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心球教学反思

实心球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初中实心球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实心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中的重点教材。本课的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近几年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运动速度和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冷静、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生长发育。

二、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学会利用实心球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实心球的练习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素质,提高投掷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初步建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术概念,了解动作结构和技术特点。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追求和体验成功,共享快乐,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会竟争,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年龄为十五、十六岁左右,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生成加速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并给他们创造自己展示的机会。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出手角度,

教学难点是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

六、教学过程

1、集合整队: 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报告出勤。 2、 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投掷:学习双手头上掷实心球,初步学会正确的投掷用力顺序。 4、安排见习生。组织:四列横队。

明确目标,主动学习,安全第一,互帮互学。

一、准备活动:

1、四路纵队趣味慢跑。

2、个人徒手操:

(1)、伸展运动;

(2)、扩胸运动;

(3)、全身运动;

(4)、跳跃运动。

3、双人专项准备活动:

(1)、压肩运动;

(2)、转肩运动;

(3)、互背运动

组织:教师带领同学蛇形慢跑,

要求:精神饱满,跑动路线准确,合作积极有序有趣。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动作有力、到位、协调、舒展。利用充分的准备活动,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关节和韧带活动开。

一、投掷:

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动作方法: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时,能做出双手持球于头上后方,身体后仰(尽力成满弓),由双腿用力蹬地到髋关节及躯干屈曲,肩部迅速向前,快速挥动手臂,最后屈腕,把球掷出。 动作要点:

用力蹬地,腰腹急震,挥臂,压腕,拨球,用力将球掷出。

重点:

用力蹬地,送髋展胸,快速挥臂(鞭打)用力将球掷出。

难点:

用力顺序及出手角度。

二、分组练习

1.分四组,每组面对面,循环投掷,由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纪律。

组织:四列相向横队,相距6米左右

要求:有组织、有纪律、注意安全。 教法:

1、熟悉球性;

2、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1)、教师示范讲解。2)、学生模仿徒手练习; 3)、学生持球练习; 要求:听统一口令,服从指挥,用力顺序正确,上下肢用力协调,动作快速连贯,蹬地、收腹、挥臂、压腕、拨球。 易犯错误: 双腿用力蹬地及髋关节、躯干屈曲动作不够,只用手臂将球掷出,用力不协调。 纠正方法: 多做模仿练习,体会动作的本位感,做出背弓,然后再投掷。 4)、学生自订达成目标练习; (男7.5米优,女5.7米优;男5.3米达成,女4.3米达成) 5)、学生展示、挑战练习:

组织:

四组组长负责到各自场地练习。

① ② ③ ④

教法:

1、教师讲解,纠错;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 要求:有力、准确、到位。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一、整理放松。

二、小结:

评价学生完成本次课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收还器材。 随着教师的手势进行深呼吸

要求:按动作节奏,师生同乐,充分放松,达到放松的目的。

小结本课:旨在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缓解肌肉疲劳

教学预期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平均心率100-120/分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要求,掌握了本次课的技术重点,突破了难点,并能熟练地完成动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中学《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教材。本课灵活的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充满乐趣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积极投入的进行自学、自练、自悟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以下是本人课后的几点反思:

首先,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上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本课的主教材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观察,模仿,自己试投,然后再跟教师的正确动作做比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易错动作的印象,更激发了他们自主研究的意识,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进行体育教学。而在苏北的一些农村初中,因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课还是有着教师“放山羊”、学生“瞎胡跑”的教学现状,还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只是个形式,学生一般是上“室内”体育课,所谓“室内”体育课也就是其他学科的自习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体育课堂呢?

