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模块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兴起始于二战后,主要有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派。MES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借鉴并综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培训模式,其从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主,把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核心,通过传授必备的专业知识,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学到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达到就业或上岗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因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而在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受到欢迎。CBE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其推广到欧亚大陆,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强调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统一即知行能力的培养,它不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中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职业教育体系中被广为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CBE从职业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需求出发,关注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而MES则从具体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出发,关注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讲,以两种流派为代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劳动部培训司邀请职业培训专家卑斯麦先生在天津和上海两个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系统地讲授了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和内容,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MES教师。其后随着1999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全国17所本科院校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典范式教学方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学校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最多,同时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如物理、电工学、会计学等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研究和实践也发展起来。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能力的要求,如黑龙江大学在2009年修订的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以专业分类特色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以专业定位和特色为基础,合理构建教育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模块”,全校76个专业设有近200个模块教学平台,每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在俄语专业中设有俄语语言文学、俄英双语、俄罗斯文学模块,在应用物理专业设有光子学与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模块,等等,通过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创业教育特色。综合来看,其发展思路主要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即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据大学正规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具有宽泛的人文素质和适应性强的从业能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20年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在2009年2979万人的基础上达到3550万人。《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未来高等教育将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但由于高等院校发展的阶段和层次不同,职业化教育对于许多地方性和专业性大学来讲是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大学中开展模块化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21世纪“产业大国和创造大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其施教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对于改善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缺少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短期来看,直接的反应就是“民工荒”与“雇工难”现象的产生;长期来看,国内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不利位置的改善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推动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也取决于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另外,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就会,会了就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作为其基本原则,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中国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企业失业人员与大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大学生就业难来看,劳动力供给方的学生与劳动力需求方的用工单位之间的不对接,供非所需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针对性强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

二、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序是,首先根据岗位技能需要,反推技能目标,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在分解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模块;最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各自教学模块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本科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但是受到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而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问题。传统高校办学目标突出对于高级人才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模块化教学突出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二者经常性表现出矛盾。如在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中明确提出培养“综合性、全面的高级人才”,这与模块化教学的“专、精”培养目标不匹配。而且,大学中所必修的公共课程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和资源,无法有效地安排学生进行模块化教学;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宽泛与模块化教学内容衔接性不够,等等。其次是教材选用问题。有针对性的教材是模块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目前国内高校的教材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选用名家主编的教材;二是选用自编教材。其中的部分教材内容过深(超过本科深度)或过浅(不及大专深度),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模块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该是那些既熟悉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又了解相关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及实验技能的人员所编写的教材,目前这方面的适应模块化教学需求的教材比较紧缺。再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在全国大部分高校,模块化教学基本工作主要还是由学校各相关的院系承担,担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延续以往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这些教师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教学目标的改变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些背负着教学、科研压力的教师又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补充新的实践教学经验。而那些乐于参与模块化教学又有着丰富经验但是缺少教师资质的校外人员在现有体制下又很难大规模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还在“以考试为目标、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下学习,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有教学成本问题。在高校的专业模块设置中,一般来讲当学生在选择了特定的专业模块后,该专业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模块之间具有较少的重合课程,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想要改变学习模块时,则很难进行转换或者转换后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一考定终身”相似,学生出现了“一选定终身”的现象。从教育学的教育规律来讲,模块化教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较容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如何在一个模块内合理、科学地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进程,防止学习内容单调化则并非易事。最后是实验与实习问题。目前本科院校中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还无法满足模块化教学所需。理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资源无法保证大规模的学生进行集中化专业实习;文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习基地过少。按照“按需施教”的要求,根据模块要求到企业实习、实训是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企业基地,实习时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具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模块化教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针对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但在实质性的课程安排、计划进度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增加了模块图表的变化。这种做法或许是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许是出于以上所提到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制约。应该说,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规划大纲》要求建立高校分类、分层次定位的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既需要培养创新型国际一流人才的大学,也需要培养应用型践行人才的大学。因此,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进行量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定位、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与环节、实验与实习等方面来看,高校模块化教学发展中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提高对模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二级学院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发展,如在本科院校开办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的实验班教学,将各专业的实验班归入二级学院统一管理。结合黑龙江大学的经验来看,学校设立的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类“三个一”课程融入到各专业设置的模块化教学中来,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模块化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要对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教材编写立项、教学研究立项、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充分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单位要注重对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和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整理,以便为教材的更新和编写提供要求和目标。学校应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学校要注重培训和引进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提供多种机会和渠道,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和实习,参加专业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和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改革进度。同时,对于实践性强的模块内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建立外部专家数据库,弥补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设立的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享外部师资力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辩证的扬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毕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出专业性方向的改革尝试还是有必要的,高校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也应该围绕当代社会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如在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大学公共外语实验改革中,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以对外经贸语言课程取代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既满足了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又突出了模块化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性和适应性要求。教师要注重设计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任务与环节。教师应该精选教学任务、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精心谋划教学讨论。教师要从教学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来;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要讲求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设计教学讨论环节,及时总结与学生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全社会要关注以模块化教学为引导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块化教学本身就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以双赢原则为指导的校企教育合作是可以实现互利和稳定发展的。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这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又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也为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出成功的发展经验。

