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管专业论文

信管专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管专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阐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培养目标,其次列举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方法。

1 绪论

1.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是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不小的突破,也遇到前进的障碍,高校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直接导致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成败,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指挥教师的思想,指导教学的实践,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2 信管专业简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即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进行整合,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和教育实践,该专业形成了不同的分支流派,出现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信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2]。

2 信管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 信管专业特色定位的选择

信管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发展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经济与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商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经济信息管理方向等多个信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在授课时进行相应倾斜。

2.2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特色课。信管专业不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简单相加,在专业通识课的设计上应考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优秀的管理者应是信息专家,而不需要是计算机专家,专业特色课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应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的专业课程,增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2.3 信管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在教学形式上,应积极推进网络教育,丰富精品课程网站,加强网络资源推荐,多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信管专业的教学应转变单纯课堂教授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增加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畅通交流;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课程的表达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采取项目规划与设计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整体水平。

2.4 信管专业师资力量的完善

信管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各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吸引外部优秀硕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兼职教师的同时留住内部人才,扩充专职教师队伍,组建本专业教学团队。另外,教师队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3 信管专业理论学习方法

3.1 明确目标,凸显特色

1)紧抓专业内涵,清晰专业定位。信管专业的内涵包括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由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将另外三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在学习信管专业的理论知识时,要紧紧围绕专业内涵的限定,时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勉励自己,避免在众多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2)建立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技巧。理论学习不能泛泛而谈而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要设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总结有效的学习技巧。在理论学习初级阶段,要理清教材思路,明确教材重点,对相关概念和问题的描述掌握到位;在理论学习的中级阶段,要依据教学大纲,归纳总结教材精华,对扩展性、前沿性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应联系社会实际,了解发展现状,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

3.2 系统学习,广泛涉猎

1)“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落实。在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借鉴软件工程中“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即“自顶向下”的整体性分析与“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4]。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自顶向下”地识别出信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而将其划分为若干能力单元模块,对应于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然后按照知识框架,“自底向上”地学好每门课程,结合课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2)立足核心课程,扩展专业知识。大一学年及大二上半学年,应着重学习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在一年半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开始扩展专业知识,学习其他计划课程,丰富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如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专业英语、系统规划等,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3.3 突出重点,加强研究

1)结合学校侧重,顺应时展。对信管专业理论的学习应以学科本身的发展为基础,考虑高校的学科背景,适当结合国外经验,依据人才培养计划略有侧重,但不丢失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面向未来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应实时更新,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获取信息行业、软件产业、应用企业和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5]。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理论学习不代表死读书、读死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自学能力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掌握多学科知识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新的思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逐渐积累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

3.4 锻炼技能,迎合需求

1)了解社会缺口,理论结合技能。理论学习是基础,基本技能是能力,在理论学习中应尽量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明确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基本技能中具体运用。要成为同时具备信息搜索分析能力、信息平台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才,必须尽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缩短与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距。

2)追踪行业动态,理论用于实践。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比较乐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将使信管专业人才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

4 总结与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取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日趋科学。本文在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信管专业理论学习的方法,力图通过明确专业目标、系统专业学习、突出专业特色以及迎合社会需求4个方面扎实掌握信管专业涵盖的理论知识,在规范中寻找突破,在稳定中谋求创新。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逐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其向前发展,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81.

[2]沙忠勇.整合与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改革[J].大学图书馆报,2001(2):62-65.

[3]谷震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57.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专业 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论文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却较大,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实践与开发经验。据此特点,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几种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信息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量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就促进了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信息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尽管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社会对信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2、工资待遇低

作为信息人才,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以上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虽然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信管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让其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为其提供的待遇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远远达不到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初期从事着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却拿不到与之相符的工资。

3、强调开发经验

与其他专业要求的工作经验相比,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可以用“量”来进行衡量,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过相关的系统研发、网站开发,在找工作时就会有明显的优势,为其就业提供相当大的筹码。值得一提的是,信管专业学生的经验除了可以在相关企业实习获得以外,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锻炼自己的实践开发能力。

