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文化

综合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综合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合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画 综合表现 文化属性 表现形态

当代艺术的多向性发展,逐渐显现了综合表现观念的特殊魅力。打破传统束缚,突破表现困惑,就需要立足于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上,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在广义的文化属性认识中,拓宽审美视域,推进其表现形态的现代性发展。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画种,秉赋着浓郁的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精神意蕴。然而,无论是出于国际间、区域间的文化界别需要,还是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觉,“中国画”概念的指涵,即是包括“文人画”在内的“卷轴画”传统。尽管徐悲鸿的改良主义,使其具有了“面对现实、再现生活”的表现功能,但单向性的表现观念,仍无法使其摆脱传统规则的束缚和形态表现的困惑。

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艺术思潮,使中国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实验水墨”画派的产生与引自日本的“综合材料”表现体系,虽然出于艺术发展的现代自觉,但尚缺乏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和文化属性的秉赋。

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是基于原发性美术形态的实物结构和文化属性认识,来唤起文化意蕴和精神表现的,材料技术的认知,实验方法的运用和综合表现手段,为多向性表现形态的摸索,提供了多重可能性;它所触及和引发的多向性思维方式,个性主体的表现精神,使形态表现的现代意识自觉,获得多向而广阔的自由空间。

单向性认识观念的束缚和表现困惑,来自于传统的画种规则,最鲜明的两个例子就是古典写实主义和传统卷轴画体系。打破观念束缚,就需要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美国当代艺术家路易斯·内韦逊说道:“尽管我们淡化规则,但我们也知道,好的艺术是打破规则的。”

工业革命触及和引发的观念认识,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方式。现代艺术的自觉性变革,使传统“学院派”的单向性表现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个性的解放和充分自由的表现,在形态表现上产生了横向的放射式发展。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意识,不仅在形式构成体系的建立上,而且在表现需要上,发现了古代各种美术形态的价值存在,原始的、宗教的,包括民间、儿童和疯人艺术,均纳入现代艺术家们的审美视域。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观念不断发生着快速而重大的改变,继现代主义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更宽泛地容纳了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形态,这使国际间、区域间不同文化属性的艺术,在多元发展方式中,获得了自身形态的多向性探索和现代性文化自觉。

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与“卷轴画”的平面属性,有着更直近的内在关系,然而卷轴画体系因缺乏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基础,致使其表现形态束缚于临、仿传承方式中。笔墨表现与材料工具的传统属性关系,严格束缚于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单向性表现观念,这使中国画表现形态的现代性转换充满束缚和困惑。

基础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表现形态。我们有理由认为,形式构成体系基础上的表现观念,是实现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的认识基础,打破传统束缚,突出表现困惑,就需要在现代基础的认识上实现观念的转换。

形式构成基础与实验表现方法是现代艺术带来的重大成果。认识观念的重大改变,使现代艺术家们在形式的需要中,找到诸多惊人的发展。那些原始、原发、原创性的众多形态迹存,那本于文化属性的实物结构表现,为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中国画”概念的广延,是实现其表现形态现代性转换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卷轴画”传统形态,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就要建立在以文化属性为基点,以卷轴画形态与综合表现形态相并存的发展方式上。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多向性形态的发展方式。

综合表现形态是以材料认识、实验方法、形式的物质结构和文化属性的认识观念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需要立足于自身文化属性及其形态的充分认识上,从形式、形制到符号、造型;从材料技术到表现手法,在实物的发现和实验的表现方式中,触及精神意蕴的表现思路,引发表现形态的多重可能性。

实验手法中唤起的精神和想象,由材料认知引发的复合技术手段,使二维平面的形态表现拓展为立体多维的实物结构形式。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空前的解放,这也使个性主体的表现需要产生了对文化内蕴的认识渴求。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经由物质结构性的形态探索,在更深层面上实现了文化属性多重表现。那么,综合表现中的文化属性认识,就成为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中最根本的立场和出发点。