作者:孙勇 徐美玲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发展迅速、与时俱进的前沿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以基础学科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所以我校对计算机专业二、三年级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方式。

所谓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是指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如,计算机组装维修工种、网站设计工种、广告设计工种、平面设计工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种等。在模块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上机实训、现场答疑和撰写实训报告同步交叉进行。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标准

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实施了模块化教学模式,而以往的学业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教学和考核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于学生课程模块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模块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其基本框架如下所示:

模块学习评价的基本框架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的各个评价标准如下:

1.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考试课程的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出勤记录、学习表现评价、作业评价等三项;考核课程则为出勤记录、学习表现评价两项。

(1)出勤记录由校园网自动完成(结合我校的学分制网站进行考核),但任课教师须予以关注。

(2)学习表现评价由教学主体各方合作评定完成。采用学生先做学习小结并自评、学习小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并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待改进”三个等级,各班三个等级的人数或比例由各学科备课组根据学科的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和各班学生状况自行决定。学习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自觉性、主动性)、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合作性)、思维的积极程度(活跃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水平性)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3)作业评价则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作业安排及评分标准来评定。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模块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学校课时安排以及作业要求,各学科在模块教学开始时应编制模块学习作业计划,明确作业的次数、内容、类型、质量要求、完成时间和评分标准并向学生公布。

2.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

考试课程:模块考试(60%)

考核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50%)

该过程的考核主要以模块终结性考试或技能考核为主。根据各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试或技能考核,以此作为学生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3.总分计算方法

各考试课程和考核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时予以公布。各模块总分计算方法如下:

(1)考试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模块考试分100分×60%

(2)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

=出勤10分+情感态度10分+作业10分+课堂表现5分+其他表现5分

(3)考核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模块测试分100分×50%

(4)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

=出勤20分+情感态度15分+技术技能10分+其他表现5分

二、实施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1.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教学是两节课连上,虽然也能边讲边练,但对于计算机这种连贯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学生等到了下一次课的时候已经把上一次课所学的内容遗忘了很多,老师又必须花时间对上次课进行复习,如此必定浪费不少的授课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但“模块化教学模式”能够节约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老师的系统教学与学生的技能掌握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2.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在“模块化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这样老师就有比较充分的课堂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3.模块化教学能够实现“精讲多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模块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思想,并且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很好地整合,更能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由于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训练可以更深入、更透彻。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在实操过程中,他们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个大的作品,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4.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我们所设置的计算机模块是同劳动部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的。如,计算机组装维修工种可以考取劳动部门的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等,真正实现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接轨。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该工种的实用的专业技能。所以,教师在压力和动力的驱使下,必定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利用模块教学的间隙,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外出培训,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模块化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模块化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流的机会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对学生的激励,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强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长时间集中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以《Dreamweaver网页制作》这门课为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每周18节课,总共7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开始的两周时间由于对该课程兴趣较大,故总体学习状态良好;但从第三周开始,特别到了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就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开始出现坐立不安的现象,也不愿动手做练习。经了解,多数学生反映使用电脑时间过长,身心都感到疲惫,所以无法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若将四节课分散开来上,比如上午连续两节,下午连续两节;或者两门课程同时进行,一天上课程A,另一天上课程B,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并不是每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都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

