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色文化;企业软实力;提升

优秀的企业是建筑于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安全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亲情文化为建设重点,以服务企业员工为着眼点,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以文化力打造企业软实力。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于企业资金、设备、产品、基础设施等 “有形资产”要素而言的,是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运营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通常通过文化、形象和品牌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给企业带来效益。

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最核心的内容和集中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支柱,它凝结在制度中,体现在行为上,展现在环境里,并一直伴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成长、不断凝练、不断升华。

二、管道技术服务企业软实力的表现方式

中油管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检测公司)是专门从事管道智能检测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属管道技术服务行业,其“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对内:企业内部规范经营,高效运作,制度合理,团队和谐,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战斗力的目的。

对外:企业能有效满足油气管道客户的要求,靠不断创新的管道检测技术和优良的质量为管道业主服务,为国内外油气管道保驾护航,特别是为国内战略能源通道保驾护航,在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能够获取推动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公众评价环境、人际和谐环境等,在社会和广大客户心目中形成强势。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一方面,企业文化从许多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软实力的形成提供并奠定平台和智力基础。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适应力,同时,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始终,造就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需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形象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和保持文明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学习创新和学习型组织发展

知识的快速更新将成为企业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而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四、检测公司以特色文化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的实践

检测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10月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管道技术公司。2005年9月,管道局实施高新技术服务产业战略重组,成立检测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拥有系列化设备的专业化公司,从事管道检测业务20年,累计管道检测里程5万余公里。

近年来,检测公司把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狠抓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同时,以安全、学习、廉洁、诚信、关爱五大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严密部署,把“文化魅力”细化到公司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

(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全面推广安全文化

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抓手,为员工搭建身心健康平台,创造健康安全的氛围。充分利用各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栏、知识竞赛等手段,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岗位通晓,人人皆知。”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平台,提升素质,努力打造学习文化

坚持“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核心理念,努力打造学习文化,搭建一个员工素质提升的平台,在检测公司这样靠技术吃饭的专业公司里,营造出员工善于学习,注重钻研的文化氛围。通过搭建“培训平台”,搭建学习平台、练兵平台,提高员工业务技能。

(三)认真干事,干净做人,大力弘扬廉洁文化

抓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抓廉洁文化进部室、班组,抓廉洁文化进家庭,全方位、各方面宣传贯彻廉洁文化,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干事、干净”的廉洁理念。

(四)真诚服务,共谋发展,质量信誉铸就诚信文化

提出了“质量即人品,诚信是生命”的理念,对职工讲诚信,对客户讲诚信,提升诚信文化塑造,以诚信缔造品牌,以诚信创造价值,以诚信获得市场和客户的尊重。

(五)注重生活,家和人和,真情融入关爱文化

开展“员工的舒心就是家人的舒心、员工的快乐就是家人的快乐、员工的健康就是家人的健康”等系列活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为企业员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员工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检测公司的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以其先进性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精品工程层出不穷。本着“建精品工程、树诚信品牌”的信念,检测公司开展的各类工程项目均以精湛的技术、优化的方案、最低的成本、满意的结果征服了业主,企业声誉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扫描赣州市南康区东山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报告

通讯员 雷杰能    本报记者 甘甜

在东山中心小学的文化墙上,一个红色的大字——“家”格外引人注目,全校教师的标准照被巧妙地贴在“家”字的每一个笔画里,这种独特的创意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东山中心小学是一所新学校,创办于2017年,坐落在南康区的新城区,校园建筑堪称一流,生源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全校90余名教师也是混合而成:从附近的赞贤小学划拨过来一批,面向全区农村学校公选一批,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南康区的家具市场享誉全国,外来人口多,东山中心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校情决定了学校必须做好融合工作。校长张飞介绍说:“学校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为抓手,让教师都找到‘家’的归宿,从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提升学校的发展。”

非典型“大讲堂”

为了能够在讲堂上完美展示自己,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穿上了事前特意新卖的西装,还去理发店做了一个头发造型,让同事们感到惊讶。每周五下午开讲的“东山大讲堂”,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教师心目中的精神高地。教师们都很期待上讲堂,讲述自己,分享经验,分享成长,分享兴趣。

