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1篇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一)主要内涵

1.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

3.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传统农业单纯依靠农业内部物质循环,而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

4.现代农业以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现代农业是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要求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进行经营和管理。

5.现代农业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和知识为支撑的,要求劳动者具有应用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

6.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基本途径。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主要特征

1.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布局,优势互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4.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过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

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是科工贸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将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生产链和组织结构链。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是农业产业化的五大基本要素,市场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资金是保障。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原来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环境三重约束;

4.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追求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转变;

5.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6.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若干突出问题

1.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另一方面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加,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3.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我国农产品主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并且造成资源浪费。

4.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大。

5.农业科技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实现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面临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程技术将发挥重大而关键的作用。

三、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一)主要任务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通过综合、集成、组装和创新,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础设施,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特点

1.农业工程技术既服务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还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与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为大农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

2.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色;综合性与全程性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

四、农业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农业规划与土地利用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相关专业和集成有关技术,研究编制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建设项目前期规划等及开展农业工程咨询。

(二)农业遥感与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是利用3S技术,通过对农业资源与农情进行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提供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和动态的农情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作业过程,包括耕作、播种、植保、灌溉、收获、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电气化。

(五)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设施农业)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畜禽舍等的环境创造和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实现环境控制和使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等,创造一个动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厂化生产。

(六)农副产品加工与储运主要内容是进行农产品的产前产后加工、初级加工和产地加工及储运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农业水土工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水土(水、盐、泥沙、污染物等)运动规律与调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农业水土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

(八)农业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工程的手段,实现项目的有机集成、有效综合和整体组装,达到功能齐全、结构优化、效益良好。通过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实现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科学化决策。

五、农业工程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1.一些发达国家将现代农业也称为工程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越需要工程设施和工程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对农业工程的依赖作用就越强。

2.农业工程技术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及管理技术。如荷兰的工厂化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美国的规模化农业等,都是三大支柱完美结合的范例。

3.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工程技术决不是工业技术和其他工程技术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满足于和服务于生物技术,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特殊过程和特殊要求,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领域不同对象、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要求,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实现的过程。

六、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于三大领域

1.应用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论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过设施农业技术,使各地的光热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旱作和节水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农业废弃物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应用于现代集约化种养殖业,通过设施农业工程,实现园艺、畜禽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形成工厂化生产和周年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农机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体现在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蓬勃发展。*1年我国的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公顷,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300多倍,总面积达世界第一;我国的禽蛋和肉类生产已成为世界第一,肉蛋奶分别是1978年的7.75倍、12.43倍和10.46倍,工程技术为设施园艺和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2.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还十分显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值比达到3.5∶1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0.5∶1;发达国家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仅为20%左右,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1979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了360多个农村能源综合示范县,“九五”以来,又开始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技术集成和多部门联合运作,为综合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面临的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任务十分艰巨。

4.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生产条件改善需求迫切。如农业机械化、现代节水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等都迫切需要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农业、以至社会的面貌。我国已拥有5亿多千瓦的农用动力,耕种收管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40%以上,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还有65%的农村人口、近3亿农业劳动力、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决定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难度仍然很大,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

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不到10%。根据*8年成本结构资料,我国机械作业成本是美国、加拿大的25%~80%,但劳动力成本是它们的4~6倍,使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服务于五大目标

1.服务于粮食安全。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必须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向畜牧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效种植业(园艺业和特色农业)等方面转移,农业工程技术承担着重要任务。

3.服务于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4.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可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聚集,形成小城镇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七、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而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又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

2.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现代节水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五”期间,多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内容,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难得机遇。

3.由于农业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力促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八、结语

1.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为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决定产品本身的性能、品质和产量,农业工程装备设施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硬件保障,没有这个基础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2篇

若要天下安,农业必须稳。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仅只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稳定的内在需求。可以说,积极有序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1.1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加之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尚处在较低水平,农业若想进一步取得发展,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经营理念、手段等方面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外延扩张发展农业的思路,通过农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重要的举措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无论何时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也是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粮食供给仍是产不足需,长期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仅仅凭借传统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根本是不现实的。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增产增收问题,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最佳选择。

