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收支制度

收支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收支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收支制度范文第1篇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收支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疗药品 收支核算 成本归集 

一、新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实施背景 

(一)原有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及成本归集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医院会计制度通过“医疗收入”、“医疗支出”、“药品收入”、“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支出”等会计科目分别进行医疗和药品收支核算,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药品购入时按照售价入库出库,将售价和进价之差计入“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月末要将本月发生的管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上面来,而不是直接结转到“收支结余”科目。 

国家投入医院的财政补助资金以及医院获得的科研教学资金,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库存物资之后没有后续的账务处理来反映这些资金的使用状况,其成本的归集和核算按照一般资产来处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一级明细核算科目没有明确的界定,成本的归集跟财务人员对现制度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二)原有医疗药品收支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疗人员成本全部通过“医疗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药品核算方法仅仅是按照进价加一定加成比例的简单模式计算收支,因此医疗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  [h: 0px" />

其次,是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不配比,以药补医现象突出。学者王振宇、马飞等就指出,按照旧有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后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药品实行一定的加成率后收支产生盈余,但医疗收支亏损(个别医院亏损严重)。在政府相关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医院以药品结余弥补医疗亏损的情况普遍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多开药、开贵药的逐利行为和医院运行机制的扭曲。 

再次,是管理费用简单的按医疗和药品部门人员比例分摊进“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方法缺乏合理性。根据医疗部门和药品部门人员的比例或其他相关指标比例情况,简单地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对医院行政及后勤管理部门的各项耗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同时因为从各家医院的会计报表上无法取得真实的不含管理费用的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信息,所以这种分配方法也不利于对医疗机构之间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任何一家单位都有管理费用,医院也不例外,而且管理费用在医院的整体费用中占据较大比重,公立大型医院的管理费用更是居高不下,而管理费用的分摊却不够合理。原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可按医疗、药品部门人员比例进行分摊,采用这种分配方法后,医院的公共费用完全摊入医疗、药品成本中,人为地加大了医疗、药品的成本费用,使医疗、药品成本不实,隐瞒了医疗、药品的真实结余。而且人为分摊管理费用的方式容易造成医院收支结余不准,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最后,就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的成本归集而言,没有明确的界定哪些项目属于医疗和药品成本的归集范围,导致不同医院成本归集口径不统一,甚至同一医院不同财务人员的成本归集口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会计制度对于成本的核算过于简单,成本意识不强,对于各个科室的物资消耗、床日成本、诊次成本等基本数据编报不详,不能准确反映成本项目以及核算科室效益,也容易造成分配不公。 

二、新制度下的医疗药品及成本核算 

针对旧有医院会计制度下药品管理及成本核算的种种弊端,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价率销售。针对这一医改政策,新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为药品零差价率后的会计核算铺平了道路。 

药品进销差价的取消,使得药品核算和库存物资的核算方式趋同,另外本身药品就是医院库存物资的一部分,取消“药品”总账科目,将其纳入“库存物资”科目统一核算,简化了会计处理,但并不影响药品的有效管理。同时针对医疗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甄选药品、开具医嘱所体现的药品知识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的情况,新医改提出增设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方案,新制度在修订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医疗收入核算中增加明细核算科目“药事服务费收入”。 

为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新医院会计制度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明确了“大收大支”的概念,统一了医药收支核算和科教项目收支核算(之前的新制度征求意见稿,曾将科研项目收支和教学项目收支分列),更好地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合并医疗药品收支科目,将“药品收入”并入“医疗收入”中,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在新设的“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中,详细地列明了一级明细核算项目和会计处理方式,医疗和药品收支业务本身就是大医疗的一部分,医疗人员和药房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呈现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新制度的这一改革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医疗、药品不配比的问题。同时,有利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减少因会计人员对现行会计制度理解不一致而造成的核算差异。 

