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箱养殖论文

网箱养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箱养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网箱养殖;水库水质;相互关系;建议

论文 摘要 我国水库资源非常丰富,水库网箱养殖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发展无序、管理滞后、水质恶化等问题。研究了网箱养殖与水库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保持水库水域生态良性平衡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水库8 900余座,总水面超过200万公顷,占淡水总水面的11.5%,其中可养鱼的水面估计超过180万公顷,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32%。水库是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区域,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适合大水面的渔业方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特点,水库网箱养殖能够最经济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水库资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网箱养殖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养殖残饵、排泄物、渔药、死鱼、生活废物等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系统,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们对广西的水库网箱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水库网箱养殖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

1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水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箱养鱼后将会打破原来的系统平衡,对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在增加鱼群体总量的同时,还大量投入饵料;对非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增加了滤食性鱼群体总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因水库自身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积极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极抑制的作用。我们对广西龙滩水库网箱养鱼调研表明,至2008年初库区内共有网箱约3万箱,其中95%以上是放养滤食性鱼类,利用水库丰富的浮游生物进行养殖(俗称为生态养殖),放养吃食性鱼类仅600箱左右,年产鱼量约2万吨。2008年3月在水库上游2 000m和3 000m处曾对水样进行抽检,结果COD浓度为10mg/L、总P浓度为0.11mg/L、总N浓度为2.1mg/L、石油类为0.02L/L、高锰酸盐为2.4 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类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严重污染问题,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3类水质标准。但受库区移民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的驱动,库区的网箱养殖将迅猛发展,3~4年内库区的浮游生物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那时养殖模式势必转为人工投料养殖。据刘潇波[1]研究认为,每投喂1t饲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现有网箱规模,每年将有2 000t的残饵进入库区水体,龙滩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孟红明等[2]曾对我国主要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认为水库水质总体状况堪忧,被评价的135座水库中贫营养型水库38座、中营养型水库40座、富营养型水库57座,分别占调查水库总库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水体富营养化将日趋严重。

2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溶氧量(DO)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DO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库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库水体DO含量受到2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类丰富的水体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好氧和复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部分散失在水体中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另外,网箱养殖的鱼类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网箱区水体中的DO通常低于无网箱区。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可造成鱼类浮头、死亡。水库水体中DO的数0,除了跟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底层水中一般DO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水体中的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箱养殖可使这一现象加剧。水质良好的水体DO量应维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测,其DO分别为7.04 mg/L、 4.16mg/L 和3.84mg/L,显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断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这是由于人类的网箱养殖活动造成的。

3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生化需氧量(BOD)的影响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消耗水中DO的量,称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阶段是氨进一步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化过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水产养殖中通常采用20℃条件下经5d培养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水库网箱养殖产生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容易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较高的水库有机物分解的较好,鱼类的发病率较低。一般认为BOD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据刘顺科等[3]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网箱养殖使水库水体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

4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各种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只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质的需氧量的总和。COD 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COD的影响与BOD相类似,其使水库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

5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pH值的影响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是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网箱养殖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网箱养殖而言,pH值7.5~8.0的微碱性条件是较为理想的酸碱度。通常由于水库的水体较大,为天然的缓冲系统,因而其pH值变化幅度较其他参数小。水库的pH值变化主要与工业污染、酸雨(广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温、空气中CO2分压的变化和底质中有机碎屑的腐解有关,正常的网箱养殖对pH值的影响不大,但在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盐酸等)、大量死鱼或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情况下,养殖区的pH值会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检,三断面pH值无明显差异。

6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态氮,TN通常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水体中的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各项水质指标中,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诱因。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TN、TP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剧,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超过0.01 mg/L时,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TP分别是非养殖区的1.25倍和1.67倍[4],网箱区水层中总TP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积的结果,这在有跃温层的水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区环保部门对施行网箱养殖的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的检测结果是:水库水体为Ⅳ类水质,但是TN和TP超标、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在龙滩水库的不投饵网箱养殖,主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对网箱区及上下游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不投饵网箱养殖能改善水体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对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7讨论与分析

2006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我国主要水库中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III类标准;6.4%为劣V类,污染严重,水体功能基本丧失。其中中南、华东地区水库水质状况较好,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说明我国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水质状况恶化有多种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由水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正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水库网箱养殖是内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投饵、排泄等原因造成水体中TP、TN增加,DO量减少,COD、BOD升高,而对水体的pH值、水温等影响不大。

8建议

(1)积极开展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水库不同的水质类型,建立相应的负载力模型,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区域。

(2)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养殖带来富营养化和污染,保证水库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平衡状态。目前,我国水库中真正监测水质状况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库有监测,但数据是不公开的,要遏制水库水质的恶化,必须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养殖。选择合理的养殖品种,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搭配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注重饵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预防意识,严禁使用违禁渔药。

(4)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自觉树立“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

9参考文献

[1] 刘潇波,高殿森.浅析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6):50-51.

