期损益的;对于以非货币资产进行交换的重组行为,新准则规定只有收到货币性资产补价时,才能将补价的一部分确认为当期收益,而原来的规定,非同类资产的换人时,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应该说,资产重组只是整合了资源,并不能产生利润,利润是一种剩余价值,债务重组溢价相当于债权人的赠与,理应计入资本公积。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实上,会计语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居心叵测的作弊者,就是利用了这种局限性,以符合会计形式逻辑性的方法,去掩盖其经济业务做假的实质。尽管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上市公司“报表重组”现象,但作弊者仍可以人为改变交易事项的形式,规避现有准则反虚假利润的规定,绕过对其不利的规定。下面就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以及资产减值可能出现的形式与实质不符的事项作一阐述,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其形式是否与实质相符,如不符,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评估审计风险,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

1.债务重组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

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人士对我国上市公司借债务重组拼利润的现象只能表示无奈而不能干预,尤其是对有的债权人甘愿“吃大亏”的做法更是无能为力。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上述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将只能确认资本公积而不是利润,这使得债务公司无法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巨额账面利润,从而增加了公司业绩披露的真实性。但是,以前债务重组主要在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而且主要表现为关联企业豁免上市公司债务,从而为上市公司创造利润。按照新准则,豁免债务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这时,上市公司可以将一些劣质资产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从而确认资产转让收益,同时冲销对关联企业的债务。如A上市公司欠母公司1亿元,母公司准备豁免部分债务。为了达到增加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目的,母公司以51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子公司一项长期投资(账面值100万,评估值5100万元),这时上市公司就能确认5000万元的投资收益,从而绕过债务重组不能确认收益的规定。

2.非货币易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

针对名为非货币易实为非正常交易的现实,(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实施“同类非货币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易”的划分,即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不同(不能确认置换收益),而改为凡属于非货币易,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但是该准则也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准则没有规定补价的规模或者占总交易的比例。如果企业通过加大补价比例,同时低估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方法,就可以产生一定数量的当期损益。这种规模的利润可能对处于亏损边缘或6%净资产收益率边缘的上市公司有一定作用。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货币交易的方法规避本规则的规定,最新的案例就是2001年2月活力28的重组。按照以往的做法,活力28和天发集团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资产置换加补价的方法进行,但实际上,公司出售活力28的资产和收购天发瑞奇的资产同时进行。因此,在该项交易中,资产与货币的流转机制和资产置换设有本质区别,改变的只是名义上的交易方式,但该交易已不在《非货币易》准则规范之列。

在《企业会计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非货币交易时,一方面要关注置换事项(尤其是在关联方关系的条件下)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另一方面警惕被审计单位将一笔业务拆成两笔业务的手段,即变非货币易为货币易(并无现金流入,只是各自挂账),以达到实现置换收益的目的。对于多资产换多项资产,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换入方是否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投入资产的价值。

3.资产徐值准备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至65条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计提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利润,影响

 

新会计准则运用于我国市场经济中有着很多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维护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能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让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可以发现,新准则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其不仅继承了传统会计准则的优势,还实现了会计制度的创新。诸多会计政策的调整使得公路企业会计活动出现了很大的变动。笔者结合实际经验,从利润的角度对新会计准则对公路企业造成的影响全面剖析,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一、控制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

1.资产减值准备是新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其规定了企业部分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调整后则不得改变,这明显限制了企业调整利润的方式。旧准则规定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及损失能够在以后经营中恢复,这就给企业的利润调整留下足够空间,大部分企业常在利润大的时期利用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以降低利润,但后期在利润下降期间的转回则会把潜在的利润全部收回,减值准备成为了企业在各个时期控制利润的常用方式。新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允许转回,这一规定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运用。而政府补助、所得税规定调整能扩大企业利润,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利润。

