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师范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范教育范文第1篇

 

当前,构建个性化的师范教育观、创建多级的师范教育结构、师范教育学科门类及专业的标准化、更新师范教育内容、建立和发展连续的师范教育体系,构成了新时期俄罗斯师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俄罗斯联邦政府依然保持着前苏联时期重视师范教育的传统,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师范教育的发展。

 

1993年俄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召开会议,就师资培养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提出了以个性为本的师范教育构想,并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

 

《俄联邦教育法》颁布之后,教师的工资标准进入了法律规定的程序,随后在《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2000年)中更明确地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此后,俄罗斯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政策文件。

 

2000年的《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要义》指出了国家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职责,如吸引有才干的人进入师范教育系统、保证师范教育系统资金的供给。

 

同年的《2001-2010年教师教育发展纲要》则为新世纪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明确指出师范教育在俄联邦教育系统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俄罗斯的师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俄罗斯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师范教育领域也同样不可避免。

 

由于俄罗斯经济下滑,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不足,教育机构经费短缺,教育技术设备更新缓慢,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提高教师地位和保证待遇,成为俄罗斯教育制度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很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就业后工资极低而选择继续读研究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或另寻其他职业,甚至待业。

 

据调查,现在俄罗斯每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中仅有40%从事教师职业,名牌师范大学的比例则更低。

 

俄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据此数据,同时考虑到人口下降、生源减少等因素,于2007年2月提出缩减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建议,官方接受了这一观点并予以通过,但一些专家对此持反对态度。

 

另一方面,原来在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是完全免费的,现在,《俄联邦教育法》规定在通过考试竞争的前提下,公民享有免费接受第一次高等教育的权利。

 

也就是说,考试分数不够,就得掏钱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如此一来,高等师范院校显出了优势。因为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传统师范类专业仍保留着免费教育制度,因此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和入学竞争都很大。

 

另外,俄罗斯的教师的培养不仅由师范院校承担,一些专业学院和少数的综合大学也增设了师范类专业。

 

《俄联邦教育法》规定的国家保证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不少于国民收入的10%,实际上只能兑现一半左右(4.8%-5.4%),靠吃“皇粮”根本不够。

 

目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和其他教育机构一样,是多渠道获得:国家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部分拨付、学校自筹、接受赞助,等等。

 

为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教师职业,俄罗斯借鉴中国的教育贷款制度,由国家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贷款。

 

并进一步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其贷款由国家支付,否则自己偿还。

 

但是,因为银行担心还贷问题,政策尚未落实。

 

2006年8月,政府对于教育和科学部所倡议的国家支持教育贷款纲要的方案表示支持,计划于2007年至2010年间试行该方案。

 

另外,为吸引更多男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政府还计划对选择教师职业的男大学生实行毕业后免服兵役的优待。

 

2000年以后,俄罗斯经济开始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为增加教育投入提供了条件。

 

尽管俄罗斯的师范教育由于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俄罗斯政府保持了苏联时期重视发展师范教育的传统,保证了师范教育的相对稳定和正常运转。

师范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师范;力点;探究

“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实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十赋予师范人的教育重任,尤其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小康社会里,人民对大学教育的美好期盼更加殷切、更加向往和更高要求。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呢?我久久地思忖着这个义务在心、责任在肩的命题。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创设人才脱颖的人文环境,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是主体教育环境作用客体教育环境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有主客教育环境间持续反复刺激,才能使具有可塑性的学生产生认知信息的量变质变,最终使学生的行为向教育预先设置的轨道前进。因此,学生的成才是优质教育环境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举国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里,人人都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最大的精神需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坚定的奋进方向。十报告明确提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不可忽略的育人力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告戒我们:“一切生物的演进都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师范教育亦然。师范教育发展的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物质基础,它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创新精神等非物质因素,它是师范院校发展进步的内能,是最主要的人文环境。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是社会前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夯实。十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个基石就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和根基,它大不大、坚不坚、稳不稳,其核心事关基石的质和量。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创设人才脱颖环境,才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同时十还指出:“我国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国。”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课题,要求我们不但要打好教育基础,而且要提高教育强国战略意识。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夯实这个基石,切实把发展中的中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只有师范院校教育“母鸡”先行,从基础教育源头抓起,打牢教育根基,从长计议,才能切切实实培养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教育教学是师范学校培育人的中心工作。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内在环境。加内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敬业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和国家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对学生负责、集体负责、国家负责、民族负责的担当意志。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刺激、引导、挖掘学生的励志意识,正确引领学生向着积极、开放、务实、求索的学习道路奋进,不断积淀文化信息、社会信息、道德信息,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校风。再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课程品质。最后是注重内涵建设,铸就师生积极进取的治学思想。

