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栽培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2013年进行了棉田套作西瓜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因子对西瓜单产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密度>栽培方式>追肥量。棉田套作西瓜栽培的最优组合方案为:双膜覆盖栽培(3月上旬苗床播种,4月上旬定植)、密度16 665株/hm2、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各150 kg/hm2,该技术组合西瓜单产最高,成熟上市最早,单价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继续推广应用;次优组合方案为:地膜覆盖栽培(3月上旬末苗床播种,4月下旬初定植)、密度16 665株/hm2、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各150 kg/hm2,这种栽培方式生产投资大幅度下降、用工大幅度减少,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新形势,并能高产高效,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棉花;西瓜;套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04+6:S6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060-03
我们于1997~2004年研究出的棉田套作西瓜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使西瓜早成熟早上市、品质好、单产高、经济效益好,已多年在全省推广应用。但是,该项技术的拱棚投资高,建拆拱棚、调节棚温和前期管理用工多,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为了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新形势,研究投资低、用工少的棉田套作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并使其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试验于2011~2013年在山东中棉棉业有限公司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面积3 300 m2,壤土,地力上等。3月上中旬春灌后择机春耕,耙耢保墒待播。基施鸡粪45 000 kg/hm2、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硫酸锌15 kg/hm2、硼砂7.5 kg/hm2。西瓜选用早熟良种京欣1号,棉花选用抗虫杂交棉良种惠杂1号。定植西瓜时播种棉花,一行西瓜套作一行棉花,西瓜和棉花都是等行距150 cm,瓜棉大行间距120 cm,小行间距30 cm;在小行上覆盖地膜和拱棚。除了参试因子以外,其它田间管理参照套作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
1.2 试验设计
套作西瓜设栽培方式、密度、追肥量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 m2。因子与水平见表1。栽培方式:双膜(地膜加小拱棚)覆盖,3月上旬苗床播种,4月上旬定植;地膜覆盖A,4月上旬初苗床播种,4月23日左右定植;地膜覆盖B,3月上旬末苗床播种,4月23日左右定植。追肥(N指尿素,K指硫酸钾)量:于西瓜伸蔓期和坐瓜期各追施总量的50%。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单产结果分析
2.1.1 西瓜单产结果直观分析 西瓜单产直观分析结果(表2)表明:参试因子对西瓜单产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密度>栽培方式>追肥量;空列极差很小,表明试验田土壤差异等机误较小,试验结果可靠。
2.1.2 西瓜单产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3)结果表明:①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水平间单产差异极显著,双膜覆盖栽培极显著优于地膜覆盖B和地膜覆盖A,地膜覆盖B极显著优于地膜覆盖A。②栽培密度不同水平间单产差异极显著,16 665株/hm2极显著优于13 335株/hm2和11 115株/hm2,13 335株/hm2极显著优于11 115株/hm2。③追肥量不同水平间单产差异显著,公顷追施尿素150 kg、硫酸钾150 kg显著优于不追肥。④棉田套作西瓜栽培的最优组合方案为:双膜覆盖栽培,密度16 665株/hm2,追施尿素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次优组合方案为:地膜覆盖B,密度16 665株/hm2,追施尿素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2.2 不同栽培方式西瓜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双膜覆盖栽培的西瓜不仅单产最高,而且成熟上市最早、单价最高,公顷销售收入高达86 590元,经济效益最好,条件许可时应当继续推广应用。地膜覆盖B栽培方式的西瓜单产有所下降,单价有所降低,公顷销售收入为65 120元,但该方式生产投资下降(减少了拱棚投入)、管理用工大幅度减少(建拱棚,拆拱棚,拱棚通风调温,前期管理等),适应当前农村缺乏劳动力的新形势(示范区面积已经超过双膜覆盖栽培),应当大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A栽培方式的西瓜单产和单价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较差,不宜推广应用。
