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分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对分教学 教学应用 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知识传授时间和讨论时间分隔开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次自主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分课堂既有传统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优势,同时还结合了启发式教学,强调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其效果却微乎其微。当今社会大学英语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要方法,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没有动力学英语且自制力差,在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来了就行,至于课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则可有可无,不被老师所看重,因此学生们很难对英语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大部分学校只注重过程性考核。在某些大学,老师会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讨论,但这种当堂谈论在没有给予学生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带给学生焦虑感,也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知识讲授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师讲授知识的阶段。老师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同学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每部分的大意,并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老师要对课文中的词汇用法进行讲解,对于部分长难句,老师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并在其中穿插些技巧性的知识。在这个阶段,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约束课堂纪律,不能让学生在下面摆弄手机,但不需要提问学生任何问题。
虽然第一阶段要进行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老师不能把重难点知识全部讲透,要讲一半留一半,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的知识点时,课文中用到的是如果与过去事实相反,应该用怎样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即从句的谓语动词用“had+过去分词”,主句用“should(would,could,might)+have+过去分词”,但如果与现在和将来事实相反的情况,应该使用的虚拟语气结构并不需要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并没有被改变,老师依然是传统的讲授者,学生也依然是知识的接收者。
2.内化吸收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需要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而安排了作业老师要在收上来后进行批改,不能让作业的布置流于形式,批改后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在这一个阶段需要对老师前一阶段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学生要在第一阶段有所收获才行。学生也可以列出自己之前听课时不理解的有疑问的知识点,在课堂讨论环节向老师求助。对分课堂强调的是有准备的讨论,老师布置作业也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时可以有讨论的内容,不会让学生因为没有准备的讨论而产生焦虑感。有了讨论这种形式的鞭策,学生也会认真准备作业,在这一个阶段老师是评价者,学生是发现者。
3.课上讨论阶段。在课堂讨论阶段,因为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再加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堂时间进行讨论了,学生可以对上一节所学的知识点和心得体会进行讨论,也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探讨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也可以说班里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不是班里的所有学生都有相同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性格,乐于参与进来。因此老师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认真参与的可以在之后让其单独起来发言。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对作业进行点评,然后每组派一名成员进行提问,老师需要把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再讲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整个讨论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带来的优势。
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短板,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但在运用对分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也无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能正确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分配讨论时间、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及过程性考核中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博雅.对分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科学与财富.2015(12):803.
[2]宋德发.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540.
>>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对分课堂的卓越营销师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对分课堂”的《工程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对分课堂的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探索:基于微课和对分课堂的思考 基于“对分课堂”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分析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QQ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三贴近”原则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基于大学生兴趣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实践 结合微课程的对分课堂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崔艾举.从逃课现象看高校改革的着眼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9).
[3] 李建铁.从大学生逃课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进[J].中国林业教育,2008(2).
