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素质论文

审美素质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美素质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宣扬精神,教化社会,能培养人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其综合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舞蹈源自生活,要让学生在舞蹈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舞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其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其背景,从而加强其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然而,这1切离不开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正确施教,也给中小学舞蹈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舞蹈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更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换言之,舞蹈教育要推动舞蹈技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贯穿与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注重科学施教,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关键词:舞蹈教育;人文精神;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ABSTRACT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剪纸 审美素养 课程联系 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出现的“现代艺术热”之后,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转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就势在必然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因此,在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教改的深入,我系设计专业基础课阶段开设了为时四周的“民间美术”课,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设计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一、民间美术鉴赏与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种类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因此,结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设计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重点选择以中国民间剪纸与年画鉴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基本造型要义。第一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与阅读,后三周为剪纸创作实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形式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间剪纸艺术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结晶。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因而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及思想内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的结合,有真情、去粉饰、不做作,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仍旧给现代平面设计以富有无限生机的创作启迪。

我国当代的青少年,伴随着影像文化成长,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就近年来的新生而言,入学前重素描、色彩“技术”的单一训练,又使得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窄、理解单一,审美素养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艺术规律认识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引导在“卡通”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具备基本的民间美术鉴赏能力,应该说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理论讲授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概述之后,以点切入,主要在中国民间剪纸综述中重点解析经典作品。在创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在作业讲评过程中不断渗入有关民间美术名家名作的解读和欣赏,特别是结合地域优势,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秦晋地区民间剪纸、年画及皮影作品,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广泛浏览,注重比较,辨别“真伪”,并可和将来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近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有关山西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论文,直接源自基础课阶段学生对“民间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习和探讨。

通过“民间美术”鉴赏,填补了学生的认识空白,激发了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受到民间美术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探究到民间美术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这就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或是成为设计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该说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责无旁贷的。

二、剪纸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拓展

处于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民间美术”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和此前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外出写生等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对于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间美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剪纸既有自己的形式规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用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劳动妇女根据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创造者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的删减、夸张、程序化处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运用二度平面展示丰富的内容,使形态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简单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

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发现了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透过中外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使学生理解到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从民间剪纸造型发展到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应该是在“民间美术”课的实践环节――“剪纸创作”阶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联系点,重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民间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民间美术课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是全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这样做能够锻炼其“发现”和“表现”能力,锻炼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从杂乱中寻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从以往再现性素描、色彩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学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对象,丰富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仅凭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作品富于表现性,风格也更加纯化。现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受到的束缚更多,“包袱”更重,与真情就更有距离了。在剪纸创作中,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脱开了“明暗”、“形准”等等束缚,更多地关注内心,注重表现,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实践中理解民间美术造型要义,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在低年级进行有关剪纸创作的这一次尝试,增强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空间”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今后的创造自信。

应该说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能够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的,是好的课程;善于举一反三,找到课程间的联系点的,便是好的“教”与“学”。

经过“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由一个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旁观者”转而加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沟通者”的行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反思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感触颇深。

现代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来模式、内容、思维观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显地丧失自身应该具有的民族“语言”;过于依赖、摹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凡此种种,更加凸显了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把部分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于现代美术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渗透大量的优秀的传统美术知识,而如今民间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的关注力度及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作为新课程,“民间美术”课在学生审美素养以及设计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不尽的探讨空间。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一、 从论文选题上看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⒌讲究行文规范、严谨并富有文采。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使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体。而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在生活中认识美和创造美,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重树立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美术新课程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为美术新课程服务。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 ,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 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其实,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画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跳一个舞,或读一首诗,在磨炼中自寻快乐。如在画鹅时,可以读《鹅》这首古诗,在画《春天来了》时可唱上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在制作完成一件头饰后,可让学生带上头饰跳个舞或扮角色表演,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阅文献:

[1]《当代贵州教育论丛》2003年春,主编:肖劲松,贵州人民出版社;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按教学活动设立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视觉意识、视觉文化,用多种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观念、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和较高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是: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美化环境与生活。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现状:

我县中学现有美术教师50人,男20人、女30人;本科生35人、专科生15人;其中兼职教师14人;年龄在50岁以上2人、40岁以上6人、30岁以上28人、在30岁以下14人;中学高级6人、中学一级24人、中学二级20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教龄30年以上2人、20年以上6人、15年以上14人、10年以上8人、5年以上11人、在5年以下9人。

课堂教学A类课12人,B类课28人,C类课10人,任课教师基本胜任教学工作。

学生能以线条和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美化生活,对作品可作简短评述,能运用地方材料学习造型方法,进行综合探索。

从2001年秋季,美术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4年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课改实践。在市县课题研究带动下我们做了以下几项探讨:

1.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接受式的基础上研究体验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如:二中顾兴眉的《可爱中华》;四中郭华振的《艺术与科学》、卢晓景的《保护动物》等。

2.进行美育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典型课例如:西屯中学李敬霞的夏都国际雕塑公园《人.生命.自然》;四中卢晓景的《民俗村艺术采风》;张山营中学李淑君《玉米皮造型》;大庄科中学的《根雕》艺术活动。

3.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竞赛(理论常识、工艺制作、色彩写生、平面设计、水墨创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全县试行期末笔试测验;部分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成长挡案袋》的过程性评价,改进只凭作业定成绩的做法,值得推广。改变美术学科在学校薄弱地位是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

问题:

1.新教材的电脑美术、陶艺课,因学校条件所限,无法进行教学。部分学校缺少美术学具材料,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

2.多数学校只有一位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困难。少数教师忽视美术知识教学。

3.少数学校没有专任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过少。

4.个别学校初三不开美术课,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

1.各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改革实践,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推动艺术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教委督促各校初三开齐美术课。

2.教师要研究:教什么和如何学的根本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设计生动的审美体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加强过程评价,继续实行《学生艺术成长档案袋》工作。重视美术学科知识、能力.期末笔试考试评价。

4.各校业务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业务培训,以科研课题促进艺术师资素质提高,搞好十五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

5.各校要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由准备——实施——效果来完成,分值权衡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课堂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状况和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学习取得进步,试验发展性评价。

6.各校要为师生定购教学必备的美术学具、材料,保证美术课的正常教学。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更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素质教育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实施的空间,我们学校、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而努力工作。

中学美术学科各年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案

为提高我县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参照北京市教委《中小学美育大纲》精神。我们制定本方案。

当今艺术学科与社会人文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科际整合,形成新的人才素质观,而审美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较高素质。塑造美的心灵,振兴民族精神,以美育人,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尽快改变农村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中,在美的启迪与陶冶下,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树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观。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管理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薄弱状况如得不到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落空。

学科作用:

《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是人类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图像是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而美术教育的普及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艺术遗产的认可与继承。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互融、互动和互补。使科学发展更富有人性的关怀,为新世纪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倾注新的活力。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通性。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美化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教育。我们又称为“生活美育课”。它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有益于社会及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将学科定位在:美术教育是人文精神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之一不可缺少,有形象思维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

“懂得和实践艺术是我们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育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和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的意识、情感与能力等审美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以美的方式感受、审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在寓教于乐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育人。美育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完善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惟有从美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才能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是审美的最集中、最典型形态,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形式、方法不同、各有侧重;课堂教学侧重审美知识传授,课外活动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侧重审美实践活动,校外艺术教育侧重特长生的培养。小学阶段侧重艺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初中阶段侧重美育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感受力,培训表现美、创造美的一定技能。高中阶段:侧重正确审美观的培养,使良好审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美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能感受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潜能,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升学、求职、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2、审美素质科学框架:

学生审美素质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目标要素评价要素

艺术美艺术素养感受美知识认知水平

科学美智力发展鉴赏美能力操作技能

社会美品德意志表现美情感行为表现

自然美心理结构评价美个流表达

生活美创新思维创造美价值综合探究

检测操作;从内容要素: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生活美分别进行。(例如)

