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用医学

实用医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用医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用医学范文第1篇

2.促性腺激素在超促排卵中的应用雷小敏,曾凡慧

3.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研究进展李秀华

4.吸烟行为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张晶

5.医海拾贝

6.富硒绿茶对小鼠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陈超,叶洪平,ChenChao,YeHongping

7.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王磊,熊友华,高爱中,姜艳,徐亮

8.大黄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及血清脂联素的影响邹秀兰,马葆华,王鹏,MaBaohua,ZouXiulan,WangPeng

9.宜昌市初中学生体格检查结果分析及其干预措施探讨郑伟清,胡茜,ZhengWeiqing,HuQian

10.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邱波,王堂明,李树民,王云,张建明,谢智安

11.晚期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配合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的效果观察陈伟,乔田奎,庄喜兵,张祖平

12.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负压引流封闭(VSD)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辛泽团,牛涛,XinZetuan,NiuTao

13.冷刀锥切术与LEEP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效果比较张伟

14.宜昌市枝江地区老年人口腔卫生健康调查杨金菊

15.螺旋CT对不同年龄正常人颌下腺影像解剖显示的意义分析谭一清,谭光喜,鲁际,张晓磷,余成新,秦桂林,覃晓燕,李海涛

16.胆囊结石并十二指肠瘘继发回肠结石性肠梗阻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张旭辉,夏进东,尚建敏

1.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策略杨小兵,张皓,蒋静,赵鑫

2.防"甲流"不能忽视日常小事

3.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学及实验室检验黄家兵

4.我国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现身学校的警示意义姚佳红,邓青,杨小兵

5.注射"甲流"疫苗后也应注重个人防护

6.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诊治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明全,杜德兵,童晓维

7.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基因及蛋白表达与Ki-67的关系张兆祥,刘宇飞,淡汉进,陈路,黄益玲,高艳,韩林

8.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的影响赵东刚,赵伟,ZhaoDonggang,ZhaoWei

9.rhTNF-α对人凋亡率和膜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表达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聂勇,郭贤坤,田园丰,边疆,颜克钧,喻俊峰,王进,李爱军

10.不动杆菌致角膜溃疡1例程文武,江萍

11.宜昌市一起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分析张皓,杨小兵,刘军,将静,刘继恒,李贵文

12.甲型H1N1流感定点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操作规程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

13.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及家庭预防性消毒沈超,李慧甫,李枝金,朱彬彬

14.H1N1甲流感现场应急消毒杀虫处置李慧甫,朱彬彬,李枝金

15.肺康复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王志科,陈海珍,WangZhike,ChenHaizhen

16.联合凯时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王子明,梁凯

17.慢阻肺患者更应警惕甲流耿志国

18.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探讨王显飞,戴俊臣,任权,陈予

19.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高压症李新志,陈文瑶,董军峰,张建华,孟琳

20.龙血竭胶囊治疗肛裂130例临床观察雷祥玉,黄祖忠

21.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内翻原因分析周游,李新志,卢国强,韩庆斌,曾勇,黄晶

22.中医药对防治"甲流"有帮助

23.高频电火花水针疗法应用体会赵新红,皮晓红,唐武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定义及治疗张珍祥,张惠兰

2.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误诊为麻疹一例宋秀丽,刘川鄂,李小丹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张劲农

4.本刊出刊100期祝贺单位

5.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陈国忠,李蠕幼

6.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呼吸操助慢阻肺患者康复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王迎难,张劲农

8.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远距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张世忠,曹阳

9.DMSO增强原核表达TAT-EGFP(Apoptin)穿膜效应的研究王琥,钟春燕,柳长柏

10.人sPD-1-F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真核细胞的表达李斌,刘朝奇,史继静,吕佰瑞,覃晓琳

11.长期服用羧甲司坦可防慢阻肺发作

12.小鼠可溶性PD-1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覃晓琳,刘朝奇,李斌,吕佰瑞,杨凡

13.Pilon骨折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分析郑之和,孟琳,李新志,曾勇

14.光导椎板拉钩系统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李新志,张建华,郑之和,董军峰,李霏霰,韩庆斌,王光勇,周宏斌

