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都市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都市文化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婚恋为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很受观众欢迎,比如《金婚》、《双面胶》、《蜗居》、《王贵和安娜》、《婚姻保卫战》。这些电视剧在取得了骄人收视率的同时,还引起了社会话题的热议。随着媒介重心的转移和视觉文化的强势崛起,中国电视剧逐渐摆脱了对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依附,获得了强势话语权和独立主体的地位,成为当今最广泛和重要的叙事艺术之一,其社会文化地位已是今非昔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时下最具影响力,负载社会文化意义最多的艺术样态。而情感剧热播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的是现代中国人婚姻城堡里种种不可言说的问题,记录的是中国人婚姻伦理文化变迁的无奈与希冀。

都市情感剧的概念

都市情感剧,指的是以现代人的恋爱和婚姻经历为主要内容,表现和挖掘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迷茫和困惑的电视剧。它反映的主要是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因此从题材上讲,应当说是包含了部分家庭伦理剧以及言情剧。近年来,随着表现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剧集数量的不断增多,这类剧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们以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纠葛、婚恋故事为主题,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并做出不同的道德和价值判断,从而折射出现代人以恋爱观和婚姻观为核心的感情观和价值观的变迁。这些电视剧不同于青春偶像派的言情剧,走的是以理言情的路子,在关注现代人情感需求的同时,努力挖掘情感与责任、婚姻与道德等情感所具有的社会内涵;同时,由于所涉及的内容与伦理关系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剧相比要相对简单一些,伦理教化色彩也并不十分浓厚,而代之以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也成为它能够同时吸引从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等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原因。

当下我国都市情感剧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

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去感受一个世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成为中国人通向外来文明的窗口,同时由于工业化的逐步深化和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其他中小城市的崛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都市商业文明开始迅速兴起。都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所在,都市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新生的电视剧艺术也敏感地体察到了这个新兴世界的脉搏,感应到了这个新兴阶层的需求,一大批反映改革大潮中城市和市民生活变迁的电视剧迅速涌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对于文学和艺术来说,都市的形成不仅以都市的经济发展为标志,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都市人出现了。这是一个伴随着现代化交通、通信、印刷和传媒一起成长起来的高智商的人群。城市人是复杂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机遇、陷阱、矛盾、选择、困惑、失落与希望。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也有在艺术形象中寻找认同的需求。都市文化的土壤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厚,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情感生活作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反映其情感需求就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这些都为以都市人婚恋和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都市情感剧发展反映出我国当下受众婚姻伦理观念的嬗变

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二、第三次科技浪潮,为现代人带来的绝不只是发达的网络技术、高效的通信手段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人类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受到的冲击才更为巨大和深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精神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匮乏。人们需要从艺术中汲取营养,吸取经验,有时甚至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之相伴随,在商业化与世俗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情感世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婚姻和情感的内容、地位以及表达方式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向来引以为豪的家庭稳固、婚姻稳定,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对婚姻家庭的幸福期望值不可太高。神圣的爱情受到挑战,家庭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艺术创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传播的需要和社会的呼应。中国人的家庭和婚姻已经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再也无法隔绝于世界之外,被纳入现代艺术的视野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反映家庭、婚姻问题的电视剧也因此备受关注。这些作品往往不是简单地去演绎一个“陈世美”或移情别恋的模式,而是深入到伦理、文化的更深层次,表现当代社会在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多重制约下的男女两性性别心理意识及其复杂多样的情感问题,其中不少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比如《蜗居》,以海萍、海藻姐妹俩的情感生活与所需求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作为故事主线,内容涉及房价、反腐、外来人员融入城市的艰辛等极具时代特点的话题,把当下民众所面临的区别以往时代的困惑一一展现,使观众在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在当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一时成为社会性的话题。

都市情感剧对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精神抚慰

电视剧从兴起到今天,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除了有社会的土壤、契合大众的需要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及创作者的努力分不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娱乐、大众消费的呼声渐涨,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渴望在疲劳的工作之余,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愉悦,大批的言情剧应运而生。”①这类电视剧从兴起伊始,就主要以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们最熟悉也最渴望的感情为讲述对象,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喜剧、悲剧、闹剧,有的以曲折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观众,为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有的则以情感人,滋润观众心灵,成为一剂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

人类的爱情、婚姻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永恒题材,美好的爱情、完美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是人人心中的渴望。婚恋题材电视剧兼具言情剧与家庭伦理剧的共同特点,既具有时代感,同时又具备与传统因素的契合点,对观众有一种“圆梦”的吸引力。把叙事的焦点集中到婚姻家庭,也让它与电视剧本身的家庭收看方式相符合,更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由于“该类题材的电视剧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政治敏感度不强,因而也就在创作上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是电视剧国情化、地域化、叙事化特色最重要的表现领域”②。

都市情感剧的发展也体现了创作者们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近年来,电视人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中国人的婚姻危机和情感危机,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度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都市人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正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以及直面现实的精神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结语

