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理论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理论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 软件应用 音乐基础理论

当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针对于技术性强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确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其逻辑性与可变性很强,如果只简单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变性与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为复杂,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怎样去做呢?笔者通过教学与制作实践总结出了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一套方案,应从制作课件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的平台特性。此平台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图片及音乐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乐谱等图片的特征。这一点是音乐理论课件所特有和必备的,乐谱可以直接使学生看到所讲授的例子及技术的关键点。

3.具有软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对于所要做的课堂练习,教师所讲的范例,由于可变性和拓展性的空间很大,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因此必须要在音乐软件里完成。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课件有别于其他多媒体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声学的作题范例的实际配制讲解等,就必须要运用功能强大的专业乐谱软件。

4.声音文件的制作与处理特性。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当中,音乐中必须要有声音。真实地让学生听到所学作品或创作编曲声音,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所讲授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熟练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熟练操控音乐制作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播放器。

有了以上几种能力,数字化多媒体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不能将课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课件应该由授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体系都是个性化的。

三、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

多媒体平台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来完成,运用这个大众化的制作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的插入与连接及多媒体的播放。

乐谱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来完成,这些制谱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谱例的制作,也可以实现乐谱的播放,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技术理论课程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PowerPoint软件,实现展示旋律发展或声部连接的各种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使教师的讲授更加灵活、自如。

图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来完成,此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规格的图片制作,包括捕捉图片和视频,可谓功能强大。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多数用它捕捉乐谱图片。

音乐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来完成,此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实现各种音乐,包括MIDI、音频的制作。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配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配器写法及编曲想法随时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反映给学生,可以实现编曲的直接性及音响的实时性。如果只是编辑或剪辑现有的音频,包括音频格式的转换等,可以用sound Forge软件直接处理。

四、具体课程的软件应用方案

基本乐理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音程、和弦调式等;和声学、复调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和声学、复调课程的例题及练习;音乐欣赏、音乐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Snagit 软件做图片的处理,用Sound Forge软件来对现有的CD、MP3等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配器课程及作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用Finale软件制作谱例,由Nuendo软件来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谱例由Finale软件完成。

当然,音乐的专业制谱、制作软件还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但目的是唯一的——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适合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课件,最终来实现教学目的。

五、制作设计与实例流程

这里笔者以和声课为例,文字的讲授部分在PowerPoint软件中完成,乐谱部分由Finale软件完成,再用Snagit软件按图像缩放比300%、图像分辨率300 来捕捉乐谱图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中。如果想实时操控乐谱软件,可以按电脑键盘上ALT+TAB键进行幻灯片的页面与Finale乐谱页面进行切换。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控制软件,直接进行交互来授课;另外也可以在软件中实时播放谱例。这样技术处理就很直观,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直接反映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味正确与错误及技术的艺术性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课堂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想要在音乐基础理论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外,还要有课程教学的良好设计。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合理安排,熟练操控,是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成功授课的法宝。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2篇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和法律对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这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教材信息量过大,内容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历史典籍浩瀚,生僻术语文字较多。当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较薄弱,又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容易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法学教育提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于中国法制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不同看法。一方面,有部分观点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减少或删除基础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但是,我们要明确,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课论学习并不冲突,理论教学不能放松,这是法学教学规律自身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推动性作用,各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上也都很重视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认为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按照实践教学方法来进行,比如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个人认为,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法律课程,中国法制史可以选择的案例,是历史上的过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含义,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知识与任务的整体联系,设计与工作结构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最终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解读。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中国法制史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每门课程的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那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够培养学生的什么职业能力?

 

首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分析能力。法律职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法律文本的认知能力,更重要是建立起法律文本与具体案例之间的法律解释能力,后者的培养比前者更重要。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代法律制定成例范本,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讨论立法思想和法律内容的变迁,可以让学生有效练习如何深入分析立法目的,学习建立法律规范与具体事例之间的解释能力。该能力的建立和培养,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的成熟和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法治和法制观。法治观念是我国进入现代化以来建立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中成熟的是法制,而非法治。学生在学习具体的部门法之前,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理解我国当前法律制度的规定和执法要求。学习中反复对比每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与法治理念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正确的法治观。

 

第三,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历代法制规定的学习中,反复练习推导“时代背景需求——立法思想变化——正式立法活动——具体法律内容——配套司法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社会需要——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规定——司法执行”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逻辑能力、专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该能力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2 通过中国法制史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