社会不仅是最大的育人环境,更是教育产品的检测单位。深化教育改革、营造人人成才的教学环境是社会共同心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增强造血功能和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营建良好人文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终身教育需要,是师范教育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二、不断拓展教育内涵,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内驱力

所谓教育内涵是指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手段等科学元素的优化沉积,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砺炼和推动学校科学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科教创新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非物质力量和精神动能。教学内容是教育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信息基础,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现代教育手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的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开启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广泛深入到学生的各个活动领域,使正确的教育影响尽量在教育对象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发挥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的支撑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改进教育措施与方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师范院校前进的动力和归宿。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容因素非常多,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管理的以及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我想,在影响教学质量因子中,学校教育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特别是老师的教育力、知识的操作力、人格魅力等直接决定着学生成人成才质量。

要提高质量,教师必须教真知。“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科学成就。”尤其在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累累,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及时与教学内容挂钩,造成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脱节。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想作为学科老师,除了传授教材知识外,一定要拓展教学内容,搞好教学科研,运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让学生清晰所学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育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境。在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用智慧开启学生思想之门、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使学生自觉利用大学美好时光,修善自己,优化自己,成为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到理想的环境中去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似乎大学教育培养与学生就业无关。可我党把大学生就业定为民生工程,是关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因此,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几乎达到同呼吸,共命运地步。

学生要就业,教师教学务必致用。“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教育,从大学一年级抓起,实施学生成才工程计划,导师指导学生规划大学成才方案,查督导学生完成规划。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摸索。”学生就业指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杀手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建构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教育,学生才能通向成功就业之路。

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必须与行业知识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专业领域得到有效拓展,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之外有用的东西,减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盲目性,更加快捷、本源、自如地驶入快车道,极大地缩短就业工作适应期,加快占据就业制高点。

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必须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在竞争中通向成功的快车道。学生学的知识再多,也必须运用才有意义。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学致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生存与发展的绿色通道。

就业培训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加油站。“就业培训面向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培训包括对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自荐技巧、仪态仪表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尽力减少影响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因子。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仍是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必须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成才工程建设,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师范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 数学文化教育

在师范类学校的数学教育中,文化教育还没有真正的渗透到教材和课堂当中,教学中还缺乏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数学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很多数学教师本身也缺乏对数学文化的理解,片面的认为数学教育就是空洞的逻辑训练和解题训练。基于此,师范类院校的数学教育中必须加强文化的渗透。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其实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数学不仅具备了“大文化”概念所具有的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艺术化),而且还具备了了一种探索精神。数学文化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还提高了人类的素质。

(二)数学文化的外延

以往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仅仅是局限于数学这门学科里面,却忽视了数学文化的延伸。数学文化还涉及到众多其他学科,比如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高科技等等,这些都和数学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事实上,在时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懂数学就无法理解经济。经济学中的许多公式原理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计算,譬如说在提高产品的成功率方面,若某一产品的质量是依赖于若干个因素,而这若干个因素的每个因素又都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何挑选出最优搭配,实际上就是一个统计实验设计(SED)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都会选择运用数学来建立经济模型,从而选择出最优的方案,是企业的利益获得最大化。纵观当今时代接触的经济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知识的,可以这样说,以为不懂得数学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

