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代资本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剖析过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
20世纪初列宁所精辟论述过私人垄断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力方面
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催生了高分子合成工业等许多新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不到3%;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美国则高达72%,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2、生产关系方面
首先,资本占有形式日益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推行股权分散化、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等形式促进了股权分散化。1952年美国持股者只占本国总人口的4%,1980年达到13%,2000年则达到46.5%。法人持股上升,个人持股下降,即持股法人化。战前,公司股权主要由个人或家族控制;战后,法人掌握的股票份额迅速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法人持股比例已占上市股份的70%;1994年,美国的机构持股比率已达到55%。资本社会化还表现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上。二战结束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纷纷搞起了国有经济。西欧各国在邮政、电讯、电力、煤气、铁路、航空、采煤等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上基本都实行了国有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6.5%,不包括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中,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9.5%。
其次,劳资关系有所缓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缓和劳资关系的一种做法是集体谈判制度。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费城宣言》中曾明确提出,要将“切实承认集体谈判的权利和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劳资双方的合作”作为努力目标。从此,集体谈判制度便在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开了。集体谈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某些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推动了劳资双方的对话与合作。缓和劳资关系的另一种做法是共同决定制度,允许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一制度最先在西德推行,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董事会,否则即属违法;德国企业是监事会领导制,监事会中工人代表约占1/2到1/3。法国工人通过“企业委员会”参与管理,企业委员会有权了解企业的地位、资本、生产和经营情况、利润收益情况,对利润分配提出建议。美国、瑞典、挪威等国的情况也相似。在企业管理上,改变以物为对象的观念,实行“人本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手段从主要依靠规章、制度、纪律条文等有形力量为主向同时强调依靠情感、思想、作风、精神等无形因素来实行管理转化。
再次,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国家没有实质性干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渠道,全面介入收入分配。在企业层次的初次分配上,资本家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涉及工人权益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企业中开始实行“利润分享制”,即劳资双方共享利润的制度。法国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实行利润分享制度。日本的公司制企业通常把利润按一定比率分给股东后,将其剩余部分以工资外的附加形式分给企业全体职工,包括与个人劳动贡献挂钩的奖金、退职金、职工住宅、保健设施、旅游度假等等附加利,让员工一定程度上分享了企业的广义的利润。这种利润的分享,把企业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再分配问题上,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化以税收为主要形式的再分配,例如很长时间里,公司所得税率在许多国家都在50%左右;美国中等水平家庭收入者的纳税负担,约占其工资收入的1/5到1/4;目前,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能够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在1/3以上,其中欧盟国家已接近50%。另一个就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残废津贴、儿童福利等多项内容。战后,各国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增长极快,已成为政府开支的最大项目。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从战前的10%增加到40%-50%,国家对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一般已占到政府公共开支的60%左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
3、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日益复杂化
虽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资产阶级组成更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传统的资本家即家族资本家虽然仍然存在,战后又形成了高级经理阶层、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等几个新的阶层。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战后工人阶级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工薪劳动者的绝对数在发达国家上升。同时工人的相对数也在增长,非农业工人占劳动力的比重从战前的二分之一增加到70年代的四分之三,现在更高。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新趋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在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中的比重已不到30%。相反,第三产业从业者和产值连年增加,在总量中已上升到60%-70%。另外,从事各种脑力劳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即“白领工人”,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行政和管理人员等,数量明显增加,成为工人阶级的多数。美国“白领工人”在就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36.7%上升到1980年的52.1%,同期蓝领工人的比重则由41.2%下降到31.7%。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外还有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除了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等传统的中间阶层外。出现了以技术专家阶层、中小经理阶层、政府中的中下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院的医生、独立营业的律师、会计师、美容师、服装设计师、报社记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
4、上层建筑方面
在坚持资产阶级统治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把国家权利的构成、权利结构中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二,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公民权利相对地得到扩大。第三,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大大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空前增强,国家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资产阶级政党党纲的差别也日趋缩小,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与当年创始人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相比,发生了许多巨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在根本性质未变的前提下进行着自我否定,不断为未来社会创造条件。正确认识这一点,是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的关键。
1、当代资本主义不断进行着自我否定,为未来社会创造条件
之所以得出以上结论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它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力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力,从而为未来社会创造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在资本占有形式上,资本从早期的单个私人资本发展到私人股份资本、法人股份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自我扬弃。集体谈判制度、共同决定制度、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最低工资制、“利润分享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的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加了。政治制度的法制化、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等提高了人民群众政治权利和地位。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加强了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将来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实现创造着条件。