一、选择适宜品种
种藕要选择藕粗而圆、表皮白色、肉质脆嫩、味甜、品质好、产量高的早熟品种,如“鄂莲4号”、“鄂莲5号”、“济南白莲藕”等。
二、建藕池
1.选址备料。藕池要选在阳光充足、没有树木荫蔽的村头荒地、荒宅、废旧坑塘、低洼废弃地等处。建667平方米藕池需石灰5吨、水泥5吨、沙子30吨、8丝聚乙烯塑料薄膜800平方米、长×宽×厚为70厘米×50厘米×5厘米的水泥预制块230块。667平方米总造价约5000元。
2.建池。池深60厘米,池壁斜度60度。将石灰撒入池底,用旋耕犁旋耕2~3遍,耕深20厘米,土灰混合均匀后,用夯土机将池底整平压实,用3∶7的石灰土将池壁夯实,用薄膜将池底、池壁铺平铺好,再抹2~3厘米厚的混凝土,将准备好的斜板立在池壁上,用水泥抹缝抹好。所建藕池可使用15年。
三、整地施肥
将稻草、麦秸、玉米秸秆或杂草铺入池内,厚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需用秸秆1.5万公斤。将土杂肥5000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硫酸钾50公斤,与盖土混合均匀后盖在秸秆上,厚12~15厘米。
四、种藕选择与排藕
种藕于临栽前挖出,选符合本品种特性并带有子藕的整藕作藕种,子藕必须向同一方向生长。种藕在第二节后1.5厘米处切断,向种藕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百菌清600倍液,闷1天后备用,也可用500倍的50%多菌灵溶液浸种30分钟消毒。
排藕在清明至谷雨进行,667平方米用藕种300公斤,行距1.5~2米,株距0.6~1米,排藕时藕头埋入秸秆中12~15厘米深,后把节稍翘在水面上,以利用阳光促进萌芽。各株间以三角形对空排列,以使莲鞭分布均匀。四周边行藕头朝向池内,以免莲鞭伸到埂外。排藕后灌水4~5厘米深。
五、田间管理
1.除草、摘叶、折花。栽后半月出现浮叶时进行除草。定植一个月后浮叶逐渐枯萎时,摘去浮叶使阳光透入水中提高水温。立叶布满水面时不宜再下田除草,以免碰伤藕身。现蕾后将花梗曲折插入泥中。
2.追肥。生长期间需进行2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莲藕生出5~7片立叶进入旺盛生长期时,667平方米施粪肥1000~1500公斤或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结藕时,667平方米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追肥应在无风的晴天进行,施肥前放浅水,肥料充分吸入土中后再灌至原来的水位。追肥后可泼浇清水冲洗荷叶。
3.水位调节。栽植初期,保持4~7厘米的浅水;生长旺盛期,随着立叶及分枝的旺盛生长,逐渐加深水层至12~15厘米;结藕期,以保持4~7厘米的浅水为宜。
4.转藕梢。当卷叶离池边1米时,随时将近池边的藕梢向池内拨转,以使结藕分布均匀。生长盛期2~3天转1次,生长缓慢期7~8天转1次,共转5~6次。转梢宜在中午茎叶柔软时进行,将梢头托起按拨转方向埋入土中即可。
5.病虫防治。莲藕主要病害为腐败病,它主要侵害莲藕地下茎部,造成变褐腐烂,并导致地上部分枯萎。防治方法:①排藕前用石灰消毒,每667平方米藕池放生石灰块50~70公斤;②生长期发病,及时拔除病株,全田喷洒50%多菌灵600倍液加75%百菌清600倍混合液,或将上述两种杀菌剂等量混合好,每667平方米用500克拌细土25公斤,堆闷4小时后撒入池中,5~7天1次,连防2~3次。主要害虫为蚜虫和斜纹夜蛾,蚜虫可用吡虫啉、蚜虱净等防治,斜纹夜蛾可用菊酯类农药、抑太保、卡死克等防治。
一、选择平菇品种
品种的选择很重要, “有收无收在于种”。有很多菇农没有将平菇品种的温型搞清楚, 便拿来种植, 造成不出菇或发菌失败。选择高温型品种: 子实体分化温度可达36℃, 最适20℃~28℃。如: 夏平高1 号, 其他: 高抗48、江都71、热抗王、夏优一号、高杂一号、P40、亚热一号、夏丰962、伏源1 号等。
二、保证菌种质量
质量好的菌种生命力强, 播种后菌丝生长旺盛,实践证明, 良种可比劣种增产30%以上, 而且出菇力强, 茬次均匀, 病虫害很少发生。
三、场地选择
高温平菇的栽培场地可为树荫下、大拱棚、半地下式菇棚、夏季闲置菜棚、废弃房舍等。要求是棚上覆盖物必须要厚, 通风良好、排水方便、远离污染源、避风遮雨的地方。
四、菌袋制作及栽培管理
引入优质母种以后, 可安排在3 月中下旬制作原种, 4 月下旬至5 月初制作栽培种, 5 月下旬至6 月上中旬进行栽培生产。
原种配方:
棉籽壳87.5%、麸皮10%、尿素0.5%、石膏1%、蔗糖1%, 含水量60%。栽培种配方原则上不采用富氮物质, 可选择:
1.棉籽壳96%、过磷酸钙2%、生石灰2%;
2.棉籽壳100 公斤、过磷酸钙2 公斤、生石灰2公斤、尿素0.3 公斤;
3.棉籽壳96%、过磷酸钙1%、草木灰1%、石膏1%、尿素0.3%;采取熟料制袋, 料水比均为1∶1.5。将原料充分混合拌匀后, 装入22 厘米×45 厘米×0.02 厘米的聚乙烯筒料内打眼后灭菌, 待料堆中心温度达100℃时维持10 小时以上。
夏栽平菇除选好优质菌种外, 还需加大接种量。室外场地浇洒石灰水和敌百虫杀灭杂菌、害虫。要及时配料和接种, 操作中防止杂菌污染。技术要点是控制温度。
栽培袋灭菌结束自然冷却后在接种室内接种,两头接菌法将菌种铺满两头料面。随后把菌袋单层排放在室内地面上发菌, 排间距不小于50 厘米, 袋间距不小于5 厘米。当菌丝发满肩膀时, 用缝衣针在两端各扎一圈小孔透气。如料温超过35℃, 要向地面洒水并通风降温。
当原基出现后, 应加强水分管理, 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 喷水降温增湿不要将水直接喷到菇蕾上) , 还要适当加大通风量。当小菇长成时, 可直接喷雾水, 并控制好温度, 最好不超过30℃。