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为我们保留了极丰富而完整的历史实物资源,那蕴藏其中的浓郁文化气息,感知不尽的艺术特性,不胜枚举的实物形态、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均渗透着综合表现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意蕴趣味。文化属性的内秉和精神意蕴的表现,就是现代表现形态探索的审美核心。美国艺术家戴维·史密斯说道:“在没有任何传统的艺术中,什么也不会有。”无论是二维平面的还是立体多维的形态,或是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都需要源自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和现代性领悟。

国际文化圈中的多元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不同文化属性内秉的特殊价值和地位。然而,文化属性的现代语言方式,需要通过多向表现形态的引发,才能获得现代性的充分表述。可以说,中国文化特殊的魅力远大于其现有的形态发展,“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呼声,尽管出于自身文化特性的意识自觉,但人们对其现有的表现形态尚缺乏足够的现代性认识。

综合表现的文化属性认识,决定着其形态的内蕴精神;中国画的形态,就需要在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意识上,以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传统美术实物资源,以触及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正由于现代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在现代表现形态的探索中实现形态上的横向展开。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就是在实验方式的探索上,向自由而多向的广阔空间推进,在国际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上,实现同步或超越发展。

参考文献 :

综合文化范文第2篇

一、培养综合文化能力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日益蓬勃,文化领域的范畴已经不仅仅拘泥于高雅层面,大众文化、个性文化也日趋显现并多元化,随着而来对于文化审美的鉴赏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围绕文化产品如何挖掘出新角度的审美价值,围绕审美价值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等诸多议题也浮出水面。在这个大背景下,具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的复合型学生成了企业的香馍馍。调查显示,大多文化管理学生毕业后,既有很多从事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在宣传系统、文化部门和文化领域的各个行业(譬如新闻出版媒体、广播电视台、文化产品贸易与投资、文化旅游、文化表演、文博事业等)的中参与相关的重要工作,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就可以看出文化修养对文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文化能力的迫切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综合文化能力的提升首先要依靠学校安排的文化课程,但是它是一个应用性特征较强的学科因此一般学校课程很难全部囊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于院校的师资力量要求更高。长期以来,我国众多的文化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文化院系源源不断为我国输送大批的年轻文化人才,但几乎全部集中在文化创作和文化理论领域,作为文化管理的相关营销管理类人才培养远远落后,有的学院几乎一片空白。文化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文化管理人才在复合型知识框架下还要有相当的审美水平与文化知识能力结构,不是传统概念下的管理人才可以胜任的。对于学生而言,自身由于没有意识到综合文化能力对自身专业的重要性,没有看到未来文化管理的职业方向,因此也不能主动去培养和提高综合文化能力。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生培养综合文化能力的途径

1.开设与文化管理相关的课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在当前社会经济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建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在课程中设立完善的综合文化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课程方面开设包括文化概论、文化美学、文学、广播影视学、表演文化经营管理等课程,开设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目的的主动选择相关课程,在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创造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文化细胞和爱好,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积极组织丰富多彩和具有丰富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协调组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相互协作、互相交流,在交往中提高学生对于接人待物的能力,在沟通中增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具有集体荣辱感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他们更为广阔的视野。

3.开展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围绕文化领域的讲座对于学生领悟文化精髓、体会文化创作意图、感受思想教育极其重要,这是一座文化的金矿,不同的学生对于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讲座会让学生更为快捷的步入文化鉴赏的殿堂,使其在感受文化震撼的同时,深挖出内心的自己,找到被生活磨灭的灵感,树立正确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文化专题讲座应当聘请真正的文化修养高的先进工作者或文化大家,有学术针对性的开展,同时现场要轻松愉悦,讲座主题鲜明,集文化鉴赏功能、学术功能于一体,促进学生们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开阔学生们对于文化领域的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4.当然,除了围绕校园的自身教育之外,还应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学校应积极与文化相关领域的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当下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市场对于文化品的需求,有机会体验不同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操作与实际运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学校作为牵头人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管理项目具体的项目实施,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总结