生活美(精神面貌):语言美、形体美、衣着美、居室美、饮食美、人际美;

审美素质:就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的知识因素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因素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稳定特征。

审美就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点两方面,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形象贮存;对艺术作品内容、形式、风格的识别鉴赏;对艺术语言的了解和实践;形成艺术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和高尚人格。

1.审美内容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五方面。中小学生要侧重于生活美育的培养与实践,从生存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理想愿望、信息交流中形成审美素质水平。

2.审美结构要素:艺术素养、智力发展、品德行为、心理结构、创造品质。

①艺术素养:对艺术语言的感知、体验与运用;②智力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水平。

③品德意志:认知、情感、意志、生活表现。④心理结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评价。

⑤创新思维:求知欲、好奇心,质疑品质等人文精神。

3.审美能力要素: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4.审美目标要素: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个性。

①知识方面: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形式与内容、;②能力方面:有感知、鉴赏、表现、创造力等;

③情感方面:兴趣爱好、行为态度、健康心理等;④价值观念:辨别真善美、价值取向、审美观念;

⑤个性发展:精神性格、特长潜能、生存质量;

5.审美评价要素: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行为表现、交流表达、综合探究。

6.审美素质体系框架:

审美基础是知识,审美保证是能力,审美导向是观念,审美动力是情感,审美核心是生活。

内容要素、结构要素、能力要素构成人的审美素质立体框架。根据目标要素和评价要素进行调查问卷检测,获取学生审美水平的数据,做为艺术教育实验课题的素材,来论证其地位和作用,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二、发展性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法: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审美对象的质量;关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是否充分;关注审美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根据课程总目标,从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检测学生的审美素质。

艺术语言:形象思维,了解线条、色彩搭配、构图想象、设计创新;

工具材料:尝试运用、各种媒体、大胆表现,体验学习艺术的兴趣;

③欣赏评述:收集作品、语言表述,写作评论、审美情趣、个性感受;

④行为习惯:用具准备、节约材料、安全操作、耐心细致、整洁卫生;

⑤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处理信息、整理记录夹;

⑥情感价值:热爱生活、相互信任、承担责任,发展自我,培养兴趣;

⑦学习态度:自评互评、客观公正,主动参与、勤于实践、坚持始终;

⑧综合评价:平时成绩、笔试检测,形成诊断、提出建议、促进发展。

在全县推行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工作,每学年一册,由学校保存备查。与会考和问卷调查共同组成学习方式的轨迹。每年县教委在初三年级进行艺术成长优秀学生评比表彰活动。

审美素质评价建议:

多级性: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艺术的兴趣。

发展性:评价要弱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诊断激励作用,以学生在实施美育的客观事实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生活美育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参与合作、交流表达、探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阶段性:评价要分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循序渐进。随学校期末工作进行。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应以调查问卷、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抽测检查。通过评价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审美素质检测方法(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称过程考查,依据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来评,

重活动表现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体现主体参与,促进个性发展合作学习;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单元双基成绩60%、参与审美活动表现30%、自我评价10%;

与期末检测试卷100%综合评价,总成绩在120分以上为审美及格学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形式:

依据北京市课改教材13册至17册的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美育资源,进行试卷笔答。题型以填空判断、简答、应用实践等,考试属于量、性结合评价监控。

前两类以考查学生美术常识、作品欣赏为主,占60—70%;

应用实践以考查学生创意思维与美术技能为主,命题具有选择性,占30—40%;

每份试卷100分,60分钟完成。

(1)课程三维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

1.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生活与环境。

2.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3.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

3、初中美术单元教学目标:

(一)欣赏评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艺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内容:

13册:中国美术馆概况、画家蒋兆和、民间美术吉祥图案、现代广告;

15册:故宫博物院概况、龙的图腾、古建常识、画家李可染;

17册:中国历史博物馆介绍(青铜器、绘画、雕塑);