[4]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听力课堂
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听力课堂的弊端在于,教师讲授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练习练习形式单一,听力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听力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阶段,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被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师生对分”,即课堂时间的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进行讨论,其关键创新在于讲授和讨论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强调的课下内化吸收,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和思考。
2.“对分课堂”在听力课堂中的实践
2014年秋季学期,笔者首次在任教两个班级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课堂教学实践。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
2.1实验方法
笔者作为任教老师,在对分班和传统班进行了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对分班级的教学流程按照对分课堂“讲授―内化―讨论”三个阶段展开。传统班级以听力课堂“语言知识讲解―听力技能讲解―听力练习―题目反馈―口语训练―知识点回顾总结”为基本思路进行教学。由于对分班在课下有内化学习过程,教师在传统班同样布置了课下听力和口语任务。两个班级所学教材内容一致,都按照每4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进度学习。学期结束后,两个班级学生同时进行听力水平测试。
2.2“对分课堂”听力教学流程
听力学习具有特殊性。首先,“听”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学生被动地接受听力材料,容易缺乏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其次,听力教学必须包含听力方法的讲解,而不仅仅是放录音、对答案。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就容易使课堂沉闷枯燥,学生丧失兴趣。基于此,视听说对分课堂教学流程安排如下:第一步,教师统一对单元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第二步,要求学生对所讲重点难点进行听力练习,提出疑问,教师进行统一解答。第三步,教师将课堂内没有完成的听力习题有选择地布置为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并鼓励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就好的语言形式进行摘录。第四步,在第二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就课下听力作业进行讨论,给出正确答案。第五步,教师就学生作业和讨论情况做总体评价和反馈,对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二次讲解。
教学流程的重点在于,教师对讲解和学生讨论中间隔着一周的课下内化,课下内化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内化吸收听力材料。一方面,学生在课下听练过程中可以仔细揣摩运用听力技能,如捕捉细节、联想猜测、义群理解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听材料的过程中提取地道的语言表达和句子,这既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精听,又促进学生学习听到的句子,促成其内化为自身语言。课上讨论的内容围绕课下练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讨论题目本身,就题论题,有助于教师发现普遍难点;二是讨论听力内容和文化。听说一体,学用一体,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听力材料所学习的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就听力内容和所涉及的文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辩证性思维。
3.结果与讨论
经过为期16周的教学,对分班和传统班统一进行听力测试。试卷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听力三种形式。考查包括5道主旨题、6道细节题、6道推理题,每题一分,共17分;1道内容概述题,3分。从对分班和传统班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在主旨题上成绩几乎没有明显差别,但在细节题和推理题上差别明显,平均分分别为9.78分和6.14分。在内容概述题上,对分班学生答题情况明显优于传统班级,平均分为2.4分,而传统班级内容概述题平均分仅为1.3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师在两个班级的授课量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教师都对听力材料、听力技能和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主旨题相对比较简单,答案一般出现在对话或短文的开篇或结尾处,信息提取起来比较容易。(2)细节题和推理题涉及的听力技能比较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各种技能也比较多。对分学生的课下精听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听力技巧,并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揣摩,在知识内化上更精细,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3)内容概述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听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根据听的内容进行输出,即语言表达能力。对分班学生的概述内容普遍比较完整,时态恰当,连词运用合理。究其原因,围绕听力材料和相关文化展开的课堂讨论是重要因素。对听力材料及其相关文化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其表达更有逻辑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对分”、“隔堂讨论”,赋予学生更多的自,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听力教师摆脱了以往放音频,对答案,讲单词句子的授课困境,而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出发,对症下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隔堂讨论”使学生有时间进行知识内化吸收,尤其对听力课而言,学生在课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反复对听力材料精心揣摩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各种听力技巧的运用,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新思路,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关键词】微课;对分课堂;优势;挑战
一、引言
近年来,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学生普遍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思维的问题,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同辈交互、师生交互的心理机制和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重难点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其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强课后的内化吸收;而教师交给学生部分课堂时间,实现师生“对分”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的很受师生欢迎的一种网络教学形式。它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很适合在“对分”课堂上使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它能够弥补传统传统教学的缺点,改变传统教学在新时代的困境。但是它在给师生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必要条件。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先讲授重难点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制作的与课文紧密联系的微课视频,参考教学资料自主完成内化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并在隔周课堂上通过提出疑问并与同学、老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独自观看微课视频、阅读资料,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总结能力,还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如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脱离了真实语言环境的微课不是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所以只能用来辅助课堂教学,不能替代教师生动而直观的授课过程。
2.灵活把握时间,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具有支配学习时间的主动权,这意味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一方面,微课——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以查漏补缺,又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调整学习时间的长度,这样的改变不仅让理解力强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课外活动,还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吸收新知识,使时间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学习微视频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够顾及到学生的特异性,可以称之为个性化教育。对分课堂的教学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创造比传统教学更良好的学习氛围。
3.增加师生之间深度交流,促进相互学习
传统课堂中,教师占主导的讲解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微课知识点相对集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再加上教学视频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为下次课的隔堂讨论做好了充分的内容上的准备。在微课辅助的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创新,必须寻找理解新知识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总结归纳。这样的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可能,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质疑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语用目的。
