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监管

信息化监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化监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1篇

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市场消费环节之一,是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等环节的延续和完善的一种综合性经营服务,物业管理在国外广受欢迎被称为现代化“朝阳”产业。广义的物业管理指一切有关房地产开发、租赁、销售及售后服务。狭义的物业管理以维修养护楼宇和管理所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公共设施,以治安保卫与环境绿化,分发信报与传呼电话,清洁卫生等为主要任务的服务行业。一般而言,物业管理在管理层面上主要包括物业发展及施工,绿化环卫,道路及车辆停泊,租约事务,物业装演;管理公共设施及设备运行,对财产权利与财产登记和业主及用户进行管理等。房产市场迅猛发展产生大量房产档案,房产档案属于专业档案,具有保存价值和重要法律凭证价值,是进行房产权属登记与房屋交易,房产抵押与处理房产纠纷,城市拆迁规划的主要依据,业主与用户的个人信息具有明显私密性,房产档案工作是重要基础业务建设。但目前物业公司涉及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科学化水平。房产档案主要包括从房屋建造到消亡整个过程形成的台账与图,卡与照片,文件及一切能证实房屋历史变化过程资料,是房屋真实缩影和全部历史记录。人们一直使用传统方式管理文件档案,大多还停留在纸介质基础上,这样的管理效率低下,保密性差,并费时费力,如发生意外则很难弥补。

2物业公司在房产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物业公司在房产档案管理观念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长期实行福利制住房分配制度,物业管理还没有从财产与契约及消费角度得到充分认知,导致契约精神缺失和公共权利漠视,使得业主缺乏主动参与和守约意识,造成物业管理服务主体错位和缺位。对业主而言,少数业主对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理念不认同,对物业公司提供的包括档案管理在内的各项服务持漠视态度,对自己的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保全意识等。对物业公司而言,在档案建设中增强透明性,提高专业化,更好感化广大业主,树立自身良好公共形象等意识不够强烈。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责任界定不清晰。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的服务观念不强。部分物业公司依然以管理者自居,没有定位自己服务业主位置,淡化了服务特征。有些物业公司违背合同,不给业主提供相应档案建设与保密等服务,引起业主强烈不满。物业公司房产档案建设的行业自律人才队伍储备不够强。《物业管理条例》及配套政策在执行过程遇到诸多阻力。国内尚未建立物业公司与业主诚信档案记录,物业公司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偏低。物业管理的档案市场缺乏活力,需要必要监督和竞争,管理水平低下,运作不规范,必要监管机制体制缺失,造成了物业管理档案建设市场的持续混乱。物业公司档案建设管理队伍素质良萎不齐,相对缺少人才储备,队伍建设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缺乏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房产档案建设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也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

3物业公司适应物业特性对房产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适应物业管理的适时性和无形性对房产档案进行管理。物业管理的实质是产品生产和提供,物业公司提供管理、劳务服务等产品,业主支付费用,双方成为相应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生产与销售和使用消费是产品必备环节,三个环节顺序发生,但是物业服务没有流通环节,物业公司应随时随地做好满足业主潜在物业服务需求各项准备。无形性是物业服务产品重要特征,使业主在消费物业产品时,难以感觉到物业服务产品真实存在,档案管理与建设得好坏更多的是依赖于业主的主观评判。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物业管理的相关档案与信息建设得政策。其次,要适应物业管理的公共性与广泛性对房产档案进行管理。物业公司与业主是在物业服务合同基础上形成的契约关系。从不同交易关系看,物业管理主要对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设施的管理与维修维护,但物业共用部位和机电设施设备是由业主共同所有,提供服务商品所满足的是特定社会群体的事务和信息档案建设需求。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等约定,依据全体业主整体意见制定,相关的档案建设具有公共性与通用性。第三,适应房产档案时空数据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2篇

随着建设工程监管部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在工程监督管理中得到了切实的应用与推广。例如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体系和公文档案电子化的管理、信息公开平台方便了社会各界对工程相关信息、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查询与监督等。虽然近年我省建设工程监管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应用仅局限性于工程信息登记、检索和查询,未能实现数据整合、分析和动态监管。

