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学结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顺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笔者依照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2传统教学设计的利弊

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科型模式,学科型模式在教学上主要讲求循序渐进,学时安排集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且极限配合的知识部分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工作岗位上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教学的主体从原来的教师的讲授活动变成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从原来的教材的章节学习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直接从工作中得到,掌握得牢固并且懂得运用,不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改革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可获取经验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3.1行动导向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境。现代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知识型向注重能力、素质型转移,“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导思想,以促进个人发展为课程目标,以“任务”组合为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公差的识读、查表和对零件正确测量技能的培养。现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上述两大模块进行教学,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学生直接在测量实验室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3.2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

在机械制造业中,加工的关键是看懂图纸上的图形和尺寸的标注,而加工过程中正确的测量是减少误差的手段。因此,根据机械制造业中职业技能需要,笔者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划分为实用公差和零件测量两大部分(如表2所示)。第一部分技能,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图纸上的公差标注,了解零件的尺寸大小、几何精度等,从而掌握零件加工和装配时所需的技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测量是生产合格零件的保障。因此,第二部分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精度选用合适的量具并且能正确测量零件,通过分析误差的范围和原因,调整加工方法,以减小零件加工的误差。这部分的技能学习,刚好本学期学生要进行车工实习,因此与车工实习老师合作,在车工实习时,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零件,熟悉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中通过正确识读图纸的尺寸标注,选择正确量具不断测量零件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由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对各工作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

3.4构建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3.4.1创设学习情境情境

1:给学生提供简单的装配图图纸,从装配图上找出几对配合,图纸上的配合代号只有公差带代号,要求学生正确识读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根据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查找极限偏差表,得到正确的偏差数值,再根据偏差数值从教师提供的标注偏差数值的零件图纸上找到正确的配合零件的图纸。情境2:在车工实习室,要求学生对加工的齿轮轴进行检测,以达到减小误差,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再在精密测量室给学生提供一阶梯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阶梯轴上各部分轴的尺寸并且正确记录,然后对照零件图纸分析所测零件是否合格。以此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量具的使用。情境3:车工实训时,学生对自己加工齿轮轴根据图纸上的公差标注进行几何误差的检测,根据公差项目选择量具进行检测。但由于几何误差的检测较复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检测需要时间较多,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因此,车工实习后回到精密测量室,再给学生提供几组零件,包括圆柱类零件检测圆柱度、圆跳动、全跳动公差、对称度,台阶状零件检测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法兰盘零件检测孔的位置度、同轴度等。让学生正确识读几何公差的含义,然后选择正确的测量仪器对各零件进行相应的几何误差的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情境4:给学生提供齿轮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正确识读表面结构要求的含义,然后使用视觉法和触觉法来对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表面粗糙度精度是否合格,最后让学生使用电动轮廓仪测量。情境5:教师提供学生加工的螺纹零件及图纸,让学生识读图纸上的螺纹公差要求,学生使用螺纹工具量规和千分尺对螺纹进行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对照图纸,判断螺纹精度是否合格。

3.4.2新学习环境的创建

原始的教学以教室为主,只能在教室内进行分组教学,教室没有专门的量具柜,因此零件、图纸、量具必须要搬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校新建的精密测量室,配备了各种量具,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新增的六棱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和其他组互换任务。教学中与车工实习合作,学生的测量技能通过在车工实习室里加工和检测零件来熟悉各种误差的测量方法,从而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5工学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公差基本知识,根据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学习公差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在精密测量室,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达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以上面工作任务1和2为例,将学生分组,按以下步骤进行:(1)下达任务,将装配图和零件图样分到每个小组,根据装配图里的公差带代号查表,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极限偏差表格的查找方法。(2)小组成员根据查表所得数据寻找装配图中对应零件的零件图纸。这一过程让学生识读零件图上尺寸标注,(3)由车工老师给学生下达加工齿轮轴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每段轴测量三次并记录数据。学生到车工实习室进行加工,学生对自己加工的零件根据精度选择合适的量具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学生掌握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测量发现误差较大,学生分析并记录原因和解决方法。(4)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积极性、行动表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优势和不足,并思考如何进行调整。(5)教师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独立探究、小组协作精神以及运用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采用工学结合设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中提高了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作者:罗金平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风.工学结合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黄景容.一体化课程理念的认识[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4.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块化;顶岗实习

一、工学结合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已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一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任务的新要求。

二、目前中等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实习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岗位。

