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1篇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 有效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34-02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运用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锤炼学生的思想,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为此,我们教师殚精竭虑。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务必尽快转变观念,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1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积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师生硬地将被文言文知识往“容器”里灌输,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厌烦情绪。而且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深受高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对于文言文的内涵却很少去挖掘,学生虽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无法领会其中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语言精美、简练,而且文章结构布置精当,写作技巧非常高超。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研究,能够从文言文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典故、成语和词语都是从《孟子》《诗经》《论语》等一些古典籍中积淀下来的,如果高中学生能够大量诵读文言文作品,在与先哲们的对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它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3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高中文言文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千古佳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还应将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弘扬和传播我国的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对我国的兴衰荣辱有一个很好的体会,从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4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文言文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苦心经营的章法,辞采丰富的文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它们历经几千年的考验,长成盛不衰,是我国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宝藏。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开发,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提高高中文言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层次的吸收、传播和发展,向世界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2 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有许多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重语法而轻诵读,没能从文言文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出发,探索、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致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导致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水平不高。

2.1 言文分离、深奥难懂

我国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口语是书面语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关系非常密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面语的文言与口头用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出现了分离。再加上文言文注重语言的锤炼,行文严密简洁,其讲求的是“微言大义”,这就给本来就难懂的文言文多增了一道障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接触得少,对其中一些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很容易产生混淆,增加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造成了学生产生厌烦与无助的学习情绪。

2.2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够重视,兴趣索然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教育改革至今,我国的教育教学仍是还是走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只注重文体面上的教学,而深入的研究就较少了,教学的方式也都是老套,学生在课堂上只会机械似的做着笔记,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再加上文言文读起来不易上口,文章字句深奥、难懂,不易掌握,因而大多数学生厌恶文言文,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很难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致使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3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文言文素养不高

(1)落后的教育理念,何为教育理念呢?我们大可将其解释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落后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制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只能是一般般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片面地认为给学生讲的越多,他们懂的也就越多,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由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限制和束缚,这也就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2)文言文素养不高,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文言文知识的了解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文言文素养,才能够深入浅出、灵活自如地进行教学。现如今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接触得最多的是“白话文”,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不会主动去说“之乎者也”,再加上很少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文言文的章法及其内涵等,也就不能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领会其的形、义之美,那么教师的文言文功底也就平平了,其文言文素养还会很高乎?

3 高中文言文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开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新的尝试,但总体并不能让人满意,教学的有效性仍然不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课文诵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方面谈谈当前优化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法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对其进行强化。当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好学且乐学。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推进学生学习的强劲的内在动力。这一点日益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

(1)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以此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学生主体观,改变过去“满堂灌”以及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性、探究性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文言知识。

(2)开展自我学习,提高文言文素养,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在文言教学中,要根据文言文的特征以及高中学生的特点,加强自我学习,广泛阅读并背诵一些文言名篇,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且还要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将这些知识有效地综合起来,写学习体会和反思日记,总结经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言素养。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3 增强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诵读教学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精华,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诵读,还要将正确的诵读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加强对字词含义的理解,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文言文的学习不但不难,而且还是件很有趣的事。

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之内,还要向课外拓展。想要依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和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我们应给学生多推荐一些浅而易懂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运作,从而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文言文教学实效。

3.4 融入生活,增强文言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陌生,感觉文言文深奥难懂,因此,学生大多不喜欢文言文。这时我们要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美,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我们教学《离骚》时,可以先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然后再学习正文,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4 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方式是“活”的,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于实际,积极开展自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探究与感受文言文独特的文化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31):23.

[2] 姚春亭.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 彰显汉语语言魅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74.

[3] 魏婷婷,汪莉.谈高中文言文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7-119.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动情点;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16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学习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提升人格的重要渠道,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过于追求应试策略,过于重点分析文言文当中的字、词和句式,而忽视了文言文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强调文言文最重要的意义,即对提高高中生整体素养的重要功能。并且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导致学生对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厌恶学习。但是随着高中教育的改革,文言文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用新的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重新激发学生的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受到文化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教育经验,就如何挖掘和利用文言文的动情点,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在整个高中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两大主体,其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初中挖掘文言文动情点的基本前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途径,所以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只有构建了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忙,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诲,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达到育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学生,不要老是摆着教师的架子,教师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加强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多参加学生的活动,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公平、民主对待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会使学生敢于发表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正挖掘文言文的动情点,感受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教育质量。