一、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实际生活中,人们只注重了生活的节奏,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现在中学生的体重日益上升,出现了亚健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是通过体育锻炼才可以达到的。因此,要求师生都要重视体育课。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教材,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或者在体育课上重复简单的动作,使得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新课改要求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计划,改善以往单调、动作重复的教学方式。如体育课上的跑步可以设计成游戏,这样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身心得到锻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存在价值。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现在的学生钟爱电子游戏及网络游戏。再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致使现在的学生普遍都存在“懒”得运动的现象。因此在单调的体育教学内容下,学生更加不喜爱体育锻炼。所以,教师要在体育课时选择能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生喜爱的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双手掷实心球”时,好多学生认为,实心球从这条线扔到那条线很没意思,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选择操场的沙坑为教学场地,先准备好抛掷的实心球,在沙坑里选择适当位置挖几个不等距离、不等大小的沙坑作为“实心球筐”,也就是把实心球好比“篮球”,沙堆坑好比“篮球框”,然后从沙坑处开始测量扔铅球的距离,丈量一定距离后,由同学抛掷实心球,比赛谁扔得远并能准确抛进“实心球筐”中,这种竞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此次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教学指导

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相互配合。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沟通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是部分学生很难把握的,这时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直到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体育教学项目。比如,在教学“跳山羊”时,有几个女生怎么也不敢跳,要么就是怎么也跳不过去,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安慰与指导。教师可以先做几个示范性动作,然后告知学生从什么地方开始助跑,到“山羊背”时抓住时机两手支撑山羊同时起跳、分腿、推手回落。帮他们多练习了几次,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果然这几位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班上每位同学都可以顺利地完成“跳山羊”的动作。

其次,教师要注重快乐的教学模式。严肃的课堂氛围只会拘束学生的活动空间,以运动为基本体育锻炼的快乐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挑战法等,然后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比如,一堂排球课,先准备好所用的体育器材:排球和场地,场地是操场的排球场。先教给学生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的基本动作,然后讲述怎样拦网,让同学练习一节课,在下节课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教学比赛,教师可以参加到其中一组,在活动中教师随时规范动作指导,在师生互动中,大大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做好教学反思,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 体育 兴趣 激发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想,是因为学生喜欢的是可以“玩”的体育,而不是反复枯燥的身体练习课。只有我们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内在兴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我在执教双手向前掷实心球课时,尝试“快乐体育”:以情感教学为基础,以创设情境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紧张而有序中学习知识、增长才能、锤炼意志、培育精神。

一、课例实录

1.体验感悟。师:同学们,经过查找资料,你们知道双手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了吗?生:知道。师:那今天就把你们的本领展示给老师看看吧!生:好!

2.动作展示。师:想不想看老师来投一个?生:想!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投的那么远呢?生:想!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能投这么远吗?生: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师:我们一起来练习吧!生:好!

3.总结评价。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你们把理论知识变成了实践知识,你们开心吗?生:开心!师:那把你们手中的粘纸给你认为最好或者有进步的同学粘上吧!生:好!

二、课例分析与启发

课例分析:本课中,我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到开发,学习兴趣高昂。

1.精心设计,创设快乐体育.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首先用1分钟的站姿训练,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来,接着教师运用语言的描绘,把学生带人上课的准备部分中。教师组织学生集复习队列:立正、稍息、报数、看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拍手儿歌操,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结伴在琅琅上口的儿歌声中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

2.充分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所谓的百说不如一练,特别是体育,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去掌握动作、感知动作的。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先用组织学生进行听口令投掷实心球,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向前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并通过诵口诀进行练习。而自由的练习时间,正可以让学生充分得到练习。本课事先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在查找过程中去感知动作,了解相关的知识并产生一定的萌动感。进行了多媒体的分析,让学生对动作有了概念上、感观上的认知,进一步了解动作。同时也了解了动作的顺序与要点。为动作练习做好准备。之后安排了一小段的自由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先去体验、感受动作,激发学生对新动作的好奇心。在主体练习中,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指正,教师只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与纠正,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让学生来把握自己。这样学生好像是自己在一个小团体在玩耍,没有什么拘束,所以在练习过程中,特别是女生,她们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出了双人同向练习和交叉练习等动作,非常的开心。