三、微课在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挑战
1.完善的教学评估和师生交流互动体系
对分课堂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过程性教学评估和师生交流互动体系——不仅能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最终成绩应该既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也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参与课堂讨论等创新思维的综合评价分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其中还涉及师生交流平台的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必须提供一个生生、师生的交流空间以及便捷的下载学习微课的平台。特别是对分课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有明确的要求,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快速便捷的交流平台对于学生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更深入而有意义的交流。“微课”与平台之间应当是相互融合,合作的关系。优秀的课程能够增加平台的访问量,而用户使用量的增多又能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这样一个各方面都要求严格的系统制作起来是需要大量人力和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必须禁得起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若这个环节出现了差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没有减轻学习与工作压力反倒增加负担。
2.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阻力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学生和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训练考试得高分的技巧上,没有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功实施对分课堂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所以以往的教学习惯与思维模式给教学改革带来了阻力与压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都要从头培养,需要完全颠覆以往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传统教学习惯与思维,以及消除教育改革给学生带来的风险是对分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
3.教师的正确定位
在微课辅助下的对分课堂的教学中,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拥有更多的自由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与进度。教师扮演的是一个指路者的角色,给学生指明学习的大致方向,并且在学生遇到疑难而无法解决时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同时,在组织课堂讨论时,不仅要求教师做好引导组织工作,还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营造讨论分享的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和习惯。把教学打造成课前授业,课上讨论和练习的模式。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四、总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根据时代进步要求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微课辅助下的对分课堂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教学资源的机会,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思辨能力。“对分课堂”是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探索,理论基础需要夯实,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是高校的课堂教学的新鲜血液,给高校教育者带来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医学英语;对分课堂;形成性评价
医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相比,它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医学英语的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课程中专业术语较多,课文句型更加复杂,专业知识不易被理解,再加上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有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几乎用整堂课进行课文讲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就是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他们被动接受知识,几乎没有机会去进行知识应用练习。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觉得课堂枯燥,学习任务重而逐渐放弃学习。为了更好地提升医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医学英语这一语言工具,需要采用应用性更强、更有活力的课堂模式。
1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老师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在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要将课堂的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所展示的知识成果,对分课堂(PADClass)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部分,强调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表演在时间上错开进行,这一段错开的时间正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和内化吸收的时间,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对分课堂中学生一改以往坐着被动听课的状态,需要行动起来参与到知识探索、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一系列学习任务中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课堂、布置任务、提供帮助、及时反馈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对分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形成性评价正是基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程度、作业情况、积极性、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观察记录做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小组沟通合作的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练习。医学英语对分课堂的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涵盖课前预习准备、课堂讨论表演、课下任务合作。医学英语课程的最终成绩包含形成性评价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评价成绩。笔者所在院校的医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占30%,期末终结性评价占70%。笔者在教学中把对分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成绩又分为15%的课下自主学习成果评价、10%的课堂讨论成绩和5%的小组展示成绩三个部分。评价形式主要分为学生自评、组内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
2.1课外自主学习评价
对分课堂的三个主要环节有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教师在每一节课的前半节进行课文重点难点的讲解,把原来需要在两节课上完成的内容只用一小节课时间进行分析引导,并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查询资料,找出答案。学生通过主动的知识探索和应用展现会将知识更好地内化吸收,比传统教学的课后巩固复习更加有效。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个人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学生根据前一节课教师的指导和任务安排学习课本内容,并形成学习成果以备课堂讨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课下的学习成果形式多样,可为思维导图、亮考帮作业、PPT、演讲稿、视频等不同形式。但所有课下的学习成果形式必须最终形成纸质版或者电子版成果向授课教师提交并留存评价。课下学习成果是课堂讨论和展现的前提基础,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努力程度的主要体现,因此课下学习成果评价比例占到15%。对于课下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占10%,学生自评占5%。教师评价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能一刀切,通过学生提交的自主学习成果发现学生的亮点和创新性,以鼓励为主,把好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发现课下自主知识探索的乐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生自评部分,教师要提供简单易行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按照自评量表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自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掌握情况、学习态度、问题探索五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分值范围为1~3分。学生自评过程也是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鼓励的过程,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独特之处,强化学生的个性和优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2.2课内小组讨论评价