(2)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规范,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管理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数据重复输入、数据质量难以有效控制、数据共享和关联程度不够,从而产生了“信息孤岛”。这种孤岛广泛存在于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管理和建设行政部门监管系统中。

(3)信息化监管未能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目前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前端和末端管理,例如招投标环节、工程设计环节、工程报监环节和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环节等,而对于在施工过程中的实体质量监管,各方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管方面却涉及甚少。

(4)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实施监控工程进度、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和提出项目预警等功能没有概念。在对待项目信息化的态度方面,大部分企业愿意采用,但担心信息化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5)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化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基础及人员素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深刻,而位于偏远等地区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渴望相对偏弱。

(6)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对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重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配备几台电脑,能上网,或者建立自己的网页,宣传公司的业绩,用电脑代替手工劳动,通过电脑制作标书实现办公室自动化等等,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工程建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鉴于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逐步放弃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建设工程监管信息的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信息。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工程造价、基础、结构类型等基本情况信息,以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企业资质和人员资质。

(2)施工许可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包括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节能、质量通病防治等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委托监理、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等。

(3)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信息。包括施工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三类”人员持证及到位情况、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作业人员及新进场、转岗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责任制度、管理制度、材料、产品检验、施工试检制度、验收制度、事故报告制度、问题整改制度,以及监理单位管理组织及人员架构、责任制度、建筑材料、产品进场审查验收制度、见证取样制度、施工过程巡视、旁站、平行检验制度、工程质量审查验收制度、问题责令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

(4)施工现场施工、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其中,施工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配备及到位情况、有无违法分包情况,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批及执行情况、样板引路、领导带班制度执行情况、公司、项目部定期质量检查落实情况、进场材料产品先检验后使用情况、施工试验送检情况、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的验收情况、质量问题的整改和质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情况、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安全防护用具配备及使用情况、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拆方案制定和实施、安拆人员特种作业资格、办理产权备案、安装告知及使用登记等情况、安全防护情况、施工临时用电及施工机具的安全使用情况等;监理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信息包括:项目监理机构人员资格、配备及到位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关键部位和工序的确定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内容的执行情况、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进行审查情况、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核查情况、见证取样制度的实施情况、实施巡视、旁站、平行检验质量监理情况、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的复查情况、质量事故报告执行情况、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审查自并参与分户、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情况等。

(5)工程项目控制资料信息。包括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工程定位测量、放线记录、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检(试)验报告、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表、施工记录、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合格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设备调试记录、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制冷设备运行调试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节能设计变更、节能专篇、节能备案、节能施工方案、监理方案、进场节能材料、设备的质量证明材料、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监机构责令整改回复、工程质量事故及事故调查处理资料等。

(6)工程项目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信息。包括屋面淋水试验记录、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抽气(风)道检查记录、幕墙及外窗气密性、水密性、耐风压检测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节能、保温测试记录、室内环境检测报告、给水管道排水试验记录、暖气管道、散热器压力试验记录、卫生器具满水试验记录、消防管道、燃气管道压力试验记录、排水干管通球试验记录、照明全负荷试验记录、大型灯具牢固性试验记录、避雷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线路、插座、开关接地检验记录、通风、空调系统试运行记录、风量、温度测试记录、制冷机组试运行调试记录、电梯运行记录、电梯安全装置检测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第三方检测报告等。

(7)计划统计信息。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分析资料、工程统计资料、劳动力供需计划、材料供需计划、设备供需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各种台账的功能等。

(8)现场管理和工程协调信息。包括现场管理信息、内部和外部关系协调信息等。

3工程监管信息化的目标

(1)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省、市、县(区)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

(2)建立和完善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

(3)各级工程监管单位逐步实现监督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实现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并跟踪落实;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施工现场实时上传施工、监理行为数据,材料、构配件进场报验及检测数据、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安全数据的录入和储存;实现移动执法,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

4工程监管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1)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工程建设过程涉及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关系、多个环节。因此,工程监管信息化应充分考虑参建各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日常办公管理、信息集成、信息、施工过程监管、项目远程监控、多方协作等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数据,实现资源的信息化。