2、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依然未变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依然未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依然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虽然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现今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由大垄断资本集团占统治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虽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工人工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大幅度提高,工人所得在其创造的财富总额中比重越来越小。据统计,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在1950年前后大约是230%左右,进入80年代后,已提高到330%以上,日本的剩余价值率更高,现在已经在450%以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向还在日益加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OECD25个成员国失业者总数已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1995年底的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由于失业问题的严重,饥饿贫困化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又一社会问题。根据美国国会“饥饿中心”估计,每年约有3000万人食品不足,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饥饿状态。德国约有85万人无家可归,法国则有30万人住在纸板箱里。这些人由于生活贫困无着落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愚昧无知、道德堕落,甚至引发严重的城市暴乱。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在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仍在发展。由于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发作,并且还有以新形式出现蔓延的势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明证。第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历届总统、副总统及其政府、国会重要成员的背后无不存在垄断财团的支持,而且有些人本身就是巨富家族的成员。第五,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全面地分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当今世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但二战后显著发展的只有20多个,占10%多,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寥寥无几。联合国最近公布的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除老挝外,其他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外债累累、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国家人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目前,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而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莫桑比克人均GDP仅80美元,人均每天0.2美元,是瑞士的1/500。
【参考文献】
[1] 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 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 于金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部分质变[J].经济经纬,2007(4).
[4] 杨先永:浅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4(1).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特征;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4)01-0037-05
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持续深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探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根源以及发展走向,离不开对资本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和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特征作准确判断和剖析,我们就可以对资本主义危机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给帝国主义概括了五个基本特征,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表现形式。
一、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集中冲破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国际运动从流通领域加速扩展到生产领域,使以产业资本的国际运动为核心的资本国际化最终形成。资本的全面国际化,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极少数新兴的行业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寡头、没有垄断,而且是全球寡头、全球垄断。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专家在对逾4.3万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全球近半数的财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跨国公司手中。参与该课题研究的瑞士学者詹姆斯・格拉特费尔德指出,这相当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着整个网络四成的财富。这其中大多数为金融机构,进入前20名榜单的就有巴克莱银行、摩根大通银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载体是巨型的跨国公司,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国性的,都以在全球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它们都不仅寻求在国内的垄断地位,而且寻求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垄断寡头。这些巨型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其他服务为一体的最主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通过投资社会化、生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控制着全球的技术、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决定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导向和秩序。这些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实行全球战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结构复杂、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一个行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等特征。由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现代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全领域的。它由流通领域的垄断,发展为生产和流通的一体化垄断;由单一产品或部门的联合,发展为许多产品或部门的联合;由“横向”的联合或独占,发展为“纵向”的联合或独占。
对于资本主义的大企业,列宁曾经指出,既然大企业变得十分庞大,并且根据对大量材料的精确估计,有计划地组织原料的供应……那就看得很清楚,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决不是单纯的“交织”。〔2〕当代的跨国公司社会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成为有着高度组织计划性的全球垄断组织,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的跨国公司就几乎控制了全球多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如果它们被社会占有,就可以组织起全球性的生产,为人类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的利益服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2、与教育分离,防止宗教影响科学的教学。
3、各主流宗教的互相渗透,影响,对话。
4、依托宗教组织,强势的对外宗教渗透,训练传教,以各种基金会向落后地区扩张。
5、借口反恐。强以武力介入宗教对抗区域,以各种科技,生活,宣传等手段瓦解对方,谋求改变对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6、 积极地收编留学人员,以各种亲情,奖学金,工作等手段诱惑年轻学子,成为未来宣教的主力。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部分质变;内在否定
随着剧变和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平稳发展,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时间,资本主义制度全胜论,社会主义无望论,历史趋势改变论,全盘西化论等在国内外骤然出现,沸沸扬扬。当代资本主义究竟有没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有真正搞清这些问题,才能为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提供真实而可靠的依据。因此,深入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发展道路做出科学判断的前提条件,笔者试图运用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作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思考。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观点综述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目前著述颇多,观点各异。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无论是根本性质还是非根本性质)没有变化,有的只是剥削形式和统治措施上的改变。他们声称:“资本主义社会确定发生了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这些变化只是使资本主义面貌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有的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外部形态”。“穷人越来越多,街头巷尾比比皆市”。