任何艺术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艺术门类,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更有着最为敏锐的嗅觉,它关注的焦点,往往就是社会的焦点和热点。处在这一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既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来观察和阐释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化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语境”③。我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得以婚姻伦理精神为核心的我国婚姻伦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并存的情况。正是这种变迁,使得以表现现代人婚姻情感为核心的婚恋题材电视剧,从创作理念到价值取向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综观近年来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上对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贴近,创作视角的平民意识和强烈的现实主义再现风格,成为当下都市情感剧的特征。(本文为2010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都市情感剧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GCYYDS10)

注 释:

①曾庆瑞:《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都市文化范文第2篇

都市报与城市文化的相关性

(一)版面设置差异与城市文化

北京的文化特色表现为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文化,北京地区两家都市报版面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关注法治建设,制度建设,重视舆论监督。这与北京深厚的政治文化相契合,另一个特点是版面设置注重文化、科技信息传播,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深圳的文化特色表现为开放型文化和时尚文化,深圳地区两家都市报的版面设置特点鲜明。首先,版面划分简单灵活,包容性强。其所有内容的都市新闻概括在两三个大的版面设置下,新闻版的分类笼统、宽泛。其他地区都市报细分都市新闻版面,而深圳都市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形成开放、大而化之的报纸风格,其次,版面设置突出了娱乐、体育及时尚消费信息等内容。

(二)要闻版差异与城市文化

1.北京地区都市报要闻版与北京文化

政策服务新闻和舆论监督新闻的数量和所占比率在其要闻版中具有较大优势,而社会民生新闻在要闻版中的比率较低。从主观方面看,政策服务和舆论监督,是都市报作为市民知晓政策、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渠道和代言,了解政府的各项与市民切身相关的政策,以及对政府部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是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北京地区都市报在要闻版中强化此类新闻,一方面表明了北京市民对政策信息和舆论监督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地区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在市民中的广泛深入性。

2.深圳地区都市报要闻版与深圳文化 在版式上,要闻版以大幅图片,大字标题,鲜艳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要闻版几乎每天都有一幅较大新闻图片占据近三分之一的版面,同时还有一至两幅新闻配图。在新闻体裁上,几乎全采用新闻标题导读,包括少部分的标题加导语的形式,很少出现完整的报道体裁。创新的版面编排风格体现了都市报人开荒牛的开拓精神,以及开放和勇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性格。

在报道内容上,要闻版社会民生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较高。这既是满足深圳流行娱乐文化需求的一种表现,也是都市报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对其城市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所进行的传播。

都市报与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

1.城市文化是都市报差异形成的文化因素

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其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产生在特定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都市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各地都市报也是在各自特定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发展的,因而在都市报的差异性上也深深刻下了城市文化的烙印。

2.城市文化是都市报差异性竞争的优势资源

都市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闲逸文化;都市文化;生态人生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3-0103-07

一、中国都市文化生态建构需要融入传统的闲逸文化

现代都市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工业经济的主要集结地和工业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可以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只不过是农业社会的缩影)。中国现代都市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和殖民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都市的烙印。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参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入,中国现代都市受世界都市文化特别是西方都市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深入。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后者目前是一种强势文化,它正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方位的对外扩张而将其价值观念、理想情趣、生活方式等向世界上几乎每一座城市扩散、渗透。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而言,这种都市文化确实有其历史进步性,在现代都市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地推崇和提倡这种文化,原因在于,西方都市文化在中国现代都市的盲目扩张将会对普通的市民造成严重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进而失去身心的平衡,危害生命的健康。所以,在借鉴西方都市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它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并注意到这种局限性可能给中国市民带来的伤害,从而抵制“西方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的思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迥异于西方都市文化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其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出来,它或许能克服西方都市文化的诸多弊端,抵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把它们发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甚至,这一文化传统中原来被视为消极的因素也必须在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精华与糟粕,说起来明白如日月经天;但实则是泾渭并不分明,而且随时代的推移,有时候还会转化。”①在笔者看来,与农业社会相伴而生的闲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时代的推移——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从倾向于消极的因素转变成倾向于积极的因素,从更多的是糟粕的东西转变成更多是精华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转换一种思维和视角,重新审视、评价与取舍传统闲逸文化,从中发掘出积极的因素,推动现代都市人的健康成长。

二、精神与审美:传统闲逸文化对物质文化的补充

毫无疑问,西方现代都市文化的诸多弊病在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充分地暴露。要对这些弊病进行根本补救,显然不能从其内部来进行,而是必须借助于一种与其相异的外来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具体地讲,西方现代都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更多地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往往造成精神的空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功利文化,更多地讲求竞争、进取,带给人们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当然也包含物质和功利的因素,但它基本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和审美文化,重视精神的富足。因此,用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补充、修正物质文化、功利文化将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以工业为支撑的都市文明在20世纪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21世纪也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并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文化。这种文化促使人们的物欲成百倍地膨胀,它固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给现代都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但它引发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名牌意识成为自觉意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冗余消费成为普遍的消费模式,人们追求时髦、体面、排场,沉溺于无度的奢侈享受中不能自拔,等等。但是,正是在对这种生活目标的追求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正在远去,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苍白,追求自由的本性也日益丧失。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东西之后,人们的额外需要越多,越会对自身的自由、幸福和解放麻木不仁。②在对物质享乐的狂热追求中,一种虚妄浮躁的社会心态也在潜滋暗长。