五、林间覆土栽培模式
林间覆土栽培: 割袋1/2, 间距5~8 公分, 覆土2/3, 留袋口塑筒保湿现蕾; 也可平覆, 全脱袋, 间距稍大, 多浇水, 上覆2~3 厘米粒状稍细土, 盖膜保湿, 待菌丝长满。也可覆盖一层麦秆, 保湿, 透气, 且长出的蘑菇较为干净。遮荫效果不理想时可搭起遮阳网或草帘。林间栽培宜用高密度南北向林地, 少见光、利通风, 行距在2.5~3 米树地最好。
六、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发透, 手按菌袋硬挺结实, 富有弹性,表面有黄色水珠及原基出现, 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 即可码堆出菇。菌墙最多码三层, 袋与袋之间不能紧靠在一起, 应预留3~5 厘米的空隙散热, 层与层之间可用小竹竿隔开。夏天温度高, 水分蒸发快, 所以为了保证湿度, 应经常喷水, 喷水可每天3~5 次, 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湿度。可安装微喷系统, 使用方便并且效果很好。
七、采收
当平菇菌盖展开5 厘米大小时即可采收。采完一潮菇, 即清理料面一次, 停水两天, 再喷1 次重水催蕾出菇, 可收4~5 潮菇。高温平菇从播种到出菇, 时间较快, 正常管理, 约20 几天就可出菇, 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0%~130%。
八、主要病虫害防治:
1.黄( 褐) 斑病症状。幼菇的菇盖或小菇的菇盖凹处出现淡黄色斑块, 幼菇菇体发粘, 停止生长而死亡。小菇的菇体生长缓慢、失去弹性, 稍触碰就会折碎, 菇体发粘萎缩,散发腐臭味, 病情蔓延很快, 导致栽培料面发粘而停止出菇。
病原为假单孢杆状细菌侵染, 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时易发生。病菌在栽培料、病菇、土壤中越冬,通过空气、土壤和病残体接触传播。老栽培场地消毒不彻底、增养料发酵不良, 均加重发病。防治。发现发病后立即摘除病菇, 清理料面, 停止喷水, 加大通风。用1%漂白粉喷洒走道、墙壁, 消毒杀菌, 对发病的料面用生物农药72%农用链霉素500倍液喷洒灭菌, 每天喷1~2 次, 连喷3~4 天, 彻底杀灭细菌。
2.菇蝇
防治措施: 在堆制培养料时, 尽量使堆温升高, 当堆稳上升到65℃时, 可以杀死料堆中大部分虫卵和幼虫; 采用后发酵方法, 能进一步提高杀虫效果。在第3 次翻堆时, 用50~100 倍的敌敌畏溶液, 喷在料堆上, 边翻边喷或分层喷射, 再用薄膜覆盖, 重闷2 天。
3.菇蚊
(1) 用800 倍的鱼藤精或500 倍的乐果乳剂喷杀。
[关键词]优质稻 栽培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54-01
一、品种介绍
迟熟粳型两系杂交稻。全生育期为165.4天,比对照毕粳37迟熟10.1天,比对照毕粳42早熟3.0天。株高101.9厘米,株叶型好,茎秆较粗壮;叶色浓绿,剑叶直立。分蘖力强,亩有效穗18.71万。穗大粒多,穗实粒数为152.0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5.2克。粒大、粒重较大,后期转色好。2010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试,米质主要指标为:出糙率82.4%,精米率70.9%,整精米率56.4%,垩白粒率78%,垩白度6.2%,粒长5.2毫米,长宽比2.9,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碱消值级6.5,透明度2级。稻瘟病抗性鉴定为感。
二、苗床地的选择、培肥、理墒
1.苗床地选择
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偏酸性、水源方便、杂草少的田块,最好是选择菜园地。秧本比按1:25的比例留够苗床地。
2.苗床培肥
播种前20天左右,结合翻挖碎垡,每平方米苗床用腐熟细碎的农家肥2-3kg,普钙0.07k,复合肥O.02kg,施于墒面,翻挖2-3次,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均。
3.理墒
播前3-5天理墒,采用高埂低墒,墒面低于边埂5-10cm。墒长不超过20m,墒宽1.4m。理墒时精翻细作,做到墒平、土细、沟直。
三、秧盘准备及营养土配制
1.秧盘准备
每亩大田需准备561孔塑料软盘70盘。
2.营养土准备及配制
用筛子筛适量细粪土作盖种土(营养土),营养土要求疏松、透水透气、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偏酸性。一般是用肥沃旱田土或菜园土过筛后加适量腐熟细碎的农家肥,比例:细土占80%、细粪占20%。在播种前按每盘3kg左右过筛营养土准备好。
四、适时播种。扣种稀播,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1.适时播种
为确保正常移栽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高产,最佳育秧期应选择在3月中旬。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选好的种子晒种1-2天,打破休眠,增强酶活性和种皮通透性,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先把种子浸泡12h,然后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宜,按0.8kg旱育保姆拌种3kg稻种的比例进行包裹,即可播种。
3.播种、盖土及盖膜