管理费用不再分摊,而是作为期间费用在期末直接结转到“本期结余”,有助于督促医院增收节支,减员增效,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了管理费用分摊标准不合理造成的医药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新制度首次设计了成本报表参考格式,要求医院定期编报“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等报表,同时对医院常用的成本核算术语进行了解释,统一了核算口径。此举显示了新制度对加强成本的归集和核算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医院控制成本,降低经营风险,积极面对竞争,同时由于有了比较准确的成本报表数据,也有利于医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 

三、结束语 

虽然新医院会计制度已实施三年有余,但目前药品零差价还没有广泛实施,药品还是按零售价进行核算,大多数大型公立医院所使用药品的药品名多达几千种,库存药品金额高达数千余万元,由于药品进销差价的存在,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药品的出库都是按照零售价收费的,也存在药品的破损、过期、损溢等情况,因此药品的核算工作非常繁重,管理上稍有纰漏,就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为此,许多医院药房一直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新制度取消药品进销差价,可以大幅度降低药房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降低账实不符的风险。虽然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总账科目,但由于药品管理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医院药品的核算要在“库存物资——药品”中进行统一的核算。 

医疗药品收支核算集中在“医疗收入”和“医疗业务成本”两个科目上面,相对规范了医院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没有设置成本类会计科目,这种情况下医院自制药品的成本归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自制多种药品和卫生材料的情况下,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好处理。建议增设成本类会计科目,在对医院自制物资进行成本归集后,再将完工产品转入到库存物资中。 

综上所述,加强药品采购、保管、领用等环节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的核算,保证药品质量,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以切实保障医院成本归集和核算、资产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消耗,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马飞.新医改政策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9,(9):92-96. 

[2]王振宇,马飞.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及其改革影响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9):40-42. 

[3]王钟炎,沈静华.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12):47-49. 

[4]田立启,张永征.医院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毕元广,刘洪玲,李风芹,贺建青.构建理想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9,(1):52-53. 

[6]王钟炎,沈静华.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误区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  [h: 0px" />

[7]郭成杰,吴新勇,王立.我国医院药品核算管理方法的回顾与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0,(5):20-21. 

收支制度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06〕100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7〕1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土地出让收入)是指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具体包括:

(一)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

(二)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

(三)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

(四)转让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按照规定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

(五)改变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

(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土部门)依法出租国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

(七)出租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应当上缴的土地收益;

(八)土地使用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向市、区(市)县政府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费用(不含征地管理费);

(九)其他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变更有关的收入等。

第三条财政部门、国土部门、地方国库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工作。

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和征收管理;国土部门具体负责土地出让收入的征收;地方国库负责办理土地出让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等各项业务,及时向财政部门、国土部门提供相关报表和资料。具体操作为:土地出让收入入库当日,地方国库向财政部门提供入库款项信息资料,次日,财政部门向国土部门提供入库款项信息资料。

第四条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

第二章预决算管理

第五条国土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第三季度按规定编制下一年度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纳入基金收支预算,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可按预算法相关规定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

第六条编制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算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土地出让收入预算按照上年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地价水平等因素编制;土地出让支出预算根据预计年度土地出让收入情况,按照年度土地征收计划、拆迁计划以及规定的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等因素编制。

第七条在预算未经规定程序完成审批前,为保证土地出让工作的顺利推进,可由财政部门根据土地出让收入的缴库情况,采取预拨的方式,在国土部门提交拨款申请表后三个工作日内及时将土地成本拨付到国土部门,预拨款不低于入库土地价款的70%。

第八条考虑到土地出让项目的不确定性,未在预算中填列的土地出让项目,财政部门可根据该项目的土地收入缴库情况,采取预拨的方式,在国土部门提交拨款申请表后三个工作日内将不低于入库土地价款的70%拨付到国土部门,并按规定程序做好预算调整及相关账务处理。

第九条财政部门、国土部门和地方国库要建立土地出让收入每月定期对帐制度,对应缴、已缴和欠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数额进行定期核对,确保有关数据的准确无误。

第十条每年年度终了,财政部门和国土部门应按规定编制土地出让收支决算,纳入相应的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