你有什么看家的本事,都可以拿出来在“东山大讲堂”上溜溜,让大家瞧一瞧。一位湖南籍的女教师擅长做臭豆腐,就在讲堂上教大家怎么做臭豆腐,并把自己做好的臭豆腐分给大家吃;而另一位教师,在讲堂上秀了家乡安远县的美食;还有的教师把做好的牙签牛肉、米果带来让大家品尝。在大讲堂上,有的教师与大家分享育儿经验;有的教师与大家畅谈观看《红海行动》等影片的体会;有的回忆第一次当老师的情景;有一位导游专业毕业的女教师则介绍旅游方面的知识。老师们说:“通过大讲堂,发现了别人身上平常很难发现的闪光点,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新入职的康朝萍老师是一位畲族姑娘,畲族人爱跳的竹竿舞她跳得非常好,于是就在讲堂上讲竹竿舞,让领导和同事们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自她在大讲堂展露了跳竹竿舞的才华之后,学校决定让她牵头主持“全区大课间展示比赛”的参赛工作。参赛时,学校代表队最终夺得了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同事们的夸奖。

学校有一位教师,原来性格拘谨、沉默寡言,同事们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大讲堂让他得到了锻炼,变成了一个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人。

大讲堂缩短了教师之间的距离,有的年级还会自发地组织教师集体活动,或聚餐,或K歌,或包米果……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快乐地飘荡在教师的生活中。现在,“东山大讲堂”在南康区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模仿这个模式办起了类似的讲堂。

非常典型的“颁奖仪式”

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一年一度的东山中心小学“感动学校十大人物”颁奖仪式给教师们厚重的仪式感,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

“感动学校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每次推出20名候选人,分“师德榜”“先锋榜”“敬业榜”“精英榜”“勤奋榜”等类型。经过长达几个月时间推介宣传,最终确定10名当选者,另外10人获提名奖。学校组织人员为每一位当选人物写好颁奖词,每一位当选者要发表获选感言,营造了“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的氛围。

周丽娟老师的颁奖词:“导游专业出身的她,原本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将‘纵情山水’,穿梭在各大风景名胜之中。然而,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相遇的那一刻,她确信教师这份职业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刘燕老师的颁奖词:“一个中文专业毕业的老师,却可以把英语课上得如此专业,而且教学成绩还特别突出,凭借的正是她那股勤教学、苦钻研的精神。”

……

颁奖仪式气氛庄重,整个程序几乎和“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一样,区教育局领导出席并为当选人物颁奖,营造了“感动”的气氛,产生了很强的仪式感,有的教师被颁奖仪式感动得哭了。评选活动树立了教师榜样,引领教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了教师积极向上的力量。

非常的“东山记忆”

周丽娟老师用手指着庆祝第33个教师节的全校教师合影问大家:“你看出了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还没等大家回答,她又补充说,“看过无数的合影,形态各异,却是第一次见如此整齐划一,每一个人都笑得开心的,这是东山中心小学第一批教师的第一张集体合影,让人想到了积极、向上、团结、幸福、美好……”这张照片被评为学校2017年“感动学校十件大事”之一。学校评出的“感动学校的十件大事”并不高大尚,让教师绽放最美的笑容,给学校增添灵动的风景的照片也能够入选,并能够让教师产生向心力。

最是文化能致远。校长张飞十分注重走文化强校之路,推动学校“日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文化建设。他认为教师的集体记忆是一条纽带,可以凝聚人心,因此学校每一年都开展“感动学校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老师自主酝酿提名,梳理出一年以来学校发生的十件大事,并通过各种形式讨论,最后确定。老师梳理学校年度十件大事的过程,就是凝聚教师爱校爱岗力量的过程,也能够让教师留住美的记忆。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一流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整合图书馆员队伍,拓展图书馆文化教育业务,将促进高职院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图书馆;校园特色文化