 

明确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培养最终目的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据此有所调整。

 

首先,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过于追求知识点讲授的面面俱到,课堂会变成传统教学方式中“满堂灌”的方式,容易令学生疲惫。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层,明确属于知识记忆、领会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中的哪个类别,对于比较基础的记忆、领会,主要通过课下任务布置来进行学习,重点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其次,项目设计不必过度拘泥于实例操作。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上提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项目,认为课程设置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匹配,只要能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必拘泥于项目设计是否是职业操作和执行的练习。个人目前主要尝试过以下几类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背景解读、立法思路逻辑推演、法律执行讨论、宏观和微观历史评价等。项目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切人点和表达形式,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对项目活动的引导作用。项目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项目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需要教师及时的保驾护航和纠偏。以秦朝法律制度一章的学习为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的是“秦国——秦朝”立法背景的综述、秦朝法律制度主要内容的总结,但是对法律制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解不足,比如提到秦朝法律制度中的分户令,能评价分户令打破大家族“大锅饭”式的生产模式,促进耕织,增强秦国国力这一立法目的。不能进一步研讨周朝宗法一体社会模式的惯性和分户令之间的冲突,秦朝短期灭亡中的法制因素,以及对之后汉朝立法思想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对法律实施效果评价不足,问题思考深度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不停以设问方式进行引领,让学生感受深人思考过程中不断“下潜”的快乐。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给予了很多教学中的启示和思路,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内容的学习至今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项目设计;学生普遍知识积累薄弱导致有些学习目的实现效果不令人满意;项目设计广度可以普及到每个学生,但是深度不能有效普及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专业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文化课、艺体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科目,这些都是学前专业的必修学科,对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困难越来越大,甚至有种说不出的尴尬,如:学科地位、教师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老师缺乏教学信心、教学改革跟不上时代步伐、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来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在越来越提倡和注重职业素质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理论课教学重新回归正常轨道。

一、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原因探析

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偏离或放弃最初选择的职业方向,导致学生淡化甚至忽视基础理论课学习。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教育幼儿为职业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即幼儿教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做一名称职幼儿教师的理想,选择幼师专业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在:有的学生对学前专业不了解,只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失利后的继续教育;有的学生不希望成为幼儿教师,只是为了到职业学校来学一门技能,如画画、跳舞等;有的学生仅仅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将来干什么不在考虑范围;还有的因为幼儿教师待遇低下,放弃幼师的职业方向。如此等等。尽管幼师基础理论课是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必修课,但学生们会因为专业思想不确定,淡化甚至忽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2、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导致对基础理论课学习缺乏动力、消极敷衍。

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效果显现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它不象艺术体育课在为学生获得利益方面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更多地追求眼前利益, 而忽略对未来长远目标的考虑。时下,一些学校的做法更加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有的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有偿文艺演出,学生也乐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获得回报。诚然,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展示出来甚至转化为经济效益,既能为就业拓展空间,又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利益面前,有的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不能平衡学习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节目排练和商业演出方面,心气儿变得比较浮躁,沉下心来学习基础课的意愿淡化了,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再是他们的努力目标,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大大降低了对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热情,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3、认识偏差,认为学而无用,导致学生不愿学习基础理论学科。

由于对幼师职业特点的认识不清楚,部分学生认为幼师的学生只要能唱会跳,能弹会画就够了,学不学理论课没关系,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认识、缺乏认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在基础理论课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卧倒一大片、睡倒一大片”的不良现象,课堂“陪坐”现象比比皆是。

4、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认知水平偏低,导致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学前专业的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偏低,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虽然他们很想学,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习很吃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付出极大努力而依然不能获得较好效果的时候,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基础理论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影响很大。不良的教学方法,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致使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一些理论课教师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满足于书本,对幼教理论的讲授和理解缺乏具体、生动、实际的素材,教学内容贫乏、陈旧,无法用亲历的体会来展示专业理论课的魅力,这就使得学生觉得理论课无味、无趣、无用,从而对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下降。二是教法、学法老套 、单一,理论课课堂模式主要是粉笔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理论化太强,太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2、理论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逐渐失去教学信心。