其二,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恢复了“青春活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动均衡”。他们认为,经过调整的资本主义已进入了“丰裕社会”,富裕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要比饿死的还要多”。“丰裕递增的影响”使人们有了“幸福和谐的追求”。
其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已产生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这包括:“合作工厂仍然存在”;“农民自己组织的生产﹑供销﹑信贷等合作社”;“社会保障制度”;“三大差别的消失”;“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等等。
对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均未能正确地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因而也不可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第三种观点则代表了当前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较为正确的判断。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发展趋势,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与上述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部分质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发展变化形式:即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部分质变,经过诸多部分质变的中间环节,最终突现根本质变。所谓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是指在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非根本性质﹑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变;在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尚未改变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则出现了局部的改变;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一些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固有因素在消失,一些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会主义因素在生成并发展;“社会主义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其非根本性质和非基本矛盾则有所改变,从而“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斯大林选集》下卷P35)这主要表现在:(1)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依然为基础的条件下,出现了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倾向。国有经济﹑利害攸关者经济﹑合作者经济﹑股权分散化﹑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出现,都是资本占有形式社会化的例证。(2)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出现经济运行有序化,可调控的倾向。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是有序的﹑可调控的,在有些国家还实行经济计划化。它不再具有无政府的特征。(3)在贫富两极分化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收入分配兼顾公平的倾向,在有些国家出现了收入分配相对均等化的倾向,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和幅度得到了限制。(4)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有些国家的工人阶级开始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有对立和斗争,亦出现了对话与合作,劳资谈判制度,共同决定制度已较为普及。同时,阶级的分野也出现了非固定化和复杂化的倾向。(5)在国家依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机构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作为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日益突出的倾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想总资本家”的特征,它服务于全社会,服务于全民的特征也越来越多。
当然,当代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并非根源于资产阶级阶级本性的改变。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上百年不懈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对资本主义构成强大推动力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优越性初步得以显示,进而对资本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的结果。
三﹑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否定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部分质变,不仅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合理性和恒久性的印证,恰恰相反,这种变化正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因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社会问题而注定要通过部分质变的方式来否定自身,逐步向新社会制度嬗变。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部分质变,事实上是无产阶级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结果,是资本主义衰落的特殊形式,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特殊表现。在这种部分质变的过程中,与其说资本主义的自我肯定因素在增长,不如说它自我否定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在生成和扩张。其中,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利害攸关者经济等是私有制经济的否定因素;国家对经济的有序调节是无政府状态的否定因素;社会福利制度及有些国家收入分配的相对均等化,是贫富分化的否定因素;共同决定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则是阶级压迫的否定因素。这些自我否定因素的生成及发展,无疑会促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
与此同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主义因素也在生成和积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一个论断是否成立,不能只看它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是否精当,是否符合经典作家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经得住现实实践的验证。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实践证明,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母体内出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这主要表现在:(1)以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为主要标志的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2)以共同决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为标志的企业管理社会化。(3)以政府宏观调控﹑计划调节为标志的经济运行的有序化﹑计划化。(4)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的社会生活福利化。(5)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三大差别逐步弱化。(6)以国家强化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为标志的国家职能的社会化。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足以证明,当代资本主义部分质变的实质不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而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否定,是当代资本主义孕育新社会因素的嬗变。
资本主义在当代的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是资本主义不断反思自己所进行的一种生产关系上的局部变革,这一变革实际上意味着“社会主义因素”正作为资本主义母体内部的否定力量改变着资本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作着某些必要的准备,也进一步印证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黄安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7;
[2]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P105,294;
