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专业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析,借鉴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通常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优于其它专业的,科学的特性、思路和举措,是对专业较长时期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在这方面,国内众多学者有过科学的论述,著名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要有所创新,要有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严正广指出:“办学特色专指学校的办学者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的的需要,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表现风格、机制等”。归纳起来,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一般地说,专业发展理念是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如果在专业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观念超前,意识领先,就无法用创新的思想和探索的行为指导专业实践活动,甚至始终跟在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后边,这样就不可能形成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国内著名学者潘懋元指出“之所以在高职人才工作水平评估中,对A类专业要侧重特色项目的评估,就是要用建设特色专业这一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走出自己的新路”。具体地说,首先要用创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人才培养同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树立“让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服务行业、督导学生”的人本教育理念,打破“一切由学校说了算,一切让社会、学生围绕学校转”的传统思维模式。在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该校的所有专业都以特色建设为主线并以此推进专业教学、管理和其他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有社会意识和市场观念。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办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向和就业面向,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最终结果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做为衡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表明,凡是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诸艰辛努力,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良好的发展水平。反之,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背离或忽视行业、企业需求,处于较低水平的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先天不足。再次要运用逆向思维,在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专业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从实践活动中概括并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以此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

2.稳定互助的产学合作机制。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有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的参与。从国内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这也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要求。为此,还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定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注重工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根据行业需求确立招生、就业的发展面向,解决好专业培养的入出口问题。再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3.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讲授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行业或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建设。要体现“厚基础、强专业、多技能、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有对核心能力起系统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

二、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研究,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性。专业特色不是对专业某一行为活动的简单概括或描述,必须是在长期的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科学的内涵,同时有相关知识、能力的支撑。既要符合国内教育发展的规律,又要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如果离开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概括和提炼,人为地为一时的目的或目标而总结或拼凑出来的内容或行为,就不能构成专业的特色。专业特色在科学的基础上要体现先进性,要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专业特色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同行业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2)独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所提炼、总结出来的独特的做法和经验,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又有别于一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应体现鲜明的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其参照物应是同类高职院校,只有相对独立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做法和经验,才能称为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讲,特色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能离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共性的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其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才是独特性。

(3)持续性。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模式,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主观追求及客观效果上的和谐统一。其一旦形成并确立起来,应能够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伴随专业建设与发展得到持续性的增强,就不能构成专业特色。

(4)创新性。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特色应建立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发展中紧密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并在些基础上,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间断地探索创新。要不断总结专业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不断研究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他人尚未认识的理念和观点。

三、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培养途径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素质培养

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认识不清,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不够准确,这就直接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力度和水平。高职院校学生,准确定位应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是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也可以是行业、企业一线的组织管理人才。为此,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要围绕这一主线努力打造专业目标和培养计划,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反复研究和领会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文件精神,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确立相应的课程群系,明晰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层次,另一方面又强化了相应的技能。从而以素质培养为龙头,统领专业各项人才培养工作。

2.依托产业群体,实现校企双赢

从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分析,要想打造专业特色,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如果不能很好地依托并服务于行业或企业,就不可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也不可能推动专业建设的纵深发展。仅以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2006年对国内高职院校调查研究表明,2001年—2005年间高职教育中招生、就业不景气的专业,80%以上均缺乏校企双赢的互动机制,程度不同地忽视依托产业办学的理念,结果在闭门发展中使专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专业必须建立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拥有3—5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定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学生的就业完全由企业承担。同时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优先录用本专业的学生。其次,形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专家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模式。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每年应拿出1—2个月的时间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企业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同企业相关人员一道共同承担横向科研课题,把自身拥有的知识优势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接受企业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检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为专业学生举办讲座,专业的重点实践课程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承担。