苗床地应在播种前一天浇透水,播种当天再适当浇水,待床面无积水时,将秧盘摆好在墒面上,适当用力压一下秧盘,使秧盘钵体面压入床表土,先在秧盘孔内撒入1/3的营养土,再播种,每孔34粒,播种后用准备好的营养土盖种,盖土不超过盘面1.5cm,然后用洒水桶浇水。若种子露出再盖少量细土,以种子不外露为宜。盖上打孔薄膜,一律采用拱架打孔薄膜覆盖,拱高40cm左右。用普通型壮秧剂每袋(2.5kg)加过筛的盘土210kg,或浓缩型壮秧剂每袋(1.5kg)加盘土270kg,充分混拌均匀后配制成营养土,装入150个秧盘,播种后摆放在已培肥、分厢,并浇足底水的置床里,用未加壮秧剂的肥土盖籽后,压实、浇足水份。或先摆好压实,再在软盘上浇足水后,再播种、盖籽。
4.秧苗期管理
4.1水分管理。塑盘育秧的关键是水分管理。在出苗前以保温保湿为主,一般播种时苗床浇透水的,播种至出苗前原则上不浇水。若苗床底水浇不透,盘面干燥,膜上没有露水的要立即浇水。出苗后,由于塑盘的孔穴较小,土壤少,保水性较差,容易干水,要适时浇水,一般2-3天浇一次水。浇水必须浇透。浇水时间选择傍晚或上午。
4.2通风炼苗及揭膜。苗床现绿后开始通风炼苗,炼苗的方法是:白天两头通风,晚上盖严,降温天应注意盖膜保温防寒,一直炼到秧苗适应膜外温度时才全面揭膜。严禁一步到位,不炼苗就揭膜。一般二叶一心时,在炼苗充分的基础上于傍晚16-17点揭膜。
4.3追肥。追肥应看秧苗长势而定,秧苗长势较弱或缺肥,应补施一定肥料,可适当用0.2-0.3%的复合水作根外喷施,施后再喷清水洗苗,防止肥害。切不可干撒。
4.4喷药防病。二叶一心期用敌克松兑水防治青、立枯病,移栽前5-7天用三环唑兑水喷雾预防苗瘟。
五、大田移栽及中耕管理
1.适时移栽
秧龄掌握在35-40天。争取在“立夏”节令内栽完。
2.精细整田,合理密植,规范化双条栽
大田整理做到精翻细耙,达到田平、泥化、水浅,确保稀植、浅栽,栽插深度掌握在2厘米左右,栽插质量达到浅、直、匀、稳。采用双行条栽,移栽规格按:(8+4)×5寸)或(8+4)×4(寸),亩栽2.0~2.5万丛,每丛3-4苗,100%实行双条栽。
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样板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1)重施底肥。亩用腐熟农家肥1000-1500kg,水稻复合肥80-90kg或碳铵60-80kg,普钙50kg,氯化钾10kg、硫酸锌1kg作底肥一次性施入。(2)早施分蘖肥。移栽后7-10天,根据田块肥力情况合理追施分蘖肥,亩追尿素8-10kg,促进秧苗早生快发。(3)巧施穗肥,酌施粒肥。孕穗期看苗、看田、看天气适当追施穗粒肥,一般亩追尿素3-5kg,齐穗后,视其情况酌施粒肥,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4.科学管水
移栽大田后要注意水份管理,不能灌深水也不能干水,保持田面有浅水即可。分蘖够苗后撤水晒田,孕穗期保持一定水分,以后随着成熟而撤水。做到“浅水栽秧,薄水分蘖,蘖够晒田,有水抽穗,湿润壮籽,成熟撤水,干湿交替”的科学管理方法。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的效果。
5.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
5.1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及飞虱、粘虫、螟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防治上,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准防治时间,对症下药。①稻瘟病:分别在秧田期、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用“三环唑”防治叶瘟、穗瘟等稻瘟病。②稻曲病:在破肚期和齐穗期用井岗霉素进行防治。③粘虫和飞虱可用菊脂类防治,螟虫可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单等药防治。
5.2杂草防除。应根据杂草种类,选用不同的药剂,并进行正确的使用,起到药到草灭的作用。移栽后7-10天进行大田除草。
5.3防鼠害。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各防鼠一次。
六、适时收获
水稻灌浆成熟后,做到九黄十收。
参考文献
[1]吴.水稻科学栽培.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农技站福建漳洲363210)
2009—2014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利用沿海丘陵山地进行无公害东魁杨梅标准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种植400多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500千克,总产量3000多吨,产值600多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无公害东魁杨梅标准化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健壮优质苗术
据试验研究,适合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杨梅产区推广种植的主要优良新品种有:东魁杨梅、东方明珠、龙海安海边杨梅、龙海软丝杨梅、龙海硬丝杨梅等。
育苗技术:运用野生杨梅种子培育砧木嫁接纯正品种,在高产优质杨梅7~15年生的结果母树上,采取0.5~0.87厘米粗壮无病虫的成熟春梢或夏梢作接穗,采用切接法嫁接,然后培植1~2年后出圃定植。
2果园选择与建设,合理密植果园选择无工业“三废”污染源,空气清新,海拔400米以下,东北坡,光照充足的闪砾石壤土最适宜。做好路、水、电、房及果园的综合规划,加强水土保持,建立等高立地梯田,搞好筑埂护坡建设。