伍德不认同目前流行的历史时期的划分,认为把18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划分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个主要阶段是错误的,强调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疑“现代性”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学者强调文化的改变,并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另一些学者强调经济的转变,将其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多元化资本主义。这些分析的共同点都是关注新技术、新交流手段、消费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资本主义高度繁荣,强调差异和新时代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后现代性不是一种历史时期,而是人本身固有的属性。伍德认为,文化和经济的因素产生了后现代性的概念,否认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个主要阶段,认为现代性概念是错误的,而使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概念能否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伍德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通过考察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大卫·哈维的“后现代性”概念来论述这个问题。根据詹姆逊和哈维的理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来就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并没有实现从物质模式到文化模式的转变。伍德指出,对于詹姆逊而言,后现代性对应着“晚期资本主义”或新的多样性的“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阶段。哈维将后现代性描述成一种从福特主义到灵活积累的转变。后现代性对应着资本主义的某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大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而且劳动模式已经被灵活性所代替:新的生产模式团队概念、准时生产、多样性的商品市场、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资本等都因新技术而成为可能。伍德指出,这些改变主要是文化的改变。在哈维的后现代性理论中,时空压缩占据重要地位,依靠新技术,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的压缩成为可能,出现了新的交流模式、生产方法和市场交易的加速、新的消费模式、新的金融管理模式,因此就出现了新的文化资源来构建“后现代主义”。伍德不同意哈维和詹姆逊等人的后现代性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当今的确有一些像哈维和詹姆逊这样的知识分子视“后现代性”为一种历史态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视其为一种有历史根源和物质基础、受制于历史演变和政治力量的社会、文化形态,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所谓的“最新”变化并不新,所谓的“后现代性”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形态,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是它的运动规律、社会关系和矛盾的进一步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渗透到更广阔的领域中。伍德指出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性概念进入现代性概念的范围,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相联系。后现代性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以鲜明的经济和技术特征为标志,被描述为信息时代、灵活积累、自由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等,以特定的文化模式组成。后现代性只是一种历史症候,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后现代性”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对“现代性”概念的倒置。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争论虽然“剪不断”、“理还乱”,但都没有超越现代性话语的场域。“后现代性”概念从其传统意义来说与现代性概念相对,后现代性紧随现代性,而现代性显示了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同一性,现代性没有使启蒙理性同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区别开来。后现代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和非资本主义社会的连续性,代替了启蒙工程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化和知识模式。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在历史的发展中被遮蔽,资本主义体系被看作一种自然的生成过程。伍德在批判后时指出,“后现代主义在它们仍然保有的对于平等或者某种形式的社会正义之承诺的范围内并没有完全摆脱渴望解放与拒绝任何道德或政治基础的支撑之间的矛盾。后现代主义不能为它自己关于解放之承诺就此问题而言,也就是它自己的政治多元主义提供一个可信的基础。”伍德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出发,认为正是后现代主义支撑西方帝国主义实施霸权,这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无知,取消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否定启蒙运动的价值,否定结构和整体性思想,她认为,“后现代主义不再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已成了一种疾病。
二、现代性与启蒙运动
伍德指出,启蒙运动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相关,或者是因为早期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现代性,或者是因为合理化的发展产生了启蒙运动,带来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观念来源于启蒙运动的精神,是启蒙精神哺育了现代性。伍德认为,现代性来源于启蒙运动,在19世纪才得以兴起。“启蒙运动的思想改变了世界。它们的传统是西方现代性……西方自18世纪以来学术论战继承的遗产是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无论好坏,这些都是西方的现实。”启蒙运动代表了理性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知识和生产的标准化、单线进步观以及普遍与绝对化的真理。这些特点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相联系,已经成为最流行最吸引人的启蒙工程。启蒙运动诞生于独特的非资本主义社会,其许多特点根源于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不是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脱离封建主义束缚的一种可选择的道路。伍德认为,现代性工程的主要发源地是农村占主导的法国,具有有限和分裂的国内市场,“在这个市场中,非资本主义原则仍然在起着作用,不从劳动力中榨取剩余价值,不存在生产价值的创造,而是古老的商业行为。”这个市场崇尚贱买贵卖的原则,以外地谋利为中心,主要以奢侈品买卖为主,农业人口占据大多数,是潜在的消费市场。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包括专家、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与贵族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同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的枷锁中解放没有任何关系。资产阶级对专制国家的态度是模糊的,对专制原则的挑战仅仅是对专制原则的延伸,完成了专制的集权化工程,这些同启蒙精神相悖。启蒙运动的假设是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存在于西方历史中,“西方国家”在启蒙运动中形成一个共同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然而,其描述的“西方现代性”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学术工程共同代表的单一文化形式的第一原则是理性主义。广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已经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不管是启蒙运动的支持者还是批评者(或两者皆有),从马克斯·韦伯或者在他之前的黑格尔到当代反启蒙的后现代主义者,几乎都以“善恶”二元对立的方式描述现代性。在这种情况下,“启蒙运动要么被看做是人类解放的高峰,要么作为在最好情况下已无法阻止现代悲剧(启蒙辩证法)和在最坏情况下导致种族灭绝和核毁灭威胁根源的惨败。”如果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代性”概念,那么现代性仍然是植根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由资本主义市场、形式民主和技术进步组成的一个复合物。后现代主义抛弃所有启蒙运动中好的东西,特别是对普遍的人类解放的追求,将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归咎于启蒙运动的价值。现在应该将属于资本主义而不属于“现代性工程”的观点同启蒙运动的方案区分开来。“这样做可能有助于去抵制反启蒙运动思想的后现代主义,也有助于反对资本主义的欢呼雀跃。”后现代主义根源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工程的回应。“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上是碎片化的和非决定性的。否认任何完整的过程,任何所谓的‘宏大叙事’,并拒绝对世界和历史做出综合的普遍的理论解释。”后现代主义也拒绝任何普遍性的政治工程甚至是普遍性的解放工程。伍德认为启蒙运动已经死亡,但仍有价值,它要借助社会主义得以复兴。资本主义虽已经普遍化,但不妨碍启蒙精神的再生,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类的压迫,才能实现现代性与启蒙的联盟,才能真正实现理性、科学和自由的启蒙精神。
三、简评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 列宁
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目前虽然经济危机的势头已不如当初,经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干预,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而后危机的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全球经济呈现复苏的状态,但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着全球。这次“后危机时代”现象的深入剖析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与前景的探讨中运用立场、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的思想来科学的认识这次“后危机时代”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出路是很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
一、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回望与“后危机时代”的探析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缘起于金融市场,而从07年开始蔓延开来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机构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面对市场的急剧的动荡和恐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救援金融危机维护市场的稳定。当然这次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场市场经济动荡,由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灾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普及,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动荡。