14册:卢浮宫、文明古国、画家齐白石;

16册:大英博物馆、希腊雕塑、闻一多肖像;

18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家高更、毕加索、莫奈,现代建筑、现代艺术;

教学评价:(三维目标)

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查阅资料专题研究;

知道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对作品的形式、意义及审美特征进行探讨;

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祖国的国画、书法,了解剪纸、年画、吉祥图案等民间艺术;

对美术与生活、环境艺术的认识表述,

对园林、建筑形式美的评价;

欣赏生活中的雕塑作品;

现代广告欣赏及分析;

收藏艺术品或印刷资料,

(二)造型表现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明暗和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

13册:人物漫画(线条)、秋天的收获(色性)、小型雕塑(泥塑、泡塑);

15册:风景速写、国画山水意境;

17册:人物动态速写、色彩风景(装饰画);

14册:黑白装饰画、纸版画邮票艺术、国画花鸟小品;

16册:结构或调子素描、版画插图、京剧脸谱;

18册:结业创作、展览;

三、教学评价:(造型能力)

1、对美术课的兴趣态度;

2、运用以线造型方法,练习速写、漫画、卡通画;

3、体现物象的比例、透视关系;

4、在造型活动中运用构图知识;

5、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

6、运用中国画方法进行表现;

7、浮雕、圆雕的制作(多种材料);

8、明暗造型练习;

9、版画制作学习;

10、认识美术语言在造型中的作用;

(三)设计应用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内容:

13册:资料册制作、中国结、服装展示、卡通画、乡土材料制作;

15册:艺术与科学关系、公共设施设计、乡土材料发现与创造;

17册:生活日用品设计(台灯、钟表、包装、交通工具、家居装饰);

14册:线材造型、编织、壁饰、藏书票设计;

16册:奥运设计(体育美术)、封面设计、字体装饰;

18册:标志设计、校园美化、设计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招贴画;

三、教学评价:(设计制作原理运用)

1、有序的工作方法与习惯;

2、多种材料、工具运用;

3、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4、色彩对比、联想练习;

5、立体构成练习(线、面、块);

6、废旧材料、乡土材料加工利用;

7、运用形式原理,理解节奏、韵律之美;

8、各种设计练习(招贴、封面、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服装效果图);

(四)综合探索单元

一、教学目标:(7—9年级)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记录、规划、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活动)

13册:同一蓝天下(生存环境)、节水活动、家乡风光摄影、电脑绘画;

15册:欧洲你好、家乡民俗摄影、电脑招贴设计;

17册:美洲你好、民族民间美术(唐装)、电脑网页设计;

14册:亚洲你好、绿色延庆、学校形象设计;

16册:非洲你好、主题手抄报设计、电脑图文编排;

18册:大洋州你好、雕塑公园欣赏、数码摄影、陶艺学习;

三、教学评价:(认识与实践)

1、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表现生活与环境,用美术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调查美术与生存的关系,用文字、图象记录其结果。

3、关注校园、社区环境美化(壁画、雕塑、喷泉),改进功能与设计。

4、春节书写对联,参观美术展览。

5、本地区工艺品调查与发明创造。

6、合作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特点的学生自评。

7、教师在课堂的观察记录(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表达交流)。

8、建立学生艺术学习资料册(档案袋),加强过程评价。

(2)学生美术基本素质检测问卷提纲

从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方面,侧重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查。

(7—9年级)

1.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并发现其意义。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欣赏中外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认识常见的符号和标志,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主动接触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并能从中感受美。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写出自己看法的评论文章。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能运用美术语言(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创意,丰富艺术体验。

能运用艺术方式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10.运用美术技能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活动中,连接与互动寻求联系。

策划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外出旅游活动(科技夏令营),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提袋和背包,旅行团队的标志和旗帜,摄影展示出游活动。

