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诊疗

中医诊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诊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诊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儿 感冒 中医诊疗

1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感冒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感冒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感冒(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3.1.2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感冒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1.3 特殊类型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 mm大小的疱疹。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3.1.4 血象检查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3.2 鉴别诊断

感冒与急性传染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情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4 辨证

4.1 主证

4.1.1 风寒感冒证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4.1.2 风热感冒证

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4.1.3 暑邪感冒证

夏季发病,壮热,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喷嚏,身重困倦,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口渴欲饮或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呕吐,泄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滞。

4.1.4 时疫感冒证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4.2 兼证

4.2.1 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

4.2.2 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4.2.3 夹惊证

感冒兼见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两目凝视,肢体抽搐,口唇发绀,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感冒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临床上应区分主证和兼证辨证论治。治疗主证时根据不同的证型相应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及清热解毒。治疗兼证时应在解表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其中兼有寒痰者宜宣肺化痰,兼有热痰者宜清肺化痰。同时,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过汗则耗伤津液,甚则损伤心阳,不利病愈,反致病深转重,故在解表之时发汗不宜太过。如为体虚感冒者可用扶正解表法治疗。本病除内服汤药之外,还常用中成药治疗,也可配合使用外治疗法。

5.2 分证论治

5.2.1 主证

5.2.1.1 风寒感冒证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桔梗、白前、桂枝、葱白、淡豆豉等。

加减:头痛明显者加葛根;恶寒无汗者加麻黄;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外寒里热者加黄芩、板蓝根。

5.2.1.2 风热感冒证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淡竹叶、桑叶、大青叶等。

加减:高热者加栀子、黄芩;咽红肿痛者加蝉蜕、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生大黄。

5.2.1.3 暑邪感冒证

治法:清暑化湿。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香薷、荷叶、金银花、连翘、薄荷、藿香、佩兰、淡豆豉、白扁豆、六一散等。

加减: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泄泻者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

5.2.1.4 时疫感冒证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薄荷、栀子、黄芩、板蓝根、桔梗、牛蒡子、贯众、甘草等。

加减:高热者加柴胡、葛根;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

5.2.2 兼证

5.2.2.1 夹痰证

治法:风寒夹痰者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主方:风寒夹痰者荆防败毒散合二陈汤、三拗汤加减;风热夹痰者银翘散合桑菊饮、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风寒夹痰者常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桔梗、白前、杏仁、半夏、陈皮等;风热夹痰者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桑叶、大青叶、、黛蛤散、浙贝母、瓜蒌皮等。

5.2.2.2 夹滞证

治法:疏风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主方:风寒夹滞者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夹滞者用银翘散为基础,均加用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风寒夹滞者常用荆芥、防风、苏叶、桔梗、白前、半夏、陈皮、焦神曲、焦山楂、莱菔子等;风热夹滞者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桑叶、大青叶、焦神曲、焦山楂、槟榔等。

5.2.2.3 夹惊证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主方:银翘散合镇惊丸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蝉蜕、防风、板蓝根、钩藤、僵蚕、白蒺藜等。另加用小儿金丹片或小儿回春丹。

5.3 中成药

(1)小儿感冒颗粒。1岁以内每服6 g,1~4岁每服6~12 g,5~8岁每服12~18 g,9~12岁每服24 g,均1日2次。用于风热感冒证。

(2)双黄连颗粒。1~3岁每服2.0~2.5 g,4岁以上每服2.5~5 g,均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证。

(3)藿香正气口服液。每服5~10 mL,1日2次。用于暑邪感冒证。

(4)清开灵颗粒。1~3岁每服3 g,4岁以上每服6 g,均1日2~3次。用于时疫感冒证和夹惊证。

(5)午时茶。每服2.5 g,1日2~3次。用于风寒夹滞证。

(6)清热化滞颗粒。1~3岁每次1袋,4~7岁每次2袋,8岁以上每次3袋,均1日3次。用于风热夹滞证。

(7)小儿金丹片。1岁以上每服0.6 g,1岁以下每服0.3 g,均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夹惊证。