3.动作展示,提高学习积极性。动作展示分为教师展示和学生展示。本课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动作展示,也是本课的,是对学生们动作的一次肯定,也是一次检验,同时也是一次让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为了让学生体验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场地上设计了三个圆圈,说明练习方法、组织学生有目标的进行练习,通过练一练,演一演,赛一赛,比比谁的表现棒。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看图片进行向前投掷实心球练习,并选择其中一种组织学生比赛。

4.及时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适度、适时的评价,能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即使是微小的进步,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评和奖励也是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正确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动作的对与错、美与丑的标准,并能激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完善自己的动作。而奖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让学生产生自信、兴趣,更好地参与到练习中。其实奖励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效果之分,也许小奖励会带来大效果。最后,请同学们把事先做好的小粘纸,分别给自己认为最好或者有进步的同学粘上,他们很开心也很兴奋。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解题能力;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82-01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化的数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重视数学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相对简单,缺乏生活经验,对解决应用题缺乏健全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针对某一道题来讲解答案,而是应该把应用题归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应用题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把数学教学从理论层面推广到应用层面。以下就应用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

一、善于利用材料,引出应用问题

数学背景材料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引入趣味性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妙。对于一些枯燥、缺乏实用性的材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简化,利用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资料,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常规的、教条化的习题加以创新和改编,把应用题变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知识,把应用题生活化。例如,可引出这样一则材料:“在体育课堂上,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需要进行体育测试。班里有30个学生,男生16个,女生14个,一共分成男生、女生两个组别进行测试。教师共拿来24个实心球,用哪种方法分配实心球比较合理?”第一种方法是把实心球在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平等分配,即男生和女生各12个球。另一种方法是按照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数比例进行分配,分别计算男生和女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然后根据对应的比例计算应该分配多少个实心球。这样,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材料,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中,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应用题的信息量太大,他们看题目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在审题上会产生看错题或看漏题目信息的情况。在数学学习中,题目信息量越大就越需要抓住有用信息,忽视干扰信息。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题目的P键信息,也就是学会审题。以学习“数学除法”为例,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的大门到教室的直线距离是100米,一年级学生从大门走到教室需要4分钟,二年级学生从教室走到大门需要2分钟,其中一年级学生走了300步,二年级学生走了200步,请问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路程?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题目虽然长,但其中有很多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题目的解题方向,就很容易陷进题目的圈套。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那些和问题没有关系的信息屏蔽掉,只关注一年级学生在4分钟内走100米这个信息点,运用100/4=25这一式子计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判断能力,正确区分有效信息和无关信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和做题正确率。

三、鼓励小组学习,交流合作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处的平台,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做事的效率。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挖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凝聚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调查与统计”这部分较零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分解问题,汇聚众人的智慧,一起攻克复杂的应用题。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小组成员内部自由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保持合作关系,根据班内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统计,记录一个星期内上课迟到的人数、缺席的人数,运用适合的统计图绘制出本周学生上课情况的变化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组内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实现共同进步。此外,小组合作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四、结束语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应用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更是把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渠道。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应用题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何勤.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黑龙江教育,2015(03).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水平三;篮球模块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5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智力、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合作和集体意识淡薄,利他行为、同情心、自控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以及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1],人格危机行为日益增多,社会责任感较为欠缺。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学生比较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学生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参与体育活动。海尔森认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很难在体育游戏、战术学习、动作教育中自然生成,而需要不断地通过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角色承担、感悟和反思、讨论等过程形成[2],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当做课程目标之一,更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人格塑造和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性,但目前的体育教学中依然缺乏有效的、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寻求通过篮球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为南沙区金洲小学六年级1班30人,实验组为南沙区金洲小学六年级5班33人。每个班授课时间均为30次,每次课时间为40分钟,授课形式为室外体育课。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