[2] 孟红明,张振克.我国主要水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33-136.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

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3篇

“竞争情报”一词,源自英文的“CompetitiveIntelligence”,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美国首先成立了专门促进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SCIP(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它标志着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竞争情报。马费成和查先进老师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将竞争情报概述为:“竞争情报研究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工作,主要从事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知或未来信息的预测。与一般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相比,竞争情报不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回答,竞争情报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帮助组织建立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优势,并在必要时自动向组织发出预警信号”。[1]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将您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利用竞争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2]

(一)为企业风险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阅读早期信号就可以利用所剩时间预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威胁。

(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即市场环境动向、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信息。[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瞬息万变,而市场信息是分散和无序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需要情报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是竞争情报。在技术立项论证阶段,竞争情报服务通过查新和专利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搜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洞察技术前沿,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产品的营销阶段,竞争情报能通过市场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特点,以便使企业制定更切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具体措施

新区成立,机遇和挑战并存,舟山群岛新区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健康发展?这也是新区图书馆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舟山企业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比如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特色产业优势。舟山一直以来围绕“海”字做文章,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1436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3.7%,增速高出全部工业2.5个百分点。[5]舟山企业也面临若干劣势。由于地处偏隅,信息闭塞,因此企业竞争意识相对不足。大桥时代到来,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保税区的批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挂牌,由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势必引起企业间更大竞争。同时,舟山传统产业与宁波、象山等同种企业间也并存竞争。要想实现发展的稳步提高还需要借助外在推手,那就是情报。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资源建设入手,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涉海类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基础,而特色资源更是开展情报服务的生存之本。每所高校图书馆都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采集富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加工,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的优势资源。为适应舟山市特色企业的咨询需求,本馆自建中国海洋生物数据库,并刚刚完成《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分别建立论文库、专家成果库、视频库等资源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以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报纸等文献为主导,兼收图像、音频、视频等声像型文献。本次海洋特色专题数据库目标数据量建设在5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的建设宗旨是为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等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同时,海院图书馆继续丰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馆藏资源,文献收集特别注重舟山本地和浙江本省相关海洋文献的馆藏工作,主要收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文献、海洋经济文献、海洋组织文献和海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文献。文献来源主要有本馆文献挑选、特色资料购买、网络资源组织、走访索取等几种途径。

(二)从专利分析入手,为企业提供技术预警和创新服务专利分析法是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一,专利文献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信息源;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应用某项新的技术之前,必须开展详细的专利文献调研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论证。即使在完成了新产品和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之后,也还要利用专业文献进行必要的跟踪服务。第二,专利文献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监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活动,可以适时阻止对手专利申请成功,或抢先于对手申请同类专利;第三,通过对竞争对手企业专利的分析,还可以加强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第四,专利情报可以作为“预警”系统。企业通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个别的、零碎的专利情报进行加工组合分析,可以得到技术、经济的“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剩余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产生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竞争情报。目前,舟山造船龙头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着手针对“新区时代”修订自己的发展规划。集团除了继续在整船制造上保持优势以外,还在努力发展船舶配件的生产研发,改变精密配件仪器需要进口的劣势,但是专利的查询和解读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浙江海洋学院在渔业、船舶等专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如有必要,图书馆可以在企业和专业教师之间架起桥梁,针对企业需要开展新产品的专利情报跟踪和分析服务。[6]

(三)从科技查新入手,为企业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7]因此在进行科研立项和技术引进等工作时,科技查新至关重要。科技查新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技成果奖励;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专利申请;技术咨询(指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新产品开发、专题调研等)。科技查新服务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能为地方企业相关课题的立项、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等提供竞争情报服务。2010年1月宁波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浙江海洋学院分站建立,具有工学及农学类查新资格。经查,目前舟山有舟山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两家可提供专业的查新、信息检索、科技咨询、定题跟踪检索和产品市场分析等服务。[8]