对分课堂的课堂讨论有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学生提问、课堂展示等环节。课堂评价主要根据小组合作情况、解决问题能力和个人贡献进行评分。课堂展现部分占形成性评价的5%,评价形式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笔者在本学期组织安排了五次小组合作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小组课堂展示任务即可每人获得5分。课堂展示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让他们把课下知识内化吸收的成果进行展现,依然采取鼓励原则,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在学生互评部分,大家在对其他组员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到本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做进一步学习和改进。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探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掌握课文重点和难点。本环节的评价方式主要为组内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在小组讨论的“考考你”和“帮帮我”环节,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为A组,其余小组为B组,A组会获得12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让组内贡献最大的4名同学获得2分,其余4名同学每人获得1分。B组获得10分,小组成员通过投票方式让组内贡献最大的2名同学获得2分,其余6名同学每人获得1分。每名同学的小组讨论成绩在期末按照总成绩10%比例进行折算。为了避免小组成绩固定不变的情况,教师要定期将小组成员打乱分配。在教学实践中也可根据班级总人数合理设定各小组人数和A、B组的比例。课堂讨论环节分数分配的差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课堂开展情况对于对分课堂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95后”大学生;电路教学;对分课堂;电路仿真软件;电路设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5-02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电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并配合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教学对象变为伴着电脑手机长大的“95后”一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课堂中的重点是电路概念的灌输、定理的记忆和反复的习题训练,忽略了电路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电路课程感觉到枯燥和抽象,沉迷于在课堂上玩手机,即便学过本课程依然完全不懂实际生活中的电路,等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电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有效的电路教学方法改革策略,以适应“95后”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电路教学通常开篇就直接告诉学生“电路理论研究的是电路模型,而电路模型是对实际电路的简化”,接下来就开始讲授电路定理和电路化简,求解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量。在这种教学引入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讲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电路化简、为什么要分析电路并求出电路中的电旱缌髁俊R簿褪撬担通常我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电路课程学习的意义,一件没有说明意义的事情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行为的倾向,它的有效功能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告诉学生学习电路的意义,无疑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课堂电路教学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95后”学生,由于其受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更大,如果一门课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那么将很难让他们把目光从手机转移到黑板。因此,教师在电路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入手,着眼于电路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电路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分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由于电路课程的难度高,电路的形式变换多样,理论的应用灵活,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正常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少,导致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听课后,特别是“95后”学生,可能会被手机吸引,这时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将学生从手机等设备吸引回课堂,那么将导致学生学得少,教师也非常有挫败感,因此我们尝试部分课程的教学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对分课堂的定义是将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课堂知识,另一半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自我学习。首先,通过教师提纲挈领地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举一些例子进行论证和应用;接下来,提出问题和任务,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请学生互相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讨论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课堂总结。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每一个部分是如何在我们的电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
1.教师讲授。在对分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了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特别是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教师并不将每一个定理应用的特例全部讲出来,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式将这部分课堂上未讲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后学习。
2.课后复习。在结束了教师的课堂讲解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与思考,并布置下一节课讨论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和个人的特点,完成学习笔记的制定,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与总结,据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消化吸收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完成下次讨论课程中讨论和相互提问环节中问题的准备,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询资料和自我思考得到答案的问题;(2)学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3.分组讨论。学生带着课后复习模块的问题来到分组讨论的课堂。第一类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向其他学生发问,第二类问题需要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学习得到结论和解答。
4.教师总结。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和分组讨论等几个模块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后,教师针对课后复习和分组讨论中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总结。那么,同一内容,经过几个模块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三、运用电路仿真软件,实现电路定理的直接验证
目前我校的电路课程是由电气系的教师负责,而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由实验中心的教师负责。理论课过多讲授公式、定理,比较枯燥,学生接受效率低。而实验课设置验证性实验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步骤机械,缺乏思考。这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考虑运用电路仿真软件,引导学生搭建电路模型,观察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变化,使抽象的电路特征变成形象的图像显示,直观的验证我们所学到的电路定理。通过观察发现,“95后”伴着手机电脑长大的这一代大学生,并不喜欢单纯的听取比较枯燥的知识讲解。这种通过自己设计思考发现问题再学习的方法,更为他们所喜爱。也就是说,仿真平台的引入使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知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电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举办电路设计竞赛,升华电路定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一个知识点如果仅仅是通过做题和电路仿真并不能够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电路理论的学习中,我们举办小规模的电路设计竞赛,组织学生通过仿真软件设计电路、实际元器件搭建电路等步骤将所学到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际。在实际电路设计竞赛中,学生将不同内容的知识综合利用,促进知识的融合,形成触类旁通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结论
总之,针对伴着电脑和手机长大的“95后”大学生,如何有效提高他们对电路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现意义的课题。本文提出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分课堂教学、电路仿真软件辅助教学以及电路设计竞赛等手段应用于电路教学的课堂,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增强“95后”电气工程学生的电路知识和综合素养,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庆国.电路教学改革与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13-114.