综合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建设;基本特点;作用体现;发挥方法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核心单位,其主要通过完善基层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的方式引导乡镇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消除日常生活的疲劳和乏味,帮助群众逐渐提高生活水平。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和唯一手段,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准确把握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其作用的力度,是提高基层文化建设质量的不二法门。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内容的大众化。服务内容大众化,是指要将文化服务的对象拓展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基层文化活动群众的参与度,例如农村娱乐文化活动和体育竞技活动的综合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与竞技等,摆脱了传统文化建设服务面窄小的缺点。

(二)组织机构的平易化。组织机构的平易化是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是以服务群众为基本目标而成立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方便群众生活为基本目标,争取在文化站内涵盖教育、广播、卫生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并长期派专人负责处理群众的咨询与问题反馈,保证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三)工作职能的综合化。工作职能的综合化,是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文化建设中在音乐、图画、象棋、摄影等方面的单一建设,创设了跨部门、跨专业、多样化地为基层群众提高全面且丰富的服务,不仅为农村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活动,也为群众自身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帮助,建立了服务更广、范围更大、内容很多、层次更多的文化服务机构[1]。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

(一)体现在提高基层文化建设人员的管理水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无疑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的凝聚力及工作方向,使得基层文化建设人员得到了更系统和更规范的管理。作为一个团队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使得更多的基层文化建设人员到得了管理层面,通过组织大型主题活动的锻炼,在人员、资源及活动组织方面提高了其管理水平,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的脚步。

(二)体现在构建多方位的公共文化队伍的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不仅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了一个平台,也为基层文化建设人才提供了一个保证。在乡镇文化建设中,通过各人员不同的岗位分工,文化建设的考量、拟定计划、组织活动、材料选用、设备采购等各方面的锻炼,能够培养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各项能力,为构建多方位的公共文化队伍打好铺垫。

(三)体现在构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中,以丰富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内容以水平为标准,因此其在组织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时,以多元化和丰富性为基本目标;再加上乡镇综合文化站不仅在乡镇建设了图书馆、体育场等文化活动广场,也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农村中也辐射了一些农村小型图书馆和体育场,构建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并存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2]。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法

(一)积极健全和更新文化活动基础设备。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方法是积极健全和更新文化活动基础设备。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中,加大思想宣传力度是根本,帮助群众提升思想认知、陶冶思维、丰富生活情绪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其次,还要积极健全和更新文化活动基础设备,帮助乡镇建设完善的图书及其电子阅览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还要加强建设基本文化活动公园、健身设备、娱乐设备、体育设备等基层文化活动设施,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力度,拓宽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范围及广度。

(二)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也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法之一。基层文化的有效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建设,因此相关文化建设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仔细研究针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方案,并加大对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监督,做到“三有”,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要有人做、群众活动要有人干、群众需求要有人管[3]。其次还要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资金的支持,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费用纳入到乡镇年度预算中,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后盾工作。

(三)加大招揽专业的文化活动人才的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法还有加大招揽专业的文化活动人才的力度。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思想程度不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高,这样的工作队伍难以支撑起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整体建设,因此需要大力招揽专业的文化活动人才。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该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加大对其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考核制度及奖励制度,逐渐规范管理,使得乡镇综合文化站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其建设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服务内容的大众化、组织机构的平易化、工作职能的综合化的特点,是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积极健全和更新文化活动基础设备、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招揽专业的文化活动人才的力度等方法能有效促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提高基层文化建设人员的管理水平、构建多方位的公共文化队伍的体系、构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等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对提高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群彦琴,吕志玲.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作用体现的探究[J].大众文化.2014,11(03):1231-1234.

综合文化范文第4篇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的困难

1.1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从2010年我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各项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就表明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的补助投资也针对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发展,地区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使得文化站发展的层次区别大,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自然发展得好。另一方面,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文化和民俗的不同造就了差异巨大的地区文化传统,这也就出现了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有些地区依旧很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强烈,相反,漠视文化的地区就会停滞不前,差距就越来越大。1.2文化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乡镇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文化经费首先被缩减。从文化站收入的组成情况看,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文化站的收入主要依赖公共财政。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决定其主要依靠国家的扶持,自营收入不能维持其支出。1.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除了保障事业经费的投入,人才资源的引入是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质量的保障。2010年,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占全部人员的1.7%,中级职称的从业人员也只有10.4%。由此可看出,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也是少之又少,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根本没有什么高水平专业人员。究其原因,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下,优秀人才往往不满足于乡镇文化站的环境和待遇,这制约了人才的引进。有事业编制的文化站人员不满足待遇水平低,而无编制的人员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乡镇因为财力的限制就连基本的工资都无法保证,这直接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安心工作,责任心欠缺,工作效率低下。