(2)以科学发展观搭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工程建设过程参加单位和人员众多,信息化监管要顺利推广,平台的易用性、灵活性、拓展性和安全性应在信息化监管平台搭设的时候应得到充分的考虑。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计数机单机操作和简单的互联网应用,这远未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认识和体会信息化管理为施工企业带来的高效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管理的水平、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部之间、企业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

5结语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 医院 监管模式 探究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每个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是各不相同。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是各尽不同,但如何避免管理现状中的不足,建立完善的监管模式,却是一直在探索追求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理念、方式落后

当前医院的基础财务管理水平各不相同,而且每个管理层对财务数据也是各有要求和差异,财务没有发挥期望的管理和监管效果,这种现象在其它行业里也有发生,认为财务没有很好地监管和控制各项业务的进行,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为了完成一些必要但没意义的程序。财务信息化缩短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但很多医院仍然采用传统的记账、算账方法,仍然用原来的财务核算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管,这些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医院各项业务迅速增长的需求,会导致医院逐渐失去发展机会。

(二)财务内部控制不够强大

医院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处理业务,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据,电脑处理的准确性极高,但人们过于相信电脑,降低了敏感性,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比如说电脑中毒,人员岗位划分不清楚,出现漏洞等。所以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力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三)医院管理层忽视了财务监管的重要性

医院管理中财务监管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个别部门和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了不支持财务监管的事情发生,有些人还甚至认为监管的太严,认为财务人员做事太古板,不解放思想,导致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业务的开展而忽视监管的规范化,在资金管理方面有些管理层只重视前期的投入,忽视对后期的效益评价,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中还有一种比较不好的现象就是重视业务收入,忽视支出管理。

(四)财务数据利用率不高

当前很多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只局限在财务凭证的记账、统计、报销等使用功能单一的财务软件上,无法建立一个可以供医院内部人员共享资料的服务器,很多部门不能与其它部门交换数据资料,导致了医院人员不能对信息的高利用率。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保障医院各项日常事务的正常运作,还要管理药品采购、医疗服务、科室盈亏、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等,但在除了日常工作方面的其它管理工作中,缺乏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换的平台,客观上造成了不能共享数据信息。部门与部门间的数据核对和核查不能定期进行,也就导致了财务部门收集到的信息千差外别,相当混乱,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工作效率自然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医院管理层要重视并统筹规划

医院财务管理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将医院财务工作做到井井有条,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工作流程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涉及到医院整体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影响到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信息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医院必须要采取措施推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首先,上级领导要重视,从建设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围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中心,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加快建设财务信息化

医院要想实现基于财务信息化的监管模式,必须要从根本上着手,将硬件和软件结合统一起来,合理规划,全面提高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医院应总结财务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的分布特点,根据分布特点和医院对信息网络的需求情况,建立以HIS系统为基础的服务器或可以独立运行的服务器,确定所要建立服务器的标准、布局、技术要求等,达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目的。医院还要不断完善所需软件的功能,利用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整合特点,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培训财务人员和引进优秀人才

信息网络时代,医院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更高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核算管理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因此,医院要及时培养现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他们展开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要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方面的综合、系统的培训,帮助财务人员熟练掌握财务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地使用和维护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在对财务人员培训结束后,医院管理层可以适当地组织考试,巩固财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医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情况,引进综合素质高、财务信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填补医院财务部门的人才空缺,壮大财务人员队伍。

三、结语

医院财务信息化进程可以巩固和完善监管模式,给医院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将财务事务集中管理、信息高度共享,也才能发挥信息化应有的巨大作用,使医院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加快医院财务核算管理信息化的脚步,巩固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元蕾.建设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化;港口;危险货物;监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216-02

水路运输较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水运危险货物也是相对较安全的运输方式,随着杭州经济的不断发展,汽油、柴油、液碱、硫酸等危险货物的水运量也不断攀升,2009年杭州港危险货物吞吐量达315万t。水运危险货物的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安全监管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更加科学的方法提高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