定植密度株行距5米×4米或5米×7米,每公顷栽杨梅225~600株。春植在2—3月,秋植在10—12月。定植前挖大穴(宽1米、深0.8米)、施大肥、穴施优质熟化农家肥25~30千克,杂草15~20千克,过磷酸钙1.0~1.5千克,然后回填表土高出土面30厘米。定植时按500∶1配雌雄株作为授粉株。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2~3次,然后用杂草覆盖保湿促成活。
3无公害杨梅的土肥水管理技术
3.1土壤管理技术
做好扩穴深翻松土工作,可采用台湾兴农的土壤改良剂:“特优根”300倍液+“勇壮550”500倍液。套(间)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石灰粉调控土壤pH值,每年每公顷施用石灰粉750千克,调正土壤pH值在6.0~6.5;减少使用草甘膦、二甲四氯、甲璜隆等严重残留污染土壤伤根的化学除草剂,大力提倡推广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除草剂(20%草铵膦乳油250~300倍液)。
3.2杨梅的养分管理技术
杨梅施肥应以有机质肥为主,氮、磷、钾三元复合化肥为辅,根外追肥补充微量元素。结果成年树施肥主要有采后肥,促花肥、壮果肥和结果期叶面喷施补充微量元素肥。采果后施肥以有机质肥为主,速效化肥为辅,施肥占全年总施肥量60%~70%;促花肥(2—3月)以速效氮、磷化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10%;壮果肥(5—6月)以速效磷、钾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20%。叶面根外追肥从开花前10天至果实膨大着色期用,用高利达高钾液1500倍液或高利达高钙液1500倍液或高利达杨梅专用型3000倍液加硼酸1000倍液或硫酸镁1000倍液或硫酸锌1000倍液或硫酸锰1000倍液或钼酸铵3000倍液或鳌合态铁1000倍液或磷酸二氢钾300倍液等混合交替使用,叶面喷施5~7次,隔5~7天喷1次。
3.3杨梅的水分管理技术
杨梅春季萌芽生长时需水量逐渐增加,果实膨大期需水量较多,因此应及时灌溉,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杨梅的根系与放线菌共生,春季雨水较多,容易造成渍水伤根,应及时排水,保证水流畅通。
4无公害杨梅的整形修剪及树体管理技术
4.1杨梅的整形技术
从幼龄树开始整形,形成自然开心形、自然圆头形、疏散分层形等树形,使树冠骨干强健,增大结果母枝,改善树冠透光条件,以获得丰产优质和延长果树寿命。整形时重点疏删和短截徒长枝,疏除衰弱枝、病虫枝、过密枝,并进行摘心、拉枝等。
4.2杨梅的修剪技术
具体安排在春梢萌动前和采果后进行修剪,短截徒长枝,剪去过密枝、交叉枝、病虫枝和枯干技等。
4.3杨梅的疏花疏果技术
在杨梅花量过大,坐果过多,树体负担过重时,正确运用疏花疏果技术,控制坐果率,使树体合理负担。人工疏花剪除过密花穗和弱势花穗。人工疏果在果实黄豆大时进行,疏除畸形果、病虫果,过密弱小果,每个花穗留1~2粒健壮果。
4.4杨梅的促花果技术
杨梅果树进入结果期营养过多,植株生长旺盛,容易发生抽梢,影响开花结果。因此应采取控肥水,深翻断根、环割、环剥和喷施0.3%多效唑控梢等措施促进花芽分化,达到正常开花结果目的。
5无公害杨梅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杨梅的主要病虫害有:癌肿病、褐斑病、干枯病、枝腐病、赤衣病、霜霉病、白粉病、白腐病、炭疽病、根结线虫、松毛虫、介壳虫、尺蠖、卷叶蛾、蚜虫、丝虫、果食蝇、螨类等。防治策略采用预防为主,结合防治方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建议使用无公害、低毒、低农残化学农药有:勇帅(5%甲维盐)1500倍液,免劳露(72.2%霜霉威)2000倍液、兴农征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贝芬替(4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悦露(75%百菌清)1000倍液,首世(37%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普优旺(25%苯醚甲环唑乳油)1500倍液,翠尔(多抗·锰锌)1000倍液,默佳(25%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悦购(50%腐霉利)1000倍液,20%嘧霉胺1000倍液,净果精(33.5%喹啉铜)1000倍液,百力强(45%咪鲜胺)3000倍液等交替混合使用。
6适时采收
关键词:灵芝;段木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23-1
1 灵芝的生长习性
灵芝在气温8℃-35℃范围内均可生长,而菌丝体繁殖适宜温度为24℃-26℃,子实体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左右。灵芝对水分的要比较高,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50℃-60℃为宜,子实体分化及生长阶段,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为宜。灵芝子实体发育有向光性,在室外栽培要求遮光50%-70%。灵芝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能造成鹿角状畸形生长,
因此栽培场所应当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
2 灵芝菌种的制做