对于实操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确实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像编程类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就不太适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因为程序知识本身较为枯燥,逻辑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生接收、消化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例如《ASP》这门课,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学生普遍反映学起来太枯燥,难以在短期内接受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模块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于每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仍需由具体课程而定。

3.教学进度快,教师的备课工作量较大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后,上某一个模块的教师,基本上一周有18节课,相应的备课工作量增大,教案个数也增多。这样,教师要在既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要保证教案质量,难免有些勉为其难,而且部分教师对所任教的模块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必须在教学的同时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教师的备课压力较大,一周课上完身心很疲惫。

四、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保持模块化教学的大模式不变,在课程安排上做适当调整

可以将一个上午的四节课分散开来上,例如上午上两节,下午上两节;也可以同时进行两个模块,这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教师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课、钻研业务,学生的学习也不至于太单调,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兴趣。

2.开发适合各个模块教学所需的校本教材

实施计算机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开发各个模块所需的校本教材。采用模块法教学的教材一般以单元或课题来编写,打破了原来以章节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因此,必须尽快编写出适应模块化教学的教材。

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整合

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有些因场地的限制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讲授,应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多方位、多视角地呈现课堂知识,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制作、网上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模块与工种的高度结合,迫使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该工种的实用的专业技能。因此,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肖兴宇,杨柏青.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项仁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船舶电站实训 模块化教学 模块划分 教学体系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使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技能是各高职院校面对的共同难题。

对航运类高职院校的轮机管理、电子电气管理等专业而言,船舶电站的操作、故障排查是其应用技能实训的重要内容。船舶电站为全船提供所需电能,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因此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对船舶航运的安全及效益至关重要。传统模式的船舶电站实训教学只是单一的教师示范―学生实操―教师指导―学生再实操,由于现代化船舶电站设备都采用先进的微机控制及高端电子产品,技术含量高且操作复杂,故很难使学生掌握复杂的操作和故障排查,师生都认为该实训课难度大。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借鉴国外船员教育的先进经验,在船舶电站实训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学院“实践技能强”的办学特色。

一、建立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为第一目标;要理论密切结合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必须满足学生职业证书考试(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实操评估考试)的要求;另外,也要在确保培训效果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教学成本。

二、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船舶电站实训中的模块化教学就是模块式技能培训(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MES打破专业工种的理论和实践条块分割的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它以岗位任务为依据来划分具体模块,以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再将各模块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划分成各个学习单元,形成一个像积木组合式的教学形式。

(二)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

我们以能反映船舶电站操作或维修方面技术等级标准要求,并在技术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设备或实例作为一个模块,而把完成模块技能要求所需的单一相关应知内容(理论)及技能训练(实践)组成一个学习单元。

我们将船舶电站实训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船舶配电装置,船用发电机,船舶应急电源,自动化电站,船舶高压电力系统。每个模块一般包含多个学习单元。

三、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具体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从软硬件等多方面入手:

(一)实训室及设备的安排

结合远洋船舶上广泛应用的船舶电站及自动化电力管理系统PMS,在学院新建的包括柴―电、轴带和变频模拟发电机组的船舶电站综合实训室中,各种实物仿真、半实物仿真、物理仿真的实训设备可实现逻辑和运算功能、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满足性能相似、几何相似的基本原则,具有效果逼真、精度高、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等优点。这为教改做好了硬件准备。