1 杭州港危险货物管理现状

杭州港由运河、钱江、萧山、余杭、富阳、桐庐、建德、淳安9大港区组成,目前,杭州港拥有危险品码头19家,港口经营的危险品种类主要有石油及其制品、散装液体化工产品等,具体货种有:原油、汽油、柴油、煤油、重油、硫酸、盐酸、液碱、甲醇、甲醛等。各港区都有专门的管理所负责辖区危险品船舶和码头的安全管管理。

2 杭州港危险货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主航道船舶通行密集,安全监管难度大

危险品船舶进出杭州港主要经过京杭运河、杭申线、钱塘江、北塘河、渌渚江等主要干支线航道,船舶通过量大;根据运河港区义桥所观测,2005年后,船舶进出京杭运河市区段的通过量已超过了20万艘次,平均每天有500多艘次。现有的绝大多数码头为顺岸式,根据规定码头可以停靠二至三档,有些船舶停靠码头装卸时占用了近1/3的公共水域,使原本狭窄的航道更加拥挤不堪,再加上一些船员的违章行为,容易引起水上交通事故。危险品船舶从进入杭州港水域到装卸的码头最远有120多公里的行程,途径市中心人口密集区、三堡船闸和水源保护区,若发生事故将对杭州市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影响,运输途中安全监管压力相当大。

2.2进出港船舶申报和指泊调度手段落后

目前,进出港船舶向目的地码头港区提出申报申请基本上都是采用纸质书面申请的方式,申请单位要派人坐车将正式的申报单送至管理部门,或者先以传真方式申报,出港前将正式的申报单送达。管理部门需将同意的申报单登记,并按月份统一装订,以备查阅;这样做即费时又费力,码头企业有意见,管理部门也力不从心。

抵达杭州港的危险品船舶到码头装卸作业,由管理部门统一开具指泊调度单,然后船舶凭该指泊调度单到码头装卸货物,及办理进出港签证手续。而纸质指泊单具有容易丢失、损毁的特性,若船舶在进港时不小心将其遗失,则必须重新回到管理部门补办手续,以致重复性工作产生。

2.3内部管理信息目前不能共享

各港区只了解本辖区危险品码头的数量和作业货种信息,不能及时获取其他港区的码头和货种信息,容易产生管理的漏洞。如桐庐和建德港区都没有危险品码头,富阳港区没有散化码头,但每年都有数十艘次的油品或散化船舶通过船闸进入以上港区,运输量近万吨。另外,在实际管理中,也常发生一条船舶载着杭州港没有能力装卸的危险货物进入杭州港,到了辖区站所才发现码头没有装卸该危险货物的资质的情况。

2.4两种申报内容基本相同,费时费力

海事的危险品申报又分为船申报和货申报,加上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一共有3张申报单,危险货物申报包括:船舶进出港申报、危险货物运输申报、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分别由海事管理机构和港口管理机构受理和批准,并相互通报。杭州港的海事和港口管理都归于同一个单位,所以不存在相互通报的情形,申报单证过多给申报人和管理部门增加了无谓的工作量,费时费力。

2.5对危险品码头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港口法》规定港口管理部门要对有特殊用途的码头进行重点巡查,这里所说的“有特殊用途的码头”应当包括危险品码头。因此,杭州港将危险品码头列入重点巡查对象,并规定了各港区每年对辖区危险品码头的检查次数不少于4次,虽然个别港区在执行过程中能做到每个月检查1次,但由于检查项目较多,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现场检查草草了事,时有发生。

3 提高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效率的手段――管理信息化手

3.1有效运用视频监控降低管理成本

在各港区主要报港点、主干航道、桥梁和船闸安装监控探头,通过远程遥控前端摄像头进行转动和缩放,全天候监控重点水域,加强危险品船舶在港区内运输的动态监管。加强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监管,危险品码头作业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危险品码头作业区域24小时静态监管,以弥补管理部门日常安全检查频率少、检查力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指泊调度、应急指挥和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的核实等工作提供视频支持。

3.2推行网上申报系统和电子报港,提高管理效率

利用现代网络优势,推行网上申报系统,不论船舶申报、货物申报还是作业申报,申请人只需通过网络,就可向管理部门提交有关申报;管理部门及时将受理情况和结果反馈给申请人;考虑到船舶进出港申报和港口作业申报内容基本相同,可以合并成一个申请进行申报,建立申报和危险品码头资料信息平台,共享杭州港各港区的危险货物管理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等带来的管理弊端。