布置理想的家居(纸模型或小天地的摄影),平面布置图、主体墙设计、整体设想,装饰布帘的色调、图案,柜架的设计、陈设的品味。

书的奥秘:书籍封面,装帧艺术、插图的收集、藏书票与书签设计,为自己的藏书分类。

奥运精神(体育题材雕塑、绘画、摄影、邮票收集)体育场馆模型设计,体育纪念品设计,招贴画、服装、大众健身的摄影、绘画等。

创建绿色社区环境:平面图、立体模型、照片资料。

①公共设施设计:汽车站、电话亭、路灯、公共座椅、垃圾桶。

②公益招贴画:节水、绿化、环保、人文。

③社会调查:运用对比图表显示,时间、空间、状况、人口、资源、沙化等。

备注:本提纲从感知与欣赏(60%)、创造与表现(30%)、评价与反思(10%)三个部分进行考核。每年从各学段中选择4—5个问题,进行问卷检测,可开卷,也可闭卷。检测成绩记入学年成绩册。(附学生美术素质检测表)

四、评价方法:

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阶段目标总体为块状。我们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参与态度、审美知识、能力、形象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查。

在全县学校中推行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的举措。每年开学初建立《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适用于所有学生,由学生自我记录、自我积累、小组评价。学年末交由学校存查、每年一册、三年总评(各校可选优秀者数名存档,表扬嘉奖特长生)

记录夹内容包括:

学生姓名、照片、爱好、简历

艺术课单元作业:设计方案、草图、研习记录、搜集的资料。

活动表现:(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要从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认知水平、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操作方法及毕业会考制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们提倡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艺术学科为考查科目。评价要以学生的美术学习客观事实为基础,加强过程考查,重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形成

①形成性评价、过程考查,每学期一次。内容包括:

1、平时学习:100分(学生艺术成长记录夹)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提问练习法、作业排序法,单元作业占60%)

。情感态度:(态度表现、问卷法、参观展览、展演,学习态度占30%)

。行为习惯:(自评、互评、观察法、语言、仪表,自我评价占10%)

2、笔试测验:100分(期末考试)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合唱课程在高校众多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当中很受重视并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为目标,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曲目选择等几方面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进行探讨。 

 

科教兴国,教育文本。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审美情操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需求。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即将出炉的神圣之地的一个教育内容。”① 

目前我国高校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类课程往往要考虑两点:既快速达到音乐审美提高的目的,又要节俭教学资源投入。结合这两点考虑,合唱课程在高校的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贴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类的合唱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排练曲目的选择三方面做出新的探讨尝试。 

一、教学计划灵活化和贴近学生本质化 

高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高校教学体制的发展,在教学观念上所形成的教学计划容易墨守成规,过于传统化和民族化。传统的合唱学是要求被授课者具备相当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能力,并还要受过专业的声乐发声训练。而我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是停滞在基础识谱上,许多学生是完全没有唱过完整的合唱,而和声音准、声音协和更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合唱课中生涩难懂的乐谱和抽象的发声练习往往会夺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喜好。 

灵活的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音乐基础水平和学生日常的音乐生活来有调整计划。日常的音乐生活是指学生平时接触音乐的途径、种类和参与的方式。目前高校学生常常通过网络的覆盖使得他们获得全球最新、最火的音乐,业余时间喜欢去ktv房唱红遍网络的歌曲。如合唱课程在保留原来传统化民族化的教学计划之余,加上学生熟悉的音乐素材,贴近生活的本质,建立起多元的教学体系,则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合唱的认识和演唱水平,达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结合大纲概念与专题模块并行 

担任高校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数受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音乐体系教育。 

明白每一个高校音乐课程,无论是音乐欣赏类、合唱声乐类、器乐训练等等课程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上进行教学,都需要长时间的课时量进行系统地梳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哪怕就算再浓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因此,部分教师采取类似大纲概念性的浏览教学,点到即止。合唱课程是门综合的音乐学科,涉及到合唱发展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和演绎、合唱发声法、合唱训练法等等内容。与其让学生浏览性的囫囵吞枣,不如设计几个关于合唱的专题模块。专题模块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要结合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如:“爵士风格合唱作品欣赏与演绎”“由电影音乐改编的合唱”“童声合唱与儿童教育的联系”……专题模块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能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 