1.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必由之路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本应逐渐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历史高位,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发展失衡与日益扩大的差距,成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无疑是建设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水利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现有水利工程显然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小型农田水库病险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河道防洪质量未达标准;节水灌溉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比例偏低。可以说,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对农田灌溉用水库要及时除险加固,有效治理河道和滞洪区,使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标准;对大型农田灌区配套节水设备,改造和治理中低产农田,这样才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采取措施提升农田产出率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任务,是满足农民收入增长需求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不二选择。当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决定性的力量。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手段、技术和形式等,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所以,必须以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及农民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首先,应大力推动农业科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开展适宜的农业科技展示或农业技术示范活动,努力使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其次,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需求,推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建设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农技创新推广机制;再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整合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形成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合力。

2.3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的水平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基本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生产中节水灌溉的水平依然较低,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机种机收率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要鼓励和帮助农民购置机械装备,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的水平和比例。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传统、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不同,依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继承优良传统方法,发挥本地优势,才能少走弯路,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从而牢牢把握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人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始终,且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应当有助于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自由流动,怎样才能确保总量供给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技术如何提高,以真正使农业发展由过去的重物质投入转变到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正确轨道上来。再次,建设现代农业,一定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家庭经营,是指在土地承包权属不变情况下,通过经营权流转,构建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莫使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承包土地流转。实践证明,家庭经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四、结语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两型”社会;现代农业;示范区;山西清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48-02

1 研究背景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3]。

近期专家学者对“两型”社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两型”社会与区域发展研究和“两型”社会与产业发展研究。周 艳等[4]对“两型”社会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并为每个生态功能小区提出了生态建设措施。马爱慧等[5]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跨区域的生态补偿问题。李春华[6]为提高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分析“两型”社会建设和建设用地集约友好性利用的关系,阐释建设用地节约友好利用的内涵,然后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友好利用演变趋势进行动态分析。许抄军等[7]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从“两型”产业的初步界定、产业聚集及结构升级、具体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出发,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研究进行综述。但“两型”社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甚少。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但近几年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山西省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日渐突出。基于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山西省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8]。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应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探索“两型”社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两型”社会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内容

2.1 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区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9]。

2.2 建设条件

清徐县位于东经112°28′~137°47′,北纬37°28′~37°47′。总面积609 km2。处于吕梁山以东,晋中盆地以西,太原市南端,东西长40.5 km,南北宽35.8 km。西部、南部与古交市、交城县、文水县接壤,东部与榆次市、太谷县、祁县相邻,北出小店区、晋源区通太原市。清徐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天气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2 m/s。降水量集中在6—8月,年均降水量438 mm。年均气温10.2 ℃,极端最高气温39.4 ℃,极端最低气温-25 ℃,无霜期186 d。最大冻土深度80 cm。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县辖10个乡镇(及街道办)、193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0.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77万人。清徐县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畜牧业发达。全县拥有耕地面积2.93万hm2,年产蔬菜67万t,粮食逾11万t,肉、蛋、奶总产量6.8万t,是太原市确定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县。

2.3 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要围绕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展开。基于“两型”社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生态环保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下县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路径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应根据“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将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绿色、有机、安全的生产基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成绿色食品标准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示范区;主导产品蔬菜等无公害产品率均达90%。

2.4 基本功能

清徐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路径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提高生态效率,应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工作结合,使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都要走向生态产业的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相应的功能:①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功能。包括新品种引进试验和良种繁育、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展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食品和饲料加工需要的原料生产功能、农业观光采摘功能(如红高粱观光、甜玉米采摘等)。②绿色葡果生产示范功能。包括葡果新品种引进试验、“五化”标准果园创建示范、葡果观光采摘、葡萄酒酿造和品酒文化展示、现代高标准果园基础设施展示。③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功能。包括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瓜果观光采摘;庭院经济“四位一体”模式示范,即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将日光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和厕所有机结合在—起,使四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构成“四位一体”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产气和产肥同步、种植和养殖并举、能流和物流良性循环,成为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④珍贵苗木与花卉生产示范功能。包括珍贵苗木新品种引进试验、工厂化育苗、高科技苗木生产技术示范、规模化苗木生产区、苗木观光销售。⑤畜牧健康养殖示范功能。包括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⑥农产品加工示范功能。以醋加工、葡果、蔬菜、畜牧等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结合科技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等措施,形成具有市场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区。⑦农产品物流会展与科技研发服务示范功能。设立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及会展中心、农业高新科技孵化与科技服务中心。