2.新会计准则中的取消存货方式,限制了企业采取发出存货计价手段改进利润的策略。旧的准则中规定企业能够自行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会计政策间接调整,尤其是遇到市场物价出现变化时,则能利用不同的选择对利润总额进行调整。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的并存时,当市场物价出现持续性增长后,企业则可把先进先出法转为后进先出法,这样则能保证近期的产品成本与实际物价水平保持一致,夯实真正的利润则能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缴纳金额。在新准则中提出了取消后进先出法,仅保存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这就导致企业无法综合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方式调整利润,大大缩小了调整的空间。

3.企业合并中合并范围的变化指的是,母公司需把其所有子公司规定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内,而不是按照旧规定中的以股权比例法划定节点,这就防止了一些企业利用把规模大的子公司分离为若干子公司以减少持股份额,或把经营状况较差的分部门等方式从企业合并范围中消除,这就很好的改善了企业利润收益情况。

二、影响企业利润形成的相关准则内容

1、固定资产方面。固定资产使得弃置费用的核算增多,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过程要遵循法律规定,自觉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责任。而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固定资产规划时,弃置费用则是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需要重视的方面,如果计入入账成本则在之后的经营中应摊销增加折旧金额,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形成。

2.资产减值方面。论文写作,利润。在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做出的规定是,其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后则不禁止转回。早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尽可以资产处置、出售、扩大投资、债务偿还时才能转出,这调整了旧准则中减值准备在计提后能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在原计提金额的范围内转回且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此规则的改变将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调节活动。

3.所得税方面。新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规定中,改变了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主要是将应付税款法变为了资产负债表发下的债务法,相关差异归纳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中,尤其在现实工作里会出现可抵扣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扩大,降低了相应的所得税费用,是企业的利润增多。

4.存货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的第1号存货内容提到:“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而这种方案的实施一个途径则是要把后进先出法取消,显然会对企业利润带来影响。

5.借款费用方面。在该费用的规定上做出的调整,主要是资本化方面。原准则中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规定为已用于固定资产购建的专门借款的利息费用,而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未包含在内。而新准则把仅固定资产这一范围扩大为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的存货并扩大了资本化利息费用的范围和金额,不管专门借款的利息费运用情况,均能进行资本化,若果仅仅占用一般借款期利息同样也能资本化,这就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6.政府补助的规定由原来先暂时作为负债处理等相关项目结束后转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调整到可以将其在一定期间内作为收益确认,这将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7.有关债务重组的规定变化较大,新准则改变了原来将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的规定,而是将用以清偿债务的公允价值(分为现金、非现金、债权转股权等清偿方式)与债务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将原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差额转到利润表中,进而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

三、扩大企业调节利润空间的相关内容

1.对无形资产开发时期的研发费用于特殊环境时能实现资本化的规定,这就扩大了企业调整利润的空间。而企业的研发过程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其应该由企业自行辨别。而且其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有很大的选择性,企业有很大的自主权决定具体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间和金额,这很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又一个方式。固定资产准则中弃置费用的引入可以以折旧的方式在以后期间减少利润,但是对企业调节利润的行为影响较小。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个准则中并对企业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债务人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能够确认重组收益,债权人能够确认重组损失,在以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时,能把债务的账面价值和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合理对比,债务人能够确认债务重组利收益、债权人确认债务重组损失,且将具体的金额归为当期损益。这不仅提高了债务人的利润收益,同时也降低了债权人的利润金额,其增减情况则由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大小而定,且公允价值大小主要由市场环境下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而定,期主观因素较强,而制定标准的非客观性则增大了企业调整利润的空间。

3.借款费用范围的扩大为企业调整利润增加了可能性。论文写作,利润。论文写作,利润。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借款、全部的专门借款(包括使用的和未使用的)以及固定资产外的特定存货,这样使得房地产公司以及生产周期较长的飞机等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专用借款或者扩大资金使用范围等方式来将利息大量资本化进而调高利润。论文写作,利润。论文写作,利润。

四、结语

综上所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利润调整则是影响最大的一项内容。论文写作,利润。但不管是旧会计准则时期,还是现代会计准则时期,企业单单凭借会计准则来进行利润调整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社会组织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力量全面实施监督。

参考文献

[1]朱辉,栗越.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

[2]李宪立,刘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空间的影响[J].财会通讯,2009,3.