第三章征收管理

第十一条土地出让收入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由国土部门负责具体征收。

第十二条国土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应当缴纳的土地出让收入具体数额、缴交时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十三条国土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督促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以下简称受让人)严格履行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确保将应缴的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国库。对未按照缴款通知书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并提供有效缴款凭证的,国土部门不予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十四条采取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竞买者交纳的定金、保证金和预付款(包括划拨土地预付款和出让用地预申请资金),由国土部门收取,预付款可用于土地征收补偿支出。公开出让土地使用权成交后,中标者交纳的定金、保证金和预付款抵作土地成交价款,除用于土地征收工作的预付款外,定金、保证金由国土部门填制非税收入缴款书缴入国库,中标者将土地成交价款与定金、保证金和预付款的差额部分直接缴入国库。未中标者交纳的定金、保证金和预付款由国土部门不计利息直接退还于竞买人。

经批准垫资进行储备土地一级开发的单位参与后期土地出让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只缴纳超过所垫成本资金部分的土地价款。

第十五条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改变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若发生退库事项,财政部门依据国土部门提供的相关材料和有关规定到地方国库办理退库,退库资金应退付给国土部门,再由国土部门退还给缴款人。

第十七条任何部门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以奖、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

第四章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廉租房保障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第十九条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按照经批准的预算执行。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土地出让业务支出、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以及其他属于国土部门的支出,由财政部门依据预算(或采用预拨方式)拨付给国土部门。

第二十条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其他征地补偿安置相关的费用。

第二十一条土地开发支出。包括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财政部门规定的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主要包括:因出让土地涉及的需要进行的相关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新增建设用地应缴纳的耕地占用税、征地管理费、耕地开垦费等税费;银行贷款利息;土地储备管理费,以实现土地供应的出让价为基数,按2%比例确认列支,拨付到土地储备机构,可用于弥补储备交易机构日常经费不足。

第二十二条支农支出。包括用于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农业土地开发支出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一)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补贴支出。

(二)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支出,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征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昆政发〔2006〕50号)规定的按3万元/亩标准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全市统筹,专门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三)农业土地开发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74号)和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综〔2007〕151号)的规定,按照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1%计提,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农村饮水、沼气、道路、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

在具体工作中,可将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进行统筹安排使用,全额用于对“三农”的投入。

第二十三条城市建设支出。含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支出。

第二十四条其他支出。包括土地出让业务费、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以及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等。

(一)土地出让业务费。包括出让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勘测费、评估费、公告费、场地租金、招拍挂费和评标费用、其他与土地出让相关的费用,按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计提。

(二)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规定执行。

(三)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193号)的规定,按照土地出让纯收益的10%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用于土地收购储备支出。

(四)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按照《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通知》(财综〔2006〕25号)和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综〔2007〕151号)的规定,按照土地出让纯收益的10%计提廉租住房保障支出,专项用于购建城镇廉租住房、向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等。

(五)保障公交优先资金支出。按照土地出让纯收益的5%计提保障公交优先资金支出,专项用于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和建设。

(六)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支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支出。

(七)上缴省级土地出让纯收益。根据云政办发〔2007〕193号文的规定,按照土地出让纯收益的9%计提上缴省级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全省农业土地开发。

第二十五条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涉及的拆迁补偿费要严格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5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支付,有效保障被拆迁权利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建立对被征地农民发放征地补偿费的公示制度,改革发放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防止被截留、挤占和挪用,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国土部门、地方国库和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土地出让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土地出让收支的监督管理,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不按土地出让合同、划拨用地批准文件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的,按日加收1‰的违约金,在缴清前取消其参与土地招拍挂的资格。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截留、挤占、挪用应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政府采购等制度的,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会计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务院令第26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刑事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收支制度范文第4篇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直属于市公安局监管处,在财务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医院所有收入实行全额上缴,所有支出由市财政统一拨款,以预算申报、逐级审批等形式进行拨放。医护人员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工资均纳入公务员序列,根据工龄、职称、职务、级别等因素进行划分,并结合奖励考核制度进行加减。