四、就业对策探讨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信管专业人才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充分调查基础上重新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信管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按学科知识可以将各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4个模块。同时就信息技术特征将信息技术课程细分为信息理论、信息系统与软件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服务多个知识群。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伴随就业市场对信管专业要求的变化,每学年进行一次信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与修改,一些过时的课程或者教材要及时更新。“信息管理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所以一定要重视知识的更新,向企业输送他们所期望的信管人才,满足其大量的需求。

2、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

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待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锻炼。与其他专业相比,这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弱点,没有研发系统、编程的实践经验,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培训他们,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能通过时间使学生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很好不代表该学生能很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系统开发与设计、编程等能力必须要在学习期间结合理论点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信管人才。要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除了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会定期请西安用友等相关软件公司为信管学生做报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再通过一套包括信息分析与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实践培养方案贯穿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从而实现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摆脱信管学生从事高职位低工资的局面。

3、面向企业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信管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目标,确定了信管专业第二课堂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各种活动平台,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之外在课余时间更多的参与其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1)“创业计划及ERP沙盘竞赛”平台。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并提出了 “创意+创业+经营”的管理学院院级比赛新模式。从2005年开始,ERP沙盘模拟就是信管专业的一项重要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学校2006年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2006年秋季开设“ERP沙盘模拟”院级选修课。

(2)科研活动平台。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建立学生创新研究与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具体负责,学生担任主任。通过组织、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自选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证书”、“认证”培训平台。以获得就业中认可的各类“证书”,例如国家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著名企业举办的各类“信息化工程师认证”等为目标,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认证考试,同用友等软件公司考试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学校创建了培训学习环境,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

除了搭建各种平台,学校还应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理工大信管专业为例,每位信管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应该为其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带五至六名学生,定期开会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时,这些老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对信管专业的看法。当他们真正掌握信管专业技能时,在就业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不会出现“转业”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3]

3.教师队伍不合理

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4]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5]

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6]。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建设优化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通过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各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引进一些已经在社会上从事过相关专业工作,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要老是招聘应届毕业生。[5]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结束语

我国信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信管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各高校的信管专业都处于探索中。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董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6).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南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16;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54-04

0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复合型专业,自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才开始新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为信息管理)专业[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有几百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不同院校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学科特点分别将信管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有的设在经济管理学院,有的设在信息学院[2]。在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同院校差异也较大,分别偏向计算机软件开发、经济管理、图书情报、财务会计等内容[3]。海南大学信息管理本科专业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05年设立并招生以来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目前已经培养了3届本科毕业生,并在校学生近300人,专业教育成效十分明显,但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学生的切身感受和需求,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就业及改革等几个方面对海南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分析总结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三种方法结合进行,并以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纸质问卷调查方式为主,以保证思考的独立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

问卷调查于2011年5月进行,针对海南大学信管2007级(大四)和2008级(大三)的学生进行,基本保证调查对象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比较全面的体会和理解。其中选择了信管2007级毕业班学生51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0人)和2008级大三学生71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30人)作为调查对象。没有选择2009级(大二)和2010级(大一)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在专业培养的前两年以基础课为主,学生接触专业课不多,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没有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及体会。其中,向信管2008级在校生共发放问卷71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回收率为80.3%。此外还向信管2007级毕业生发放了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4.1%。信管2007共51人,信管2008共71人,因此该次问卷统计结果能够体现了这两届学生的反映。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所以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下文引用调查数据时,使用“大三”标明信管2008级统计结果,使用“大四”标明信管2007级统计结果。

个别访谈在调查问卷后进行,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文献查阅主要是针对国内外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特点,通过图书馆藏资料、CNKI网等查阅了近年来的主要相关文献。

2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调查问卷围绕海南大学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焦点问题,针对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就业情况及对专业优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4],设计了一套34个问题的问卷,并运用SPSS及Excel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单因素分析方法,给出分析结果,并进一步得出改革的方案及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管2008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和大三在校修课,大四基本上是专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5],与信管2007不同。而且信管2007已经完成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刻意比较两个年级的同学选择结果的差异,而是着重从专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