2.教学与实际仍有脱节。

3.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教材更新滞后。

4.两种极端: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重实践而又忽视了理论。

5.封闭式教学模式造成在机房培养“人才”。

我们计算机教研室针对上述问题,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新的工学研的教学模式,与广州鸿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培训教材开发的研究”研究课题,下面提出我们的研究思路。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块的研究思路

1.以工程项目为模块,每个专业建立顶岗教材体系。

2.模块体系必须由企业计算机专业工程师(技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创建。

3.模块上升到理论,编写易读、易懂、易做、实用的顶岗教材。

4.顶岗教材的应用具有新时期代表性、广泛性、适用性和推广性。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块理念

(一)教学模块设计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1)以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

(2)以实际工作需要的必备技能为重点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3)以企业为教学基地,建立实质性的“第二课堂”。

(4)以企业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员为指导教师,切实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2.“校企”一体化

(1)学校课堂与企业岗位相结合。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相结合。

(4)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相结合。

3“教、学、说、做”一体化

教:(1)体验教学法:体验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体验工作规范,体验技能要求。

(2)情景教学法:顶岗实习,现场学习。

(3)案例教学法:把企业实际项目成功案例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培训内容。

学:(1)任务导入:以必要的技能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2)岗位体验:走进企业,以企业为课堂,观察模仿,促进自主思考,小组探究。

(3)角色模拟:体验职业角色,培养专业兴趣。

说:(1)学生说出自己的操作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2)学生讲解自己的操作思路、准备阶段、实操过程。

(3)学生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做:(1)实践工作体验:学生与师傅一起完成工程项目。

(2)深化学习要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又服务实践,从中提高技能,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模块特点与创新

1.教学模块突出“工学结合”

(1)任务驱动:根据企业实际岗位工作需要设计教学任务。

(2)以工导学: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教学。

(3)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课堂教学与实操交替安排,“教、学、做”融为一体。

2.教学内容强调模块重组

(1)重组教学内容,并以培训教材的形式固化。将原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就业后应具备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实用技能(成功项目)进行融合,精心设计形成。从“行为规范与职业要求”“基本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训练”三个方面对顶岗学生进行引导与培训。

(2)技能模块任务化。以实际工作需要的必要技能为重点教学内容,形成总的“实战技能培训”模块。以“任务驱动”的模式,直接明确教学任务,通过“任务导入—理论学习—实践感知/影像观摩—模拟演练”分专题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重视实践环节

(1)制订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2)明确实践教学任务。

(3)提前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沟通。

(4)严格落实每一个环节。

(5)带队教师(课程责任教师)随行辅导与指导。

4.教学效果影音重现

(1)教学内容被制作成分模块、分任务的教学短片。教学视频与电子教案相对应,形成文字与影像同步的一体化教学课件。

(2)影音重现的效果。视频文件最为直观:教学课件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供教师共享、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以达到资源共享。

五、工学结合教学模块的设计框架

模块是指不同专业建立自身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建立须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专任教师、毕业生共同调研、企业岗位分析),然后写出调研分析报告,最终确定每个核心课程(模块)。这些课程必须是“校企合作”的,或者学生凭借这些课程可以取得岗位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

每一个专业模块个体内容分为:

1.企业文化(行业动态)介绍。

2.职业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3.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4.案例分析、理论研究、归纳和总结。

5.实战演练课题(项目式、任务式)、评价策略与方案。

6.现场操作视频录制和后期制作教学片(刻录光盘)。

六、工学结合教学模块的预期效果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3篇

1.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

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有短期和长期两种,以年或月为单位交替,较为典型的长期的工学交替制主要为“2+1+1”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实习实训,第4年再回校学习、考证,取得毕业证书。

2.美国合作教育

美国德雷赛尔大学实施四学期制,每学期10周,对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设有不同的工学交替模式供学生自由选择。本科阶段主要为“五年三次”和“四年一次”,研究生阶段主要为工作期6个月和3个月两种模式,详见下表:

3.加拿大合作教育Co-op制度

Co-op课程已经成为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由加拿大的公立大专及大学提供,其学习工作计划安排主要有如下三种典型模式:

可以看到国外教学模式强调工与学的交替实施,并以相对多元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选择权。

二、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1.常见教学模式

国内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最广泛的主导模式为2+1,即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课程,最后一年由学校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教学实施的稳定性,但不足在于实习环节对专业学习深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实习阶段教学目标及学习标准模糊,实习单位分布面广,教学及学生管理难以跟进,实习流于形式。因此,教育部首先在中职阶段提出2.5+0.5的模式调整,但“先学后工”的两段式模式仍未改变。