灵芝原菌种和栽培种的生产:用罐头瓶,洗刷干净,不得有残留油污等污染物,装入木屑固体培养基。培养基配方:木屑与麸皮(或米糖)配比为3:1。所用木屑为阔叶树枝木屑,麸皮或米糖无霉变,要求新鲜原料配制。加入自来水拌匀,含水量为手捏成团,一触既散,手指缝中有少量的水滴流出即可。装入瓶中为4/5,上部保留一定的空间,不易装的过紧或过满。用木棒压实,中间从上部至下部瓶底挖一个直径1cm的小洞,以利菌种发育时透气。瓶上面加一层耐高温的塑料布,于121℃高压灭菌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接入长好的斜面一级种,一管可接5瓶。接种后,于24℃条件下培养22天左右,白色菌丝长满全瓶即可作为二级固体菌种,按同样的方法制作三级菌种。用二级菌种接三级菌种,每瓶可接20瓶。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即可得到栽培用菌种,即三级生产种。
3 接种时对菌种的检查和管理方法
生产上采用的木屑培养灵芝菌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出现污染杂菌要及时去掉深埋,已经培养好的菌种,在使用前都要检查,有污染绿色木菌等杂菌的菌种不能使用。将各瓶菌种去掉塑料膜,瓶外擦净,瓶口沾上酒精烧一下,以达到菌种瓶口及表面消毒。将菌种表层的组织化菌皮去掉,于无菌室内将各瓶菌种,用消毒干净的工具将菌种挖出,合并于干净的经消毒的塑料桶内,以备接入原木之用。
菌种一时用不完,可将培养好的菌种放入冷却室,于4℃-10℃保存,不要超过一个月。对培养好的菌种要尽快接入原木,以免菌种过期老化,影响发菌质量。
4 原木准备
阔叶树均可以用于栽培灵芝,其中以柞木、榆树较好。于入冬时采伐,一般于接种前20天采伐最好,原木含水量在40%-50%比较合适。原木的直径为10-15cm较为合适,木材接种时期以3月下旬至4月份为好,接种作业要求在经过消毒的干净室内进行。
原木从山上砍伐后运回场内,要再接种前用小圆盘锯锯成13cm的均等小木段,装入耐高温聚丙烯塑料袋,然后装入木盘或耐高温塑料盘中,于高压灭菌条件下升温升四小时,达121℃保持2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准备于无菌室内接种。
5 接种与培养
将灭菌冷却至室温的原木段,搬入无菌室或甲醛消毒后,用5%式碳酸喷雾消毒过的干净屋内,打开塑料袋,向每个原木的断面上接种,接种量以每个断面上有1cm厚的菌种为宜。菌种撒布要均匀,将整个断面均匀撒满菌种,不要留下空白。接种后将塑料袋扎好,然后从外面用手压实,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将菌种弄掉。接种时菌种也要撒至木段之间的空间,每个木段用菌种量为1/2瓶。接种完毕将木段搬入培养室内,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4℃左右,培养24天,同时保证一定的湿度。吉林省4-5月份气温回升,选择这段时间培养菌木,发菌可节省能源,较为适宜。
经两周培养后,菌丝可将原木包围,使原木变成白色。经二十四天培养后,即可埋入土中,如果不能及时埋土,于袋中可形成子实体原基,可搬入冷室暂存,尽快埋入土中。
6 埋土及管理
6.1土地的选择及埋土方法
埋土时间在吉林省一般为5月20日至6月10为宜。要求选择平整、沙质、透水性好的地块。将土地整平,挖下5-6cm,将培养好的菌木从袋中取出,单个摆在地上,每个木段之间距离保持10cm,以免灵芝长出来相互连在一起。中间填上沙土或腐殖土,填平后,于上面平铺一层河沙或风化沙,厚度1-2cm ,埋入土中以后上面搭棚,用黑色遮阳网,遮光50%-70%,棚高1.8m、圆形、进出方便,利于管理。
6.2 菌木埋入土中的管理作业
埋土之后要用喷水管浇水,每天一次,适宜温度为17℃以上。发育一个月,即可发生灵芝原基,可从土中顶出沙面,为白色圆柱形。此时要加强管理,每天浇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此时,我省是6月至7月份,雨天较多可不浇水。喷水方法:用淋浴喷头向空中喷出细流,自然落下,不要将沙子喷起。
每天要观察床面,有杂草要拔除,否则杂草也可同灵芝生长在一起。一个月后,灵芝原基会形成菌盖,灵芝可长到高达5cm以上,并可产生褐色孢子,盖为黄色。这一时期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保持灵芝生长点呈黄白色,如果变成黄褐色则停止生长。
7 灵芝采收及加工
灵芝生长已停止,大量产生孢子,黄褐色孢子粉布满灵芝盖,菌盖边缘由黄白色变成红褐色,边缘有厚薄,菌盖里面为黄色,即可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采收灵芝。
目前,重庆巨峰系葡萄生产普遍采用高密度、篱架式栽培。在重庆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普遍存在以下3个问题。一是枝蔓徒长,枝叶过密,大大增加了摘心、除副梢、绑枝等管理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二是花芽分化不良。枝蔓上部营养生长旺,养分消耗过多,下部枝蔓光照差生长不充实,花芽发育分化达不到栽培要求。三是病害严重。枝叶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树势弱病害严重,防治难度大。规模化生产常因管理难度较大,技术不容易掌握,人力、物力跟不上生产时节,花序弱小、落花落果和病害严重,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
2 节本增效技术措施
2.1 建园
行距2.5米,株距1米,亩栽266株。
挖好排水沟,排水沟两行一条,地下水位较高的大田:沟深50~80厘米,沟宽40厘米;地下水位低的梯田:沟深、沟宽各40厘米。每亩施入菌包、锯末、糠壳、秸秆、杂草(干)或渣肥等有机物1000~3000千克,农家肥2000~2500千克。改良土壤。
一年生苗在12月至次年立春前定植。定植前将苗木根系用清水浸泡12~24小时,取出苗木晾干水汽,用300倍退菌特加500倍辛硫磷混合液浸泡苗木枝干和根系1~2分钟,栽种深度20厘米左右。
2.2 架式及整形修剪
