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筝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天火之谜》 教学切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5-01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设计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热点。教学切入如同医生施手术,需要掌握病情,准确下刀,才能迅速切中病源、切除病患。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时,面对众多教学切点,教师该如何选择最佳切入角度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刺探,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教学生成资源,让教学引领学生思维前行。
一、关注兴趣点,实施教学切入
小学生兴趣点广泛,教师在课堂教学切入中,需要对学生的兴趣点展开学情调查,从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觉、自主学习的最佳状态。
师:大家喜欢放风筝吗?
生1:喜欢。
师:如果是雷雨天,你敢放风筝吗?为什么?
生2:不敢,怕被雷簟
师:有一个人就敢,他是谁?
生3:富兰克林。
师:他为什么会在雷雨天放风筝,结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由于学生都有放风筝的经历,也懂得雷雨天气不能放风筝,教师从放风筝的话题切入,引出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的案例,自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教师设置悬疑成功,使得教学顺利展开。
二、探清认知基础,激活学习思维
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思维基本特征,在教学切入时才有方向性,才能挑起学生思想冲突,激活课堂教学。富兰克林敢于冒险,其探索精神是可贵的,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这一点。
师: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探索雷电的奥秘,他不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吗?
师:在当时,雷电是一个谜,有人说是“上帝的怒火”,富兰克林虽然知道在雷雨天放风筝有一定危险性,但他为了解开这个谜,还是大胆进行了实验。
师:富兰克林被雷电击中,可他却“欣喜若狂”,这说明什么呢?
生:实验成功了,富兰克林解开了雷电之谜,他早已忘记了自己,这表明富兰克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决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思考问题设计,一步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带到预设高点,学生对于富兰克林探索科学奥秘忘却自我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文本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住教学生成,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成展开教学,有效启动学生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做好预设和预判,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教学生成形成崭新的教学机会,引导学生迅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在师生互动展开文本解读时,有的学生说:“太危险了,如果富兰克林被雷击身亡,那可怎么办?”教师抓住这个话题展开教学切入: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真的会有生命危险,被雷电击中身亡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回顾一下,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家有哪些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知道有一个科学家被电身亡了,他叫利赫曼。也有的学生说:我看过资料,居里夫人不顾放射性元素的伤害,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最后患上癌症,为科学奉献毕生精力。还有的学生说:哥白尼、布鲁诺坚持日心学说,被活活烧死,他们不是因实验身亡,却是为科学精神做出牺牲。教师引导小结:这些科学家和富兰克林一样,都是为了科学和真理,不怕危险,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师抓住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展开教学切入,让学生回顾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根据掌握的相关信息展开热烈讨论,也给其他学生以学习帮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读的方法
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中,教师应避免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
2、理解性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二、结合标题找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很多课文的题目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制作”,渗透携带了众多的信息“密码”,所以我们在标题上下功夫。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悟,综合多方面的理解,重新为课文拟定一个标题。如同学对《麦琪的礼物》重拟的标题有:“爱”、“爱的馈赠”、“无用而珍贵的礼物”、“最美的意外”等。很明显,前两个标题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后两个标题则从情节出发,其中“无用而珍贵的礼物”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侧重对线索的评价,“最美的意外”侧重对巧妙构思的评价。接着教师只需三言两语的过渡,便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探究了。
我们还可以对标题进行质疑,抓住标题特别是悬念式标题进行质疑,不仅会为课文教读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会提升阅读能力。如鲁迅的《风筝》板书标题后,教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悲哀。他在《风筝》一文中写道‘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三、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有些课文,或内容,或结构,或手法,或语言,非同一般,独具特色。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就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背影》一课,抓住“背影”这一特色,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
1、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2、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3、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思―虚、略,望―实、详,找―实、略,现―虚、略)4、为什么要详写买橘子时的背影?5、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使作者感动得落泪?(逆境,亲临,年高,体胖)
四、重视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应当生动优美,简洁精练,富于哲理性、启发性、感召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进行课堂语言的设计,使之“美、巧、精”,避免平庸化、平淡化、泛滥化的倾向,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不朽的失眠》,探究作者为什么说那场“失眠”是“不朽”的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课堂语言。
1、张继的痛苦铸就了他璀璨永恒的艺术。可见痛苦是一所学校,是雕刻你形象的一把独特别致的刻刀。痛苦是生命最基本的滋味,害怕痛苦的人是懦弱的,接受痛苦的人是坚强的,超越了痛苦的是睿智的。痛苦并没有什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痛苦缺乏承受的勇气。同学们,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痛风苦雨,你准备好了吗?请善待痛苦吧!