我院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应对出现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对于“收支两条线”运作模式的利弊及可行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卫生系统的医疗改革推进有借鉴作用。

1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优势

在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过程中,我院相对于卫生系统医疗机构来说,在机制运行保障方面的确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低医院收支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首先,“收支两条线”可以完全让医疗机构从利益至上的企业化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重新为公立医院的作用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最大限度的实现公益性和服务性。

1.2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由于医院、科室的收入与经济利益脱钩,医生不必再从病人身上寻求创收,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因素也必然随之销声匿迹。因此,“收支两条线”可以让医院的收费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使“按利开处方”转变为“按需开处方”。

1.3提高病患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当前,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司空见惯,原因无非是长期的利益冲突所致,医院的逐利行为往往引起病家的不满,一旦出现纠纷事件后,要求医院赔偿也就成了病家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只有当公立医院淡化逐利动机、回归公益性时,才能缓解目前这种紧张状态,从而减少医疗纠纷,重建医院治病救人的高尚的形象。

1.4有利于对公立医院的统一管理,促进执业规范化:当公立医院一旦实行了财务“收支两条线”,其管理模式更接近于国家行政机关,而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也可转型为准公务员式。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对医院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使医疗机构真正形成并落实行业规范成为现实。同时也可避免医院自主收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和经济问题。

1.5减轻医疗保险负担、有利于医保制度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院自2000年加入医保成为定点医院以来,每年都把医保费用控制在额定范围内,由此受到当地医保局的认可和奖励,这在一般医疗机构中是罕见的。所以,“收支两条线”也能缓解医疗保险的困境,减少医院恶意超标的可能,使得国家医保政策能顺利推进,惠及更多需要接受保障的人群。

2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收支两条线”这一预算管理办法看似简单易行,但在具体推行实施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因为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度落实和管理的偏差都会导致阻力的产生。根据我院实践的经验,提出以下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1财政是否具有足够的支撑能力:如果实行“收支两条线”,医院的收入可能会大幅下降,而支出变化不大,这个缺口就需要地方财政的补贴和保障,而且还存在部分医院由于盲目投资扩大规模而负债累累,这也需要政府为其买单,同时还要考虑到在改革初期还可能造成医疗供需双方过度利用卫生资源,从而引发政府财政风险。

对策:各地区根据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在合理控制医院支出的前提下充分估算好财政承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2.2制度滞后、管理不到位,导致医院收支混乱: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医疗支出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掌控,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制度落实不统一,管理不力或混乱,对医院造成收支不合理等情况,势必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带来麻烦。

对策:首先应该确立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之间行政隶属关系;其次,卫生、财政、药监等部门应该共同制订出与“收支两条线”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三,监管到位,避免出现混乱局面。

2.3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下降:由于缺乏了“多劳多得”的经济驱动力,“收支两条线”可能使得医院及其医生没有了积极性,给社会带来的将是另外一种看病难――推委、迟缓、冷淡等等表现。而医院失去了支配收支的权利,也就有可能束缚了医院的发展空间,如果预算外的支出在逐层审批中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使得医院失去发展的良机,也使得医疗条件和设施得不到及时改善,传统体制下的低效率可能回头。

对策:第一、从保护医护人员实际利益和工作积极性出发,合理制定医护人员工资收入极其重要,应该与本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持平。第二、对于医院的合理的支出需求,特别是为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经医院申报后,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予以支持。第三,应该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工作、纪律规范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2.4由于地方财政压力或经济的驱动力,可能会出现主管部门为医院下达收入指标,使得“收支两条线”徒有其表。

对策:违规事件能否遏止,关键在于法制规范是否健全、教育监管是否有力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还是当前医疗改革所必然的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从政府职能来看,作为公立医院资产所有者,理应履行其资产管理责任和承担盈亏责任;同时作为社会管理者,理应履行其公共管理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督促医院规范服务行为,保证医院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对医院监管的关键环节是财务收支管理,对收支监管的关键措施是收支两条线管理。

其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根本措施,可以切实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控制公立大型医院数量和规模、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资源使用效益、有利于从严控制医院高新技术和装备、有利于发展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

