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经济

医药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药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经济范文第1篇

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我国医药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我国发展医药教育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培养单一规格的人才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医药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医药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期望,促使教育体系必然进行调整,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随之扩大。

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对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办学效益不高、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医药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主动树立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计划体制下供给导向型教育观念和制度已经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医药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市场、学生生源市场,由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办学思想迅速向需求导向型思想转变,即形成市场观念。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面向医药市场办教育。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将医药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要求,做好医药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认真研究了解政府部门中长期医药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办教育,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这样医药职业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层含义是开门办教育的思想,按市场规律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较长的周期性与医药技术发展变化的迅猛性矛盾,决定了在校职业技术训练的滞后性,这要求我们用开放的观念,依靠市场,加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观念,利用医药服务市场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性人才,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原理应用于实践、使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状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医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找准了自己位置,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技术特色,才能走出层次教育的困惑,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技术更新之快,特别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是客观现实。要按照工作需要、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终身教育观取代终结教育观。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自己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三、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职业技术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青少年学生、社会成员的就学需要,调整学校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做到三点:一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要紧密围绕医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通过不断努力,使所有专业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学院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提高就业率。三是以能力为本位。学院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赢得社会和企业青睐。

四、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工作。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整合利用双方资源,互相开发人力资源、实训资源、专业资源,引导学校把课堂开办到车间里,企业把研发机构、培训机构设置到学校里,使学校真正成为医药技术研发的中心,企业真正成为实训教学中心。双方互惠互利,凝聚合力,形成推动力。

深入开展校校联合。医药职业技术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益,推动学校之间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医药学校规模小、实训设备少、办学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

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派学生到国外培训、就业,引进课程、技术进行国内教学,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等,学校可以积累经验,增强活力。二可以提升办学层次。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形成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教师多元化,人才国际化。三可以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然,国际合作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双方在利益、资源等方面肯定存在分歧,要求我们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树立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意识,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医药经济范文第2篇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讲也是改革力度最大,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的时期,企业一方面面临加入WTO的挑战,国外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与之竞争;另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引发了企业命运的变迁,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药资本结构、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工、商、卫关系都在变局中寻求新的突破。

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善于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时进行,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

目前,我国的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流通领域改革仍需提速。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阵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

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推广批发企业实施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要抓好品种、网络、服务,增强市场控制力,扩大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要通过资本运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快医药商业企业的优胜劣汰步伐。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

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两网”建设,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平稳增长依然是医药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企业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确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瞄准OTC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变数增加,医药市场的诸多变数仍将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降价、GSP认证提速、药品分类管理等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将加剧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为此,企业必须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顺应市场趋势的变化,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紧调整、完善建制,促进服务,要抓好低成本策略的推进,在管理上开源节流,加强与厂家的战略联盟;抓好重点品牌品种的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抓好创新服务,逐步实现向服务性企业迈进;抓好物流运行管理,凭借配送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寻求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突破。

医药经济范文第3篇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主要存在以三种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基于政府的战略规划定位,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将生物医药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新产业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扮演的规划角色对集群的规模发展能起到有力推动,从长远发展来看,但不利于集群向市场导向发展。因此,建议在集群今后的发展中适当转变政府角色,向自下而上的政府主导模式靠近。采用资源禀赋和特色培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中草药、海洋生物等资源,从产业链上保证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原材料供应,采用该发展模式能对拉长集群区域内产业链有积极效果。创新资源推动发展模式。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利用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优势,采用创新源推动模式进行集群发展。

2.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链分析

医药行业产业链的基本环节是:原料药采购—生产—包装—流通—销售。按专业分工,可将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划分为四个主导产业,即以木薯、甘蔗深加工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生物农药研发与制造为主的化工生物技术产业,以提供各种生物技术咨询与服务的生物技术产业,和以中药为原材料进行研发与生产的医药产业,如图2所示。