为了清理物质欲望对心灵空间的淤塞,恢复清净纯洁的心灵世界,实现自由的想象、美丽的憧憬,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开始追求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①可以说,闲情逸致超越了对物质欲望的沉溺、经济利益的算计、功利目的的考虑,开始向着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境界超升,它表现出的是和谐完满自足的生命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它有利于抑制物质欲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人生的从容、自由、洒脱。

在现代都市中,激烈的竞争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去积极进取;而闲逸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生命满足后的退却,一种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它有利于维持人们内在精神生态的平衡。由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驱动的向上、进取、攀比、竞争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现代社会几百年来的成长、发展、壮大,但如果把它们推向极端,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贪污贿赂、作奸犯科、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等等,这样的后果在当今资本主义都市里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现实。而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西方都市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原有的社会生态正在失去平衡,各种精神病症急剧增加,各种社会冲突正在加剧,杀人、自杀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的焦点,等等,这一切对现代都市的正常运转,对都市人身心和谐,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再次放射出奇丽的光彩。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闲逸文化传统,古人在消闲人生、乐享生活方面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有将社会、事功等看作是生命之累的,以致将对社会事功的摆脱看作是生命体的真实呈露,是生命沿着自己的法则而取得快乐的重要途径,因此而珍视闲暇生活中的种种更细微、具体、精致的乐趣。”②闲逸文化在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后,表现出对私人内在自我的回归,它很少再去关注被认为重要的公共领域,而更加重视家庭生活和天伦之乐。正是在生活享受中,人们在社会中遭受的巨大压力得以释放,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忧郁不安、恐惧烦躁的心绪才会变得轻松愉快,平静如水。闲情逸致其实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一种超脱、旷达、飘逸的人生境界,由于它能给予现代人身心和谐的深层呵护,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现代都市激烈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虚无感随之产生,悲观厌世、颓废萎靡、玩世不恭、自轻自贱等等,这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代病”。要治疗这种“现代病”,也需要借助中国传统的闲情逸致。从闲逸文化这一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把失败看做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亲近生活、乐享人生的最佳时机,一种暂时的休闲与放松,一种内在力量的蓄积。它能帮助我们从对功名利禄的不竭追求中撤退回来,守住内心的平静,以一颗“平常心”去过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它还能帮助我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再次肯定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开朗与乐观的心情对待人生的波澜起伏,做到荣辱不惊。

三、“惰”与“慢”:传统闲逸文化对快文化的补充

西方都市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活性文化或者说是快文化,讲究高效率、快节奏;而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则更倾向于是一种“惰性文化”或者说是“慢文化”,它要慢慢地品味生活的滋味,仔细琢磨人生的乐趣。用闲逸文化补充、修正活性文化、快文化也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一个急骤变化的都市社会,特别是作为这一社会内在驱动力的工业机器,无情地推动着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再加上现代都市的激烈竞争、生存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速度效率的鼓吹,都造成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这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现代都市人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总是张皇失措,神经紧张,忧郁不安,精神疲乏甚至是走向崩溃。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的:“我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总是担心有什么灾难会突然降临到我们头上,总是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化的目标,以至于无法完全控制自身,使其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①在这种内在紧迫感的强劲驱动下,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下的人们像中了魔一样的疯狂往前奔,“人类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可以说是完全被‘快文化’覆盖了;工作比速度快,学习比进步快,吃饭比吃得快,走路比走得快,睡眠比醒得快”。②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中,人的生命被加速磨损,在还未充分享受生命的乐趣的时候,就已经过早地衰老。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阻止人们去仔细品味生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意义,其中的绚丽多彩被人为地压缩了、删节了,正如王兆胜所说的:“‘快文化’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删略和抽空了人生的丰富性。”③

要在这个急剧变化的都市社会里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和生命的健康,需要倡导一种与这种“快文化”迥然不同的“慢文化”。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可以被看做是“慢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它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消极落后的文化因素,这很大程度上是和漫长的农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农业社会既发展缓慢,又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区分,闲情逸致往往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因此,它被劳动人民看成剥削阶级的恶劣习气而加以贬斥。与此相反,辛勤劳作却被当做一种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加以赞赏。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都市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两者的性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对都市人身心的伤害,过度的辛勤劳作开始被当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受到斥责;相反,闲逸文化则由于对精神生态的平衡和身心健康的呵护受到欢迎。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现代都市过于膨胀的“快文化”已经将都市人折腾得筋疲力尽,如果再强调辛勤劳作,势必会导致“工作狂”的病态人格,甚至是“过劳死”的人生悲剧。闲逸文化作为“慢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讲求的是闲适、情趣、滋味、洒脱、超逸,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我们可以邀上亲密的友人欣赏风景,游玩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泡一杯清茶,与朋友谈天说地,回味往昔,展望未来;可以下棋打牌,听歌看戏,加深彼此的感情,享受生活的欢乐;可以种草养花,观书练字,欣赏艺术,把玩古董,去感受生活的高雅和人生的诗意;可以饮酒赋诗,纵情欢笑,去品味生命的乐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节奏放慢了,神经放松了,心境平和了,生活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复归了。中国当代学者章汝先就认为,现代社会的快文化日益泛滥,严重地伤害了现代人身心的健康,有鉴于此,他热切地呼唤一个“慢文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能够放慢生活的脚步,有充分的闲暇去体味生活的滋味,去享受人生的乐趣,以更加诗意、审美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代都市人要实现这样一种审美理想,就必须及时地释放外在的压力,改变一味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由它带来的心浮气躁的气息。这样,人们才能以一种悠闲、宁静的心境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滋味,从而收获一种从容、自在、旷达、洒脱的人生。