[3]李艳萍,章洁倩.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漪高祈技术不断发辰,产业热点经常变换,企业间并劝活动活欲起来,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常态之一,但也存在漪时务行为不挽范的问趁,制约粉经济发展。本文魏并角活动中的封务问题及其时策谈点自己的看法。

1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井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一是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二是减少凤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别。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

2企业并购存在的财务问题

2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价值评估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下列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并购还是恶意并购;淮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的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说,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判断难于做到非常准确,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或更多的股权进行交易。并购企业可能由此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目标企业不能带来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2.2企业并购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

    企业井购后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由资金不多,企业必然采取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度上升,资产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度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使并购方资产流动性减弱。

2.3企业并购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将给企业带来融资困难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按时足额地筹集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如果企业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人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可以选择资本成本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人财务危机。

3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3.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的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应该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在此基础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3 .2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的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的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有关,而并购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的筹措压力最大。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稳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其长短。

3.3加强收购方的风险防范,政府、企业、银行合作,防止逃废银行债务

    其一,聘请权威的中介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审计。不采用承债方式收购目标公司,而是采取合资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避免承担目标公司的或有债务。

    其二,对于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逃废银行债务问题,需要各地政府从大局出发,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处理并购中的银行债务。银行应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权益,对于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逃废银行债务的,银行可将该在区设为高风险区,停止对该地区企业的贷款。

3.4化解制约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问题

    首先,建立价值评估体系。对国内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在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中介机构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能力与经验,熟悉和运用净现值法。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政府; 公办高校; 化债

我国公办高校(以下所述高校均指公办高等学校)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可归纳为“财、税、费、产、捐、基、科、贷、息、联”十种,但在扩招发展的同时,巨大的债务负担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高校的性质、办学主体、债务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来看,政府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开展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09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财教〔2011〕309号)表明国家对高校负债问题的热切关注,并将通过奖补方式支持高校化解债务。2011年3月,国务院以“明电〔2011〕6号文”部署,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单独设计报表对高校债务予以风险测度。青年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要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动用财政资金,帮助高校化解部分债务风险,靠学校提升的竞争力和开拓办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减轻中央高校财务负担。各方高层已经开始广泛关注高校的债务问题,为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高校债务风险化解的具体做法

(一)政府加大经济投入

1.完善财政拨款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一个适应公共财政、利于内涵发展的新预算模式——“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进而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算数字,以便于财政拨款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债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项财政预算,把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绩效因素作为专项拨款的重要参考依据,经过财政专家来构建一个涵盖多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利于拨款额度的计算和精确,强化财政投入的激励效应,积极引导高校逐步化解债务。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升反降。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责无旁贷,国家必须保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我国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资金扶持:

(1)政府适当资助。在扩招背景下,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平均拨款标准,并提高评比的透明度。加大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促进各高校内涵的深层次、纵向发展,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还可以适度实行财政贴息、补息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一系列的优惠条件,进而有助于高校专心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2)政府外汇储备注资。我国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储备规模总量超过万亿,位居世界首位。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政府可以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对高校进行注资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用知识和技能改变民族的命运,不失为一个战略举措,也是完全应当的。购买国外先进教学、实习、科研仪器设备生产线,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技术,把我国高校的教学设施匹配以国际化的水平,从硬件和软件上完善教学环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其他财政手段。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是政府筹措教育资金的一种长效机制,以使高校债务风险处于合理水平。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特点的高等教育产品适合发行中长期债券,虽然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主发行地方债券,但可以建立中央转贷国债资金制度,由中央发行教育国债,然后再转贷给地方,进而起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利于解决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政府推行制度创新