3.完善课程结构,实现培养目标

职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选修课。整个过程从职业分析入手,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地说,应把握四个方面:首先,要按照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在市场营销专业,众多高职院校将商务谈判课程和公关礼仪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商务谈判与公共关系礼仪。将消费者行为学与推销理论及技巧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消费者行为与推销技巧。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国际货物运输与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国际货运与保险。将专业英语与外贸函电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商务英语与外贸函电。整合过程以是否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否达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对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要求。整合后的专业技能模块的各主干课程都能在知识讲授的基础上,用理论与实践学时1:1.5的比例,加大了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岗位上强化培训的力度。其次,将职业认证课程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高职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认证。在其所对应的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直接选择国家相关的对应等级的认证教材,按照相应教学环节的大纲要求,由主讲教师将认证内容和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课程教学的最终检验形式不再是主讲教师命题的期末试卷,而是直接参加国家相应等级的职业认证考试,以其最终考试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结业成绩。如果一次考试不能通过,则要在适当学期跟随下一年级学生的相同认证课程进行重修,继续参加国家职业认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学生能考取的专业核心认证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如市场营销专业可考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高级营销员(四级)资格证书和通用管理能力资格证书。工商管理专业可考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高级营销员(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员(四级)和通用管理能力资格证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考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际单证员和国际质检员、高级营销员(四级)资格证书。上述国家认证考试直接嵌入到教学过程,不再另外安排辅导或选修课,在强化专业职业能力的同时,又不过多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再次,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打造2—3门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职业技术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要在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课程教材的理论内容应由高职院校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编写,实践内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编写。实践环节的授课由行业、企业专家或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最后,高职学生在校最后一年学习,可按细分专业面向进行对口培养,有针对性地强化其专业素质。如市场营销专业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细分为汽车营销、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日用品营销、特许连锁服务营销等,这就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特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珠宝文化节 特色专业 文化内涵 育人平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遵循“育人为本、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托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培育以地质行业元素为基点、以优势品牌活动为载体,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连续举办十二年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文化节”集文化传播、专业教育、美学欣赏、艺术实践、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坚持“传承珠宝文化、弘扬学子品质、渲染艺术氛围、培育人文精神”的标准,搭建珠宝文化交流推广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互促双赢的平台,特色鲜明,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专业——珠宝文化节的坚实依托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宝石学教育和开办宝石学专业的高校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直被视为我国珠宝教育的摇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宝石学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针对社会举办的宝石学的培训班,1995年学校成立了珠宝学院,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宝石学方向)专业,招收本科生,2000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改为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2003年设立宝石学的硕士点、博士点。珠宝学院开设的“宝石鉴定和欣赏”“首饰设计与鉴赏”等课程已成为学校和北京市“学院路共同体”19所高校的公开选修课,每年有千余人选修。

2001年,学校整合相关资源,举办了首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文化节”,参与活动的师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珠宝玉石,学习了解珠宝鉴定、护理知识,培养提高对珠宝的鉴别和审美能力。参与活动组织的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拓宽了专业视野,锻炼了组织协调和实践动手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理念和设计灵感。

2005年,学校将珠宝文化节列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在人、财、物和制度等各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旨在搭建珠宝文化交流推广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互促双赢的平台。珠宝文化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研究策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挖掘活动的意义和内涵,全面协调,有效整合,确保品质和效果逐年攀升。目前,珠宝文化节合作的高校超过15所、合作的媒体十余家,逐步发展成为面向首都高校乃至全社会、富有生命力的品牌活动。

文化内涵——珠宝文化节的生命之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文化节的主题是:由“表”及“里”普及珠宝文化、“秀”外“慧”中提升专业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校际公选课“宝石鉴定与欣赏”和校内公选课“首饰设计”两门专业基础课;品牌活动—珠宝鉴定大赛、首饰设计大赛、模特大赛、珠宝与美学文化论坛、珠宝艺术展;其他活动—影视宣传、义拍与义卖、趣味游戏、DIY等。文化节内容丰富、情趣高雅、生动活泼,既贴近专业,又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和文化普及推广力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1.挖掘学科文化内涵