(四)从校内科研入手,为学校成果转化充当中介高校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转化渠道不畅。浙江海洋学院科技成果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截至2011年4月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主持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专项、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9]具体科研成果主要有大型名贵野生海水鱼类筛选及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鲡鲷海水深化网箱养殖技术、大黄鱼规模养殖技术、石鲷繁育及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养殖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这些科研项目没有进行集中管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完全有能力、有义务和相关部门配合,把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并推荐给相关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具有相当作用,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是双赢工作。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4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宗淡水鱼类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水平。195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成功实现池养鲢、鳙的自然繁殖,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单纯依赖捕捞的历史,开创了淡水养鱼新纪元。上世纪80年代后,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作为剂,使淡水鱼类的繁殖技术逐步趋于完善。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超过2000多亿尾,比1957年(捕捞鱼苗最高纪录)的234亿尾提高近10倍,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后,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鱼类苗种90%来自人工繁殖。2012年,我国淡水鱼苗产量已经达到11181亿尾。人工繁殖种苗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了淡水鱼类养殖业发展。

2012年,我国的渔业科研机构数为110个,共有从业人员6939人,科技活动人员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动收入有15.76亿元,平均每个机构143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为22.7万元。2012年发表科技论文2335篇、著作52种,授权专利301件,平均每个科技人员人均科技论文0.47篇。完整的水产教育、科研、推广机构体系的建立,使科技对水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池塘大面积综合高产养鱼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大水面“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和资源增殖、施肥综合配套养鱼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确立,以及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水产养殖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56.7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5%,养殖产量1866.4万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70.6%,产出效率远高于其他生产方式。

而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代表的养殖装备科技成果的应用,则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池塘养殖密度。颗粒饲料机、膨化饲料机、投饲机的研发成功也保证了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养殖集约化程度与经济效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较快,部分城市郊区和商品鱼基地的池塘养殖生产中,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发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间,我国水产品因病害致损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渔药产业发展,我国渔用药物产值从24579.17万元增加到109824.38万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长率34.9%,渔药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当中的比例从0.04%提高到0.11%,其在渔业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从0.19%提高到0.43%。近年来,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药物研发、致病机理和防控路径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对健康养殖氛围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冰温和微冻保鲜、速冻加工、鱼糜生物加工、低温快速腌制、糟醉、低强度杀菌和鱼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术的推进应用使得大宗淡水鱼加工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助推了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

总体上,科技进步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测算,1990年-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60.87%,表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

科技基础薄弱,技术瓶颈问题突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进入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其高效健康发展将有赖于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整个产业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

鱼类育种水平不高

种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大宗淡水鱼产业的良种化水平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BLUP法育种方面仍存在滞后。由于育种理论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国在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机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状的现代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这主要体现在:基因育种进展较慢,在新的基因启动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滞后,难与国外大规模的模式生物鱼类的研究相比。在鱼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和基因打靶实现转基因定点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大宗淡水鱼类良种培育中尚属起步。过去受计算工具限制,在育种上有很大实用价值的BLUP法的应用较之国外晚了20年。

养殖设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类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集约化、工程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我国小规模、大分散的池塘养殖特点决定了现有养殖条件与养殖设施向着工程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首先,我国养殖池塘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积问题普遍,水污染问题突出,养殖户主要靠换水、机械增氧和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好水才能养好鱼。在水质状况不佳的状态下,养殖鱼类会出现应激状态,造成病害多发,药残控制和品质管理困难,也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

其次,传统养殖池塘规模小,池塘布局仅有提供鱼类生长的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不具备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质检测等功能。总体上看,我国养殖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养殖环境生态化调控手段不足。

第三,对资源消耗型的水产养殖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养殖户普遍使用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但在饲喂、摄食等环节的精准化程度低,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产养殖用水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冲突将日益加重,水产养殖水质性缺水的局面会逐渐加重,目前水体处理技术缺乏实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规模水产养殖用水难题的技术尚未攻克。针对养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进技术还基本处于空白,针对池塘底质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面临挑战巨大

随着气候和水体环境变化和养殖模式的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淡水鱼类各类病害呈多发态势,新问题和新特征不断出现,病害成为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与日趋严峻的病害防控形势相比,我国在疫病预防、检测、渔药科技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础

目前,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养殖户。长期、大量用药,也导致病原产生抗药性,加大了防治难度。一些未曾报道过的病原近年来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如锦鲤疱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观赏鱼锦鲤,近几年在北方鲤鱼主养区爆发该疾病;鲤疱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鱼,近几年在我国中东部鲫鱼主养区肆虐。对这些新生疾病的机理和传播途径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础,因而在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这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产、学、研各部门应协力攻关,及时防控。

2.疫苗、绿色渔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

为保证水环境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是要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疫苗和高效绿色渔药的需求会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鱼适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鱼上,主要包括细菌、烂鳃和肠炎三联灭活疫苗及草鱼出血病减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鱼则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难度大、耗时长,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续支持。其次,我国高效、绿色渔药的研制进展缓慢,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也尚无一例成功获得产品批文与生产许可。渔用化学药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产品系列,专用型渔药研发不足,杀虫剂研发生产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耐药性问题。中草药研究薄弱。总的来说,这与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着直接关联,但也需要整个产业从养殖方式上进行彻底反思。