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信心已经慢慢地恢复,工业的实际产出也开始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开始上调,全球经济也开始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后危机时代”中固有的危机只是暂时的蛰伏,危机并没有消除。迄今为止,尽管目前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已经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了许多的变化与区别,但是资本主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周期和危机。二战后以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列宁时代开启并初步形成的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也常常带有全球化的性质,其经济危机的传导的速度、规模、范围和程度也往往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必须对这场经济危机进行大反思,并作出一定的变革。
二、以列宁思想为视角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缓和,相反却进一步深化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印证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列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对于当代帝国主义与经济危机的认识,对于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危机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决定了资本追求利益通常是不择手段的。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同样具有资本的贪婪性。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就指出了在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今社会自由主义的思潮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放松国家的管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列宁曾说过,金融资本的世界统治和国际盘剥向来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金融的自由化开始催生了各种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衍生工具的产生既降低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的成本,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对私利最大化的追求,以此保障资本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总的来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垄断统治与经济危机
列宁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危机和垄断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经济危机加深了垄断化的过程,但是垄断统治不断不能彻底地消除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在现今社会帝国主义的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更为强大,金融寡头也由原先的传统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他们已经不但与传统的银行资本合作,还与强大的产业资本合作,这种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这是可以通过各种金融的衍生品来控制传统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金融寡头们并不满足现状,他们还发明了各种金融工具与杠杆工具,撬动全球资本,使得自己能牢牢抓住全球资源,他们不但能使某个企业破产,甚至能使某个国家破产。因此,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美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三)、制度危机与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是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其金融市场的监管的不足。但用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来解读当前危机的根源,便会找到它的制度根源,这是金融全球化下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时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痊愈的顽疾,垄断虽然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尖锐。当前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全球化和社会化与美国国际金融高度垄断于华尔街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手中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基本矛盾的表现,这表现为世界创造的财富很多并且高度集中与财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所演变而成的反映。这场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并且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三、对“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的探讨
对于“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探讨,必须要清新的认识这次金融危机还不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这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的国家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各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一定还会有新变化与新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路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经过调整和“改革创新”,获得新的生机和动力。通过列宁思想的视角,美帝国主义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矛盾,一定会通过对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刺激来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由此,美国的经济有新的反弹的话,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与加强。其余资本主义国家将继续“美国模式”,成为美国霸权的附庸者。第二种可能,如果世界其他大国在经济危机中,将危机转变为契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美国模式”与美国霸权主义将会得到根本上的动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全球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极化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后危机时代”中,将大大加剧多极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国家讲迎来自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总的来说,认清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必须联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看来,日益加剧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日趋走向灭亡的标志,同时“后危机时代”传递出这次金融危机开始冲击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深刻反思各自的发展模式,对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基本原理和当今时展变化与国际国内最新实际相结合,运用列宁伟大思想为视角,来思考这次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将会做出的反思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坚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世界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春生,郝宇彪.国际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警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两个必然 两个绝不会 辩证统一
一 两个必然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得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法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二 两个绝不会
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且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三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前进性,“两个绝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曲折性,二者共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交织着和低潮、顺利和挫折。这一方面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这些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在本质上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四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意义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动摇了“两个必然”理论,也就动摇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两个绝不会”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第一,深刻认识“两个绝不会”,有助于我们实际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社会主义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就要极大地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要建立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