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篇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篇分析范文第1篇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指的是商务活动参与者为达到商业目的,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词汇、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商务英语的语篇逐渐成为了对外贸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对外贸易的实际操作中。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商务英语语篇可被细分为:商务信函、备忘录、会议纪要、广告、报告、通知、说明书、协议或合同,以及各种相关单据与表格等各种语篇类型。从篇章宏观结构角度,商务英语语篇可被划分为:问题—解决型、直接表述型、主张—反主张、间接表述型、解析型、比较—对比型、等级型、时间发展型、空间型。选入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的商务英语语篇通常更加复杂与丰富,其语篇模式主要由以上所述的特征构成。对于商务英语语篇的分析应当在商务英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阅读教学部分进行实践。

    二、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第一,把阅读当作学习商务方面词汇、术语以及掌握英语语法知识的途径。受我国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将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尤其是商务英语精读教学,80%以上的上课时间由教师讲解文中的词汇和语法。学生认为商务英语阅读就是学习运用一些词汇、术语及语法。第二,忽视“语篇”这一重要概念。商务英语阅读材料的语篇大多为非文学语篇,对其阅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商务基础知识,该类语篇的衔接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如果忽视语篇这一概念或不了解该种语篇的特点,学生会难以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和知识。

    (二)批评性阅读教学的优势

    第一,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我发起的推动力刺激个人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频率,再通过渗透性的知识吸收过程,与其他学习者之间进行互动性自我评价,学会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批评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扮演独立的阅读者角色,以批评的眼光审视和获取自己在自发的阅读动力下认为需要获得的信息,教师只充当学生任务的分配者,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后的批评性分析。第二,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商务英语语篇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全方位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从语篇中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章法结构、修辞等角度进行基础性的分析;分析语篇的目的感、礼仪感与信息传递的清晰感;学生自主学习语篇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语法形式是如何服务于内容和选择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内容的。第三,有助于学生多种阅读策略的习得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批评性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策略为核心的训练。在批评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而巩固相应的阅读策略。

    (三)批评性语言意识的培养

    批评性语言意识是指语言学习者关注语言社会属性以及语言和权势的关系意识,它认为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语篇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批评性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评性语言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语篇是一种社会实践,阅读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主动关注作者和读者的社会角色,并将自己真正介入阅读过程。商务英语语篇的特征使学生较容易进入商务场景中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语言意识。

    (四)批评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科学处理生词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RobertKarlin提出用词汇识辨技能和词义解析技能来分析与译解词义能够帮助阅读者提高阅读速度。第二,分析复杂句子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第三,分析语境的能力。该能力主要指阅读者将句子所处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联系起来。第四,预测能力。商务英语语篇特征决定了阅读者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供的线索从文章的主题和体裁、文章的结构以及句子层次三个方面进行预测能力的培养。第五,推断能力。该能力要求阅读者通过主题知识、语境知识以及母语知识等进行推断,将隐性知识和上下文带入显性语言知识,从字面的理解过渡到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得出某种结论。

语篇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阅读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表现为选择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是各种选择的结果,语言是一定语境的选择。韩礼德认为任何语言都具有三大元功能。第一是概念功能,即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第二是人际功能,即语言用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的功能;第三是语篇功能,即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语言的这三大元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们交流思想、连接语篇和相互交际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它是语篇语法,可以用来分析语篇。

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吸收了欧洲各个学派的观点,是唯一可以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较的全面系统,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由横综合和纵综合两条关系轴构成的一个系统网络。当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意义时,就被看作是从这个系统中进行各种选择的过程,这个系统是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同一系统内的选项具有排他性。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本身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语言系统的限制和语境的制约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行为。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层次的系统,由语义、词汇语法及音系三者构成相交叠的三个层次,语义层体现于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于音系层,所以语义是语言符号对外界最直接的体现。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从幼儿时期的微观功能到从幼儿向成年人过渡期的宏观功能再到完全成人语言的纯理功能,因此纯理功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法是指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的教学方法。它以篇章为单位并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展开教学活动。语篇分析法在阅读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篇的体裁分析。语篇的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对于记叙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叙事的要素,即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通过什么要素来组织和发展语篇的;对于议论文,则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即从中心论点进而分析文章论据的组织和论证的技巧;对于说明文,则应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或浅显或生动的说明性的语言。

其次是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的主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主题句。主题句在段落中一般分布在段首、段中或段末,因此学生很容易根据阅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而在有的段落里主题并不明确,此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是语篇的结构分析。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主题、文章体裁不同,语篇的结构也不同。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但语篇的结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则是课堂的中心,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兴趣。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叙事语篇,特别是短篇文章,往往有三层含义:本义、社会意义和主题。主题是从语篇的具体特征中分离出来的,就其性质而言它近于一种概括。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必定经过推理,而推理又必须依靠语境和世界知识,同样也建立在语言证据的基础之上。语篇中的型式化是语篇散文表义手段。型式化又有主次之分,主要型式化是语篇的前景化部分,与语篇的整体意义有关,因此通过查询和分析语篇的若干型式化及其对比,可以为了解主题而进行的推理提供语言依据。此外在理解科技英语时,科技英语因其特殊的语场、语旨,采用的语式也较特殊。科技英语中多采用名词化短语、长句、被动语态及专业词汇,因此句式复杂,较难理解,在讲授科技英语时,我们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对科技英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英语。韩礼德分析科技英语语篇时,借用了雅式和土式的概念。此后,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区别代替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的小句。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陈述的是一个严肃的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和智慧,科学性更强。科技英语为了表达更复杂的经验和更高度的认识,因此它的句型多采用雅式句式。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语篇分析法能够很好地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3]杨小扬.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点教学与语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学,2002.