三、排练曲目宜经典与潮流趋势相结合 

排练曲目的选择结合潮流趋势,这种说法或许会引起教师们的误解,认为其背离了传统、经典的作品的学习,不能达到提高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情操,反而助长了社会上不良的音乐风气。其这里有个误区——经典不等于潮流。“教育者必须从时代的变化来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特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②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或者与带有流行素材的古典音乐。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女子十二乐坊”受到年轻人热烈的追捧。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时代感敏锐、自我认知强烈、不拘于墨守成规、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为他们制定的合唱课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排练曲目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带有流行素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用流行和声编配的传统的民歌:如朱洪编配的《茉莉花》;也可以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校园风格的合唱作品:如日本宫崎骏同名电影主题曲《天空之城》,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台》等等。这类作品既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喜爱,又具有合唱作品的技巧及难度,适合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合唱排练中采用。 

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已经非常普遍并受到学生的重视,合唱这种音乐表现手段在增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之余,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合唱当中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应结合时代和大学生的特点并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大胆地创新,使得合唱课程展现新的面貌。 

 

注释: 

①摘自《加强对非艺术院校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一文 

②选自《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参考文献: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审美需要,相关研究。

 

1 前言

美是什么?美是漂亮,美是时尚,美是善良,美是和谐……美到底是什么,千古年来未有一个圆满的答案。但是,“美,是人类生活的一要素,或者是各种要素中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的全部内容中把 ‘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1]。同时“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2],它为人而存在,没有人的审美需要,就不会有审美行为的产生,即有需要就会有美,无需要必然无美。

审美需要本质上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中商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需要现状如何?消费偏爱现状如何?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对从商人员的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审美需要的研究,思辨的多,实证的少,尤其对从商人员审美需要的实证研究很少见到。(2)对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更是少见。鉴于此,本项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对中国从商人员的消费观念与审美需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国大陆31个省市抽取从商人员群体共计3276人(男1458人,女1818人)进行调查。实际收回问卷3276份,男1458份,女1818份。

本调查研究的中国从商人员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六大维度: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问卷收回后统一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编录,研究人员通过SPSS软件根据研究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总体概况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3276名从商人员,对于“意外得到一笔数目较大金钱”的消费偏爱,百分比排序依次是:“投资或存起来”排序第一(占43.8%)、“物质消费”排序第二(占37.1%)、“精神消费”排序第三(占19.1%);他们在购物或者做事情时的审美需要情况是:“有时考虑” 百分比排序第一(占55.5%)、“总是考虑”百分比排序第二(占32.9%)、“不太考虑” 百分比排序第三(占11.5%)。这表明:1、对于消费偏爱,中国从商人员偏爱于“投资或存起来”,不重视“精神消费”;2、对于审美需要,中国大部分从商人员在日常做事或购物时具有审美需要。

3.2 不同性别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比较分析

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分析(见表1),由于性别的不同,从商人员的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在消费偏爱上,“投资或存起来”方面男女的差异非常显著(P<O.O1), 女性所占平均数高于男性(t=-2.670**),这表明女性在理财方面比男性更追求利润增长和资本的增值;“物质消费”方面的男女的差异显著(P<O.O5),男性所占百分比高于女性(t=2.382*),这说明中国男性从商人员的消费观念以物质消费为核心,经济条件富足的条件下,他们偏爱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物品消费,追求奢华的上流生活。“精神消费”方面男女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中国男女从商人员都忽视精神消费。

在做事或购物的审美需要上,“不太考虑”和“总是考虑”两方面男女的差异极其显著( P<O.O01),前者男性所占百分比高于女性(t=4.832***),后者女性所占平均数高于男性(t=-5.121***),这说明中国女性从商人员的审美需求高于男性,因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她们天生是追“美”的动物。“有时考虑”方面男女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1.不同性别从商人员在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各项上平均分、差异显著性比较