二、向学生展示文言文中的趣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具备相同生理及心理特征,他们往往对一些感性的、外在的事非常感兴趣,加上文言文教学本身的乏味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外补充这方面的文言文知识,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工具,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在古文《窦娥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朗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感情、有动作地进行分角色朗读,使课堂成了表演的场所,学生都会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完全进入课文的内容中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此外,教师可以额外加入一些相关的背景故事以及作者的趣事。比如:在教《庄子》选读时,除简介《庄子》外,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庄周化蝶、庖丁解牛、与惠施论鱼等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赤壁赋》时,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背景:“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他就是三苏中的苏轼。“乌台诗案”后,苏轼就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也就是这时候苏轼写下了这篇《赤壁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乌台诗案。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发掘其中的趣点,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三、合理利用文言文中的空白艺术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4篇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负责补充。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最后将总结好的资料复印,实现资源共享。

4.精x《二十四史》中篇幅短,故事性强,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且与课文有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①溺爱《刘义恭传》――《触龙说赵太后》

直谏《刘行本传》――《谏太宗十思疏》

②将“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中的“以”与课内文言文联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5.“一言以蔽之”

以精练文字概括课内文言文主旨:

如:《过秦论》――仁义

《种树郭橐驼传》――致其性

《触龙说赵太后》――爱

《五人墓碑记》――义

《劝学》――专一(积累,自省)

6.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课文,将文言文的主题复习与作文复习有机结合,实现文言文的重新整合。

如,人才:《劝学》《游褒禅山记》《师说》

生命:《兰亭集序》《赤壁赋》《将进酒》《短歌行》

反腐倡廉:《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

7.总结历年高考文言文中考到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出现频率,如“于”“以”“之”“而”出现次数最多,实词共考了71个。

心得:(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紧扣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实现了课外文言文的辅助作用;用“字”将课内外文言文连接起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4)探索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熟悉近年常考及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困惑及反思

1.如何更好地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好为人师”的乐趣。

2.如何更大程度地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3.从学情入手,探索最适合学生的反馈形式。

五、文言文语境的创设课题小结

古代诗文的阅读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古诗文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所以,平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

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在师生对话方面,即表现为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这种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平等的。二是转换角色,从权威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长期的串讲法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也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蹲下来”与学生真诚对话,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学习的需要,毫不顾忌地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和学习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文言文的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高中阶段新文言文的学习。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5篇

高中文言文的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以上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刘备天下枭雄。(……,……)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中文言文的其他句式

1、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2、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借疑问词“谁”)

3、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4、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高效方法

教育主要凭借教材发挥作用,教材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能力,为教学进程起到帮扶的作用。面对如今教育改革的局面,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一个难点。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所以,语文老师必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文言文教学,进而达到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高文学素养。

一、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方面而言,心理成分主要由学习动力和学习爱好组成,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案多种多样,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使学生更加重视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置身于文言文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作用和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指导的时候,必须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独特性,杜绝文言文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老师要调动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自主性,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把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不仅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学。在文言文教学的开端,只要老师正确指导学生,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老师起到了帮助作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语文老师不仅要详细研究文言文的每个字词、每句话的含义,也要分析语法,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的深刻,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可以采取使学生吟诵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素养。总而言之,老师必须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都自主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从而强化教育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教学的主要基地就在课堂,文言文教育一直是人们不愿意逾越的鸿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尽可能强化课堂的功能。老师必须对自己进行释放,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处于主动的状态。文言文教学进程中,老师要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自主思索,自行寻找处理难题的方法,使学生结合想象和情绪并且能够置身于文言文内容之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用文言文中的人物体会文言文表达的情感。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涉及历史故事的时候,适当结合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感到更加亲和,对文章阐述的道理理解更加深刻,最终达到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老师在教学复习的时候与学生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适应变化多端的考试题型。

三、阅读的重要性

俗语道:“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现在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脱离了置身情境之中的方法,使文言文学习遇到了很多难题。所以,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强化。使学生能够形成优良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且具有语言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结合熟读的手段进行教学:老师将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的环境,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激励。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借助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文言文朗读和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怀有疑问地朗读文言文,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也能使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老师带领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研究、概述和总结,使文章内容饱满、丰富,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显著提升。调动学生朗读文言文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价值观,也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使学生面对生活更加积极、热情。朗朗上口的诵读、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的作者遭遇都能使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在老师的管理和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条件,对学习目的进行科学选择,主动学习文言文,结合作文或者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适当且多样的阅读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结语

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必须细心研究,勇于创新,沿袭以往优秀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必须致力于突破文言文教学死气沉沉的现状,不断改革以寻找一种最高效的教学手段,最终大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艳丽.怎样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2012(8)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7篇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被广泛推崇,因此,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借助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来大力提升文言文的应用空间。

1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瑰宝,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注重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高中生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内涵,知晓文言文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拥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也具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实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言文阅读这个重要板块。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具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学习积极性

很多高中生喜欢语文学科,但是偏偏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无法与现代语言表达的语境、口吻、方式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显得非常低迷消沉。

