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积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积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内容;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3-02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少到多,逐渐聚集的过程。苟子在《劝学》中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才能听懂、敢说、读透、会写,积累还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步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积累呢?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

一 积累的内容

字词需要积累,名句格言需要积累,阅读方法需要积累,作文技巧也需要积累。 积累的内容非常宽泛,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凡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启发、教育或有警示作用的都可以进行积累。小到字、词、句、段、篇,大到与其相关的资料,这些内容都可以进行积累。比如易错的字、成语、歇后语、谜语、对联、名言、警句、俗语、格言,写景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运用修辞的句子,某些富有哲理启示的段落,或者整篇文章,如《我是一棵小草》、《日出》等,还要搜集写作素材,如同类的人、同类的事,以及诗、词、曲都要进行积累。有了这么多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积累,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就会变得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只有这些基础的东西丰厚了,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谈吐自如的儒士。

二 积累的途径

1.生活

生活是积累的源泉,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广告用语、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的俗语、谚语、精彩的电影电视节目、旅游中所见所闻……无不包含着语文知识。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作文素材。

2.语文课

语文课是积累的基本阵地,语文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一千道一万,语文积累的主阵地还是语文课堂。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利用好了课堂四十分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以教材为中心,把围绕在教材内容周围的相关知识搜集起来,贯穿起来,纳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让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起来。这不仅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我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常常写出一些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或者结合例句积累成语的意思。如,成语不离“舌”: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形容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 鹦鹉学舌)。总之,让学生多积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语文的必需。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各种报刊、中外名人传记,文学名著、自然科学著作等都蕴涵着丰富的阅读资源,都可以拿来读一读,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可以是语言的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可以是诗文的积累——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诗文赏析背诵;也可以是报刊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知识点等。积累的资料要经常看一看,记一记,使它烂熟于心,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空间超越文本所限。这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立于教材之上,将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层面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 积累的方法

1.诵读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按需调出,信手拈来。教学实际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2测试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方法。通过测试,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时,积累是大放光彩的时候。同时,通过检测,又巩固了积累,或促进进一步的积累。

3.读写法:平时,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做个有心人,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和练笔,让学生去慢慢感受、体验积累所带来的妙处。

4.媒介法: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我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节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记录其中的名人名事,汲取它们的优点,有意识地活用在自己的文章里,那么你的文章也就非同一般。

5.实践法: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积累的深刻影响。

语文积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写作积累训练 语文素养 积累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要有水滴石穿的韧劲和精神,要注重日常的点滴积累工作,特别是在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和考量学生语文素养的现时代,“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态度要不得。进行积极有效的写作积累训练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究。

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积累训练,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而对色彩缤纷却又暗流涌动的复杂社会,我们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获取一些不良信息。比如,有学生就曾在积累本中收集了许多充满市侩气息的打油诗,这类作品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腐蚀青少年纯洁阳光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训练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介绍些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高雅情趣的气息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情操的熏陶,从而塑造阳光、积极,富于修养的健康品格。

工作中,首先要向学生推介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品诗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化作品一定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定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作、光辉之作,定然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其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充满典雅之韵,长期的古典文化熏陶会使学生摆脱作文中流俗的口语化倾向,作文更显雅致。纵观一些满分作文,诸如《赤兔之死》、《潘金莲的爱情》、《独酌高楼》等无不是古文新编的雅韵之作;最后,欣赏古典文化,了解、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因为现代文学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推介,则应更加谨慎,一般要求学生积累“爱的哲学”和“人生社会的思考”两大主题的内容。应培养这一代独生子女对家庭、对人生、对社会的关爱与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爱心的一代、负责任的一代。

二、循序渐进,差别分类的原则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写作积累训练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切忌心浮气躁。民间俗语说“贪多嚼不烂”,此言极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千万不可求全责备,既要学生主题鲜明,有新意,又要修辞手法多样性,语言生动形象等,却忽视学生在个体成长中的实践性和渐进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写作积累训练时一定要时时研究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有计划地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低,否则学生会感到乏味;要有高度但不宜太高,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着,进而逐步增加难度,逐步提高。

在写作积累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会逐渐出现写作水平的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分类推进。对于理解快、能动性高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不断冲刺更高的目标,对于写作比较吃力的学生则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为主要目标。

例如,在七年级阶段,可以让学生搜集古典诗词、对联,短小雅致的小品文,重点训练学生模仿写作;八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每周一抄一写,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对古典诗文进行巧妙阐释、解读和运用;九年级阶段,鼓励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三、注重现实生活的实践与感悟积累