审美素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育;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审美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78-02

美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育往往忽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审美情感的充分发展的需要,致使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仍是今天大多数在校学生的通病。因而,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审美意识,就必须在日常教育中充分加强美育工作。英语教育教学中已经富含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利用英语教学进行美育是实现美育心理效应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大量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美育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或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特别是结合英语教育教学进行美育的问题上,却仍处于一个起始探索的阶段。而在英语日常教学中富含着诸多审美的要素,为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二、英语教学中的审美要素

1.语言之美。语言不仅是一种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思维的重要工具。由于人类是爱美的且富于情感,不满足于只把话说明白,还希望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对方,教育对方,尽量使自己的语言不但正确,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尽善尽美,使听者读者心悦诚服。[2]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运用好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英语也是一门艺术,它本身就蕴含着语言之美。在英语教科书中的语言材料基本来源于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本身就具有真实、地道、自然的生动之美。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中心话题就是“世界上的英语”,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了解。本单元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开了一扇窗,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变化趋势,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是有生命力的,具有丰富内在的生动之美。除了英语本身的语言之美以外,语言文学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英语的语言艺术教育中,同样充满着各种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语言艺术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变形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这些不仅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产物,也是教育学生进行审美的重要对象。[3]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六第二单元“Poems”中,中心话题就是诗歌,涉及诗歌的韵律、节奏。诗歌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它的节奏。当然,押韵也是诗歌的重要标志,它使诗歌优美、和谐、富于音乐感,给读者感官上的满足,产生美的共鸣。

2.艺术之美。说到艺术,不能不提到音乐。音乐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起的美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音乐属于表演艺术,音乐感是人类审美情感的重要来源,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喜悦、欢乐、痛苦和忧伤,为大多数人所钟爱,但对年轻人而言音乐的概念可能比较狭隘,许多人甚至认为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对其他形式的音乐都不太了解。特别是农村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因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五单元“Music”,就向学生介绍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爵士、摇滚、说唱、民乐、民谣等音乐。在处理这个单元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片段和一些有情景的音乐,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不断加深对音乐的认知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抚慰人的心灵,培养与发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并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的真正魅力。[4]艺术之美除音乐外还有美术这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六第一单元“Art”中,就介绍了西方绘画史。在文章中有四幅图,分别为:亚伯拉罕接待天使(大圣母教学侧壁)432~440――中世纪;巴・卡斯蒂利昂伯爵象(拉斐尔)1515――文艺复兴;日出印象(莫奈)1866~1867――印象主义;海边人物形象(斯塔尔)1952――现代艺术。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及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风格,各时代的著名画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自然之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时,不仅可以利用作为现实美的集中体现的艺术美,还可以利用自然美本身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利用自然美来教育感染学生是最方便的途径。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好几个单元是介绍自然美的。有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中的湄公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必修三第五单元“Candad――The True North”中的加拿大的北国风貌;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中的英伦岛国风情;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中充满魅力的加州自然风景。这些无不体现了大自然的无限壮美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自然之美带给人们的身心愉悦和享受。

4.人性之美。在所有的美的要素中,人性之美是最璀璨最闪耀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5]正因如此,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很多反映人性道德之美的内容。例如,在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中就让学生了解到纳尔逊・曼德拉的生平事迹,知道曼德拉不仅仅具有亲切和和蔼的态度、宽容博大的胸怀,而且为争取获得黑人与白人平等权利而奋斗终身。在必修四第二单元“Working the land”中又让学生了解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却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将自己绝大部分积蓄都用来搞科研,并体会他热爱人民为人民不断进取等伟大的精神。还有在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中,又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领域中的杰出女性代表及她们的生平经历,这些无不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闪耀在伟大品格中的光芒,发现他们精神里蕴藏着的人性之美。让学生学习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也是发展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的要素在英语教学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利用好这些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4.

[2]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