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能力论文

审美能力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美能力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美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是基石,发展能力是目的。“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对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启蒙”。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必须营造一个大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对美术课程认识和定位的偏差,以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导致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长期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实践的推进,重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教育者的共识。美术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定义为“必需的文化美术课”,这深刻地实现了小学美术课程认识的重大转变,将小学美术课程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次,因而,也使得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许多学校纷纷从不同方面探索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美术教育为基本平台,在“愉快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通过每年举办“教学节”,参加美术社团兴趣学习班,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每学期在全校评选“十佳小画家”、“十佳小书法家”、“班级外墙美化评比”等丰富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而言,重点不在于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开导。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

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小学教育者们正在逐渐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美术教育无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念,还是在培养的方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审美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识和定位偏差,是导致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然坚持落后的教育观念,片面重视对学生技能技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只有对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和程度,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不重视探索符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不喜欢用多种教学设备,不善于创设不同教学意境,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只是简单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3.审美能力培养的渠道相对单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小学美术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往往只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课堂内在的有机互动,缺乏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自觉意识。而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创作和比赛,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4.审美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缺乏。缺乏科学的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是导致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隐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显性指标来衡量,从而导致各级教学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又造成了审美能力培养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综合机制

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审美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结合新时期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发展的特征,积极从多方面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综合机制,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树立审美能力培养的观念机制。思想观念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先导。“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现审美能力培养,首先就必须要确立对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正确理念。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变对美术教师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要求美术教师树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理念,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水平。

2.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就是指完成某种实践活动而采取的路线、方法和路径的总和。“审美首先是以能力培养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向审美教育的桥梁”。在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中,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是基础性的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健全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机制,必须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学习认知的水平,以及时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等。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中审美能力培养的资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这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素质教学经典品牌。

3.构建审美能力培养的反馈考评机制。要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的反馈考评机制。对于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而言,就需要尽快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考评机制。一方面,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审美能力培养这些软目标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让审美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自觉追求。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书法教学   意义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学习的精髓,各朝各代都出现了书法名家。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强调自身审美艺术性升华之前,书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古人对文字的热切需求,许多传世的书法著作内容都是有一定的实用性与记录性。

1、促进书写技能的提高

当下随着电脑多媒体的应用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电脑输入代替了大量的文字书写,这种现代文明发展极大的冲击传统纸质书写方式。在肯定科技发展便利性的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纸质书写方式的重要性。当今的中国人似乎已经不会写字,“提笔忘字”、“错字满篇”、“字迹潦草”是经常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书法教学需要迫在眉睫。

明.项穆《书法雅言》中提到:“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 [1]此书法名言可以看出古人对书法的理解第一点就是学习书法可以促进书写技能的提高,这也是现代书写文化缺失的迫切需要。

2、培养审美能力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的美学思想吸纳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建构基点。书法教学既是技能教学,也是艺术审美教学。[2](苏洪强)书法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理解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的能力。

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是对人们观察力的培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缺乏对“美”得认识,通过书法教学可以通过“字形点画美”、“布局章法美”、“内涵精神美”等方面激发学生对美得认识,引导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发现美,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

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题精神的艺术。[3]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内涵是在发现美之后的一种审美能力的升华。书法教学中理解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推敲书法作品产生的意义、思量作者创作美的背景,加强换位思考的能力的提升。

社会的科技发展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好体现,人们对精神美得创造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用去体现的。书法教学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去创造美,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美去带动学生主动创造生活美,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法教学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初唐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提到“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4]可见从古至今书法研习要求集中注意力,必须在书写时“心正”、“凝神”,如不,则“字则颠仆”。长期坚持书法学习可以锻炼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指出“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5]明确体现“字如其人”的内在含义,凡坚持研习书法之人,必“以字养人、修身养性”,可见书法教学也是缓解学生浮躁学习状态的好方法。