二、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作为数学学习的动力

数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一提起数学,就满脸的无奈。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具有极高的抽象性,而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比较枯燥单调的,所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低下。而数学文化恰好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有魅力的,这种魅力足以吸引这些好求的青年学生。“世界是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也是如此,很多人不喜欢数学正是因为看不到数学的“美”,数学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它的美体现在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而这些“美”恰恰是很多人忽略的。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这一切都在体现着数学“美”,如果让学生发现了这种美,感悟了这种美,那么就能够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对数学的渴望。因此,师范教育中,应该充分把握住数学“美”,重视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教育

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那么当然它也具备了文化应有的功能,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数学可以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有力量的人,在师范教育中,这种作用我们必须充分的发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数学之所以能够影响人类精神生活,是因为数学有一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数学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思维模式,更是一种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工具。数学还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这是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的。而创新正是数学文化发展的强大活力,由此可见,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师范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文化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

三、数学文化教学实施建议

师范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应用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同,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而数学文化教育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培养学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情感和态度,感受数学文化的“美”,体味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些相关的背景文化,还可以做一些数学文化的专题演讲,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去阅读并体会,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抽象性的课题变得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用图片、flas、PPT幻灯片或其他计算机软件来展示这些难解的课题。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主动的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使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不断的发现数学“美”,挖掘数学文化资源,使数学文化教育真正的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袁缘.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D].吉林大学.2013(04)

师范教育范文第4篇

德国美术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启发性的统一。开放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开放式的教学能够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美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更具有艺术性特征,而在绘画技艺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从绘画技巧上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线条的对应、明暗的配合、对象的比例、动态中的侧重点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师生的平等与和谐,课堂分组探讨与交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对待艺术的认识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畅所欲言,而这种对课堂互动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课堂探讨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教师是课堂探讨的引导者,将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并依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生不受过多的思想限制,可以依据自我的思考来形成对艺术的认知。对于探讨后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思考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课后作品创作,多由学生自己与相关技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技术,学生可以从技术工作室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通过与工作室教师进行探讨来加以解决。其次,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但同时,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也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德国美术教育尊重人的心理、生理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德国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鼓励其在绘画创作中去体验、去体会。再次,注重对教学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德国的多数学校都会从环境的营造上来促进对学生的艺术感化和影响。同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德国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艺术品位的提升上,既要体现求真、求异,又要突出创造性。对于德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民族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国际的,都能够从环境中见证统一与和谐。

二、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强化对美术教育内容及学科范畴的延展

从美术教育的实践来看,作为艺术科学,应该在教育中体现渗透性。德国美术教育实施的是模块化教育,为了凸显学科综合素质,在课程开设上有绘画、素描、陶艺、影像、自由绘画、玻璃艺术、木刻艺术、摄影艺术、印刷艺术、雕刻艺术、拼贴艺术、木材教育、纺织教育、多媒体教育以及美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其课程范畴的广泛性与学科独立性并列,足见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拓展课程上,还融入了音乐、美育、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上建立融合。德国的美术教育环境也是丰富的,在艺术馆、美术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来参观与学习,有拍摄的,有临摹的,有写生的,他们在对美的发现与体验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在课程设置宽度上,德国美术教育注重课程的广泛性;而我国美术课程则多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的认知结构来设定课程宽度。因此,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美术延展课程,如金属艺术、木材知识、玻璃艺术、纺织课程及装饰画等知识;在艺术修养课程上,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探究式课堂,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结语