3.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呈现出个别突出、但总体实力较弱的趋势。除少数企业的生物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企业投入不足,现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少。目前,随着生物产业孵化园、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化基地、生物工程中心及部分企业的技术工程中心建立和发挥作用,将大大推动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3.1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对自身所在区域有着较多的创业、创新的动机和意愿,能够熟悉的了解行业内的技术竞争环境和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实现通过与区域内同行业之间的合作、非同行企业的合作、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外地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缺乏对医药创新技术的敏感度,使得集群内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总体而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

3.2创新资源比较贫乏

尽管地方政府对促成当地企业集群的顺利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企业仍需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拥有企业的专职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技术中心。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资源都比较贫乏,特别是对财务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的投入,如表2所示。整体上来说,企业基本上都有将企业4%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极少数的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实现对企业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企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企业熟练技术工人的投入强度较大,其中5年以上工龄技术工人占企业技术工人总人数的20%以上,企业还会通过与企业外部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集群企业的人才机构不合理,低层次、低学历的劳动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多,高学历、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因而企业需要实施人才工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调整人才供需结构。

3.3合作创新网络已初具规模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合作创新网络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投资,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如表3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产业集群的技术信息交流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存在积极的技术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等政府机构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拓展各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加大科技管理经费投入和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种科技资源到园区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效果。②产业集群内有专业机构平台为之服务。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拥有2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和1个市级技术中心;一个生物产业孵化园以及一个正在建设的广西第一家生物工程中心,建立了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基地。③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参与外地培训和交流活动居多,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少,造成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缺乏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和企业对合作创新参与程度低,这主要是受合作网络基础条件制约,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所需经费开支大。

3.4创新活动能力较强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有着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开展并实施新研究开发项目,申请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并能够将这些专利和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去。但是,由于同时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充分合作和缺乏成熟的投资市场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仍有一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因为资本、人才的限制,只能安于传统的生存发展方式,无法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如表4所示。

3.5创新绩效总体水平不高

医药经济范文第4篇

一、医药产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随着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医药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医药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现在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在对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计划经济的现象,表现为缺乏深入研究医药经济的客观规律,不积极了解国际医药发展态势,不能依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也不了解国内发展现状和规模。

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

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医药要发展必须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道路。

三、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1.落实管理项目,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 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如,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

2.加强过程管理,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

医药经济范文第5篇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 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对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1]。 我国的PE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繁荣,PE也在医药产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医药产业培育新药创新能力、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控制药物价格、制定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方面都有现实的意义。

1 PE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

PE分析方法在医药企业中的应用,可以贯穿于药物开发、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的各个环节。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PE数据,为研发投入、药物定价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企业做出有利的决策和计划。

1.1 协助新药研究开发

PE的引入赋予了药品研究和开发新的涵义,扩大了药品开发的范围。药品的研究和开发不仅指研制具有新的治疗作用、更强治疗效果,或者较低毒副作用的新的化合物单体,还可以从挖掘现有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值等方面寻找药物开发的方向。利用PE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这种广义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2]。

目前,在新药研发上我国医药企业主要还局限于仿制方面,在药物仿制过程中可以运用PE为其更好地服务。如医药企业在选择立项前可以收集仿制目标药品的疗效、价格等相关数据进行PE分析,选择具有PE优势的品种进行仿制,以减少企业投入,增加经济效益。同时,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也需要PE发挥战略性作用,药品投资的高风险特点要求开发商对其产品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测[3]。

1.2 指导医药企业对药品定价

199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国际上75%的主要制药公司都已经采用PE研究制定药品价格。50%的美国制药公司和38%的欧洲制药公司在美国申请新药时提供了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而我国也随着PE研究的发展,各大医药企业相继建立专门的PE研究部门或指定专业人员,运用PE研究成果指导新药价格的定位[4]。

1.3 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

由于我国的医药产品具有较大的同质化特点,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大背景下,有效地降低成本,采用低成本战略取得企业竞争优势是我国医药企业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企业可以从PE角度分析药品的整个生产环节,改进工艺、强化管理,从设计图纸到产品出厂的整个过程中减少能源和人力消耗,节约生产中的各种开支,使药品生产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1.4 作为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手段