“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6]书法研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在其学习中可以养成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学习习惯。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教学中所蕴含的多种人文资源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优课程。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笔画的精美、文言文汉语的知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个人阅历、作品表达的情感等人文资源知识,从这些知识中可以锻炼学生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书法教学通过对字形笔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历代书论精髓,在了解古人如何学习书法的同时,增长个人文言汉语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在欣赏历代著名书法作品的同时,了解书法发展历史,让学生以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书法名家的个人创作故事与风格特点的形成,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特点与书写喜好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在书法教学中个性得到自由的体现,在书法创作中体会创乐趣,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内心思想、释放情绪有一个良好的表现形式,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

清代王妤指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7]书法教学以生动的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璀璨的传统文化内涵、良好的艺术熏陶、丰富的人文知识、自由的个性培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项穆.书法雅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

[2]苏洪强.一书一世界 艺海塑人伦—论书法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契合[J]. 柳州师专学报. 2009(06)

[3]陈振濂.书法美学[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

[4] 虞世南. 笔髓论[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3

[5] 陈绎曾. 翰林要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7

[6] 项穆.书法雅言 [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2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本课程遵循《影视欣赏》、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制定的。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影视欣赏是一门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现在的大学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读碟一代”,他们是在影视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具有较丰富的观赏实践经验,但是缺乏影视艺术的常识和修养。同时,影视作品中不乏主题积极、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优秀之作,但也有部分过分渲染封建文化、贵族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主题消极、水平低劣、脱离现实或扭曲历史、混淆视听的垃圾作品,会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三、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通过对中外影视名著的欣赏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影视艺术的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指导人生;学会对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长知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四、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鉴赏的一般方法。掌握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独立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注:以上安排可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略作调整。

六、课程实施条件

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讲授与原著欣赏、讨论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DVD光驱。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考核形式为开放式,教师指定某部影视作品,要求学生独立鉴赏影片并写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思想深度的评论文章。

参考文献:

[1]影视欣赏.

[2]周星,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借助现代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的利用现代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效果。成功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媒体的运用弥补了单调乏味的教学缺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如在教《第一场雪》时,如果只采用传统教学法,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了学呢?我巧用音乐和flash动画,一上课,教室里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大屏幕上也随之出现“万里江山银装素裹”的世界。在教学中又先后出现“孩子戏雪图”、“老农夸雪图”,这样视听结合,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情趣盎然的教学中,对雪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课文学习,体会大好河山的壮丽,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二、巧用现代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现代媒体具有再现事物的优点,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教育学论文,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如我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采用了听录音看幻灯的方法。课前利用多媒体制作与课文相辅的幻灯片,一开始就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用大屏幕展现幻灯片,一个自然段相应一幅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中声、形、色等特性,为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扫清了障碍。接着,我又不失良机,趁学生兴趣正浓之时,大屏幕出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一下子解决了问题,揭示了寓意,比不用现代媒体节约了整整二十分钟。既赢得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三、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媒体创设和渲染与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思索回味,产生心驰神往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深悟教材内涵的目的。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就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效果颇佳。我在导入新课之前先播放一段沉痛的哀乐和人民悼念总理的纪实录像论文提纲格式。这声情并茂的电化教学,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进当时的悲痛氛围之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形象直观的初步感知。接着,我有播放配有哀乐的课文录音。低沉悲伤的乐曲伴随着如泣如诉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心潮澎湃,眼噙热泪。这时,学生已深深领略到的高大形象和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对总理的崇敬和悼念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展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现代媒体展现课文内容,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具体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培养说话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掌握的词汇有限,认知的事物相对贫乏,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心明口拙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分步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我在执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四幅flash动画,在分析课文时依次展示四幅画,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展开讨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纷纷举手争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这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

