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以”“更”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二.巧设游戏。在识字这个很枯燥的环节中,设计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摘松果的巩固生字游戏,既给学生带来了活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生字。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设置悬念 学科联系 多媒体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加之天玩、好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精力不够集中,经常会做一些学习无关的事情: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同桌之间随便交谈等。如果儿童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势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趣中出示例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与课题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进行研究、讨论、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6、7的加法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它们是为了比一比谁的本领大,兄弟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是7的算式要多。’哥哥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弟弟6说:‘我多,我多……’哥哥7说:‘我多,我多,就是我多……’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小朋友请你们做裁判:想一想谁说得对呢?”学生置身于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中,都被6和7这对兄弟的争吵吸引住了,很自然地想到如何对它们的说法进行评判,于是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二、学科联系,增强吸引力

所有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是不可以把它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相互关联着。数学也不例外,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于是我就经常采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练习内容,这样既可以改变单一的练习形式,又可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在愉悦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如:一年级教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为了增加练习的吸引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的课件:先出现一个学生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机器人,每个图形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然后让学生算出它们的得数,每算对一题就改变一个图形的颜色,等学生算对所有的题目时,机器人发出声音: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练习,不但巩固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三、动脑和动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操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开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既要动手做又要动脑想,学生的操作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操作,操作的结果又为思维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比如:教学一年级“森林运动会”比较多与少时,可先让学生摆动物图形松鼠5只,小熊3只,学生首先要动脑思考,想如何动手操作,拿出操作方案,然后再动手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解题的方法:松鼠比小熊多2只,是松鼠多,小熊少,松鼠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熊同样多的3只,另一部分是比小熊多的2只。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掌握了比较多与少的解题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动脑、动手的活动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游戏竞赛,调动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辅以游戏、竞赛活动,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又能开发学习潜能。如教学了第一册教材第86页十几减8、7的内容后,我设计一个游戏形式的练习竞赛: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贴了许多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竞赛前教师首先激励学生:“下面,我们做摘苹果的游戏,怎么摘呢?谁能正确算出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这个苹果就摘给他,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摘到的苹果多。”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谁也不甘落后。这样,将枯燥的计算机寓于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使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不仅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比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对好朋友,“3”和“6”是一对好朋友。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

五、利用儿歌,提高记忆的兴奋点

儿歌以其朗朗上口、简短易记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将数学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数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对十个阿拉伯数学的书写感到困难,我就把它们与生活中事物的形状进行联系,并编成儿歌形式让学生传唱:1像粉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6像口哨,7像锄头,8像麻花,9像烟斗。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十个阿拉伯数字的书写。

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使其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快乐的心情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增强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好。

参考文献:

[1]方逸.将数学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学生[J].小学教学参考,2011(17).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笔者以为,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学习。在具体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到自己或同伴所使用的方法很重要。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要将授“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的确容易陷入一种为授“渔”而授“渔”的境地。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是,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笔者发现,总是逾越不了这样一个阶段:让学生敢问。这个阶段中,有的时候,教师不得不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酝酿自己的问题。此时,“谁还有问题?”似乎成为教师的口头禅。

教无定法,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若要归纳出适用于某类学生的几项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实属困难。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核心要素有两条:

一、启之悟

方法的教学,核心要义之一,便是学生能够对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有所理解。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单单靠呈现一个事例,或是教师分析讲解和说明,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在执教《石榴》一课前,“拟人”手法笔者已不止一次向学生进行了介绍。然而,每每举例,再套之以“拟人”一词的方法总结,似乎学生对此概念只有了些许模糊的认识。真正让笔者欣喜不已的,还是在《石榴》这篇课文学习之时,学生的发现及朴实的表述。

生:课文第三小节主要写石榴果。我发现,它用了许多用来描写人的动作的词,像“笑得咧开嘴”“笑破肚皮”“扒开”“向外张望”“报告喜讯”。石榴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感觉很亲切。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把物品当作人来写,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拟人。

由此,笔者获得了这样的启发: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已经浸润到了学生的心中,可能在外部行为表现方面,他们无法用十分规范的话语来加以描述。但是,遇到相类似的情形时,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尝试加以说明,来准确地表述出与规范话语相类似的意义。

因此,教师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启发、促进学生体悟、感受,使其理解方法的内涵及功效,这比帮助学生学会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说出方法的名称更为重要。

二、促之变

除了鼓励学生“悟”之外,在方法的教学中,“变”字也是格外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变”,强调的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方法,体会不同方法在具体情境下的不同效度,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恰当与否”的道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依托语境,巧妙地运用课堂导语也极为重要。

1.充分依托语境

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知识,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往往依托一个具体的语境。充分依托语境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感悟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方法的保障之一。《松鼠的尾巴》一课主要介绍了松鼠尾巴的用处,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到了松鼠妈妈说的几句话中感叹号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扫帚就在你身上啊。”松鼠妈妈说完,就出去了。