收支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有如克鲁格曼(1999)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三元悖论”,认为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变动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将对一国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在理论上(田华臣,张宗成,2005;陈岱孙,2011)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周铁军,刘传哲,2009;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但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研究很少。而国内经济学界虽然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给后续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但是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实证方法,运用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揭示其传导机制,为改善中国的货币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我国央行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其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必然涉及汇率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需求,最终影响货币供给,简称“货币需求机制”;二是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简称“汇率安排机制”。

(一)货币需求机制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论的观点,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带来经常项目变动,形成对货币的直接需求。对外贸易活动扩张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长要求与之适应的货币信用形式表现为货币需求量增加。具体表现在:贸易扩张带来总需求上升,物价稳定要求下,总需求上升引起货币需求上升,最终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传导机制是:出口量国内生产规模生产资金需求贷款货币供给。其次是直接投资活动带来资本与金融项目变化,形成对货币的间接需求。资本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的配套资金,诱发了更多的国内投资,从而提高了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二)汇率安排机制

汇率安排机制是从供给侧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1994年中国确立了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和结售汇制度,并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从而使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其传导机制是:国际收支变化外汇储备变化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稳定汇率要求下,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买卖操作基础货币投放变化货币供给变化。

四、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根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有“货币需求途径”和“汇率安排途径”,但前者从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会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基于此,本文选择M2和基础货币MB作为货币供给的变量;选择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反映指标――外汇储备FR和国际收支状况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指标――外汇占款PFE作为国际收支的变量,分别从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和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实质关联的两个方面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12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季度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对调整后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用LFR、LM2、LPFE、LMB表示。由于2005年7月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本文选择市场较为成熟的2008.1-2014.09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联性分析

我们采用ADF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是相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LM2与LFR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是货币供给量M2变化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联性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MB不是PFE的Granger原因,而PFE对MB有99.9%的解释能力,说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变动的明显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一定的正向关联性,而且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其对货币供给的正向作用也增强;结合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考察,可以得出: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其对货币供给的显著影响具有制度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这里的制度因素就是现行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下的“汇率安排”。

其次,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现高度而稳定的正相关性,而且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其作用于基础货币的效力也随之增强,说明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断增大,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使得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高度关联性成为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和直接的传递途径。

(二)政策建议

1.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要素。在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格局下,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短期对策是调控货币乘数,具体措施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而从长远看,必须弱化或切断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传导关系,其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从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渠道来形成外汇储备,如由非央行机构(财政部或专设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筹措资金购买外汇储备等。

2.对于处于“新常态”状态下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更是因为中国影响自身贸易条件的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防范由于本币汇率的过度升值抑制出口进而导致经济下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为重要。

3.若人民币汇率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央行可以不必为“稳定”汇率而进行入市干预,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不会太多,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占款部分。也就是说,国际收支活动不会通过“汇率安排机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只会通过本身经济活动产生“货币需求”。

4.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过大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并带来一系列挑战。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应该坚持双管齐下,解决好流量问题,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不断创新和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及方式,提高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刘传哲.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1996~2007[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2]王方静.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4,(6)

[3]王晓雷,刘昊虹.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4]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2)

[5]陈建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技术条件及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7(4)

收支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分析

一、收支两条线的概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2011年7月1日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自从它们开始实行这个制度之后,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改变或者改革。其中收支两条线就是指政府对行政事业性的收费或者罚款的收入等等属于财政收入但是却是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也就是说相关的机关或者部门发生的部分支出与获取的部分非税收入之间产生了脱钩的现象,其中相关的机关或者部门获取的收入需要上缴给国家的中央国库或者财政专户,发生的支出则是由相关的财政部门依据每个单位在发挥它们各自的职能或者作用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核定的一种资金管理方式。将上述定义简单总结就是,收支两条线的实行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在整个财务运行中预算之外的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将财政性的收入和支出(原先属于预算外收入和支出的那部分财政性收入和支出)也归为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形成比较完整、完善的各级预算体系,最终能够提高我国各个单位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它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处理情况的变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本质就是相关的政府机关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行政干预最终达到了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情况出现了很多改革或者变化。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需要在县级财政部门开设财政专户