15.NSCLC介入化疗与传统化疗的临床对照研究李红,周承贵

16.COPD患者肺功能减退可延缓

17.鼻渊舒口服液在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的疗效分析贵萍,方容

18.胸腔镜下行肺叶部分切除术护理洪林

19.钙网蛋白与寄生虫感染免疫秦烨,王艳林

1.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科学原理朱兵,梅志刚

2.热灸法机制研究李亮,朱兵,荣培晶,贲卉,高昕妍,何伟

3.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梅志刚,何伟,朱兵

4.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认识与防治卢训丛,石孟琼,刘秋菊

5.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梅志刚,朱兵,何伟,高昕妍

6.医海拾贝

7.HPV16阳性宫颈组织标本L1蛋白表达的初步检测时艳梅,肖长义,叶红,吴江锋

8.细辛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孙莲芬,袁晓琴,SunLianfen,YuanXiaoqin

9.血清S100-β蛋白的定量指标对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价值高言国,刘彤敏,张彧,GaoYanguo,LiuTongming,ZhangYu

10.垂体后叶素和硝普钠联合治疗大咯血临床观察李东光

11.尿流动力学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陈卓,贾国金,陆雪强,谢雪锋,马强

12.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张旭辉,夏进东,尚建敏,ZhangXuhui,XiaJindong,ShangJianmin

13.小肠造影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陈晓林,周建雄,宋浩

14.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作用张祖平

15.针灸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2例陈晖阳,张祖平

16.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周光中,ZhouGuangzhong

17.-鹑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王虹敏,郑九星,徐小萍,刘汉丹,张明君,程启秀

18.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陈良金

5.肩胛骨诊断与治疗进展郑之和,李新志,孟琳

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张建华,孟琳,陈文瑶,李新志

7.小鼠PDL1胞外区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效应研究覃晓琳,刘朝奇,李斌,周永芹,杨凡,史继静,吕佰瑞

8.磷酸化P120ctn在宫颈腺癌Hela、鳞癌Caski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张琼,黄晓飞,张昌菊,ZhangQiong,HuangXiaofei,ZhangChangju

9.TLR-4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肺组织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滕林,余昊,李俊明,余静,江建立,刘先哲

10.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姚元章,张连阳,程晓斌,沈岳,何勇,童卫东,鲁开智

11.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23例胸部创伤的院内早期救治王希龙,姚元章,刘朝普,蒋耀光,黄显凯,张连阳

12.髋臼骨折56例手术治疗体会李新志,韩庆斌,郑之和,卢国强,曾勇,熊家伟,胡振国

13.负压封闭引流影响人急性创面TGF-β1表达的研究刘万军,鲍同柱,鄢飞,陈恳,王河洲,向希映,罗代珍

14.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吴中华,代芹芳,付淑芳,陈凤仪

15.结核性胸膜炎82例置管引流致胸腔积液临床观察刘亮,王国蓉,郑玉琼,LiuLiang,WangGuorong,ZhengYuqiong

实用医学范文第2篇

如何培养医学临床实用型人才一直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如何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学 临床 实用性人才

如何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教育的现实话题,而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直接评价标准是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质量。医学教育是以本科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选拔高尖科研人才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大专院校的附属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机构,而培养以临床本科教育为主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是附属医院的重要任务。