学校将校际公选课“宝石鉴定与欣赏”和校内公选课“首饰设计”两门专业基础课纳入珠宝文化节,深受校内外师生欢迎,每年听课人数近400人。课程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从传播珠宝文化和文化育人的角度,加强课程建设。课程设置难易适度,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授课内容包括:钻石分级、彩色宝石鉴定、玉石处理种类辨别、首饰设计式样等宝石学基础知识,又始终贯穿着珠宝文化的传播。在授课方式上,教师精心设计,采用大量照片和实物授课,钻石的璀璨、水晶的剔透、珠玉的温润,有效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2.着力提升文化品位

举办文化论坛。文化论坛围绕珠宝文化举办了名师名人讲座、科研成果交流等活动,帮助师生更多地了解珠宝鉴定和设计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使大家更加熟悉珠宝玉石的性质、鉴定特点、合成改善方法,首饰的设计、加工、制作,珠宝市场的评价、贸易往来,珠宝玉石艺术的鉴赏、定位。珠宝文化论坛是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体,把大家带入了珠宝的世界,为广大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珠宝文化,讲述了璀璨神奇的珠宝历史,增强了学生对珠宝文化的了解。

创办特色刊物。随着珠宝文化节的发展,2007年9月,文化节创办了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综合性时尚珠宝杂志《Jewellery嘉苑》。该刊坚持丰富学生课余实践生活,以可读性、推广性、实用性、收藏性时尚前卫、品位高雅的内容为定位,旨在锻炼学生创新意识与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广珠宝时尚文化,提高珠宝学院知名度。《Jewellery嘉苑》以集珠宝学术资讯、艺术设计文化、服饰文化、相关行业广告等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师生和相关行业的认可。珠宝文化节依托杂志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专业视野。

建设宝石屋。将珠宝文化巧妙地与学生宿舍管理结合起来。学院号召每个宿舍的同学通过研究、讨论,确定一种宝石标志贴在宿舍门上,把课堂上抽象的学习与生活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专业学习的课堂得到有效延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营造了浓厚的珠宝文化环境和氛围。

举办企业精品展。随着珠宝文化节影响的扩大,每年珠宝文化节都能吸引一些珠宝企业来校参与活动。例如,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协会、《中国黄金报》,以及知名企业如金房子、尚氏、萃华、华昌等。各大企业在学校举办珠宝精品展,实现了校企双赢。类似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最新的珠宝行业动态,对学校和企业之间珠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时代珠宝文化精神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育人——珠宝文化节的存在之本

坚持实践育人是珠宝文化节的重要特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珠宝文化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2012年宝石学专业的学生中有15名获得国家珠宝玉石鉴定师资格(全国获得者150名,北京31名),首饰设计专业有21名硕士生获得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珠宝首饰设计师”资格(全国共69名)。

1.精心培育品牌活动

举办模特大赛。活动特别邀请行业专家,采取公开报名、层层筛选的方式,对模特(全部为在校学生)展示原创珠宝首饰和进行综合才艺表演的情况进行客观评定。数轮选手竞技和专家点评,为师生带来了流光溢彩的美学享受。大赛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尚潮流,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展现自我意识及自信心,填补我国行业内缺少专业珠宝模特的空白,满足国内珠宝品牌的品牌形象需要,为更多的专业与非专业模特开创一条新的途径有着深远的意义。经过了数届文化节的洗礼,珠宝模特大赛现已吸引了其他首都兄弟高校师生的参与,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好评。

开展首饰设计大赛。这是珠宝文化节中的重头戏。大赛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向全国各相关高校及社会人士征集作品,每届都有一个创新的主题,其中对参赛者作品的设计理念与创意尤为看重。大赛为珠宝学院的学生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全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设计成果和进行专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宝石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对整个珠宝设计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举办设计作品展。珠宝文化已逐步渗透到珠宝专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除了文化节的设计比赛之外,学生们也乐于展示自己平时的珠宝设计成果。他们精心制作一系列的艺术设计采风展、作业作品展及珠宝设计毕业展等,不仅是对平时学习的总结,也是对大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更是提供了一个校外人员了解地大学子的机会。