借助现代媒体形象生动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教育学论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局限,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去在讲授《我的战友》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播放了有关朝鲜战争的片断及被烈火包围时的大屏幕画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年抗美援朝时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想象到被烈火包围时的内心表现,体会到英雄思想境界的高大,这样既突破学生的时空局限,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调动激情,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极其重要,而运用现代媒体就能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海上日出》一文时,向学生播放展现日出前后的优美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在教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向学生播放浩荡的长江水中一叶孤帆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的录像,展现出当时老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践证明,借助现代媒体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学改革

随着家长对子女审美教育、性格培养重视程度的加深,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尽管参加学前教育的幼儿年龄较小,看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需掌握过多的音乐知识,但实际上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幼儿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音乐较大地达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身体、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在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是接受主体,他们能够认识到音乐审美对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对高雅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形式音乐的欣赏,来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性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音乐审美为学生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学前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欣赏可与戏剧表演、绘画等活动结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的陪伴和教师的引导中,让学前幼儿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审美心理体验。3.音乐审美为学生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多以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音乐教育与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仅仅掌握了音乐活动技巧、专业术语等,就会使其面临知识面窄、音乐教育目标意识差等情况,最终无法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甚至抑制学前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发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学前幼儿的音乐兴趣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情趣。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依然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地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知识结构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无法发挥其才能,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音乐教学目标在学前幼儿培养中的实现。2.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音乐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将音乐定位为一门充满着智慧和灵性的艺术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不重视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完全忽略了音乐审美对于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少,十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3.教材的运用和把握与学生学习实际不相符。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未编制出完整的、专门的音乐教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混淆现象,在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出现明显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影响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上述关于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以及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1.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于此,教师应通过优秀的示范演奏或演唱为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听觉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动机。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被欣赏”的机会,让学生在唱、奏等表演中被别人欣赏,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强烈的音乐审美渴望,并将这种激情带到他们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去。2.突出课程的整合性。学前幼儿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混沌的、未分化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讲,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非常重要。音乐教育应从幼儿感知和表达特点着手,顺应其自然成长的过程。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应从课程横向与纵向整合性两方面完善课程设计。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纵向整合。通过掌握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深意,如作曲家、作品背景、文化思想、艺术特征、风格流派等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认识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二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将音乐与美术、舞蹈、语言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3.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应符合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特征,难易适中。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学前幼儿教育需求,经过骨干教师的仔细钻研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并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教材的编制与选择还应注意适应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例如,钢琴教材可打破原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即兴伴奏相互脱离的情况,通过一条以伴奏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先从简单易学的儿歌伴奏弹起,逐步增加难度,最终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综合的音乐审美能力。4.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还应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区分音乐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考核标准。必修课需依据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考核内容,应包括规范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等内容;选修课需根据课程目标等更加客观地考核学生音乐技能,属于能力水平提升性质的考核。同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考核过程中都应注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并作为重要参考点写入考评内容。第二,通过音乐会、歌唱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检验,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主动学习音乐,并融于音乐,真正体会音乐审美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演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如参与校内外音乐类比赛,根据比赛取得的成绩,记入阶段性考核的总成绩中。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让学前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前幼儿审美,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因此,未来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材,突出音乐课程的整合性,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音乐教学水平,保障其真正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目标。

作者:吴玫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徐文娟:《浅谈幼儿园教师培养策略——基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14年第17期,第25页。

审美能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审美能力;教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59-02

“体育美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问世了,继而在体育领域得以广泛发展。体育舞蹈也是一门新兴的体育项目,在最近这些年被广泛引入到高校中,因为体育舞蹈具有非常浓厚的艺术审美气息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和价值,是一项参与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对体育美进行欣赏、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审美能力的现代大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美的规律来塑造更好的学习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将美的素养吸纳进去。

一、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因素

1.动作美

体育舞蹈经过不断地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主要以摩登舞和拉丁舞为代表的两大类型。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于基本的舞姿进行加强训练,只有练好不同标准的舞姿才可以将不同舞种的风格和魅力进行更好的表达,将舞蹈独有的美进行展示。舞蹈中不一样的动作可以形成不一样的舞蹈姿势,舞蹈姿势的标准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将舞蹈很好地跳出来,也决定了能否从舞蹈中获取美感。