2.1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三中认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模糊的学生占63%,认为定位明确的学生只占8%,29%的同学认为一般。大四中认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模糊的学生占67%,认为定位明确的学生只占0.4%,25%的同学认为一般。大三中5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的分别占25%和67%,有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大四中4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的分别占23%和20%,有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上述结果表明,海南大学大部分信管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定位模糊,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究其原因,其一在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偏差。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及专业老师的日常教学中,一再注重和强调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并未能从“复合型”人才角度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未能对专业教学安排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解读,导致近一半的同学对专业人才目标理解有偏差。其二在于当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培养目标皆不统一,导致本校学生在于其他高校作同类比较时产生疑惑和误解。实际上这种对专业定位模糊的现象也并不是海南大学信管专业的特有现象,国内的高校皆存在这种现象。这也是信管这个新开设的交叉专业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2.2 关于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够,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将4个选项(多、足够、少、不清楚)的权重分别设为4、3、2、1,得出相应的均值、方差和95%置信区间[6]。可以看出:大三的同学倾向于本专业开设课程“足够”,而大四的倾向于“少”。两个年级群体的意见比较集中,但存在显著的差异。出现这个结果原因在于信管专业大三阶段专业课程比较多,上课压力较大,而大四学生经过了实习、找工作的锻炼,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教训。

对于课程结构设置,26.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技术类课程与经济管理类课程设置的比例结构“不合理”;认为“合理”的仅为22%左右;认为“一般”的为50%左右。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灌输性的知识较多,希望增加案例或讨论式的教学。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海南大学信管专业培养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锻炼,原因在于学校的专业机房的软硬件设备离完善还差很远,而教室的条件和相关教学制度的管理使得想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比较困难。

对于必修、限选与任选课程比例设置,仅有13%的同学认为“非常合理”;有71%的同学认为“一般”;认为“不合理”有16%。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选课比较盲目,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的满意度方面,近20%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和顺序“不合理”;而认为的“合理”和“一般”的学生有25%和50%左右。

对于实验课及实践环节,认为“不好”的人数14%左右;认为“一般”和“好”的比例分别为14%和48.9%左右,有23.1%的同学认为非常理想。

对于“对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满意度”的问题,认为“不适应市场需求”和“不能较好适应市场需求”分别有5.6%和23%,认为“比较适应”和“和完全适应”有32.6%的学生,认为“一般适应”的在36%,认为完全适应得有2.8%。

对于“是否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灵活增设最新的技术类课程”,认为“十分必要”和“希望开设”的有30%和27.74%,有32.84%认为“至少作为选修课开设”,认为“无所谓”和“不提倡开”的只有不到5.59%和3.84%。

对于“本专业传统信息管理理论”,认为“十分重要”的有7.9%,认为是“重要组成部分”的有32.6%,认为“部分内容陈旧”有22.8%,认为“须作较大调整”有30.1%,还有6.67%的同学认为“做选修课或删掉”。对于考研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而对于毕业就进入社会工作的同学来讲可能没那么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我国现阶段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阶段。

综上,海南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经过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选修课及实验课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关于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专业课、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是最有帮助的环节,这说明同学们对学校和本专业的能力培养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和校外培训是最没有帮助。这是由于海南省的经济水平较低和文化氛围不浓厚,省内高校之间、与内地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各种高水平的讲座和培训相当匮乏。

对于本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同学们一致认为依次为:技术类、管理类和经济类,这也说明同学们还是对本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将企业的业务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帮助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还是认同的。

对于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不同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按其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网络技术,经济管理及系统管理维护。

而本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型,要求的知识面非常广。对于在专业的某一方面“掌握一技之长”的问题,尽管专业老师都会强调,但是只有33%的同学“想到并采取行动”,而有51%的同学“想到了但是没有行动”,甚至有4%的同学“没有想过”

对于“大学生涯最遗憾的事情”的问题,近26%的同学选择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5%同学选择了“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 18%同学选择了“对学校和专业失望,没有兴趣”。

因此,在专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专业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培养和引导。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和学校相关的条件给与支持。而学生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能力需求规划,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4 关于就业的调查结果分析对于“本专业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这个问题,42%左右的同学认为是“本专业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31%的同学认为是 “无一技之长”;10%的人认为“市场不了解本专业”;还有13%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