师范教育范文第5篇

(一)改革探索的三个阶段我们的改革探索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研究与改革尝试。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师范专业学生传统的两个月实习受到挑战,主要由实习时间和实习接纳能力两个问题引起。实习生进入实习学校后,一般要经历观摩、在教师指导下备课、试讲、上课、班主任等过程。但实习生上手一般都比较慢,刚熟悉学生和整个教学流程,实习又结束了,结果是弄得双方都不满意,实习效果不理想。再就是恩施州这些年来中小学“超级大班”持续增多,学校的办学资源超负荷运转,接纳师范生课程见习、集中实习确实有许多实际困难。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开始尝试改革。师范教育的实习教学必须依托地方中小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在恩施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教育实习基地学校、恩施州各县(市)教育局及湖北民族学院三方联席会议,会议明确了中小学接受教育实习是义务也是责任。教学实践中开始进行改革尝试,针对实习学校提出的师范技能问题,注重改善和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养成教育。同时进行理论研究,关注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与动向。第二阶段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完善。根据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大通识课程学时比例,提高选修课学分要求,实施创新能力学分,以提高学生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合理设置教育见习、师范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教育调查、假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作用,提高师范生为师从教的意识与能力。第三阶段是执行新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探索、修正,力争达到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走出一条适合地方民族院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之路。

(二)教学改革与主要成果1.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以一年通识、两年专业、一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模式,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认知、体验与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体现“师范性”,强化教师专业化培养,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浅尝辄止的状况。2.采用“一个学科混合编队”“三种方式”组织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顶岗实习为辅”三种方式,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国培计划”实施的需要,以4个以上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混合编队集中实习为主。3.实行三级管理。对集中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师范生,我们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和实习基地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全校教育实习统一协调、宏观监控,相关二级学院是实习管理的主体,实习基地学校主要负责实习生的指导并协助管理实习生。实习期间,学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深入各实习学校看望实习师生,与实习学校领导、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实习学校意见。教务处及二级学院专人负责教育实习管理与指导。4.创建三结合机制。实现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地学校三方共建教育实习基地的有效机制,在州内外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学校55个,建立三赢合作机制。在基地建设中实现了武陵民族地区的省际协作。学校完善支教、支农、支医等主动服务地方、反哺基层的机制;建立了定期召开三方联席的教育实习研讨会制度;实施顶岗实习以帮助恩施州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学校给予基地学校尽可能的帮助和指导。5.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果推广和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效能的提高。学校教务处建立了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习生QQ群,教育实习季编印《教育实习通讯》,使教育实习过程得以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经验的交流与成果的推广。6.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2009年以来,我们有3个教研项目专门研究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改革,现均已结题,并在刊物上公开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以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为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二、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一)校内效应近些年来,学校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强化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得到了二级学院的支持,学校已举办三届教学技能大赛,大赛由多个赛项组成,形成了很好的教师培养氛围。师范教育的专业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化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已建成湖北省品牌专业,师范办学实力得到增强。教学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比如,学校师范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竞赛(全国物理教学委员会主办)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参加2011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主办)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二)校外评价学校创建的“121”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三三三”实践教学模式(即以“一个学科混合编队”进行“三种方式”教育实习,实行“三级管理”,以“三结合”的武陵山区省际协作机制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在与一些高校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地学校的共建和积极互动,构筑了恩施州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离不开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的师范教育办学离不开恩施州的“两个离不开”的办学关系。恩施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70%以上的教师是湖北民族学院培养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扎根民族山区,坚守教育信念,为开启民智、增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奉献了青春和智慧;毕业生积极参加“资教”行动,受到教育厅的表彰;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在省属院校中名列前茅,一些学生还考上了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实习生在恩施高中等学校组织的教学比武中得到了比其他院校实习生更高的评价。

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创新与特色

(一)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我们的改革探索回答了理论界长期存在的师范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回答了地方民族院校的师范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如何培养等问题。构建了师范教育的“121”人才培养模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了实践教学,这是同类院校所没有的实践教学突破。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也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对传统的师范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以隐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同时还注重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这些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

(二)实践上取得了突破学校在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中,对培养师范意识、师范技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范技能大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及二级学院有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有序开展。通过多年探索,构建了教育实习的“一三三三”模式,确保师范教育实习可持续有序进行。