语篇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衔接理论 研究广度 深度 研究方法 发展现状

衔接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过去几十年中,衔接理论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实用性也日益体现。对衔接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衔接理论的深入研究。

1.国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976年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词;词汇手段是通过词汇选择手段建立衔接关系的,主要方式有重复、同义或近义词、上下义关系、概括词和搭配[1]。这些衔接方式给我们提供了直接的显性的语言线索,具有相当的提示作用,非常有利于语篇的产生和理解,是连贯关系建立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篇衔接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形成了几套理论。如Halliday和Hasan的语域和衔接理论、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Widdowson的言外行为理论、Mann等的修辞理论、Brown & 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及Danes & Fries的主位推进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比较恰当地评论了前人的成就与问题,从而找到了自己研究的起点。

2.国内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国内对衔接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较权威的著作或理论有胡壮麟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它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将衔接和连贯列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张德禄、刘汝山在其著作《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中,将衔接机制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的隐性衔接属于语用学的范畴,是对以前理论的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在衔接手段/机制方面,朱永生对Halliday和Hasan的“同现”提出了补充。他指出,Halliday与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揭示了语篇内部不同成分所具有的各种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的体现方式以及这些句内句外成分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成果对于语篇分析乃至整个语言学研究都具有开拓意义,但该理论过分关注衔接纽带、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研究,对那些没有形式衔接标记,但语义连贯或含有许多形式标记,但语义不连贯的语言现象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2]。为此,他建议Halliday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吸收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把其中合理的部分(如会话合作原则)引入衔接与连贯关系的讨论中去。

陈新仁认为,连贯性只是说话人/作者考虑的一个方面。衔接手段的选择固然与连贯有关,但更多的是出于对语篇的可处理性和表达效果的考虑。如果作者想传达某种特别的意图以取得某种效果,衔接手段的选择也应是去帮助作者实现其意图。衔接的作用在于引导读者正确把握作者的意图[3]。通过对衔接手段选择机制的分析,他还得出一个结论,即连贯不是作者首要考虑的因素。作者更关心语篇的认知与交际效果,而这也是导致作者选择使用什么衔接方式的根本原因。

胡壮麟将衔接机制扩大到及物性衔接和语音衔接。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将衔接扩大到了语篇外部,刘正光认为话语意图具有衔接作用。也有人认为语境具有衔接作用,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秦明利认为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从总体上讲停留在词汇语法层,因此都属于表面衔接纽带。除他们提到的五种外,还应有其他的表层衔接手段,如时态的一致,结构对应和音韵[4]。

在功能文体学方面,张德禄根据Halliday功能文体学理论建立了一个“语篇―语境―语篇”的文体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了语篇呈现、语篇分析和语篇解释三个步骤,并分析了衔接机制如何体现文体特色。另外,牛保义利用“含义本体论”提出“含意”是语篇构建的一种隐性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5]。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国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侧重探讨语篇表层衔接关系建立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衔接关系建立过程中非语言知识的作用。国内研究中,虽然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提到过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任何一个语篇必然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和连贯[6],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只注重衔接机制的类型,很少注意不同衔接类型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衔接力的大小。另外,缺乏系统的适合话语分析的独立的研究方法;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引进多,创新少。

4.衔接理论的研究趋势

根据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分析,作者认为今后研究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完整、具体和有更高可操作性的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丰富Halliday和Hasan等关于衔接现象所作的描述性研究,揭示话语衔接现象的本质,增强衔接理论的解释力。另外,将进一步扩展、深入衔接理论的应用研究,将目前的语言学科的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学科领域。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语篇联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

[3]陈新仁.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学刊,2003,(4).

[4]秦明利,史兴松.对韩礼德哈桑衔接理论的再思索[J].外语学刊,1996,(3).

[5]牛保义.英语语篇含意衔接琐议[J].外语学刊.1999,(1).