对于“毕业生的去向问题”,如图1所示,较多的学生选择就业于IT企业,10%左右的同学选择就业于传统企业。而选择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类行业和考研/出国的同学均在20%左右。说明了本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符合专业的定位。并且选择进入IT企业工作的同学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学得比较好的同学。

对于“今年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的问题,选择“今年本专业就业形势很好”和“今年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的毕业生只有3%和15%,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今年本专业就业形势一般。

而对于“就业形势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的问题,选择“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我校本专业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占了绝对比重。

这几年信管专业就业情况不太理想,有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我国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有自身的主观原因,即海南大学信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 关于专业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方面90%左右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将专业细分成不同的方向。而且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与商务智能、网络应用及网站开发、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程序员、系统维护及安全防护、传统信息管理、信息政策法规,都是同学们选择较多的方向。

对于本专业优化改革的建议,同学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技术性课程”以及“减少公共基础课”等几项。可以看出信管专业的同学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类知识在专业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且意识到了动手能力需要加强。还有不少的同学的建议是“减少招生规模,优化培养方案、突出特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调查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表达了“本专业老师应该在专业上引导学生,并且应该加强这种引导作用”的强烈愿望。

3教学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海南大学信管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满足了要求,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给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3.1 树立“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专业自身的特色从信息管理专业诞生的背景来看,注定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分别代表中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六种主要的发展模式[7],也说明了不同高校信管专业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能力、IT技术能力、业务流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等[8]。

从学科分类上来看,信息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范畴。结合海南大学的专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内上述名校的经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9],以信息科学与经济管理知识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应该树立“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各种IT技术和工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出发,能够将IT技术融合到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帮助组织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培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3.2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细分专业方向,分模块“精细”培养根据本文前述的分析,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定位以及学生的诉求,都说明了海南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必须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培养方案,细分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10]。优化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设想如图2所示,该专业课程体系共有公共基础课、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信息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全部设置为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和运筹学原理,熟练掌握各种数学工具,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和写作能力。

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中,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学、ERP、电子商务和现代企业管理设置为必修课,其它可作为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必须在剩下的6门课中至少选修4门。

信息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设置为必修课,其它可作为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必须在剩下的6门课中至少选修4门。

专业方向课程由“企业信息管理”和“商务智能”两个模块组成,学生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而且必须在所选的模块中任意选修6门课,不提倡学生跨方向选课。而如果个别学生能力较强,希望在两个方向中都进行选择,则要求每个模块必须任意修满5门课。

该培养方案比较全面的覆盖了信息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以下几点的优势:

第一,课程设置灵活,能够较好的解决专业课程内容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能够调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尽可能多的修课。并且能够在管理类基础课和技术类基础课中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增加或调整一些课程,满足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第二,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细分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自由在多个模块中进行选课的组合,解决学生培养“一技之长”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就业选择。

第三,表面上只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但是学生在每个专业方向下面可以自由发展。如,“企业信息管理方向”中,着重培养学生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某个企业具体的信息管理的领域发展,如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及酒店管理系统的开发等。而在“商务智能方向”中,着重培养学生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如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及各种管理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在这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该课程体系最大的有点在于能够形成海南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优势,如在“企业信息管理方向”中,可以结合海南省正在实施的国际旅游岛战略,重引导学生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在“商务智能方向中”,可以根据海南省产业发展特点和方向,着重向“农业信息化”,“电子农务”、“信息产业”的领域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及优势,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

3.3 开展“专业老师引导制”,改革专业培养模式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通常一个专业老师经常需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给“因材施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控制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开展“专业老师引导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业老师引导制”指在专业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机制。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安排恰当的学习计划,提供各种学习的建议及选课的信息,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专业老师引导制”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专业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的广泛沟通,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建设和撰写学术论文等实践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综合能力。

另外建议:教师资源配置是否需要提出建议,比如建立跨专业选导试点,信管专业学生从大三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全院甚至信息学院选择自己的学习指导老师(当然是双向选择),充分利用外专业教师资源加强本专业学生培养。这一点需要学校给予改革试点权,对于信管这样一个新兴的交叉专业还是有必要的。