2学生文史知识不足,影响文本理解

文言文阅读需要借助很多文言文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人物分析或事件的评价总是不得要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对字词句进行逐一地分析讲解,而不愿过多地去启发学生进行自学。所以,即使在全面分析字词句后,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讲解完毕字词句,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温习巩固,致使预定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较少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未考虑语文学习的均衡度。他们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上,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在文言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安排上都存在较大误区,致使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重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若想切实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现象。然而,既然文言文没有被放弃,依旧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教师就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每一个细节,激发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发出兴趣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词,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猜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妻子”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果教师说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的话,学生都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应当觉得这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不会有古今两种意义。这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必然能够猜出“妻与子女”的古义,及“男人的配偶”的今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的“父兄”是一个偏义复词,这也是文言文词语的巧妙之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让学生知晓这个词义偏在“兄长”。

2加强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与历史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依托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知晓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思想等,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将字词句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将人物刻画问题加以深入剖析。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毕后,可以向学生发问,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些问题的到位解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便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因此,借助历史知识对文言文进行整体全面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内容,更好地接受各种文言文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幽默感

有时候,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幽默感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恐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否则,会扰乱学生的心理,无法更好地配合教师,无法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增加文言文知识训练的机会。

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乍听起来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肯定会猜“箕畚”是一种工具,那一定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当学生回答出拟人手法后,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解释其不符合拟人手法的原因,并逐步分析,“箕畚”是一种工具,那如何才能使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学生必然回答“使用这种工具”,最终得出“箕畚”是一种特殊用法,即名词做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

高中文言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文言教学;读书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可以这么理解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质。尤其是文言教学,多种形式的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文言教学变得简单而丰富。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陶冶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言教学内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它是庞杂而丰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把语文学习中的读分为“宣读”和“吟诵”两类。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而“吟诵”是对探究所得的内容,不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感悟进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境界。文言文学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然,现在的高中文言文课堂中的诵读教学,距离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诵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能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策略。

在文化环境、课程结构己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今天,要提高课堂效率,我尝试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读的效率直截取决于针对不同的目的与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读法。所以在教学中最大可能考虑读的方向目的、方法策略和形式手段,力求读出效果。读到位了,语感有了,不待多讲,文言知识自然能生成;读到位了,如出己口,心领神会,文章艺术自能谙熟于心;读到位了,心灵与文字碰撞,透过文字的外壳,便可触及文学的奥妙;读到位了,深入语言的腹地,触摸情感的肌理,自然也就得到文化的濡染,当然读的得法才能更高效。

如何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拿捏好诵读与点拨的尺度。传统的文言诵读教学法表现为“无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模糊、含蓄而感性、重整体和个人体悟的思维方式。但是节奏慢、时间长的传统诵读法在面对课业繁重、考试压力很大的中学生时确实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而偏重字词和语法分析的文言教学法尽管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对古诗文的某种理解,却容易把古诗文教学引向琐碎、机械的境地,并严重损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当前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而应当在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诵读的同时,恰当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适度的帮助、提示、启发,以使其在有限的诵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趣味。相对于支离乏味的字词解释和简单化的背诵默写,真正的诵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的。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吟诵”应能够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而这种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我们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仍然能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诵读。诵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入境;也可以通过音乐、绘画和各种教学活动来造境;还可以结合季节、学校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等来应景。在适当的情境当中,诵读就容易展开,也容易取得较佳的效果。在这当中,尤其应该注重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说,教师的入境是诵读情境营造的最重要因素。

第三,适度总结诵读品悟的规律。 诵读总体来说更加强调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来学习语言、理解篇章,它带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与写意感。但是,在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还是需要对过于个人化的观点与做法作某些调整点拨。从教学方法上讲,就是教师需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度总结诵读品悟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是技术层面的,比如诵读的语速、重音、感情等;也可以是艺术层面的,比如体裁常识、不同题材诗文欣赏的一般原则等。有论者曾指出语文教学自有‘法’以来,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赤壁赋》这课时,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自读、听读、译读后,如果像以往直接进行范读、美读,学生的体会就只能停在表面上,因为这一课包含了儒释道复杂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记得孙绍振先生说过:“没有理性的分析作为基础,学生的体悟只能停在原始水平。”由此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就直接安排美读就不太适宜。第二时进行的是诵读。通过涵泳,让学生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苏轼曾说过文章是“三分诗,七分读”通过对风月的解读,选你最喜欢的段落来尝试诵读,要求读出自己感受与体验。有的学生读第二节乐极生悲处,情感也随箫声变得低沉、悲伤。有的学生读到第四节,表现苏轼的听任自然的旷这胸怀。就能读得舒缓率性,洒脱自然。确能感悟到苏轼:“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之悠然旷达。所以通过诵读来带动全文的领悟与认识。

我们呼唤高效课堂,而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只有真正读书的课堂才是最能成为高效的课堂。让文言文教学真正变得简单、丰富而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