【关键词】语文与信息技术;《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既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反馈导入,理清文脉
预设1:反馈字词,归类解难。出示导航单字词疑难汇总,(爆炸 击倒 劈开 毙伤)
预设2:概括内容,小结方法。
1. 屏幕出示书后习题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段意,并指导学生凝练成小标题。(板书:雷暴可怕 探究雷暴 避开雷暴)
2.根据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平台反馈小结方法: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组合段意概括;
预设3: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2.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起因――雷暴可怕 经过――探究雷暴
结果――避开雷暴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平台中的统计功能,老师把学生预习导航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计汇总,并再次利用平台反馈小结,并简洁快速地授之以法,实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
二、直击雷暴、感悟朗读
1.出示:雷暴的视频,图片,面对这样的场面,你的感受是什么?
2.指名读、齐读好这段话(部分关键词标红)
(出示片断):“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工具性,运用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既拉近了现实和文本的距离,又完成了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
三、探究雷暴、还原实验
1.就让我们走进解开天火之谜的风筝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对于这个有点复杂的科学实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读懂它吗?
2.交流:
(1)找关键词: (2)想象画面 (3)借助插图 (4)绘图
首先请认真读第四自然段,抓住实验步骤中的关键词句,还原风筝实验的设计图。平台为你们营造了环境、提供了材料,请你根据课文拼接风筝素材形成动态图,相信你对实验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友情提醒:设计图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运用平台)
(1)都完成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设计图?
(2)读书与实验一样,需要细心、再细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3)我也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并拼制了实验图(播放)。
师复述实验过程。直到讲到“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出示第四小节最后几行文字,引读课文。
3.交流:这是一次 的实验?
【设计意图】互联网平台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超时空的广阔的网络空间,在平台上插入设计风筝的拼图软件,在情境中操作实验动态过程,亲近了文本,体验了过程,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揭秘雷暴,品析人物
1.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出示文字:生x)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同学们,你觉得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为什么会成功?请自主阅读平台提供的课内外资料,想一想,谈一谈你从中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平台提供各类资源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中做好批注,并在对应的材料论坛中跟帖互动讨论,交流领悟人物精神)
(1)善于观察、敢于推测:(板书)
(出示片段):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勇于探索、敢于试验:
(提到不被人们理解,出示第三自然段后半文字,齐读)
尽管会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尽管受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但他仍然坚持探索科学的真谛。正是他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才能解开天火之谜。
(3)永不言弃、百折不挠(板书)根据学生发言的指向回顾资料,侧重于交流平台资源板块提供的课外阅读内容。
……
2.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台汇总学生的发言关键词。人们把富兰克林的头像印在了美元上,与美国的多任总统并驾齐驱,因为富兰克林拯救了美国、造福了人类!(出示富兰克林头像的美元)
3.总结: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住材料中的细节描写悟出人物形象,(板书:抓细节),不仅能把课文读懂,也能把课文读透。
【设计意图】网络平台除了能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外,其交互功能也弥补了传统课堂学生交流空间的不足。阅读论坛交流能及时呈现学生的多元感悟。学生在体悟分享阅读乐趣的同时,思维碰撞,共同提高了阅读能力。
五、课外拓展、深化主题
1.这一单元还有两篇课文与《天火之谜》一样,都是选取了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我们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来阅读这一类的文章。
2. 你可以读一读其他科学家为了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故事,我们在平台上开个小小故事会。
问题设计一:
主问题: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根据这一主问题,又设计了三个相关的小问题:
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理解)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进一步追问:文中的“我”真是一个无情人吗?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
问题设计二:
1.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一件什么事?(做风筝,毁风筝。)追问:谁做风筝?谁毁风筝,怎么做的?“我”怎么毁的?