3.4 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构建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尝试采用“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校外课内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聘请资深教授、业界高层人员、企业CIO等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及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应用调研、案例分析和设计等,使学生及早地接触企业实际问题,增强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构建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是“学分制”和“专业老师引导制”的支撑条件。课外学习环境包括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必须的软件硬件设备,还包括各种活动小组的组建和管理,如组建“计算机兴趣活动小组”、“企业信息调查与咨询小组”和“数学建模小组”,使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各种实践课题的研究活动和各种专业竞赛,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的知识理论追求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勇于创造、团结合作等学习精神和作风,为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4结束语

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出海南大学信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诚然上述设想的实现,如实验室的建设,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以及到相关企业实践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专业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完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在此,本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信管专业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齐二石.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47-248.

[4]张瑞军,阮家军,秦岭,戴江华.基于学生视角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0月,第13卷第20期.

[5]海南大学教务处.2008级本科培养方案.2008年6月.

[6]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139-141.

[7]InfoArt.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来龙去脉-基于六所大学个案的分析.,2006年11月.

[8]陈赞章.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教学理论与方法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P91.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分类实训的教学尝试为深化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长江大学信管专业的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就业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整体上尚未意识到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学生真正从事信管有关岗位的比重较少。特别是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近700万的背景下,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生源质量方面,由于长江大学开展大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很多大一年级或大二年级的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缺乏信心,从而使部分优秀的学生转向其他专业。在教学环节上,学生难以理解管理类、计算机技术类以及信息管理类知识的关系,在学习重难点上顾此失彼,普遍认为课程多却没有培养动手能力。为了改变这些现状,信管专业教学团队在培养方案、课外活动、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信管专业教学团队认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明确毕业生的专业发展定位是培养方案改革的切入点。结合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特征,我们将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分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类、ERP应用类、考研以及企业管理咨询四类。在就业方面,强调专业教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如ERP操作学习以及软件开发培训等。通过“请教师进来培训”和“让学生走出去实训”两种途径,形成了校内外合作的稳定教学团队,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与有关培训机构以及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过针对性培训的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学生。其中,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ERP系统管理工作的学生平均工资达4500元/月以上,就业质量明显要好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在就业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教学团队通过多次专业交流和联谊活动使在校的低年级学生建立了对专业的信心,减少了优秀生源的流失。对于2013届毕业生,教学团队继续增加了分类培养的规模,参与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培训和ERP软件实训的30多名学生均成功地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目前,分类实训的教学效果给了专业教学团队很大的启发,证明了分类培养思路的可行性。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为实施这种分类实训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实践平台、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安排合理的时间进度并匹配对应的教学资源等,从而系统地构建起适合本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规划

(一)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1.近期目标。面向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设计3~4个可行的发展方向,并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信管专业的吸引力,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2.中期目标。重新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计或实践教学的比重,并设计和开发面向信管专业的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让后续各年级的学生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与电子商务实体企业的运行,建立起面向信管专业甚至是管理学院全体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3.远期目标。对现有软件开发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规范化,建立软件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软件开发人才的长效机制,最终促进“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形成,从而使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能逐渐形成特色,进而建立起本专业的品牌影响力。(二)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总结初步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长江大学信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导向、两项基本原则、三个重点发展方向、四个实训平台、五项关键举措”。1.一个导向:以培养学生满足现代企业能力需求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2.两项基本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3.三个重点发展方向:软件开发工程师、ERP系统维护及应用、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4.四个实训平台:一个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和三个分类实训平台。(1)设计和开发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该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在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该平台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逐步熟悉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并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学生还可以选择性地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实体的商业化运营。(2)依托于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的用友ERPU8.7.2平台,训练学生对常见商业ERP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准备。(3)利用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和决策咨询方面的能力。(4)扩展与北大青鸟、迅腾软件以及ITjob等机构的合作培训,逐渐建立起软件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从事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岗位的就业能力。5.五项关键举措:整合管理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鼓励专业交流和课外创新,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按照上述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长江大学的大类培养教学模式,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分为六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基本能力形成阶段、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定向能力培养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如图2所示。大类培养阶段属于基础知识教学和通识性教育阶段。专业基础学习阶段重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企业信息管理能力以及软件开发能力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则需要通过各种综合性课程以及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在定向能力培养阶段将学生分为三个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在就业或考研方面的个性需求,并将其发展方向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技能。