无论是研究课程标准,还是研究中考和高考,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新的趋向,那就是语文学习越来越深入生活,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校园,束缚于一本教科书和几本教辅资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语文课也将黯然失色。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开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语文课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美丽与哲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学的优美与深邃。

在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春节喜庆之际,让学生收集对联,品味民风民俗;春暖花开之际,积累春风春雨春情的诗文,寻觅春的踪迹;乡村里唱起大戏时,积累戏曲知识和精美的戏曲对白,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战争期间,为和平祈祷,珍惜祖国幸福安定的环境。这些活动不但切合语文课程的要求,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巧用积累本

语文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最好选用硬皮本。每周至少做一次积累(不宜太多,过多会成为学习负担,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求学生用钢笔认真工整书写(不要做报帖,效果很差),纸张的空白和边角可以让学生画些小图画或者花边。这样不但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让学生练一手好字。

每次写作文时,让学生打开自己的积累本,从中寻找写作素材,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写出的文章颇具文采和新颖,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写作文时缺少素材的尴尬境况,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进一步坚定他们做好积累的决心。

语文积累范文第3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二、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

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

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如: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空中。你瞧,风筝正在舞蹈(wǔdǎo)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林间。你听,“沙沙沙”,树叶正在唱歌呢!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河里。你看,河水笑欢了脸!

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们和太阳游戏”活动后,让学生说说“影子娃娃怎么样”,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可爱极了!如谢莹小朋友如是说:“影子娃娃真淘气。我转圈他也转圈,我踢腿他也踢腿,我摔了一跤他也摔了一跤,什么他也学什么,真是个调皮的娃娃。”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四、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电视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

语文积累范文第4篇

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陶冶情操,培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地语言积累的意识和习惯,我校在每学期举行一次精彩纷呈的学生20分钟古诗、名家名篇、成语、词语、优美句段等口语才艺,以及学生日常积累的日记、作文、采蜜集、手抄报、剪贴报等丰富多采的图文材料展览。让学生感觉这是一次语言积累的饕餮大餐,都乐于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语言积累沉淀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从心中感受到“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真正内涵,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积累的热情,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利用传媒,听中积累。

特级教师于漪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摘抄本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讲解、赏析,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语言文字。不仅如此,教师们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学生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引起学生兴趣,就能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扩大阅读,读中积累。

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如冰心、巴金、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名作家的书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并要求教师们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巩固其成果。

四.“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畅所欲言,说中积累。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为此,课题组在学校进行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们为学生除口语课外,在课堂上增设“说话园地”这一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渐做到“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境界。

五.“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增加习作,写中积累。

语文积累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总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阶段目标:7~9年级)。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建议)。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上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评价建议:朗读、默读的评价)。

从以上不难看出“积累”是浸润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概念。积累渗透在语基、阅读、作文等方面。笔者试从词汇、诵读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词汇积累

在实践上,要学好语文,总离不开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同造桥盖屋所用的砖瓦木石;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好比造桥盖屋所据的间架结构。二者不可缺一,而在这二者之间,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又是基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难理解的。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个人语言的丰富程度往往同他的思想和生活的丰富程度直接联系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丰富而活跃,而他的语言却很干枯,他用以反映其丰富而活跃的思想和生活的词汇却贫乏得可怜,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下,词汇积累越丰富,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越深广,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越细密。所以在当前,抓紧抓好词汇教学,使学生的思想丰富活跃起来,思路开阔缜密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领会词汇的丰富性、生动性,实在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当我们在责怪学生“一年两年笔下还是这么几个词儿”,埋怨学生“不善于吸收新鲜词汇”的时候,倒应该首先反躬自问:我们可曾在词汇教学方面真正当个“有心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先对新课本上出现于各篇课文中的生词新语作一个基本的统计,做到全局在胸,胸中有“数”;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学期词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运用比较法,联系旧知讲解新知,使学生一边“温故”一边“知新”。

在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积累”,又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过去有些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释义”和“造句”这两种练习方式,认真考察起来,这两种练习方式对学生切实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多大效果。我们在设计词语练习的方式时,是否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要在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安排练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辨别、选用词语。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课文中的一系列词语复述课文的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中某些精彩的句段,提供几个新学的词要学生按要求连词成段等等。

二、诵读积累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应把语文学习看做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把诵读教学当成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催化剂。诵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没有感性的积累,就没有理性的提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实现质的飞跃。

加强诵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寻找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怡情养性,增长见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它是传久行远的工具,它和其装载的文化、思想、情感不可分割,它不能凌空存在。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

加强诵读,能提高学生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汉语音乐性强,便于诵读,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虚词、实词都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并用,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方法都能为自己所用,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教学中,在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培养语感,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这样就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强调诵读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的语句化为己用。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比老教材有所增加,就古诗文背诵就推荐了80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就教材加强诵读。

