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难忘的那张脸

难忘的那张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难忘的那张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1篇

生活中,我曾见过无数张脸:慈祥的脸,让我感到生活的温馨;陌生的脸,让我看到生活得多彩;灿烂的脸,让我悟出生命的美丽……然而,最让我难忘的却是那张疲惫的脸,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

我们的学校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位专门清理垃圾的老人,她大约六十岁,穿着一身破烂,推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让人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他的到来,我们很多学生都是熟视无睹,从不正眼去看她一眼。

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我和同桌去倒垃圾。时值深冬,我俩冻得直哆嗦,手缩到袖筒里,顶着寒风。我俩终于走到了倒垃圾的地方,我和同桌停下来,只见这个老人赶快过来倒我们的垃圾。我说:“我们自己倒吧!”老人说:“还是我来吧。”我趁此机会,打量了一下这位老人,啊!多么吓人的一张脸呀!黑黄的面庞上有很深的皱纹,眼角极度下垂,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虽然有些害怕,但我还是极力去看那张沧桑的脸。从他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的疲惫和对生活的无奈。

又一次,在吃中午饭,我又注意到了这个枯瘦如柴的身影。随后,他去饭堂买了一个馒头,用一个瓶子接了一些自来水,然后就着馒头津津有味的靠着墙边吃了起来。看到他这样,我想他的身体能受得了吗?再看看他那张脸,显得更疲惫了,眼陷得更深了。生活对于他说是多么艰辛呀。

想想自己的父母,他们也在辛勤的工作,为我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而我却当做理所当然的,有时候还对我的父母耍小脾气……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2篇

    笔者以为,理论上,作文讲评课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为引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践中,讲评课不能搞形而上学,其核心是内容的研制,要从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出发,精心研制讲评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笔者认为作文讲评课的内容研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拿什么讲”、“怎么讲”、“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笔者针对作文讲评课中教师重方法指导、轻学生反馈的现状,利用本届初三月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中的学生考场作文,把批注阅读引进作文讲评的课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2010年中考,笔者实验的301、302班综合成绩分别位列年级第一和第二(共14个班级)。笔者以为批注阅读是走出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条捷径。批注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对象是各场考试中的学生习作,目的是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体味现实生活,触发“生活感”。

    下面笔者谈谈初三阶段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课的操作方法和意义。

    一、确定讲评内容,教有所依

    作文讲评课的首要问题是“拿什么讲”。是以名家经验理论为主体,还是用学生作文为载体?这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第一步。笔者以为讲评内容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讲评的第一手材料要从学生作文中来,使教有所依。有些教师忽略学生考场作文的价值,仅以此为判定分数的依据了事。其实,考场作文是学生冥思苦想、精血诚聚而成,里面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整理、归类,把学生习作分为优等文、中等文和下等文。每次讲评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2篇优等文、下等文作为讲评对象。由于实践处于尝试阶段,所以一年来笔者停留在对优等文的批注上。批注阅读进作文讲评的课堂,如果从初一开始,则可从批注优等文始,到批注下等文止,使学生从取他人之长到攻他人之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指导批注方法,授之以渔

    作文讲评课内容研制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讲”。批注阅读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情入境,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对话。正是这种心灵的对话,在读写融通中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

    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课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批注和交流。为习作做批注,使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缄默知识得到了“外显”,就具备了交流的基本条件。

    此处所讲之批注与阅读教学中之批注并无不同,然批注法运用于阅读教学,教师普遍停留在对学生“圈点勾画”这些批注符号的指导上,不惜时间地讲“用什么批注”,而对学生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的“如何批注”即“批注内容”却指导缺失,使学生批注时或无从下笔,或流于形式。笔者以为批注阅读重在告诉学生“如何批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批注之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笔者对批注之法主要提炼为“整体三问质疑”和“语言技巧质疑”。

    “整体三问质疑”包括写什么(概括作品内容)、怎样写(分析作品结构)和为什么写(把握写作意图)。“整体三问质疑”主要是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作品,架起学生走进作品的桥梁,为后面的“语言技巧质疑”铺路。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作品要旨,批注才有情感的立足点。