2.始终坚持活动育人

珠宝文化节注重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活,不断优化创新,拓宽受众群体。

开展鉴宝总动员活动。活动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大家在对珠宝玉石商品的鉴定中增加了专业知识,了解了商品背后的文化和典故,也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

创办首饰DIY活动。首饰DIY由珠宝文化节组委会免费提供各式精美首饰材料,供学生们挑选、组合、制作,用学生们的最佳创意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珠宝首饰,尝试珠宝的设计趣味。

举办夺宝奇兵活动。活动类似于真人版大富翁,以各种价值不同的宝石为资本,融入校园要素,有趣而简单,报名参加者络绎不绝。

特色专业范文第3篇

2012年,牛牌纺机一至三季度主打产品的市场形势良好,总体销售收入较去年有所上升,上升比例约5%。凸轮开口产销,较上年同比略有下降,下降比例2.6%;GD50机械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却大幅上升,上升比例18.8%;电子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下降比例26.3%。

刘群信说,目前的订单情况还不错,长丝、棉织行业都有,订单主体仍以长丝为主。凸轮开口订单以大客户和主机厂家为主,小改户不多;GD50机械多臂订单今年一直源源不断,三、四季度每月都在上升,大客户和小改订单兼有。电子多臂前期需求不旺,四季度却明显回升。说明棉纺织行业投资明显增多,长丝织造将转入规模性发展,长丝行业的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品种结构在向高端复杂方向调整。

提到影响今年纺机企业发展的客观或主观因素有哪些,刘群信认为,一是国际经济形势对纺织品市场需求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仍处低谷期,其代表的欧美经济状况最为突出,欧洲债务危机日趋严重,货币又在不断贬值,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大大削减了大众对纺织消费品的需求量。

二是中国纺织产品结构调整迟缓。中国一直是世界纺织大国,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档次普遍偏低,产能落后,竞争面窄。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其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等低成本比中国更有优势,低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纺织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目前中国现行织造业转型思维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有些长丝织造企业还在想着投机,瞄准市场需求量大的低端,做短期性的低成本投资;棉织原料资源短缺和生产成本都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此,织造行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任重而道远。另外,刘群信认为,牛牌纺机目前的低端结构品种不丰富,在市场变化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应变能力有些欠缺,中高端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对现行市场和销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今年大行情不好的情况下,牛牌纺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行精益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迎合市场;加大科技研发与技改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能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12年里,牛牌纺机累计开发了适应高速喷水织机的NP4100积极凸轮开口,适应高速喷气织机的NP4600积极凸轮开口装置和NP5600高速电子多臂装置等三个主导产品。投资8000万元进行技改投入,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德国数控凸轮磨床、五轴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等先进设备20多台。投资200多万元,选派四批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精英及供应商、主机客户,赴日本丰田公司本部学习精益管理。为实现全员培训,企业拿出50万元的培训激励基金,成立了“牛牌商学院”,开办了5期关于“6S现场管理”和“七大浪费”的全员培训,员工培训率100%,合格结业率95%。

通过系列的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素质,激发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使企业生产、技术、质量、成本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内部的浪费,采购和生产成本下降近5%,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步提升。

行业升级转型是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重大转变。这种升级转型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形成独有的自主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扶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资源、职工素质培训、再就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明年,刘群信的判断是,总体发展环境不会有太大改观,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严峻,行业及市场形势不会有太大变化,前景不会乐观。市场仍将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形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但是他同时也表现得很淡定,“我们对行业和我们的产品充满信心,绝不会考虑转行,我们将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织机开口专业化特色企业。中国纺织业目前正全面步入转型升级期,面临设备更新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一些问题,更需要专业特色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走向更高层次和更大的发展。”

牛牌纺机认为,纺机行业的洗牌,有利于推动行业更好的发展,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合理有效的良性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淘汰的是产品低端、装备落后和恶性竞争、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洗牌将优化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企业良性整合,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节能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市场化发展,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促进持续发展。