2.2.1 架式 根据巨峰系葡萄的生长结果习性结合重庆高温多雨、寡日照的气候特点,改双篱架或篱棚混合架为v字形架式最为适宜。该架式使结果枝下部呈45°斜生形,中部呈水平形,顶端呈微下垂状态。其优势如下:(1)比双臂水平式节约土地,双臂水平式的行距是3~3.5米,每行节约0.5~1米,且能提高抗旱能力,避免高温干旱季节晒糊下部叶片;(2)比篱架式的枝蔓少一倍左右,能大大提高通风透光,有效控制枝蔓徒长,既能大幅度降低副枝萌发、生长,降低枝蔓管理难度及工作量,又能促进枝蔓健壮生长、早期进入花芽分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提高果品质量;(3)便于定枝、定叶、定果,使管理技术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简易化;(4)便于机械化喷药、防鸟等管理操作。
架式规格:桩高175厘米,距地面100厘米拉1根钢丝,距地面135厘米处安装1根60厘米长的三角铁,距地面170厘米处安装1根120厘米长的三角铁,每根三角铁的两头各拉1根钢丝。
2.2.2 整形与修剪 (1)主干独龙形整形:苗木萌发后选留1个芽作为主干,主干长到160厘米长摘第1次心,摘心后主干上萌发的夏芽在距地面100厘米处选留1个作为次年的结果母枝,100厘米以下的夏芽全部抹掉,100厘米以上的夏芽全部留1片叶摘心,作为次年的结果母枝。主干第1次摘心后又长出的主干(顶端枝)留4片叶摘第2次心。以后的照此进行。
(2)结果母枝摘心:结果母枝长到60厘米摘第1次心,摘心后萌发的夏芽除顶芽留3片叶摘心以外,其余夏芽全部留1片叶摘心。
(3)绑枝。主干摘第1次心以前直立引缚,使其加速增长生长。摘第1次心以后从留结果母枝处水平式绑在第1道钢丝上,以减缓营养生长。结果母枝在摘第1次心以前直立引缚,摘了第1次心以后将其水平式绑在第1道钢丝上,以促进增粗生长和营养积累。
(4)冬季修剪。主干从结果母枝分叉处留50厘米修剪,结果母枝从主干分叉处留50厘米修剪(图1)。
2.3 枝果管理
2.3.1 枝蔓管理 每株树留10个枝。每个枝的粗度0.8~1厘米,每个枝的长度150厘米左右,每个枝留16片叶,每片叶平均直径18厘米,纵径16厘米,每株树160片叶。
操作方法:结果枝抹芽摘心:枝蔓长到10片叶即初花期摘第1次心,第2次、第3次各留3片叶摘心。摘心后萌发的夏芽全部抹掉。采果后速剪掉临近营养枝的2个结果枝。
营养枝抹芽摘心:2个结果母枝最基部的1个芽都作为营养枝(次年的结果母枝),营养枝长到10片叶摘第1次心,摘心后萌发的夏芽除顶端芽留3片叶摘心以外,其余夏芽全部留1片叶摘心。
绑枝:结果枝长到7片叶时将其绑在第2道钢丝上。结果枝摘第1 次心时绑在第3道钢丝上,每个枝的间距20厘米。营养枝摘第1次心以后,将其水平式绑在第1道钢丝上,能起到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的作用。采果剪枝后将其绑在第3道铁丝上,以促进营养吸收,增强抗旱能力。
冬剪:冬剪时间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冬剪时剪掉全部结果枝。只留2个营养枝,每个营养枝都从基部留50厘米修剪。
2.3.2 果实管理 每株树留10个枝,其中2个营养枝,8个结果枝。每个结果枝留1穗果,每穗果留45~50粒,每穗果重500~600克。严格控制果穗和果粒,提高叶果比(每穗果有20片有效标准叶),使95%以上的果穗达到最佳果品质量。
操作方法:花穗长到5厘米时疏第1次花穗,每个枝选留1个生长健壮的花穗,把多余的花穗疏掉。花穗长到8厘米时疏第2次花穗,每个花穗疏掉2~3个副穗或者是掐掉1~2厘米穗尖。在开花前1周疏花粒,每个小穗用指甲掐掉顶部的1/2或1/3花粒,每个花穗留50~60粒花粒。开花后1周疏果粒,套袋。
疏花粒后用施特优加福星浸花穗,既能使葡萄无核,确保坐果,又能预防多种病害,使果实不受病害侵袭,还能降低用药量,确保果实无公害。
生长调节剂及根外肥:枝蔓长到7片叶时喷1次多效唑加硕丰481。果实成熟前1个月开始喷根外肥,用液钙、磷酸二氢钾、金硼钾,每7天喷1次,连续喷3次。既能促进花芽分化,又能提高果实品质,使可溶性固形物在18%以上,果实达到最佳品质。
2.4 病虫防治
按V字形架式生产只有1层枝叶。将枝蔓均匀绑在架面上,枝叶没有重叠,每1片叶都能全面接受阳光,通风透光良好,枝体生长健壮,提高了抗病虫能力。
3 投入与收益对比
采用V形架管理新模式可大大节省生产资料投入和人工投入,如每亩化肥投入68.4元(旧模式95元);农家肥投入250元(旧模式300元);生长调节剂农药微肥投入280元(旧模式500元);果袋需用2128个(旧模式需5328个)。在人工投入上V形架新模式每亩土肥水管理、修剪绑枝、疏果套袋、采果、打药、除草等需用工时200个(旧模式需443个)、省工243个。
关键词 茶薪菇;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1+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19-01
茶薪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盖肥柄脆,具有独特的风味,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由于子实体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与多糖,常食茶薪菇具有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的作用[1],有多种保健和药用价值,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经过多年的菌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探索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茶薪菇的新技术,现总结如下。
1 选择优良菌种