在高校负债风险规避中,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进高校转制、完善产权及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化解债务的奖励力度,严格遏制高校资不抵债的势头。

1.积极推进部分高校转制

高校“转制”主要是指为了丰富公办高校办学形式,采用民营化的理念,对部分公办高校着重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乃至学校所有制进行转变,以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形成多种体制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的基本格局。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高校,在“国有民营”“全额转制”和“股份制”等方式中,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方式,让一部分高校转制,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产权治理结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原则,减少政府对高校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审批,增强高校对各项事务处理的灵活自主性,让高校在竞争中研究自己的新路子,不断创新、探索,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政府应该更多地运用统一的法规、政策等手段,为高校塑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环境,强化高校在债务化解等方面的责任约束。

3.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

教育部门审定高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控制贷款规模的最大限度。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高校综合评价方法,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负债上限,确定贷款的合理规模和安全系数,积极防范贷款风险,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三)法律、政策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法制化的基石。只有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真正的强盛。同样,依法治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鉴于目前高校负债有蔓延的趋势,财政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学校贷款管理办法》,完善债务的各项管理办法,势必将债务危机从源头上遏制。

1.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的立法

通过制定《学校法》,适时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民主治校,规避高校贷款的风险。还应该建立严格的高校贷款问责制度,政府要加大对高校贷款数额、使用等方面的监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高校资产状况的风险评估,坚决抵制不良的投机贷款。政府应通过完善的法律机制和规章制度,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体系,并通过建立高校债务偿还长效机制化解现有债务,限制和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防止新的债务出现。

2.规范高校财务核算制度的立法

政府应通过严格执行《预算法》,适时制定《教育投资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源头上规范高校借贷行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企业单位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制不同,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但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成本管理上具有笼统性,它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根源。加强政府审计力度,完善对经费执行情况的监控,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债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3.鼓励全社会资助和捐赠的立法

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越重视高等教育,捐赠也越多。严格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捐赠法》,去吸引更多爱心人士的教育捐赠资金,去规范和鼓励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让捐赠者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进而鼓励将捐赠范围逐步扩大,让捐赠人士从捐赠的行为中得到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进而保障教育的经费来源,拓宽高等教育的来源渠道,帮助高校走出债务危机。

(四)加强与外界的合作

1.创新型大学的构建

高校拥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可以与工商产业相结合,创造出价值,从而进一步支持大学的研究和发展,扩充大学的科研经费,为高校负债危机的化解起到减缓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进学校创业风气的形成,大力发现学生中的精英人才,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产学研”创新的教育模式,作为企业需要在技术支持的教学发展,教学为科研的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促进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生活的使用速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2.国际合作办学

通过吸引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高校的医学、会计、汉语等专业深造学习,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可以增加高校的资金收入。国际合作办学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减少高校财政的开支,并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收入,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有助于培养国际型、外向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可以效仿的一个模式,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利于学生知识文化的拓展,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高看问题、办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法云,袁文,程雁雷.安徽省高校建设性债务化解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2-8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R].2010.

[3] 章仙踪,李伦娥.湖南省筹资50亿元并出台相关政策化解高校债务[N].中国教育报,2011-02-25.

[4] 曹宏伟.陕西省省属高校债务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KMV模型;地方债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中国地方债务危机近年来开始显现,逐渐成为学界聚焦和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部分省市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举债的大背景下,2013年6月,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结果公告透露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负债率超过100%。其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不仅如此,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70亿元,其中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中国地方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未知。2010年审计署的调查是10.7万亿人民币,但乡镇一级并未纳入审计,根据已有的信息来看乐观估计现在地方债规模会达到13万亿。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最近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地方债务总量急速攀升伴随着融资成本高昂、土地财政绑架地方经济、以及债务违规担保与挪用等问题。社会需要深刻认识到任何债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持续恶化、集中爆发的过程,究其实质是经济危机的前凑表达式。因此,有必要建立债务控制机制,对财政运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地发现债务危机信号,预测财政面临的风险,使政府在债务危机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构建的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机制基于地方政府GDP以及财政收入总额,计算不同融资比率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预期违约率,为地方政府控制债务总额提供具有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献回顾