从学生方面讲,学前专业的艺术体育课程尤其是艺术门类学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艺体课教师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并不那么重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看,理论课教师很少有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学科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师地位得不到重视,基础课教师逐渐失去教学信心,教学研究少了,教学改革积极性低了,使得理论课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3、教学投入少,教学资源缺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师专业设备、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艺术体育课程的教学方面,理论课教学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甚至完全没有,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专业杂志等相对有限,再加上有的教师缺乏开拓精神,教师上课全凭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太枯燥,太抽象,太空洞,课堂少了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多 样性,教学活动中无法展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学案例,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和用实践来验证专业理论的教学环节,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必要的媒介,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应对困境的主要策略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职业方向。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学前专业的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这是专业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职业选择,不能把幼师生等同于专业画家、音乐家或舞蹈家的培养,课程学习的目的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学专业,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使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幼师专业的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凡是立志要在幼儿教育岗位作出一番事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把握专业的职业特点,不要轻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这是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前提。对于想放弃最初的职业选择而有心从事纯粹的文艺工作的学生,可以寻找新的政策支持,采用类似于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技能细化分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不同的出路,但同时也要告诫学生,在当今社会,多学一点、学好一点便多了一份本领,多了一份谋生的技能,这样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2、提高对基础理论课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学生对基础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明白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中的价值,要转变学生对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首先,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科地位。学前专业基础教育理论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幼儿教师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幼儿教师只有就具备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懂得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凡是有志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学生都必须过好理论学习关,保证幼儿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成绩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学生最实际的要求,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教师自己能唱会跳,能弹会画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手段,具备这些本领是为了帮助幼儿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得到适宜的早期教育,发展其潜力,是为了更好地按照幼儿的特点去组织活动,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掌握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知识技能外,还必须懂得幼儿心理规律、幼儿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幼儿教师职业体现出它的专业性,这是其他专业难以替代的;其次,提高学生对 理论学科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学前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和工作特点最一般、最本质的认识和反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人们长期积累的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工作原理、规则和方式方法。学好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在幼教岗位上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管理到位、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寻求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运用理论成果的成就感,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第三,转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兼顾两者,既可以发挥自己文艺技能的优势走向市场,获取较好的物质利益,又可以在幼儿教育的岗位上得心应手,做出自己的成绩、一专多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对学生来讲,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艺术,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兴趣,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富有感染;教师要大胆处理教材,精简课程内,删除现有课程内容的繁杂部分,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那些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内容,增加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宝贵教学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还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教育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和说明,贴近幼儿教育实际,体现“够用、实用”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好处,从而产生学习理论课的需求。教学要从趣味与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着手,寻找教师要求与与学生需求一致的切入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4、加大 教学投入,争取政策支持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4篇

(一)缺乏实用性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性特点比较突出,过分强调理论基础,使学生无法掌握宽领域、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管理知识。根据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管理类课程高居榜首,课程数量达141门次;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68门次;其他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的课程类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统计会计、旅游法规、旅游设计、市场营销、外语课程、信息系统技术、导游、心理学、地理、服务、文化民俗、生态环境、会展等。这些课程尽管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实用性。

(二)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三)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三、总结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在保证教材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实训技能、实践实习考核等课程实验实训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为学生毕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除公共课外,把专业理论教学分为专业基础课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两部分,共开设19门课程,总计816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9门课程(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350学时;专业理论10门课程(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466学时。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宠物医疗 理论教学 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50-03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是随着社会需求、在继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和热门专业。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开设在国内为数不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宠物医疗专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其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等研究,在前期“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和借鉴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的综合与整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公共课、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等研究中得到确认,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程600学时,专业课程780学时(含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390学时),总学时为138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为816学时,实验实训技能课程为564学时。

1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仍然处在探索前进阶段,特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建立的专业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宠物医疗专业仍然延用畜牧兽医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特别是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对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开发建设的比较少,有些已经出版的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往往是高职高专兽医专业教材的翻版并存在内容重复现象,而且已有的宠物专业教材的种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有些出版社出版的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又不能符合高职高专宠物医疗专业教材的规范,不能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1 课程设置留给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比重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没有充分按人才定位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及专业特点来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对高职高专教材的“必需、够用、实用”的尺度把握不够,普遍来讲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比重偏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区别甚小,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留给学生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严重不足。从培养目标来看,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缺失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或多或少地延续了原来的畜牧兽医教学传统,不论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较保守,开放程度不够,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定量、定性分析,对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仅就教材建设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采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或在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增减一些内容即可,课程设置也大体相差无几,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实用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不适应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1.3 教材建设落后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