3.药理学、药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渔药缺乏严格而全面的毒理学数据等,用药规范等方面资料缺乏,养殖领域滥用药物情况严重。对渔药残留控制的基础科学研究、药物残留标准制定、检测方法等重视不够。

饲料营养开发不足

水产饲料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原料紧张、原料价格高涨的问题,降低饲料成本和确保饲料质量是水产科技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与渔药和疫苗研究领域的情况类似,在饲料营养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滞后的问题。大宗淡水鱼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营养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饲料加5535艺等基础数据,水产动物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不同淡水鱼类代谢、生长等分子调控机制和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饲料配方与投喂技术的研发都比较缺乏。

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解决饲料成本高和废物排放问题的关键性技术。日本、挪威、美国等国的养殖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在1.0-1.3之间,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由于我国对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技术盲点多,使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据产业经济研究室调查,饲料业对提高饲料中蛋白含量、减少原料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等需求强烈。

加工技术仍显薄弱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明显提升。总体来看,在淡水鱼加工业方面,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淡水鱼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加工下脚料以低价提供给鱼粉和鱼油生产企业,其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灰分等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企业急需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副产物深加工产品。其次,劳动力节约型加工机械缺乏。目前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业希望通过开发鱼体分割设备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术和装备,解决鱼的剖杀、去鳞去腮去内脏、风干等工序的耗劳多、人工费用高的问题。第三,开发运输、贮藏中的常温保存和品质控制技术,减少存储费用,延长货架期。第四,开发淡水鱼糜加工新技术、开发调理加工产品。解决淡水鱼糜生产中耗水量大、废水量大,鱼糜凝胶强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冻变性、易凝胶劣化、保质期短等问题,开发骨肉高效分离技术、节水技术、淡水鱼糜抗冷冻变性技术、脱腥技术、胶凝技术、重组技术等加工技术;以淡水鱼糜为原料,开发耐贮藏、适合加热的方便鱼糜系列产品等。

科技体制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溢出效应明显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领域。在我国,水产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改革开放以来,水产科技体制经历多轮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轨,但体制不顺、激励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业存在的重大技术性瓶颈问题,在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间,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聘用岗位科学家25人,设立30个综合试验站150个示范县,以点带面,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类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体系运行6年,已经在新品种培育、新养殖模式构建和养殖设备研发、新渔药研发、鱼病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营养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开发加工系列产品和产业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及产业经济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毕竟产业技术体系并没有撼动原有体制,而更多的是在机制上做文章,理顺科技体制机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多头管理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构架庞大,从中央、省级、地市级(甚至区县级)都有农业研究、教学和推广机构。此外,综合性研究院和大学有涉农研究,实力较强的涉农企业研发力量也在壮大。从管理部门来看,至少有十多个部委有涉农科技投入。

多头管理而又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容易造成多头申报、一题多报,导致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有限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项目化”则带来了科研行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连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科技人员预期差,只得跟着经费和项目转,甚至导致科研积累的丧失。整体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广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除了将一部分特殊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机构外,一般尽可能着力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家注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体化机构体系、将科研教学活动下沉的方式,将不同职能统一到一个体系之中。在美国,大学的渔业学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术推广任务,这些研究所构成了美国渔业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将研发成果直接与基层的生产对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单纯是推广,而是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农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方法,加强了教育、科研、推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到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从运行机制来看,我国科技体系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特征,由政府组织开展工作,每一级组织围绕同级政府的工作开展有关业务活动。这种体制带来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脱离生产实际。农业科技机构的业务活动依据政府指令进行,科技资源相应采取行政化配置方式。科技人员缺乏深入生产第一线和转化成果的动力,科技机构很少考察解决渔业生产实际问题。由于很少与生产直接发生联系,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忽视,不仅造成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偏差,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也不尽合理。二是三个体系割裂。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体化支撑力量。三是造成科研项目垄断。科技资源分配“苦乐不均”,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难,基层科研单位经费极度缺乏。四是研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重学术,轻实践,重获奖,轻应用,科技成果多,但有效供给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大量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的工作,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体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渔业新的增长点。海南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引导;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的海南休闲渔业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海南必须认清形势,由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规范地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又称娱乐渔业,是一种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等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的)密切联系,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休闲渔业将渔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对渔民的家居和渔船进行改造,让游客真正贴近渔民生活,享受一种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给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游客通过与渔民合作,体验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乐趣。在离城市较远的水库库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划艇、渔家乐等项目,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旅游、住宿、疗养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份和热带旅游度假胜地,休闲渔业发展空间广阔,必须在全面分析评估相关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制订相应对策,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一、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1 国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70-80年代,在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休闲渔业开始盛行、发达。目前,休闲渔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美国是世界上休闲渔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产值是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约有3520万16岁以上的钓客,在休闲渔业上花费达378亿美元。1996年,经济学家对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作了一次调查,推断美国每年休闲人口的消费产生的影响。调查显示,休闲渔业对全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为1084亿美元,为全国各地提供了120万个工作机会,占美国各部门总劳动力供给量的1%以上。休闲渔业创造了总计377亿美元的总消费,增加了24亿美元的州政府税收,约占全年州政府税收的1%。为联邦政府贡献了31亿美元的税收。约占联邦农业税收的1/3。