特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管理模式;深度合作

作者简介:刘小兰(1965-),女,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梓潼县旅游业人力资源状况及培养路径探索”(编号:MY2014ZC025),主持人:刘小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68-04

专业建设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践实训条件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只有把专业建设做强、做大、做精,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新突破。近年来旅游院校数量猛增,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2.85%,现在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有旅游专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旅游专业快速发展。然而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行业面临人力资源瓶颈,严重的供需错位让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倍感困惑,面临严峻挑战。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2013年我国旅游业创收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2014年创收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世界旅游组织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活跃,到2020年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前三大旅游目的地,并由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人才跟不上”必将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必须以专业建设为方向,以特色建设为重点,全面走出困惑旅游专业教育的沼泽地,已成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最紧迫的任务。

一、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困境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库,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旅游者逐步成熟,旅游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特色,专业特色建设存在许多不近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软、硬”件跟不上时展步伐

课程是学生的“粮食”,好的课程设置不但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根据学习状况补充给学生所需要的能量。而目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不仅缺乏特色,还仍延用“大而泛、泛而烂;理论旧、实践浅”的课程体系[1]。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无重点,应用型课程过少而又缺乏特色,使得学生学理论不全面,学技术不精湛,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至用,在从业竞争中没有优势,甚至被非专业学生所淘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纵观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设备普遍落后,不少管理者的观念还存在问题,认为旅游服务简单容易,不需要现代的技术装备,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还延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挂图等,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光盘、电子计算机等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阅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电脑机房等等没有得到普及。教学方法创新缓慢,改革措施滞后,“软、硬”件跟不上时展步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虽然近些年国家财政对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不少资金,但杯水车薪,用在旅游专业的投入少之又少,常常会被其它“急需”项目挤占。许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规模小,设施落后,有的有场地无设施,有的有设施无场地,学生不能摆脱听实验、讲实操的尴尬局面,理论与实践一头重一头轻的处境,难以满足学教学和社会需要[2]。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单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相同年龄段的教师过于集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高级职称比例平均偏低,其主要问题是:一是非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承担公共课和基础课,也有些在短期培训后转教专业课程;二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承担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老师。这些教师中,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同时,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没有得到创新和提升。

面对信息产业的速猛发展,院校在教学中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虽然,一些院校开始购买或自行研制旅游、酒店教学管理软件,但推进步伐缓慢。由于教学管理软件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各个院校的需求又不完全相同。购买的软件往往不能充分突出其针对性,而自行研制的教学管理系统,停留在简单的管理之中,缺乏实用性和推广性。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制约着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也制约着院校专业特色的建设。

(三)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是追求大而全,职业面过于宽泛,虽然为就业方向提供了多项选择,但人力培养缺乏明确定位,没有对市场需求做较好预判,盲目跟风和无序竞争,使得人才培养陷入困境。从近些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看,有90%的学生选择本省城市就业,7%的学生选择临省城市就业,3%的学生选择较远省城市就业[3]。因此,院校不重视地域特色,不根据地域特色进行人才定位培养,就成为造成旅游人才逊色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小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不一样,较大企业需要管理类人才,中等企业喜欢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小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院校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和爱好实行拓展培养。缺乏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面对旅行社、酒店、景区及不同的旅游企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使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

同时,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的现象。2013-2014年,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网上多项调查,有79%的职业生求职没有清晰、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33%的求职者简历投递石沉大海却不知原因,重视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者不足21%。不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的求职者占81%,理想模糊的求职者占43%,模仿其他同学就业方向、发展思路的求职者占11%,有大致想法却难以付诸实践的求职者占37%,明确表示自己有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且正在实施中的求职者仅占25%。这些数据,反映了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使学生缺乏职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一片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旅游专业的专业出口对应旅游业,对旅游服务谁都可以说了解,但在这个行业如何发展,很多人心中没底,很迷茫困惑。