1 引言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大文化在校园中的表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用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文化教育感染学生。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探索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把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一流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整合图书馆员队伍,拓展图书馆文化教育业务,培育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精神,形成高职院校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提高全校师生的素质能力,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文化人,从而加快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扭转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图书馆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1图书馆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要传播中心,师生吸收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正是通过优雅的文化环境,丰富的馆藏,优质的服务来营造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向思维空间,在知识的世界中遨游,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图书馆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2.1教育引导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其思想观念、心理状态还处于一种不稳定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校园文化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左右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判断、精神追求。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输入口,馆藏文化博采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基因,馆藏资源是经过精心挑选、长期积累的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文化沉淀,它体现了健康、向上、乐观的人生情趣、人生态度。图书馆文化反映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积蓄的文化“势能”,开展知识导航、文化导读、书刊评论、学术讲座等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受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主流思想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

3.2.2情感陶冶作用。图书馆的馆藏文化实质上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循环过程,是由客观文化到个体主观精神再到客观文化的转换过程,是把外在文化内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图书馆的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尚情操的熏陶具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特点。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于养成学生独立自主、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图书馆通过优雅的自然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现代化馆舍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献、人性化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和优良的服务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人们置身于图书馆,心灵感到了平静、纯洁、愉悦,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淋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3.2.3服务保障作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图书馆任务之一就是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向读者宣传、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些服务活动与育人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可以利用积累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多范围、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文献服务,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新、更全的服务,不断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 搞好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4.1 管理观念创新

4.1.1观念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活动的前提,并始终贯穿着创新全过程。首先, 要破除“封闭办馆”、“坐门等客”的思想, 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全体馆员还应树立强烈的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4.1.2事实创新。理念行,行为不至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从观念的创新到行为的实施,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创新不光是口头上的创新,而且要付诸实施的创新、行之有效的创新。

4.1.3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提高学习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大胆开拓创新,图书馆管理才有高度、有特色。

4.2 管理模式的创新

4.2.1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图书馆工作创新的关键。管理模式是指管理的组织形式,不同时代的图书馆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可采用聘用制,机构与个人之间是契约管理,各层次工作人员按职位说明书确定的职责,向社会公开招聘,按相应的职位薪酬签订合同,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完善,保持社会人的身份。

4.2.2 实施知识管理。现代图书馆馆藏载体趋于多样化,而且又正处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渡期。它包括信息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图书馆馆员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对图书馆馆员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知识服务最为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4.2.3 实施人文管理。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平安图书馆,就要实行人文关怀。把“为读者服务,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图书馆工作的各方面,使广大读者感受到人的亲切,“家”的温暖,书的可贵,环境的温馨。

4.3 组织结构的创新

4.3.1 组织结构是图书馆工作体系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了馆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以及各部门各成员的职责。

4.3.2 改革传统的组织体系。要精简机构、简化关系、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小图书馆组织结构规模,合并业务相近的功能。

4.3.3 网络化组织结构。以服务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主导,深入开发文献资源、开发用户,使图书馆各业务部门成为某一学科的文献信息服务研究机构,增强生产和提供该学科知识信息产品的能力。

我院图书馆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精心营造舒适愉悦的文化氛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和网络文献资源,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断拓展文献资源服务的方式和内容,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食品科学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在我院校园特色文化和良好学风建设方面,真正起到了文献资源高地的辐射和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波主编.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会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新西部.2011.21 136.152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大特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84-01

近年来,在浙江省地勘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大队党委按照要求,研究制定了为期三年的《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经过持续、全面、纵深的文化建设,大队特色文化品牌逐渐建成。

一、在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个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贵在有个性,与别的单位保持着差异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我队在个性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文化建设贵在组织领导,大队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及落实起着主导作用。大队以文化月为载体,固化活动机制。从2012年起将每年9月固化为“文化活动月”。文化月活动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条主线。

经过前几年我队开展的“和谐发展”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剖析讨论、总结梳理、建章立制、规划未来,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在碰撞中得到统一,力量得到凝聚,队伍建设有明显改善,一个风清气正的队伍正在形成。