日本休闲渔业也很发达,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日本通过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渔村渔港环境,发展休闲渔业。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利用导游进行游钓的达111万人。从事游钓导游业者2.4万名。其中的90%是与渔业有关的兼业人员。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在近十年兴起,据2003年澳大利亚所做的全国休闲渔业和本土渔业的调查,参加垂钓活动的游钓者越来越多,花在钓鱼活动中的费用达18亿澳元。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一系列有关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

2 我国体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平方米。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东部及南部大陆海岸线长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约14200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辽阔;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成为鱼类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为734.2万平方公里,最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1878.3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具有重要渔业价值的经济鱼类有50多种,海洋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其中有许多最适合垂钓的肉食性鱼类,还有多种藻类及其它海底栖生物。

我国台湾地区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成功地使传统渔业转型。近十多年来由于台湾近海资源逐渐衰退,远洋渔业也日益受排挤,加上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使渔业发展面临各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台湾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从1998年起,台湾渔业局在基隆梧栖等6个渔港加大休闲设施投资,发展海陆休闲中心,促进渔民走向多元化经营。这种集生产、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渔港渔区,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动的改革”,使传统渔业成功转型。

与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地区休闲渔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休闲渔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各地起步时间不同,但大都以渔民和小集体自发投资建设为主。虽然休闲渔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部渔业局在2000年做出了“关于调整渔业生产结构”的部署,“与渔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要大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鼓励、引导发展休闲渔业”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渔业资源增殖与休闲渔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不少省市地区相继召开了专题会议,正在将休闲渔业发展纳入到政府工作中,这无疑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近些年,我国海洋休闲渔业迅猛发展,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统筹规划,管理混乱,在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投入资金匮乏,设施不配套,大规模休闲场所少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休闲渔业的良性发展,急需制定相应规划,培育市场和引导、扶持和规范产业发展。

二、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

1 优势(strengths)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海南1988年建省,授权管辖南海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共有岛、洲、礁、沙和滩600多个;全省海岸线总长192s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海南岛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8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公里。海南海洋环境状况保持良好,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保持健康水平,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各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能够满足其功能区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状况优良。

海南渔业作为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海洋渔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总产值快速增长,渔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水产品加工出口强劲增长。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量将近180万吨。在册登记的渔船1.5万多艘,渔民总数近10万人。渔业发展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和服务设施及专业人员,已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与渔业相关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配套的产业和服务不断发展完善,休闲渔业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2 劣势(weakness)

海南的休闲渔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是一项新兴产业,缺乏完善的市场管理和政策支持。海南休闲渔业基本上是从渔民、渔村起步,从业者大多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同时又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开发的后续力量不足。海南还缺乏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项目,比如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钓鱼比赛等,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优势还有待开发,形成品牌优势。再者,海岸带开发过度和珊瑚生态破坏与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呈退化趋势,影响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休闲渔业多分布在城郊或渔村,交通条件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游玩项目是渔民个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且呈分散布局,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休闲渔业中心区。目前仅在三亚和海口形成区域性的休闲渔业经营场所,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和竞争力。另外,用于经营的休闲渔船大多是用旧木质渔船改建而成,船只小、航速慢、安全性差。虽然有少量的游轮和游艇从事休闲渔业,市场化的运作还未成熟,配套的娱乐设施不多和项目开发程度较低,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和客源。

3 机遇(opportunity)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目前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大背景中,有法定假日114天,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社会支持条件系统正在建立。国外旅游行业调查统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其国内旅游将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就达到了1000美元,这预示着我国国内旅游已开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为休闲渔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市场。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吸引了国际高端游客,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迅猛。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22.1%;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增长21.2%。在海外游客中,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游客增长迅速,以英国为主的北欧旅游正在拓展,而这些海外游客主体都来自海洋休闲渔业发达国家,有着强劲的休闲渔业需求和消费潜力,将为海南发展休闲渔业提供强大动力和稳定客源。