四、内敛与自乐:传统闲逸文化对扩张性文化的补充

西方都市文化是一种扩张性文化,而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更倾向于是一种内敛性文化。因此,用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去补充、修正西方都市的扩张性文化也是现代都市发展的趋势。

现代都市在工商业的强力推动下,正在突破自身原有的疆界,疯狂地向充满田园诗意的广大农村,向山水秀美的大自然“进军”。一方面,现代都市对乡村和自然的进攻、征服和控制,是其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进攻、征服和控制向的自然领域的延伸,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激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盲目地向广大乡村和自然进攻、征服和控制的过程中,都市文化本身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组织和管理,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进攻、征服和控制。因此,现代都市向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扩张可以看做是其自身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走向失衡和发生危机的征兆。快速的扩张势必造成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化。这从我国当今都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可见一斑:拆迁改造、征地卖地,已经引发投资商、地方政府与底层市民、广大农民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正如西方生态者莱斯(William Leiss)所说:“对自然的控制不可避免地转变为对人的控制以及社会冲突的加剧。”①反过来说,对人的控制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又进一步加快了对自然的扩张和侵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鼻祖培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培根似乎天生有一种控制的欲望,在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打击与反打击的关系中,他失败了,但他又把失败的沮丧发泄到大自然身上,正如布里克特所说的:“他的身体衰弱,因为他心机耗尽带来了他人的毁灭,因为他忍受着他人损害他时予以的打击。……他在控制人的方面失败了,现在,他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人类如何最好地控制自然力的研究事业。”②总之,现代西方都市文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克服,这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失衡的、不稳定的,它不是矛盾的彻底解决,而是潜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更大的冲突的到来。

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则不然,它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并不是特别关注外部世界,也并不企图从外部世界攫取某种物质的东西,而是更倾向于非功利的审美活动。闲逸文化在保持与外在世界和谐融洽的前提下,对自身素养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个体在轻松自在的修炼锻造中拥有峻洁人格,以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更关注人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人健康充沛的生命活力的显现,所以说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敛性文化。现代都市人如果习得了这种内敛性文化,就可能从对乡村和自然的盲目进攻中撤退回来,去守住纯静如水的内心,也能够以更加超然的姿态欣赏和对待外部世界,从而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睦相处,这和现代西方都市文化强调竞争、征服和控制的价值理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具有内敛性的闲逸文化在现代都市的普及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使现代都市文化与乡村和自然的矛盾冲突走向缓和与化解,代之而起的是两者的和谐融洽以及它们个性的彰显。从现代都市内部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闲逸文化也将推动两者重新恢复往日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再次走向和谐。

总的来看,闲逸文化能够使现代都市人在物欲膨胀的时代收束自己的欲望,实现审美的超越;能够使人们以一颗平静淡然之心去从容应对一切;也能够使人们从对乡村和自然的盲目扩张中抽身出来,去守住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现代都市文化所欠缺的,正是中国传统的闲逸文化所擅长的,它在修正和克服现代都市文化诸多弊端的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都市人精神生态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可以说,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自觉地追求一点闲情逸致,提倡一点洒脱旷达的情怀,对保持生命的健康,对建设和谐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传统闲逸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现代都市的生态演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文化,一种热爱生活、乐享人生的健康的文化。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一直绵延至今,还将延伸到未来。而闲逸文化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的闲情逸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最为有力的证明。闲情逸致作为一种乐享人生的生活姿态,是一种生存的高层境界,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是对美妙大自然的爱恋,是对神奇而美丽的造物的沉醉,是对生命情趣由衷的热爱,正如黄卓越等人所指出的:“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居则泉石花竹,琴棋书画,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含英咀华,识度闲放,忘情于珍猎之抱,畅志于清旷之乡。”①“闲”就是清闲、安闲,“逸”就是安逸、超逸,闲情逸致就是悠闲的心境,超逸的情致。它是一种生命舒展状态的自然流露,是个体生命处于优裕富足、自由安乐状态的重要表征,它在不同时代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所独有,甚至变成一种特权的象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闲情逸致更多地为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官僚贵族(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宰相大臣、达官贵人、士大夫阶层)所拥有。他们的闲情逸致往往是以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支撑的,如一些荒无度的国君的闲情逸致是以从全国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巨额的民脂民膏为基础的,他们的生活优裕富足达到奢侈腐化的地步,这也是历代劳动人民对闲情逸致大加贬斥的重要原因。而广大劳动人民在他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艰难度日、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这种高雅的情致。在太平盛世,他们或许有了一点自由稍作喘息,追求一点美丽,享受一些悠闲,但由于受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等的限制,闲情逸致距离他们依然十分遥远。