语篇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裁分析;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功能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8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23

1 . 背景

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要求,2007年,教育部批准高校本科招生专业中设立商务英语专业。之后,商务英语专业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仅在2008年,全国已有700多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王立非,2012)。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目的的语言(ESP),其语篇具有相对固定的内部结构和语法词汇特征,因此,其讲授应与普通英语的教授不同,商务英语翻译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也与普通的翻译课程不同。本文尝试结合适用于特殊语言教学的体裁教学法,并结合功能目的论,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对商务翻译教与学有所推动。

2 . 理论分析

根据Douglas(2000)对特殊目的语言能力构成的分析,特殊目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话语领域)构成。因此商务英语能力由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商务背景知识构成,商务英语翻译的能力培养也应从此三方面着手。

体裁分析是针对具有鲜明内部结构特征的语篇,既分析语篇的宏观语篇结构,也分析实现这些结构的微观语法词汇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该类语篇。而且体裁分析并不单纯采用语言学分析方法,而是将语言学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Bhatia,2005)。语言学分析方法用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社会学方法则是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从而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得以形成并能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方法则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和建构策略(strategies),探索特定的交际目的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的(韩金龙、秦秀白,2000)。

商务英语教学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对于语篇的所在语境及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因此,体裁教学非常适合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下面就结合翻译过程及体裁教学,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探讨。

3 . 商务翻译教学研究

何谓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商务英语是指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目的性于一身,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它包括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识等核心内容。概括地说,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包括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商英广告等在内的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为商务英语。从事商务活动和热衷于商务活动的人们以及为商务活动之目的而走到一起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谈话和书面交流的文字材料统称商务语篇。

根据商务英语所应用服务的范围,可以确定商务翻译课程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商务实践中的翻译能力,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课程的教学应与普通翻译有所不同。根据体裁的三方面的能力培养,笔者拟将商务翻译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对商务语篇的理解分析,正确把握语篇在商务语境中的正确意义,从语言学角度对商务语篇进行分析,为商务语篇的翻译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商务语篇具有其特殊的语言特点:语篇具备较强的客观性,并无太多修饰性用词,力求使用平实、准确的表达方法,行文中实义词密度高,名词化程度高,且具备独特的行业特点,很多商务语篇中的单词与其普通用法不同,而是因其商务语境具有了新意,如:advice,该词在商务语篇中不再是建议,而是通知,诸如此类的词汇很多;此部分提供给学习者商务领域现有语篇,将商务领域进行划分,如分为:现代商务发展趋势分析、资本与金融、物流、国际会展等各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各种场合下商务语篇的规范性和社会性,并进一步探讨其隐含的文化因素,使学习者对商务语篇有初步认识,从而开始商务语篇翻译的第一步,了解语篇所处语境及该语境所使用语言的词汇特点、语篇特点及文体特点,并熟悉商务知识,形成一定的背景知识(schemata)。

将商务英语按领域分类,并引领学生一起完成翻译任务。如讲到国际支付领域的翻译,可以提供两篇有关信用证的文章,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做出体裁分析,包括语法词汇的分析,分析后指出,两篇文章均具有以下特点:正式文体,用词正规,多专有名词,英语句法复杂,多用从句。进一步指出专有名词有固定译法,尤其在国际支付领域,错误的译法会导致双方交易的误解及失误。汉译英的句子,因汉语习惯短句,而英语正式文体多用长句,以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应注意采用合译的方法,将汉语句子整合,以符合商务文本的行文习惯。

本部分的目的是加强学习者对商务语篇的文体意识。具体地说,商务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术语对等的意识;2. 商务英语的名词复数意识;3. 商务专业知识的意识;4. 词组组合及叠用的意识。

这是因为商务文本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商务语篇知识,才能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行业专门的术语将规范的译文呈现给读者。商务语篇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有强烈的商务语境意识,注意商务文体中的语用信息的正确理解与翻译。这种意识体现在译者阅读原文时就应该感知到商务英语的语境,进而用商务英语的视角去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商务知识是做好翻译的必备条件,否则呈现给读者的译文就没有可读性,会误导读者。商务英语文体中的词语必须结合商务英语的语境来理解,在语篇中进行分析,应明确词语所指是与商务相关的内容,而非普通英语语境下的含义,错误的理解将会导致啼笑皆非的译文。

第二部分:在语境建立的基础上,引入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指导及语言翻译技巧的讲解,将翻译理论及策略融入商务英语语篇的翻译中。C. Nord指出“Translation is a purposeful activity.”翻译是一种目的。目的论强调目的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其实,翻译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对话,就是以语篇为中介的一种意义呈现和解释行为(李明清,2009)。目的论强调译文的目的和功能,强调译文读者的需求,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Nord, 2001)。

翻译目的论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讲授中,起到两方面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在商英翻译的讲授中,应明确指出每项翻译任务都应由其目的决定翻译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翻译目的应考虑目标受众,只有目标受众能理解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下面以各大超市常见储物箱的翻译为例来讲解:

存包处

1. 请按“存”键。

2. 取密码纸,自动开箱。

3. 存入物品,关好箱门。

1. 将密码纸靠近读码口,自动开箱。

2. 取物后,请关好箱门。

在翻译此类指示性文字时,应考虑到译文只有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才能真正起到指示作用。因此,翻译的第一步是在明了原文的目的,然后寻找借鉴国外存包处的指示,因为只有原汁原味的表达才能符合目标受众的习惯。

Public locker

To use

1. Open the door.

2. Place the article/item inside.

3. Insert quarter (it will be returned).

4. Turn and remove the key.

To remove contents

1. Insert key and turn.

2. Open the door.

3. Quarter returns in slot.

其次,根据英文指示语的行文规范,形成译文:

Public locker

To use

1. Press the “deposit” key.

2. Take the barcode ticket that rolls out and the door opens.

3. Place the articles inside and close the door.

To remove contents

1. Place the barcode against the scanner.

2. Remove the contents and close the door.

另一方面,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包括词义的引申与词类转换,增词法与减词法,重复法,正反译,分译与合译,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长句的翻译方法等。翻译方法的讲解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目的论原则,任何翻译方法的使用,都是为翻译目的服务。

下面以一则商务广告的翻译为例,来展示目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中的重要性。德比尔斯公司的钻石广告:“A Diamond is Forever.”商务广告的目的是通过说服来销售产品,诱发受众采取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因销售而带来的利益。因此,广告必须具有说服力,使人产生购买欲望。因此翻译此广告时,为了传达该广告的目的,译文充分考虑广告出现的目的语情景及受众的审美情趣,采用分译法和增词法,将该广告译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好地传达出原文想要传递给受众的产品感觉,即钻石代表永久的爱情,矢志不渝。

第三部分为商务文本的专项翻译讲解,包括商务信函、单证、合同等。该部分强调以体裁分析方法对商务的文本进行分析,提供商务应用中的实际文本,供学生作为模板,进而在使用语境中对该文本进行解析,指出中英两种文本的构成部分,各部分所使用语步,各语步所表达意义及其功能,并进行对比,指出并总结各语步的重要词汇句型,以此指出商务文本的翻译规律,以便于学习者掌握商务文本的行文规律及翻译准则。

下面以商务信函为例。首先从对信函进行体裁分类,通常根据商务信函的交际功能,即信函旨在解决商务活动中的具体事务,可将其分为:关系建立类、信息咨询类,如询盘、报价等、业务磋商类及业务索赔类。因此信函的翻译讲解可按照商务操作的程序进行,强调信函的交际目的,确定其体裁的语用风格以及翻译策略。翻译中,按照信函的体裁特点,按语步来进行分解步骤的翻译,中英商务信函的组成部分可归纳为:信头、日期、称呼、正文、套语、签字、职位、附件等,不同语步可根据商贸双方的关系有所增减,翻译中,根据商务信函是较为正式的商务文本社会属性,采用对应的汉语格式与语言,如:称呼,英语通常会以Dear…为开始,译入汉语时,考虑到汉语商务信函正式性的特点,将其译为:敬启者等商务用语,而不是“亲爱的”这一类口语化的表述。此类情况也表现在正文中,如信函套话“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可译为“早复为盼”。简洁明了,符合商务信函的语体风格。

4 . 结语

本文利用体裁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进行了解析,指出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翻译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应从体裁的三个方面,即语言学、社会学及心理学三个方面对要翻译的原文文本进行解析,确定原文本的交际目的,以得到有效的译本,以推动商务英语翻译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Altenberg, B. 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 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combinations[A]. In Cowie, A. P.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ouglas, D. Assessing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

李国庆、靳智博.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J].外语学刊,2011(3).

语篇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对比修辞 跨文化修辞 二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68

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 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 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 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 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 Intercultural rhetoric;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0 引言

“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40余年来,受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对比修辞研究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修正理论框架。本文就其发展过程M行简要回顾,重点介绍其研究新动向-跨文化修辞。

1 对比修辞的发展

1966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首次引入“对比修辞”术语,率先对母语的语篇结构和修辞方式在第二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Kaplan指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修辞准则,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会对第二语言写作产生干扰,其观点将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从句法层面提升到了段落语篇的层面。

进入80年代,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体系。衔接、连贯等各种语篇分析手段的使用,充实了对比修辞的理论,使其研究方法更为客观。80年代初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分析是对比修辞的研究热点。在研究二语写作时更多地关注于写作成果而忽略了认、年龄、文化等因素。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对比修辞,给予其更为宽泛的定义。其研究重点开始注重语篇宏观模式的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其语料也不再仅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包含商业报告、信函及专业文献等各种体裁。进入21世纪,对比修辞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已发展成为集各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者对其研究不再是单一的以语篇分析为主,更多地考虑认知和社会变量等因素,关注写作的交际性和文化差异。

对比修辞研究由纯语言模式转向认知和社会文化模式,对比修辞这一术语不足以涵盖这一领域。Ulla Connor 于2004年在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Beyond texts一文中,正式提出“跨文化修辞”的概念,以期更准确地揭示现阶段对比修辞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2 跨文化修辞

跨文化的含义为文化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跨文化修辞是对比修辞理论的新动向,涵盖多语种环境下书面及口头文本的跨文化研究,强调研究的动态模式。其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同领域中各种新的研究方式都为跨文化修辞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修辞的理论下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体裁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定量历时分析法及人种学分析法等;跨文化修辞最新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体裁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纳入跨文化修辞研究,同时将跨文化修辞研究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修辞不再是从二分法的视角研究单纯的线性和非线性、集体和个人文化,而是各种大大小小文化的融合。语篇分析是对比修辞的基础,语篇风格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是代表其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2.1 跨文化修辞与文化