师范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题】教师教育

【关键词】教师/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111(2003)03-0001-06

一、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就产生了学校,有了专门的教师。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却是近代社会开始才有的。在古代,凡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就可以做教师。到了近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高,所以产生了培养教师职业的师范教育。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在欧洲。1684年法国拉萨尔(LaSalle,1651-1719)于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1663-1772)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是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之后,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举办这种机构。1794年秋,法国临时议会通过法令,在巴黎设立公立师范学校,1795年1月正式成立。1810年在原巴黎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高等师范学校,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世纪70、80年代,许多国家颁布法令设置师范学校,师范教育随之制度化,系统化。

师范教育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大工业生产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于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中叶开始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随着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小学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师范学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培养师资。师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师范教育体系得以建立并日臻完善。

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几个阶段,无论在教育水平上还是在培养方式上都有许多变化。最初师范教育的水平很低。师范学校招收初等学校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修业时间不一,短期的仅数星期,长期的约两年。中学教师除法国有巴黎高师外,大多数国家由大学或文理学院中开设一些教育方面的课程来培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才建立师范学院。如美国第一所师范学院纽约州立师范学院是于1893年在奥尔巴尼市成立的,以后各州纷纷建立。英国在颁布《1902年教育法》后,才授权地方政府兴办地方公立师范学院。

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当时清政府大理寺少卿盛宣怀经奏准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为其他各院培养师资。1902年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培养中学师资。从此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中国的师范教育起先是学习日本的,以后,根据苏联的模式加以改造,建立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性

20世纪中叶师范教育开始走向开放性,有人把它叫做转型。所谓转型,是指由师范院校封闭地培养师资转变为由所有高等学校开放地培养师资。首先,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取消或者升格为师范学院,目的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水平;其次是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大学,由他们的教育学院来培养师资。应该说,在这之前,培养师资也不是由师范院校绝对垄断的,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同时培养师资的模式,只是各国侧重不同而已;同时,转型以后,也不是绝对没有师范学院,如美国、日本是开放型的师范教育体系,但至今仍然有少数师范学院存在。所以,转型只能相对而言,说是转型不如说是更加开放。尤其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鉴于小学教师的任务繁重,必须提高培训标准,佛罗里达州首先实行中小学教师单一工资制,即教师工资不再按他任课的学校的等级确定,而是按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而定。从此,师范学院、综合大学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养成所,师范学校逐渐减少,至1949年全国只剩下14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师范学院纷纷改为州立大学或文理学院。师范教育的独立体系不复存在。日本在战前,师范学校是单独设立的。但战后按照美国模式改建学校体系,就没有师范学校的单独设置,只有少数学艺大学被保留下来,直到1978年又成立了3所教育大学,宗旨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深造与研究教育科学的场所,设有进修和研究生课程。

由此看来,师范教育走向开放性,或叫转型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师资的质量。因为前期对师范教育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也是比较低的。二次大战前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小学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而原有师范院校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所以师范院校要向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转变,让教师接受大学教育。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但这种转型也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这些条件是:

第一,师资已经基本上满足需求,不需要用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来加以保证。

第二,教师的职业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此前,大多数国家为了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师工作,师范院校不仅免收学费,而且提供奖学金。现在,教师职业已有吸引力,用不着再采取特别的措施。

第三,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师范院校要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就必然要改变专业设置,增设非师范专业。美国师范院校的转型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194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回到家乡,拥入当地的高等学校。但当地只有一所师范学院,而当地并不需要那么多教师。于是就办起其他专业并升格为州立大学。

可见,师范教育的转型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它的本质特征是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不在于用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教师。师范学院升格为综合大学以后可以按照大学的水平和要求来培养师资,同时可以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培养教师。但是也仍然有些国家保持着师范教育体系,例如法国和俄罗斯。法国小学教师始终由师范学校培养,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不断提高学历程度,1989年以后就升格为师范学院,招收综合大学第一阶段(二年)的结业生,再学年,相当于法国大学的硕士程度。俄罗斯至今还保持着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的建制。但这两个国家的综合大学也始终有培养教师的任务,特别是法国,中学教师是由综合大学培养的,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也在综合大学进行。