5.4 药物外治

5.4.1 药浴疗法

(1)风寒感冒证。羌活30 g、独活30 g、细辛15 g、防风30 g、苏叶30 g、白芷30 g、桂枝20 g、葱白30 g、淡豆豉30 g。煎水3 000 mL,候温沐浴。1日1~2次。

(2)风热感冒证。金银花30 g、连翘30 g、柴胡30 g、桑叶30 g、大青叶30 g、薄荷20 g、蝉蜕30 g、栀子30 g。煎水3 000 mL,候温沐浴。1日1~2次。

(3)暑邪感冒证。香薷30 g、金银花50 g、连翘50 g、柴胡30 g、防风30 g、淡豆豉30 g、扁豆花30 g、生石膏50 g、鸡苏散50 g、板蓝根50 g。煎水3 000 mL,候温沐浴。1日1~2次。

5.4.2 灌肠疗法

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尤其适用于小儿不能服药时。常用药:柴胡、生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石膏、黄柏、黄芩、金银花、连翘等。外寒里热者可加桂枝、细辛;夹湿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夹滞者可加枳实;夹惊者可加钩藤、蝉蜕。药物按小儿口服量,加水浓煎至所需量(30~100 mL/次),做保留灌肠,保留20~30 min。1日1~2次。

5.5 拔罐疗法

在大椎、肺俞穴拔罐,1日1次。用于风寒感冒证。注意:留罐时间不宜太长,防止皮肤烫伤。

5.6 针灸疗法

5.6.1 灸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灸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 min,以皮肤表面温热为宜。1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证。

5.6.2 针法

中医诊疗范文第2篇

1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泄泻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泄泻(infantile diarrhe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同义词:腹泻病(西医学病名)。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

3.1.2表现

大便次数和量较平时明显增多。粪质淡黄色、黄绿色或褐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汤,稀溏或糊状,或夹少量黏液;大便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纳差、口渴、小便少等症。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的表现。

3.1.3分型与分类

3.1.3.1分型

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在每日10次以下,大便性状变稀,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加重转化而成。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3.1.3.2分类

本病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2月。

3.1.4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2)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3.2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大便次频、性状稀,有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

4辨证

4.1湿热泻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4.2风寒泻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4.3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4.4脾虚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4.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

4.6气阴两伤泻

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7阴竭阳脱泻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另外还应调整饮食,加强护理,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

5.2分证论治

5.2.1湿热泻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马鞭草、车前子、煨木香、焦山楂、甘草等。

加减: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制半夏。

5.2.2风寒泻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防风炭、制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加减: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木香;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

5.2.3伤食泻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制半夏、茯苓、连翘等。

加减:腹痛加木香、槟榔;腹胀加厚朴、莱菔子;呕吐加藿香、生姜。

5.2.4脾虚泻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苍术、茯苓、山药、炒扁豆、薏苡仁、木香、砂仁、焦山楂等。

加减: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石榴皮。

5.2.5脾肾阳虚泻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制附子、补骨脂、煨肉豆蔻、焦山楂、甘草等。

加减:脱肛加炙黄芪、升麻;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

5.2.6气阴两伤泻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主方: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白芍、莲子、山药、石榴皮、芦根等。

加减:大便热臭加黄连、辣蓼草。

5.2.7阴竭阳脱泻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主方: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制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等。

5.3中成药

(1)葛根芩连丸:每服1 g,1日3次。用于湿热泻。

(2)小儿肠胃康颗粒:每服5~10 g,1日3次。用于湿热泻。

(3)藿香正气液:每服5~10 mL,1日2~3次。用于风寒泻。

(4)纯阳正气丸:每服1.5~3 g,1日2~3次。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

(5)健脾八珍糕:婴儿每次1~2块,幼儿及幼儿以上者,每次2~4块,每次开水调成糊状吃,1日2~3次。用于脾虚泻。

(6)附子理中丸:每服1~3 g,1日2~3次。用于脾肾阳虚泻。

5.4药物外治

(1)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每次1~2 g,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2)鬼针草30 g,加水适量,煎煮后倒入盆内,先熏蒸、后浸泡双足,每日2~4次,连用3~5日。用于各证型泄泻。

