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闻娱乐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娱乐化现象起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从报业产生。当时正是广播的黄金期和电视初创期,面对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报纸为求生存,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向日常娱乐方向转型。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最早尝试应属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它的制片人唐・休依特说《60分钟》“是要开创一种与传统的一本正经的问题(issue)探讨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要用‘讲故事(stories)’取代‘探讨问题’”。①经过“像好莱坞包装电影那样”对现实进行的包装,《60分钟》报道的新闻事件和黄金时间播出的故事片相差不大,有情节、有冲突、有悬念,主持人或记者常常像侦探一样追踪事件的原委。《60分钟》获得巨大的成功,同行们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而新闻的娱乐化制作模式进入中国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实践虽并非尽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样,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大地上落户并且逐渐走向繁荣,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具体说来,是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催生了当代新闻的娱乐化功能。
首先,新闻娱乐化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为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当时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和主体,大众文化鲜见自己的领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体制的调整、国外各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逐渐形成了主流、精英、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日渐式微,而大众文化却因为对普通平民阶层的关怀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成为大众文化制胜的法宝。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也不得不正视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选择融入大众文化并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些要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场化运作要求媒体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决定了媒体不可能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必须向市场要饭吃。广告便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受众数量最大化的追求成为媒体的目标。而普通市民阶层既是受众也正是一个庞大的媒体消费群体。传媒在坚持新闻的基本特性如真实性、贴近性、相关性基础上,努力尝试信息的传递能融入到接受主体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说,媒体市场化的尝试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深刻的现实依据。
当代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还折射出了传播理念和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国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确定“喉舌论”这个功能定位的同时,也就认同了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主体对接受主体说”的单向行为。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单从对接受群体的“受众”概念的指称,就已经埋下了“被动接受”的伏笔。在这个理论中接受群体的主体意识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群体普遍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高涨,这种运作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的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观照点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对受众的潜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更倾向于将接受群体称之为“接受主体”,而非“受众”。新闻传播也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
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体的娱乐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毫无干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实践为新闻报道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今日说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运用故事化手法结构节目,并运用多种叙述技巧进行包装,从而使故事生动引人,最终让接受主体在轻松愉悦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闻娱乐化倾向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闻娱乐化现象还将引起我们对于新闻属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中走新闻娱乐化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新闻商品特征的认同。作为新闻,它应具备新闻的基本性质、原则和价值,以保持其新闻归属;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传统的文化思考,认同一方则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舍弃。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不得不将二者的对立最小化,尽可能二者兼顾。如果我们将新闻文本从本质上认同为既是新闻又有商品的属性,两种属性同时同等存在,新闻和商品两种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就引出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多律”原则。偏废商品原则,新闻媒体将难以维持生计;而若偏废新闻原则,则意味着对新闻严肃主题的背叛,新闻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应是其他什么东西。
我们肯定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贡献,并不意味着它就完美无缺。实践中,新闻娱乐化带来的问题和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硬新闻比例减少和软化问题,例如商业炒作、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泛滥问题,例如有些新闻格调不高、低俗媚俗问题等。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审视新闻娱乐化取向后所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娱乐化 度
一、引言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在国外盛行,可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这类新闻娱乐节目。尼尔·波兹曼曾经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幅上升,硬新闻也在此基础上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内容和形式上愈发注重报道那些具有娱乐色彩的新闻,偏好现场却轻视解说地对节目进行包装。在新闻价值取向中,趣味性、娱乐性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编排手法上多用娱乐的方式来传递新闻,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节目后期动用多种制作表达方式,比如主持人的另类评述,音乐、影视素材的加工利用,字幕、漫画、Flash的应用等,以此充分调动受众的试听阅读兴趣。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新闻类电视节目渐渐丧失了媒体的责任,缺乏理性和自觉,违背了娱乐化存在合理性的度。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的纵容,一直发挥着政治舆论武器的电视新闻节目作用将改变并发生扭曲或异化,很容易偏离健康、良性发展轨道,进而沦为娱乐的工具。
二、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存在的“度”
(一)传播主体的“度”
笔者看来,娱乐化的“度”,这不仅仅表现为节目的量度,更是在态度、法度、公信度、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了度就会防止节目制作一味追求娱乐性地盲从而丧失新闻本来意义。我国法规、政令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从业人行为都有所监管。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进行报道时必需对社会公众负责,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人性化角度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在现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完成自我约束更好的为受众服务。要履行好、牢记住、发挥出自己把关人的身份和作用。报道有意义的选题,精选新闻信息内容。而最重要是应遵循把握以下两点:
1.把握新闻节目的本质内涵
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个分支,因各自所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与广播、报纸、互联网形成了新闻传播领域中新的格局。电视新闻节目是当前观众了解社会新闻、国家政策走向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本身来讲,一直追求公信力,提高观众兴趣打造吸引力提升节目品牌。但娱乐化的新闻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公信度。面对残酷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新闻一定要回归本位,以“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肩负新闻传播的诸多传统功能。否则会因漠视新闻内涵,无法涵盖新闻价值丧失节目本质失去新闻灵魂。
2.明确电视媒体责任意识
当前电视媒体处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更要意识到自身“社会公器”的角色切不可失职。要自觉地把握自身社会文化角色,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作用和教化引导的社会功能。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转变思维层防止片面追求收视率加强媒介的自律。其实,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也折射出现今我国电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粗制滥造和盲目跟风的弊端。开拓前进的动力在于努力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能提升魅力。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真正起到“纽带”“桥梁”的作用,通过制作和把关,传播有价值、客观、公正的信息,制作出高品格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提高关注度认可度。
(二)接受主体的“度”
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电视事业步入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同一空间多套电视节目将通过多种形式播出。加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确立,多元化和市场化促使社会结构向自主分群转变,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革命,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个阶层的受众对于电视媒介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并为之建立社会基础。受众的意见也直接左右着电视制作人的思路和考量,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因此,在新闻节目大肆娱乐化时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关键词】民生新闻;娱乐化;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91-01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以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生新闻的平民化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收视率以及广告销售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民生新闻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新奇的元素,叙述方式也新颖独特,无形中带有较多的娱乐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应大众文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娱乐性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一、地方民生新闻的娱乐构成
(一)标题的娱乐化
目前,许多民生新闻在播出一些新闻事件时,往往先会给它起一个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名字,像“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耍耍”、“该怎么孝顺你?我的母亲”等等。这些名字让观众一看就会感觉到有趣,同时也为民生新闻添加了一些娱乐成分。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因此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标题的娱乐化对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及提高收视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持人与播出方式的娱乐化
民生新闻的播报不同于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往往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进行播报,新闻的严肃性比较强。而民生新闻的播报就不同与此,首先主持人是站着播报的,而且在使用语言时有的采用的是方言,并非全部是普通话。像山东电视台的《百姓百事》中的两位主持人,他们在播报节目时穿的是长袍马褂,整个播报过程跟说相声似的,引来了观众的喜爱。还有《民生直通车》中的主持人孙亮也特别独特,他在讲解民生新闻时显得特别随和,跟拉家常似的,一改新闻播报的那种严肃性、古板性。
二、民生新闻娱乐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今,播报民生类新闻的节目越来越多,因此节目不可避免的会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这种低俗文化集中表现在有些节目为了迎合一些群众有时会费尽心思的去寻找一些低俗事件以满足观众一时看热闹的心理。要不就是所播报的内容偏离了社会伦理观念,过于趋于庸俗化。整体看来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的问题并不是娱乐化,而是娱乐的低劣化。民生新闻类节目在播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娱乐的方向以及娱乐的程度是当前民生新闻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地方民生新闻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新闻关注的多是街头巷道中百姓的日常事件,包括反应社会论理性的现象、市民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市民在民生新闻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渐渐的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市民对地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也在不断地凝聚着社会人际。
地方民生新闻是一种本土化的新闻媒介,本身就具有接近性,且为构建和谐的地域文化发挥着巨大功效。民生新闻往往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结合起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渐渐地产生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地域文化是连接人们之间的纽带。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往往会在他们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进一步强化本区域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目的。以地域文化作为根基,在塑造地域差异同时,为民生节目赢得地域优势,进而提升民生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可以说主持人是新闻栏目的代言人,他的表现能力以及受观众喜爱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与他人有所不同,必须凸显自己以及节目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的喜爱。毫无疑问,民生新闻带有地域文化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语言上。浓厚的地方特色往往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进而会更加关注这类型节目。因此,有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定会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主持人就是节目的“脸面”,一方面他们能让所播出的节目树立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为节目增加一些人际传播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节目的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也会成为新闻权威性以及风格化的标志。民生类节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感彩,一个节目的金牌主持人会将节目中所体现的喜怒哀乐通过他们自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一方面扮演节目的串联者,另一方面又是节目内容的体现者与表达者。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讲,培养有能力的节目主持人,打造“金子招牌”是保持节目长久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何谓新闻娱乐化?