实训室配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实训设备也按模块及学习单元进行了组合,以便于教学。

(二)实训教学文件的编制

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安排是关键。在对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编写模块化实训教材《现代船舶电站操作与维护》,并由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和详细教案。

(三)实训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授课中采用“项目驱动”“讨论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以“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行动导向。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仍是必须的。

(四)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困扰高职教育的难题,尤其年轻教师跨出校门即登上讲台,实践经验缺乏,实训课教学难尽人意。通过此次教改,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理论水平高的优点,紧密结合实践,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实训教学能力。

四、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近两年来,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培训时间缩短近20%,减少了设备、耗材及人力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3. 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实训教学团队。

五、 结语

船舶电站实训模块化教学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希望今后能将其应用于航运专业更多的实训教学中,也希望能尝试将其应用于理论教学中,打破理论与实训课的界限,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姜锦范.船舶电站与自动化[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林芬.引入模块教学,提高实训效率.吉林教育[J]. 2010(5):109.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4篇

模块化的教学方案

现有的课程设置多是培养目标驱动的[1],在培养目标驱动的模式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主要由教学管理者所确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人才培养的规格、过程和结果更可控.但是,这种以教学管理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意愿,导致了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单纯的培养目标驱动不同,本文提出的“培养目标”与“学习需求”双驱动教学模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来共同确定教学的内容(见图2),这些内容依照逻辑关联而内聚为知识点模块,与课程相比,知识点模块不是先验、静态和外在于学习者的,它更强调学习者的参与与合作,因此对于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确定,学习者有了更大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因此也就具备了更强的学习意愿.基于“双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方案,可以很好的应对由于个体差异而带来的多元化学习问题,此外,由于知识点模块通常具备内容少、目的性强等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多元化,比如讲座、培训等,而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在教学管理上,可根据知识点模块的性质、讲授的形式以及课时数,区分为学分课与非学分课,并注重网络平台的使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开展依托模块而进行的各种项目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根据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引入多样化的考核渠道与方式,例如各种信息技术比赛等,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

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公共课采用模块化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一致化的教学设置无法响应个体的差异性(能力、兴趣、专业需求等)需要,而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有益尝试,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中相应的模块,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与考核,即可获取该模块对应的学分,而无需修习整门课程,因而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其次,提高了专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可行性.信息技术目前不仅应用在公共领域,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个专业领域,而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形式,就可以将其中具有“公共”特性的教学内容划分出来,然后以单独的课程形式,或者是课程中的模块形式,交由公共教学部门来负责,从而降低了专业院系的资源投入,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第三,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公共授课部门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应用,让老师们掌握所有的这些知识应用,不可取也不可行,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可以让各个老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保障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模块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面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模块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旨,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将在内容组织与培养目标上具有关联性的教学内容内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结构体.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模块化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参照的课程组模块,通常以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在兼顾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多的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种模块化设置可以解决前述1.2中所提到的问题,但由于其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都由学生所在院系的专职教师提出,而负责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通常只是协助实施,因此该模块化教学形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另一种是以授课目标为导向的知识点模块,它是将在内容组织与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教学内容内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结构体,通常以课程作为表现形式[2],这种模块化教学形式一方面符合以通识教育为重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相契合,而本文所论述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第二种情况.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设置了“1+X”的课程体系方案[3][4],其中的“1”对应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下简称《大基》),而“X”则因校而异,各有不同.本文将主要针对“1+X”课程体系,就模块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作为公共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广,因此寻求同一化的课程设置与个体的学习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而分级教学是当前许多高校有对于此的一个解决方案,即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序上缓解了入校新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但这个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大基》分级考试为例,部分通过了摸底考试的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际上没有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对其他知识点掌握较好,得分较高,因此考试最后仍然是达标.面向能力分级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前述分级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它的主要思想是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并分为基础、扩展和选修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是本知识点模块中最基本的内容,是进行扩展和选修模块的基础;扩展模块是在基础模块之上而设置的进阶学习内容;选修模块则涉及本知识点中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一般不做强制学习要求,供学生自选.在模块划分的标准上,可以按照思维或操作方式的一致性进行归类,例如Word段落格式化中的段前段后间距与左右缩进的设置,其实现的思路和步骤实际上是一致性的,就可以将其归为一类,而在考核时任取其一即可.上述三个模块的划分,从考核角度出发,基础模块决定的是成绩通过与否(合格或者不合格),扩展模块决定的是成绩等级(合格、良好还是优秀),表1为《大基》中Word文字格式化内容的分级模块化教学方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基础和扩展模块为主,所对应的实验即为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同时也是课程考核的核心,其中尤以基础模块为甚,如前所述的分级考试,就应当将基础模块作为重点,对该部分完成情况未能达标的,即便总分达标了,也不能算作是通过考核.而选修模块一般不列入授课计划,只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课外习题,在授课方法上可选择网络课程、讲座等形式,此外也可作为相关技能竞赛的辅导题或测试题.#p#分页标题#e#