目前,已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材与国家职业认证标准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没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合理地进行专业教材职业技能方面的建设开发。

2 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探讨

2.1 课程设置的探讨

按照教育部提出“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重视教学条件建设,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状态和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几年来的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系统研究,确定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

2.2 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公共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内容,按教育部和高职高专院校所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普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体规定其总课时原则上不超过630学时,必修课程540学时,选修课程90学时。公共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内容如表1。

2.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的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了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其中必修课程6门,选修课程3门。为了便于实践教学独成体系,把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程教学部分相分离,把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了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9门专业基础课程总课时60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15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3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理论课程100学时),专业基础实验实训课程250学时(含专业基础选修课程50学时)。宠物医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2。

2.4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按照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要求和“必需、够用、实用”有度的尺度,把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单独提炼出来,形成10门专业课理论教材,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3门,同样把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形成新的教材建设体系。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宠物医疗专业10门专业课程总课时780学时(含3门专业选修课程210学时)。其中,专业理论课程466学时(含专业选修理论课程116学时),专业实验实训技能课程314学时(含专业选修课程94学时)。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内容如表3。

2.5 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理论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根据不同课程对专业理论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精选精编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完善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教材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抓住特色,与时俱进,实现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

2.5.1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是多年来课题组15个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总结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和2007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两轮教材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9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1)。

2.5.2 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内容的建立,同样是经过总结宠物医疗专业几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本着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认真分析、结合宠物医疗行业的实践发展需要而发展、完善的。课题组对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内容的适用性、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撤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了对专业课程有益的必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出了宠物医疗专业的10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编写大纲及主要编写内容(详见附件2)。

2.5.3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特点

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教育体系为指导,依据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突出了以应用、适用技术为主,充分考虑到了教材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重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特点,充分发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在宠物医疗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在专业教材建设的编写思路上有所创新,在编写结构上简略清晰,确保了教材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

3 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主要从整合宠物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理顺宠物医疗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与衔接,撤旧增新,避免教材资源浪费与教材内容重复的角度出发,使教材建设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应有的课程设置的要求,在教材的内容上符合当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需要,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使宠物医疗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更多更好的培养宠物医疗专业人才的最终目标。

为了把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独成体系,我们把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部分与实验课、实践技能、实训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教材体系中分离出来,归类到实践技能教材建设之中,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自学宠物医疗专业的社会有识青年开辟一个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即形成了新的实验、实训技能教材建设体系又与宠物专业理论教材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为核心的,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为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具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科目,能顺利通过农业部和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审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验证佐证。

参考文献

[1] 凌云.李尚群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与实践[R].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年5月.

[2] 耿明杰.王润霞.王晓典.高教科研2004.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对WTO的策略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3] 吴学军.郑翠芝.高教科研2004.黑龙江省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4] WTO与畜牧业[J].王晓典.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第07期.

[5] 丁岚峰.闫庆健.高职高专院校宠物医疗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6篇

本文基于以上问题,针对哈尔滨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设计一套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经过分析,对今后的体育理论教学提供意见或建议。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哈尔滨市三所(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300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的要求,调查问卷设计分三大类24个问题。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问卷281份。有效回收率93.7%。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机是努力向上的,有23%和2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以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并能够胜任其工作,使自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9%、13%、10%和12%的学生是为了到大学继续深造、改变个人命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报答父母或是改变自己今后的人生命运,还有5%、4%的学生是由于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压力而来上学的。上述三类群体的前两类是积极主动学习的群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听讲、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作业。第三类9%的学生是被动学习的群体,其表现为迟到、旷课、早退、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说话、睡觉、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等。这都是学生学习动机不正确的表现,所以学习动机不同对理论学习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

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践课理论,有45%的学生愿意学习实践理论课。因为在实践理论课中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以前接触过的,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听懂。体育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占36%,体育基础理论课是体育的基础,是将来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理论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也是比较重视,少部分学生对其中教学内容比较难懂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认为一些知识与体育教学训练的关系不大,还因为教师课讲的不深刻,信息不够大,内容不吸引人。公共理论课上课情况占19%,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用处不大,另外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政治课,所以他们对政治课有逆反心理,大学的政治课只是为了修学分,并非为了深入学习。