    “语言技巧质疑”可以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例如:从字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字极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从词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词特别精妙?试联系语境来赏析。从句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句子特别精彩?因何而精彩?从章入手,你认为作品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此设计,整体把握方向,局部落到细处,从整体到局部,便于学生操作,利于学生深入,使学生感到有章可循,批注时自然“胸中有丘壑”。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作为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批注,也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成果交流。

    三、交流批注成果,融通“三感”

    多数教师在作文讲评课时重方法指导、轻学生反馈。教师满言堂,师生、生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批注阅读进作文讲评课堂之第二步——交流,既弥补以前作文讲评课之不足,又给学生展示批注成果提供平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机。

    建立在学生书面批注上的成果交流,须同教师传授的“如何批注”之法相对应,口头交流应与书面批注一脉相承。下面结合月考作文《难忘那张脸》谈谈批注阅读第一次进作文讲评课课堂的交流成果和意义。

    (一)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

    “文感”是对作品整体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整体三问质疑”的“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文理,交流进一步落实“文感”。

    “写什么”?

    生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一位云南老人的笑脸的故事。

    生2(补充):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在天堂般的云南,巧遇一位满脸皱纹却有似弯月的笑脸、经营饭店却不收取“我”饭钱的天使般的纳西族老人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有概括有具体,各有所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扣住了“难忘”二字,这两个字是文眼,看来作者选材时扣题很准确,而同学们概括也很到位。

    “怎样写”?

    生3:文章第①②段引出在云南与老人相遇的故事,并交代难忘,第一次点题。

    生4(补充):第②段还写到“因离别而感伤”以及“她是我的天使”,所以我认为这两段在内容上暗示了下文是怎样一件事和怎样一个人。

    师:很好,结构上点题、内容上铺垫。看来我们写文章用笔之处要关照内容和结构,我们读文章更是要多角度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呢?

    生5:起因是第③段,写“我”独自漫步于古城小道,闻香而入一家朴素的饭店,巧遇老人。

    生6:经过是第④⑤段,主要写老人带着不变的笑容为“我”做饭、和“我”聊天,想请“我”客不成就送我亲手制作的东巴纸。

    生7:结果是第⑥段,主要写老人带着笑容目送“我”。

    师: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文章的条理就比较清楚。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写”?

    生8:我认为作者赞美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从文中作者称老人为“天使”可以看出。

    生9:作品中写到“我们聊了很久”,“似乎没有任何民族与年龄间的代沟”。可见,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真诚以待,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民族和年龄的界限,尤其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和谐相处。

    师:这两位同学对《难忘这张脸》一文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它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考作文评分时“立意深”也是一等文的重要条件。

    以上为交流批注成果的第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反观自己的同命题作文《难忘这张脸》“写了什么”即选材、“是怎样写的”即构思和“为什么而写”即中心思想作好铺垫。

    (二)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

    “语感”对应的是对言语和言语形式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批注用“语言技巧质疑”从字、词、句、章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交流则可以分成两块,先按段落逐段逐句从字、词、句进行择优赏析,再从章的角度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更好地感知语言,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进一步促使学生摸索语言规律,发现运用语言的钥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使学生敏锐的表达力出现质的飞跃。

    (三)挖掘作品价值,触发“生活感”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3篇

我的老师姓陶,她的身材高高的,一年四季总是穿着黑色的衣服,俨然是一副名师出高徒的职业水准。张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学校里时时时刻刻扮演着我们“妈妈”的角色。但这位有十多年教龄的优秀教师,却因为一束束严厉的目光,令我至今都十分难忘。有一次,我们下课去玩从家带来的水枪,而且没有顾其他同学的劝阻,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枪大战,搞得我们身上沾满了水,湿漉漉的回到教室。不巧的是正好撞到老师,只见她很不满地上来就问:“你们去哪里了,干什么呢,这么湿。”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经不住老师的询问,吞吞吐吐的说出实情。陶老师听了,大发雷霆,用那尖锐的目光看着我们:“你们也都是高年级了,这么不像话。学校明令禁止带玩具,而且这么冷的天,你们把水泼到别人身上,结了冰就不怕生病么?”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玩过水枪。因为陶老师那严厉的目光让我至今难忘。