2.5 基本模式

2.5.1 “公司+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通过公司建基地,形成“公司+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营模式。如山西普大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号召,紧扣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部署投资建设了山西大禾现代农业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预计总投资25亿元,建成以农业科技技术研发、生产、培育、展览展示、会展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目前,已建设6.0万m2的高架栽培、基质培养等先进设施农业智能连栋温室,3.5 hm2的日光温室,1.8万m2大禾科研办公和会展会议楼,4.0万m2大禾农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主体工程。相关基础配套工程、园区绿化、园区管网水暖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现已完成或部分完成。在山西大禾现代农业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基础上,将整合形成集“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科技会展博览基地”于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新模式,加速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经济全效产业链条,充分展现太原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方向,对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和绿色食品产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可带动清徐周边、晋中地区乃至全省农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安排当地农民工、下岗职工或待业青年就业,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2.5.2 “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清徐县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果蔬新技术,不断扩大销路,实施品牌战略,涌现出像清徐县日前果业专业合作社、清徐县小武蔬菜专业合作社、太原市同兴养猪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目标,逐步建设完善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清徐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0个,其中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24个,县级示范社30个。合作社行业类别包括蔬菜、葡果、粮食种植、农业服务、加工、科技、农资等27类,全县入社农户8 8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1.3%,带动农户逾2.5万户,合作社人均收入预计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6%。

3 对策

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9]

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各项生产活动中注入生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生态化。工农业生产中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型工业;构建绿色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10]。

3.2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产业全面、全过程生态化

与区域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合作平台,引进与产业生态化结合的新机制,推广产业生态化技术,建立环境工程技术、无公害高效种养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产业生态化链接技术等。同时,还要拓宽技术供给渠道。培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现生态技术供求、生态技术与生产的广泛结合[11]。

3.3 完善产业生态化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尽快制订能源与资源循环法、清洁生产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产业生态化立法。完善产业生态化政策,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研究制订适应新型政策体系,涉及金融、财税等,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方法等,有效结合产业生态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构建企业、产业共生网络的高效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政府、企业、公众三级社会参与机制[12]。通过强制性技术政策、产权的选择和界定,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负外部效应和市场失灵,促进生态经济效率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姜慎.青竹湖两型社会生态人居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2] 王飞,郭平.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研究[J].知识经济,2010(17):81-82.

[3] 刘安长.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湖南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研究[J].企业导报,2011(19):181,208.

[4] 周艳,葛大兵,.两型社会城郊型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长沙市宁乡县夏铎铺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5):20360-20362.

[5] 马爱慧,张安录.跨区域土地生态补偿——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14-18.

[6] 李春华.长株潭地区建设用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1-8.

[7] 许抄军,吕渭济,王亚新.产业支持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1(10):32-35.

[8] 崔德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9]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吴驰.“两型社会”理念为核心的高校师资开发与管理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95-97.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95-01

大中农场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境内,黄海之滨,四季分明,温、光、热资源丰富,能满足优质稻麦和瓜果蔬菜的生产条件,是国家大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机大米生产基地、江苏省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江苏省第2批科技型企业。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大中农场将以市场经济和集约经济为导向,以稻麦新品种引种、推广、生产为中心,以新技术研究、推广、示范为重点,以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为要素,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集成,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促使农业以资源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 规划思路

总体构想概括为“一条主线、两大功能、三大示范区”。“一条主线”即农业增产增效。“两大功能”即科技示范、绿色生产。“三大示范区”即设施农业示范区、杂交制种示范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分布、分部实施”原则,到2015年完成示范园预期建设目标[1-2]。

2 技术条件

大中农场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种子管理站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农场2010年承担“沿海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于2012年3月圆满结题;2011年承担“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正式挂牌运行;2012年“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农田周年利用优化模式研究”项目被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近年来,大中农场一直承担农业部、省农委小麦、水稻高产增效创建666.67 hm2示范片项目,先后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授予高产增效创建先进单位、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小麦、水稻A级示范片。

3 园区模式

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面积400 hm2,设“一园六区”。分别为:有机种植示范区,面积33.33 hm2,主要进行有机稻生产;优质稻麦生产区,面积46.67 hm2,主要进行稻蟹、稻虾共养;杂交制种示范区,面积166.67 hm2,主要进行水稻杂交制种;设施农业示范区,面积66.67 hm2(其中西瓜33.33 hm2、马铃薯3.33 hm2、葡萄3.33 hm2、草莓3.33 hm2);特种作物示范区,面积20 hm2,主要培育花木种苗、盆景等;“四新”展示区,面积66.67 hm2,主要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肥药。