推行电子报港,船舶通过手机短信手段向管理部门报港,甚至可以在不停靠的情况下,办理进出刚手续,实行船舶中途免停靠报港服务,解决船舶停靠次数多带来的费时、耗油、不安全因素增加等问题。

3.3运用GPS加强危险品船舶监控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5篇

系统作用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可实现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监管、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等三大功能,即事前(日常生产安全)的监测预警、防范以及综合性的危机处理框架、机制与技术储备;应急事件发生时进行快速、准确、科学地检测、监测、评价(估)事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提供统一的决策指挥平台,向公众提供实时紧急救助信息和服务等。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功能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具体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三类共13个软件子系统,部分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5所示。

系统应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和地理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即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联动,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控预警、事故的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为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日常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指挥及联动提供支持,各子系统具体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安全管理

为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日常安全监管、应急值守工作和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包括如下5个子系统:

接警处警与应急值守子系统。接收生产现场关键装置和重点位置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自动检测仪报警和人工电话报警;根据报警事故地点、类型等提供地图位置、事故点危险源分布等相关信息查询;进行事故的分类处理,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通知相关处理单位;记录接警处警过程,提供处警过程回放;对报警记录提供分类查询,进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等。

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及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子系统。生产企业通过客户端向所属政府监管部门的平台登记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和应急资源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平台根据企业登记内容进行危险源、脆弱性目标和应急资源在电子地图上定位和详细信息的调用、查看、统计分析等。

事故应急演练子系统。构建并模拟各类事故类型,联动其他子系统选取演练的流程、确定演练的方案,利用政府监管平台的通讯设备、安全监控设备和大屏幕、应急辅助决策指挥系统等并结合现场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存储演练过程的数据、文件,并可进行回放,对事故演练进行总结、评分,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成员单位、学习内容、培训考核记录和案例管理。

行政执法子系统。根据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提供案件信息填写及流程管理,提供法律法规等执法依据查询,归档执法案件综合信息,提供分类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

系统管理子系统。对用户实施严格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所有用户信息和权限统一管理,系统分级分层授权,数据分级分层管理。

安全监控预警

对生产现场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收集和掌握各种现场信息并加以综合集成和分析处理,进行事故提前预警,并为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对生产现场的重点设施、道路、港口等固定场所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当发生事故时,可通过移动监测车实时获取事故现场的视频信息,便于指挥决策。

综合参数监测预警子系统。通过在重点装置、要害部位安装可燃、有毒气体检测设备和气象监测设备,可进行日常的安全参数和气象参数监测,及时获取异常情况下的预警和报警信息,并能为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实时现场信息。

危险品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子系统。登记进出所辖区域的车辆信息,通过GPS对辖区内车辆进行定位,提供车辆辅助导航和指挥调度,实时监控、查询、记录辖区内车辆运行情况,进行车辆实时信息和历史信息的统计分析并可自动生成报表。

企业生产安全监控报警与设备状态监管子系统。实时监控所辖区域内企业的安全监控信息和安全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定位企业安全监控设备并查询相关信息,接收、管理企业安全监控报警信息;自动检测企业安全监控系统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时进行报警,将故障信息告知责任企业进行处理。

应急指挥

在突发性紧急事故发生时,提供完备的基础数据和应急决策支持。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根据事故处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实时采集现场气体泄漏的浓度信息、现场视频信息以及实时的气象信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事故进行预案查询与启动、事故影响分析及预测、事故应急综合信息支持、事故应急辅助决策与指挥,进行事故重演与应急救援过程回放。

危险品应急信息查询子系统。在日常危险品安全管理和发生危险品事故时,快速提供危险品详细特性信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法;在不能确定发生事故的危险品类型时,能够根据现场危险品性状和伤员症状表现等快速确定物质类型,以便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

事故后果模拟及风险分析子系统。应用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对所辖区域内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后果计算和分析,形成设备设施失效频率、点火可能性及多种事故后果模拟计算的后果库和风险库(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提供事故发生时对应后果和风险的快速查询;事故现场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实时计算其事故后果和风险,为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参考。