1 建立健全正确的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使得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被忽视。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把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会议上强调本科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本科教育就没有大学,本科教育是更高层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研究型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1]。在思想和宣传上重视的同时,还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给予保障。近年来,由于医学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和职业医师法的颁布使得本科临床见习和实习流于形式,本科教育专业分科越来越细使得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缺乏,从而导致本科毕业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明显下降就业困难,也使得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下降。为保证医学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进。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能与时俱进,始终处于美国高校的领头地位,课程体系分为:核心课、专业课及自由选修课三大部分,其特点是学科交融、全面统一、统筹兼顾、涵盖大千[2]。医学本科教育可以参照这样的课程体系也分为核心课、专业课及自由选修课三大部分,核心课包括:外语(英语、日语等)、人体解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计算机等,专业课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传染病学等。学生入学时不分亚专业,先进行三学期的核心课程教学,然后进行三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进行临床见习,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教会学生认症并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七学期学生自选亚专业,也就是自由选修课,学校规定每个专业选修课不能少于几门,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适当跨专业选修。选修课教学为一学期,学生同时进入自己的亚专业临床见习。第八、九、十学期进行临床实习,可以安排两个学期的轮转和一个学期的亚专业(已经自选的亚专业)实习。这样的教学课程体系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 师生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来源于书本,实践来源于工作,怎样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呢?记得东方时空有一期节目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李校长说:“大学不是管理学生,而是全方位为学生服务”,该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每名学生聘一名导师,该校14名大学生制造一枚火箭并发射成功。该校为什么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源于该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工科院校都能够为每名学生聘一名导师,医学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医学院校为什么不能够为每名学生指定一名导师呢?让学生自主选择亚专业、为学生指定导师这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一种方式,医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有学习热情,有了自己的导师,有问题就可以交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导师被指定了学生,增加了责任心,老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都有了规划。这样,学生有了导师,对学生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是鼓励;老师有了学生,增加了老师的责任感,指导出优秀学生是自己的骄傲,也是自己工作成绩的一部分。师生互动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教学。

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

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相对优势。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现阶段提高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的临床医学教育基本上是固定模式的教育:固定专业、固定课程、固定实习内容,基本上固定了思维模式,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提不上创新。让学生自主选择亚专业、为每名本科生聘一名导师,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了学习兴趣,能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发现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探根究源,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勇于标新立异。现阶段的医学教学专业分科过细、过早,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不扎实,横向思维能力差,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总之,医学临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国家制度的支撑、教学模式的改革、老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应该重视临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他们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主力军,是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实用医学范文第3篇

2007-2008年间,在此基础上三所中医药院校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德尔菲法,完成了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最后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3]、《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小儿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汪受传等人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集成的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编制了问卷调查表,提出循证的水痘中医诊疗指南,供儿科工作者规范水痘的中医诊断辨证与治疗[4]。刘弘等人做了关于中医治疗痛经指南指标框架及诊治意见的研究,通过德尔菲法调查中医妇科行业专家关于中医药治疗痛经指南指标的框架及诊治意见,为撰写中医药治疗痛经指南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5]。申琪等人在文献计量研究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编制了专家问卷的调查表,通过向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家发送两轮问卷,第一轮问卷57份,第二轮53份问卷。两次调查问卷分别收回有效问卷为48份与44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2%与83.0%,制定出《耳鸣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在中医症候学方面应用陈刚等人利用德尔菲法制定调查问卷,通过三轮调查问卷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症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基本证候,后期脾肾两虚、阴阳两虚伴浊毒、水湿等证候增加。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的调查问卷能够很好地总结专家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经验,对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7]。

丁樱等人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专家问卷,得出结论:专家的积极水平及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具有代表性,故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肾精亏损证3证定为该病的证型[8]。李建生等人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证候诊断研究一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证候诊断,并作出结论:慢性呼吸衰竭常见证候包括实证类4种,虚证类3种,兼证为血瘀证,证候诊断可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9]。在中医学期刊中的应用医学期刊的中各个栏目的设定,反映的是整本杂志的层次,同时也是刊物的骨架,它限定了整个栏目的内容。栏目的设定具有标杆的意义,具体的使用在《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栏目建设的德尔菲法分析一文中[10]有体现。在方剂学中的应用理法方药是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法。方是指方剂,中医方剂有着君臣佐使等组方规律。它对于探索新的方剂剂型、组成成分、药物剂量都有积极意义。在陈争光[11]等人制定的《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指南》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一致的意见,形成了相应的证型和方药。这个治疗指南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治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中医医疗技术有着特色和优势。如何更好的筛选中医适宜技术,使之符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林颖[12]等人探索了使用德尔菲法探索筛选和寻找适合社区的中医推广技术的方法,虽然只是进行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开端。使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指标专家的积极系数这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专家对问卷咨询表的关心程度[13]。常用问卷的回收率来表示。以往的经验表明问卷的回收率和很多因素有关,领导小组的能力、经验,充分的说明;其次就是专家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再次就是技术手段,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别,给问卷的回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工作中可能出现问卷的丢失。解决的办法:充分准备,领导小组要对可能的状况进行预测。问卷中明确本项目研究的意义,专家的选择要慎重,专家的纳入标准要明确,同时要加入剔除标准,制定问卷有效标准,废除无效问卷。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包括均数、满分频率、等级总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它被用来判断专家对每项指标是否存在较大的分期,或者找出高度协调专家组和持异端意见的专家。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使用来反映问卷的信度的重要指标,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专家的权威程度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专家判断的依据,另外一个就是专家的熟悉程度。使用的统计学软件问卷调查中一般采用的软件包括比较常见的是Excle、SPSS。