2005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在产业发展方面,正式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和观赏渔业,努力挖掘休闲渔业文化,丰富休闲渔业内容,积极探索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组建休闲渔业船队,大力发展西、中、南沙群岛潜、刺、钓、围等休闲渔业。积极开发南海岛礁区观赏鱼资源,捕捞并养殖观赏鱼,培育观赏鱼市场,发展观赏鱼零售产业。”2008年5月26日。海南省政府正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其中,特别强调要突出热带海岛蓝色生态和绿色生态旅游的特色,开发海洋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和《计划》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必将促进休闲渔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4 挑战(threats)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渔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实施和北部湾划界后,大量渔民转产和渔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虽然休闲渔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部分上岸渔民的再就业问题,但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也存在盲目发展、一哄而上的情况,使得休闲渔业市场缺乏条理,整体质量不高,影响了其持续发展。

从国内休闲渔业发展来看,海南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统计资料,以观光、垂钓、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等以玩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2007年为山东渔民增收3亿多元,为10万多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到2010年,山东全省拟建成休闲渔业基地8000处,其中达到《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的基地100处,全省休闲渔业增加值争取达到60亿元,约占全省渔业增加值的6%。2003年4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省海事局联合下发了《广东省休闲渔业试点暂行办法》,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此外,辽宁、北京、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市结合自身特点,大力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三、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建议

1 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支持和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

依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尽快制订出台《海南省休闲渔业发展规划》。这样,可明确休闲渔业主管部门,制定严格可行的休闲渔业管理规范,从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扶持建立民间休闲渔业协会,通过从业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促进休闲渔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休闲垂钓赛事,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带动休闲渔业的发展。

2 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体闲渔业的资金和科技含量高,发展初期必须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吸纳转产渔民就业,解决转产渔民的民生问题。另外,一些发达国家休闲渔业都由高等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如美国政府设有庞大的管理和科研机构从事对鱼类资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并对休闲渔业的管理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这些工作主要由专业性的大学及有关咨询机构进行。因此,还要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长期的经济社会效益。

网箱养殖论文范文第6篇

1.1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现状。

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旅游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做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的研究。例如,山东师范大学李东成的《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1],作者侧重于探讨山东民俗旅游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陶思炎的《略论民俗旅游》侧重探讨民俗旅游的定义、分类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原则[2].王祥玉在《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我国民俗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又具体阐明了如何抓住重点开发地方性民俗旅游,最后阐述了开发民俗旅游的必要性[3].而广西师范大学彭谊的《民俗旅游开发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4].以上诸例充分说明民俗旅游正成为越来越热的研究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事业中来。本文是在综合介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2民俗及民俗旅游的界定。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开发利用独具特色、旅游功能强大的民俗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这已成为旅游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活动,是一种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旅游活动。同时它也以强调旅游活动的体验性而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区别,这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背景两方面的体验。民俗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5].

2、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2.1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山东省的民俗旅游资源传承性强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影响广泛、开发较早、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以山东文化为主体。山东文化又称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又包括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涌现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墨子、管仲、晏婴、孙子等贤哲圣人。他们是齐鲁文化的奠基人。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礼”为形式,以“天人合一”为目标,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其中孔子创始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爱国诗人辛弃疾、李清照,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等,既是齐鲁文化的继承人,也为丰富发展齐鲁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山东人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礼让待人、吃苦耐劳、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传统美德,其源盖出自齐鲁文化[6].

2.2民俗旅游类型多样。

民俗旅游以民俗生活空间角度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市井民俗游、水乡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环境类型;以产品性质为标准,将民俗旅游划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运动型等类型[2].根据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可以划分为民俗博物馆旅游、节庆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

3、山东省各种类型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省内推出了许多民俗旅游精品线路。例如,日照市王家皂民俗旅游度假村、淄博市周村民俗游、岱岳区下港乡马蹄峪民俗旅游村、济南市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章丘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区、莱芜王石门民俗村、滨州惠民县胡集书会、泰安市邱家店镇生态民俗旅游,日照市山海天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日照市董家滩旅游度假村、日照市吴家台民俗旅游度假村、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潍坊市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等。山东省民俗旅游主要分布在日照、淄博、泰安、济南等地。根据山东省的民俗旅游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山东的民俗旅游分类如下。

3.1民俗博物馆旅游。山东省在地方风俗集中而独特的地区,专门成立了民俗博物馆,供旅游者集中观赏。如安丘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岛民俗博物馆、淄博陶瓷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目前山东已有170多个民俗博物馆,数量多,种类全。