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专业定位及特色1.专业定位。培养能在各级行政部门、工商企业、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以及软件开发与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具备进行信息管理和决策咨询、常用商业ERP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等方面的动手能力。3.信管的专业特色。改革培养方案要力争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形成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管理,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2)利用多种教学实训平台,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3)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专业的社会影响;(4)结合学校石油行业的特色,有条件地选择本专业优秀的学生,与石油院系联合培养学生开发石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二)理论课程的改革方案学生对理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计算机课程实践不足、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关系不清、专业课程教学顺序和进度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训相冲突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理论课程的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1.加强大类培养与早期专业引导间的衔接。信管专业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不容易让学生对其专业内涵形成直观的认识,从而会造成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或学习目标上的迷失。因此,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必须让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性质、主要学习内容、专业发展方向有总体上的了解,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尽早地制定远期学习目标。为此,需要在大学一年级适当压缩有关的公共课教学,引入《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等基础必修课程。这些课程难度不大,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角色,也能让学生对信管专业的性质和专业发展方向有全面的认知。2.删除与信管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必修管理课程。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必修课程从原教学计划中删除,同时增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把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其目的是弱化专业性太强的管理知识,训练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企业管理流程间或岗位职能间的相关性,使学生能从信息流或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3.增加能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增加《预测及决策》、《管理统计与应用软件》等课程,使学生能学会搜集和整理商业数据,并能利用常用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这是选择“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方向的毕业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4.修改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安排顺序。加强《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利用这些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理顺《信息管理学》、《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教学顺序,使学生能从易到难地建立起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大四学年不再开设必修课程,以三个实践平台为基础增加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实训课程。信管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在就业前经过专门的软件开发培训或在有关企业中进行系统地实习。如果在大四阶段开设必修课程,将会与学生的分类综合实训任务产生冲突。但是,为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或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大四第一学年可开设《ERP系统实践与技术认证》、《电子商务及运营实践》、《IT项目管理》或《软件工程》等选修课程。这些专业选修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以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的发展定位为目的,也可以成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表现。(三)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次培养方案改革中采用了课程内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平台实训、校企合作培训以及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模式。结合多阶段培养方案设置的总体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大类培养阶段。在第一学年期末安排企业生产实践,时间为2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流程,观察企业系统物质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理解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管理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企业生产系统形成基本认识。2.专业基本能力形成阶段。本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法以课程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要求在有关课程中设置上机实验,学生需要操作典型的统计软件和优化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让学生掌握解决信息管理问题的基本工具。同时通过“程序设计”、“商业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来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背景,学习如何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存储、利用和评价等来支持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战略决策,特别要学会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文本。作业或报告不规范是现在管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学习态度的改变应该从基本文档撰写的规范化开始,会撰写规范化报告文本其实也是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3.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学生需要参与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完善过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该电子商务平台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该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和MIS方面的知识,操作和管理由本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培养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核心技能。此外,对于倾向定位于考研或信息管理与决策咨询两方面的学生,在该阶段可结合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的要求,培养其进行规范化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4.分类能力培养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由于在四年级期间取消了理论必修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在大三学年结束后选择个人的发展定位,以分类、分组的形式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用友ERP综合实训和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实训中的某一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与其选择的实训项目类别相关,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研究论文类和实践操作类两种,即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校企合作软件开发实训项目的学生以及考研的学生必须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项目或未来研究方向完成研究型论文,而参与用友ERP综合实训项目的学生必须完成ERP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选择实践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而且需要通过考试获得人社部颁发的ERP系统操作和管理方面的证书。此外,学校可出台有关政策,允许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参加石油院系举办的石油软件基地班的学习。