信息子系统。系统通过网络、电话、无线通信等多种手段事故预警信息和应急信息。根据所辖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接警信息启动对应应急预案,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组提出的预警建议,适时调整预警级别。

应用情况

目前该系统已在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西省晋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州南沙(小虎)化工区等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以广州(南沙)小虎化工区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管理监控系统应用为例,通过两年的应用效果看,有效地解决了危险源的监控预警及事故应急指挥功能,在一周内的数据样本中,有效报警32次,过滤无效报警102次,重点监督处理了12个报警信号,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便于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产业化前景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层医药市场 信息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R4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7-02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同时,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已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明确提出要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针对药品经营行为不规范、购销渠道不清、票据管理混乱等问题,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过票经营、买卖税票、行贿受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虚假药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达到规范药品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目的。

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作为国家行政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单元和载体,其所代表的基层药品市场情况是我国药品市场现状的最直接反映,探索对县一级基层药品市场信息化监管,是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医药市场监管,构建现代医药卫生体系、实现现代医药体制改革有序、高效的有力举措。

此次笔者根据在东源县医药系统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该县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情况,从构建基层药品市场信息化监管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实现基层药品信息化监管的方法。

一 东源县医药市场的现状

1、东源县的基本概况:东源县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河源县、河源市郊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是广东省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县,全县区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60%,下辖21个乡镇,总人口56万。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是广东省16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2、东源县医药市场的基本数据:东源县现有药品生产企业3家,批发企业3家(由于历史原因,其中2家位于该县上一级地级市市区,1家位于乡镇,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乡镇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117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4家,中心卫生院4家,乡镇卫生院17家,村级卫生站所377家,个体诊所8家,县级计生服务机构1家,乡镇计生服务机构21家。

全县根据乡镇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情况,以中心镇为核心共分为5个片区,分别为:县城片区(仙塘镇、义合镇、新港镇、锡场镇、半江镇、新回龙镇)、灯塔片区(灯塔镇、骆湖镇、顺天镇、双江镇、涧头镇)、船塘片区(船塘镇、上莞镇、漳溪畲族自治乡)、蓝口片区(蓝口镇、黄田镇、柳城镇、曾田镇、叶潭镇)、黄村片区(黄村镇、康禾镇),涉药机构分布如下表:〖FL)〗

表 涉药机构分布情况

3、东源县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东源县由于成立时间晚,县城选址距离市区仅7公里,县城基本上无常住人口,处于有县无城的现状,且其地理位置处于广东珠三角地区北上与梅州、江西地区南下的交通干线,造成了该县医药市场复杂的局面。

一是渠道复杂:

辖区批发企业的药品来源:主要为省内大型区域性药品批发公司和药品生产厂家;

药品零售企业药品来源:辖区内的药品批发业务基本上被周边地级市药品批发企业所垄断,根据该县药品监管部门历年的监管情况反馈,外地药品批发企业市场份额接近90%,本地药品批发企业仅仅依靠配送部分乡村卫生站所生存。同时,外地药品批发企业为争夺市场,以低价竞争的恶性手段反复争夺,造成同一家药品零售企业出现购进渠道多、变化快的特点,平均每家药品零售企业的供货批发企业有7-8家,更多的有出现十几家,但很大一部分只发生过一至两次业务关系,更出现有同一品种药品从多家批发公司购进的现象,药品购进乱象环生。

乡镇和县级医疗机构药品来源:乡镇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由中标基药配送企业进行供应,渠道明晰;县级医疗机构实行阳光采购,由中标企业企业进行配送;

疾控机构疫苗及计生服务机构计生药品来源:疫苗由上一级疾控部门配给,计生用品由上一级计生部门按照需求配给,来源单一。但其配给数据未能纳入国家和省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监管有待加强。

二是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主动收集药品信息和提升素质的能力欠缺:

根据每年一度的该药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统计,目前,该药品从业人员为620人,其中药品生产经营企业193人(厂家45人,药品批发企业24人,药品零售企业124人),医疗机构436县级医疗机构17人,镇级医疗机构21人,村级卫生站所377计生服务所21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具有大专药学及相关专业以上的药品从业人员仅有41人,占21.2%;医疗机构中具有大专药学及相关专业以上的药品从业人员仅有52人,占11.9%。