2.“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追问:“我”为什么毁坏?(明确认为没出息。)真的没出息吗?(不是,因为“我”后来知道“我”错了,知道游戏是儿童天性,这是精神虐杀。)
3.“我”毁坏风筝做得对吗?(明确,不对,这是精神的虐杀。)追问虐杀了什么?谁是虐杀者?谁是被虐杀者?
4.知道不该毁坏风筝后,“我”已经很自责了,并想到要补救,为什么还要感到悲哀?“我”悲哀什么?
5.追问“我”为什么要补救?补救有机会吗?被虐杀的人怎么看待补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被虐杀者麻木,虐杀者清醒,人生的悲凉。)
两种不同的问题设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问题细碎泛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仿佛被老师牵牛鼻子般地“引君入瓮”,学得被动无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后者则采用由一个主问题引发三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的方案,每个问题又都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被深深触动了,我知道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将课堂提问当作艺术去经营,让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叩响教改之窗。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尝试。
一、立足文本,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庄子散文《庖丁解牛》中面对一头全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教学与之同理,抓住着眼于全篇的主问题,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讲,“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怎样设计主问题,设计怎样的主问题呢?
1.设置探索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巧妙设计出探索性大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学生思维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例如教授《藤野先生》一文,为了达成探究人物,把握明(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暗(鲁迅的爱国情感)两条线索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1)藤野先生是位怎样的老师?(2)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位“弱国”留学生?这两个问题由易而难、由表及里地牵动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才会认识到是鲁迅的爱国情感吸引、感动了这位日本老师,之后更是会饶有兴趣地去探寻鲁迅爱国情感的具体体现,终究豁然开朗,原来这种情感体验在字字句句,不仅是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赏樱花事件,就连两处地名“日暮里”“水沪”也暗含此意,学生不禁赞叹鲁迅文章的高妙。教授《范进中举》一文,为了达成探究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层进式的三个主问题,即:(1)范进中举后谁变了?(2)他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貌似平常的问题设置,正因是经过了教师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势必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再如教授《我的母亲》,为了达成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找出能揭示母亲多重身份的语句,由此展开分析。学生们欢快顺利地通过分析文本得出结论:母亲是位严爱相济的母亲;母亲又是位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后母;母亲更是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寡妇。
课堂教学中,若想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通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巧妙设计出一节语文课的探索性问题。
2.设置品味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要达成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品味语言”。语文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绞尽脑汁设计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品味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从语言细节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例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设计了一个最简单但也许是最适合学生与文本的问题:“请找出能表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的语句,要求:(1)有感情朗读;(2)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学生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爱慕虚荣,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此前我的教学设计则是“结合文章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兴趣相对小了很多。可见,不同的文章适合不同的问题设计,而品味语言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再如教授《孔乙己》一文,要求学生找出交代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进而抓住“唯一”大做文章,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特殊形象跃然纸上。
3.设置矛盾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突破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将要水到渠成。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伟大”“悲剧”是什么意思?“伟大”与“悲剧”矛盾吗?这样提问,势必会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伟大”的含义时,也便掌握和理解了文本的主题思想。可见,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设置比较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如《背影》和《我的母亲》都是表现亲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愧疚之情述说的,而《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带着一份崇敬之情来写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表达的不同感情。同样可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无相同之处?为什么会有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体会到两文的作者都流露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5.设置体验性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丰富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与教师、作者间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与理解,巧妙设计出蕴含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以便给学生搭建一座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敬业与乐业》时,可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梁启超,面对青年学生,你将如何发表演讲,告诉他们对待目前或将来的职业所应采取的态度。继而研习本文所提供的议论文的四种写法。教授《云南的歌会》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可问:“云南歌会和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如此体验,便可把握云南歌会的特色,从而把握全文。课堂教学借助这些体验式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提高了对文本、对生活的感受力。
二、讲求实效,设置“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小问题