虽然闲情逸致在古代各个阶级的分配极不均匀,但这丝毫不能阻止闲逸文化的内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拓展、丰富、深化,历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及底层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享有的闲情逸致经过代代积累,已经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琴棋书画、金石博物、花木清茗、山水笔墨,尽显风流,皆成体格。勿须刻琢,而逸趣自有;勿须怡养,而闲情天成。散怀山水,登高望远,营造一方自己的家园;搏捬琴笙,煎水烹茗,抒发一种忘我的情趣;庭栏华红、寄情笔墨,无疑是一种高尚的自娱自乐;金石好玩、君子博物,发挥出一种昂然的心绪胸怀。”②

我们的先祖可能在物质生活条件上与现代都市人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在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较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却能够发现人生的滋味和生命的乐趣,这就远远地高出现代都市人通常所能达到的境界。古人在闲逸、疏放与洒脱的境界中收获的精神的生态与身心的和谐,与现代都市人精神的病态与失衡的身心,形成鲜明的反差,黄卓越指出:“当今生活方式或闲暇方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增进,但以在宽松时光所享有的宽松心情来细腻地料理自己的一掬乐趣而言,则我们依然远为不及前辈所达到的境地,从他们平静、安逸的眼神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①

都市文化范文第4篇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官于1951年建宫,60余年来,一直是成都市广大职工群众政治、文化、教育、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中心阵地。长期以来,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官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四川省总工会的要求,在成都市总工会的领导下,遵照全总《关于推进地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总体指导思想,广大职工奋发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成都市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被全总、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四部委联合授予“文艺工作者深入职工创作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新文化宫外观造型设计新颖、别致,取意岷江的“山、水、船”意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它与金沙遗址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是融合传统地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是成都市城市风貌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新文化宫按照功能分区为办公教育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电影娱乐中心,内部设施集信息化、现代化和传统化于一体,高、中、低档的分类服务涵盖了职工培训、会展、图书阅览、文艺演艺、戏曲表演、电影、休闲茶园、健身、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特色酒吧等服务项目,能满足广大职工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市文化宫已经形成了戏剧茶座、周末广场舞会、周末公益电影、职工戏剧月、成都之星-达人秀、成都文化与名人、青年话剧艺术鉴赏月、基层工会开放日等一系列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标准化品牌文化项目,受到广大群众职工的热烈欢迎。

都市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兰白都市文化圈;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42-02

建设文化圈是甘肃作为文化大省在发展文化上早已确定的战略选择,一个以兰州为中心、以兰州及周边地区众多文化设施和人文景点为重点的中心文化圈已经初步形成。作为这一战略选择,无疑走在经济圈战略选择的前面,在一定意义上为经济圈建设打下了文化基础。

如何在建设经济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化圈的建设,让文化圈的建设成为经济圈的助推器,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一、大众文化对于促进兰白都市圈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圈内文化价值

大众文化在文化价值及其价值实现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个启示在于只有满足了大众需求,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大众文化的这个启示,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主流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路径,自然也为圈内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可选择路径。

(二)有利于催生圈内新型文化产业的诞生

文化产业依托大众消费群体,迎合和满足大众消费群体而得以快速发展,大众文化消费热的兴起又进一步促使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成和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就在这一相互作用下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重视大众文化,引导大众消费,必然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圈内公民社会的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它具有一种依托大众、趋向民主的品格和指向开放的、双向交往的多元化意识形式。这一切悄然地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当我们进一步以更加自觉的意识为大众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时,实际上就在推进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进程,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圈内人们文化意识的提升和文化主题的生成

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地方的文化主题才有可能逐渐变得清晰,得到彰显,大众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普遍提升,文化意识与自觉才能得到普遍加强,从而进一步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竞争力。因此,注重发展大众文化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五)有利于促进圈内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促进甘肃走出文化边缘化

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只有大众文化的发展才能为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提供可能性与现实性,才有可能改变甘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有可能改变外界对于甘肃的认识与意识,才有可能使甘肃走出文化的边缘化状态。

二、兰白都市经济圈大众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作为支撑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甘肃省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四库全书》藏书楼,投入近1.1亿元巨资扩建甘肃省博物馆,投入数千万元改建甘肃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兰州市也投入1800多万元资金,将金城大剧院改建为全省条件最好的剧院;将文化项目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建起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大观园、金城关文化区、兰州碑林、龙园、生命之源雕塑广场等一批人文景点。与此同时,兰州周边地区也涌现出一批新的人文景点,如和政古生物化石馆、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榆中青城古居、景泰黄河石林及影视城、康乐莲花儿基地等。这一切为兰白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精英团队初步形成,精品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甘肃省文化中心的兰州,拥有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汇聚了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人才,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享誉海内外的《读者》杂志和舞剧《丝路花雨》,目前已成为甘肃的两张“名片”。另外,就舞台艺术而言,至2009年,新创排的舞剧《丝路花雨》、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鹅情歌》、京剧《丝路花雨》、话剧《老柿子树》、秦剧《大河情》、杂技剧《敦煌神女》等一大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可以说甘肃文化精英们通过文化诠释着甘肃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作为大众文化重要资源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得到空前重视与保护