何谓新闻娱乐化?一般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阐述。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绯闻案,成为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
以上阐述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提供娱乐的功能的异化,即:它放大了娱乐新闻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与“娱乐”有关的节目,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然而,纷繁热闹的娱乐化表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经济、政治、文化及受众等因素综合促成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本文限于篇幅,主要从传媒经济的角度来解析,并关注一下两者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媒介经济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就是“受众”。首先分析一下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的心理和需求。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分级理论,人们在一些本能、低级的心理需求,如吃、穿、住等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转向进一步的精神需求。当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和富裕之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以及竞争和各方面压力的加大,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精神调适的需求急剧膨胀。CBS的王牌主持丹・拉瑟提出的著名的“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外受众还有普遍的从众行为与心理,于是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其次,从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媒介,其经济实体的属性被大大强化,这些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要市场就必须使产品有消费者;而要有消费者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②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无虚饰、不空谈,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观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以前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
于是不难理解,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中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的共同点在哪里呢?
媒介的选择是:娱乐。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伴随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在报刊界,1991年左右周末报纸盛行;1994年左右晚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迅速占领大片媒介市场;1996年左右都市报以彻底市民化、平民化的姿态成为报刊新锐,在媒介市场上气势逼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理念制作新闻的基本准则,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走向市场的我国媒介,娱乐化日益成为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新的出发点。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娱乐新闻和娱乐类的板块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效益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③
三、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经济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媒介走向市场、传媒经济的发展成为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新闻娱乐化的繁荣甚至泛滥自然会对传媒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就近期或短期的行为来看,新闻的娱乐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媒介经济一时的繁荣,赢得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注意力,吸引了广告客户,赚足了广告费,但是这种影响(我们在此不谈新闻娱乐化对政治、社会层面的影响以及对客观、公正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理念的冲击)是否可以维持长远和广泛却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虑。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分众化传播已成大势所趋。传媒经济作为经济的一种形式或者说一个部门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属性和特性。喻国明教授就曾经指出: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它所拥有的是社会公众给予的“注意力资源”。传媒之于市场的价值大小关键在于它通过其受众所产生的对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传媒的市场价值并不仅仅是由于它所凝聚的人群数量简单决定的,因为人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能力以及他们的决策力、消费力或“话语权”是有差异的,有时这种差异还是相当巨大的。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显然,如果一个传媒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提供卓有成效的信息支撑、知识支撑和智慧支持,那么,这个传媒之于社会的价值就十分巨大而显赫了。④从中不难看出,媒介受众的数量并不能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是媒介所影响受众的质量。