三、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要维持专业知织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因而形成了新的教师教育的概念,它分三个阶段进行:职前教育、入门教育和在职教育。[1]长期以来,对教师是不是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的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教师需要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技能,但并不象医生那样的专业性;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胜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的专业性,对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把它作为提高本国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的主题就是“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它的工作组的报告叫做《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报告在概要中就指出:“美国人尚未认识到两点最本质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这一质量标准是迄今从未有人敢于提出和追求的一种高标准;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2]日本自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的三年间,首相府临时教育审议会相继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其中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改革大学的教师培养课程、建立新任教师进修一年的制度、完善在职教师的进修体制等。法国于1989年通过《教育方向指导法》,要求把小学教师提高到大学的水平,废除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包括地方教师培训中心,而在每个学区建立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院,叫教师培训大学学院(IUFM),从而把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大学教育中。其他国家也都采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需要说明一下,师范教育转称为教师教育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师范”两字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的师范教育体系在明治初年是效法于法国的。法国“师范”(normale)一词源于拉丁语norma,意为评价事物所依靠的标准,本义为木匠的尺规。[3]其实英美等国一直延用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第三次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师任职资格,加强教师职后培训,于是就有了教师教育的提法。近些年来我国留学日本的学者一再撰文提出“师范教育”的提法已经陈旧,应以“教师教育”取代之。其理由是,师范教育只指教师的职前培养,不含职后进修与培训,职前职后脱节;而教师教育是指教师整个培养培训过程,一名成熟的教师不能只有职前的培养,还需要在职时不断进修学习。这种观点已经被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接受。由于观念的转变,相应地,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叫教师的专业性,为什么教师是专业性的职业?

首先,教师的专业性是由他的职业对象、职业目的、职业内容和职业手段决定的。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的职业目的是育人,是帮助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的一员;第三,教师职业的内容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是提供教育服务;第四,教师职业的手段不是任何工具,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在与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共同活动中影响他们。因此,教师职业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特点;(2)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3)具有鲜明的示范性;(4)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为什么教师职业要专业化?我想,以下几点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第一,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是有规律的,做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尽管目前教育科学还不成熟,学生成长的机制还说不太清楚,但有些教育理念是为大家所共识的,有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是必须掌握的。不能因为教育理论不成熟,就简单地否认教师的专业性。就如当今医学一样,有许多疾病的机理至今不明,但我们不能否定医学是一门科学,医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第二,现代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学会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研究学生,善于优化教学过程,开启学生的智慧。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知识越来越丰富,许多新知识生长在学科的交叉点上。教师既要有较高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渊博的综合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一点与一个专业科学家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学会处理信息。

第五,现代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懂得学生心理,不讲究方法是做不到的。

那么,教师的专业性有哪些内容?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的。宋吉缮在研究一般专门职业特点以后提出教师职业应有以下—些内容:

(1)教师职业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她介绍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Shulman)的观点,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这一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4]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

(3)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教师比起医生和律师这样的专门职业来说,专门职业训练的时间太短。医生在开始营业之前必须经过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阶段;大部分律师都是从助手开始做起。因此,教师也应该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训练。所以为什么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二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

(4)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教师要适应学生全面、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进修,并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5)教师职业的自。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

(6)教师的专业组织。一般都有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来约束教师的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

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景

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百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特别是建国以来为我国普及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自从我国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以后,虽经多次改革,但封闭的状态没有改变。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不能胜任教师专业性的职业要求。具体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知识面过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自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般高等学校也可以培养教师的意见,就打破了师范教育的封闭性,拉开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序幕。但是如何改革?目前还在讨论之中。为了供决策者参考,我想提出一孔之见。