陶老师的目光不仅是严厉的,也是充满慈祥的。在那次“水枪大战”之后,陶老师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说:“唉,你什么事都得掺和一下,再这样下去,就失去优秀学生的榜样了。”说这话时,我在她眼里看到的全是疼爱的目光。突然不见了那股严厉的目光,我理解了陶老师对我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从此重新找回了以前的我,再也没有让老师失望。因为陶老师那慈祥的目光我让我至今难忘。

我想,在某些时候,严厉和慈爱是互相排斥的,但在陶老师身上,这两股目光交织在一起,却形成了神奇的爱的力量。这种爱令我终生难忘。

陶老师那张慈祥的脸,伴我经历了12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12年的坎坎坷坷,种下了12年的点点滴滴,虽然现在,陶老师已经离开我许久了,但她的音容宛在,她那慈祥的目光,我会永远记住。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4篇

曾经拥有,并毫不珍惜的东西,现在已经消失了。我用指甲,手指,还有那咬住生命的牙齿,狂热地紧抓住它,却发现已经没有这些精力了。

很久以前,也许是十年前,外公外婆本住在母亲置办的公寓中,他们说,那里太冷清,没有人陪他们说话。他们走了,只留下了空荡荡的房间,还有一张纸条,乘了四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到了那多年以前的老房子。

从那时开始,母亲开始到异地工作,我便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一年。那一年,他们渐渐露出了真切的笑,那种笑我很喜欢。

早晨,是鸟的歌声,还有他们????的交谈声把我从梦境中唤回现实。有一段时间,沉浸于这种状态,鸟鸣,还有老人的细碎交谈声,似乎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的谈话,最多也就是邻家的女孩,对门的阿嬷这些老到不能再老的话题,但这拌着鸟的歌声的早晨的谈话,总让我感到如此的温馨,竟然开始希望这种生活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希望终究是希望,而这个希望永远不会实现。

那时候,我过得很快乐,大人都说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什么都不用想。他们羡慕我,他们也希望能回到从前,谁又不希望呢?比起现在,从前的时光总是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却又总是在河的另一端,蒙蒙的浓雾之中,记忆与事实总是区别如此之大。

年复一年,当我挣脱了牢笼的束缚,开始在这哀伤忧怨的城市中探索时,我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那张多年前一起玩过家家小女孩的面容。惊恐中,我努力试图回忆起她,但终究发现,无论自己是多么地难忘她,人是会渐渐地忘记那张久未谋面的面孔的。我开始受母亲之命为了未来而奔波,在这个世界探索的第二年,我已明白自己幻想的面孔已经不是曾经那个面孔。第六年,我又再次忘记自己在四前误认的那张脸,于是又编织出了一张截然不同的面孔。如今痛苦地觉察到自己早已不再记得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人。

过去的时间开始寻找我,我却被关在乡间小屋,它永远都找不到。每个早晨,我都会恐惧,当我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真的都眼巴巴地望着大门吗?我不知道。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生活,因为人在原先的地方时,他们会觉得过去的生命还像以前一样仍然持续着。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已经忘了我,他们仍然早晨起来絮叨一阵后开始工作,他们不曾在乎我的存在,但是我却发现我的早晨已不再完整,开始变得空虚,犹如一台机器,反复着同一个动作,这动作让我厌恶,这个动作会让我的早晨只剩下我自己。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5篇

在一次台胞座谈会上,从台湾回武汉探亲的许历农老先生向大家讲述了他两次回到祖国大陆探亲的感受。

许老先生有个女儿在武汉,改革开放初期,许老先生第一次回大陆探亲。阔别了数十载,本来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来,可是一到武汉,心情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不是因为那时城市的面貌落后,而是由于人们的脸。许老先生说,走到大街上,看到满街的人都板着脸,很严肃,没有笑容,也没有礼貌,人与人之间像是有仇似的。回到女儿家,晚上看电视,一打开电视机,发现每个节目都很严肃,特别是那节目的主持人,个个也都是板着面孔,没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早上起来,第一眼看到女儿,随口打声招呼:“你早!”可是女儿用奇怪的眼光望着自己:“早什么早?”许老先生以为自己不够礼貌,所以第二天一早见到女儿,便又打招呼说:“早上好!”可是女儿还是望着自己很不理解地说:“好什么好呀?”当时许老先生心里纳闷:大陆人怎么都这样呀?不通常理呀,简直就是缺少人情味呀!