3.2节庆民俗旅游。山东的节日民俗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们对于旅游者都有着极高的观赏和品味价值。为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山东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等。此外,还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济南千佛山庙会、泰山庙会、淄博灯会、滨州胡集灯会等。其中济南千佛山庙会,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闪耀兴国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泰山庙会则是以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传教活动为主要内容。在岱庙一带还形成了许多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

3.3婚俗旅游。婚俗旅游一般有三种行式:一是参观婚俗博物馆等景点陈列的有关婚姻习俗的器物,二是观赏婚俗表演,三是参与婚俗活动。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独具特色,微山湖举办和表演水上人家婚礼。这些活动都极富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3.4渔家乐。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品味渔家生活风情。游客还可以参观渔民网箱养鱼和筏式养殖项目,观看并参与渔民舞龙、扭秧歌、吹渔家号子、尝渔家风味小吃等民俗活动。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推出了以“吃渔家饭,住渔家屋,干渔家活”为内容的民俗旅游。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荣成国际渔民节融文化、娱乐、经济为一体,以弘扬海文化为主题,以体验荣成渔家生活为基调,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为目的。荣成渔民节举办了耍龙、划船、海上灯会、文娱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演出了“渔鼓催春”、“群龙闹海”、“八仙过海”等海味十足的游艺节目,吸引了广大海内外游客[1].

3.5农家乐。参与“农家乐”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住农家炕,吃农家饭,做农家活,欣赏农家小戏,体察民风乡情,领略田园风光。“农家乐”在泰安、枣庄、临沂开展的比较好,其中泰安的埠阳庄开展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3.6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旅游。山东的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有济南的朱家峪、九顶塔民俗游乐园、潍坊的杨家埠、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地。这一类型的民俗旅游在山东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景区还不多,但是发展潜力很大。

4、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民俗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是目前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民俗旅游资源重开发不重保护,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和社会效益,有些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4.1市场调研少,产业化程度不深。民俗旅游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长官意识,忽视了民间节庆活动的自发性、群众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主办者、协办者和承办者往往都采取“拉郎配”的形式,不了解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6].

4.2忽视地方特色,创新内容不多。较长时间以来,许多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人文旅游资源改造建设相结合远远不够,一些主办者也很少考虑这一点,盲目模仿。民俗节庆活动相似化和庸俗化严重,某些景区(景点)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民族歌舞。缺乏创新,而且品牌意识不足,有些民俗节庆活动的时空布局不合理。以济南为例,春节黄金周期间,大明湖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趵突泉灯会相继登场。两大名胜都打民俗牌,一个有“乾隆游大明湖”一个有“乾隆游趵突”两个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4.3民众参与不多,营销手段有待提高。许多民俗节庆活动的参与者都以当地市民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这说明山东民俗旅游在宣传、包装、促销上都有待提高。山东省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打出了“好客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口号,但有些富有特色的景区、特色节庆活动仍不为人所知,或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极小。例如肥城桃花节的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使得肥城桃花节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此外,山东的民俗旅游活动大多以观赏为主,真正使得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很少,这也是山东民俗旅游吸引力低的重要原因。

4.4民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山东有多处景区(景点)出让经营权限,把景区(景点)交给公司经营开发,由此导致了诸如文物保护、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三孔”管理体制变更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问题。在2000年12月6日至13日的卫生清理活动中,孔府、孔庙、颜庙等处出现了用水冲刷硬物摩擦擦拭文物的现象,使三处古建筑群的22个文物点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损坏严重。很明显,“水洗三孔”的做法不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做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也认为“把世界遗产和国家文物交给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家文物保持法”.事后曲阜市委市政府对文物管理体制也进行了重新确定,“三孔”文物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由曲阜市文管会统一负责,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三孔”的管理工作立即停止[7].[ LunWenData.Com]

4.5“内讧”式的不规范竞争。相似区域共享的民俗旅游资源被不规范的内部竞争分割,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同时分流了客源市场。济南春节黄金周期间的“乾隆游大明胡”“乾隆游趵突”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之争”.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却定位在“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首先,二者都以“民俗旅游第一村”命名,不利于突出特色;其次,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既然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毫无疑问,它也是“山东民俗旅游第一村”,王家皂以此定位,不但重复,而且笼罩在石家庄民俗旅游村的“阴影”之下,给旅游者的印象是: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只是山东第一,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才是中国第一,如此以来,不利于对外宣传促销[1].这些也都存在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重个体得失轻共同发展的问题。

4.6门票定价缺乏全局思想。很多地方只重经济利益,忽视游客的可接受能力和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以“蓬莱阁”为例,2001年11月,蓬莱阁景区宣布门票涨价,不少游客只远远看看就算到此一游了。景点不断涨价,使得景区旅游总体报价提高,反而降低了旅游收入[8].