二、旅游专业特色建设的两个方向

物色是生存之基,特色建设是职业院校追求发展的最佳途径。旅游的本质在于求新求异,旅游服务讲究个性化服务,旅游个性化服务呼唤旅游专业特色,旅游专业建设要注重专业自身特色的形成,把教学中的亮点和经典部分,作为专业特色的重点部分来建设。瞄准市场产业设置特色专业,抓住岗位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以特色建设为办学思路,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以下两个方向。

(一)特色专业,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

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未来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倾向专业化的方向,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腿根,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全力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并走属于自己的“内驱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道路。摆脱传统课程设置的束缚,将生存因素和发展因素双重并举,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人才定位,避免专业设置过多,突出专业特色的精而细,由“以校设课”转向“以人设课”和“以企设课”,从教学规划、课程制定上全面体现专业特色,突出旅游领域专业特色,培养人才在知识水准、能力层面、综合素质方面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旅游行业及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旅游专业特色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依托,要创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4]。以专业特色为方向,重点培养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缺的经营型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专业人才,在研究国内外旅游发展政策、旅游信息数据、旅游产业开发等基础上,勤思考、善洞察,捕捉旅游发展趋势和脉点,为企业输送专业特色人才,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前列,实现专业特色的跨越发展。

(二)特色培养,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

特色培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旅游专业特色学习和锻炼,使学生获得选择、创造职业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院校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复杂环境下具备求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就业之后具有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能力。

院校要紧跟时展步伐,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好高骛远,要结合实际,通过“双元化”、“渗透式”、“工读交替型”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培养为轴心,向“双向参与、双向互动、双向促进、双向发展”方面辐射,形成旅游专业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如“双元化”将企业与实践为主导,开设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专业技能实习课;“渗透式”以院校专业特色为中心,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寻找学生自愿接受的企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达成学生工作任务、职责、时间、薪酬等协议,开展实践培训,实践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做到纠偏扶正;“工读交替型”以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方向,根据学生状况,展开交替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三、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方法

旅游的特点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注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不能关门办学,更不能重走传统的老路,要拓宽办学视野,多渠道搜集外界旅游相关信息,把握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学科布局,优化课程结构,在旅游专业特色建设上,要集全校力量和智慧,全方位、多角度改善育人环境,搭建新的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区域旅游服务对象为特色

旅游职业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挖掘和寻找区域领域中的潜在资源,从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出发,研究探讨旅游与经济的契合点,把握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将服务区域旅游做为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依据区域丰富的特色,重点探索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不科学、不适应旅游人才发展的问题,建立与企业和旅游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2+1”或“3+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区域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教学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旅游专业教学特色,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区分,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及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6]。要注意运用现代企业对员工教育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内容,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相衔接,在工作岗位上磨砺意志、展现自我,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形成责任意识[7]。

专业建设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区域旅游服务对象为特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2+1”或“3+1”教学的拓展工作,让旅游企业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技能实践在就业和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激励、评价作用,以准确、具体、全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通过与区域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培养区域旅游服务人才的效率。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职业院校在开设《旅游文化》、《饭店管理原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精品课的同时,还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一些更贴近旅游专业的特色课程。如开设《形体训练》、《医疗急救》等课。

由于旅游业有别于其它行业,需要内外气质兼备的优秀人才,在重视业务技能的同时,还比较重视外在形象和外在气质的完美。鉴于此,院校要改革体育课教学,加强形体美的审美教育课程,增加美育及艺术修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规范坐立行走姿态,提升学生的外在素养[8]。同时,职业院校要不惜重金,重点投入,将实践技能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紧密结合,突出“仿真训练”、“定项训练”效果,在体现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订制强化课程,让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前,助其“热身”。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实践技能课、综合技能训练课列入重点课程项目,并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毕业考核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发展旅游教育,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特色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宽泛基础、灵活板块的基本思路,淡化学科性课程体系,强化职业型教学结构。建立符合院校实际的旅游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对必修、选修、任选课做适当调整,必修课需要完成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教学重点放在选修和任选课上,选修课必须在旅游工作岗位细化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以模块化的形式精细设课,重在培养和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9]。任选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集中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与时俱进,完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旅游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是提升院校品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服务市场经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旅游职业院校特色专业体系建设不但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更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宗旨,以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旅游特色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突出市场、就业岗位需求,要以科学的方法对专业进行定位。依照“重特色、重专业”的育人原则,在重视旅游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结合行业特点及用人企业的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走一条“特色兴校、专业强校”的发展道路[10]。