媒介选择走娱乐化的路子,这种做法只是低层次的,它实现了普化,但却没有达到精化,因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或者说能够对社会决策产生影响的人大部分对浅俗的娱乐和娱乐化的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影响不了这一部分人,也就难以吸引真正有实力的广告资源。现实表述中,很多人使用“主流人群”的概念,这个人群的特征有四点:掌握消费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掌握管理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知识话语权(也就是他们属于文化精英类,至少接近这个社会阶层);掌握时尚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年轻的一代人)。⑤这个人群需要的不是鸡零狗碎的社会娱乐化新闻,他们需要报纸解答自己领域的一些发展问题及相关信息。也许以这类读者为对象的报纸发行量不是最大,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北京青年报》的发行量只有《北京晚报》的三分之二,但是广告额却超过后者,因为它的读者对象是主流人群,广告商要考虑回报和报纸的实际影响力。所以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并不是传媒经济做大做强的正确选择,也不是媒介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如果单纯地追求娱乐化,传媒经济质的提高在实现上是很艰难的。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媒介如此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了有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媒介普遍底气不足。硬新闻采编在政策和人才、技术、资金上的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却可能市场效果好的且受众兼容面宽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以求在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时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
注 释:
①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05)。
②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辉、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⑤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见http://ruanzixiao.myrice.com/gycmfzhjjdyxhgrswt.htm
④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上)》,http://tech.sina.省略/me/2003-01-24/1516163074.shtml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新闻的娱乐化也是无奈之举。娱乐节目在眼下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这一点从赵忠祥退休后人老心不老,投身主持娱乐节目《舞林大会》可见一斑。在娱乐节目得到重大发展的眼下,传统的新闻节目仍需与其进行竞争,这就迫使新闻节目去主动学习娱乐节目的优点。新闻节目向娱乐节目学习的主要方面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求留住更多的观众。一些原本在新闻节目中应当谨慎使用的技术方法,如“情景再现”,就一再被记者拿来作为增加节目耐看度的手段。
而娱乐资讯节目的新闻化可以说是泛娱乐化的更高体现。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大事,娱乐事件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点从新版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增加娱乐资讯报道就可以看出。而且大众文化所擅长的就是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大量制造信息,把引发公众的即时娱乐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并调动一切可能的现代化传播媒介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娱乐资讯报道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中国影视动态》、《影视同期声》等专项资讯娱乐节目以及《中国娱乐报道》、《娱乐无极限》等综合性的娱乐资讯节目,在河南地区有《豫乐报报团》这一综合性娱乐资讯节目。这些节目注重商业包装,并以一种栏目化的方式固定播出。
“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娱乐资讯节目的操作理念从以新闻为导向转变为以娱乐为导向,因为娱乐资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提高收视率。在电视媒体领域,收视率的意义至关重要。它对内是衡量节目好坏的重要指标,对外是与广告商谈判的重要筹码,所以说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深层目的也是服务于收视率。电视媒体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让该种节目产生更大的利润。
其次,由于娱乐资讯的不严肃性,娱乐节目中的娱乐新闻由主要靠转载、整合二手信息,转变为原创性生产。与传统新闻的严格筛选不同,娱乐资讯选择的价值标准主要是趣味、煽情和眼球效应。为此,媒体和明星也会有意“制造”新闻,很多虚假娱乐新闻就是这么出笼的。在娱乐圈,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炒作”,甚至已经被视为明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最后,娱乐资讯节目是电视媒体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选择。从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看,年轻网民是其主要受众。博客式阅读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甚至比传统电视新闻的获取方式更具忠诚度,更有互动性。这种改变使娱乐资讯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年轻人的视线,改变他们日常生活形态和思维观念。电视媒体提供的传统新闻传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制约。为应对网络挑战,电视媒体也必须开设类似的节目,对娱乐事件进行新闻播报。
然而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并不是一剂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它也有自身的问题。对于电视媒体而言,那就是自身公信力的下降。美国有研究数据表明,由于泛娱乐化问题日益加剧,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逐步下降。而国内调查数据也表明,人们在轻松接受娱乐资讯节目的同时,却对节目本身嗤之以鼻,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值和接受度都在下降。美国电视媒体的公信度约为10%,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约为5%;我国电视媒体的公信度约为30%,网络媒体的公信度约为15%。由此还可以看出,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公信度是其区别于网络的重要方面。