按照“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班在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的“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常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对前测结果分析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1.2.2数理统计法

按照体育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SPSS软件及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家庭行为、社会行为设计和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2.4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以及其他途径,查阅和研究了有关海尔森 “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设计水平三篮球模块的社会责任教学模式。

2、结果与分析

2.1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实验初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了25米×2往返跑、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和掷实心球共4项测试。通过表1和表2显示,实验前后两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只有对照组的仰卧起坐(P>0.05)不存在差异,其余测试(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后二者相比,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测试成绩(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组25米×2往返跑测试成绩 (0.01

2.2对学生篮球技术的影响

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测试选用了行进间运球上篮、传球和投篮三项测试,各项满分为3分。表3表明,实验初和实验后相比,两组学生篮球技术比实验初都有了非常显著(P0.05),篮球技术不存在差异,实验后二者相比,实验组篮球技术测试成绩(P

2.3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影响

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从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来进行分析,其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从态度积极、学习认真、自尊自信、善于合作和创新思维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从遵时守纪、文明礼仪、课间活动、节约水电和卫生保洁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家庭行为从尊敬长辈、文明就餐、待客做客、邻里相处、自理自护共5个方面来评价;对学生的社会行为从爱护环境、遵纪守法、乐于分享、团结合作和拾金不昧共5个方面来评价,每一项各4分。通过表4和表5显示,实验初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4项调查结果(P>0.05)不存在差异。实验后和实验初相比,实验组课堂行为、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调查结果 (P

2.4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可行性分析

2.4.1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水平和身体素质

通过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篮球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在篮球比赛中逐渐有了集体意识,传接球次数明显提升,防守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4.2通过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学习目标更为明确,自律性明显加强,对自己更为负责,特别是在校行为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学生逐渐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一个人不仅是个人,更是家庭的一份子、集体的一份子、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的人,自私行为明显减少,责任感明显加强。

3、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基础体育教育正在不断地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新的指导纲要对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分析,该模式应用于水平三篮球模块的教学是可行的。目前的探索和研究还是初步,由于水平三学生的意识、能力和人格发展受年龄、社会认知、教育和环境等众多因素变化的影响,存在的变化因素较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形成的责任感尚具有不稳定性;运用和设计该教学模式,还要和教学对象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还需要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补充、不断完善,通过篮球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方法,使之成为真正能为体育教学服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

[2] 高平.海尔森“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1.

[3]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孙媛.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效教学是在有效的基础上强调课堂组织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促成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中学体育 课堂教学 高效

在新课标下,体育课越来越注重课堂效果,有效教学是根本,高效教学是升华。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在每一节课中,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得到有效的锻炼。那应怎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真正地掌握体育技能,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培养学生某种社会适应的能力。

一、精心备课,强化目标意识,提升高效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什么?怎样教?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课的目标、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备好课以后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课堂“放羊式”教学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精讲细练,优化课堂时间,提升高效

体育高效课堂首先是常态课,不是优质课。体育高效课堂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特别是女学生,如何让女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加入到学习锻炼中,那是体育高效课堂需要解决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做到高效,我的教学模式是:精讲细练,点到为止,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我上一节实心球的课,首先让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跑两圈,充分地热身。再用五分钟时间活动各关节,这些都是为后面活动内容做准备,以免受伤。中间调整两分钟,再用三分钟的时间每人做完三十个仰卧起坐,随后就是实心球的练习,大约用十五分钟。最后十分钟。男、女生各分两组跑四百米。第一组跑出五十米以后第二组接着跑出,以第一组为目标,进行追逐跑,这样学生即感兴趣又得到了锻炼。跑完后就让学生互相放松,教师总结练习过程。如此一节课,学生也不觉得累,而且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参与到其中,都能够得到锻炼,增强了他们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和重构教材,提升高效

面临新型课堂教学,教师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改造教材,敢于改变规则,尝试新的教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性投入学习,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