甘肃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意识浓厚,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也体现在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使甘肃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显得名副其实。甘肃的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二是丰富的红色文化,三是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四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如敦煌和天水麦积山的石窟文化,还有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都是古代文化在甘肃省的遗存。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视,无疑为大众文化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技术基础的大众传媒也已普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的大众传媒也得到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自不待言,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主要手段的网络也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普及,手机作为新的大众文化媒体尤其发展迅速。另外,报刊杂志为了争得更多的消费大众,也在增加娱乐版面,从而保持其在大众传媒中应有的地位。

(五)作为大众文化的市场主体逐渐得到培育,并初步形成

甘肃的文化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经过不断繁荣发展,目前包括演艺、娱乐、网络、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背景下,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圈内文化的大发展

(一)以《读者》品牌为依托,打造文化主题

《读者》作为甘肃“名片”之一,属于大众文化品牌,是打造大众文化的成功范例,其在坚守文化应有的价值与实现文化应有的价值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为克服大众文化标准化、模式化等消极方面树立了典范。当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品牌,进一步打造圈内的文化主题。

(二)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大力打造文化圈引擎

兰州和白银两地在历史、文化资源上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具有共同开发、整合优势的先天条件。在兰白文化圈建设上,需要更新观念,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项目库,通过共同融资、开发来整合资源,实现文化圈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要以发展旅游业作为圈内文化建设的引擎,有效激活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发展旅游上,要注意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圈内的旅游文化内涵。要以原有的精品舞剧为基础,注重继续打造大型原生态场景剧或舞台剧精品,使之成为文化圈的灵魂和象征。

(三)以提升媒体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引导大众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传媒文化,大众传媒影响或主导着大众文化消费。因此,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是进行大众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关注的问题。发挥好大众传媒作用,关键又在于人,在于大众传媒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效理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从而建构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都市文化范文第6篇

天津在近代曾是九国租界,有史料记载亦有现实遗迹,相对其他城市天津作家也许更有资格谈论西方文化和现代性,然而津味作家的文化选择却是在国际化视野下致力于发现更好的“自己”。不像海派作家那样重新结构“洋化”的都市现代性,他们大多选择了都市民间视角――从都市底层、边缘、传统家族日常生活的内部,重新塑造了带有中国乡土文化气息的都市现代性。这些作品以素朴的世俗文化底子和家庭生活的慢节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表面看是西方文化侵略和殖民的后果,但实际更是东方传统文化在亡国灭种危机下的自主选择,甚至是都市民间顺势而动、因势利导过程中认知逻辑和精神信仰不断调整累积的思想结晶。

津味作家崛起时以都市地域文化自我标榜,但实际上对现代性的深刻领悟才是成功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思想倾向是把现代性看成是资本主义的附属物,认为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而形成的一个历史进程和相应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对立的地域文学表述,以西方现代性价值观作为内参照挖掘民族文化利弊,所谓“激浊扬清,去伪存真”,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无可挑剔,但在思维上仍是一种现代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思想。而津味小说的创作者大多长期生活在天津本土都市环境中,对都市文化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有着更为切身的独特领悟。在他们的视野中,“都市文化”不仅是表面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更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历史接续,“现代性”不是西方文化的独有标识,而是一种符合线性时间观念和发展逻辑的文化变动属性,它有内部差异性,化约为国家经验与地方特性。

这种文化变动属性在中国都市起源中的政治喻意和商贸交易动机中初露端倪,其后在漫长的封建帝国严酷的社会环境所培育的“生存伦理”中生根发芽,生出优先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奋斗、穷则思变、变则通久等从个人意志到家国治理层面的思想支脉,在近代传统儒家伦理遭遇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后显示出其现实适应性,自觉渗透到民族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文化结构因子,从而推动传统都市文化艰难曲折的现代转型。天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发祥地,成为观察这一文化结构调整的最佳地点。津味作家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城市的这种独特“韵味”:天津本土码头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如何以自己的精神信仰和行为逻辑经受动荡并从容地跨进现代化大门。

二、都市民间的观察视角

津味小说成功与否考验的是作家对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审美发现能力,如果借鉴历史上的风俗画经验,把故乡当作生命的原乡来歌咏,似乎与沈从文、废名等开创的传统地域小说并无二致,也无法突出天津的都市特色;如果延续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天津报人小说专写都市黑幕,似乎又被狭隘的追求所制约,影响了创作的深广情怀和阔达境界。津味小说摒弃了这两种创作倾向,以天津的市井百态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方式描述了本土现代性的驱动过程,发现了地域生活的现代性审美价值。从逻辑层面讲都市民间也是本土现代性生长最为适宜的土壤,民间处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给自由、边缘、体制外的思想观念预留了空间,同时处于都市而不是乡野的文化前沿位置使它不断接触外来的刺激保证了变化的可能。民间的传统风貌和都市的前沿特征交融混合,形成了一个藏污纳垢、鱼龙混杂的独特审美空间,延伸着津味作家对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开阔想象。