在我国目前的买方医药市场环境下,营销和服务对于实现医药产品的最终价值及企业获取经营利润意义重大,PE分析则是一种很好的营销与服务手段。医药企业可以应用PE结论作为推广药品的工具,突出产品的PE特征,宣传产品PE优势,提品的PE数据,使经销商、医疗人员和消费者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使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2 作为制订国家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和指导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家在政策制订、行业管理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制订或修订药品管理政策,使其能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服务。PE作为国家政策的决策和管理条例制订依据之一,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解决药价虚高等实际问题中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2.1 PE在医院体制改革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医院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充分利用PE对医院体制转变前后,在治疗效果、医药费用、患者负担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为我国医院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有研究从PE的角度指出:在医药分业后,部分药师将从大量的处方调剂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等临床药学工作,配合临床医生确定理想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医院制剂的科研,并应用PE知识,运用药政法规,开展好用药咨询综合服务工作[5]。

2.2 PE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筛选基本医疗保险药物,制订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其改革的基础部分。在筛选药物的过程中,全面审评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就需要充分利用PE对药物进行综合评价,PE方面细微的差别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市场推广的策略,进而影响药物最终的命运。而且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药物名录的药物,随着医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对它们进行周期性评价,淘汰不合时宜的品种,引进新的高PE性的品种,以确保药物费用支出的效率最大化。 200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共同开始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研究课题涉及到“精神、泌尿、消化、循环”四大类别,其研究结果会直接运用到2006年度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工作中。

2.3 PE在国家对药品价格改革中的应用

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是我国药品价格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由于药品的独特性,实现药品市场及其价格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在审核新药定价的时候,把药品价格虚高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药品价格管理的标准,也不是一味地降低医药企业的成本,压低药品的价格,而是强调从PE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制定药价,使药厂、保险机构和患者三方利益都得到科学合理处置。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建立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其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开展药品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实际购销价格的调查;组织专家评审,提出药品价格制定或者调整建议;协助开展专家论证工作;配合研究制定药品价格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监测国内外药品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情况;协助开展药品价格政策咨询等工作。不难看出,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要工作的重点都是建立在利用PE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能使我国PE的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药品价格改革中去。

3 我国PE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PE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水平、研究标准、方法和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之处。

3.1 专业研究人才缺乏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开设了PE专业和课程,但PE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研究者具有经济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对PE的人才进行医学、药学、经济学方面的系统培养。但在我国,PE研究还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应用研究学科,在医药企业中,更未形成成熟的PE专业技术队伍,标准化的课程和正规的培训计划在企业中还不多见,同时缺少能结合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培训师,这也是制约企业开展PE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研究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原则

国内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目前主要以自发研究为主,缺乏有组织的统一的系统项目开展,采取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研究设计上,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其资料来源于相关文献,经过适当修正或改良后是否适用于国内各地临床实际及其成本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商讨;在具体的分析技术上,无论是一般性比较研究,还是有特定研究组的比较研究,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其病人样本的分组没有遵循科学的随机分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评价研究结果的阐述上,大多数研究并未从研究局限性、技术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与外推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因此,产生的PE研究成果系统性和可比性不强,成果适用性较差,难以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直接、有力的参考。

3.3 研究的动力不足

开展PE研究必须提高人们的认识,从全社会的角度审视目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及危害,从而认识开展PE研究的时效性和必要性。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尽管PE研究利国利民,国内医药企业客观上很难主动自发进行PE研究。

4 我国PE研究发展趋势的分析

PE研究近年来迅速发展,并产生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分支。与国际接轨是我国PE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4.1 规范PE研究,制定我国PE研究准则

PE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研究者具有经济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为了确保PE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也就是PE研究的规范性,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制定PE研究准则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在1993年和1994年制定了自己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从目前我国的PE实际应用来看,我国目前尚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PE研究的统一准则。所以我国急需组织专家,对PE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结果测量等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PE研究准则,并在以此为准则的基础上进行PE研究的推广。