4 建设重点

4.1 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

特种作物示范区占地20 hm2,该区体现了现代农业多项功能综合体,也是整个园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功能是展示、示范、研发、观摩、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瓜果蔬菜示范区占地66.67 hm2,实现种苗繁育工厂化,栽培品种市场导向化,最终带动园区,辐射整个周边地区果蔬种植,为区域设施果蔬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 杂交制种示范区

该区占地166.67 hm2,进行栽培试验、示范,搭建栽培研究平台,建立相配套的“三圃”基地,提升栽培技术,引进适合农场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3-4]。主要功能是提升杂交制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升产量、效益,开展有机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育种和生态农业上有所突破,将良种育、繁、推集于一体,同时负责良种示范、培训、推广、技术咨询,形成育种、引进、示范、推广一体化示范区。

4.3 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

该区共146.67 hm2,主要进行新型稻麦新品种试验、有机种植、优质名贵花卉苗木培育、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稻蟹共养;测土配方施肥、全程农业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和“四新”技术展示,使农机与农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效益的总体提升。

5 建设目标

建成后的科技园,农业机械化率达90%,高标准农田灌排系统达100%,农产品烘干、仓储能力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其中,花卉效益达7.5万元/hm2以上,中药材效益达4.5万元/hm2以上,稻麦效益达3.0万元/hm2以上,设施农业效益达12.0万元/hm2以上,种养结合效益达6.0万元/hm2以上,杂交制种效益达3.0万元/hm2以上,园区的平均效益达5.25万元/hm2以上。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建成高标准的灌排体系和防灾抗灾体系,确保排灌自如、旱涝保收、高产增效。同时实现沟、渠、田、林、路、闸、桥、涵等综合配套、农机具与标准化生产相配套、水利规划与林网绿化配套。最终利用3年时间建成400 hm2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

6 管理体制

农场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园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任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财务、审计、农业、林业、农机、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制度制定等具体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关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协助制定好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年度总结和验收报告等。

7 参考文献

[1]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2] 李光祥,赵静.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1(2):101-102.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25-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农业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血液。其中,专业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 “三农”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1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状况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期间,学院始终坚持“农”的特色,围绕农业专业建设做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尤其是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程联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种、养、加、机、贸”的农业专业体系。根据湖南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联动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战略,主动停办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国土、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10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宠物养护与训导、物流管理等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专业8个,形成了对接现代农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体系,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市场,重点对接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高端领域。

1.1 组建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4个大师工作室,建立了442名的兼职教师库,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针对专职教师,学院每年安排下到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锻炼,并实行督导考核,让教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依托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轮流换岗机制,增强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学院每年固定从农业生产第一线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建成兼职教师库。

1.2 构建顺应现代农业生产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业物质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等。学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比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三园交替、季节轮换”、畜牧兽医专业的“三边联动”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专业建设中“农”的特点。

1.3 建立了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不能低于50%,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竞赛,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全院师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学院对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近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的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动物外科手术、蔬菜有机磷检测、植物组织培养等项目的大奖。

1.4 提出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特有模式 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2个职教集团,湖南畜牧产业和农业休闲2个校企联盟。加强产教融合,以“两集团、两联盟”为平台,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学院农业特色专业群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与隆平高科共建了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与湖南农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湖南村村通”农产品交易平台,与中联重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南方水田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建立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模式。

2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适应市场的关键,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离农”现象比较严重,非农专业强于涉农专业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突出农业类专业特色,对于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我国顺利发展现代化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加大对农业类专业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是艰苦行业,从事农业要“看天吃饭”,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学生填报志愿时都避开农业专业,选择一些财经、制造等热门专业,造成了农业类专业招生难的问题,也加重了农业高职院校的“离农”现象。因此,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农业类专业大力扶持,以大幅度降低或免收学费的形式,吸引部分学生和农民到学校系统地学习农业技术,按学生数量给予学校经费补贴,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农业类专业建设。同时,农业高职院校也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定位,重点支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向农业类专业适当倾斜。农业高职院校要避免发展为“高大全”的综合性职业院校,要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把农业类专业做精做强。

2.2 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农业产业会出现结构性升级,对农业人才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农业高职院校要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使得开立的专业始终都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3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一定相同。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适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校企合作,协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畜牧兽医专业“三边联动、工学交替”、兽医专业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园交替、季节轮换”、园艺技术专业“专业+公司+师生员工”、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朝修夕练,三训定点”等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农业专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质量高不高,要看师资力量强不强。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从理论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农业理论基础,了解世界前沿知识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理论领域的影响,掌握农业专业教学的规律,成为农业教学的能手。从实践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摆脱教师那种“只能说不能做”的顽疾,而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和掌握农业操作技能,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下得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参考文献