近30年过去了,这次再回武汉,许老先生说,情况大不一样了,从城市到人,就像被重新“刷新”了一般,全变了。尤其让人难忘的,是人们的那张脸,过去那些严肃冰冷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街上一张张和谐自然的笑容。看到这些发自内心的笑脸,许老先生的心情猛然舒展开来,一下就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这座城市。回到女儿家,打开电视机,再看那些节目主持人,也变了,一个个不仅灵活自如,而且满面春风,样子十分可爱。早上起来,正要与女儿打招呼,女儿却满脸欢笑地抢先打招呼:“早上好,爸爸”,把许老先生感动得差点流出老泪。

《朱子家训》说:“马行无力只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为什么前后两次人们的面部表情变化这么大呢?许老先生说,是经济在改变着人们的脸呀!第一次回来,人们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整日还在为衣食而忧,哪来的“底气”给人以真正的笑容呢?而这次,祖国昌盛,人民富裕,笑脸自然就展现出来了。

确实,笑容是人类自己为自己绽放的花朵,它不仅能够芳香自己,更能妆扮这个社会,让社会充满春意。这30年,祖国就如同一个长长的春天,将先前人们那一张张紧绷着的脸,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给催开。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6篇

电视人还真会投机取巧,竟然拿出20年前的美国电影为凌晨档添砖加瓦。我对那质感模糊的八十年代电影毫无兴趣,只三心二意等着稚嫩的凯奇再现身,终于还是没坚持住,在其他角色大段台词的时候换了台。仔细想来,他的电影看了少说也有二十几部,大部分都是在电视里看的。比如《鸟人》、《月色撩人》、《战争之王》、《风语者》、《变脸》、《空中监狱》、《八毫米》……我必须及时停下来,报菜名的瘾上来还真不好控制。我忍受过极其糟糕的国语配音,只为看他如何游走在影像里。

我喜欢这个男人,他是蓝调的,比烟花寂寞,带着盛大的沧桑。

《吸血鬼之吻》里他毫不犹豫吞下一只蟑螂,满脸病态的丧心病狂。虫子经过牙齿口腔,融入他的身体。我相信相由心生,他有些神经兮兮。他的脸硬朗、疲惫、惆怅、不安,隐约带着危险、幻灭的讯息。他总是心事重重,像是被迫活着,有点自命不凡,却注定流离失所。迷人并没有限制他,他可以是很多人:正义的警察、惟利是图的军火商、心细如发的探险家、刑满释放的罪犯、喝以待毙的醉鬼,甚至双眼无神一肚子垃圾的窝囊废。同样的一张脸,可以很粗粝,也可以很文艺,可以浮上贵族色彩,也可以露出混蛋气息,忽然是慌张的老鼠,又忽然是从容的大象,忽然是神的孩子,又忽然满身邋遢凡俗的市井炊烟。简直有几分诡异,那张脸宜古宜今,亦正亦邪,在幽闭古堡偷食人肉并不稀奇,在荒凉公路上大放厥词也合情合理。意义无穷的面孔,总是轻易自如转换,穿越时空,承载所有背景所有聚散别离。他也是浓眉大眼,却算不上玉树临风。无法把他归类,像优质的棉花糖,有很强的弹性。五花八门的角色,退伍伤兵、私人侦探、消防队员,或者干脆没有明确身份的神经质的匪夷所思的边缘人,甚至吸血鬼、天使,这些臆想中的角色他亦可轻松诠释。他几乎可以与一切身份建立联系,但凡编剧能想到的,凯奇都可以胜任。这便是祖师爷赏饭吃吧,这个来自科波拉家族的人,生就带着某些永恒的东西。