4.2 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正处在转型期间,产生了不少的相关社会问题,我国医药行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药价虚高,消费者向政府反映强烈,政府多次出台药物降价政策使企业难以承受,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又缺乏必要的相互了解,这就致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不良的循环,如何通过PE的研究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增进三者之间的了解,协调三者的关系,也需要通过PE研究进一步进行探索。

4.3 与我国中医药产业相结合,丰富PE研究范围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独特的医药产业,在中医药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效果、药物的生产以及延伸到中药的种植和开采等方面,与化学药物都不尽相同,有的方面甚至是迥然各异的。由于PE研究起源于西方,其理论基础也是建立在化学药物的研究基础上的,运用现有的PE研究成果来研究我国中医药产业未必能够完全适用。例如在中草药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对我国中长期医疗费用的影响方面,西方PE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套用和借鉴,所以如何有效地将PE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我国中医药产业中,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将会成为我国PE研究的突破点和热点。

5 结语

总的来说,PE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研究正日益从理论向实践延伸,尽管我国的PE研究与世界的PE研究还存在较大距离,通过我国研究人员不懈努力,将PE研究应用到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药品经济学,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我国国民对健康水平需求的无限性与药物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2.

2 孟光兴,邱家学.药物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营销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04,25(2): 55-56.

3 曹燕,吴世玉,曲燕华,等.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医药企业的应用现状[J].医药导报,2005,24(11):1801-1804.

4 劳力坚.PE在FDA新药评估中的地位日显[N].医药经济报,2001-8-24(3).

医药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樟树中药传统产业产业化

樟树市位于赣江中游,面积1280平方公里,水陆空交通发达,素称“八省通衢”,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粮丰林茂,水产丰富,经济作物多。建城设治历史悠久。樟树药业肇始于东汉末年,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那时,药材行、饮片店已遍布樟树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大小药店二百多家,药行四十八家,三分之二的人“吃药饭”。樟树被誉为“南国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名。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南国药都开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樟帮”工艺。“樟帮”用丰富的理论、精湛的技艺及实践的积累铸就了“药都”品牌。由此,“樟帮”中药曾被明清皇室钦定为“国药”,成为我国三大药帮之一(另两大药帮是“京帮”和“川帮”),对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樟树仍以“药都、酒乡、商埠、盐城”而名重江南,药业仍被地方政府视为第一位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樟树药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药都之名很不相称。振兴药都,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南国药都中药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中药产业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朝阳产业”。据2003年2月9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药工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中药加工为主体,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中药以其确切的疗效和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就全国而言,江西的发展处于中下水平,而樟树药业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振兴“药都”樟树,加快“药都”的发展,对于振兴江西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以后,我国药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整体上讲,有利于我国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产品的出口。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进出口政策的松动,为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若干年后,中国医疗消费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拉动医药经济增长,为医药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化学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医疗模式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不断改变治疗思路,重新认识评价中医药,传统的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积极促进中药的合理运用,参与中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受到世人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外,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纳米技术、电脑技术以及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于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中药产业出现了百舸争流、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都非常重视中草药的生产和研究。国际中草药市场已达30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我国仅占3%,剩余份额都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给瓜分了。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已经出现逆差。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最近10年,全球植物药的销售市场大约会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面对世界中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广阔前景,国内其它省区的中药行业正在重整旗鼓,快马加鞭。如浙江省医药行业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其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投入30个亿,争取到2005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四川省也制定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计划,争取国家的项目资助,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很显然,药都必须尽快实施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依靠科技,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勇敢地迎接挑战,否则,将会导致樟树的中药产业长期游离于国际、国内的主流医药市场之外,振兴药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甚至是假话!