主问题能够一线串珠地带动课文的整体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学生的读写说思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成分,气氛生动活泼。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关注主问题统摄下的小问题,它们也构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1.设置层进式小问题,化难为易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滞塞,出现课堂冷场的尴尬局面,更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要降低难度去处理。例如教授《那树》,在提出主问题“那是一棵……的树”后,随即抛出两个层进式的小问题:(1)请找出描写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体会词语的妙处;(2)请划出描写人类砍伐树木的语句,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深层关系。再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关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此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几个层进式的问题以降低难度:(1)词中上下阕的关系是由景及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为什么这样评论古人?(3)词中歌颂的是今天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该做何理解?这样一问,可以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难点的理解。
新《课标》揭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必须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要运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课堂,照顾全局。当学生的思维大门已被打开,教师必须讲求追问艺术。例如教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品质——毫无民族偏见,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于是,教师可追问:文中提到“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用了一个“最”字?联系背景,学生会顿悟。问题提出后,学生启而不发时,不妨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通过变换角度或降低难度来追加提问,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2.设置开放式小问题,有效延展
关键词:目标;质量;全体;层次;生活;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实践,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当学生觉得作业是负担时,这个作业则是低效或无效的,所以给学生如何设置作业是一门艺术。
1.作业设置要有目标
小学阶段,一周五天基本上每天都有语文和数学作业,语文作业一般是抄写字词、读课文、背课文等,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这种模式,老师想,只要学生有“作业”可做就行;学生想,我把“任务”完成就行了。这样的作业缺乏目标,使课堂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学生没有真正动脑筋完成作业,教学目标不能实现。
2.作业设置要有质有量
要使作业有质有量,教师设计作业必须根据当天的教学目标构思,作业既要巩固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我认为的“质”指教师设计作业时把握好难易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作业:①应用三角形内角和180°来求未知角的度数。②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在风筝店定做一个三角形的风筝,要求其中一个底角是55°,问这个风筝的顶角是多少度?③请学生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这类作业既有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又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作业量控制在30分钟内,我们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还有其他作业,一张嘴随便布置,老师一句话,学生做到12点还没完成,甚至要家长帮忙完成,试问这样的作业有意义吗?不但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睡得迟,休息不好,第二天的课还能好好上吗?所以,教师只有布置有质量的作业,学生才能达成学习目标。
3.作业设置要面向全体,兼顾各层次学生
新课即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置作业,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有趣味的作业,这样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不仅使这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还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4.作业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
作业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 我认为作业要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注意生活、自学、操作、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有联系实际生活的作业才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才能体现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5.作业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
(1)收集性作业。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更新,如果学生还是和以前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不与外界交流,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甚至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对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可布置一些手机信息之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电视听新闻,并定期对信息进行反馈、交流。
(2)创造性作业。有想象才会有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观察性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做好生活笔记。
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是实现课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只有布置高效作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才会拥有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现象;思考
新课改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但课堂教学中高投入低产出和华而不实等高耗低效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效益,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一、对导致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明,导致低效。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目标,而且要实现方法、过程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实现时,必须关注三维目标的融合。据笔者了解,在新课改中有5%的课堂变得教学目标不明,68%的教师在课中只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方法、过程目标,完全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竟占38%,能够注意三维目标融合不到10%。
(二)教学行为转变和学习方式改变上“作秀”,导致低效。据笔者统计62.8%的课堂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存在“作秀”现象,教师心中有“听课教师”的现象十分普遍。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来看,教师的引导、激励、帮助这三个方面中后两种情况存在较大问题。课堂中“棒!棒!你真棒!”棒声处处,一遍捧杀!随处可见。
(三)教学设计过于注重出新,丢了语文之本导致低效。许多课堂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过于注重出新,课堂中可谓花样多多。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书读过来读过去,硬把好端端的朗读变成了“傻读”。有的课堂为了体现创设情境,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课堂上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唱一唱、画一画等多法并举,课堂上“多动”情况十分普遍。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思考