4.7民俗旅游纪念品欠缺。现在许多旅游纪念品质量粗糙,工艺水平不到位,而且大同小异,真正作为民俗旅游纪念品使旅游者欣赏的很少。而像捏彩人、剪纸等以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工艺则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缺少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大大降低了旅游地的经济收益。

4.8景区(景点)季节性太强,旅游发展滞后。山东省四季分明,旅游地季节变化性强,也就造成了山东旅游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山东民俗节庆活动众多,但很多都集中在春季或黄金周期间,其余时间游客稀少,门庭冷落。

5、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5.1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山东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可开发的民俗活动比比皆是,论文格式但如果我们思想不解放只会坐失发展良机。民俗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文化特质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5.2突出独特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它们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突出民俗旅游资源本身原有的特征,有意识地保存和增强这些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工作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

5.2.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本土特色,任何过分修饰和全面的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来说,这种做法只能消弱它们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有关实物的重建也应注意尽量反映其历史风貌,而不能代之以现代的建筑风格。

5.2.2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应以特色为依据,突出各地区的民俗旅游特点,设计和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购物品。否则,总是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弄得一样的景观到处建,一样的产品遍地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难具有什么特色,当然也谈不上长久的吸引力和长远的效益[8].

5.2.3努力反应山东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中,强调地方化、民族化,保持当地传统风格,也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旅游形象的树立。对山东民俗旅游业必须突出文化特点。首先,开发和经营者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能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类民俗事象,发掘民俗旅游资源。其次,民俗旅游项目应创造民俗文化的氛围,以便让旅游者能得到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不仅要具有民俗的“神”,还应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从而把民俗文化的精华完整地表现出来。

5.3观赏性和参与性并重的原则。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观赏的层次上,应注重开发新奇、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当然开发旅游产品要以游客为中心,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开发。

5.4分期分批有重点的开发原则。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预测,分期分批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而不宜无计划的盲目开发。

5.5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主要体现在其开发规模不得超过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且有关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规模、高度、造型、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应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在山东民俗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更要注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抢救和保护,要有长远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原则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促进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6、山东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6.1全省统一规划,开发民俗旅游精品。

全省要在“千里民俗旅游线”的基础上把全省民俗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山东东部注重海洋民俗旅游,西部重于发展运河民俗旅游、水浒民俗旅游和菏泽民间艺术旅游,形成横贯山东的旅游线。整合民俗旅游资源,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强,促进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该积极实施民俗旅游精品战略,加强旅游深度的开发,了解游客的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对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活动,满足广大参与者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同时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也应该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的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民俗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各自为政投资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能出现重复建设、重复宣传、互拉客源、两败俱伤恶性竞争的局面。

6.2大力发展民俗节庆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是山东省民俗旅游的主体,山东省的民俗节庆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要想把山东民俗旅游办的更好,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6.2.1民俗旅游产业化,以节创收要使节庆活动能真正吸引广大旅游者参与,一定要了解潜在参与者在该地区的流向、逗留时间、消费能力、交通工具及相关情况。在政府扶持调控下,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等机构的积极性,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将民俗旅游活动与农工商贸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民俗节庆活动的知名度、美誉度为重点。带动企业效益和商贸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6.2.2合理进行时空布局。以节促旅从时间安排来看,民俗活动一般应控制在8~15天,太短无法产生规模效益,难以回收投资;太长又会使工作人员疲惫不堪,公众产生厌倦、反感,给附近市民带来不便。从季节分配来看,要一年四季民俗活动不断,营造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使民俗旅游魅力长在。从空间布局来看,应注意如何划分活动地点,如何呼应。可以把民俗旅游活动分布在旅游区和新景点内,也可以在旅游集散地进行民俗表演,把民俗节庆活动与旅游促销活动融为一体。要注重保护环境,避免该旅游者带来不良印象,败坏民俗节庆形象。

6.2.3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娱乐性和大众参与性。山东民俗节庆旅游要在保持民俗真实性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运作方式,挖掘民俗节日的娱乐成分,增强民俗旅游节庆的大众参与性。

6.3重视对山东民俗的提炼和升华,不断进行创新。山东各地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在确定当地民俗旅游活动的主题时,应重视对当地民俗风情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在民俗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提炼升华,避免对传统民俗的异化和商业化,只有真正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断发展[9].

6.4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树立旅游形象。民俗旅游品牌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产品各要素布局趋于合理,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像青岛国际啤酒节、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等已经形成节日品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而像杨家埠以特色民俗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也突出了自己鲜明特色,推动了山东民俗旅游的发展。

6.5完善民俗旅游的管理体制。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民俗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加强监督,避免“水洗曲阜”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