中国电视受众长期在新闻媒体教条式报道的影响下,自身呼唤更多的娱乐资讯,呼唤更多轻松、活泼、愉快的娱乐节目,因此自然形成了今天泛娱乐化的情形。另一方面,这也是电视媒体根据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收视率而作出的选择。这确实在一个时期内、一定范围内解决了问题。但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一旦过量就会引发新的问题,如疯狂追星族的出现和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对于这股传媒娱乐化的趋势,我们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地反思和警醒。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电视媒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首先,电视媒体应当引领娱乐趣味,而不是盲目跟风,应当更多地承担起文化建构的职责。其次,电视媒体的娱乐文化生产不够多元化,相对比较单一。满足大众需求是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最大的一个理由,但事实上很多层次的大众需要还远远没有被满足,需要我们电视媒体工作者继续不断改进。
结合笔者在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所办的娱乐资讯栏目《豫乐报报团》开播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具体实践有以下困难:
第一,娱乐资讯节目以新闻报道满足观众对娱乐的兴趣,在新闻内容选取上强调娱乐性。但如何把握好资讯中娱乐与资讯的比重,是一个需要长期揣摩的工作。
第二,娱乐资讯节目的传统定位是时尚的年轻人,但这一部分受众往往被网络媒体所夺取。如何调动年轻人的收视欲望,如何平衡节目的时尚化与受众的中老年化,处理好这个问题,娱乐资讯节目才能够与炙手可热的民生新闻相抗衡。
第三,由于娱乐资讯节目自身的特殊性,对影视文化娱乐作品及其活动的展示注定要在节目中占据相当的份额。譬如在报道演唱会的信息时,会对演唱会现场进行较长时段的报道,同时还可能有后台的花絮、观众的反应、对明星的个人情况介绍等。如何避免娱乐资讯节目成为一档娱乐赏析节目,是我们电视媒体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把握的。
电视娱乐资讯节目虽然方兴未艾,但未雨绸缪,对现状中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的不利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弊端;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一股风行世界的思潮,中国媒介也受到影响。娱乐化是新闻在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普及的今天的一个表现方式,是新闻的娱乐功能无限放大的后果,是大众传播发展的阶段性的“异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采用积极的措施去规范。
一、过度娱乐化引发的问题
新闻娱乐化不仅为新闻内容和形式带来变化,而且对大众传播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新闻娱乐化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呆板和程式化的传播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人情味,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要求。但是新闻娱乐化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一种行为,给大众传播业带来了很多困扰。
1.导致媒体告知功能的丧失
娱乐化的新闻在选材方面倾向于那些“卖座的”重大事件和通俗煽情的社会新闻。大众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娱乐化的新闻就会使受众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关注那些必须知道的新闻,从而无形中剥夺了大众对“必知”新闻关注的权利。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2.导致新闻报道的公信度下降
从表面上看,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娱乐化的报道方式给予受众更多的现场感和知情权,但实际上,其中所蕴含的危险趋势破坏了新闻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它们呈现给受众的并非对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真实再现,而是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一道道信息娱乐“快餐”。电视新闻制作人的终极信念是报道新闻而非制造新闻。如果以强大的竞争压力为借口放弃新闻原则,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犯规”,就会严重影响甚至毁坏新闻媒体在公众之中的权威形象。“在观众实际上的参与权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电视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和相对谦逊的传播方式会大大减少观众可能对电视的话语断权所产生的潜在敌意。电视传播应该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那样,把对象看成眼前可见的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拟世界里的符号”。
3.导致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活跃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求、丰富信息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就有可能使新闻的本性迷失,媒介的功能“异化”,操纵着文化走向媚俗。以“软”取胜的娱乐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成为某种带有必然性的现象,但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内涵和信息需求主流以及媒介自然属性两方面看,新闻娱乐化与市场经济的主流方面是相背离的,它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媒介的必然的、最重要的取向。
4.导致电视垃圾的产生