在跨文化修辞模式下,文化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作为跨文化修辞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Atkinson(2013)强调文化的复杂性,强调在写作和交际中重视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青年文化等;当我们在进行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和研究时,所有这些文化层面都必须加以考虑。二语学习者在他们的英语写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风格,也代表母语文化特征的修辞风格。

文化是一个多样的含义。传统意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信仰、行为、交流模式等。传统学者认为文化是种族的、具有民族色彩、静态的。跨文化修辞中,Connor(2001)指出文化应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区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协商与适应。大文化具有民族、种族及国际特色,是必要成分并且具有标准、规范的特点。小文化(如学术文化、学生文化、教室文化、青年文化等)与社会群体的行为有关,基于一种动态过程,体现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特定的语篇就是小文化的体现。大的民族文化在教育背景下与多重的小文化交流重叠(Atkinson,2004)。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集合,可以隐喻为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视为民族的,因此,与跨文化修辞有着自然的联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需要协商意义并且适应彼此的说话风格。

2.2 跨文化修辞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研究跨文化修辞的一个重要方法,语篇分析不是单纯的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篇,而是要考虑其背景环境。在语篇分析中,Connor从语篇和写作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研究跨文化修辞。其重点参考语篇分析的三个理论: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James Gee的D理论;Ken Hyland的学术写作理论。三个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理论根基不同。Fairclough研究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强调了语篇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Gee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语篇,两者强调的是语篇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口语或书面语篇。与此相对应,Hyland的理论是基于学术语篇的写作研究。与此同时,大部分学者强调了几个相关的研究方法,如体裁分析、语料库分析、多模态分析及民族志分析。

3 总结

从对比修辞到跨文化修辞的历程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修辞已超出传统修辞的理论框架,更多的考虑修辞中的文化、社会、认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这对于我们了解跨文化写作有重大影响。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向拓宽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对比修辞对我们研究二语写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Atkinson, D. (2004). Contrasting rhetorics / contrasting cultures: Why contrastive rhetoric needs a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Special Issue on Contrastive Rhetoric in EAP,3,227-289.

[2] Connor, U. (2004). Intercultural rhetoric research: Beyond Text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3: 291-304.

[3] Connor, U. (2001). Intercultural Rhetoric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语篇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概念功能VOA体育报道语场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6-01

一、引 言

现代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语篇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就笔者管见所及,在国外,Francis曾对英文报纸的报道、社论和读者来信进行过比较;在国内,陈中竺(1995)从文体学角度研究过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杨雪燕(2001)对社论英语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看来,语篇是语言使用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际的基本形式。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使用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由三个语域变体组成: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其中,语场与语篇概念功能相对应,指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即语篇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任何语域变体要素的改变都会引起语篇所交流意义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域和次语体。

二、VOA体育报道的语场

作为具有自己明确语域或次语体特征的VOA体育报道,其报道的内容十分明确。其语场是对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的重大体育赛事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一般包括相关体育赛事的时间、参赛者相关情况、比赛结果、选手个人感受、有关媒体对比赛结果和选手表现情况的评价以及比赛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我们必须指出,许多研究把新闻英语报道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这一功能语体包含的许多次语体如体育报道、医疗报道、科技报道等可能拥有的个性特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忽视。鉴于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也为了探讨某种新闻次语体可能存在的个性特征,并为类似的研究提供比较对象,笔者把语料限定为2011年从VOA相关报道中截取的体育报道,并从25篇报道中任意选择了6篇作为准确分析对象。

三、语料统计分析

Halliday 指出成人语言包含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语言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人际功能(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使本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域发生联系组织成与情景一致的语篇的功能)。其中,概念功能主要体现于及物性系统。语域变体的第一个要素是语场,它是由概念功能体现的,而概念功能又主要依靠及物性的选择来实现。功能语法认为,小句的及物性指的是小句的过程类型。及物性的过程类型有6类,即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那么,为体现对重大体育赛事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这一语场,VOA体育报道为了实现其概念意义主要选择了哪些过程呢?通过对6条体育报道中的小句的及物性结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每个报道语篇依据其报道的焦点和风格的不同,在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上具体比例有所不同,但总体结果显示出极大的一致性:

在6个过程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49.2%)且占有显著多数,各语篇上下偏离不超过10%。物质过程占多数是由新闻报道这一特定语篇体裁的特点决定的。物质过程本来就是运用语言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通过分析VOA体育广播的物质过程可以发现,这一文体十分注重客观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注重对客观事件的描述,体现了VOA体育广播的客观性特征,同时显示出VOA体育广播属于以叙事为主的语篇体裁。

心理过程(11.4%)占有一定比例,但不显著。体育报道中心理过程的采用可以在叙述过程中部分地反映出参赛者、观众或报道者本人的所感所思,同时部分地标志信息来源。其比例不显著应当归因于心理过程感知的间接性。毕竟对运动员和观众的心理描写不能完全等同于其真实的心理状态,过多心理过程的使用会有损于报道的客观性。