旅游职业院校要选择一些特色明显、专业性强,有益于就业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重点建设,从一些常规专业,如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文艺编演与管理中寻找突破,开设一些旅游稀缺专业,如旅游会展,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积极走市场化调研路子,开设国内超前的专业,以新专业、新特色,占领区域旅游职教市场、提升院校影响力,拓宽生源渠道面。

总之,旅游专业特色是一项朝阳产业,虽然在发展中存在种种困境,但只要职业院校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机遇和挑战,查漏补缺,加快课程改革,以培养旅游专业特色为创新点,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不断探索、研究旅游专业特色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就一定能为旅游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引擎。

参考文献:

[1]陈伍香,邓振锋.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55-158.

[2]王虹.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从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特色专业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1(12):35-38.

[3]鲁阿群.浅谈旅游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J].时代教育,2010(08):157.

[4]谢冽.浅析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0(11)11-12+15.

[5]汪亚明.论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73-77.

[6]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8):73-76.

[7]周利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专业实践环节研究――以旅游相关专业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8-51.

[8]何屹,孙倩.高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现状分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4-86.

特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工程造价, 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工程造价计价、招投标、合同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河南省建筑企业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社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线,以人为本开展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凸显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推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1534”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五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

一、建设背景

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教学系实际,依托行业,强化校、企合作办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造价人才。努力将工程造价专业打造省内一流的特色专业。

二、建设基础

工程造价专业是我院2005年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立的院级重点专业,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基础,拥有专业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目前本专业在校生750人,自有设备总数801台,专业实训室11个、预算软件机房4个、多媒体教室6个。

通过这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系部与企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并采用预算电算化机房、仿真教室进行实景教学。逐步完善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初步形成“系企融合、实境教学、精细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纽带的校企利益共同体。通过对专业目标的制定,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健康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了“能力主线、任务引领、素能并重、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本专业专任教师26名,其中正高职称1名,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达到70%以上。兼职教师16人,高级职称8人。工程造价特色专业项目建设负责人是我们的系主任李中华教授,企业专家带头人是原定额站祁慧增站长。实现了教学、技术、生产三项工作的结合。拥有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动、教做合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施工技术》、《工程测量》两门精品课程,2010年又启动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精品课程的建设。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共享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的就业率分别为:97%、98%、98%,三年平均98%,毕业生成为众多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通过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作勤奋努力,适应工作快,职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称职”率达95%以上。工程造价专业专任教师除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服务于当地的造价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对口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还服务于电大工作部、建筑企业管理局培训中心等相关培训机构的本专业学历、岗位培训,担任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毕业生就业率与企业满意度高,社会培训与技术应用服务能力强。

三、建设目标

经过跟以往的对比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育人、利益共享的合作领域和方式还可进一步拓展

2、“系企融合、实境教学、精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随教改的深入需不断完善。

3、网络教学资源需进一步优化,不断提高趣味性、互动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依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拟定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以实现实训教学“双化”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

2、以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抓手,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3、以互联网为平台,充实和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网络教学。

依据以上基本思路制定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实施目标

1、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2、形成完善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导师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能力主线、任务引领、素能并重、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

4、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教学与生产结合,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容教学、技术和生产与一体。

5、资源丰富、生动直观、互动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

通过目标的完成达到预期的效益,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更加紧密,企业得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学生得实惠。专业办学水平上升到新高度,专业得发展。学校社会美誉度得到提高,学校得声誉。

特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理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专业目录的缩减及分配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变革政策的实行,导致一大批高校下放地方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办学自的扩大以及高校之间专业结构与服务定位的趋同,同时,也为各高校,尤其是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与竞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其中,在“特色决定生存”的认知共识以及快速规模扩张和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专业建设如何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特色:如何处理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新老专业的关系;如何选择新办专业和既有办学特色融入通用专业等等,成为了此类高校最难以决策的问题。