2新时期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对策

2.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地区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将其活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减轻乡镇地区的财政压力。其次,文化站要依据自身优势,吸引社会投资,形成政府牵线和社会多渠道筹资的建设新格局。2.2充实文化站队伍,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乡镇综合文化站需及时充实队伍并且加强培训,主要有两个策略。首先,充实文化站人力资源,依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工作量,配置合适的工作人员数量,大胆聘用富有文化特长和创造力的大学生,充实文化站队伍,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要加强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培训,面对基层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举办业务讲座、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文化工作动态调整等,提升文化站队伍的整体素质。2.3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乡镇文化站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而增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有两方面的对策。首先,要结合我国的各项传统节目,组织文化站人员在节日的时候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比如,春节举办猜灯谜、广场舞活动,劳动节举办乡镇级的演唱会或者农家乐等,国庆节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和文艺演出等,丰富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其次,要遵循差异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服务群众文化建设。例如,光泽县利用本地“书法名镇”的文化优势举办农村书法展,至今已经连续开展8年了,特色鲜明,文化价值高。文化站的文艺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3结语

目前,我国的乡镇文化站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各种文化活动推行不力,整体效果也不好,政府需要加大对乡镇文化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使用多样的录用考核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据本地的民族地域特色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群体。

作者:张振堂 单位: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综合文化站

参考文献:

[1]曼迪娜•海如拉.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6(15):25.

综合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模块设计、技术支撑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5]普映娟,段寿建,杨朝凤.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4(10):22-23,58.

综合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综合类期刊 广告经营 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54-02

在我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几大传统媒体中,期刊以近万种的数量而引人关注,同时又因其广告收入与媒体经营总收入之比少到不成比例而地位尴尬。特别是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广告发展较慢,许多办刊人对如何经营广告并不内行,却又敏感地意识到广告对杂志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状况足以影响到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文化综合类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广告经营模式仍未形成,严重制约了这类期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文化综合类期刊摆脱困境,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模式原理已经成为期刊经营中必不可少的游戏规则。期刊商业时代的来临,使广告成为期刊管理者们主要的经营内容,从各类期刊的广告份额分析,一本杂志有没有广告并不在于其发行量的大与小,而在于向广告赢利模式转变的力度。实现这一转变,需针对文化综合类期刊广告经营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调整。

一、准确广告销售定位

期刊所有的营销都应该围绕目标和市场导向。期刊广告经营的定义基于期刊卖什么或提供什么服务,期刊当前的广告客户基础和正在服务的目标读者可以进一步帮助期刊明确广告经营的定义。文化综合类期刊最致命的弱点是同质化,因此,要重视对读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收入、消费水平、阅读习惯等进行一系列科学而详细的研究,从而确定刊物定位、编辑思路,并以满足读者和广告商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刊物发行和广告的营销战略,弥补和修正文化综合类期刊先出产品再找市场带来的经营能力先天不足。周全的营销战略是期刊做正确的事情的保证,缜密的营销计划使期刊正确的做好这些事情。

二、确立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

大多数文化综合类期刊,都有成为《知音》《家庭》这样的百万大刊的梦想,更看重期刊的发行量。而从期刊生存对发行收入的倚重程度和对广告收入的倚重程度看,依赖发行收入的杂志生存能力似乎应该更强。做出这一分析源于发行量来自读者对杂志内容的认可度,杂志的内容属于杂志社内部控制因素。杂志的广告收入来自广告商,属外部因素。尽管读者阅读兴趣和广告商的购买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并影响期刊的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但是,从杂志读者具有的“连续购买”的特点来看,其行为的可控程度比广告商要有规律得多。这样的分析结果期刊经营模式似乎还是应该以发行为主。其实不然,在期刊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市场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下,百万大刊再度出现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已不复存在,受众碎片化、期刊小众化已经成为必然。当期刊的目标不再是全国市场,而是某一区域时,其所有的战略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我国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定价大多在4~7元,可以试算一下,发行量达到多少才可以赢利或达到收支平衡,当期刊发行收入不足以弥补期刊运营支出时,以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自然就浮出了水面。