最难忘的还是《我心狂野》和《离开拉斯维加斯》,后者更为他赢得了奥斯卡的奖杯。忽然嚣张,忽然懦弱,两个跳跃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挣扎角色,活得毫无算计。诡异迷乱神奇的旅程,穿着蛇皮夹克的小混混;绝望麻木堕落的不归路,万念俱灰的酗酒者。凯奇扮演边缘角色真是驾轻就熟灵光闪耀,被忽略被损伤的表情,潮湿的眼睛像两口荒凉忧郁的井,沉淀着无法打捞的决绝。两个社会最底层的故事里,其实也是张牙舞爪的爱情童话,淤泥中的纯情。可惜这些年,他远离了小成本电影和另类角色,大踏步走在商业的路上,不再神出鬼没。他变得义正词严思维正统,越来越气定神闲。我不愿看他在《战争之王》里处心积虑讨价还价发横财,也不愿看他在《天气预报员》里烦恼缠身遭遇中年的困顿。有板有眼起承转合,这些角色太柴米油盐了,浪费了他野性难驯的特殊气质。是的,我宁愿凯奇带着烟草酒精的腐朽,也不愿吸嗅到葱姜蒜的气息。他必须燃烧,哪怕烧成散乱的灰。务实、热烈、家常的笑容不适合他,他应该是不切实际的,带着不着调的恍惚,甚至偶尔呓语。我简直宁肯他惨死,也不想他平庸。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7篇

来到小兴安岭之前,一直生活在平原,冬天零下三十度,我会觉得最冷也不过如此。可是当零下四十度的寒潮滚滚而来,还是把我震惊得无以复加。

总以为那样的天气,人们都是躲进暖暖的房子里,看外面大雪飞扬,一杯热茶,享受难得的清静。躲进温暖里欣赏寒冷,也是一种幸福,就像超越了痛苦后欣赏痛苦一般。而身处其中时,却是一种煎熬。

我曾在寒冷深处无依无着。那是一个凌晨,天还没有亮,我却匆匆走在风雪里。火车因大雪积满铁路而停在离城市五公里远处,回来的我只好选择步行。许多乘客都留在车上,等天亮了再走,我却忽然想体会一下那种黑暗与寒冷的感受,虽然,那时的心一直在黑暗与寒冷中浮沉。

荒郊野外,眼前只有茫茫雪地一片暗暗的白。每一脚踩下去,都是没膝的雪,北风挟着雪花扑打在脸上的处,一种麻木的痛。虽然把自己裹得很严实,甚至只露出一双眼睛,可是,眼睛也生生地疼。黑暗笼罩,四望可见处渺无人烟,天地间仿佛只有我在艰难地迈步。就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前方忽然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只是很微弱、仿佛在雪色夜色中随时熄灭的样子,可是依然给我心里注入了温暖的力量。

终于到了近前,一个小小的木屋,一扇小小的窗,一窗暖暖的光明,再远处,隐约可见山影,在黑暗与雪光之中是如此厚重。进屋,一个白发的老人,见我的样子,立刻去外面装了盆雪回来,然后,摘下我的帽子,脱了手套和鞋子,用雪搓我的耳朵和手脚。许久之后,才让我坐在铁炉旁,耳朵便开始钻心地疼,手脚并没有什么异样。窗外,无边无际的夜与寒,身边和心里,此刻,却是无边无际的亮和暖。

虽然,过后耳朵红肿了很久,虽然,有人说用雪揉搓冻处不科学,虽然,那份冷总难忘却,可是,却让我觉得温暖的可贵,那扇窗的暖,那炉火的暖,那搓在手脚上的雪的暖,还有,那张笑脸的暖,却是更深地镌进了心里。

十多年的学生生涯中,那么多的老师来来去去,能在心里一直在的,却是寥寥。热情的能够记得,冷漠的也能够记得。

中学时,班主任姓李,也教我们数学。李老师就是一个极冷的人,这不只是他的严厉,更是他从心里透出的那股寒意。当然,他也有笑的时候,却从不是对我,也不是对大多数,而是对那几个学习特别出色的同学。而且,那时他对我尤为冰冷,若说他寒意十分,我独占一半。其实并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沉默,学习也一般,可能,也同样的冷脸。

也曾通过努力去改变那张脸的温度,虽然依旧沉默不与人交往,却是更专注于学习。可是,就算我进了前几名,依然不能融化李老师的寒冷。即使我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夺得第一名,也还是不能换来他的刹那解冻。却是有一个错觉,在那次我去参加数学竞赛的时候,出发之前,回头,竟似远远地看见李老师冲我笑了一下。一瞬间就如层冰初解,觉得心里便温暖满溢,及至归来,想再一寻他的笑颜,只是依旧的冷漠。