2.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中德合作双元制模式构建的探索中,除了学校和企业之外,成立中德机电“双元制”工程中心,导入这一第三方培训,对学校知识与企业操作间所需技术技能以项目为单位进行专项培训,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探索中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模式在安排上主要如下:

三、教学模式构建关键因素之探析

以笔者所在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以‘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立项,获成效显著称号,并以“工学结合”办学特色,成为江苏省唯一民办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根据专业行业特点逐步形成初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探索过程中,模式构建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专业行业特点

专业教学设计不能脱离行业特点,比如装备制造业可以比较清晰地解构三阶段技术工、技术员、基础管理或技术精进的综合性岗位,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在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一阶段技术工岗位实习+在校专业课程学习/二阶段技术员岗位实习+在校岗位拓展及职业规划课程学习/综合岗位实习”三个阶段设计相对显得对接合理。

服务行业其一二阶段基础与专业工种是很难切割为实体岗位的,比如酒店管理,很难说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哪个为基础工种,哪个为专业工种,因此实施0.5+1+1+0.5模式,让学生在第二、三学期一年内,对各岗位做一次全面的轮岗,有利于其下一步基础管理岗的晋升,提升就业实习起点,提高实习及就业质量。

2.企业需求

基于目前国内工学结合的开展,学校肩负着导引企业参与育人过程的责任,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不能忽视企业需求。用员需求,特别是能够配合生产的灵活的用员需求,是吸引企业参与的关键。以登云学院制造业、服务业实习安排范式为例,不论何种模式,以AB班级交替或上下两届学生衔接,基本满足企业基础岗位的用员需求(详见下表)。

其中装备制造业范式既保障了学生阶段岗位的迁升,又透过AB班及上下年级的衔接保障了企业基础生产岗位的用员需求。范式2则兼顾了企业生产淡旺季对基础岗员工需求的波动性。

3.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企业需求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前提,技能培养仍然是模式设计的关键。改革之所以打破了国内通用的“先学后工”模式,是从专业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工作环境与过程缺乏认知,课堂讲授内容与后期职业发展难以联系,降低学习效果;而在“后工”的过程中,一方面前期所学的知识时隔两年没有及时有效运用,遗忘居多,另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学识方面的不足缺乏补救途径。

基于上述原因,工学交替的模式设计要兼具学生对企业文化认知、行业岗位初识与专业学习内容的链接;专业课程知识与岗位作业标准的链接;岗位拓展课程提升与职业发展规划的链接,以此保障实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呼应。

4.学生稳定性

国外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往往有很明确的学习动因,国家有比较健全的学习培训标准,校内有规范的申请审核选拔流程,同时会有相应的辅导课程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合作教育给予前期及过程指导。而在国内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未健全的情况下,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轻易回避放弃这样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兼具学生稳定性的考虑:

(1)第一学期不安排下企业实习。这一时期主要用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熟悉、师生感情的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介绍、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的遴选、职前教育的开展、实习企业的接触与体验等,有助于学生后期下企的平稳顺利过渡。

(2)春节前后不安排下企实习。工学结合可以尝试打破传统学期学制,可以利用寒暑假期,但春节这样的传统佳节,受到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春运回乡返城等交通条件的约束,所以模式设计中实习阶段的安排建议在春节前早于春运而结束,或在春节后晚于春运而开始。

(3)第六学期不安排集中性企业实习。第六学期学生毕业在即,是求职高峰期,集中性实习会让学生离职离岗的概率增加。此阶段可以安排在校完成毕业设计,或实习安排可以与学生就业实习相结合,学校制定标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权限。

(4)多元化模式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目前学生参加工W结合学习、实习计划往往是被动接受安排,不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下企业时间、时长,如何从精细化走向个性化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5.政策法规要求

2016年国家颁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以国家政策法令为依据,2016年后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兼具考虑此项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曼丽.国外大学“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评论,2015(6):165-167.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改革

工学结合、突出职业高素质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提升其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教育的重点,而增强实践实施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方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因此应当增强对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1目前工学结合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追求的是高学历和潜心研究,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不应参与其他活动,更谈不上对工学结合的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也因此本科学历更受到众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一些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下,学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很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动力不强,其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沿用以往的习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结构方面一般模仿了普通的高等院校,缺乏与本校特色相符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缺乏缜密性和科学合理性,很难起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作用[1]。