二、樟树药业现状及其发展优势分析

樟树药业的现状是:一是许多质量标准还不统一。二是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例如中药传统饮片的生产,目前大多还是采用手工操作的炮制方式,劳动强度大,过分依赖经验,炮制质量因人而异,与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技术手段,但从整体来看,生产仍很分散,集约化程度差。三是优质道地药材没有发挥生产优势,不仅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拳头产品,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蜕化现象。四是药材育种程序不规范,种源混杂,多数药农使用自己留用的原种,药材遗传性能、稳定性能无法鉴定。五是药材种植没有统一标准,药材质量控制力薄弱,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六是药材市场拉动力小,市场经营范围窄,不规范,企业和公司收购药材只求便宜,不顾质量,不利于药材的资源配置。七是药材资源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无序利用和粗放性开发现象还较普遍。八是缺少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九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畅,药材种植专业化程度弱。九是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不够,在高科技产业投入、良种培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还缺乏拉动力。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所以目前樟树的中药材生产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低。

但是,樟树发展药业还是具有其良好的发展优势的。具体体现在: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视其为支柱产业。

(二)樟树地理位置非常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利。樟树地处赣中腹地,是江西的心脏。京九铁路纵穿南北,浙赣复线横贯东西,昌樟、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及清高(清江―――高安)、清宜(清江―――分宜)省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赣江水道直通长江。市区距南昌昌北机场90公里,全市开通程控电话2万门,并开通了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药材资源丰富,是有名的中国药都和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之一。1985年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樟树有野生药用品种500余种,常用的有236种,采集样本216种,估计中草药总蕴藏量约10539担。

(三)在药材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生产方面有一定基础,在以信息引导药农生产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初步具备了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基础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投资软环境大为改观。

(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已建立起了占地15.5公顷功能齐全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五)“药交会”在樟树举行已成惯例(自1980年以来,一年举行了一次)。每年十月举行的“药交会”,全国各地医药同仁、代表蜂拥而至,数百家企业之展品各具特色,是我国中药企业界相互交流的盛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可进行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

(六)樟树具有一定的药业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如大活络丸、史国公药酒、养血当归精、参茸黑锡丸、石斛夜光丸、肾宝、VC银翘片、乌鸡白凤丸、樟树儿宝(颗粒)、健脑安神片、眼神口服液等。

(七)有一批掌握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知识型人才和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如隶属于樟树医药集团公司的江西药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新药开发、中药免煎饮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医疗器械、中药鉴定、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药材引种栽培,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江西省两家从事中药研究的机构之一,有着较雄厚的科研实力。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公司中药研究所则是江西省惟一一家从事中药、中成药开发研究的省级企业。自1995年组建以来,该所引进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仪器,荣获多项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同时,还有一些世代相传、身怀传统制药绝技的经验型人才,在中药新产品开发和医药制剂等方面在国内都具有领先水平。樟树集团、仁和集团等都是省内外有名的企业。

三、对南国药都中药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振兴药都药业,必须注意突出樟树的特点,抓住重点,在“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俗语中,“灵”和“齐”是核心,应在这两字上作文章。恢复历史上的“药墟”,做到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长年不断,努力把“药都”樟树建设成国内(以至国际)具有重大影响的药材商品基地。同时,加强中成药工业的建设,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中成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提高和创新,将“樟帮”的加工炮制技术发扬光大。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下述几方面作努力:

(一)充分利用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国家科技部已经制定公开了我国新世纪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六大发展重点。这就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中药标准化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优势产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实行清理整顿,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快扩大樟帮中药饮片厂的生产规模,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香港“中药港”工程及相关地区、企业的联系,争取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兴建较大规模的中药饮片加工中心。

(二)切实搞好樟树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

目前科技部已认定樟树的“三子一壳”(黄枝子、蔓荆子、车前子、枳壳)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要建立起优质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对全市的药材种苗市场、种苗基地实行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在种苗基地的品种选择上重点建设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葛根、山药、蔓荆子、厚朴、辛夷、白莲、瓜子金、金银花等,到2005年力争种苗基地达到500亩。在品种结构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坚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相结合,以道地药材为主;坚持草本、木本、藤本药材相结合,以木本药材为主;坚持种植植物药材与养殖动物药材相结合,以种植植物药材为主。种苗基地与商品药材基地同步发展,在近期和中期突出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远期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引种发展名特优稀及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