[1]王丽桥,周科良,孙智.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6篇

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年度现代农业建设竞赛活动。现将竞赛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竞赛活动,旨在建立争先创优竞争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增强我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作出贡献。

二、竞赛项目和内容

(一)十佳农业龙头企业

1.参加竞赛对象系加工、销售农副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2.企业带动能力强,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明显,经济效益较好。当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联结基地5000亩以上;

3.农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其中本地农产品销售额占50%以上;

4.注重加大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当年新上项目或技改投入1000万元以上,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好;

5.着力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品种)、新技术当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或省内领先。

(二)十佳外向农业单位

1.参加竞赛对象系在省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企业、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和当年有利用外资实绩的企业;

2.外建农产品基地面积在1万亩以上,时间在5年以上,有初加工产品,并且由外拓企业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带动当地农户100户以上;基地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外拓基地的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作用明显;

3.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当年增长高于15%或年自营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当年增长高于30%;

4.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以上。

(三)十佳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单位

1.根据本地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体,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有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当年新建设蔬菜基地800亩以上,或茶叶、花卉基地2000亩以上,或畜禽基地1万头(羽)以上,或水产基地2000亩以上的乡镇;

2.当年建成主导产业基地面积300亩以上(生猪存栏1万头、禽饲养量1万羽以上),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健全,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污染废物已经综合治理,经济效益较好,示范辐射作用较强的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四)十佳种粮大户

1.面积200亩以上,年复种指数超过150%,销售国家商品粮占生产粮食的80%以上,通过无公害基地及产品认证,产品合格率100%;

2.良种覆盖率和机械化收割率均达100%,机械化插秧面积占50%以上,轻型栽培技术应用率80%以上,单产高于当地平均水平5%以上。

(五)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1.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社员100人(专业服务性合作社社员80人)以上;

2.达到“四有五化”标准,即有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有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有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社员知识化、运行规范化;

3.当年统一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专业服务性合作社统一服务收入100万元以上),社员收入稳定并高于当地同类农民收入10%以上。

(六)十佳农民培训转移单位

1.参加竞赛对象系农民培训转移工作成效显著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和培训学校;

2.组织机构健全,工作目标明确,年度计划落实,管理规范,经费投入和责任制考核到位,建立健全培训转移档案和数据库;

3.工作绩效显著,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培训发证率80%以上,转移就业1年以上的达到60%以上。

(七)十佳兴林富民示范村

1.林产品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其中主导产品面积500亩以上,基地基础设施综合配套;

2.主导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5%以上,亩均产量、产值达到全市领先水平,示范辐射作用明显;

3.农民人均年收入在全市同类林产品收入为主的村中,处领先水平,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50%以上;

4.食用林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森林食品等认证,其它林产品质量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八)十佳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工商企业

1.企业有明确的结对共建目标和捐(投)资项目,当年度项目基本完成,群众评价较高;

2.企业与村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其它形式的互动制度,并能协调落实结对共建的各项任务;

3.企业积极探索创新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九)十佳农家乐特色村点

1.参加竞赛对象系发展农家乐成效显著的休闲旅游村和休闲旅游点;

2.活动内容丰富,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较高;

3.农家乐特色村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客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已组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和服务组织,农家乐经营户数占村总户数的10%以上,且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数占经营户总数的50%以上,全村年接待游客数量在2.5万人次以上;

4.农家乐特色点经营规模较大,接待能力强,区域内经营面积200亩以上,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经营服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30人以上。

(十)十佳为农服务单位

1.创新为农服务体系,措施扎实、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农技、水利、气象、农资等为农服务单位及社会化服务组织;

2.当年农业贷款增加额占各项贷款增加额比例在20%以上、农业贷款增加幅度在30%以上的县(市、区)辖内农村合作银行(联社)的支行(信用社),市、县农业投资担保公司。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市里成立现代农业建设竞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农办、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粮食局)、气象局、供销总社、浙农信*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

(二)检查考评。每个竞赛项目择优表彰10名。年终由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提出推荐名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评,提出初选名单,并报市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审定。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7篇

1.科教兴农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加强区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五有”农服中心建设,并在10个镇区农服中心、41个行政示范村安装“一点通”农业信息终端设备,实现农服中心达到“五有”、“六有”标准,服务条件与手段进一步改善;二是加快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实现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总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5%,农民科学种养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全方位开展农技服务指导,深化全市10个区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省挂县富民强农项目”嫁接,实施粮食、生猪、瓜菜、水产、农机等行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早市、培训班、现场指导、手机短信、“一点通”会诊等形式,将农业生产政策、信息、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农技服务到位率进一步提高。