5.5推拿疗法

(1)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用于湿热泻。

(2)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用于风寒泻。

(3)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用于伤食泻。

(4)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泻。

5.6针灸疗法

5.6.1针法

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便如水样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次。

中医诊疗范文第3篇

接市卫健委《关于开展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诊疗专项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的文件,我院在分管领导带领下,组织医务科对中医科及中药房对我院中医规范执业进行了自查,自查结果如下:

1.本院中医科目前有执业中医师4名,中药师2名,外聘中医专家3名,均严格按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医药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诊疗活动,不存在违法违规行医。在诊疗过程中诊断规范合理(有依据),治疗科学规范和合理恰当。

2.本院中医科能开展8大类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医疗、中医适宜技术规范落实到位,中药饮片处方规范,中医适宜技术符合规范和质控管理要求(未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处方超量使用以及十八、十九畏使用的均有双签名。各项诊疗操作按诊疗规范开展,定期监管制度,首诊负责、知情告知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到位。

3. 中药饮片进货渠道合法合规;质量符合《浙江省炮制规范》以及《中国药典》的质量要求;未采购毒性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价格符合物价部门的规定;中药饮片调查剂人员符合上岗资质,医院未设煎药室;未采购野生动物药材;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的散剂符合要求。

4.诊疗中不存在虚假诊断治疗、过度检查、治疗和用药;无不符合规定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执业范围、收费服务项目和价格都是按规定进行登记备案并在医疗机构内公示。

5.疫情防控方面.医院大门及门诊大厅设立了预检分诊,“三门”管理(查绿码、测体温、戴口罩等)到位。院感管理和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

存在的问题

1.个别病历书写较为简单,诊断上没有中医证型;

中医诊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诊疗方案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为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且该病尚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将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两组,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依据,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排除患有鼻息肉,明显鼻中隔偏曲等鼻部解剖异常的患者;排除正在采用激素等药物治疗的患者。最终选取病例80例,患者年龄在8~70岁之间,平均年龄(39±3.5)岁,病程为5个月~30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在8~69岁之间,病程为5个月~30年;对照组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8~70岁之间,病程为5个月~30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中医诊疗方案:①经方加减:选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及苓桂术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每天服用1剂。②经验方:使用赵金梅自拟苍耳辛夷汤(苍耳子、辛夷、五味子、乌梅、细辛、防风、荆芥、白芷、甘草),加减治疗。③氦氖激光照射双侧鼻腔,隔天1次。④穴位治疗和捏脊疗法:指压穴位迎香、合谷、足三里、晴明、攒竹、风池、鼻通等同捏脊疗法,1次/d。

1.2.2 对照组 采用药物常规疗法: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中成药等药物抗过敏、抗炎治疗。

1.2.3 诊疗评定标准[1]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25%为无效,26%~65%为有效,≥66%是显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使用χ2检验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治疗后对比,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病例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病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均没有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而且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等情况大为改善。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我国大中城市,就数以万计。由于西药使用方便,见效快,所以大多数的患者都是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方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抗组胺药(开瑞坦、话替利嗪等)和激素类喷鼻剂滴鼻剂(辅舒良、雷诺考特等)。但是西药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例如抗组胺药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果,在有效的病例中也会有嗜睡等副作用,长期服用对人体机能更是不利。相对于西药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优势是①针对不同的患者体质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益气、温阳、清热、祛风等方法,具有稳定的疗效。②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治疗变应性鼻炎,还可以兼顾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这点是西医西药无法做到的[2,3]。

综上所述,中医的诊疗方案中,不管是内治法(经方加减、经验方等)还是外治法(穴位治疗和捏脊疗法),都可以从中发现,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良好疗效,并且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

参 考 文 献

[1] 王广丽,张颖.指压穴位治疗过敏性鼻炎.中国校医,2005,193(7) :250.