1.2工学结合教育认识存有差距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对工学结合教育在认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社会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相对不利,家人们不认同让孩子上职业院校,更不认同到工厂企业去,从一定程度而言,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兴起,正是为了当时改革开放急需市场人才而涌现的教学形式,随之而来一些高等院校积极推行实施了此教学模式,但是在其发展的20多年以来,工学结合教育进展缓慢,仍停留在对教学机制和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阶段,成熟而具有示范效果的典型例子较少。

1.3工学结合教育受到经济的制约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部门对职业高等院校的长期资金支持并不充裕,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许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难以支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充分发挥作为职业院校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工学结合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氛围,在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分工高、开放和大规模的企业经济环境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的大规模企业数量过少,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经营模式为密集型,而缺乏技术、信息等产业,因此无法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2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议

2.1基于工学结合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支持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加强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工作,制定校方与企业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增强对工学结合教育实施的管理制度,动员企业参与制定并实施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在规章制度上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整体利益,实现各方的共赢,并以优秀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当中。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加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本着为工学结合教育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勤加沟通多加考虑,为保证工学结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当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

2.2优化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在合理的工学结合计划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抓起,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事务,应当以专业培养为目标,与技术应用相适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把握课程知识和内容在专业中的地位和水平,在教学体系中得以体现专业素质的培养[2]。其次应当以岗位为具体内容对课程实施改革,及时补充时展下创新的科学技术,完善职业技术的新方式,克服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的难题,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要改革职业高等院校的考核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增设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以及作品等,动员企业、政府等部门增强实现多元化考核,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能力。

2.3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方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条件,与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议或者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形成教师进修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校方应当增强对实践的考核,避免有些学生过于敷衍散漫,改善以往传统的知识考试形式,增大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与企业和教师制定相关标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育下实施教学改革是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积极总结工学结合教育下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增强工学结合的实践培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完成其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徐炳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36-37.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目标定位工作流程 工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已走出低谷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对高等学历的盲目追捧上,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方法也要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有相应的变革、创新。根据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变化,培养输出各类品德优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除少数在课堂上进行外,主要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包括了实验课、实习、实训、工作等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深化。什么是工学结合?就是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主体是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并将其贯穿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应中职学校的学生,使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其综合素质与技能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学校对中职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培训和目标定位要相吻合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对中职生工学结合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美、劳多方面的整体发展,是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为其毕业后能够再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前企业急需的生产技能,目标是满足企业眼前的发展需要。由于出发点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的培训目标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可能会发生偏离,企业往往要求中职学校不断增加与本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实用性、针对性的技能教学的份量,而学生在实训企业结束工作时的考试也往往以企业的技能考评为主。如果完全遵从企业的目标定位,则会造成如果学校长期与一家企业合作,由于受到企业需求的影响,学校无法根据行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迁移力、转岗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既要兼顾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适应企业培训的需求。科学的对中职生进行目标定位,是中职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得以有效培养的前提条件,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通过结合学校自有教育资源构建其教学体系,我国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体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基础教学阶段。第二阶段专业基础教学阶段,主要是完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三阶段专业教学阶段,要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下,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综合职业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在两个不同阶段分别完成的,而且人为的将职业技能的教学分成基础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技能两个独立的教学阶段,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出现割裂。现在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对其自身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我校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像机电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年里学生边学习基础文化课程的同时,就已在实训基地的工厂进行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初培养,在第二、第三学年进一步加大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为提升中职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实训合作的企业也逐渐由本地辐射向外地,一家实训企业变为多家实训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兼顾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与企业的目标定位,突出中职生技能的培养。因为企业的工作培训是不分阶段,中职生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真实复杂的工作任务,中职生在很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熟练的应用单项的技能,还学会了综合运应一系列相关的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大量的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培训的终极目标则是为进一步提升一线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生产力。通过与企业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的合作,对中职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技能培养,从而达到中职学校目标定位与企业目标定位相一致的目的。良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很大程度还达到了中职学校与企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目的,使中职生一入学就接受到企业严格的、程序化工作流程的作业管理,企业细致全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也使中职生对自身的言行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企业有了一批批中职生这一新鲜血液的加入,从而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二、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注重方法的讲解、引导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商务谈判 改革

1 工学结合的含义和作用

1.1 工学结合的含义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1.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作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调查发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①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②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③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2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原因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在16号文件的指导下,高等职业院校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模拟、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 。

因此,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

3 商务谈判课程如何实施工学结合

3.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3.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前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再加上很短时间的学生模拟。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下,由于没有学生切身的参与,很多时间是学生被动的在听。比较容易出现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授课效果比较差。

3.1.2 改革措施 商务谈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不定型的活动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用脑、用心、用手进行学习。教师只是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

商务谈判课程改革以后,在设计思想上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析相结合。并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对商务谈判能力的需要,我们做出以下设计:

首先,我们整理出当前商务谈判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可能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列表。

其次,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对应的学习领域,再针对每个学习领域形成学习单元及教学单元,力求在每一节及每一章的讲授完成之后,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体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标,除了加强在课堂中进行基本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外,还增加商务谈判谈话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其中,模拟教学法是重点介绍的方法.