由于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对它们以前进行财务往来的银行以及银行账户的相关账目进行自查,并且需要将与其有经济往来的所有银行的账目信息和账目数据清楚、完整的上报给相应的县级财政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上报县级财政部门之后,县级财政部门将会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经济管理要求和标准,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和行业相关的准则、制度对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专户进行审批,最终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业务收入全部上缴给审批之后的财政专户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经营运转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和国家对于行业的相关规定执行各个项目和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收费程序,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经济业务事项处理之后的所有经济收入都应该及时的、全额的上缴给县级财政专户里面,积极遵守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原则。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经济业务活动时,遵守支出分类预算核定的原则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模式,其中收支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过程中需要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医疗机构正常经营活动中的药品成本费用、医疗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医疗机构能够正常运行的其他成本和其他支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正常经营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经济业务分类以及功能科目进行分类,并且核定每一项医疗支出费用的性质和功能科目,严格规范经济业务支出的范围,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合理、科学地控制经济业务支出,这样才能够提高资金的效益。

三、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作过程中的变化

由于我国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但是又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政府最近采取了一项新的管理体制—收支两条线制度。收支两条线能够将杜绝医生通过过多开药而得到不合法的提成德尔现象,能够保障医生不会滥用药物,这样不仅仅能够减少基层老百姓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也能够让医生全心全意为基层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拿更多的提成而过度开药。

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或者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之间的进行工作竞争,他们对工作尽心尽力,争取能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也就为自己的医疗工作单位创造了很大的收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增加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其他待遇水平,并且其他财务管理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但是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可能会出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及其他待遇水平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各种服务水平等级不同的医务工作人员都拥有相同的工资水平和待遇。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不会给予优秀医务人员更好的工资水平或者其他更好的待遇,这可能就会打击这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那些对工作持有慵懒态度的医务人员进行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实行收支两条线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产生不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彤,黄迎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

收支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会计系统 预算信息 财务信息

一、大大提高权责发生制应用程度

新会计制度把责权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明确了医院的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改变以前医院部分会计核算按责权发生制外,其余均按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方法核算。在学习新制度过程中,作为一名三甲医院会计工作者,觉得这种变化非常有意义:医院与事业单位有很大的差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医院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自身的医疗收入,只有少部分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医院如果只是按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势必造成成本费用缺乏管理和控制,收入和支出不配比,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不能明确划分,使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新制度对成本核算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改变了医院成本核算基础差的现状,提高了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意识,加强了科学管理的基础,使医院进行全过程的全成本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院的全成本管理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差异分析.新制度不但按性质对费用支出做了分类: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及其他费用,同时有按功能把成本分为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医疗业务成本又细分为临床服务成本和医疗技术成本、医疗辅助成本。这样有利于医院提高资金使用率,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二、新制度下医院会计系统既能体现预算信息同时还体现财务信息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兼顾了医院既是事业单位,具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还要依靠自身医疗服务获取经济收入,加强成本管理减少支出实现结余,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医院是非盈利的公益性单位,要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价值,国家就会加大财政补助以满足公益性的需求,存在财政补助就必然要涉及财政补助的管理。在新制度中规定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为了减轻医院财务人员工作量,新制度将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两同时反映在一个会计系统中进。新会计制度创建了 “待冲基金”科目,用来解决用财政补助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

三、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增强医院成本透明度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加强了医院的收支核算和成本管理,新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管理,将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样使预算达到完整性和严肃性的统一,并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的问题。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支出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资金耗费和损失。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医院收支分类得到合理调整,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收入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统一纳入医疗收支核算。这些规定既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也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

四、收支更全,会计科目更具实用性

新医院会计制度,不但规范会计核算,同时为了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收支更全面、会计科目也更具有实用性,医院的会计核算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实际上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经济实体。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科教资金并不纳入收支管理,只作为专用基金,或挂在往来款中进行管理,这就致使医院整体收入数据不全,医院的收支情况无法真实反映。