因为西方国家始终坚定市场经济原则,地方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公共服务与福利职能,政治构造、国民文化等未赋予其举借重债过多干预地方经济的权利,所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易出现,自然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也不容易得到充分展开。所以国外经济学家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其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政府举债必要性的研究;二是关于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1)关于举债必要性的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长久占据统治性地位,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滞涨的阶段,凯恩斯主义中国家积极利用公债干预经济的理论及政策主张成为众矢之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古典主义重新抬头,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举债是否有益,不能做简单的判断,短期可能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公债的负担并非由现代人的“牺牲”所负担,而是相当于后代的转移支付,政府还本付息的支出由支付税款的未来一代承担。因此,强制压缩了后代社会的总需求,造成对后代经济挤压;而且如果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非生产型支出,则会对国民经济作用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举债应被严格限制于资本项目,杜绝政府债务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支出。实质上是取得了本期额外的购买力却不发生额外的本期成本,成本被转移到未来支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重新高涨,于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在呼声中不断加强,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87)从政府债务资金用途、资本市场要素和开放经济背景等角度出发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得出了政府债务具有合理性的结论。斯蒂格利茨用此研究结论成功地解释美国80年代出现“双赤字”现象的原因并且创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个恒等式:“贸易恒等式”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并以此为工具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得出结论:政府债务并不确定会“挤出”国内私人储蓄和投资;缘由赤字债务导致了贸易赤字的出现,因此政府举债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国家需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

(2)关于政府债务结构及风险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在政府债务结及风险分析方面贡献最为突出,也为世界主要国家所普遍接受。她曾经在她的论文“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性的潜在风险”(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中,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fiscal risk matrix),奠定了研究财政债务风险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个矩阵被公认为最能全面显示政府财政风险。汉娜将政府债务划分为四类。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政府债务包括显性债务,从道义责任的角度,政府债务包括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由法律或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或书明由政府承担偿还义务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没有法律或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但政府出于公众期望、政治压力和道义责任而承担的债务。从债务责任确定性角度,政府债务被分为直接债务间接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条件,即在经济运行中无论如何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只有当特定事件发生才会形成的债务,特定事件的发生决定了这类债务的发生。这类债务要由未来其他事项的状况来决定,因而其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往往难以确定。具体来说:(1)直接显性债务:是指通过法律或契约的形式确认的,地方政府在法律上具有支付义务的债务,是最容易识别的政府债务。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本级政府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等。(2)或有显性债务: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当某特定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债务。包括国家保证的非借款,国家对重大私营投资项目的保证,国家对外贸与汇率的保证,国家对某些信贷的支持等。(3)直接隐性债务:并没有在法律或契约中规定,但是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预先确定的政府支出责任而形成的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是人民对政府的一种期望,虽然政府没有公开做出承诺,但是人们在心理上存在预期,认为地方政府一定会承担这部分债务。如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筹资而形成的债务。(4)或有隐性债务:指在某一特殊事件发生后才会发生的债务,一般是道义下的选择。如银行倒闭的拯救开支,灾难与军费追加开支,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债务,环保保护开支等。隐性债务往往与道德相关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经济的调控与干预也由九十年代初期的疲弱逐渐转向强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债务风险开始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广泛研究。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政府债务风险的识别、债务风险的现状、风险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二)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献回顾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引起社会重视。尤其以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方政府大举借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铁路、公路陆续开工,并伴随着地方经济金融化和地产化,这种宽松货币的不均衡持续放大了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泡沫,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更为严峻。2013年国家审计署24号公告以来,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讨论焦点。但是,对于“目前债务现状是否真的构成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人们恐难有确切、统一之认识。然而,只有基于对现状的深刻剖析,审慎思考,这种讨论才会更有意义,也才能促进相关的决策的妥当制定。事实上,自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机构便开始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的相关研究。