3.2.1 模拟商务谈判和任务 模拟商务谈判: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一使其能够商务谈判系统知识另一能够培养学生谈判技巧和使学生谈判策略学生谈判和沟通能力,任务有:①对模拟项目策划规划②对所谈项目调研③之间分工和协作④谈判流程、策略及知识⑤沟通技巧应用。

3.2.2 模拟谈判流程设计 模拟谈判分为三阶段即:准备阶段—谈判阶段—成绩评价阶段①首先是准备阶段,具体如下:a分组:4~5人为一组,组长一名要求其较强沟通和管理能力。抽签决定两两一组。b提供商务谈判背景资料。c各组组长召集会议研讨谈判资料。d制定出谈判计划书。②接下来是模拟谈判阶段:为能真正体现学生能力,模拟谈判过程中要科学设计总体计划,操作如下:a背对背演讲(6分钟):主要考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调研能力,考察各组对资料理解、分析能力及使用知识、方法、战略和战术。b开局(8分钟):主要考察学生如何制造谈判气氛。c讨价还价阶段(20分钟):主要考察谈判策略和技巧的使用、使用专业知识及把握关键性问题的能力。d休局(6分钟):主要考察双方对谈判进程的把握、分析及应变能力。e成交阶段(10分钟):主要考察双方成交技巧。f加时(5分钟):若双方在冲刺阶段未达成交易,则休息一分钟后加时赛,达成交易但加时赛两队都会因拖延扣分。g教师点评(5分钟)③最后是成绩评估阶段:a每个谈判,谈判计划书和模拟谈判活动是成绩评定依据。b教师根据每个人在模拟谈判活动中的表现评分,给出每个人的成绩。④模拟谈判设计中需注意问题a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综合能力,还要有实践基础和经验,从而能够从实战角度考察学生。b模拟谈判过程中不可控事件,需要及时处理问题并修正和改进。c注意学生表现,避免教师喧宾夺主。

3.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最后的考核标准.应采取多种考评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思想品德、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技能掌握和熟练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评定,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综合评定成绩。例如:将谈判技巧及谈判口才表达能力一并纳入考试范围,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商务谈判是一场竞争更是一门艺术,谈判课程能够将书本理论化生动化,既能考察学生学习能力,也能给同学们带来了思维与智慧饕餮盛宴,让同学们在唇枪舌剑中领略智慧光芒,于屈伸取舍间体会共赢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宾敏.《基于实践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第一期.

[2]余瑾秋.《对商务谈判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9.第18期.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应用型;教学模式;网络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5-001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教育部要求全国约200所高校试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应用专业的新闻学,理应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系统社科知识,还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是当下政策的导向,也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教育还存在诸多盲点,尤其表现在新闻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不够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职业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等方面。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媒体实践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逻辑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构建以系统化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等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类专业办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内新闻院系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新闻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改变“新闻实践”就是“放羊”的现状,如何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等居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基于职业分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网络+新闻”的阶段,设置的课程虽然兼顾了新闻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之间融合不够,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1]。本课程群在针对网站和新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群的实践课程直接面对的岗位为网络与新媒体采写、版面编排、专题策划、论坛管理、内容传输等技术岗位。这些技术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技能。

按照“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规律,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逐渐提炼出了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见图1)。该课程体系按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阶段。基础能力包括各种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应用学习,学生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完成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和传输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完成经验层面的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包括第三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第四阶段的拓展能力培养。

二、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我们教育的效果。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六个步骤:①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编活动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东江传媒网、新浪乐居网、惠州西子网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②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业界专家的指导下,集合专家的理论知识、业界的工作需要和教师的经验,共同设计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③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要求、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和学习项目;④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省市共建等手段完善教学条件建设和设计教学方法;⑤采用工学交替,专兼职教学团队,全真(仿真)实训展开教学;⑥最后,采用理论与实操双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样,才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所示)。