茶薪菇属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范围在8~35 ℃,最适温度为24~28 ℃,出菇温度范围在10~33 ℃,最适温度为16~26 ℃[2-3]。高效栽培应选择适应栽培地气候的优良菌种,选育的新品种赣茶AS-1系中温偏高,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加富培养基,接种萌发快,活力强。菌丝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抗杂性强。具有出菇温度广等特性。
2 选择合适的栽培时期
茶薪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当季时间出不完菇,需越夏、越冬到气温适宜时,菌袋才能出完菇[4]。这不仅使菌袋营养损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反季节栽培制菌包时间应选在2月中旬至3月底为菌丝培养阶段,菌丝生长期加温培养,菌袋菌丝培养40~50 d,4月初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这样出菇期长,基本上当季可完成出菇。
3 保持菌种菌龄一致性
在菌丝生长期,菌丝有时出现参差不齐现象,因此会影响子实体发生的一致性,经过多年的试验表明:菌种经过逾30 d的培养,菌种表面培养基会失水,菌种瓶(菌种袋)表面菌龄相对比菌瓶下面菌龄长,在接种菌袋前将菌种瓶表面的老菌种挖去,菌种萌发迅速吃料,菌包菌丝生长基本一致。
4 菌袋制作与灭菌
母种培养基:采用PDA加富培养基,接入母种萌发快,活力强。
栽培培养基:棉籽壳45%、木屑(阔叶树)30%、玉米粉5%、豆粕3%、麦麸20%、石膏粉1%、钙镁磷1%。
根据生产所需的数量按配方分别按比例称取棉籽壳、木屑、麦麸,玉米粉、豆粕、石膏粉、磷肥(木屑在拌料前1 d下午加水预湿使其充分吸水),其余的培养料充分干拌均匀,加水(料∶水=1.0∶1.2)到料中充分混拌均匀。调整含水量至60%~65%(用手握料,手之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培养料含水量不能高)。拌料要求做到料匀、水匀、pH值匀。选用规格15.00 cm×30.00 cm×0.05 cm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料中木屑刺破料袋外面加套袋,每袋料干重300~350 g,装料松紧适度,高度13~15 cm,用手压平培养料表面(有条件的可用装袋机装料),及时套上套环并塞好棉塞(套环棉塞透气菌丝生长快于用绳子扎口),防止水分蒸发散失。然后立即进行常压(4 h内将温度加到100 ℃,保持12~14 h)或高压灭菌,温度高拌料装袋时间在6 h内完成,及时灭菌避免培养料发酵酸化,灭菌要彻底,制作过程要严防菌袋刺、磨穿孔,以防杂菌污染。灭菌结束,温度降到60~70 ℃时将茶薪菇料袋移到接种室冷却。
5 栽培袋接种
料袋温度冷却至30 ℃时接种,利用余温接种后菌丝萌发快,接种量为每瓶菌种接30~40个料袋,菌种瓶表面菌种失水应挖除。接种必须严格按接种操作,接种箱或接种室应彻底消毒。
6 培养室消毒
菌包培养的培养室要求清洁、干燥和通风换气,培养室在菌袋进入前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如高锰酸钾与甲醛或气雾消毒剂等药品。培养温度设置在22~26 ℃。接种后避光培养,培养室期间注意定期消毒杀菌,减少菌包培养期因环境污染影响菌包菌丝生长。并经常检查,如有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一般接种后40~50 d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7 搔菌出菇
茶薪菇接种后50~60 d即可出菇。为出菇整齐,菌丝长满菌袋后即进行搔菌出菇管理。
8 出菇方式
墙式堆叠或直立排放,然后将棉花塞拔掉打开袋口,将料袋表面老菌种耙去,墙式堆叠排放,每堆叠排放1层后在菌袋上面放毛竹片(菌包不易倒塌)。也可将菌包直立排放在床架出菇管理,茶薪菇向光性较强,出菇后不要随意移动菌袋。
9 水分管理
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有黄水株,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此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5%,早晚应喷水保湿。温度保持在20~28 ℃,开袋后10~15 d就会生长出大量子实体。
出菇后适当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当茶薪菇子实体菌盖由褐色变暗
红色或土黄色,菌膜未破时采收。因茶薪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拔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菇脚残留,菌丝恢复生长5~6 d,补充水分与养分,在水中加入菇得力、白糖、磷酸二氢钾营养液等喷洒在菌袋料内,也可每袋内灌水浸泡,24 h后倒去菌包多余的水。出完一批菇后,茶薪菇菌袋已消耗一定量水分,此时关键是补充水分,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养分,是产量与质量的保证,7~10 d后又可长一潮菇,这样管理出菇整齐,子实体商品菇比例高。每采完一批菇,并重复上述管理,共可采收4~6潮菇。
10 设施配套
进入冬季,由于气温低,影响出菇,可通过通入蒸汽加温,保证出菇生长的温度,由于温度低、鲜菇少,填充了市场淡季,且价格较好,经济效益高[4]。
11 参考文献
[1] 陈小保,谭育林,褚武英.茶树菇-Ws子实体应用成分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851.
[2] 杨建民.茶树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