语文积累范文第6篇

一、积累的重要性

语文素养的外在体现是“听说读写书”的能力表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语文”的积累,听说读写书就无从谈起。全国小学语文教研主任崔峦也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可见“积累”对学生以后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代私塾先生的教学模式:先生摇头晃脑领读几遍“子曰诗云”后,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学生们自己诵读,直至能背,背不出就打手掌心,这种打手掌心的教学模式居然也能打出个李白、杜甫、曹雪芹来。这可别轻估古人的“死记硬背”教学法,这样做是为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良好的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厚积方能薄发的效果。可见“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举足轻重。由读至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二、积累的双重性

“积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积累什么呢?一是积累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语言素材。二是积累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双基”的积累过程不是绝缘分开的两条道,而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如积累一个优美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书写、运用,这样在积累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读”、“书”、“写”的能力。同样,其它基本技能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听、说、写能力的积累,当然也包括了隐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淀等。所以,正确认识积累的双重性,对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娴熟地“驾驭”积累很有帮助。

三、常用的积累方式

听写积累。我的学生一般能很快养成“随时准备老师听写”的习惯。听写的时间、方式、内容变化也较多,有时课前,有时课中,有时课后,以需听写的内容掌握情况而定。听写的方式也较灵活,有时听意思写词语,有时一口气听完整段让学生靠回忆写下来,有时蜻蜓点水般提示关键词让学生补充写完整。内容上有字、词、句、段,或单纯、或综合。凡是听写的内容,学生都较深刻,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背默积累。背诵,自古有之,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千古真经”,是学习语文最实、最有效的策略。而默写则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内容,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正如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背诵和默写,不但是检查积累的方式,其本身也是一种积累方式。背诵前需要读,读的过程便需点滴积累,直至完全内化(死记硬背不是内化)就能成诵。默写的要求更高一层,当学生能够默写的时候就一定能够背诵。教学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背下来,特别好的就默写下来。

语文积累范文第7篇

作为一个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深知提高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寒,需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开始。通过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接触过形形因积累不够而导致在阅读理解时出现失误的案例,使我认识到: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从积累抓起。

语文素养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指导学生积累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方法一: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成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因此,我充分运用课前吟诵班训的机会,让学生吟诵名言警句。并通过诗文朗诵等方法促进学生积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学生通过摘录美文句段,归类做成卡片;或搜集报纸上的美文整理成册,随时拿出诵读,久而久之,自然达到了积累的效果。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当然,指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小说《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少年闰土》、《祝福》、《社戏》等其他作品,去感悟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特有的性格特征,更深层次地剖析小说的主旨。

语文积累范文第8篇

一、有意引导,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从一个个字,一个个词开始的。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不知道积累是怎么一回事情,教师要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的“语言储蓄罐”的词汇慢慢丰富起来。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很好的储蓄罐,不过这个储蓄罐不是存钱的,是存字和词的,我们要天天往里面存字词。每天放学时问问今天存了什么。存了一些字词后让学生来用它们说一句话,看谁说得对,谁说得更好,并选出“储蓄”小能手,勾起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定期举行类似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个其实不难,自己稍微努力一下也可以做到,从小慢慢培养他们积累的好习惯。

二、紧扣教材,重视诵读

实际上古人也非常重视积累,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其实就是语言积累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有句名言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体会文意,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各有不同,但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初读,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了解文章大意;精读,抓重点语段品味感悟,体会感情;熟读,与文中优美语句多次碰撞,加深记忆。所以,读的训练应该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内教学。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仅有读是还不够的,对这些优美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背诵。课后有要求背诵当然要求人人会背,对于那些没有要求背诵但优美的语句、精美的片段、甚至全篇,教师应该也要求学生去背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背诵要讲究方法,教师可以率先背诵,然后请学生来接;也可以师生“打擂台”,或者同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看谁在同样的时间里背得更多、更熟。用不同的方法来激起学生浓厚的背诵情绪,以达到让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注重阅读、督促引领

虽然教材中有不少优美文章,但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大纲中也明文规定“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课外阅读就成了必须与必然之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各种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鲁迅先生曾以蜜蜂酿蜜来比喻读书“读书如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什么。就是要时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这些书都具有极强的欣赏性,阅读它们,也会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去读,更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把看多的东西记住只有勤动笔。教师可以介绍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读书动笔的好处。让学生摘记好词好句,做读书卡片或者采蜜本;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然后再班上交流,大家一起欣赏;年纪高的还可以写读书体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定时检查,比如比比谁读得多,谁摘得多,谁记得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好习惯的养成,又大量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鼓励运用,及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