简化技术、减小难度,才能使其不断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如在跑的教学内容是有快速跑、接力跑、耐力跑、障碍跑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耐久跑能力。如果运用运动学、动力学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对于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果简化跑的技术,用趣味性或游戏性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点拨技术要点,乐中学,学中乐。如:“贴膏药”、“长江、黄河”、“让距离跑”等,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线路跑,持物跑、障碍跑、多人合作跑、与其他项目相结合的跑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技能和体能的提高。

(二)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

场地器材要适应中学生的实际,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活动时的投入,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如球类教材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对场地器材要求比较高,有时难以进行正规的教学和比赛,那么,我们可设计简易场地,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来组织教学,如“端线篮球赛”、“4对4篮球场足球比赛”、“滚运球”、“两人三足运二球”等。

(三)要灵活调整和转换竞技项目的特点

要充分拓展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地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如跳跃教学有跳高、跳远、立定跳远等。这些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力。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的跳绳或跳橡皮筋;或跳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等。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高效

教学策略的设计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教学组织的设计要有新意,如练习队形的安排,分组教学的设计、场地器材的布置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手段的应用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如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要有相应的教学手段,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手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如音乐的选用要恰到好处。

五、优化教学反思,提升高效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包括“课后思”、“模块思”、“学期思”等类型。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策略认真而全面地反思教学过程,才能使自己驾驶课堂能力得到提高。“学”的反思是指学生的反思。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改进具体的措施。因此加强师生双方反思将会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高效性。

总之。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在有效中提升高效的体育课堂,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体能不断增强,健康不断增进,全面提升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辅助练习;运动技能;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47-01

运动技能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有效地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其实,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并不是从生硬的“技术学习”开始,而是从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辅助练习开始的。辅助练习,指的是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在完整动作练习之前采用的与所学技术动作内在本质属性相吻合的辅练习,它与技术动作形成阶梯,互相练习、层层递进,起到过渡与启发的作用。可见,在学生运动技术学习中,作为“跷跷板”的辅助练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对循序渐进的辅助练习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就辅助练习的趣味性展开深刻反思,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有效掌握。

一、疑问之趣,开启体育辅助练习

初中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转变,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候,“疑”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尝试与探究的热情,是他们进行辅助练习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我认为,在开展辅助练习之前,不妨尝试以“疑”设境,激发学生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在尝试与实践中,自己打开谜团,解决教学问题。我在教学中,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作为辅助练习的铺垫,也会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猜谜“是真的吗”的设疑活动,为运动技术的教学创设教学环境。比如“实心球投掷”教学,投掷实心球虽说以力量为基础,但角度、速度、平衡等因素同样也是完成这一动作技术不可或缺的综合因素。这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女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强度与难度,因此,辅助练习就非常关键而必要。在教学中,我以设疑探究的方式,从“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以及身体平衡”等方面展开探究。如在“身体平衡”的辅助练习中,我提出疑问:中国功夫中有一个著名的招式对身体平衡要求极高,大家觉得是哪一招?学生们一下子就猜了出来,还学着武打明星的样子做出了这个动作。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导入“燕式平衡练习”,要求学生以右脚支撑,左脚后举,身体前倾,两手像燕子的翅膀平衡上举。在导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鹏展翅这个动作的基础上,练习燕式平衡。

二、游戏之趣,助力体育辅助练习

游戏教学是青少年学生都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在体育这种户外教学实践中,活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更强,自然更受学生青睐。在辅助练习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学生们喜爱的游戏形式,以游戏点燃学生们的练习热情。同时,在游戏中导入竞争机制,提高游戏教学的实效性,让这群“大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练习的教学目的。在“仰卧起坐”这个大家熟悉的运动项目教学中,我并没有在运动技能的动作要求、注意事项上多做解释,而是以游戏方式导入辅助练习,让学生们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这项运动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辅助练习游戏。第一个是难度较低的“跷跷板”,二人一组,对面抵脚拉手,互做仰卧起坐,由小组长负责吹哨,小组成员负责数数,挑选出小组中最合拍的小搭档,进入决赛,参与班级PK赛。第二个游戏为仰卧起坐传递球接力,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传球的方式,扩大练习的参与度,实现充分练习的教学目的。