在现在的电视新闻中,越来越多看到的不再是主持人或记者的身影,而是新闻事件的画面,编辑们挖空心思做到事件还原、当事人讲述等,制造现场效果,受众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听新闻、了解新闻,逐渐形成了欣赏新闻、看热闹的心理。视觉媒介由于强调形象,而不是强调语言和思想内涵,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过头的戏剧化,会对观众产生“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产生厌倦感,审美悄趣和文化素养进一步平庸化。丹尼尔・贝尔认为:“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
二、电视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发展对策
电视新闻娱乐化讲求信息的感性传播,理性严重缺失,进而使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削弱了,使传播的过程情绪化,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夸大了新闻本身的娱乐功能,夸大了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元素,实质上造成了电视受众对信息获取渠道的过分依赖和单一化。“当电视网继续追求利益所在的收率时,他们偶然发现一个确保吸引观众收看他们的电视节目的方式:简单的报道新闻事件,用越来越富娱乐价值的电视范式来报道,然后紧跟着专门为电视制造的戏剧。”。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电视新闻的精品意识
新闻虽然说在大众文化阶段具有了娱乐化的亲民形象,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具有官方色彩的精英文化内容,带有官方意识的味道。娱乐化的新闻由于种种原因得到了官方意识的默许和认可,但是它还是具有向庸俗化发展的危险和可能,所以电视要避免庸俗化,就要着力打造电视新闻的精品,提高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电视新闻的厚重性,使新闻不只是成为信息传送的工具,还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娱乐之余,找准电视和文化的切合点,着重加强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成为一种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都较高的大文化的集合。
2.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的娱乐化有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讲究包装和策划,这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原因。电视新闻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拥有更大的娱乐化的空间,“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补足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就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木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在这方面的”。新闻不讲究包装而失去部分受众,和过于讲究包装而阻碍传播的效果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对新闻的报道也要纳入生产线,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从而将新闻业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产业,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完善向市民阶层开放的新闻语态
作为媒体采用边缘化的策略DD新闻娱乐化来实现市民社会的舆论场,报道来自民间的声音,声援百姓自己的舆论。虽然娱乐化还不完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国家和市民的舆论场形成呼应和互动。所以说要想革除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就要给受众一个宽松的空间,加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
4.积极引导地方台向本土化发展
地方电视新闻,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保证栏目的经济利益,很多地方台纷纷打出了娱乐化的旗号。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将新闻娱乐化看成了救命的稻草,纷纷效仿,而其中能结合地方特色创作精品的少之又少。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色,占有本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地方强势,在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市场,扩大影响。
5.加强对新闻节目的法制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规范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大众文化阶段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防止新闻娱乐化带来的新闻庸俗化和低俗化的倾向。媒介工作者更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报道的内容要为受众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
总之,面对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各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往往以此为改革后的看点,有趋之若鹜之势。我们要重视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对其利弊进行认真探讨,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让新闻的传播的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违背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田莉.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创新[J]. 新闻传播. 2014(14)
有学者分析认为,当新闻节目需要在与大量娱乐节目的竞争中立足的时候,怎么“讲故事”才更好看,就成了关键问题。电视新闻内容的软性化和边缘化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在众多娱乐节目的诱惑下对新闻节目作一些视觉停留。归纳起来,不论是电视新闻娱乐化还是其他媒体的新闻娱乐化,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而这些成因往深层次挖掘,都是“市场理念”在起作用。
传播业的结构是社会结构决定的,娱乐的泛化就是市场的深化。娱乐泛化服务于收视率或发行量,而收视率和发行量有两个作用:对内,它是产业评估的衡量指标:对外,在传媒公司跟广告商谈判的时候,它又是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所以说收视率和发行量本身就是商品,媒体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让这个商品产生更大的利润,娱乐化便成为资本的扩张和积累的有效手段。新闻节目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节目形式,不可避免地娱乐化了。