2.农业装备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按期推进。建成标准化基本农田累计29.4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比达61.65%。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以创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为契机,实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37%,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3.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四大类农产品以批发、订单、超市销售为主,12月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38.9亿元,比去年增加12.5%。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新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52只,其中外资项目6只,内资项目?46只;新增规模以上“三资”农业投资?94994万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3993万美元;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农展会,51家企业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四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10次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在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农副办)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并在9个镇(区)和16个优质蔬菜基地新建农产品检测室,形成市、镇、基地三级检测网络,以果蔬产地准出为突破,全面实施3亩以上规模基地产品准出,与各农贸市场准入检测相对应。二是抓好各类专项整治,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严厉查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三是抓好农药统一配送,明确156个品种为主推广品种,其中水稻28个、小麦14个、果蔬114个,较好地保证了用药安全。四是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30.1万吨,综合利用率98.5%,其中夏熟秸秆综合利用12.24万吨,秋熟秸秆综合利用17.86万吨。完成7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新建沼气池720m3、堆粪场180m2、沉尸井192m3,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18.8万吨,占比94%,推广商品有机肥5500吨。五是抓好农产品整体认证,全市“三品”总数221只,其中绿色食品88只、无公害产品133只,“三品”总面积47.49万亩,占耕地与水产养殖总面积比达90.7%。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问题

1.耕地资源面临进一步紧缩

粮食、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产供压力日趋加重,同时,全市粮食产量处于连年增产的高平台上,受面积减少、气候条件不确定、规模经营后晒场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保持高产稳产的压力不断增大。

2.蔬菜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菜篮子”效益不稳定,“卖难”和“买贵”现象还将存在。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依然不高

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营销业态特别是网络化销售发展步伐较慢,升级不快,专业化营销队伍薄弱。

4.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依然较大

规模以上基地准出制度刚刚实施,还有诸多环节需要完善,规模以下零星农产品监管还比较被动。

5.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较大不平衡性

粮食亩产、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等与现代化指标要求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三、发展对策

1.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园区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农业园区推进年”活动,带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重点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锦丰金南港都市农业产业园、凤凰水蜜桃产业园、双山岛生态农业示范园等3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加快推进大新镇农业公园、南丰镇精准农业等10个以上千亩特色基地建设。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优质粮食、生态畜禽、果蔬园艺、名特水产等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

2.以设施农业为切入,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倍增发展

在年新增1.61万亩、累计建成7.9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加快“菜篮子”、特种水产和设施园艺等装备的升级,充分利用原有高效农渔业基地,配套更新标准钢架大棚、简易大棚、喷滴灌、诱蚜黄板等设施,每年确保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力争高效农业亩均效益达到6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达2.2万元以上。

3.以产地准出为机遇,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

创新全市10个镇区基层监管站监管模式,推行网格化监管,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网,切实发挥基层网底作用。加强9家镇级检测中心和16家基地检测室的管理,在对全市30家重点果蔬基地纳入产地准出管理基础上,今后对全市3亩以上果蔬基地全部纳入准出管理,建成追溯体系基地30家以上,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接轨。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总面积力争达45万亩,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

4.以培育龙头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苏州市级2家,全市规模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家。发展现代种业,组建苏州市级种子龙头企业。探索组建市级农业投资发展公司。

5.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委系统科技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技术管理培训班,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继续落实与扬州大学的张家港班委托培养,不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深入实施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农机等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科技示范户。加大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力度。2013年重点实施“百人千户惠万民”工程,培训100名骨干农技员、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名职业农民,推进经营主体专业化、知识化,不断畅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通道。

6.以休闲农业为带动,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及沿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以观光采摘、农耕文化、垂钓休闲、旅游度假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服务业发展成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东部以凤凰水蜜桃、常阴沙柑桔、杨舍葡萄、锦丰枇杷等果品基地为基础,将自然资源与果品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观光采摘;东西部凭借凤凰河阳山文化、农耕文化、金港东山文化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休闲;北部沿江各镇区以滨临长江为优势,发展垂钓休闲;西部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整体开发,彰显唯一性、个性化特点,打造长江文化、生态养生、时尚运动等汇集一体的长江第一岛。

7.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8篇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