二、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生对公共理论、实践理论、基础理论的学习目的与动机不同,其学习态度也有所不同。

1.学生对公共课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感觉很枯燥乏味,尤其是公共课理论,在公共课理论课中选修课的选择人数最多占34%,说明学生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理论课感到选修课容易一些,而不是对这一类的课感兴趣。选择外语学生占30%,其中主要的群体是认为外语对将来考研或工作晋职有用,为以后打基础。政治课是体育专业学生最头痛的课程,而学校又规定政治是必修课,学生不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只能应付上课和考试,并不是真正的愿意学习政治课,主要原因认为政治课对自己今后没有什么用途。

2.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体育专业学生选择基础理论课最多的是运动生理学,占基础理论课总数26%,因为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学好运动生理学会对运动过程中身体变化了如指掌,以便在训练受伤的时候也不会手忙脚乱,对将来科学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生非常愿意学习运动生理学等课程。运动医学、体育科研虽然在体育基础理论课中也非常重要,但是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尤其体育科研中的论文对学生来说就非常难,原因是中小学的作文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对这方面不感兴趣,最后的毕业论文东借西拼形成。

3.学生对实践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实践理论课是在理论课中使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感到实践理论课最能靠近实践,这样的理论课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精华,把理论与实践混为一体,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技术动作,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用训练学理论指导训练与竞赛。在各单项实践理论课中游泳和篮球等课程学生更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今后步入社会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有用,所以学生会很主动地来学习。

三、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分析

1.学生对理论课教师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分析

学生整体认为现在的教师讲课水平高低不齐,老教师有教学经验而且认真,但知识不新颖。中年教师年富力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但人数较少。青年教师热情高,缺少经验。学生对个别教师,尤其是公共课理论课教师意见很大,认为有些教师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枯燥、语言不生动,信息量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业务水平不精,能力有限,其次是对学生要求不够。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习动机决定了学习态度,表现在听课的注意力,座位前后能看出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和重视程度,通过调查认为坐在前几排的同学是非常注意听讲的,听课的效果都很好。中间部分的学生是学习一般的,是可上可下的中间部分。还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坐在后面,是不太想学或根本不学习的,因为教师点名,不得不来应付一下。理论课上学生是否记笔记、课前是否预习、课后是否复习等,也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记笔记的问题上,有53%的学生选择了记笔记,有40%的学生选择了记一部分笔记,还有少数学生选择了不会记笔记和不记笔记。从完成作业的情况看,有55%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有39%的学生能完成但偶尔要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还有极少数的学生只能抄袭别人的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课上记笔记或课后完成作业有助于学习的内容消化理解,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笔记很重要也很有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记不记笔记无所谓。

3.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很重要,其次是三年级学的课程很重要,这样就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要求,他们知道自己今后就业的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在大学里所学过的课程中对今后学生的就业是否有用,在表2中也能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一部分有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都很有用,从这点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认为今后用不上就不去学习,认为有用了才学,这种学习态度需要改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和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增加学生愿意学习的课程,多开设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使学生学习兴趣延续下去,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重点抓学风和考风,整顿课堂纪律,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业。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机械加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较强,这对许多专于课本学习的学生来说有较大困难,也造成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矛盾突出,教学难度加大。为此,本人结合省级课题“职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评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目前教学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现今中职校教学中有文化课系列、专业基础课系列、专业课系列、生产实习教学系列,这种系列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按自身固有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的,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的课程内容按专业实习操作顺序讲授。这种各顾各、各管各的教学使各学科相互隔离开来。尤其是理论课教学和生产实习课教学集中安排,讲理论课时学生没一点感性认识,特别是机械设备的结构及运动原理,讲起来学生就像听天书,效果极差。等到进行生产实习教学时,学到的好多不知所以然的东西因时间的间隔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使学习与应用脱节。为克服这些弊端,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突出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次,文化基础课内容过多,课程设置仅仅围绕本专业所培养的岗位能力需要设定,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本着“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可现有的文化课内容过多,按大纲安排,必需加大理论课时数,导致比例分配不当,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同时也使技能训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最后导致理论学不精、操作技能不过硬的结果。同时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繁杂的理论课学习使学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