特别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体制终将被打破,一旦完成改制,行业系统内发行完全失灵,发行收入微薄,广告经营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危机将使大多数文化综合类期刊面临灭顶之灾。因此,文化综合类期刊要未雨绸缪,及早选择以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

三、培养高素质的广告经营队伍

一般来说,靠发行生存的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广告营销队伍的素质远低于靠广告生存的时尚财经期刊的广告营销队伍的素质。因而文化综合类期刊提升广告经营水准的核心是再造和培训其广告营销队伍。

“拉广告”“卖版面”是文化综合类期刊广告经营中最常见的低水平营销手段,与期刊广告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良莠不齐有很大关系。系统培训形成的职业行为规范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发展都需要经历的。在我国,广告人作为一种职业不过30年,一个刊社只出版一本期刊极为普遍,小而散的格局形成了很多刊社没有专门的广告经营部门,广告从业人员与刊社的关系是拉来广告领提成的松散型合作,期刊对杂志广告经营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西方期刊产业发达国家的期刊行业组织,或者期刊出版公司那样的程度。在国外,对广告从业员的培训课程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划分很细致、针对性很强。例如,广告销售课程包括:广告谈判技巧、怎样建立广告客户关系、怎样对广告商进行销售、杂志广告如何网络销售、杂志广告电话销售技巧、杂志广告版面之外的销售以及杂志广告销售信函及电子邮件写作。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培训很受广告从业者的欢迎。

有效的期刊广告营销有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业人员,优秀的高素质的广告经营人才对于期刊可谓千金难求,在分众化越来越明显,广告商越来越挑剔的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急需拥有很高专业素质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广告销售人员。广告销售人员不仅要对杂志的定位、所占市场份额及竞争对手的优劣一清二楚,对广告投放市场及各类别的广告主的行业情况也要相当熟悉,并且掌握详尽的相关市场调查数据,知道如何利用各种市场调查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在与杂志相关的媒介大环境之下对杂志的广告销售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和分析,在面对广告商或广告商的时候,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主动而有效地销售;不仅懂得广告销售,而且对杂志编辑也相当内行,有向广告主和广告商积极游说杂志的优势,有促使读者对杂志广告的接受和认同度高的广告技巧。

四、丰富广告营销手段

当广告成为文化综合类期刊赢利的重要手段时,怎样经营广告成为期刊经营的核心问题。要改变大多数文化综合类期刊广告营销手段单一而稚嫩,仍然是“等客上门”“卖版面”的被动型广告销售局面,广告营销过程要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销手段也需更加丰富。

1.策划广告表现形式。文化综合类期刊在广告表现形式上同质化程度很高,封底、封二、封三、插页、冠名等区别并不大,难以满足不同广告客户的需求。因此,策划更为丰富的广告形式,是与竞争对手区隔的关键。如根据不同广告客户的需要开发特殊形式的广告,封面拉页、异型、目录广告、立体广告、光盘广告等,根据不同的产品安排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版面,选取不同的形式,让版面灵动起来,使每一个空白都有产出。例如:笔者所在的杂志社在2009年分别做了两期创意独特的广告,其中一期是以一幅高清晰的植物迷叠香图片为封面,内文辅以迷叠香的栽培种植方法,并介绍了这种植物的相关植物学知识,如科属,原产地,以及药用价值等,封面附送了犹如袋冲茶大小的一包迷叠香种子。这种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方式,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读者在无形中接受了广告的影响。在另外一期杂志上,我们介绍了麻制品,在当期的刊物设计了一个麻绳的蝴蝶结,十字形系在杂志的外面。这两期杂志因为表现形式的独特新奇,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期刊广告应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如开展征集战略合作伙伴,推出封面人物、特别支持单位。期刊社也可选择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的产品和项目,以广告版面形式入股,和广告商直接合资合作,实现双赢互利。