香港报业自律的困境――以香港报业评议会为个案
文章借鉴英国学者巴特勒的媒介社会学的观点,把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置身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社会变迁体现在媒介变化上,媒介方面折射出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报业评议会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它的成立、理念、运作模式、面临的困境等各方面都是香港社会变迁的缩影,涉及报界、学界、政府、公众、社会团体之问的角力,展现了香港丰富的媒介生态。报评会是在回归后成立的,选取香港报业评议会这个小切口来研究回归十周年来香港的传媒生态,算是一次小的回顾和总结。
文章选取了香港报业评议会作为个案来研究报界自律,首先梳理了新闻自律研究和香港报业现状,把报评会放在香港报业发展史和报业恶俗化两大背景下来研究,通过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如公众评价不高、不具广泛代表性、“有限度豁免被权”争议,投诉成效不足等问题,来折射背后香港传媒生态中报界、公众、政府、社会团体之间的博弈,再加上香港本身的地缘、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多种角力展现了丰富的香港媒介生态,最后对报评会的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买方市场下的传媒生存之路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传媒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素质不断提高的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媒市场“过剩时代”的到来,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受众成了各种传媒竞相追逐的对象。为了获得受众的注意这一稀缺资源,中国传媒业的体制、观念、定位、功能、经营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观念求主动、载体求移动、内容求心动、传受求互动成了这一阶段传媒业发展趋势的整体概括。
传媒仅仅拥有互动平台、互动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互动作为一种理念和运作手段,作为内容生产的必备环节。只有这样,传媒才能顺应受众需求,满足他们对亲身参与的愿望,获得传者与受者的双赢。
解读电视新闻节目《本周》的平民化特征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受众
目前,娱乐已经流行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统的大众媒体,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电视新闻节目也渐渐融入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更有甚者以娱乐性作为新闻的噱头。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娱乐化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也应该是传媒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新闻节目如果掺杂过度娱乐化元素,用娱乐去淡化大众对社会的责任与关注,甚至不惜制作虚假新闻,忘却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节目对娱乐化内容的把关和控制,应该成为媒体的重要议题。
一、新闻娱乐化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表现
从新闻形式上看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主要有:新闻标题煽情化、叙述手法故事化。
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的首要手段。在生活工作节奏较快的今天,读者往往根据有兴趣的标题选择阅读内容,新闻标题的煽情化就成了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叙述手法故事化是当代新闻娱乐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当今社会新闻的语境下,犯罪、性、暴力都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社会新闻从发展起来就具有煽情和猎奇的特点,比如:满足受众猎奇心态的内容占据了报道的重要位置,各种奇闻异事在报道中数见不鲜。
在这种浪潮中,娱乐新闻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新闻节目中脱离出来,在上星频道抑或民营传媒机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私营制作机构发行的将近30多档综艺节目已经在全国的省市级一线媒体相继播出。时政新闻也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寻找娱乐元素、追求硬新闻软化成了新的趋势。比如这几年“两会”报道中,一些媒体甚至通过名人代表被围堵的激烈场面吸引受众眼球;体育新闻除了对常规比赛的现场或非现场的消息通讯外,个别机构、电视台、媒体还在报道中无中生有运动员之间的恶意竞争,甚至曝光其隐私换取收视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参与竞争,必须通过一切手段扩大市场份额。继商业广告的恶意竞争、影视剧的你争我抢收视率的过程之后,新闻报道也成为抢夺新闻领域的市场份额之中。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节目,虽然只是帮助观众梳理报纸刊载的新闻,但是杨锦麟的圈点方式、亦正亦谐的语言,让受众充分享受到了读报的乐趣。中央电视台的《读报时间》,也同样是作为辅助受众接受新闻、阅读新闻的工具,同样也具有相当多的受众群体,所以,我们在争夺市场的份额当中,一定要学会怎么样迎合受众,取悦受众,这样才能在新闻报道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传播受众中心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主观愿望决定了对节目的定位,新闻节目大众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由于当今生活压力加大,导致观众越来越偏爱能令自己轻松愉悦的电视节目。为迎合受众心理,媒体将观众身边倍受关注的事件再放入更多放松感和愉悦性的元素,充分展现话语中的戏剧性、娱乐性,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收视率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电视新闻娱乐化对于电视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最初之时,其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电视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报道形式,促进新闻业务的改善。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着重于单一的宣传教化功能,忽略了不同受众对不同多样化信息的需求,而新闻娱乐化则是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采用了一系列的多样化的报道手段,突破墨守成规的报道模式,带来了新闻传播业务上的新的突破,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为新闻业务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沃土。