德尔菲法主要被用于指标评价,完成对指标的重要性的评估,也可对于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特别是适用于那些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信息,而又受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文的影响的信息分析和预测的课题。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客观指标的研究,而以往的中医药研究所缺乏的是客观的指标。通过德尔菲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可以提取和精炼出一些相对客观的指标。这些指标集中了专家的意见,这些指标具有观点质量相对较高、财务成本较低等优点。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必须对于可能出现的偏倚进行控制,德尔菲法整个过程需要细心准备,特别需要做好问卷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红 程英武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

实用医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学检验;实用型人才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在各医药卫生机构从事检验技术的人才,行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且关乎人民的生命。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作为承担检验专业教学的医学类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如何促进和加快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是一个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视角,探讨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为此,必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健康、合作、和谐的教师文化。要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课程结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来做好师资规划。多途径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如:①去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学习新理论;②到各大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③学校或教研室举办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听学术报告,了解检验专业发展新动向;④人才引进,积极吸取检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从教,这是对新办学校或新升格学校最快捷的方式;⑤在教学之余,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相互学习,不断提高;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在课程安排等方面为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提供保障。此外,要加强同各医院检验科的联系,随时了解医学检验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中去。

二、以“教育为民,服务于社会”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检验专业教学中,通过对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的走访和调查,了解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结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自编了实用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手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兼顾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和临床实用性,删掉了重复的内容和淘汰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对原理相同、方法相似的选做其中的一种,对其他的方法进行了简介。由于中职、高职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一些社区医院、个体经营的医院就业较多,因此,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适用于基层的检验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操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性强,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1.实训基地建设。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因此,根据检验专业的教学特点,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实验室24个、实习医院50多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2.理论实践一体化,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针对不同课程的特色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生动,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技能训练,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外,定期开放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寄生虫检验教学时,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到了廊坊地区某些寄生虫感染现状,通过到幼儿园采集幼儿粪便,进行蛲虫检查为当地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与本单位教职工的体检等,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实习阶段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感悟到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为社会群体服务的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常常被忽视,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就显得很重要。①实习前的培训:由实习科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实纲;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为学生说明实习要求及实习的重要性等;请临床专家进行讲座;学习实习资料等。②实习期间的掌控:通过与实习单位有关领导科室的电话联系沟通信息;实习巡视(到每个实习单位走访、调查、座谈,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抽查某些学生等。③实习结束时的评价:对实习手册收缴、查阅;检查实习作业和学生实结;做好出科考试;与实习医院进行沟通,并评出优秀实习生以调动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等。

总之,在医学检验的教学中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才使社会更和谐。而整个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1]。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2009.

Stick to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Train Practical Medical Testing Talents

GUO Gui-ping, TONG Ling

Abstract:As a health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instruct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For example, the medical testing majorit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ll need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o train more accommodating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medical Technology; practical talents

收稿日期:2012-06-22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201201401)

实用医学范文第5篇

1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1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医学院校学生和年龄层次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方面也处在非常敏感的时期。结合体育的特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2 不同专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1.2.1办公型专业

在医学院校中医学影像和检验、眼视光等专业均属此类,长期坐在座位上,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的增加健身操和韵律操等锻炼项目。

1.2.2直立型专业

临床、助产专业属于这种类型。手术时长时间站立使人体协调机能变差,各器官的负担加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锻炼项目。

1.2.3 运动型专业

护理、药学专业属于这种类型。每天需要查病房,换药换针水,在药房配药,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长跑和游泳等。

2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举措

要使体育教学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就必须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以终身体育为宗旨