一、为什么想到运用“对分”
(一)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对分教学方式是最近一年才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能结合教师教学和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老师讲解的知识中,融合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是把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
虽然现在也有慕课[1]和翻转课堂[2]等方法,翻转课堂对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太适合,它要求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学习。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课下先自主观看视频,在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不实用。而慕课需要有高水平、高层次先期视频制作成功,这不是每一门课程都能做到的。
其实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在许多情况下比视频教学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言语等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学方式,当场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重复讲解还是可以进行新的知识讲解,也可以即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所以这样对分教学就是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同时又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弱点,改革掉了过于强调老师的讲,忽略了学生的消化吸收及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一般都采用全日制三年制教学。多数是采取2.5+0.5模式(也有2+1模式),前两年半在学校进行系统的面对面的教授方式,学生的学习现状总体不太乐观,上课老师是不断地讲解知识,但学生真正听进去、听懂的不太多,真正听讲听懂且能融会贯通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及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把老师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这是我国大部分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高等院校的通病。改变这个诟病的一个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加入讨论,这比传统的方式略微好些,但对于《税务筹划》课以前运用的是当堂讲解一些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当堂学生进行讨论,效果不是很理想。
当堂讨论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学生刚听完老师讲授之后,对相关的知识还不够理解,或者只有极少数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而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怎么明白,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下的当堂讨论常常是优秀的学生主导讨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吸收进来,提不出问题。久而久之,班上只剩下极少的同学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会不断降低,总体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
(一)《税务筹划》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1.教材的改革。《税务筹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首先在教材上进行改革。这是因为世面出版的教材没有找到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层次的教材,这些教材最大的缺陷是案例过少。该课程的教材特色应当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把所学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正是因为这种弊端,授课老师要自行收集、整理、汇编或增加大量的适合本层次学生水平的案例。
2.上课方式的改革。前面介绍了对分教学模式用在《税务筹划》这门课上特别合适,因为这门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思维,积极主动的思维。否则老师直接把避税筹划方法告诉学生,完全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前老师上课也注重课堂讨论,前面已述属于当堂讨论。现在得知对分模式的介绍,感觉对课堂讨论有很大的改进,就是隔堂讨论。
对分课堂虽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老师用来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但讨论的是前一次课程的内容,也就是老师要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堂讨论的主题,下去后内部消化吸收老师讲的内容、收集讨论议题需要的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后,先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再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可以一种统一意见,也可多种意见。在班级上进行综合表述后,老师要进行点评。当然学生在讨论中遇到解决不了的瓶颈问题,老师是要进行仔细讲解。许多案例都有多种筹划方式,老师应该尽量讲解多种,当然有最优的方案时,也要在点评时讲解出来。