三、合作之趣,提升体育辅助练习

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陌生,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的丰富以及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更加成熟的合作探究能力。由此,我想,如果将辅助练习从集体操练中解放出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们自主开展,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以合作的方式开展辅助练习,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小老师”方式,将示范与纠正进行到底,这既增添了趣味,又强化了练习的实效性。在“立定跳远”这个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大腿肌肉的爆发力和髋关节的力量,我设计了“蛙跳”的辅助练习活动。“蛙跳”是一个相对辛苦的练习活动,大部分初中生对它的热情都不高。因此,为了提高练习的趣味性,我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青蛙接力”。这个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实行接力比赛,学生们必须以蛙跳动作完成接力(纸球)活动,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接力,将小球投掷到篮子里。在这个趣味合作接力中,学生们既完成了蛙跳的练习任务,又体验了合作活动带来的乐趣,一举两得,有效地提高了辅助练习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总之,辅助练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保障,它能够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安全系数,促进技能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现热身、过渡、分解的教学效能。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辅助练习的设计与实践,在“趣味性”上多加揣摩,多加尝试,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练习活动中,为运动技术教学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实心球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体育课上存在的提问“定人”、过于追求“标准答案”等现象进行归纳,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视角对体育课堂提问进行了归类,最后提出几点有效提问的建议,旨为一线教师有效把握体育课堂提问提供参考。

关键词:提问;体育课堂;现象;答案;技巧

体育课堂上的提问十分常见,但并非所有的提问方式都把握得很好,甚至有些提问为追求正确或标准的答案,不但事先指定回答的学生,还有的事先告诉同学们答案,课前背熟了、记住了,课上配合老师回答问题。这种情况,观摩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体育教学真需要这样的提问和回应吗?假如不需要,该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呢?下面重点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一、体育课堂提问若干现象

通过对体育课观察发现,体育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着若干值得规避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但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对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重点对五种现象进行归纳:

1.问题过于“简单化”现象

有些体育课上,老师做完示范以后,问:“同学们,老师做的好吗?”同学们回答:“好!”还有老师在课的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活动前,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累不累?”同学们用最洪亮的声音齐声回答:“不累”。学生哪里会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更希望听到的是“累”,那样的话老师好安排放松活动,可是,未能所愿。这些问题似乎问得很尴尬,学生尴尬的是,无论老师做的示范动作好不好,都要回答“好!”老师尴尬的是,当同学们回答“不累”时,接下来该如何安排“放松活动”?反思这些“问”与“答”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类似这些简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无需问”。因为,该问题不具有实际的价值,不但不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提问前指定回答对象现象

体育课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究竟应该让谁回答?有些老师似乎对这一问题不够清楚,因此,总是想着事先定好回答者。定人现象反映出,“提问”环节不是真正为学生设计,而是为老师自己设计的,他(她)是带着一种期待效应去提问的,总希望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能够听到正确的或希望听到的答案。如有节“肩肘倒立”课,练习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找人回答,有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但老师并没有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是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孩子,这个孩子尽管没有举手,回答的也十分正确。课后,我带着疑惑咨询了这位老师,结果他的回答不出我的意料,原来真的是事先安排让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可是,学生为何没有配合把手举起来呢?难道对回答问题不太情愿?