与《大基》相比,“X”课程的应用倾向性更强,因此学生在学习的需求上也更趋复杂多样,如果说《大基》更多的是要解决学生基准能力差异与一致化教学设置之间的矛盾,那么“X”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来自学生由于兴趣、专业等不同所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即将课程设置也多元化,根据学习需要而开设不同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面向经管专业学生的《Excel高级应用》等.但是,多元化课程设置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按照教学组织的需要,课程设置通常是面向班级的,但有时候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非常大,甚至达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这个时候倾向于任一群体都会忽视对等的其他群体;其次,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碎片化”情况非常突出,许多应用同时涉及了几门课程的部分知识点,以网页制作为例,它需要学生同时掌握《网络技术及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学习其中任意一门课程无法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而把学习两门完整的课程显然又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参照前述的“双驱动”教学模型(见图2),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知识整合”为主线的解决思路,它的核心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引入主观学习意愿参量,教学的内容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决定,在具体实施上,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将其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师可以将某些知识模块聚合成为一门课程,但不针对具体的班级;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而不是课程,并参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整指定模块的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5]

下面以“X”课程中的《网络技术及应用》(下简称《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下简称《多媒体》)两门课程为例,对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进行阐述.“X”课程在一些学校被统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II”,学分为3,并开设了多门课程,其中《网络》与《多媒体》这两门课程的学时通常为52,学分为3,其中包括的知识模块如表2.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同,学生不用习完一个完整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而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并且当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获得该模块的学分.最后参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如果学生获得的模块学分总和达到了“X”课程规定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认定为通过了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对于想学习有关网页制作方面知识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网络》课程中的“网页制作”模块和《多媒体》课程中的“图像处理”模块,再任意选择其他的一个学分至少为1的模块进行学习,只要通过了考核就可以认定为通过“X”课程学习考核并获得对应的学分.这种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的优点主要有两个:第一,能满足了学习者跨学科、跨课程的学习需求,第二,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其个人的发展.但这个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其对于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教学过程不再以自然班为基本单位的时候,排课、选课、考勤、作业、考试和成绩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更为复杂.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如Moodle系统等,来实现对随机组合成班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对必须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管理,如成绩录入等,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虚拟班”,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汇总和处理.因此,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仍不失为一个应对多元化需求的有益尝试.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5-01

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旨在使一年级学生对建筑进行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并建立起初步的建筑空间感,在整个建筑学教育中起到启蒙作用。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分为《设计初步(上)》和《设计初步(下)》两部分,分别在上下两个学期完成。《设计初步(上)》内容重在指导学生认知建筑及进行基本的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设计初步(下)》则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型建筑设计实践。设计初步课程对于后期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而网络的兴起使当代的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或教材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也并非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建筑学基础教育这一课程特点鲜明的领域;而在当代大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综合知识结构和汲取知识的能力与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1.重视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思路