从2010年至今,单位开展了以“创三优”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至今活动已持续开展多年,在活动中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指标,结合单位生产经营以及队伍建设实际,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将“创三优”考核内容、指标对应一定分值,实现了定性要求定量考核,经过考核、引导、激励,把考核分值与绩效工资挂钩,有效地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弘扬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大队在曾工作20余年并安葬有100余位地质先驱的老基地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建造“地质先驱纪念碑”,作为大队的传统教育基地。在建党89周年之际,组织职工代表60余人跋涉上千公里,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现在大队团委每年都要组织新进青年职工到传统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接受心灵的洗礼。

大队还着重构建了文化识别体系,制作了以“理念识别、形象识别、行为识别”为框架的文化手册(包含五大模块: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谐文化),提炼出大队价值观核心词“感恩、诚信、责任、创新”并制作图片解析展板和“核心词”宣传橱窗,每年围绕核心词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形象识别系统确定了大队职工自行设计编撰的队徽、队旗、队歌,并广泛运用于大队形象载体、宣传载体、辐射载体;行为识别系统确定以制度文化、形为文化、和谐文化为主要内容。梳理、修订及新立大队各项制度165项,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制作印发《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并以本单位职工为模特拍摄制作员工文明行为展板在办公大楼展示,提高全体职工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大队门户网站、队刊等载体宣传大队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进行典型引导,有效地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

二、在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彰显人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基点是尊重人性,先进的企业文化之人性魅力,在于营造尊重人的工作环境,追求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企业文化首先是共识,其次是共鸣,最后是共振。文化就是让大家认识上一致、行动上一致。我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本文来自:博锐)彰显人性文化,大大增强了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单位的凝聚力大为提升。

对于离退休老同志,大队首先是建立了《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工作制度》,把离退办由机关直接设置到职工生活小区就近为离退休职工服务,在离退休党总支下分设四个党支部。对离退休人员,大队领导坚持每年对驻湖州的500余户人家逐一上门慰问一次,远赴千里到江西看望异地分流的离退休人员。先后筹资上千余万元将离退休职工医保纳入湖州市公务员的医疗保险统筹体系、兑现住房补贴,逐年增加福利费;在情感的融通上,坚持“五必到”(离退休人员生日、生病住院、丧事、家中出事、思想发现问题必到);建设了老年活动室,开展“职工生日送温馨――登门祝寿”和“年年体检――健康伴你行”活动,成立摄影、门球、腰鼓和声乐等兴趣小组,同时广泛开展猜迷、投球等老同志们力所能及的活动,创办《地勘老年之友》杂志,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极大地调动了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积极性。

对困难人员,我队形成了职能全面、覆盖面广、持续性强的帮扶体系,单位设立了扶贫帮困基金,制定《扶贫帮困基金管理办法》,健全工作网络,将帮困基金覆盖到各类困难人员,出现一个,帮扶一个,每年都要发放扶贫帮困款近50万元;各党支部还结对党支部内的困难人员进行帮扶;同时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纳入了地方政府帮扶平台,保障了扶贫帮困工作的制度化、社会化、长效化和实效性,让困难职工同享发展的成果。

对待岗人员,大队的做法是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首先设立待岗人员创业帮扶基金,制定出台了《待岗人员创业帮扶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待岗职工中评选创业之星,同时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生存技能。

对在职职工,单位每年用于职工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费用都在100万元以上,定期开办各类讲座举办各类培训,与湖州市委党校、名仕学院合作举办中层干部素质提升班;建设了职工食堂,设立健身活动室,兴办了职工书屋,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还在职工中开展发展之星、职工之星、青年之星、工人先锋号等的评选,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在持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抓好常态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大队根据工作实际和一线职工长期远离城市、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的特点,以职工的需求入手,融入时事任务,努力抓好全员的“创建文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项目部的“工地文化”和机关的“走廊文化”与“网络文化”、团员青年的“主题文化”。

我队为了让外界人了解地质人的精神风貌,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教育职工奉献社会、奉献大队,成立4支志愿者服务队,下社区、进学校、上街道开展地学知识科普、地质灾害治理等服务,受到地方政府和服务对象的肯定和好评。