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终身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深化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突出人才的整体性发展。教学内容突出时代性,增加现代元素,考虑到医学院校女生占多数这一实际,除健美操外还要增加形体训练、体育舞蹈、瑜伽、搏击操等新兴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表现是对知识的运用,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能力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使人终生受用。要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必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与学的改革,主要途径有:

2.2.1教学方法要科学、新颖、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性,又要新颖有趣,活泼多样。教学过程融教学、竞技、娱乐、游戏为一体,要经常出新招,常教常新。在教学形式上要多层次、多形式的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2.2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教材内容可安排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养生、体育欣赏、形体训练、体育保健、健康教育等,也可以开设一些与体育、保健、娱乐、审美等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理论、保健基础。

2.2.3以快乐体育为中介

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与智能教育,它反映了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本质含义是寓教于乐之中,使学生能在学习阶段认识体育,热爱体育,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体育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相伴终身。

2.3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素质靠练,意识靠悟。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年轻人。要达到最佳的意识培养效果,单纯就意识而抓意识是很难奏效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要加强对体育的宣传引导

发挥广播、电视和图片展等宣传媒介作用,在看、听、说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激情。

2.3.2创造一个适应现代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环境

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通过集资、有偿服务等形式,改善运动设施,增设休闲等运动项目,给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室可与院团委、学生会协调配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2.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和施教能力

体育教师应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于一身,注意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通过体育兴趣和能力培养以及职业体育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达到终身体育的需求,使医学院校终身体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5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实用医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实用医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on year medical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3 +1.5 +0.5”training mode.u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n people, Dewey’s pragmatism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aylor’s goal-oriented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hospital “3 +1.5 +0.5”teaching mode, and in relation to training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model.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 training mode; reform

一、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3+1.5+0.5”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从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泰勒目标导向的理论出发,阐述“3+1.5+0.5”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

1.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应包括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因此,临床医学专业“3+1.5+0.5”培养模式也理应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课程、生理方面的课程,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课程,前三年主要是开设临床医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接着的一年半是到医院实习的时间段,最后半年是引导学生科研、建构终身学习理念、尝试执业医师考试等方面的培养课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设计与整合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利用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理论来构建临床医学课程。实用主义的理论为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即课程的设计与整合对临床医学教育是否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用性成为检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开展、资源配备等方面重要的指标。杜威提出课程应该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求的整合体,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与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程的核心既不是学科内容,也不是所谓的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任何医学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杜威实用主义课程体系的观点是:现有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变化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因此临床医学课程的体系建设也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增加更多实用的教学内容。

3.泰勒的目标导向理论

拉尔夫・泰勒在课程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著作中提出“5个W和1个H”的课程编制机制,即:教学内容(What)、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Why)、什么时候教这门课程(When)、教学的对象和能力起点(Who)、教学地点和情境的设计(Where),关键的是后面的一个H:怎么教(How)才有效。这五个问题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叩问,对教学的连贯性、迁移性和综合性进行了深度的阐述。连贯性是指学生学习后必须进行复习和强化,迁移性是指学生的学习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学生的知识才有所提高;综合性是指社会各种医学信息的综合培养与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把校训“大医精诚”作为导向。围绕医学生如何“精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着力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利用拉尔夫・泰勒的“五个W和一个H”理论编制和整合临床医学教学课程,加快厚基础、强能力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对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2)、知识目标(10)、能力目标(13)三个方面35项界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生需要具备职业道德、深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临床思维与高超的临床操作技能、积极的交流技能、疾病的预防观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逻辑思维、终身学习理念七方面的能力与要求。结合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维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四维培养方案表

根据以上的四维培养目标,我院以“大医精诚”为核心来构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道德目标和科研目标,这四维教学目标,促进临床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方案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应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以“强人文、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为目标,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紧密围绕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优化人文教育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科研创新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四、组织实施

针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新培养模式的特点,我校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