我校的设计初步课程目前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建筑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为核心,配合一些建筑理论介绍的传统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深受源自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布扎”教育体系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已在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成功实践了几十年,为我国培养出一了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这种传统教学思路也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建筑素养,通过大量的技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建筑基本功。

然而,随着建筑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种教学思路的一些弊端。低年级学生的对建筑的认知较为感性,思维主要受具体形象支配,缺乏抽象化的建筑思维和建筑空间想象,而这正是设计初步课程的培养重点。但传统的教学思路过分侧重于技法训练,对于建筑思维和空间意识的培养着力不足,也缺少系统的建筑理论讲解,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不会运用建筑的形态构成规律,甚至所设计的建筑形式是对一些具体形象的模仿,有些学生则片面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对建筑空间及功能上的组织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当今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理论和表现方法与以往相比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日益完善,打破了徒手绘图的垄断地位,在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手段。

2.注重建筑设计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2.1模块化教学思路的整合与生成

为了顺应建筑领域新的发展和变化,并弥补传统教学体系的漏洞,我们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一些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模块化教学方法。所谓模块化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针对各个模块的多个教学内容展开训练。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安排较为散乱,条理不够明晰,不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对于培养学生建筑观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的形态构成和建筑空间认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涉及较少。

2.2模块化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课程的安排分为两学期,每学期8周,每周8学时,符合我校现有的教学安排。模块化教学思路并非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涵盖了现有教学体系的重点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加入空间限定、小品建造等新内容,并将这些课程安排得更具条理性和类型性,突出强调了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更适合当今建筑学的新发展,旨在培养出基本技法与建筑思维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其后的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清晰的脉络也更易于使学生逐步的学习、理解。

2.3模块化教学思路的逻辑性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们相互间环环相扣,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模块设置按照“认知——技法——空间——实践”的线索进行六大模块的设置,每个模块都要有各自重点强调的内容,它们是经过基础知识要点归纳整合而成,模块内涵盖多个教学要点,一个教学要点有时会在多个模块中被反复强调,因而它们之间由于建筑入门教学的综合性而具有了逻辑性和连续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进、密不可分的,前一个模块是后一个模块的铺垫和基础,后一个模块是前一个模块的深入和发展。

3.评价方法及效果预期

为了平衡结果和过程的评分比重,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尝试中,我们引入了新的评价体系(表格1)。由单一的任课老师在期末依据作业质量给出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督导教师审定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模型成果,转变为分析报告、制作过程、答辩等阶段性成果,丰富成果展示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结语

设计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按照类型掌握各个模块的知识要点,在练习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构成和空间限定的重点训练,奠定坚实全面的建筑设计基础。当然,模块化教学思路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形态构成内容的设置深度不够,建造实践也因缺乏相关的木工车间、模型车间、数字模型等教学基地而无法快速全面完成。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完善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一个完美的设计基础训练模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教学研究改革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魏岩.必要的转变——建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不良性及其教学活动研究[M].建筑设计及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高.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2,(4)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模块化教学;教学改革

一、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石油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是基于石油产业链营销环节人才培养而设立的,行业特征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为石油公司培养了大量的营销人才。但是,由于之前石油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对销售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石油类高校对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仅适用于石油领域,营销专业学生的发展受到局限。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除了专业的基础学科外,还包括石油加工与商品学、国际石油经济学、石油储运概论等与石油有关的课程。同时,学校对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前两条是:(1)掌握经济学、石油科学、管理学和营销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市场营销学、国际石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石油石化商品及石油储运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造成石油类院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石油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缺乏竞争力。在油价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石油市场已经不再大量需要营销人才,石油类院校的营销专业学生面临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所以,迫切需要对石油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变革,探索模块化教学,使人才培养能够根据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自由组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受限石油类高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大都偏向于石油类知识的应用。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有关组织特别是在石油石化行业从事市场营销及管理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理念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他行业的了解。尤其是在石油行业不景气的阶段,大部分的石油公司减少人员招聘,如果只局限于石油领域,大批毕业生将面临就业困难。2.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零散、联系不够密切。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开设在第五学期,电子商务设置在第七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系统性的认识,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各自独立,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又存在交叉重合的地方,例如管理学、营销学、战略管理中都涉及到BCGMatrix,如果处理不好这几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造成重复教学,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会出现三门课的教师都认为别的老师已经讲过了就一句带过不展开讲,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衔接不上。3.教学方法落后营销专业培养的是完全面对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一大特点就是学生能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许多学校市场营销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授书本知识的层面,不能与实际相结合,缺少相应的实践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能力不强,不能符合企业对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4.教材陈旧采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没能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理论与实际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而且开设的都是较为宏观的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技术能力培养。虽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独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但是日常课程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训练。5.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大多数营销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掌握的大都是二手知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探索