3.在教学中聘请税务专家。《税务筹划》课本身就是为了企业规避税收而开设的课程,所以离开企业就变成了太理论性的课程。在上这门课中间如果聘税务专家到课堂上讲解具体帮企业实际避税的案例,那么必然极受学生的欢迎。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避税的重要性和实操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考核方式的改革。《税务筹划》课不应只是单纯的考试,而应该是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几方面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也应该包括几方面内容,包括平时出勤、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上台做小组汇报等。具体如下:
本课程一直是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上课出勤占10%、个人作业或准备占30%、小组作业占10%;期末考试分开卷和闭卷两部分,先考闭卷,主要是考重要的法律条文,占20%,时间30分钟;再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主要就是考一些案例,让学生给出筹划方法,占30%,时间为70分钟。考试时间共计100分钟。
(二)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对分课堂安排。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3](1)课堂讲授(Presentation)过程:每次课堂刚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能集中,头脑比较清醒,老师讲解一些重要知识点,讲解与案例有关的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讲授知识一般控制在第一节课。
(2)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过程及课外准备(out-of-class Discussion)过程:下课后,学生复习老师上课讲解的内容及思考布置的作业。同样在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知识来确认自己的观点,并准备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完成个人作业。(3)课堂交互讨论(class Discussion)过程:下次课学生回到课堂,根据上次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先进行小组交流,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全班讲解自己所在小组观点,对学习内容进行表达与质询,最后教师答疑、总结。
在课堂上首先老师讲解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时间一般为一节课。第二节课讨论上次课布置的案例分析。下课前布置下次课的案例分析作业,是一次课的总体安排。
2.具体作业要求。每个类型的案例筹划提交一次作业,共计10次作业。每次作业评分包括个人作业分(最高3分)和小组作业分(1分)两部分。个人作业目的是督促课后复习与准备,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小组内深入、有效率的交流讨论做铺垫和准备。小组结论的正确度的高与低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准备的充分与否、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强与否及沟通能力如何。能体现小组的集体智慧及小组整体水平。
(1)个人独立观点。要求学生下课后独立学习教师讲解的内容,根据老师布置的案例收集相关的政策法规或阅读教师指定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筹划观点,并自行解决课后复习思考题。不允许同学们互相抄袭,凡是发现抄袭的,个人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2)小组集体观点。按时提交了个人观点作业的,并带到课堂上交给老师,然后才能参加由小组长组织的小组讨论,通过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小组最终选择的筹划方法,小组在讨论时由小组内每位同学轮流记录,在小组讨论中发言了的,可以在小组作业后署名,没发言的不得署名,不得小组分。小组作业不要做成个人作业的简单照搬,要反映小组讨论而形成集体智慧的成果。
3.讨论的环节设置。(1)讨论方法:回顾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表述个人观点,互相切磋,互相辩论,互相启发,深入分析,共同克服难点,相互协作,在辩论时同学们之间要注意不要使用过激的语言。(2)讨论的时间安排:组间讨论(20分钟)、全班交流(15分钟)、教师总结(10分钟),共计1节课。
(3)小组划分:讨论最合适每组5~6人。小组的划分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每次课划分一次,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间休息时间由学生随机抽取。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编号随机分配。划分完小组后,在一组的同学第二节就坐在一起方便讨论。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一定带上自己的桌签,并在讨论时放于自己的桌位上,方便老师辨识学生。(4)全班演讲: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筹划观点。作为代表的同学的小组作业分数要比其他同学高出2~4分,具体得分还要看条理是否清晰、观点是否能自圆其说、讲态是否自然等。(5)最后由教师讲解和答疑。
三、本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就是在于在我学院第一次引入对分上课方式,且结合了教材改革和聘请专家进入课堂、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混合改革模式。这种改革是全方位的,虽然核心是对分,但结合《税务筹划》这门课的特点我们还加入了其他改革,这些改革必定引起教学改革的一丝涟漪,波及其他课程,促使更多的课程加入该项改革。
2.往年我们讨论是固定的小组成员,这次改革则采取学生分组以5~6人为限,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发言和表达机会。分组考虑好学生、学困生搭配,而且不是一学期都固定,而是调换几次,有班干部具体负责分组,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别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同学们之间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