1.善于引导细心点拨,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教育学理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如此,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是一种享受。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动感活动中,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进而对实践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大胆动手、不怕出丑,让学生知道有很多科学发现以及专业动手技能的提高都是在不断探索中产生的。比如,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这些原理,从而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能得心应手,更加熟练的加以应用。

2.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中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打好理论基础,解决实际能力。我校机械加工专业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一点主要通过实验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模块中,适当增加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3.重视实训课堂教学,把握关键环节技巧

除了用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影响外,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实践课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授课技巧,使理论学习能够真正为实践服务,这就需要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弄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所以机械加工实践几个环节的制定,必须要与课本理论相结合,才能有其实际效果。

(1)实训课题的选择

机械切削课题的选择,要紧紧把握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对学生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序安排、尺寸精度要求、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要求,是为了强化学生《工艺》、《公差与配合》和《机零加工》等课程内容的有效运用。方法则是由易到难,有浅入深,循序渐进。

(2)实践练习的设计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知识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在制定第一个练习课题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做一个组合体,即―正方体工件立在六棱柱的底座上形成一个漂亮的工艺品,课题的难度适中,既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当学生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品,内心会充满学习技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实训课的考核

学生在机械加工学习的成绩由两方面组成:平时考核+毕业考试。前者是由学生制作工件质量情况、日常的出勤、安全生产执行等情况外,还要结合理论考试的成绩给出综合成绩;后者则可以突出学生独立操作机器的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结语

面对21世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的人才,国家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加工实习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非常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庭吉.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基础理论课程范文第8篇

1.1基础理论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教学理念上,仍然保持为传统的“老派”教学理念,教师纯粹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缺乏创新性,很难调动学生对于会计学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课程的能力,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此,学生在学了《基础会计学》等类似的课程后,居然连一些非常简单的案例分析题目都独立完成不了。“老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可见一斑。其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并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但是目前对于高校会计学学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文理脱节”等问题非常严重,片面的强调专业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其它方面的课程内容则十分匮乏,有甚者,对于与会计学息息相关的经济史、金融史、数学史、管理史等课程的开设都较少涉及。学生整天沉浸在乏味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很难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快乐。在一年级时,许多高校往往会设置众多公共课程,诸如高数、思修、法规、毛概、计算机等,这些课程要占有学生大量的课上和课下时间,但是学校依然会给学生安排有关会计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与公共课的累积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尤其在学期末大量的考试使得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学习专业基础课,最终的结果便是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无法夯实,进而影响了后续学年里众多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另外,教材的更新速度很慢,课程内容单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滞后,学生很难学习到最新的、最顶尖的理论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很难在“老”的教材中有所体现,而往往比较“新颖”的电子教材资源更加匮乏。再次,很少涉及有关职业道德的培养。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从业者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可贵。不能简单的将目前无良会计师的存在简单归因于高校对这方面内容教育的缺失,但是不可否认,高校如果能够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会对社会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目前,很少有高校会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方面对会计学学生进行培养。

1.2实践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会计学实践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良好的基础理论课程能够与实践课程进行相互促进和补充,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实施效果都不太理想。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方式不合理,有的学校在一些课程如《成本会计》等的每个章节后面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看似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则违背了会计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丧失了学生对会计学的整体把握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给学生安排实践教学时,将学生划分为采购、销售、出纳等各个不同的工种,看似分工明确,实则孤立了学生的能动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全面学习能力。另外,还有的学校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看似是为了增加学生前面有关理论学习的时间,但是殊不知,大多数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都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等,实际参与实践课程的少之又少,在实践方面所能获得的提高微乎其微。

2高校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2.1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

首先,要摈弃传统的“老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有关会计学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牢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授课程时,不单单要讲授会计学知识的“本身”,还要从该观点所形成的历史角度出发,进行生动的讲解,举一反三,增加学生对该方面知识掌握的能力。教师不应以自身为教学的主体,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为己任,将基础理论教学与相关实践案例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具有兼容性和前瞻性,不仅强调有关会计学的专业知识的教学,还有适当性的掺入一些有助于调节学生学习氛围的有关会计学、经济学文史类的课程。在学生公共课内容繁重的学年,主动减少一些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另外,还要提升会计学教材的时效性,及时的引入一些有关先进科学、先进技术的教材。再次,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培养阶段,都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判断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控制能力。

2.2实践课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