模块化教学是指把该专业的内容分解成各自独立的知识点,再按照不同方向将知识点组合成不同的模块,以培养不同方向学生的职业能力。1.明确模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正确把握市场对这一专业的需求,通过公司的招聘信息了解企业招聘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和学校招生就业部加强联系,拿到每年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情况的资料。分析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哪些领域,就业单位分布在何处,建立历史档案,得出就业趋势、市场需求和数量方面的信息。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职业能力需求,划分相应的教学模块。2.教学模块的划分模块化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具体指市场营销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从各种招聘网站和招聘会可以看出,营销岗位可以分为:基层、中层、高层。具体方向可以分为:市场调研策划方向、营销策划方向、产品推广与促销方向、客户管理方向和品牌营销管理方向。根据每一个方向对能力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分解为几门相应的课程。如市场调研策划方向,要求掌握的能力有:市场调研能力和购买行为分析能力,对应的课程分别是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行为学。此外,还应该开设顾客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剖析消费者行为导向的课程,从更科学的角度来把握消费者的购买心态。3.专业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职业能力,设置专门的培养课程,根据以上对能力结构的剖析,给出表1中各种能力对应的课程。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的方法有:案例讨论法、模拟真实情境法、演示法、参观法、写小论文法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一门课程对应一种实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完之后能够更好地应用。例如营销策划课,教师就可以组织营销策划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找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推销技巧课程,教师就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先向学生介绍推销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再演示具体的推销实例或是通过播放推销视频,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到的推销技巧推销一定的产品,在推销的过程中总结知识的运用。经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灵活应用。5.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石油类高校与石油行业紧密相关,在短时间内达到全方位的教学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石油类高校首先应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开设的课程按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不同职业能力模块。然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组合模块,实现在个性发展条件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6.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在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检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每个教学模块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专门的学习任务,并在上课期间或者课后检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师更有效地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四、结论

通过分析石油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现阶段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推行模块化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人才专业化、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极强的实战能力;有利于石油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拓宽自己的眼界,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亦梅.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C].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A].重庆理工大学,2012:6.

[2]钟晶灵.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基于岗位和能力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4-48.

[3]李天芳,郑宽明,郭亚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2010,(6):92-93.

[4]王佩东.包轻院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3,(29):111-112.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7篇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涉及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理想、情商的培养以及促使学生的公共实践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和谐发展。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专业导论、造型基础(包括素描、色彩)

、构成原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等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1)专业主干课模块主要指相应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包括工业设计史、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工艺、设计程序与分析、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教授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逐渐学会应用专业理论进行实践的项目设计。

(2)专业选修课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主要包括产品造型、交通工具、雕塑设计、玩具设计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能力及就业取向进行相应课程方向的选择,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以更好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

实践性教学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色的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提高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创新能力。在工业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模块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模块、案例教学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三个方面。在项目教学模块中,其项目来源有教师指定设计项目、网络参赛项目及合作公司的研究开发项目。在教学中结合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使学生从收集信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与评价一系列的设计程序出发,亲身了解设计过程,培养他们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结合能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模块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例如,学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签约实习基地,聘请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和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开展全面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学生从大二开始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内设计公司开展一对一跟踪培养模式,由设计城的知名设计师亲自指导和跟踪培养学生,直到完成毕业设计,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加入所在公司就业,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职业定向培养,还补充了校内实践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高教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产、学、研优势互补及结合。