中医诊疗范文第5篇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检验质量的提高,检验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检验人员还无法完成,因为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检验科外完成的,如标本的采集、保管、运输是由医护人员来做,因为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标本的采集影响最大,采集标本时有核对病人信息,不能张冠李戴。不同的检查项目对标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检测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检测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检测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学检测标本应避免脂血和溶血;细菌培养标本应在用药前和发热时采集等;采血时病人的姿势尽可能统一,止血带扎结时间应控制在1min内;抗凝血标本采集量一定要准确;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规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标本采集后抗凝标本要轻摇5~8次充分混匀防止标本凝固,血钾标本不能溶血等。送检标本应有交接制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检验科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2对检验全过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可靠的检验结果,就必须做到对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护士完成。只有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大大提高,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份合格的标本,接着就要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部分,是评价检验科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标本检测前,我们必须核对标本,标本预处理必须规范,检查试剂保存环境是否适合,是否在有效期内,采用不同试剂应重新定标;检查仪器是否运行正常,环境温度、湿度、电压是否适宜;同时在标本中插入室内质控进行检测,操作应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完成后,首先应对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质控图观察测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说明这一批标本的检测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我们还有对某些异常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与以往的结果进行对比,对相差加大的标本应进行复查,必要时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共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所在。

    3积极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

    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的生命,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才能提高检验科在医生心中的地位。室内质控是检验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内质控的数据是衡量我们日常检验数据的标尺,只有室内质控数据在控,我们的检查结果才具有客观真实性。室内质控:①真实,不能弄虚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规则,既要监控系统误差又要监控偶然误差;③认真分析质控结果,总结失控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检验质量。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找出与同行的差距,加强与兄弟单位检验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好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通过室内和室间质控结果分析比较能够反应出自己在一定区域内的检验水平。如临床科室对检验结果提出异疑时也好做出分析,质控结果不理想的要落实整改。

    二、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

中医诊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体会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2)腹胀:上腹饱胀或全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3)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4)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5)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2 分型诊治临床

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我们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

2.1 脾胃虚寒型 脘痛绵绵,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治法:健脾湿中。方药:香砂理中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或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饴糖),胃寒甚者加丁香、吴茱萸、红豆蔻、良姜等,便血者加炒蒲黄、乌贼骨(亦治反酸)、白芨;以上药物如加入山药、茯苓、苡仁、三七等改汤为散,坚持久服对巩固疗效有良好效果,如能配合艾条灸中脘、天极、足三里,每日一次,效果更佳。

2.2 胃热炽盛型 胃脘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臭或口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治法:清脾泻热,降逆和胃。方药:左金丸和《金匮》泻心汤(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热甚者加蒲公英、蚤休、银花;压痛明显者加雪胆,舌苔厚腻者加石菖蒲。此型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宜辛开苦降,寒湿并用,笔者临床喜用左金丸加蒲公英、莱菔子、石菖蒲、香附、大黄及少量肉桂效果亦佳。

2.3 肝胃气滞型 胃脘痞胀、疼痛或牵引胁背,嗳气频作、口苦、恶心、泛酸、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嗳气频繁者加降香、石菖蒲、旋覆花、赭石、半夏。此型如取公孙、内关用“灵龟八法”择扎九针施术效果良好。

2.4 瘀阻胃络型 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失笑散与丹参饮加味[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可用降香代)、砂仁、延胡、地榆],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解黑便不止者加三七,或云南白药,有热者加蒲公英、炒栀子、黄连,面色苍白,头昏目眩,舌质淡加当归、阿胶、枸杞、五味、大枣等。