首先,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承认原来的状况,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和改造。我国师范教育有一个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就是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是与京师大学堂的仕学馆同一起点的。后来虽然独立成校,但两校的教师是相通的,许多大师级人物既是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的教师,又是北京高师的教师。建国以后虽然经过院系调整,但仍然保留着文理各科强大优势。特别是1958年以后增加了不少非师范专业。实际上它早已具有综合大学的性质和水平。其他如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也都有综合大学的实力,甚至于强于一般的地方综合大学。这就与西方20世纪中叶以前的师范学院不同,不存在升格和转型的问题。对这批学校来讲,最主要的是支持他们的综合实力,利用他们的优势,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师资。

其次,根据我国国情,师范院校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存在。因为,我国教师的数量还不足,教师的合格率还不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强。目前取消师范院校的独立建制,会严重削弱教师教育,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十六大提出的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完成。但现有的师范院校需要改造。师范院校的教学既要提高学科的专业水平,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训练。要改造现有的教育课程,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学生,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因而就要延长修业时间。相应地在劳动制度上、工资制度上要加以调理。师范院校还有一些特殊任务,就是培养初中综合课程的教师、科学课程的教师、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儿童教师。

第三,要把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培养的中学教师的规格统一起来。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如果愿意做教师的,应当学习教育学科的课程;师范院校的学生则在专业学科水平上要与综合大学基本相当。综合大学要取得培养教师的资格,必须提出教师教育的课程计划,开足一定的学分,经专家评估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彻底改造现有师专层次。中学教师不应再分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一律由大学和师范学院来培养。师专不再培养初中教师,只承担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儿童教师以及一些大学本科来不及培养的专业的教师的任务。

第五,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不要轻易地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另外中师重视师范训练,中师毕业生较受小学的欢迎,问题在于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太欠缺。因此中师升格为师专的,中师的传统不能丢。师专不是向师院去看齐,而是要在加强科学文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继承中师的优点。小学专业不要再细分专业,可以设一些选修课或方向课。

第六,教育学院与师院或师专合并,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同时,职后培训的要求比职前培养的要求更高,现有的教育学院是胜任不了的。两校合并,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势互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把现有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为合格教师。但要认真组织和考核,不能流于形式。

第七,最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才能在实行教师教育开放性时把好教师准入的质量关。需要修改《教师法》,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具体规定。

五、结论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4]宋吉缮.中韩两国教师专业化比较研究[D].

师范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影视;師范教育;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228-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师范教育要求要不断提升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及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教育影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这里的教育影视指的是教育电影以及一些有关教育的电视剧的片段,所谓教育电影是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的艺术电影。

一、引导高校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

在高校师范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使其坚定执着于教育事业,是师范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观看中外优秀的教育影视时,由于教育影视独特的视听效果,能够对师范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例如学生在观看奥地利教育电影《音乐之声》时,一方面陶醉于玛利亚小姐带领孩子们唱的优美的歌声和表演的精湛的木偶艺术,另一方面感受到自从玛丽亚小姐来了以后孩子们的巨大变化。玛利亚小姐对孩子们能够理解、关爱和宽容,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教授音乐和木偶艺术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才能、激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而且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的素养要求

教育影视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优秀教师具有的职业素养:

第一,有智慧的爱心、耐心。《家有儿女》第一部的72集、《教育的诗篇》、《听见天堂》、《音乐之声》、《心灵捕手》等经典教育电影都展示了优秀教师对孩子不但具有爱心和耐心,而且具有智慧。例如第一部《家有儿女》的72集,讲述了一位新家教袁老师,对处于青春期的刘星、小雨不是像一般的老师那样见面就严格命令他们学习,而是首先与他们一起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与他们交朋友,适时对他们进行有智慧的激励和生活教育。《听见天堂》中盲校的唐老师对米可的心灵引导和支持,与主张盲人不该拥有梦想的校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显示了较高的智慧。