厦门大学的郭琳(2001)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因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的模糊或其本身的缺陷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由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可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的模糊或其本身的缺陷导致内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形成外在风险。中国审计署的刘星(2005)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财政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财政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并不断激化,并最终破坏财政稳定和平衡,导致债务风险的产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魏加宁(2007)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面向政府及相关机构和单位放贷的金融机构转化为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威胁到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各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李增来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认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巨大,而且绝大多数属于隐性债务,已严重影响地方的经济交全、社会稳定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以万亿计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通过银行机构向金融风险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动向,这必将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中国审计署于2011年3月至5月对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分析。审计发现,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 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 51亿元,占62. 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 66亿元,占15. 58%。中国审计署认为,相对GDP来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所占比例为1/4,对比国际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的各项通行指标,大约两成地方政府的债务存在风险,但就全国而言,没有超出警戒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2013年6月,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结果公告透露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其中,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不仅如此,14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期181.70亿元,其中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最高的为16.36%。

在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我国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晓光、高淑东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应当以地方政府的财政及债务数据的信息化为基础,全面监控地方政府经济运行中的各项风险,准确评估真实的财政风险,提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定量地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拓宽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研究的思路。寇铁军和张海星(2001)认为,应当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控制和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周礼华认为,应当改善地方政府管理情况,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深层原因,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曲智超认为,应当合理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或有债务风险预警和监控体系,切实防止新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发生。上海交通大学的顾建光(2006)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上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透明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素;第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控;第三,明确债务偿还责任;第四,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第五,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换和机构精简;第六,试行地方政府“举债权”制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层面的分析和论述,该领域的定量研究还很不足。而且,面对我国各地区发展环境、债务规模、管理方法均存在差异的情况,针对某一个地区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当前研究成果大多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探讨,未能结合某一地区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因此,前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我国某一具体地区的参考价值不大。而且,由于已有的研究在研究思路、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后续研究的参考价值也有限。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首先选取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GDP、财政收入的关系。然后应用修改的KMV模型对西安市的财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西安市政府应该控制的债务总额规模。最后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模型设定

1、KMV模型原理

KMV模型是美国旧金山市KMV公司于1997年建立的用来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认为,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在给定负债的情况下由债务人的资产市场价值决定的。但资产并没有真实地在市场交易,资产的市场价值不能直接观测到。为此,模型将银行的贷款问题倒转一个角度,从借款企业所有者的角度考虑贷款归还的问题。

KMV模型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

KMV模型将企业负债看作是买入一份欧式看涨期权,即企业所有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企业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的欧式看涨期权。若债务到期时企业资产市场价值V高于其所需清偿的负债面值D,则企业偿还债务;反之则企业选择违约。根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得到:

其中σv表示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率。

第二步,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点 (default point),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假设企业资产未来市场价值围绕企业资产市场价值的均值呈正态分布,则违约距离可由下式得出:

其中,DD表示违约距离,DP表示违约点价值。

第三步,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企业违约率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根据Black-Scholes模型,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t时刻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为:

其中,μ表示企业资产的预期收益率,ε表示资产收益率的随机部分。预期违约率EDF就可以表示为:

2、KMV模型在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评价中的应用

为了应用KMV模型,可以将西安市政府看作为一个企业。用政府债务余额D替代KMV模型中企业的负债,用政府财政收入R替代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V。假设在T时期,政府到期债务为DT,财政收入为RT。若RT≥DT,则政府不发生债务违约。若RT

3、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经过修改的KMV模型虽然能较好的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的情况,并对实际数据进行评价。但是KMV模型主要还是用于计算企业的负债违约风险,运用到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还是有局限性。而且,在计算预期违约率EDF时,对随机变量分布的假设也过于苛刻,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