(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研读“三书”。“课堂教学的问题,说到底,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一轮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改方向,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认真研究合作性学习的方法、途径,认真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让新课标思想真正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其次,广大教师还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教参,要指导学生读的书,自己必须先读一读,提高了备课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校在课改之初都会对我们的实验教师进行过形形式式教材培训,但就实验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一线教师必须不断研读课标、教材、教参等,做到心中有教材,课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基本思路,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二)教师必须真正转变自己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那些有背新课程的传统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理想的风筝》中一点花絮,它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在学生齐读课文课题后老师由衷地赞叹:“多好听的声音哪!”当他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静等片刻后没有学生举手,直到一个学生开始举手,他及时暗示道:“这个机会就是你积极思考后争取到的!”当教师发现一位同学发言充满诗意时,也很诗意地赞叹“我发现一个诗人在这里!”教师指名让学生读“酸涩”一词,学生认真读后,他评价说:“你读准了字音,还能不能读出词中的意思?”当发现学生基本读出词意时,他又抛出一个问题:“说说看,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在教学放风筝部分时,马老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设问:“假如你是作者,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学生在充分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刘老师,我想做你的左腿!”等精彩的生成让课堂掌声不断。就这样,学生在马老师的引导,激励,帮助下,高质量地进行了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主问题;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堂教学“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能贯穿始终;第三,“主问题”能构建文本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为此本人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实践一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两次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节选
主问题:研读讨论。品味作者的“痴”。
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时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在文中找出概括他形象的一个字“痴”。
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痴?
1.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景:是什么引发他有这种痴行呢?雪景。
①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将此景描绘出来,看看谁的语言更优美。
③这段文字写得的确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3.痴心:像张岱这样痴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个吗?金陵二人。
①张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样的心情?讨论“强”的意思。
②张岱走的时候没有细问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可以看出张岱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助读《陶庵梦忆自序》和《自题小像》。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由于主问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教学具有成效。
二、实践二
“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着眼于带动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所以,“主题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这个 “主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行文安排的独到之处,使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被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研讨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三、实践三
关键词:数学;生活;语言;问题;练习;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出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把数学应用于生活。
一、让数学语言富有生活味,帮助学生理解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到和蔼亲切、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形象具体等。概括地说就是既要有数学味,还要有生活味,使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教师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具体化,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富有情趣,使学生更加亲近数学课堂,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让数学问题富有生活味,丰富学生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标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和思想观察世界与思考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抽取数学问题,让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数学学习活动就是这样的快乐且富有情趣,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学习百分数意义的时候,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百分数的踪迹,找到不同类型的百分数,并结合实际去理解相关百分数的意义;学习圆周长和面积的时候,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中找出带有圆面的物体去实际测量计算;在学生混合运算的时候,把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入课堂,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让数学练习富有生活味,提高学生能力
1.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课堂实践、动手操作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桥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一切恰当的机会,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学会用数学的意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学生刚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显得无从下手,议论纷纷,有的说根本没有办法,教师捉弄人;有的说干脆把树锯倒,就能量出大树的长度了;甚至有人想用放风筝的办法,把风筝放到树顶,量出风筝线的长度就可以了等等。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用我们学过的比例知识能否解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订方案,准备材料,实际测量计算,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良好意识。
四、让数学作业富有生活味,引导学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