第二,新闻报道方式的调整强化传播效果。新闻娱乐化其特有的大众性、世俗性,降低了受众的接受水准,以及其对大众心理的满足感和适应感,这就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更好的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效果。新闻娱乐化的娱乐特质外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性质,而有利于寓教于乐。比如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中,主持人杨锦麟幽默而有思想火花的话语去解读新闻,对娱乐的理解超越了娱乐本身,使娱乐体现了潜在的深度建设力量,用思考去看娱乐。
然而,很多媒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体制下,缺少“把关”意识,选择迎合大众的、突出消遣娱乐功能的新闻信息,使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消极影响也就随即而来。
第一,新闻与娱乐界限日渐模糊。法国著名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曾经在他的《当代新闻学》当中这样表述过:“麻醉剂适量可以起到好的作用,用量不当成了可怕的东西。几乎大家一致公认新闻的作用不是引人避世,而是让人觉醒。过度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恰恰是本末倒置,这不能不让人担忧。”而电视类的新闻报道的职责是及时,客观的报道事实,但随着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新闻价值取向标准模糊。根据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娱乐化新闻报道会助长社会不正之风。
第二,新闻逐步出现低俗化倾向。低俗化是新闻的娱乐功能被异化的结果,电视媒体对娱乐化内容的把关能力缺失,必将对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进行削弱。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放大非重要的新闻题材,将我们平时在小报或者花边新闻中的新闻报道通俗化、戏剧化、加大加深我们对于新闻的理解,偏激的赋予我们对于新闻的客观认识,在我们的脑海中灌输新闻的娱乐化内容,将灾难性新闻、暴力事件性新闻的内容深入化,让我们在不断的悬念以及刺激的感受当中阅读新闻,感知新闻,将我们把对新闻的注意力转向对故事荒诞的叙述当中。厚此薄彼,失去新闻报道的真实意义。
三、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加强监管,规范媒介道德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媒体自律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异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目前,我国还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当前,新闻媒体市场在不断发展与不断进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规范新闻业务,新闻市场,以及媒体应具备的素养以及业务道德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儿,我们应当学习欧美国家对于新闻业务的管理方式,加强职业管理,道德管理,在不同的国情下,调整不同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监管及监督,使得新闻行业明了化、干净化、通过媒体、新闻机构的正确自身发展来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
(二)媒体应加强自身监管,发挥把关人作用
媒体在满足受众的需求的同时也在给受众创造需求,电视媒体就其特征来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受众合理的引导。媒介通过电视节目对新闻内容的监管和合理安排,不断的提升记者、编辑的业务能力,同样,利用正确的新闻引导加强受众的接收素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达到一种健康的媒介价值观。
这就要求传媒业应大力加强道德自律建设,履行媒介的道德责任。大众传媒要发挥对公众负责,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为公众的决策与行为提供指导参考的作用。而受众也在接收新闻的过程当中,真实的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自己所享受的待遇和政策,而新闻工作者也应该不断加强自己得业务能力,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电视文化需要。
四、结语
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推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也都在不懈的做的努力,而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会是方方面面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大众文化方面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新闻传播。我们在这个阶段更应该积极的应对这些不断而来的冲击和不断演变的新格局。新闻的娱乐化只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阶段,反映出我们现今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新闻娱乐化是在市场要求和受众需求下出现的一种新兴方式,是大众媒体走进千家万户的必经之路。随着我们的深入理解和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规律的不断遵循和完备,新闻媒体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娱乐新闻将会往更加崭新的,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去。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
[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2).
[3] 林焱.范式与流变——大众文化的传播[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4] 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新华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