关系过程(19.5%)和言语过程(17.8%)较多。关系过程主要用来指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客观对象的描述和评判。这在对体育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介绍、比赛各方关系和发表评论等方面都有体现。言语过程主要表现在投射句和被投射句(直接和间接引语)的使用方面。这一过程的采用有利于拉近听众与比赛选手和现场观众的距离,使报道更显亲切、真实、生动。

行为过程(0.5%)和存在过程(1.6%)在6篇报道中出现率极低,有的报道中根本不出现。这是因为行为过程描述过程参与者的生理活动,而个人生理活动一般不是新闻报道的焦点。而存在过程数量不多是因其有限的固定词汇和内容表达使用过多难免单调,难以产生生动且吸引人的效果。

总体而言,物质过程占据显著多数体现了VOA体育报道其作为新闻报道以客观性为中心的首要语篇特征,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对体育赛事的报道起到了提供背景和明确事件关系的作用。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因其主观性较强,在VOA体育报道中出现较少,其应用主要是为了在一定限度内增加报道的生动性。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从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如何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实现的相关理论入手,从语域变体的语场要素出发,以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为基本分析对象,对所选VOA体育报道语料进行功能语篇量化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场作为语域三要素之一,在VOA体育报道的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上体现出独特的文体特征。实践证明,功能语篇分析模式是一种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语篇分析模式,它对我们研究各种语体及其次语体的文体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语篇分析范文第7篇

大学英语写作是展现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形式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具有组织语篇文章的能力,并可以表达出清晰的、符合逻辑的观点。而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更加强调文章结构的模式化,往往停留在句子层面结构上,忽视了语篇的整体连贯性,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组织语篇的能力得不到重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写作通常出现整体语篇意识薄弱、写作形式单一、文章结构不清晰、思想内容模糊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2语篇理论的概述

语篇理论是指以衔接和连贯作为语篇分析的主要基本理论,运用主位推进模式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谋篇布局。其中衔接是一种建立语篇结构的手段,通过连接篇章的不同句子建立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衔接作为语篇的语义关系,通常主要使用语法衔接、词汇衔接两种手段。连贯就是经过句子的衔接使篇章成为一个整体。而主位推进模式主要关注语篇中主位与述位的关系,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语篇中主位的不同,分析篇章信息、理清篇章结构、掌握写作意图,以选择多种复合主位推进模式,合理安排篇章表达信息,进而增强语篇的连贯性。在语篇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更加注重合理变换使用主位结构,有序整合文章的排版,清晰明了地表达文章信息,提升文章谋篇布局的整体层次,同时丰富文章的内容形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看出依据衔接、连贯手段和主位推进模式,来对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篇组织能力,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也起到了高效的指导作用。

3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的因素

(1)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缺乏自信心是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不足,且阅读练习写作的时间较少,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较低,降低了学生英语写作的信心,使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阻碍写作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对自身的写作能力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更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写作实力。

(2)从教师外部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写作语篇的专项练习较少

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由浅入深,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培养,使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成效慢。另外,学生存在对英语教学体裁类型的敏感度不同的特点,如果教师注重讲解阅读理解的题型,学生就擅长解答阅读理解的题型,如果教师注重讲解写作的题型,学生就擅长文章写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常讲解议论文的写作体裁,很少涉及语篇分析的体裁,学生则擅长写与议论文体裁类型相对应的文章,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不全面,忽视了体裁与衔接手段对写作教学的作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发展。

(3)从客观因素的角度来看,英汉思维的转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会习惯性地以汉语的语言模式对英语写作进行表达,把汉语中找到的对等物套用在英语篇章写作中,导致语义段落、词句出现语法错误,文章也缺乏连贯性,长此以往,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在语篇理论下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1)重视写作语境的创设

英语写作是一个构建语篇情境的过程,通过结合语境、语篇以及语言结构的内在联系来解释篇章的涵义,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的目的。语篇分析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外语专业学生存在因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带来的阅读障碍,需要通过语篇分析获取信息,然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已知信息进行整理、推测。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写作任务语境,如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让学生互相介绍家乡著名的景区,或是自己喜欢的景观,在这种语境中,他们可以互相受到启发,在写作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篇分析教学时,要认识到语境在英语篇章中的重要性,加强利用语篇和语言之间的联系,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语篇结构,明白文章的写作意图,选择相应的语域和衔接手法。

(2)建立语篇与写作的有机联系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语篇教学理论的作用在于把传统的句法语言教学上升为分析语篇结构的层面上,也就是说把形式化的语言研究转变为功能化的语言研究。语篇是通过时态、冠词、主谓关系等,为语法规则的运用提供保证,形成良好的上下文语境,以充分体现写作内容蕴含的意义,促进读者的理解。汉语的语言模式正好与英语的语言模式相反,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通常连接词使用不当,会造成语句语法错误,教师就需要以过渡词这种显性的词汇手段,在分析语篇语法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句子段落的语意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注重体裁写作法的运用