2.开展专题事件营销。利用杂志的资讯便捷的功能,开展多种活动。如结合广告客户产品的特点与销售目标,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营销活动,开发新的读者或目标受众。联手企业开展公益活动,提升了杂志和企业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各自的美誉度。如笔者所在杂志社从2003年起与企业共同开展了“春蕾桥”爱心资助活动,7年里被资助的贫困学童达7千多人次,在每一批善款悉数捐至被资助学生手中之后,我们在杂志上辟出专版详细公示捐款时间和金额,赢得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现已形成品牌效应。很多企业因此成为杂志社的理事单位,个人捐助者则成为杂志的忠实读者。

五、向强势媒体借势

文化综合类期刊没有报纸自身宣传的媒体优势,通过与强势媒体进行版面互换,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引起广告商的注意和投放广告兴趣。

六、重视期刊品牌的建立和延伸

文化综合类期刊要重视期刊品牌的建立和延伸,实现品牌的商业化和广告收益的最大化。在这一重要的市场战略实施上,时尚杂志要比文化综合类期刊品牌意识更强,收益自然向好。例如,《时尚》杂志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其市场在向纵深发展,以《时尚》杂志为代表,旗下不断有新刊推出《时尚健康》《时尚家居》《时尚先生》《时尚娇点》等,形成了核心品牌的产业链。而随着品牌在市场上的扩张和影响力的加强,其广告价值也得以提升,从而拉动了刊物广告销售的收入。再如,美国的《国家地理》就是以主刊品牌为核心,依托品牌的辐射力,不仅相继推出了《国家地理・旅行家》《国家地理・探险》《国家地理・探险者课堂》和《国家地理・儿童版》等子刊,而且还向图书、教育出版物、有线电视、音像制品、图片库、地图集、数字媒体和活动等领域延伸和拓展,形成了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正荣.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王伟海.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考:中国期刊的出路.新世纪出版社,2002

3.何修猛.现代广告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刘金虎.品牌经营:期刊市场化运作的核心.新闻实践,2004(10)

综合文化范文第7篇

镇综合文化站挂牌正式成立以来,镇实际成立以老协会和文化站两个牌子成立一支乡文艺宣传队伍,各村组织一支宣传队伍,自筹资金购买设配和服装,每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8年我镇加上专项资金投资26万元新建了综合文化站370余平方米;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值班室,办公室,储藏室,文化站坐西向东,远处看镇文化站几个大字醒目,近处看各种标牌上墙,室內看摆设整齐、制度上墙,卫生整洁,资料齐全。

二、综合文化站活动开展情况

1、免费开放

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文化站工作,兼职人员负责值班,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包括节假日。开放內容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及文体器材。进镇政府大门就可以看到免费开放公示栏。

2、培训制度

首先是我们的队伍培训文艺宣传器材培训,打鼓和舞龙灯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新建两支文艺宣传队伍的培训,利用文化站阵地和镇政府场地实地培训了一天,效果很好。节前和临时演出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长期利用文化站活动室阵地进行培训,文化站活动室阵地就是我们宣传队伍的家。其他培训我文化站內多次进行梨树管理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坝坝舞培训。

最后是放电影工作

利用投影放电影也是一种开放工作,我乡新街建设好后将放电影场地重点放到人多的地方进行放影。

3、队伍建设和宣传活动

(1)、队伍建设

我镇队伍建设还是以两个牌子组织两支队伍的原则,实行老、中、青、少、幼相结合的文艺宣传队伍。小的愿意看老的表演,老的希望把小的拉到台上锻炼,这就构成了我们队伍的积极性和团结性。

宣传活动以文化需求的市场为主,我们的文艺宣传队伍仅仅靠镇党委政府和文化站的名义来进行宣传活动是远远达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们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鼓励宣传队伍下乡。政府和文化站出资金和场地对队伍进行培训。我们的宣传队伍已经走出了。