为此,要切实抓好“三大基地和五个中心”的建设(三大基地是:符合GAP标准的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国内外中药工业企业原料药材基地和全国中药材出口商品基地。五个中心是:以各地道地药材为主、品种齐全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以发展中药材加工、深加工为主的全国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心;以本地科研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力量为主的中药科技研究和培训中心;以樟树医药集团销售网络和种销大户营销网络为主构成的销售中心;以市中药材系统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

(三)尽快组成振兴药都顾问团(或智囊团或其它名称)。

应坚持科技兴药方针,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成立樟树市中药业产业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市中药业产业化建设。樟树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聘请省委党校省情资料中心、省中医学院、省科协等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做顾问,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研究专等优势。

(四)进一步做好中药业信息工作,办好“药交会”。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国药都信息网”和“药都国际商务网”以及“农村经济信息网”,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内产业政策方面的信息,市场经营和技术成果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安排网络内容,搞好网络建设。同时,应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必须对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进行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办会宗旨应由原来的以赢利为目的转变为吸引客商参会、弘扬“药都”品牌为宗旨。二是要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办会逐步转向为政府和企业合办,或由政府主办,企业或个私业主具体承办。三是丰富药交会内涵,将药交会由原来的单纯开展合同交易、现货交易转变为既开发合同、现货交易,又开发中药业技术研讨、信息、GAP标准研究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

(五)挖掘和提高“樟帮”的传统加工炮制技艺,充分发挥老药工的作用。对经验丰富的老药工要在生活上重点关爱。建议建设“樟帮”大厦,既作为老药工生活栖息、切磋研究的空间载体,也可为境外人员了解“樟帮”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六)切实搞好中药饮片的药材加工和产销。江西樟树中药饮片厂是在百年老字号“长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中药饮片厂年加工中药材近200余种,年生产销售饮片3000多万元,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10%,但还远远不够市场的需求。根据该厂对市场的分析调查:全国医院的药店临床用饮片年需求量约为8万吨。而目前这部分饮片绝大部分为医院制剂室自己生产或从作坊式企业购得,随着国家对医院制剂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实施,中药饮片必将逐步走向大中型中药饮片厂生产供应的道路。所以,“樟帮”中药饮片的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潜藏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传统饮片的主要需求在国内市场,现代饮片(配方颗粒和微粉饮片)在国内外正方兴未艾,且主要被日本、台湾的企业所占据。药都药业在继承革新传统饮片的同时,也应适度发展现代饮片,既可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又可用于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振兴药都樟树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清江县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药学会江西分会樟树中药研究会1986年编。

2.《清江县志》,柳培元主编,1989年。

3.《千年中药史,百年老字号》,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工业销售公司主办,2000年第1期。

4.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药都樟树》,谢文玉、谢兴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医药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52

Abstract Insurance Economics is a subject of Applied Economic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not complete, the gap betwee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course goal, the teaching method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are out of line. It is suggested to be improved from those aspect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urance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insurance economy.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insurance specialty; insuranc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玉其.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探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2] 王国军.保险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

医药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医药制造业

产业集群是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在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产业集群已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企业的发展形式。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区别。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理论

对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Nicholas Craft和Anthony J.Venables(2000)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产业的区域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从区域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他们认为尽管缺乏好的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忽视产业的区域集聚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2001)对产业集群的程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程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到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迅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集群正效应。Cendy Fan和Scott(2003)研究了东亚和中国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双向促进关系,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中关村、吉林、江浙和广东一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为主。如朱华晨、盖文启和王缉慈(2001)对浙江省诸暨大唐袜业集聚群,魏守华(2002)对嵘州领带产业集群,周兵(2004)对重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有关数据来分析产业集聚状况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刘斌(2004)对北京中关村IT产业群的实证研究。张良明(2006)采用吉林省的有关数据来分析产业集聚状况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等。

综上,产业集群效应有利于地区产业的经济增长。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以及集群政策面上,或者着重研究某些已经相对成熟并完善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多以案例分析为主,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重在研究一个新兴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看其与传统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理论之间是否有所不同。