除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收集、上传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药品从业人员外,能主动学习和定期收集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药品质量抽检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药品质量公告和药品法律法规的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对药品信息的更新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每年一次的药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巨大的知识断层。

三是监管难度大:

药品批发源头主要为外地企业,由于受行政执法区域限制,无法对外地企业进行调查取证,使得对药品购进渠道监管难以进行把控。

涉药单位基数大且主要分布在乡镇、村一级,呈现面广、线长、点散的特点,监管半径大,根据该县药品监管部门统计,平均每次行政执法的路程超过200公里,在路上的时间接近3个小时,造成执法时间长、反应慢、效率低的局面。

二 选择东源县为试点进行探索的理由

1、东源县的医药市场现状具有普遍性:该县医药市场购销渠道的复杂、药品从业人员素质的欠缺及监管难度大的现状在全省县区一级,特别是在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县区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代表性,选择这样的县区基层医药市场进行信息化监管试点,是破解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的难点所在,也是完善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医药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尝试。

2、具有示范性: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有限,建立健全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将给当地经财政收入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该县可以在现有财政基层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将给全省其他县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他的县区经济实力更强,完全可以在此基层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将为构建全省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具有可行性: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经要求所有的药品必须实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工作,并在2015年实现全品种上传。同时,国家、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经实现对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的全电子监管,并已经完成对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批发企业的数据上传。县区一级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完全可以在国家、省电子监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与国家、省电子监管平台的对接,实现从国家到县、从生产到流通使用全过程的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

根据江西省农村药品经营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的调查数据,在对该省30个示范县进行信息化网络建设中,江西省财政和各县财政共下拨784.82万元的建设经费,平均每个县的经费在27万左右[2],在经费保障上应该可以承受。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准入门槛已经很低,构建该系统的费用可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且还可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实施的费用,减轻财政负担,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三 对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的构思

结合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码工作的实施和国家、省电子监管平台数据上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利用现代化电子和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与国家、省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无缝对接,构建上下联动、互联互传、实时在线、全方位覆盖的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电子监管平台。

(一)基层药品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的主要出发点:一是要管住销售渠道,即要管住企业、管住销售人员,杜绝无资质的药品销售企业和销售人员进入辖区,避免发生非法购销行为;二是要管住货,即管住所有的药品,要实现药品从进入辖区开始到销售和使用终端的储存、销售、使用情况,真正做到来源清楚、去向明确;三是要依托平台实现信息化监管,形成在线动态监管、针对性监管、药品预警和召回全过程控制的监管体制,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节省执法成本,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有力保障。

信息化监管平台示意图

(二)关于平台的设置

1、构建一个覆盖全县的基层药品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在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设立药品安全监管中心,实时动态对全县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情况进行在线监测。

2、在全县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使用单位设置监控终端,监控终端包括管理软件、扫描设备、电子监控设备、信息读取设备等,监控终端通过网络连接到县药品安全监管中心,在药品的生产、入库、销售、使用的所有环节实时上传相关数据。

3、具体操作:

(1)生产企业:对药品生产全过程通过监控设备实行实时监控,药品检验数据在线传输,药品入库、出库流向在线上报。

(2)批发企业:外地批发企业在进入我辖区发生业务关系之前必须先到县药品安全监管中心进行销售人员和企业资质备案,并领取电子监管密匙。在发生业务时,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出库记录必须实时上传到县药品电子监管中心系统,同时,销售人员到达现场给销售对象现场配送药品时,必须通过电子密匙进行验证和实时上传该对象购进药品的数据。

(3)药品零售企业:购进药品时需要求药品批发企业销售人员在销售终端进行身份认证并上传购进药品数据,同时,对所有购进药品进行扫描验收上架,确保上架药品数据与批发公司上传数据一致,扫描数据实时上传。

在销售药品时,对非处方药要实时上传药品数据,对处方药,销售过程中要通过身份证识别仪器采集购药人员的身份信息,并与药品数据同时上传。

(4)药品使用单位:设置有药库的药品使用单位,在药品的入库和出库时必须实时上传药品信息;