在结合时事教育中,大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总部署,主动发挥地质工作技术、资质优势,积极投身服务于我省“五水共治”工作中,有力地推动大队经济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为建设“两美”浙江、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促进大队转型升级做出了前瞻性思考,使职工明白“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将“两美”浙江与队强民富的愿景有机结合,引导职工以“两美”浙江建设为己任,深入找寻参与“两美”浙江建设的切入点,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在项目部,大队力求外在形象的统一和内在精神的协调。每个项目部统一使用单位标志,统一悬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规章制度、文明道德规范等宣传图片、宣传标语。

在单位的食堂和机关的走廊和电梯间,随处可见经过精心挑选统一制作的名人格言、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宣传图案,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择善而从。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刘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5SJD655),主持人:魏银霞;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研究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编号:FYJY/2014/19),主持人:刘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46-03

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DNA,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性格”和命运。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实训教学设备、校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更要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提升内涵品质,从而真正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和文化建设的模范。

一、特色文化建设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性

(一)能否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制定适合自身文化的发展战略决定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不要认为文化虚无飘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1]在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树立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文化管理的教育理念,以文化的方式培养人、教育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统领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能否营造和创设突显人文关怀和职业特色的文化软环境关乎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相对于示范性高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服务设施等静态的物质环境而言,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及学校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动态的软环境或者说精神环境更能从深层次上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真正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高职院校精神的真谛

无论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时代精神的融合,无论是自身文化的创新,还是企业文化的借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凝炼着、诠释着和践行着高职精神。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不断积淀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和反思,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性,真正发挥文化引领的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阐释高职精神的真谛。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缺失

高等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一词中的应有之义。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认为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因素,从而无形当中忽略了高等性特征。其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历史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和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不无关系。但是,正如杜威所说,“职业教育”并不是营业教育(trade education),不是专门做行业的教育,做专门行业的教育是机械的,用不着心思和高深的学问,只希望养成本行的专业技能就算了。[2]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排除外在干扰,打破惯性思维,走出认识误区,高瞻远瞩地规划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区域精神、传统精神融会贯通,渗透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去,在探索和尝试中孕育、培养和弘扬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文化的碰撞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即使作为佼佼者的示范性院校也倍感压力。一是市场经济时代下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发展问题。当我们一谈到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等内容,所以外在文化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经济时代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学校历史发展中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和革新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简单移植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也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现成经验,更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摈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打破落后的机制和体制,激发全校上下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的热情。三是如何把示范性高职校建设经验与积累转化成学校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动力的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艰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有了深刻的教训。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继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矛盾

为了促进学校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行为,加强学校的制度管理十分必要。然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改革力度比较大,制度革新比较快,学校要求比较高,工作强度比较大,教职工会产生一些不适甚至是抱怨。因而,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依靠管理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兼顾教职工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制度管理既不能太严苛,又不能形同虚设、软弱无力。然而,怎样使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恰到好处,恐怕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探索和尝试。无论如何,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所学校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关键是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反馈不要混入“看关系、走人情”等人为因素,而要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包括制度出台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公正合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制度架构的人性化等,从而真正进入到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沟通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的失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技术技能教育理应首当其冲,但是如果仅此而已,则自然而然使高职院校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毫无二致。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除了继续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外,更应该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上费心思、花心血。然而,大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职业规划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公共课和校园文化活动层面,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仍然很浓厚。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塑造杰出的学校精神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作为对学校成员的期待、要求和规范,它激励、维系和约束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3]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学校最根本、最持久、有深远影响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是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言行举止和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满怀着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虔敬心和责任感,唤醒、提炼和重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要动员全体师生梳理、解析和挖掘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凝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和融汇贯通,形成、阐述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三要通过教学管理、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中去,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逐渐领会、感悟、体验以及弘扬和发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职业人,使其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广泛的文化知识、高尚的职业操守。一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修养,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研能力,才能担当起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推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学校科学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通过理念创新、制度改革、环境优化等途径为师生的成长和进步开辟道路。三是高职院校利用与普通高校、企业、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开展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在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和崭露头角的机会。