二、产业集群与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在前人实证研究的成果上,可以采用相对差异较大的四川省医药制造业的有关数据,来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四川省虽然是西部地区的大省,但在各项经济指标上与东部沿海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四川省的产业集群有利于给中西部地区起到研究典范以及发展参考的作用。其次,四川省的产业集群发展已进入从起步向发展提升的新阶段,而医药制造业为当地经济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亦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刻画可以采用不同的产业集群指标来进行,不仅可以用劳动力雇佣情况方面的指标反映,而且可以用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产业内的企业数、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利润等相对指标来刻画。

产业集群的指标用四川省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职工人数、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以及资产合计等统计指标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单位数、职工人数、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以及资产合计等统计指标的相比的相对指标来表示。

建立四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产业集群指标之间的模型:

SCPGDP=β0+β1SCPGDPR+β2SCER+β3SCWR+β4SCAR+β5SCPR+β6SCCR (1)

注:式中各项变量含义如下:

SCPGDP=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四川省人口总数;

SCPGDPR=SCP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SCER=四川省医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

SCWR=四川省医药制造业职工人数/全国医药制造业职工人数;

SCAR=四川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全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SCPR=四川省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全国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SCCR=四川省医药制造业资产合计/全国医药制造业资产合计。

由于1997年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合并成为重庆直辖市,为避免因统计口径不统一而影响模型结果,本文采用1998年后9年的数据。所有数据根据1998-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1998-2006年四川省医药制造业各项指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情况;1998-2006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各项指标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根据公式(1)里各项指标的运算方法,计算整理得到四川省医药制造业产业的集群指标。

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回归得到四川省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四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六个产业集群指标之间的模型:

其中,(2)式的R平方为0.998,调整的R平方为0.994,说明模型的拟合度相当高,但是企业职工人数和工业增加值这两项指标不显著。剔除这两项集聚指标重新回归得到模型,见(3)式:

其中,(3)式的R平方为0.998,调整的R平方为0.996,说明模型拟合度相当高,F值为463.28,D-W值为2.1489。接近于2,说明变量之间无自相关现象。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产业集群指标之间系数都显著。并且当SCPGDPR(四川省人均GDP/全国人均GDP)、SCER(企业单位数)产业集群指标每上升(下降)一个单位时,四川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上升(下降)534.43,3449.80个单位,而SCPR(工业总产值)、SCCR(资产合计)产业集群指标每上升(下降)一个单位时,四川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上升)993.30、1479.22个单位。

三、结论与建议

西部的产业群不仅在集聚的程度上较低,而且在产业集聚的速度上比东部、沿海地区慢,随着东西部产业的集聚非均衡程度的加剧,产业集聚带来的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从实证模型可以得出: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区域人均产出集群指标、企业单位数集群指标都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工业总产值集群指标、资产合计集群指标却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初步设想如下:褚淑贞(2007)对中国医药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中,对医药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布局分散,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1995年-2003年间,从各省份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来看,四川出现在前八强的次数有四次,并且是唯一的西部省份,而在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四川则逐渐淡出前八强。说明四川省的医药制造业并未真正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仅管在成都,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柱行业,但四川省的医药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并没有逐年扩大,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集聚水平的提高。因此一个不成熟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不一定有促进作用。

医药制造业本身是高技术密集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四川省医药产业具有小而全的特色,中小型企业在工业总产值的实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现象依然会阻碍四川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四川省的医药制造业在西部地区仍有绝对的优势,集聚和规模效应在西部都是最强的,是一个内地型医药大省。因此应该继续发挥这个优势,扩大四川省医药制造业的规模,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提高区域现有企业的产出,有一个高的企业产出率,才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其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度,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再者,创新是能使一个产业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尤其如此,而目前在四川医药业生产的药品中,仿制品占生产药品的绝大部分,自主研发的药品很少,因此四川省药制造业必须走集聚式发展道路,以提高创新能力。事实上,由美国硅谷产业群、法国的香水玻璃瓶产业群、广东的家具产业群、北京中关村电子及计算机产业群的实践证明,加快培育区域产业群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褚淑贞,张丽丽,韩之俊.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7,5:53-55.

[2]周兵.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