2.5 胃阴亏虚型 脘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方药:益胃肠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英),如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脘胁胀满者加莱菔、麦芽、青藤香,同时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清鲜而富营养为宜。

3 体会

本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木郁克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治疗期除注意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心理健康,避免精神紧张而情绪抑郁,因此治疗时应注重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和胃降逆,如出现频繁嗳气有声无物的表现如单调气效果亦不佳,此时换缓急解痉方可收效,在临床上笔者喜用钩藤、白芍、甘草、香附、桃仁、百合、台乌、旋覆花、胆星等多能收到良好效果。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中气日衰,脾失健运故经久难愈。甚则由中气虚而发展为中阳不振的虚寒病情,故温补脾气(阳)应贯穿治疗本病的始终。除生活调养外,特别是临床症状消失后如能够运用1个月以上的健脾药,改汤为散更佳,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临床表现常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故应仔细辨证分析,组方多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时治标缓时治本,既要注重“邪去则正安”的指导思想,又不能忘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宗旨,只要坚持治疗和巩固,本病是可以治愈的。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近年的动物实验提示,部分Hp菌株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糜烂,部分菌株的长期感染可发生胃癌,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近年来中医界对此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认为黄连、黄芩、大黄、黄柏、桂枝、乌梅、蒲公英、高良姜等对Hp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笔者平时喜用梁成的灭幽丸(党参、白术、川芎、木香、茯苓、厚朴、郁金、延胡、大黄、三七、丹皮、乌梅、黄连、黄柏、白芍、丹参),临床进行辨证施治时随症加减,收效尚可。

中医诊疗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为规范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行为和提高艾滋病咳嗽中医临床水平,构建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规程。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中英文文献和专家论证,结合临床,制订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专家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咨询,用德尔菲方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完整问卷的回收率为90.63%,问卷内容中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用药(痰热阻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治疗(肺脾气虚)、艾灸治疗和调护(护理、饮食和心理)均值(2.93~3.00)、满分率(93.10~100)、等级均值(9.91~10.67)、等级和(287.50~309.50)均为最高值,变异系数0.00,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为0.049,有统计学意义,问卷信度值α为0.788。讨论:初步规范了艾滋病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辨证治疗,基本上得到了该领域专家的认可,为制定艾滋病咳嗽中医药诊疗规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艾滋病咳嗽;诊疗规程;德尔菲;调查问卷

咳嗽是艾滋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状之一,在HIV/AIDS患者中咳嗽的发生率约在40%~56% [1-2],发生于HIV/AIDS的各个发展阶段,大多是由于上呼吸道、肺部感染引起,也可见于肺癌患者。在HIV感染早期,咳嗽可见于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与正常人群常见的疾病一样,在AIDS晚期,肺部是机会性感染最常累及的脏器,卡氏肺孢子虫、结核分枝杆菌、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感染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3]。

 

艾滋病患者出现咳嗽病情复杂,表现在病因上有外感、内伤之别;病程不同阶段涉及脏腑有所差别,中医治疗艾滋病咳嗽方法较多,有中药辨证加减以及协定处方等多种治疗手段[4],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未形成一定的诊疗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本课题组承担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中构建《艾滋病相关症状/体征中医诊疗规程》课题内容。因此,为建立客观、系统的艾滋病相关咳嗽的中医诊疗规范,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从事艾滋病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拟形成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标准规程。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中文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85—2011年国内期刊文献,外文文献通过《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EMCC》数据库进行检索,首先查阅有关艾滋病临床指南及中医诊疗规范,关键词输入“艾滋病”、“HIV/AIDS”、“咳嗽”、“中医”、“cough”等,整理相关的中医理论综述及临床治疗经验。

 