无药药库的药品使用单位,在药品进入药房时,对所有购进药品进行扫描验收上架,确保上架药品数据与批发公司上传数据一致,扫描数据实时上传。

在进行药品配制和使用时,需实时上传配制的药品信息和使用人信息;对特殊药品建立报警和动态监视制度,严格审查药品信息和处方,并将数据上传。

(5)疫苗及计生用品储存使用单位的监管:疫苗和计生用品由疾控部门和计生部门统一调配,县一级疾控部门和计生部门在从上一级疾控和计生部门调配疫苗和计生用品时,需把相关数据上传到监管平台,由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后发函与有关部门核实,并对储存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使用过程中,需实时上传相关疫苗和计生用品信息,并把使用对象信息一并上传。

探索构建基层医药市场信息化监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药品在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使用环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性,破解医药市场乱象,真正实现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7篇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信息化监管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应用信息化技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念强化基础工程建设、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更可谓实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然而在建筑行业,由于基于信息化管理理念开展全方位建设的实践进程起步较晚,因此总体上展现出了信息化改革管理推进缓慢的局面。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希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切实提升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及服务水平,同时他们又担心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既想发展又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

2、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实践的特点及难点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决定其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及建设地点的分散导致的离散性;由建设对象单件性导致的生产过程一次性、按需制定性及不可复制性;由业务环节、子系统逻辑联系性不强导致的业务松耦合性;由生产人员、材料不确定导致的流动性;由行业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强、不能开展流程化管理导致的非标准性及随机事件频发导致的突发特性等。这些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当前鲜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全面应用,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特性借鉴其他行业模式展开对不确定性、充满特殊性质行业的信息化控制。综合以往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施工行业管理的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行业内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客户的管理水准是高端的,然而其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却往往不能充分适应用户的现实管理需求,同时又不能强迫用户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管理模式。而过分的迁就用户管理习惯同样会造成计算机庞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只能停留在肤浅信息化建设的层面,或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受到技术瓶颈的牵绊,这一环节便是在建筑行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3、建筑行业管理中信息化应对策略的科学实践

3.1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理性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而是应从行业研究强化做起,以遵循行业特性为根本,以夯实基础建设为前提,以成本控制为目标,以信息化持续发展为动力才能最终使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契合行业的业务核心特点,并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适应性提升。倘若一味的追求资质与表面形象的建设,那么势必会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对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认清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又复杂的重任,而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短暂目标。同时坚决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流程式施工管理,避免不务实、追求快速建设的不良现象,总结经验教训,从本质出发,制定科学的建设策略,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之路走得更顺畅、更持续。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我们应从理性观察、理性看待的角度出发,不应全面依赖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不应将其赋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奇色彩,将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延伸的过于宽广,而是应充分树立计算机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工具,是被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智能化、现代化控制特色,使之与人脑的充分优势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高效完备的融合,并最终使两者在契合的良性发展中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施工企业管理者还应以清晰的改革管理思路认清行业任务的核心发展目标,既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机械式管理方式,开展滞后性管理,忽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密集型生产企业、工业式施工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而应从适度强化做起,促进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人性化管理的充分融合。

3.2适应行业特点,推进信息化动态管理策略的完善建立

针对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基础、标准化管理环节相对薄弱,没有适应施工企业发展特色建立统一、成熟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开放性优势,采取循序渐进提升、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式,从完善建立建筑业务信息化系统入手,从创新、再学习、再改进等进程控制入手,推行温和建设的改革发展,才能有效避免行业由于过激烈的理念碰撞而造成休克式的不良发展。依据行业中不确定性变革因素较多的现状,我们还应充分依据动态式管理策略促进信息系统的全面完善,而非可复制的一沉不变式方案规划的固定管理。

3.3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

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完全依据外包管理或充分利用内部能力进行开发建设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适度投入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采用内外统筹结合的先进模式构建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采用对外合作、强化内部建设的共同提升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科学性、系统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应充分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稳固持续投入、量力而行,使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及维护投入在科学的配比下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