“张开尾巴,往树下跳!”松鼠妈妈在远处喊。

“乖乖,盖上你的被子!”松鼠妈妈说。

笔者问学生:“这三处句子为什么有两句用上了感叹号呢?”在课堂中,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文,希望以教师的提问为突破口,让学生体悟标点符号的妙用。通过反复的阅读,果然,学生有了如下的发现:第一句,松鼠妈妈第一次指导孩子认识自己尾巴的功能,但是她又不想直接告诉孩子,所以就用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指点孩子。一个“啊”字轻松俏皮,在此处并不起感叹的作用。第三句,这里的感叹号并不是表示松鼠妈妈说话时声音响亮,这是与第二句最大的区别。然而,母亲爱孩子的强烈情感溢于言表,用个感叹号原因就在于此。两处文本内容讨论完毕,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此时松鼠妈妈说话时有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再补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便水到渠成了。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

2.巧妙运用课堂导语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比、尾”等

11

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会写“长、比”等

4

个字

和竖提

1

个笔画。

2.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几张有关动物的图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小朋友,上面的小动物你认识吗?

2.导入:说一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6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导入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尾巴

嘴巴

谁的

谁家

长城

长江

长短

短了

把手

扫把

雨伞

打伞

白兔

兔子

(1-3)

(4-5)

最高

最好

公鸡

公共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伞”,翘舌音“谁、长”等。)

②学习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头,上面是个小八。容易和“伞”的人字头混淆。注意“伞”的偏旁是人字头。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和手有关。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字族识字:“把和巴”

找反义词:长——短

组词法:“巴、伞、兔”分别组词为:尾巴、雨伞、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谁”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学习多音字:长(cháng

zhǎng)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谁的尾巴长?

这里的加点字“长”读“cháng”,意思是“长度大,与‘短’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长、增加”,组词分别如下:

zhǎng(长大)(长高)

cháng(变长)(长处)

②读一读:

等他长(zhǎng)大了,腿就变长(cháng)了。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伞。

好像

看着舒服;美观。本文指孔雀的

尾巴好看。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竖提”

(6-15)

师范写讲解: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长”,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提略靠左,在竖中线上收笔。

“比”左窄右宽。短撇略高于短横。竖弯钩从竖中线写起,起笔略高于竖提的起笔。

“巴”横折收笔靠近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把”左窄右宽。“巴”要写得略小些,横折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竖弯钩从竖中线起

笔。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障碍,初读课文后,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

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导入,学习目标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在这小节里,是三个什么句?(问句)

(2)什么是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

(3)找出本小节的一对反义词。(长-短)

(4)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问句

疑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读这样的句子时,表示疑问的词(如:谁、什么等)要重读,最后一个字的语调要上扬,声音适当拉长。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板书: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一把伞)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弯-直)

(2)“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说“鸭子的嘴巴扁”)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3)

(4-10)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

(2)本小节分别写出了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点?

(公鸡的尾巴是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丽。)

(板书: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从“最”字读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朗读时注意读好问句。

背诵时可以认真看图,想象动物尾巴的样子,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照样子做问答小游戏。

谁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示例:谁的手儿巧?丽丽的手儿巧。

谁的字写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写得最好看。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也是小作家。

谁的尾巴(

长)?

谁的尾巴(

松)?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桨)?

(老虎)的尾巴(长

)。

(小马)的尾巴(松

)。

(小鱼)的尾巴(好像一支桨)。

4.

推荐阅读《比嘴巴》。

听读比嘴巴,了解动物的嘴巴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仿写课文,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板书:动物们的尾巴

各具特点)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问答式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采取三问三答的形式,写出了六种小

(11)

(12)

(13)

动物尾巴的特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戏。运用这种问答形式写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举一例: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练一练:练习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话。

(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画?西湖景色美如画。

七、课堂小结

《比尾巴》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八、主题延伸: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猫的尾巴是保持其身体平衡、调整、配合身体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动作的器官。猫尾巴的动作也常常表达某一感情,如乞食时,尾巴向上笔直翘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弯;尾巴温和轻柔地摆动,是亲昵和高兴的表示,亦是思考时的动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则表示生气;当尾巴出现痉挛性活动,则大多表示愤怒和受惊。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猴子

比尾巴

兔子

一把伞

松鼠

动物们的尾巴

公鸡

各具特色

鸭子

最好看

孔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师生问答、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兴趣;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创设情境;启发;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

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乐园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商榷。