结论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为防止学生论文大段大段抄袭,一些大学引进了反抄袭软件。不成想这诞生了大量商机——网上出现商家,收费为学生检测论文,以便买家及时修改论文顺利过关。

4月中下旬,各大高校毕业生临近毕业,网络上涌现出大批销售“论文反抄袭软件”的商家,帮学生找出可能会被查出的抄袭部分。

这些卖家自称采用专业的服务系统,如万方、知网等,帮助提前测试是否会被查出抄袭,一口价开价在100元至400元不等,甚至可以团购。

检测论文相似率

目前,在淘宝上检索“”等字样,就会自动弹出很多网页信息。商家打着“快速检测论文重复率”、“论文相似率检测结果,仅仅只要3分钟”、“保证论文顺利过关”的口号,不少商家可谓业绩辉煌,30天售出千件商品也并非传说。

早报记者在淘宝商城找到一家网店,公司名称为长春飞渡科贸有限公司,店主称“不仅检测研究生毕业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期刊论文等”,团购价3人以上180元一次,时间紧迫的客户也可单独检测,200元一次,3分钟即可出检测结果。据该店销售记录显示,一个月内售出1213件,4月20日当天下单顾客达到近30位。

销售火爆的并非这一家。据了解,买家只要直接向店主提交word格式文档,经检测,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包括论文整体复制比,相似文献的出处、作者以及发表时间,并为相似的文字标红,便于作者修改。定价或以字数论,一万字在1元到10元,或者直接一口价,开价在100元至400元不等,团购价更便宜。此外,不少商家还打出“再次检测享受八折优惠”的口号。

一些店主表示,大部分买家都是学生。

“测试一下求心安”

一高校研究生余同学说,学校即将进入论文盲审阶段,不少身边同学纷纷找网络机构。身边两位同学在网上做了测试,发现论文重复率在30%上下,事后,两人都对标注抄袭的段落进行修改,于是自己也想去试试。“虽然听导师说学校会经过软件检测再送去盲审,但始终还是不放心,就自己先检测一下,不管测试结果怎么样,求个心安。”

甚至还有学生自行打电话去软件测试公司购买软件。据北京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雄勇介绍,“不少学生打电话问我们怎么买这个系统,但出于职业道德规范,我们都委婉回绝了。”

孙雄勇表示,CNKI的“学位论文不端正行为检测”系统软件只提供于学术科研领域的机构用户,例如期刊社、各大高校或教育厅等单位,并且要签保密协议,软件不向公众开放,也不为个人消费者提供服务。

网络上所谓的论文测试软件从何而来?孙雄勇猜测,可能是相关单位的内部工作人员,违反了签订的使用协议,但也不排除一些商家打着CNKI的名号而使用其他检测软件。

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调查,已经封了淘宝上部分卖家的账号。

高校:软件有局限性

近年来,反抄袭软件引起诸多争议,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纷纷引进CNKI软件系统,但大多数高校仅在研究生部使用,本科生部使用较少,还有一部分高校如同济大学等并未引进任何软件,目前还是采取导师把关的人性化方式。

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老师表示,该校使用“反抄袭”软件主要适用于研究生学院,在本科部只是部分抽取检查。在运用该软件识别后,老师还会做相关检查审核,并非完全采纳软件系统给出的结果。“之前有学生为了应付论文大段大段地抄袭,有了反抄袭软件,起码大家都会对论文重视起来,不会随便糊弄。”

但部分高校如同济大学一直没有引进任何论文测试系统,学生毕业生论文主要经过指导老师、评审老师、答辩老师层层把关批准通过。

信管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通信管理 标准化 建设

一、标准化背景

通信管理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是一种集各种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设施管理和承载业务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和专业职能管理。另外,通信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电网的生产调度,是电力公司信息化业务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这对相关信息企业的通信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很多企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上面。对于中小企业,最初起主要作用的有建设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但这些系统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对于大型企业建设,资源计划系统曾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信息管理的标准不够完善,员工对通信管理系统的作用认识缺乏,导致该系统在国内企业取得成功的案例也寥寥无几。众所周知,信息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信息系统的管理与完善,那么要保障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尤为重要。通过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信息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