五、报表体系很完美

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有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是指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括性书面文件,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医院的业务开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成本控制情况、负债管理情况、资产变动及利用情况、基本建设情况、绩效考评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新的报表体系的出台,让我们这些内人士充满了欣喜,新制度下报表体系更加完整。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非常接近,和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报表相对应了。

报表体系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这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它们能够把医院各种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这个成本报表展示出来。同时,报表结构上也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其中,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可以方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医院进行监管,使监管到位得到保障,实际上是兼顾满足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

编报现金流量表对医院自身管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疗保险的推进,医保后付制的范围越来越大,幅度越来越广,医院对资金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为有了医保之后,患者看病只交自付部分的钱款,剩余部分需要医保中心支付,而医院等于事先垫付了患者的应由医保负担的医疗费。有了现金流量表就可以加强医院对现金的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收支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J曲线效应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汇率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节货币流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汇率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全世界的一大热点。

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1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

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扩大出口量,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是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以及时滞长短影响。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动引导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但其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在汇率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往往会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

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大部分商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由于进口和出口是相对的,将汇率传递定义成汇率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幅度。但是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一般说,如果市场集中程度提高,进口商品用国内货币标价的范围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会降低;若产品同质和替代程度提高,国外厂商相对国内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上升。在这主要讨论进出口需求弹性、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外国政府的报复、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进口国的政策调整等对价格传递机制的影响。

2.2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如若货币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即满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

第二,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比进口的比重很高,则贸易条件对支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货币贬值后,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包括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2.3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除了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进而影响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主要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首先,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就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

其次,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在出口大于进口时,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况会尤其加剧。相反,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因此,货币贬值导致的贸易收支顺差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导致物价上涨,一是国内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大于需求,二是国内生产要素尚未充分利用。

再次,贬值后出现贸易收支顺差,则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使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实际上,当国际储备增加时,很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扬。国内价格上升,从两方面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当名义货币供应不变时,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另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当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时,则名义货币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

2.4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支出变化进而影响贸易收支。支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代表结构变动的支出转移,另一种是代表数量变动的支出改变。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通过支出转移和支出改变共同完成的。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商品的对外价格下降,而本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所以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而言更便宜了。这样贬值就会使得国内外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供求弹性大时,则汇率变动后通过影响支出转移就可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

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影响支出转移来达到,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但是随着本国出口商品的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将增加,从而本国的支出规模就会扩大,从而就会导致进口增长,这样贸易收支的改善程度将减小。这就是汇率变动通过支出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贸易收支的原理。如果考虑回传效应,那么本币贬值后本国的国民收入提高,则本国的支出规模扩大,从而提高了外国的国民收入,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样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就更为复杂。

从以上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汇率变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影响贸易收支: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和汇率变动引起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另外,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程度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汇率变动的国家的经济还有汇率的传递程度等。所以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复杂。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与建议

3.1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考虑英镑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参考一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时考虑英镑的影响因素,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和欧洲国家贸易的不利影响的程度。

3.2加强东亚货币合作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与新加坡间的双边贸易收支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大东亚货币区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新贸易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东亚汇率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盯住美元的东亚货币肯定会因为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而与人民币汇率关系不稳定,而非盯住美元的汇率和人民币的双边的汇率可能会更加不稳定,这就会影响到我国与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我国应该继续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以后要先建立以人民币和日元为核心的次货币区,然后逐步融合,形成真正的东亚货币区。

3.3加快出口产品的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后,由于进口品的价格相对会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而要避免奢侈商品的进口。还要调整外资引进的政策,在引进外资时要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吸引的外资要能满足我国对技术的需要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附加值较低。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产品的动态升级。

3.4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我们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这样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又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出口,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依赖型企业对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

3.5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汇率制度改革后,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大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企业出口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企业可以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出口的风险。而金融系统应该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政府则应加大对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史本叶.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5,(9).

[2]周毓萍.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