于是,知道那是自己的错觉,李老师从未对我笑过。把曾经的那一点温暖那一丝喜悦从心底删去,依然如故的时光,自己一个人走。后来终于上了大学,远离李老师,便也从不再把他记起。有一次假期,高中同学聚会,大家提起当年的班主任,说他得了病,现在已经不教学了,我一直默然。那几个当年的尖子生对我说,李老师那时总和他们提起我,提起我时一脸的笑容,说我一定可以学习很好,只是从没说起,为什么对我没有笑容。

心里再度想起曾经的瞬间错觉,虽然早已不再纠结,却忽然很想弄清楚。那个暑假,我终于在曾经的学校附近遇见了李老师,他坐在轮椅上,那一刻,午后的阳光静静洒落,我的心里却泛起了莫名的悲伤。轻轻叫了他几声,他似听不见般,脸上也没有表情,推轮椅的师母说,李老师得了脑出血,不能动,话也说不出来。我看他的脸上,肌肉僵硬,只是不再是当年的冷漠,而是疾病的侵蚀。站在那里,与李老师无言相对,感慨万千。

要离开时,我蹲在李老师面前,双手放在他的膝上,看着那张曾冰冷无比的脸。他似乎也在看着我,眼中似是朦胧,似是清晰,然后,我看到,他的嘴努力地动了几下,脸上的肌肉颤动,硬是挤出了一个不似笑容的笑容。心里轰然一声,便碎了所有的昨日。

转过身,我的眼泪掉下来。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常常会让人猝不及防,然后消沉失落,或许短暂,或许长久。短暂过后,也许依然奋起,也许一直随波逐流。

大学毕业后的那几年,我就经历了心情与心境的巨大变迁。一直觉得翅膀足够强大,却是处处樊笼,看得见天高地阔,却飞不出桎梏。当为生活的拼搏变成为生存的挣扎,就觉得处处冷遇,哪个方向都是冷漠的高墙。

当时在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每日奔波于尘埃里,梦想早化作流风流云。在城市的最边缘,低矮破旧的平房,漏风漏雨的栖身之地,一如当时的境遇。更是少与人言,看每一个人,都是满脸的风尘或者满脸的欲望。工作更是失落中失落,一再更换,却总是如故的际遇。闲暇时,我会站在大街上,看人来人往,熙来攘往中,仿佛什么都没有想,又仿佛万事萦怀。

就在那个八月的午后,那个发广告传单的女孩子走进我的眼里。大街上这样的很多,可是只注意到了她,或许是她脸上的笑容。她的笑和别人不一样,就像能进入别人的心底。那一整个下午,我就在那里看着她,不管别人怎样冷漠甚至讨厌,她都微笑以对,即使没人时,她也会不时地浅笑,就像有着无尽的愉悦。后来终于问她,她却说,笑是我自己的事,和别人的脸色有什么关系,自己高兴就好。

忽然想起,自己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智力有缺陷,每天都是嘻嘻笑个不停。当时还感叹,只有傻子才能真正开心而无忧,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艰难与可悲,现在想来,并不是因为傻,而是他们因为智力原因,并没有为世事的风尘所污染,心里依然纯净,所以,才会笑得那么开心。

后来,同屋住进一个残疾的男人,他年龄和我相仿,缺了一条腿。与之相比,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可他却丝毫没有颓丧,每天拄着双拐去工作,脸上全是希望的光。熟悉之后,听他讲经历,仿佛说着别人的故事。然后他大笑,说:“我觉得很好,至少我比你们省了一只鞋子!”