三、综合文化站其他管理工作

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严格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来规范市场,严格巡查制度。没有不良事件的发生。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收集,我镇文物收集20余处,成功申报2处,其中省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3处,文物点5处。非物质文化在大力收集中。农村广播;实行镇上分管领导开广播会,有计划生育、种植、养殖、安全、卫生等。村文化活动室管理;村文化活动室管理主要做农家书屋管理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在组织实施综合文化站的各种工作中,不断和领导汇报工作时,长期以来相互增加对文化站工作的重视,逐渐增加文化站投入。在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需要精神文化就找我们的宣传队伍。自文化站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了七支坚不可摧的文艺宣传队伍,极大的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了一批文艺宣传骨干,增加了队员范围,扩大了宣传队伍的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文体活动属公益活动,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体育活动最需要经费,所以此活动很少。还有文化站人员配备不够,往往手忙脚乱。还要加大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

六、建议和要求

1、加大投入。

2、提高待遇。

综合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策划人;素质提升

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使精神需求方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文化艺术的普及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制作和传承者,文化艺术策划人担负着引领当代主流文化方向的重要责任。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形式影响着大量当代青年,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在引领文化思潮、促进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艺术的策划人特征

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过程是一个展示创意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包含了策划人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特点。策划人的思维形式、策划技巧影响了整个活动的展示效果,往往不同策划人所受教育的形式、专业能力培养的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策划人策划水平的差异。因此,文化艺术策划活动的展示成果也往往是丰富多样的。策划人的工作需要通过自身技能和工作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人员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因此,策划人的角色并不是一个万能的角色,其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策划过程中,只有保证策划人这个核心角色的工作必要要求得到满足,同时尽量给予良好的工作环境,策划工作才能高效地完成。此外,尽管策划活动的内容来源主要依据是策划人主观的思维创意,但这些创意并不是随意为之的,策划工作也必须要满足相关的文化体制规定。从这一方面来说,很多相关体制规定会一定程度上约束策划人对活动的创作,影响策划活动的灵活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文化体制的制约和策划人创造思维的实现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而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地展现文化艺术活动展示效果,也是策划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文化艺术的策划人应具备素质

(一)策划能力较高

策划活动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对策划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策划人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这是完成策划活动的基础。其次,一个好的策划活动要求策划人对活动本身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同时,好的策划人必须同时具备独特的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是决定策划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

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要求策划人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这是开展文化艺术策划活动的保障。文化的思想应该牢牢扎根于策划人的策划思想中,这种融入文化观念的策划过程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策划人需要具备良好文化底蕴的重要原因。

(三)有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艺术领域需要参与者具备感知、审度环境的能力,而参与者本身又具有情绪性、情感性的特征。在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中,策划者首先是一个“艺术者”,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凭借这种自身审美,通过策划活动的形式表现情感,让活动参与者感受文化艺术的氛围。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因此,策划人在策划过程中首先要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使群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进而改变群众的思想。

三、优化文化艺术策划人综合素质水平的策略

(一)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文化艺术概念的不断扩展也要求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人在策划中保持与时俱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策划人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造新的价值。策划人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创新理念的不被认可而受挫,打击自身的信心和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策划人要明确自身的定位,相信自己,敢于挑战,同时也要尊重权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思维定式,开辟新的事业道路。

(二)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策划领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对策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策划人除了要巩固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需要的是更多全面型的人才,策划人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特点和环境的需要,不怕吃苦,积极进取,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贡献于文化艺术事业。

(三)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

任何行业的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策划人也不例外。策划工作本身汇聚了策划人的智慧成果、策划团队的合作努力,更需要大量的知识素养作为支撑。策划人除了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分析、多行动,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拓展专业知识的内容,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摒弃传统思想

传统的思维模式尽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往往具有局限性。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不断在扩充新的内容,这也要求文化艺术策划人不能一味的限制于固有观念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学会鉴别、凝聚主流的艺术思想,摒除落后的思想,延续传统思想的精华并不断发展,引领思维方向,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