3.课前告知正确答案现象

有些课上的提问,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听上去好像是看着书本读出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回答的非常正确,甚至超乎你想象的标准。实际上,体育课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学生理解的实际,接近学生掌握的实际。但是,有时候老师刚做完示范,就提问两个动作的区别?学生依然能够回答的很理想。这更加让我们疑惑,如此标准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如一节鱼跃前滚翻课,让学生复习完前滚翻,即将学习鱼跃前滚翻的时候,老师先讲解了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做了一次示范,接下来就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前滚翻和鱼跃前滚翻有什么区别?”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老师从举起手的同学中,挑选了两个同学回答了该问题,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为什么学生还没有练习,仅仅是看了老师的示范动作,听了老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都能掌握二者的差异,而且,回答得还那么标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是不可取的。其主要问题在于,提问的时机未把握好,提问应移到学生练习之后。

4.提问回答无下文现象

在体育常态课上,我们听到过有些老师的提问,但未能看到老师继续组织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许是忘记了?或许从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现了答案?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中说:“同学们,接下来两人一组做肩肘倒立练习,一会儿,我将提问大家,如何能够帮助同伴完成动作?”这节课结束了,也没有看到老师组织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解答,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学生“不要说话”,好像老师认为学生在扰乱课堂纪律似的。这种现象也是有待改进的,也就是说,无论老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应该有下文,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同学们的提问更应引起老师的重视,或许是有人没听懂,或许是老师讲的有误,或许是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了更好的方法等等,无论怎样,当老师听到学生提问时,要能够对有必要回答的问题给予回应。

除此之外,有些还需要对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或调整教学活动方式。如有同学没有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回答错误,对于老师而言,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应该对刚才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性练习,甚至再次讲解、示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5.提问过于频繁现象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提问”过于频繁,似乎一节课都在“一问一答”中度过。适当的提问是有必要的,但提问过于频繁,会出现走过场现象,甚至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于回答。如在一节实心球课上,老师大约2分钟的间隔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从“侧向推实心球如何站位?”到“正向头后前抛实心球,上下肢如何协调用力?”再到“侧向与正向推抛实心球有何区别?”最后还提了“侧向推和正向前抛哪种方式投的更远?”等问题。有时,我们在教学中总想采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是,假如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含义、适用范围、方法、技巧未掌握的话,就很难有效地引入。反复用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有可能走进了形式化的探究误区。因此,当老师在选择确定提问的问题时,需要慎重考虑,该不该问?哪些该问?何时问?如何问?等关键性的问题。

二、提问“不适当”的原因分析

对于提问中的各种现象,大都属于“不适当”的提问。但,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这类提问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1.过于追求“正确与标准”的答案

这种情况在观摩课上出现的较多,尤其是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的课上更为突出。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老师做课,都希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很明显,通过何种方式能够体现?有的是在课前对新学内容反复练习,在课上体现出“动作学的快”。而有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体现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想到了问题“回答正确又标准”的方法。在这种思想左右下,就很容易出现,课前先指定好让谁回答,再把标准的答案告诉他们熟悉熟悉,甚至要求学生背一背,确保课上回答正确。体育课,无论是常态的还是有人观摩的,回答问题过于追求标准,有时超过了学生学习的真实结果,反倒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表演”或者是“作秀”成分较大。这样的环节距离“好课”只会越来越远。

2.走进了“形式化”的误区

体育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都不能走“形式化”的道路,形式化的结果不但教不透,学不通,而且,更是老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所欠缺的体现。提问的形式化,不但包含上文中所提到的提问过于频繁,而且对过于简单的问题的提问,也有形式化的影子。这种形式化之所以出现在教学中,其主要原因有:(1)对新课改的新要求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对所教教材理解不够或理解不透;(3)对所教学生把握不准或缺乏信心;(4)对提问的方式方法甚至技巧有所缺乏。无论任何一个方面不足都有可能走向“形式化”,因此,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三、体育课堂提问的分类

依据不同,体育课堂提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可以从问题的发出者来划分,可以依据问题的难度划分,可从提问的时机划分,还可以从提问的效果进行划分等等,下面逐一进行归纳。