2.1 通信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相关电力企业建立的通信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监控、资源管理以及运维管理。通过在通信运行和管理中广泛应用这三大类网管系统,电力企业的通信管理水平已大大提高。但是,通信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电力企业通信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运维和通信管理需要更加高效与规范的技术支持手段来减轻通信运行的压力。当前的电网通信管理系统距离高效规范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互联互通性不高。由于最初规划和建设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时,没有从宏观上充分把握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使得他们在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功能、信息模型以及接口形式等方面的差别比较大,进而导致了系统、信息或应用孤岛的形成。各单位之间不能互相联通,也就无法支持通信系统的运行一体化。(2)规范化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没有规范的界定综合网管系统的功能和设备网管系统的功能;综合网管系统没有标准的总体结构、互联接口和安全防护;设备网管系统没有统一的系统部署、功能配置和北向接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并大大制约了其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提高。(3)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大规模通信运行体系对通信管理系统纵向和横向的集约化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通信管理系统基本都是由各个单位根据其自身管理的通信网络建成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层级划分和合理的部署。而且,这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不能与内部的监视和资源管理等系统之间有效的联系,也无法及时给外部有关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所以难以实现在大规模通信环境下运作。

近年来,相关国际组织已在通信网络管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化工作并颁布了TMF 814等管理标准。这也更加表明,随着通信网络剧烈的规模化和复杂化,未来的通信管理必定要趋于标准化,才能更好的降低网络管理的难度,有效推动通信运维管理的规范化。

2.2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技术基础标准化、规划设计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行维护标准化以及安全环保标准化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基础标准化。该分类中的基本文件由整个标准体系共用,这要求其含有统一的术语定义、统一的通信资源命名以及信息交互的通用协议等。(2)规划设计标准化。规划设计主要用来指导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它根据《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框架》来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3)工程建设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工程建设、软件开发以及系统测试和工程验收,主要指导通信管理系统的工程建设与管理。(4)运行维护标准化。动力环境管理应用、骨干通信网管理应用和终端通信接入网管理应用是通信管理系统的三大类应用管理。运行维护标准化就是针对这三大应用管理的运行管理规程。(5)安全环保标准化。安全环保标准化规范与通信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中的安全环保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此类规范主要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指导。

2.3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完善举措

由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颁布或着正在拟定中的与通信相关的标准规范有很多,但这些标准都是各级通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的,它们没有一个总体上的协调运作机制,建设标准也不同。这样的通信管理系统规范难免会影响信息共享,降低系统管理效率并造成人力资源与时间资源的浪费。

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有:(1)标准规范存在重复。在与通信相关的90条标准规范里,几乎有一半属于运行管理规范,并且与通信设备和业务相关。此外,各级的通信部门也有重复制订标准规范的情况。(2)标准规范的覆盖面窄。目前电力系统内部已经制订的相关通信的标准还不全面,比如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工程建设以及专业管理等领域与通信相关的业务都缺乏相关的指导标准。(3)标准规范的适用性差。由于大多数通信部门制定的标准规范都是量身订制,不具备通用性,所以其他通信部门若想直接参考或引用就比较困难。

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这就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建立工作组来全面负责与监督通信管理系统标准化工作的实行情况。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内容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完善:(1)对标准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完善。组建标准化专家小组对工作计划进行细化,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各项工作。(2)进一步制订通信相关的标准草案。通过组织有关电力企业部门和单位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调研,着重完善与实际建设和运行维护有关的草案及编制说明的编写。(3)推广标准体系的应用。组织相关专家对通信相关的标准体系开展有步骤、有计划地宣贯工作,确保各级通信部门能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很好的落实与执行相关的标准体系。(4)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申报和处理机制。这将有助于解决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知识产权问题,从而有效规避法律侵权的风险。

三、总结

通信管理系统如果能实现在技术层面、工作层面以及管理层面等相关层面的标准化建设,将有利于上级和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能够建立起信息纵向与横向的相互联接通道,进而使各层级通信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透明及时和快速的解决。提高通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仅能够简化网络管理程序,更对推动通信运维管理的规范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李学京. 标准化总论[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杨峰,傅俊. 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关键要素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