三、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

我国拥有网络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多达300万人,未来10年总增长量将超过26%[2],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已经成为新兴的职业之一。其从业人员担负着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和审核加工、信息组织、服务设计与论坛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网络与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课程群紧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每年修订一次教学计划。每次修订教学计划,课程组教师与传媒业精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生代表一起共同讨论,按照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性地选取了网络与新媒体采编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采编技能為教学内容模块。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实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点、掌握技能点来达到教学要求。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引入双证教育,即引入国家“网络与新媒体”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有毕业证还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四、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是一门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融入实践,不但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项目的教学组织如图4所示)。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该课程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的组织实施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例如,将学生分组模拟编辑部创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等,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媒介工作流程一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进行市场定位分析、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制作校对,最后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情境式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专业教学,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逐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五、按照教学规律,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群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双证书制度、核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教学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向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设计了工作和学习交替的六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图5所示)。六个实践环节包括:选择实训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素材和设备、实施实训、撰写报告。教师通过设计方案的答辩和实训报告的答辩两个环节介入实训中,在实训开展前进行选题和方案的把关,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考评,以保证实训的效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项目导向法,二是任务驱动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为目的的任务,在完成此课题过程中,能将此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导向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开发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3]。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立足编辑岗位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训中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过程完全按媒体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实训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且每个小组的组长采用轮流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媒体岗位间的直接对接。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的日常教学由课程组教师首先按课程要求把知识点提炼成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必须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每一个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教师只做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最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生产流程一致。课程的综合训练教学则采用了两种任务驱动方式,一是将媒体的实际工作任务放到课堂上,由学生根据媒体要求进行新闻产品的策划和制作,学生完成新闻作品后,由媒体进行评选与采用;二是进行产训结合,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新闻业界各种业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等。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工学结合;构建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只关注学生在学校和课堂的表现,很少涉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安排也应更加接近现实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这就需要各院校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工作与学习能力。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和各相关企业相互联系,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最后达到一种双赢局面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建设需要巨大的经费,如果和企业结合,就可以依托企业为自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也为学生提早适应日后的工作环境提供训练基地,让他们在生产中学习,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慢慢适应工作,改变过去以学校课堂为主要阵地的学习方式,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也可以通过和学校的合作寻找合适的人才,这样不仅缩短了人才培养时间,还节省了经费,使企业朝一个更好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

高职高专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总体来说水平较低,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才会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求及格即可。由于教育建设发展缓慢,高职高专院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一节课都在传授知识,不关注学生的举动,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训练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多开设语言教学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话机会,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做题能力等),束缚他们的思维。

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教师较少,很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在讲授英语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兼有讲授英语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将两门课程很好地结合,使学生英语学习出现间隙层。另外,教学任务较重,教师不能很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的班级积极参与,能力较强,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学,有的却是消极对待,导致教学难度增加。由于教师工作较忙,加之学校经费有限,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像本科院校的教师一样拥有很多的进修机会充实自己,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院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学设备不先进,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的学校的资料无法及时更新,这就使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更新,影响教学质量,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大大脱节,学生只为考试学习,不考虑企业要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方法

1.提高关注度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时刻关注国家对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两者分离,因为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英语知识,只有在两者有效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为自己的工作打下基础。各学校要完善考核制度,不要单单只关注学生的期末成绩,而是加入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

2.加强练习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而学习语言需要多加练习,多与他人交流,但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从小就接受“哑巴式”的英语教学,纯粹是应付考试,赢得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人的赞扬。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改变以前的英语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英语教学主要由听、说、读、写、译五大部分组成,并且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听力训练,教师多选择英文歌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还可以选择有生活趣味的听力材料,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英语听力了。还可以让学生多看经典的外国电影,多听几遍其中经典的语句,也可以跟着一起阅读,加深对语句的理解,为后期的说打下基础。

说,顾名思义就是要多与人交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应要求学生时常加强训练,例如:遇到说的机会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让学生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在备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排演外国著名的话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在其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它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带有一定的感彩。

3.实践教学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不能只安排理论教学,还要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即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在所有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实践活动,而是在每单元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有组织地训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段表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英语教材的选用,选择实践性较好的教材,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工作与学习不分离的意识观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还应该要使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将情境教学、互动交流学习、课堂讨论、学术讲座融于一体,实现有机结合,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设备教室来授课,使学生形象地了解课程,也融入进去,开口讲英语,多加锻炼。例如,我们在展销会上,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外籍游客和接待员,来熟悉接待用语的使用与相关礼仪,提高工作的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最终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目标,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还有英语考试制度、教学体制、语言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配套系列改革都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每个工作者进一步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