1.整合课程,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与重心。为建构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校以“系统、疾病”为主线,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课程改革,按照“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模式对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基础医学》课程,其内容包括人体物质构成、基本结构、生理机能、基本病理和病生以及病原生物和免疫等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临床系列课程,包括《运动系统与疾病》《呼吸系统与疾病》《循环系统与疾病》《消化系统与疾病》《泌尿系统与疾病》《血液系统与疾病》《内分泌与疾病》《风湿性与疾病》《神经系统与疾病》《生殖系统与疾病》等,建构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2.利用实用主义思想建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实用性是指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临床实践课程及其内容必须满足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需要。实践课程的开设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的技能,这是开设、整合临床实践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技能教学和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护礼仪等医学人文课程)的临床情景专题实践等内容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临床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及从业态度三个领域,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学,以达到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的教学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整体推进与课程设置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倡导、鼓励教师积极综合选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明治(SAND―WICH)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效率。同时,建立五年全程科学训练模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团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4.建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教学评价在改进和提高师生教学水平中的作用,在专家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健全与完善,建构起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教师评学、学生互评、师生自评等方式,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创建生态学式的教学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施多样化综合考核

注重课程的整合评价,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资格三段式考试,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实践三个阶段的综合考试。第一阶段为基础医学理论综合考试,第二、第三阶段由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化终结性考核在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中所占的比重,强化形成性评价在学生专业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随堂考核、课程综述、床边考核、毕业实习出科考核记录等评价方法,加强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让学生自我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1.5+0.5”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实施后取得一定效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课程之后,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更深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彬.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2-10-18.

[2]周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04.

[3]俞方,夏强,罗建红.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

[4]胡畅路.军医大学临床专业八年制课程设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52-54.

实用医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医用化学 教学改革

医用化学是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实现医学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就业市场对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医学院校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对该门程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医用化学在医学教育中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又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由于其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奠定了专业学习的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医用化学教学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医用化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方面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变化的趋势,高职教育文理兼收且文科生所占比例在逐年扩大,由于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使得分科后文科生不再学习理科知识,这样一来势必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化学,生物等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医用化学融合了医学和化学两方面内容,教材内容多、跨度大、理论性强,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他们的知识不能满足学习医学化学的要求。另外,学生普遍对医学化学课的认识不足,医学课程任务重,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化学课不重视,仅应付于考试,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2.教师方面

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化学知识相当过硬,但是医学知识却不够全面,难以在教学中将化学和医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贯穿,这直接影响化学与医学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且容易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将所有的化学知识、理论与医学事实牵强附会的扯在一起;二是他们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授课课程中往往只就化学问题大谈特谈,忽视化学与医学联系。这最终导致医学化学失去了化学独有魅力,而且学生听不懂。

3.教学方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医学化学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其重要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偏难,学生失去兴趣,教材过于重视化学原理,加之学生化学基础薄弱,而对医用化学中较多的纯化学理论和概念难以理解,把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医学化学课不重视;二是课时偏紧,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化学科学迅猛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到教材中;另一方面,学时有限,教学内容一删再删,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相互融合、讲解透彻,并让学生掌握与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三是教法陈旧,设备不足,在目前的教学中“照本宣科”“填鸭式”等现象还是很严重,以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也不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挑战学习中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很少运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及医用化学教学设备相对紧缺,难以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验形象的结合起来。

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途径

1.改革原则

当今,高职医学院校的培养面临两方面的重大变革。一方面,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很多是医用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高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他主要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医用化学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实用性和发展性原则。

2.改革途径

(1)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和高职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必须要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又要将课程和职业性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使高职医用化学教学向临床医学实践倾斜;另一方面,以够用为主的原则,结合临床应用,将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并酌情补充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如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指导方针是酌情讲授,必需为准,够用为度。

(2)教学方法改革

逐步探索培养高职医学人才教学方法,核心在于面临新的形式和新的挑战,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努力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高职医用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如下:一是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二是由于医用化学课程比较枯燥,记忆内容较多,为此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配合各种模型教具、投影、电脑教学课件、录像等,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三是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大力加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3)教学评价改革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策略的核心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持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因此教学评价的改革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淡化用单一的笔试成绩,着重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结合实际改变老师评价学生的状况,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三是多发掘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改变过去以优等生为参照评价个体学生的做法,更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三、总结

医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通过完善教学内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形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梯楼.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15):222-223.

[2]李艾华.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24(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