(三)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为了维护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全面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然而如何保证制度制定更科学、规范和合情理,如何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如何加强制度问责机制建设都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更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与长远发展。一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水平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全面梳理和重新整合新旧制度,构建科学、统一和完整的制度体系。二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吸收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逐步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文化管理的转变,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本化。三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考核和监督,建立师生及第三方评价和反馈机制。

(四)加强礼仪建设,促进学校文化的习俗化

毫无疑问,礼仪文化建设对学校形象和师生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全国上下积极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注重礼仪养成、营造文明环境、开展评比表彰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素质、规范品行的通识礼仪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其中包括购物礼仪、进餐礼仪、住宿礼仪、乘车礼仪等公共场所礼仪教育,教师礼仪、学生礼仪、服饰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礼仪、开学礼仪、毕业礼仪、校庆礼仪等学校礼仪教育,以及求职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等的训练。一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宣讲和传播活动,普及礼仪知识。二要在实践教学、文化活动、学校管理中加强师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礼仪训练和评比。三要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的重大庆典、校园的文化活动习俗化、品牌化,营造重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五)改善物化环境,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一是把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与景观布局、楼宇设计紧密结合,突显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二是充分发挥专业院系师生的聪明才智,打造彰显职业文化氛围的工作室、宣传栏和实习实训基地。三是有效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等传播工具和图书馆、演播厅、思想论坛、各种沙龙等开展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联系、丰富多彩的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日常活动中去,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真正成为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彭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06(3):16.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本文对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型高校应以地方特色为本,以服务学生、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搭建校园与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让地方技能型高校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能更好地融会贯通,提升技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本文重点从校园文化的氛围建设、制度保障、行为落地等环节探讨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思路,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为例讨论了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校园学习的重要课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地方高校发展迅速,地方技能型高校的发展也是异军突起,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学校以技能为根本,侧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各学校之间以学生就业率为唯一衡量办学优良的标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技能型高校教育质量,众多学生出现职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2015年9月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76%的问卷显示大学期间校园文化形式单一,未能有效促进职业发展指导,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愿参加校园活动,4%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活动不感兴趣。

一、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严重缺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底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地方技能型高效多数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院办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严重忽略了校园文化底蕴建设,大学数地方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力度、深度,体系均未能达到新时期社会需要,加之人文精神不彰,文化氛围不浓等等,着眼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服务地方特色技能型高校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众多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严重缺乏精神支撑。

2.特色校园建设的体系不健全,指导思想不明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数地方技能型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从文化层面支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企业新要求,更多的学校只是单纯地通过简单的校园社团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地方特色校园文化,这种无系统和体制的文化建设,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的发展动力,更谈不上特色文化内涵。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支撑

制度是保障一切行为准则的根本,大学校园文化若缺乏制度支撑,极易导致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近年来高校依然存在,学术精神不严谨,急于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了大学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追求,忽略了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4.物质资金方面投入力度不足

地方技能型高校的新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资金力量的投入,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教育方面,投入资金力度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当地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思路

1.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1)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思想建设内涵。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校园文化发展观,对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地方技能型高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更应保持大学应有的精神文化风貌。追求真理,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以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来积淀技能型高校的大学精神内涵,逐步营造正义感、公正、公平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大学精神内涵,发挥自由学术文化特长。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只有学校从上至下真正意义上重视地方技能型高校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来促进当地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底蕴。具备高尚的学术精神和崇德尚能的校园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学校各项文化建设,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可适时推动地方技能型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只有真正一线教育工作者能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倡导自由、民主、独立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从文化底蕴发展到实际教育落地转型,有效提升地方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