1.从问题的发出者划分

体育课堂上的提问者大部分是老师,但也有的问题是源于学生,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提问基本上都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且,大都是要求同学们直接回答,或通过练习、讨论后回答。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学生自身在学习体验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希望老师能够给予解答。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及时听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的老师听到声音了,未能引起重视;即便是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对问题有所解释,但并非都能如愿。

实际上,师生在体育课上的提问还可以进一步归类,如老师的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的问题”和“缺乏难度的问题”等。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划分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和“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等。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老师可以不及时回答,如果这个问题很重要,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课下交流。

2.从问题的难度划分

体育课上提问的问题,有的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却很简单,从难易度的区分上,可以划分出如表2所示的类型。

从问题的难度划分的各种类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可能看到或听到。通过归纳发现,有些问题要尽量少问或不问,如简单的问题。而对于一般类型的问题而言,老师可以问,但这类问题也不能问的过于频繁,因为,缺乏难度。相反,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的深入思考,有的需要认真地观察和体验,还有的需要同学讨论、共同体验等才能完成。因此,提问前要明确所提问题属于哪一类,应该让学生如何回答,最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难以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

3.从提问的时机划分

提问在体育课上出现的时机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开始部分的提问、准备部分的提问、基本部分的提问和结束部分的提问。不同时机的提问又有什么不同呢?如表3所示。

从表3所列举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阶段有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目的,问题的提问方式和难易度也会有一定的区分。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基本部分的提问,不但教学时间最长,而且,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主要是通过该部分来实现的,因此,该部分的问题要有精心的设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提问所能达到的效果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好的提问、一般的提问和差的提问。当然,体育课堂上的提问都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如此,有的不该问的问了;有的需要这样问的,而那样问了;有的需要练后问的,却练前问了等等。凡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都可以归为“差”的提问;对于那些有效果但不突出的提问,可以将其归纳为“一般类型”;只有那些具有明显效果的提问才可以称其为“好”的提问。

四、体育课堂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

1.问题有价值

体育课上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回答,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回答,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问问题一定要有价值,值得在体育课上花费时间。否则,就要考虑“不问”,或“更换问题”后再问。体育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把最有效的时间利用到教与学的各环节中?从提问来看,同样不能浪费时间。但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依据问题所能发挥的作用来看,要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要么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要么能够起到一定的检查督促作用;或者能够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等,凡是作用不明显的提问几乎都是无价值的。

2.难易有区分

体育课堂提问只考虑有价值还不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把握,即应该提问多大难度的问题?问题过易没有回答的必要,问题过难超越了回答的能力。问题的难易取舍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教材的难易度,尤其要考虑教学的进度。当然,有难度的问题要把握回答的方式,分清是需要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其回答,还是需要学生观察体验后才能回答,甚至有的问题需要安排分组讨论,同学们共同研讨后才能回答。只有“难易有度、方式准确”,方能发挥提问的功效。

3.提问不定人

现实中,有一些老师出现提问定人的现象,并不难理解,但提问事先定人有很大的弊端,一是其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很少动脑,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考虑回答问题,言外之意,就是老师不会提问他们回答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被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许一节课上都是紧张的,最起码在问题没有提问之前或许会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会影响他们对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一心在想着问题的答案。因此,提问事先不要定人,“提问谁”最好能够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找,这样的提问才显得更加真实。

4.回答力求真

提什么问题?提问谁?假如都是随机的,也就不会出现课前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体育课堂提问,回答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出的答案是“真实”的。假如,老师事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前背熟,课上回答,似乎已经失去提问的价值了。为什么要提问?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看学生掌握了没有,掌握的程度如何?假如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或有回答的同学其答案还不正确,正是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继续要教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反馈;假如学生有部分回答正确,还有部分回答错误,老师可以了解到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就是,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都能回答的很好,但前提是事先不知道答案,说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相当有效。基于此,学生回答问题力求真实,而不是过分追求标准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