1.2 问卷调查 汇集艾滋病咳嗽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与该领域专家进行讨论,撰写包括概论、病因病机、四诊及辅助检查、诊断与辨证、治疗、调护、疗效评价在内的艾滋病咳嗽专家调查问卷。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1轮调查问卷:结合文献,疏理咳嗽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调护及疗效评价等研究成果,邀请本院和在京的艾滋病专家论证,形成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调查问卷,包括概述,病因病机,四诊(采集病史和一般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与辨证(痰热互结,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治疗(①辨证用药:痰热互结,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②艾灸治疗),调护(护理;饮食;心理);疗效评价(疗程;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诊疗标准规程图。每项内容(变量)附3个选项并赋值,①同意为3,②不确定为2,③不同意为1;对不确定和不同意者需有专家补充意见。

 

调查问卷发放到包括北京、河南、广州和安徽等地的医院及研究所从事艾滋病中医临床2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31人,发放方式是电话、邮寄或通过会议。问卷回收后,整理汇总专家反馈意见,建立数据库,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双人录入,数据核查后锁定。

 

第2轮问卷调查:对第1轮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汇总,再次邀请艾滋病专家进行商榷和修改,形成第2轮调查问卷。概述;病因病机;四诊及辅助检查(①采集病史和一般检查;②辅助检查);诊断与辨证(诊断标准;辨证标准①外感袭肺;②痰热阻肺;③肺肾阴虚;④肺脾气虚;⑤肝火犯肺);治疗(辨证用药①外邪袭肺;②痰热阻肺;③肺肾阴虚;④肺脾气虚;⑤肝火犯肺;艾灸治疗);调护(护理;饮食;心理)。每项内容(变量)附3个选项并赋值,①同意为3,②不确定为2,③不同意为1。重新在北京、广州、河南、云南、重庆等地遴选除第1轮专家外24个专家填写第2轮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方式与第1轮调查问卷相同。第2次建立数据库录入问卷填写信息,汇总专家意见,邀请该领域权威专家最后进行审订,形成艾滋病咳嗽中医诊疗规程。

 

1.3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真实性及权威性:充分收集国内外艾滋病咳嗽的研究资料和临床报导, 寻找证据水平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方式制订成格式和内容统一的调查问卷,并印发填表说明书。

 

专业性:培训中医医生或选择从事中医艾滋病理论研究及临床工作的中医医生组成专门课题组。填写调查问卷的专家也是从长期从事艾滋病中医临床或在高发区一线工作的专家中遴选出的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艾滋病中医专家。

 

严谨性:问卷发放与回收由专人负责,通过电话方式以确保问卷落实到人,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核对,统一保管,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数据核查后锁定,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统计方法 2轮调查问卷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问卷中的均数、满分比、等级总和、等级均值和变异系数等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其中均数、满分比、等级总和、等级均值越大,说明该指标越重要,反之越不重要。变异系数越大,专家对问卷内容认识的差异越大,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越低,反之则专家的一致性较好。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评估结果可取。

2 结果

2.1 第1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完整问卷的回收率为76.67%。其中采集病史和一般检查、辨证用药(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辅助西药治疗及诊疗标准规程图的均值(2.62~3.00)、满分率(76.92%~100%)、等级均值(9.17~11.54)、等级和(238.50~300)均为最值高,变异系数为0.00。此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提示专家对此问卷的采集病史和一般检查、辨证用药(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辅助西药治疗及诊疗标准规程图等几项内容意见比较集中,对咳嗽概述、病因病机等其他内容尚需要再进行讨论,且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为0.084,无统计学意义。

中医诊疗范文第8篇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又名痄腮。

1 诊断要点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w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d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可并发脑膜脑炎、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2 实验室检查

2.1 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2.2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w左右恢复至正常。

2.3 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3 辨证

3.1 温毒在表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 热毒蕴结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3.3 邪陷心肝证: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3.4 毒窜睾腹证: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4 分证论治

4.1 温毒在表证: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主方:柴胡葛根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甘草等。

4.2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挂金灯、玄参、夏枯草、陈皮、桔梗等。

4.3 邪陷心肝证: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僵蚕、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