写作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作用,是通过交际活动场景来实现的,根据场景与交际目的的不同,形成与其体裁语域相对应的篇章。特定的语篇体裁有特定的图式,体裁法强调通过语言知识的运用,在特定社会场景及交际目的中,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对篇章的评价结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特定的体裁模板,通过模仿、操作练习分析体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体裁的图式,培养学生的体裁图式意识,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例如,让学生依据表格了解某市2016年人们度假方式,简要评析度假方式变化的原因,进行图表类型的作文的书面表达练习,学生通过这篇短文掌握第三人称以及一般现在时时态的用法,掌握说明加议论的表达方式,练习书信的写作体裁,为灵活运用各种写作体裁打下基础。

(4)加强学生写作阅读的练习

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大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阅读则是学生输入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足够的阅读量,并且涉及广泛的阅读体裁。一方面,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同时阅读丰富的篇章体裁,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地文化背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将阅读技巧迁移到写作中,促进写作质量的提高。比如以“残疾”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就此话题进行讨论,表达个人的观点,通过和同学的信息交流拓宽知识面,丰富原有的图式;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残疾人的困扰以及情感变化过程,呼吁学生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并学习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让学生把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用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有效输出。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培养动笔记录的习惯,通过识记的方法对语篇进行分析、判断,锻炼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上所述,语篇理论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输入式的语言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要积极引进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强化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写作语境创设,从语篇的体裁、句法入手,全方面地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结合语篇的风格特点,利用衔接、连贯的语篇手段,锻炼学生的语篇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语篇意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M.A.K.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蔡慧萍.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6).

[3]陈葆.语篇功能中主述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的关系[J].外语教学,2015(4).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

语篇分析范文第8篇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进行经验功能(Experientialfunc-tion)分析,以探讨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类型之间的关系。我们为此提出的假设是:语篇经验意义的构建选择与该语篇体裁的选择紧密相连。我们的结论为: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的选择决定和制约了语篇语言层面上经验意义构建方式的选择。而语篇语言层面上的经验意义的构建方式的选择帮助实现了语篇在文化语境层面上的选择。

二、经验功能

纯理功能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经验功能或者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经验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用语言描述周围发生的事情或情形(黄国文,2001)。

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系统(TransitivitySystem)、语态系统(Voice)和极性系统(Polari-ty)得以实现(朱永生,严世清,2001)。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及物系统。物质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语言在反映这些现象时,将它们置于语法体系中的不同类别,这样形成的语法系统就叫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的目的在于将现实经验世界构造成一套可以掌握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反映在语言上有不同的特点。只要对这些不同特点的语言构造进行分析,就能掌握语言反映现实的手段。可以认为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

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包含3个组成部分: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过程不同,其参与者也各不相同。

三、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

我们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分析的语料是从5种SCI农业期刊中随机抽取的32篇论文摘要[在我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已为语料做了具体的介绍(易兴霞,2006),故此不赘述]。我们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统计32篇语篇小句过程分布情况,以探讨构建经验意义的及物系统是如何实现和反映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过程的统计以小句为单位,这里小句指:(1)独立小句;(2)限定性小句(finite),如状语、宾语、定语从句等(考虑到语料之大,为便于操作,没包含非限定性(non-finite)小句)。

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对32篇语篇中所有小句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后得表1①。

从表1看,在6种过程类型中,关系过程占比例最高,平均为44·6%,其中有12篇语篇其出现率已达到50%以上,第十篇甚至高达80%。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这类体裁的交际目的出发进行探讨。韩礼德(1994)认为关系过程句和提供信息这个目的紧密相联。我们知道学术论文摘要是学术论文的缩影,与学术论文一样,它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其信息功能,即“推销”作者的研究成果,“说服”语篇社团的其他成员来接收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关系过程主要描述意义,它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可以告知读者该研究的状况、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与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的关系。除此之外,关系过程还可反映某种观点和态度。可见,关系过程句的这个符号内涵与该语篇体裁的社会交际目的相一致,是为摘要的交际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可认为:关系过程句在这种摘要体裁中所占的高比例是文化语境层面的体裁的选择对语篇语言层面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也是语篇语言层面的选择对文化语境层面选择的一种非标记制约和实现。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论文摘要必须要有高比例的关系过程小句的使用,因为文化语境和语言之间的相互预制和相互实现关系不应被看作是一对一的对等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或然性(李国庆,2005)。这一点也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语料中有些语篇(Text2,Text8),关系过程小句的出现率就比较低,分别只有13·3%和20%。另外,其标准差也相对较高(16·1),说明在某些语篇中其出现率与平均值有一定的差距。

除了关系过程之外,占比例最大的是物质过程(35·1%)。物质过程表达的是经验世界里的参与者曾经做过什么和正在做什么。在这32篇农业论文摘要中,内容涉及到一些已完成的、正在进行的以及即将进行的研究行为。语料中高比例的物质过程句表现出论文作者对该研究的具体实验行为、步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想尽量客观地反映、再现所做的一切实验行为。本研究所统计出的物质过程句比例(35·1%)要远远多于余晖对多个学科的摘要分析中所统计的比例(25·1%)(余晖,2003)。这一点很可能是由于余晖的语料含经济、政治、语言学等所谓的“软科学”,而我们的语料几乎百分百为实证型的“硬”研究,对研究手段、方法及步骤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说明,从而使得研究更具有复制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特点与以往经验式的做法大不相同,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说明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在目前学术界是很普遍的。