模块化教学范文第8篇

高校设计素描教学主要涉及分析、理解材料、结构及美术等方面。而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在讲授所有知识的同时,提高课程效率。

(一)结构设计素描模块

通过结构设计素描模块深入分析物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透视空间表达线性。教师在此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理解空间内在结构的培养,适当增加训练,强化其空间感。比如在绘制素描时,要求学生将客观的物象转换为空间,深入探究素描语言。客观上说设计素描是再现物质,并分析其自然形态、本质特征的重要手段,在了解物质表象特征的同时,深化其内在理解。

(二)具象明暗设计素描模块

具象明暗设计是伴随着传统素描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在描述物质细节问题的同时,诠释画家的情感。在分析物质的肌理、形态、形态等要素的同时进行写实,赋予物质象征意义,烘托画家的情感,诠释其心境。客观上说具象明暗设计创新了传统素描,打破了传统的画法,充分发挥画家的自主性,兼容各种绘画技巧。

(三)创意设计素描模块

画家在绘制素描时需要基于写实表达创意,在再现客观物象的同时,重组该形态,诠释画家思维方式。

1.装饰设计素描

这是基于传统素描完美呈现物质的形式,经加工处理赋予物质美感。从功能上分析,装饰设计素描兼具使用与欣赏价值,具有属性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装饰设计素描,且通常运用实体表达。在装饰设计建筑内外部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往往会使用雕梁画栋。在装饰设计各类服饰、陶瓷器皿时,可通过分析情境、环境,完美地呈现创意的美感。巧妙地运用变形的方式设计图案,并发挥夸张手法的作用,构建具有形式美的体系。

2.表现设计素描

同样的表现设计素描也是伴随着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德国率先兴起并流行强调融入情感的表现主义绘画。此类绘画强调运用夸张的手法,在艺术方面,其主要继承了表现主义绘画,所以此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感性的特点且可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总之在艺术设计中,应基于各个领域巧妙地融入绘画艺术。

二、课堂结构模块化

(一)理论讲解模块

学生学习设计素描除了要学习技法外,还应该学习其观念,比如如何理解现代艺术,如何看待世界。当前高校普遍忽视理论的情况,仅强调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这是当代学生普遍缺乏理论基础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艺术熏陶不深刻,所以更加倾向于明暗塑造表现客观,而一旦碰到陌生的设计素描,则变得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应围绕重点进行设计素描理论的讲解,以各个模块教学重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尽量让整个课程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获取富有学术性的知识。学生普遍仅可从浅层面了解西方美术,所以讲解时应在尊重专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讲解过于抽象。在课堂中理论讲解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可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绘画。

(二)实践模块

“设计素描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脑、手、眼,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辨能力。教师可从宏观的层面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选择所需要表达的物体。在具体选择物体时应科学把握所选物体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在保证其训练效果的同时,应保证实践模块具有一定趣味性、前瞻性。绘画需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启示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刻挖掘其创作灵感。比如借助富有创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启发。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其个性化发展,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充分表达其创意。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而是应该以认可、鼓励的方式支持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讲评、评价模块

讲评,即总结阶段性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欣赏、鉴别能力,激发想象力。在讲评前首先应认真倾听设计思路,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教师最后讲评学生作品内容,评价作品好坏。通过讲评能够有效、直接地提升学生的设计欣赏水平。师生共同评定成绩,要求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合理设定教师评定成绩的百分比,并以学生评定的平均值作为学生作业成绩。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评定其他同学的成绩,在学会赏析作品的同时,检阅自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鉴赏能力。

三、结语

教师可巧妙地结合内容模块化教学法开展设计素描教学,强化教学核心,有序讲解各项内容。此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行整合知识,有效衔接各环节。学生经过模块化教学后,可全面提高理解艺术造型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