第二,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优秀教师在教育影视中大都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如《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小姐的音乐才能以及精湛的木偶艺术;《地球上的星星》中临时代课的美术老师的美术才能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新来的李老师》中支教大学生李青的“快乐教学法”等。

第三,能够经受挫折和委屈,有宽容心和执着、坚守的精神。《紫香槐下》、《我的教师生涯》、《天那边》、《孟二冬》、《代课老师》、《乡村女教师》等影视都表现了一位又一位即使受到挫折和委屈仍然执着坚守教育岗位的优秀教师形象。如《紫香槐下》叶小苏老师初到学校就受到了周楠楠当众给的难堪,后来又受到了丁大天的当面顶撞,叶老师都包容了他们这些成长中的错误。《代课老师》中的藏族教师益西有腿疾且身患沉疴,在转正无望的情况下,他用尊重和鼓励,还有独特的教育方式,激发了道班工人张大秋的顽皮儿子张喆的学习兴趣,直至去世。

三、帮助高校师范生深刻理解一些教育理论

师范生在师范教育中需要系统地讲授教育理论,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教育影视的片段,由于教育影视有时间、空间、环境和故事情节,更形象、直观,不但能够缓解他们的学习疲劳,而且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例如:在《教育学原理》学习中,在讲到素质教育的含义和误区时,我给学生放了教育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这部电影展示了一名去西部山区支教的女大学生李青在实践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后,我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思考电影中的哪些片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哪些情节属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涵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还表现为哪些误区·在《学校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在给学生讲到美国的校本管理时,我给学生放了《铁腕校长》中在一次学校董事会会议中,一名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学校开除对校长怀恨在心,鼓动董事会成员行使表决权罢免校长遭到众多董事会成员反对的情景片段,从而让学生对美国一些学校的董事会有了直观的了解。

四、启迪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艺术

在师范教育中,放映优秀的教育影视或者其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观摩,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够增强教育智慧,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艺术。例如:

师范教育范文第8篇

课堂教学——一个可能与必须的价值世界

科学发展观与深化高校改革

重温“三个面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城市幼儿园利用社区物质资源的类型与预期——基于杭州市西湖区甲级幼儿园的调查与分析

对三种任务特性下意义协商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班主任工作有效管理新载体研究

炎黄早期文化:中原古代文化之本原

中原地域概念的演变及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语言文字:依象而存的空间性媒介——兼论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性

从《西京杂记》词语考释看《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简论生物语言学的发展

中古语境中的《洛神赋》

陈允平生平考

论音乐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80后”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无人生还》为例

唐代地方官吏犯罪的

中国古典目录学图景的复原——《〈七录〉辑证》评介

郑州师范学院第一届教学工作大会暨本科办学理念研讨会

教师教育转型:范式及其变革——兼论地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感悟教学研究述评

中小学生的消费生活与金钱支付方式——北京、上海、山东、延边四地区比较研究

基于绩效二维结构模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感与学生锻炼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军校大学生压力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自由是目的还是手段——试析约翰·穆勒的自由观

托克维尔自由观探析

哈姆莱特的禁忌——莎士比亚与传统

自然的回归与欲望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态批评解读

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汤亭亭作品中的华人形象

一个清教徒的堕落——评《年青小伙古德曼·布朗》

底层文学与“80后”写作的生活现代性

张知本与五五宪草

单士厘《归潜记》对希腊神话的引介

延安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谢肇淛诗文集版本考

构建高校和谐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反思

共青团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研究

谈谈大学办学理念问题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特色强校战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探析

人学中国化前景展望

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与反思——评介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古希腊自然哲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字词义项联系方式及理解策略

河南话语气助词“哩”的探索

英语自我反义现象探微

文化视野中的中西翻译标准不同生成形态比较研究

字样学的创新力作——《隋唐石刻与唐代字样》评介

论任笔

游走于儒释道之间——东晋孙绰玄学思想管窥

千古文士桃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