一、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一年级的学生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里,脑袋里想像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长辈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要是能根据教材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启发性提问,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起来了。例如:教学此较数的大小)时可编《动物餐厅》这样一段小故事:有一次,小鸡和小鸭在路上吃零食,吃着吃着,哎哟!小鸡突然肚子疼起来,小鸭看到小鸡疼得厉害,小鸭赶紧扶着小鸡到医院给医生看病。小鸭办完事后,肚子也饿了,来到了一个动物餐厅。瞧,兔子先生吃得多开心啊,服务生小猴和小狗端着盘子来回穿梭,小猴盘子里有21个红果,小狗盘子里有18个红果。听了这故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创设有趣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例如:在《拔萝卜》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两只耳朵长又长,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打一动物)这个谜语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背景,让学生和老师跟着兔妈妈一起去检查两只兔宝宝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身临其境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我创设了《采松果》小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来到松林里,他们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把你看到的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分别摘了多少个松果?你能根据采的松果数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样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当堂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

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演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缓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四、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转化过程。游戏能防止课堂后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环境中,把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课堂教学设计游戏要因势利导,能尽情发挥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买玩具》小故事:蓝猫开了一家文具店,想在咱们班挑选几名聪明的学生当售货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挑选三个学生当售货员,分别戴上蓝猫、唐老鸭、米老鼠的头饰等,其他的学生当顾客,棋拟购物活动。这一场景。真实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加人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实的东西,同学们很高兴。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于课文类型问题,20年前的人教社“统编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课文三种类型。新课改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精读”和“略读”两类课文来编排。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早有论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章,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两类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同,在教学中承担的功能和任务也不同。笔者认为,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2)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3)积累语言,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4)加强朗读的训练和默读的指导。而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表现在:(1)内容上,理解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求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2)方法上,教师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他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读懂课文。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一下,三年级以上两种类型课文各占据半壁江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上述区别很模糊,也很困惑,尤其是对于略读课文的功能定位不准,不知略读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在2008年10月的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会上,来自浙江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略读课《猴王出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此,笔者不敢妄加评判,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在这样全国性的展示课中,略读教学尚且呈现出失位、越位的问题,更何况教师的日常略读教学课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在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关于略读教学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三为主”法,即“以了解课文内容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默读为主”。②“自读交流拓展”法。③“三读法”,即略读课文教学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程序:一读,读准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如果说精读教学的特点是“条分缕析、纤屑不遗、面面俱到”的话,那么略读教学的特点就是“提纲挈领、不求甚解、观其大要”。这是人教社版崔峦老师在教材培训会上提出的,笔者较赞同这种观点。

抓住文本言意特点

文本言意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言语内容而忽略言语形式,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写什么”“如何写”两个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作一番细致的解读,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如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指向易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比同一主题不同课文的表达等。尤其要找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切入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一课的第8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自由读这一段,划出段中的关联词语,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再让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说一说并写下来。如此教学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句式训练的目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有机统一。

巧用课文导学系统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创设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 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四、拓展数学能力创设问题情景

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拓展数学能力可以通过变式教学,即创设变式问题情景,对例题(习题)挖掘与引申。就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五、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有些课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联系,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何类似之处?有何不同?通过类比,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到新领域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还有如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等。例如,我在教《特殊四边形》一章的时候,先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用类比的方法同样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个方面探究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共同协作的创造性活动。“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不行的。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图文结合,增强说话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已有的插图,让学生先仔细地看图,再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最后再读课文。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先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水流的方向是怎样的,狼在哪个位置,小羊又在哪个位置。由于这些插图生动具体,而且内容又是吸引学生动画故事,所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富有想象力,有内容又条理,自然说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又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故意找茬的,学生都能把“亲爱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是不可能把您的水弄脏的呀?”读得很精彩,也体会到了狼的狡猾。就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把具体形象的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画结合,提高理解能力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我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丹顶鹤美丽外表的句子,知道“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几遍,学生们感到:丹顶鹤真的很美啊!我立即让学生把课本翻到课后习题,按要求给丹顶鹤涂上颜色,进一步体会它的形态美。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三、读思结合,学会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质疑的习惯。如在教学《学棋》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出问题,引发思考:1、两位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两位学生学棋的结果怎样?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四、读说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如果说教学中的“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我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当读到“他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我就让学生先思考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会想些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说话:“这肉__________!只要想办法让乌鸦__________,就能__________。”如读到“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您的羽毛可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我让小朋友提醒提醒乌鸦,指导学生说话:“乌鸦,你应该了解自己呀,________,千万别__________,不然就要上了狐狸的当。”通过一系列的说话训练,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这样在教学中读说结合,不仅体现了教学效果,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读演结合,加深阅读理解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活动。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特点。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了解青蛙是如何登山顶的;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最后让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学生表演到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它们鼓励加油;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高兴地告诉同学们有什么快乐。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的巧妙结合,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深刻的启发。演读结合中,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且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出乎意外地好。此外,还要结合课文适机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把看、说、读、写、思、画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晴怡.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激趣策略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