难忘的那张脸范文第8篇

木 枚

父亲是广东人,虽然在北方生活了50年,但仍旧保留了煲汤的习惯。小时候,看着父亲像配制中药一样地配置汤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自从结婚后,我就不能每天尝到父亲煲的美味的汤了。丈夫是北方人,不爱喝汤,而我在电视台做制片人,经常是中午上班,半夜下班,别说喝汤,就连按时吃饭都难以保证。就这样,我得了严重的胃溃疡。

父亲70岁生日那天,我和丈夫一同赶去庆贺。父亲说,他每天都很寂寞,希望我能早晨回家陪他吃早饭。奉了父命,不管每天起早对我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我都要开车先赶到父亲家。父亲每天都会等我,每天都变换着花样,做一些美味可口的早点,最重要的是,还有他亲手煲的汤。几个月下来,父亲脸上的笑容渐渐增多了,我愧疚的心情,随着我的胃病一起得到缓解。

一次,我接下个新片子,要赶着在月底前完成,早晨就来不及去父亲那里吃早饭。父亲听说后,每天早晨6时,坐两站公交车赶到我家楼下,给我送汤和早点。有一天,下了一夜雨;第二天早晨,雨还没有停。我想,父亲大概不会来,就开车先走了。走到半路,父亲打来电话,说正在我家楼下等我。当我匆匆赶回去,发现父亲正站在路口,一手撑着伞,一手提着保温瓶。我对父亲说:“等我忙过这几天,就回家陪您老,下雨天的还来回跑什么?您不是最耐得住寂寞吗?”父亲有些愕然,但是,马上就把手里的保温瓶递过来。父亲说:“我知道你有胃病,这汤里放了养胃的材料,你再忙,也要记得喝汤。”

顿时,我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我一直以为,自己每天是在辛苦地尽孝道陪着父亲吃早饭,其实是老父亲在为我治病啊。父爱原来就是这么悄无声息地存在着,父亲不表白,更不争辩,只是默默地行动着。

母亲的等待

新 月

小时候,我时常见母亲在家门前的小路口等待父亲回家,那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秋天,一层厚厚的落叶,铺满了延伸的小路口,风吹得哗啦啦的响,像一首忧伤的曲子,母亲每天都在这条小路上,向路的另一边张望。傍晚,门前昏暗的灯光下,映出母亲焦急等待的脸,直到远处闪现出父亲的身影,母亲才长长地舒口气,脸上绽开笑容,轻声对父亲说:“你回来了?”然后和父亲并肩回家,那情景现在回想起来真有几分感动。

后来,我们慢慢地长大了,母亲的头发已经染霜,繁重的家务,使母亲那张脸上不再有年轻的容颜了。在岁月的脚步声中,母亲又开始了在路口等待我们几个上学的儿女们回来,那一刻,母亲不再来回踱步,只是一动不动的站着,用手举过头顶,支一个凉篷,时而抬头看看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咋还没回呢,也该回来了……”

再后来,父亲去世了,我们几个子女也先后结婚生子,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母亲就准备好饭菜,站在阳台前向楼下张望,盼着孙子的到来。当门铃响起的时候,老妈就迈着颤巍巍的脚步,张开弯曲的胳膊,冲着门口喊着:“奶奶的大宝贝,你可来啦……”

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延续着她的盼望,也延续着她的等待。

小的时候,有一次我问母亲:“你等我们放学回来,是因为我们太小,怕在外边贪玩。可父亲又不是小孩子了,难道父亲也不知道回家的路吗?”母亲总是不以为然的一笑。

等我长大有了家和孩子,我才明白,女人喜欢等待,等待在许多时候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温馨。为了爱,女人常把等待融在自己的一生中,女人的一生都在等待中度过的,然而,也正因为女人情有独钟的等待,也使生活中多了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哀……

脚 步 声

小 娟

楼上住着三口之家,孩子才一岁多,经常在楼下听到孩子奔跑和摔东西的声音。我白天上班,写稿子只能在晚上,写作时常常被楼上的脚步声打断。

初时,以为他们是刚搬新家,孩子觉得新鲜,时间久了就好了。然而,一个多月过去,脚步声依如初时。无奈我只好上楼造访。

女主人和我聊了起来。她的孩子就在屋里,孩子长得可爱极了,他不停地奔跑,从书房到客厅,从卧室到洗漱间,没有一刻停着,120平方米的房子仿佛是他的操场,玩具到处都是。奇怪的是女主人并不看她的孩子。我被这对奇异的母子吸引。

“孩子一直这样跑来跑去,不怕他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