四、实证分析

(一)西安市政府债务控制模型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是个谈论已久的话题,1994年分税制以后这个问题就已开始出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中国也不例外,提出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各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便开始迅速膨胀。2001年,国家审计署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摸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最终的审计公告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它相关债务1.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15.58%。

下面用西安市2005~2013年的财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修改的KMV模型对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进行评价。

通过前面的公式计算,得出西安市财政收入的波动率σR为0.273924,增长率g为0.334392。

假设西安市财政支出部分或全部来自政府负债,西安市2013年财政支出总额为729.81亿元,按目前五年以上贷款利率6.55%计算,可以得到不同融资规模下西安市政府的债务本息和。

进一步,可以计算出不同融资规模下的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EDF。计算结果如下: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政府债务情况总体上良好。融资比在110%以下的预期违约率几乎为0。但如果融资比进一步上升,预期违约率会迅速攀升。超过120%时,政府债务违约的概率更加明显。西安市政府之所以可以维持在110%这个较高的融资比水平,是由于西安市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很高,保持在33.4%的高增长率。同时,西安市GDP的平均增长率也在18.4%的高水平。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该地区的GDP和财政收入总额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地方政府负债率)是衡量债务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债务规模与经济水平的协调性。负债率过大势必会增加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而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也应该与其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本息的主要资金来源,债务规模应尽量保持在与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比例,否则会增加地方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严重的会损坏政府信用,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此我们提出假设:财政收入和GDP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因素,因此较高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可以支撑西安市政府债务规模的高增长。

(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财政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消除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在进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财政收入相关性分析时,我们选用1996~2010年的全国财政指标。具体见表4。

其中,1999~2001年、2003~2006年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数据由于查不到具体数据,因此由估算得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际上公认的负债率安全线是20%,2008年以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负债率控制的较好,都在安全范围内。2008年以后,负债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突破了26%的水平,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一般认为该比率低于100%是一个合适的范围,意味着地方政府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但2008年以后,该比率首次突破100%的安全域,达到131.60%,虽然2010年有所回落,但仍在128.97%的高位。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膨胀,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开始显现。

假设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受GDP与财政收入的影响。运用EViews7做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和财政收入的Granger检验,滞后阶数为3,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GDP不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说明GDP确实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规模。而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财政收入不是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说明财政收入也确实影响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规模。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既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也不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原因,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在控制债务规模的时候,会受到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财政收入水平的影响,考虑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防止债务规模过大而导致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

五、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的修改的KMV模型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政府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披露机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仍然不透明,导致许多研究在做实证分析时缺乏具体数据,只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政府应尽快统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口径和编制方式,定期向社会披露各项债务数据。只有随着更多更细的债务数据的公布,才能不断对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同时通过定量分析选择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模型,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控制债务规模提供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

其次,建立和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并不到位,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该地区的债务规模重视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机制,随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监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国家应加强对这些公司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投融资的流程。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失提前预防,降低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

最后,地方政府应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可以为地方政府应对债务的集中到期起到缓冲作用。当偿债压力不大时可以适当提高偿债准备金的比率,预防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偿债基金,资金来源可以由每年的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新借债务的部分留成、贷款项目归还的贷款本金与利息等组成。

总之,本文运用的修改的KMV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果有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配合,对该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将会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109 .

[2] 布坎南.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38 章.

[4] Hana Polackova . 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 : 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 (政府或有负债:影响财政稳定性的潜在风险)[EB/0L].世界银行网站,1998-10-31.

[5] 郭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1.

[6] 刘星,岳中志,刘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189.

[7] 魏加宁.防范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须三管齐下[N].《财经国家周刊》,2010-07-22.

[8] 李增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J].《北方经贸》,2005-11

[9]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年第35号)[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1-6-27.

[10]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24号)[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网站,2013-6。

[11] 寇铁军.张海星.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10

[12] 周礼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经济论坛》2004-8

[13] 顾建光.地方政府债务与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