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九五”以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确立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本着“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持走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的专业布局,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紧密依托行业,坚持内涵型扩张

对于承担绝大部分扩招任务的地方和省部共建院校而言,专业扩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招生、就业、学科基础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新办专业的合理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因跟风使专业布局趋同,特色弱化的情况。而对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大多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积淀和相对优势,依托原行业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内涵型扩张不失为有效的策略。我校作为原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质检人才的高校,行业特点决定了建校初期单一的计量测试学科的专业格局,1988年以前,学校仅有六个计量测试类专业和一个计量管理专业。伴随着国家质检事业的发展,学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业务范围的拓展以及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和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增设了质量检验与管理类学科专业。1998年以后,面对专业目录调整、扩招、管理体制等外部环境变化和专业扩张的压力,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定位和“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紧密依托快速发展的国家质量振兴事业,结合浙江地方经济“品牌大省”建设的需求,拓宽服务范围,以为质检事业的行政管理、技术保障、中介服务、法律法规等提供更全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支持为学科专业扩张准则,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领域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其中“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为全国率先创办。截至目前,在学校的39个专业中,大多与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等门类,学科专业布局为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科专业数量太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学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明显的特色。

二、以比较优势为原则,选择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需求、学科基础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合度通常被视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前者决定学生去向,后两者决定培养质量和特色,一些高校在专业选择时更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结果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不足。事实上,我们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可以细分的,关键是找准细分市场,并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科基础的强弱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台度是关键性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新办专业的规划、论证和选择上,主要考察专业与学校发展的定位吻合度是否强、是否已有可以依托的关联学科、是否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较强的辐射与渗透能力、特色定位是否明确等等,并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的比较优势大小进行选择。同时,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坚持学科建设先行的原则,结合硕士学位点建设为计划新办专业打好学科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围绕计量学科与计算机、生物、材料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构建广义的计量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群(禽标准和质量),有力地支撑了新办专业的扩张。截至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新办专业都有扎实的既有学科基础,新学科与既有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渗透能力,并充分反映我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如培养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督察技术人才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生物制品检疫检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与管理人才的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等。我校2000年以来新办的专业中,约三分之二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其他专业也均有拟申报硕士点学科的支撑。

三、以继承为基础,培育专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模式从模仿到创新、办学经验不断积淀,专业特色不断强化并最终被社会充分认可的过程。

特色专业需要以对应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并融入了学校的其它办学特色要素,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加快新办专业、通用专业特色形成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头开始,必须以继承为基础,设法将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注入核心要素,形成专业特色,逐步强化,最终形成特色专业。

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以后,我校在积极重组老专业和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一是对原有计量测试类专业进行重组和优化,设置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鲜明计量测试特色的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二是通过继承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基础,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事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三是新办专业中注入学校办学特色要素,在通用专业的内涵与专业方向上赋予标准、计量、质量的相应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如工商管理、自动化、热能动力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生物工程、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质检”特色。

截止2006年,依托4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磁性材料检验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等学科

基地建成的39个本科专业中,特色专业和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专业数超过专业总数的40%,在校生人数超过50%。

四、以特色课程为落脚点,推动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为了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学校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式,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接口问题。始终把“挖掘优势,体现特色”作为重要原则,注重将专业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了8门与“质检”密切相关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规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二是对“质检”相关性大的专业,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质检”技术特长;三是实施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检测技术”等5门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3门特色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计量管理》等13部特色教材;四是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特色,找准结合点。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始终突出了“标准、计量、质量”的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有30%以上与“质检”直接相关,如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具有机器视觉、嗅觉功能的管道检测机器人”等。

多年来,我校“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与实践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人才培养工作效果,生源质量和就业率排名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大部分毕业生均在质检系统内或普通企事业单位与质检相关的岗位上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家的质量振兴事业。

特色专业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004. 8.9.

特色专业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