(2)立足地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指引,建设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地方技能型高校需要找准定位,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方案,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根据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地方高校在构建特色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相融合,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的根基,只有在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凝炼出的特色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技能型高校,其定位是:立足滁州。技能型高校教育水平,即彰显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文化、辐射全省,以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努力建设一所高技能、应用型的地方性大学。因此,学校应当立足根本,以高度重视滁州地区文化为基点,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从学校近些年来的发展历史、地域环境、师资力量等因素去充实、丰富和提练其特色校园文化,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环境力量来看待,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提升其思想境界,完善和修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3)立足地域文化特征,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技能型高校的发展,同时随着学校毕业生不断走上工作岗位,为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进而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奋发图强、艰苦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在校的每一届学生,从而培育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精髓慢慢融入地方技能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彰显其独特的特色。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制度文化建设是地方技能型大学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有一个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来支撑。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的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倡导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强化学术管理力量,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规范学校行政管理行为,抑制行政权力膨胀,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资产配置制度。最大限度地协调相关教育资源,努力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是文化的根本,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形成地方技能型特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至关重要,能有效保证大学文化氛围,在其特定的情形下生活与学习,更加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土壤

就一所地方技能型高校而言,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地方文化特点,且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培育技能型大学精神尤为重要。地方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相结合,是一所技能型高校办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也反映技能型高校教育风格、教育水平、学风、校风建设,每年新生到校后学校社团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大的软文化支持力度,对刚来学院的新生思想和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均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高校各种社团活跃的蓬勃发展,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团建设一直处上升态势,从领导到辅导员都将学校软文化、社团建设列为学院重要建设工作,每年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要求,新的社团不断成立,主要有兴趣类、科技类、公益类及文化类四大类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社团通过不断发展,已打造出地方特色品牌文化,深深扎根于学院的每一位学生心中,如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荣获佳绩,大学生建模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等。尤其是近年来结合地方就业和创业环境,大学校园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潮,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也涌现了一批较优秀的青年创业者,2014年一名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年营业额已过百万,带动一批本校学生的就业。还有校志愿者协会坚持“发展自我,帮助他人”的根本理念,已建成了一支百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年慰问当地孤寡老人。

4.加强大学物质文化投入,助力特色校园文化快速成长

校园环境是地方技能型高校的重要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陶冶情操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被喻为催化剂,能对学生的内化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不良的文化信息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已有的环境基础上认真规划,逐步投入,打造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下,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实验室设备丰富。目前需要加大学院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加强宣传力度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学生宿舍教育的宣传媒介的投入有助于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社团审批和淘汰机制,让学院的社团和文化能及时得到更新,保持与时俱进。总之,地方技能型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是综合的传承体,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对技能型高校发挥优势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丁彦,周清明.内涵、困境与实现途径: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32-35.

[2]方向昭.地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语发展思路———以莆田学院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0,(17):97—100.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今天的现场会是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明确任务,研究对策,增强信心,按照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刚才,我们参观了漆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和板桥中学等6所学校在标准化校园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漆园中心小学教师办公室、教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心小学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中学的特色化校园管理,板桥中学的温馨人生追求提示语创意等等,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校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很有代表性。他们想的很深入,动作也比较快。通过观摩参观,让我亲身感受到同志们为振兴教育、提升“学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与决心。同样,我们还有一些没有观摩到的类似学校。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互相学习借鉴,再创更好成绩。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参与

由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推陈出新、追求创造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谋划,争取早动手,早出成效。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各位校长要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建设工作,坚定做好特色建设工作的信心。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校长和个别骨干教师,必须有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否则的话,很难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特色,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各学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千方百计解决好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走出去,选派个别骨干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养,再利用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也可以请进来,从社会或其它学校聘请高水平教师参与本学校的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更新观念,营造特色氛围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显著性标志,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一成不变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实践的园地。如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张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摆放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区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和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热闹非凡、加油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已加入到运动队伍之中。同时还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

三、规范管理,构建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目标的必要保障。“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各校要围绕学校办学宗旨,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为目的,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使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建立“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局面,引导师生把创建工作作为各自的大事,形成导向机制;要组织开展有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氛围浓厚、特色凸现,特别是要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活动机制;要建立特色文化建设、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创建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激励机制。

四、深化改革,优化师资

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创办标准化和特色文化氛围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县教育局提出“学生人人有特长、教师个个有特技、学校校校有特色”的目标要求,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各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合理定位,找准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适合自已实际的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优势,使学校成为“标准+特色”学校,学生成为“合格+特长”学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五、突出“三风”,求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