津味小说的都市民间是包涵特定物理空间和文化内涵的浑融整体,它有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两个场域。家庭之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车站、码头、大桥、老城厢、“三不管”,这里活跃着一技之长的能人、奇人,终日无所事事、以协调事由来找饭辙的闲人,还有相士、赌徒、、青皮混混等,这种三教九流的刻画在上世纪30年代津派作家中就曾流行一时,但那时由于思想格调不高没有形成影响力,当代津味作家提升了这种底层小人物的书写品质,主要源于他们发现了这种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一种本土现代性意义,即发现了天津本土码头文化因子的审美现代性。

以水文化为特征的码头文化可以说是天津地道的本土文化,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原生品格。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天津不同于北京的独特市民文化心理,皇城里的北京人尊崇的是传统,是礼数;而对于向河与海讨生活的天津人来讲,关注的则是变化和潮起潮落,必须顺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协调自己的生活。天津人的开放性、自由精神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本土现代性意义。这在冯骥才书写的刷子李、苏七块、神鞭傻二等人的传奇故事中体现出来,无论你如何身怀绝技、武功盖世,但老祖宗的绝活是“变”,“不改不成,改就成了”,这是《神鞭》反复强化的因时而变的主题,这既是本土草根精神的绵延,更是内忧外患的大时代所激发出的现代性。津味小说发现了这种地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并对它进行了审美再创造。

三、家族文化的现代性关照

津味小说还在都市民间的相对私密空间范畴,展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结构内部的自发性调整,创造了成熟的当代家族文学。中国传统以“三纲五常”为伦理支撑的大家庭为生存发展所做的屈伸、表现出的强韧以及对惯性的改变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现代性意义,这主要以林希的“津沽世家”系列小说为代表。《天津卫的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小的儿》、《家贼》、《醉月婶娘》等作品以系统的血缘姻亲谱系、相似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结局等构成互文关系,共同讲述了侯氏家族伴随民族危亡和买办文化的侵蚀而大厦将倾的悲剧性命运。如果止于这种亲历性的家族记忆,林希的作品似乎与传统的家族小说《红楼梦》或者与新文学中的《家》、《春》、《秋》等并没有实质区别,可贵的是林希的小说内置了“传统家族文化现代性关照”的独特视角使其在文化价值观上不流于俗套。

作者注意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虽然在国家治理层面失去了统治效力,但是在民间、在家庭生活内部它有一种绝处逢生的自我调适和救赎能力,它表现为家庭成员在国破家亡之际自主摒弃那种僵化的等级制度、门户意识和纲常伦理,默认和遵循一种生存发展逻辑和大局观念,从而摒弃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并保存了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灵魂,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母亲”施展长房媳妇的权威不是为了维持家庭表面的和谐稳定,而是暗中保护着家里不断出现的新生事物和革命青年;醉月婶娘那样的传统女子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新派人物和新文艺,她在绝望中的反抗已经表现出中国传统闺阁女性在文化视野、爱情观念和社会参与意识上的觉醒和行动;“父亲”本是洋场里的花花公子,但在民族战争的关键时刻不失气节,拒收公司的巨额贿赂,断然辞去了大阪公司襄理的职位,也给“爷爷”做出榜样,使他带动美孚油行全体中国员工罢工一小时,以抗议该公司的变相侵华行为。这些侯门子弟并没有被买办文化所腐化,在民族危亡时刻都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富贵不、威武不屈的精神操守和民族大义。该变则变,不该变的则誓死捍卫,家族的优秀文化正是在这种规则秩序的自我调整中世代传承。

都市文化范文第7篇

原文作者:佚名

由香港导演刘宝贤执导,杜淳、颖儿、陈廷嘉主演的都市爱情喜剧《工体爱情故事》,日前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拍摄并开放探班。“工体”在北京年轻人心目中有特殊指代,那里美食、文化、娱乐、运动、社交,无所不包,是时尚潮流文化重要地标。年轻人在那里既可以发泄他们无处可去的多余精力,也可以用真心换来浪漫爱情——一切都取决于你的人生和生活态度。影片出品人李菲表示:“‘工体’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工体爱情故事》只是展示现状,然后让人们自发地去思考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一些事情。”

 

《工体爱情故事》讲述杜淳饰演的辛小野和颖儿饰演的苏小暖因一次意外邂逅而认识,并逐渐从冤家对头发展成情侣。他们找到了彼此间的信任和爱情,也找到了最真实的自我。影片导演刘宝贤曾拍摄《OFFICE有鬼》《绝色神偷》《龙在边缘》《求爱上上签》《无极限》《五星上将》等片,擅长在电影中表现时尚和青春元素。他表示,这部电影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发人深省,“工体”是一个地点,也是一个现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仔细思考。

都市文化范文第8篇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是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是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造城运动”也在不断地推进,“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