关系过程句与物质过程句加起来占绝大多数,为79·7%。这意味着农业英语论文摘要语篇既有描述型语篇的特点,又有叙述型语篇的特点。反映了这一体裁一方面要对涉及的研究做出总结、引申、推断或评价;另一方面也强调叙述该研究的具体实验步骤与行为。

相比之下,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只占11·4%。在8篇语篇中(Text1,2,3,10,15,17,27,31),甚至没出现一次。心理过程表示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和反应。韩礼德把心理过程分为感知(perception)、情感(affection)和认知(cognition)3个次范畴。它们在我们语料中具体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情感型心理过程仅出现过两次,所占比例最少,只有4·1%。出现最多的是认知型心理过程,占85·7%。这一分布特征完全符合科学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的要求,说明论文摘要提供的应当是客观事实,而不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想象。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语料中的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往往通过被动语态被模糊或掩盖(如···seedinjurywasobserved,Theeffectofpreviousexperience···wasassessed.等),以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impersonal)的语体效果,从而体现科技语篇的客观性。

其他3种过程所占比例都不高。言语过程平均出现率只有一次,仅占7%。同样为了实现命题的非人格化,我们注意到语料中言语过程的言语者和接收者都常被掩盖或隐藏(如Itisar-gued···,Breedingimplicationsarediscussed等)。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也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几乎等于不存在。另外,语料中存在过程句的存在物多数由隐喻式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来实现(如Therewerelittlediffer-ences,andtherewasconcern等)。应该说,这也是由论文摘要体裁强调客观性、概括性的要求所决定的。

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小句过程分布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结构成分之间的相互预制性和相互实现性特征。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选择即是意义。不同体裁的作者为了达到其各自的交际目的在经验意义的构建上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每种体裁又是由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组成,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有其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同时它们又都是为了实现论文总体交际目的服务的。我们可以假定不同的结构成分会制约其经验意义的构建。对于结构成分的划分,笔者采用Graetz(1985)对论文摘要的划分方法,把语料中出现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以下4步,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具体分析见表3与表4。

在统计理论中,卡方检验就是通过方差分析来比较和检验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就本文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卡方分析来检验农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经验意义构建是否因其体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小句过程分布、动词的语态与体裁结构成分的相关性。在用卡方分析小句过程分布情况时,考虑到存在过程与行为过程占非常小的比例(分别为1%与0·9%),为了减少因频数太小而造成的误差,我们把它们合并到言语过程中(故df=(a-1)(b-1)=(4-1)(4-1)=9)。

经统计,我们发现在不同的体裁结构成分中小句过程的出现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x2=70·98,df=9,p<0·05)。其中差异最大的出现在“方法”与“结果”两个结构成分中(见表3)。在“方法”成分里,物质过程占最大比例(73·5%),关系过程仅出现了8次;而在其余3个阶段成分中,关系过程却占最高的频率,尤其在“结果”中,出现次数高达102次(56·7%)。

这与每一结构成分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相关。论文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其中的每一结构成分都有它自己完整的功能,正是每一独立结构成分的功能才构成了整篇论文的功能。方法成分的主要功能是交代研究方法。本语料来自于注重实证研究的硬科学,自然会出现大量描述具体的实验步骤、行为的物质过程小句(如inoculate,construct,combine,select,grow等)。“结果”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读者由某一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结论”部分主要是说明由研究而引发的思考。在这两成分中,必然会大量出现表示评价、推断或反思的关系过程小句。

对经验意义中语态这一语言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Tarone,Dwyer,GilletteandIcke,1981;Martinez,2001;葛冬梅、杨瑞英,2005)。一般认为科技文体中被动语态要多于主动语态,这样可掩盖、模糊施动者,从而创造出超然的、客观的非人格化的效果(秦秀白,2002),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从表4中的数据来看,主动与被动的比例为60%∶40%,即总体上主动动词要多于被动动词。当然,各体裁结构成分中动词语态的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x2=68·857,df=3,p<0·05)。被动动词只在“方法”部分中占较大比例(83·1%),在其余3个结构成分里,主动动词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被动动词。由此可推测,动词语态的选择会受其所在的结构成分的交际功能的制约。在“方法”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表示具体的实验行为及步骤的行为动词,为了体现非人格化的客观性,作者往往通过选择被动动词来模糊行为人。葛冬梅、杨瑞英(2005)的研究也证实了语态的选择受其所在的语轮的交际功能的影响,同时她们还证实学科的不同也会影响作者对动词语态的选择。

四、结语

文化语境如何进入语篇是我们进行语篇分析系列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篇论文从经验意义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和论证了语篇体裁和及物性系统的相互预制性特征。我们的研究从两方面展开:(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2)经验意义的构建与体裁的结构成分。我们的假设是:一定的语篇体裁偏向于选择一定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作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在语法词汇层面应做出不同的选择。就及物性体系而言,不同类型的体裁及同一体裁的不同结构成分偏爱不同的及物性系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