2.形体美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与艺术、健与美进行高度结合所形成的运动项目。构成美学体育舞蹈的主要要素包括以下方面:其一,要求运动者拥有匀称的骨骼、紧实有力的肌肉和富有协调性且灵活的肢体运动;其二,运动者需要进行柔韧性、力量协调性方面的训练来获得良好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在进行舞蹈的学习训练以及表演中,学生只有将这些外在的形象进行充分的展示,将优雅高贵和彬彬有礼的气质进行充分的表现,才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3.音乐美

音乐是体育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和舞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舞舞蹈中的每一步舞步都需要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进行,舞蹈动作也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来完成,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和谐一致,才能跳出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蹈。同时,音乐当中的美也会对人体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刺激,使人们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4.服饰美

服饰所产的美在艺术中主要起到一种修饰的效果。在进行摩登舞和拉丁舞比赛中,它们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舞蹈中所穿的服饰不仅要与所表演的舞种风格、人物特点和气质相符合,还要能够衬托出舞蹈独具的魅力。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牛仔服,可以穿着它去跳拉丁舞,但是假如穿着它去跳摩登舞就会非常的不搭。所以需要穿着大方得体、方便进行运动,并且还需要能够将舞者的肌肉、身材和骨骼美进行更好的展现,这样要求的目的是维护体育舞蹈完整、独特的美。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体育舞蹈教学场地

体育舞蹈教学的场地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很多的高校里都没有完整的体育舞蹈教学设备、器材和场地等,特别是很多高校在进行扩招之后,教学的基础设备都比较落后。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学习体育舞蹈,参加的人员比较多,所以,室内健身房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一般高校里的健身房的面积都不是很大,通风条件也不好,空气无法进行流通,因此场地质量比较差。

2.教师科研能力

有些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不高,有很多体育舞蹈教师认为由于课时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科研工作;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关键是要将舞蹈的技术进行更好的把握,没有必要再进行科研。从学校类型方面来看,在省重点大学里一般都有一些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科研的成果也比较多;但是在一般普通的高校里,体育舞蹈教师发表的文章都比较少,论文的质量也不是很高,论文的字数也不多,所包含的范围也比较狭窄。

3.妆饰品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中,对于服饰和头饰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符合舞蹈的规

则、场合以及环境的需要,还需要将舞蹈的风格进行展现,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舞蹈者所独具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不仅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体育舞蹈中装饰的美,还能够将我们身体的肌肉、骨骼以及身材上的美进行很好的呈现,还可以将体育舞蹈美学上的特征进行很好的展现。

三、培养高校体育舞蹈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1.注重对大学生美感的培养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观和能力,还需要拥有比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学会从教材中去感受美并且提炼美,将自身所具备的形体美和情感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融入,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节目或者影视资料等,让我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舞蹈的各种美,进一步帮助舞者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

2.教学中要强化体育舞蹈与音乐、服饰的配合

体育舞蹈是将形体美、动作美和音乐美进行有机结合的一项优雅高尚的体育运动。音乐在体育舞蹈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把音乐中的“声”和舞蹈中的“形”相结合可以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进行完整的展示。服饰在舞蹈中主要起修饰的作用,在体育舞蹈中都有其独特的服饰,在服装要求方面,舞者的着装必须符合所跳舞蹈的规则和环境场合的需求,还要能够将舞蹈动作的风格进行突出展现,更要将体育舞蹈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气质进行突出展现。

3.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新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创新。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对动作技巧进行讲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素材方面的积累,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将思维打开,放飞想象力,积极主动去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灵活地将体育舞蹈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创作、设计舞蹈的动作,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

体育舞蹈是一项对于美的特殊性教育,在提高练习者的审美能力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练习者从不同的途径来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让所有的练习者都可以成为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具的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马卫东.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研究[J].河南教育,2005,(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