城市常常被称作是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被认知的前提常常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而每个城市都是由大大小小形形的小地域组成,这些小的单元、小的地方就是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性,很多城市之间都变得大同小异,这些就是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随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建筑的出现,都表现出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使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流失。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城市就历经万般磨难和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历史风格及空间结构和意象,包括 “江南楼台”、“塞北风情”、“齐鲁风采”等,从而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北京元素”、“上海元素”、“杭州元素”“周庄元素”,这些都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单一性的文化元素。其实很多时候,在特色文化城市构成的过程中,人们对有些元素的感知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使之成为仅仅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风景。

中华文明得以千年延续的力量所在就是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小村庄,地方性的特色都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可能为平民百姓所创造。在古代,宁波大多数聚族而居的部落,都会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且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如祠堂、水井和广场等,而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式,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设置。这些公共空间的用途不同,含义也迥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供家族或成员聚集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场所的存在,才使得家族成员间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保存了家族实力。

斯宾格勒说过,文化都是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从土生土壤中萌发出来的,并携带着那片热土一起,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存贮于世,以固有的文化方式表达着自己.所以需要我们能够从新的社会发展高度认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意义,借此发现、创新,从而创造出特色文化城市和城市特色文化的统一。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建构属于城市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一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模式。

在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的竞争中,越是具有典型“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城市,越有着地方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性,从而,在整个世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形成了城市地方性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介入全球城市价值链,从而也没有了地方性特征,也就少了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文化,当然,这些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资产的再生能力。

2、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对塑造特色文化城市设计的影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时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回忆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只有保存城市的相关记忆,保存历史的延展性,才能保留住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丰富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那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宁波市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务实实用儒雅大方——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主要建材;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2) 宁波传统民居院落富有特色

宁波传统民居的院落属于对外封闭式样的建筑,并通过天井、堂前即穿廊等来达到通风的效果,尤其是春夏天气比较潮热的季节,这种通风系统就能起到很好的风干作用,另外,由于外墙没有设置窗户,所以来自天井的太阳光为主要的采光方式。

宁波传统民居是建筑风格多样,特色明显,具有古代江南水乡、山乡的朴素传统风貌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布局多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充分体现了“天水合一”的居住理念,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都是依凭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人爱好、家庭成员结构等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民居,则是三面房屋一面墙,还有的是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在庭院中间特意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天井,这种式样被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则有三间或五间,而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分为前院和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数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里面有假山、亭廊、水池等设施,布局巧妙,别开生面。

近几年,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既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又可以继承地方建筑的风格?尝试研究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应用传统建筑风格的想法值得探讨。

与传统的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了宁波的一大亮点, 宁波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以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颇具创意。同时以从民间收购的明清黏土烧制砖为建筑外型贴面,工艺独特,为国内首创,颇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3.城市建筑规划发展对策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国城市在建设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着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统一;是否着重于城市物质建构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否着重城市外观外貌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着重数量而放松质量的把关等等。因此,在规划城市建设中,应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有效转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变迁,是任何文化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的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宁波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存在的整体框架中,都能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这些包括了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也包括了其所有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对宁波传统建筑文化来看,应该归结为单纯观念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承,对于形态和结构方面,那就是转化。

在我国,传统建筑以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要方式。在这里,庭院一般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起着承、转、合的承接作用。回望我国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沿用了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布局而形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设计法则到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提高,新的技术形式衍生着更加有创意的思路,体现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不断呈现出对建构规则局限性的突破。

(2)宁波现代建筑的功能更新与传统风格建筑的统一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的设计思路比我国要超前,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技术应用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很多。比如宁波的月湖盛园就是如此,它在秉承传统建筑理念、满足现代人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商业社区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创新,逐渐建成了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于一体的集合式住宅。月湖盛园在设计上,体现了房间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均匀布置在周边,这与现代宿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布局上又明显比现代宿舍有着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增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月湖盛园还增加了更多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新花样,尤其是独立的厨房设计,还有独立的浴室造型,在楼层间还单独设置了供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用于自由走动。

(3)宁波现代建筑风格形式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精华部分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历史风貌外延的扩展。我们知道,和谐美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而一些现代建筑为了彰显其个性美,往往特立独行,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和谐美。所以现代建筑要注意与周遭传统建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使得外形和平面布局方面力争与周遭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主题馆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是宁波帮的故乡。碰撞与融合,学习与创新,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浓墨重彩的一章。

宁波要发展,既要发展现代建筑,也要保护原有的建筑特色,尽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修复和补缺的部分也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本真性,使建筑物与其存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加强长远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具体的措施,第一,作规划性保护。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存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全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第三是新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高层建筑是对古建筑风貌破坏威胁最大的因素。一座古城中,座座高楼崛起,把古城的格局、古建筑、文物古迹全都淹没了,也就无古城风貌可言了。

穿越时空,徜徉历史长河,希冀宁波的城市建设,体现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载《环渤海经济瞭望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12期。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4. 王建国:《城市设计》,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9期。

5. 王飒、汪江华:《传统建筑技艺内涵与当代传承方式简析》,载《新建筑》2012年第2期。

6. 蒋雪峰:《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12年第2期。

7.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计 划 编 号:2012A10011

项目(课题)名称:现代都市目标下传统建筑传承对塑造宁波特色文化城市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