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础课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国在本科教育方面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学生培养也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征。以独立学院为典型代表,在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具备较大的规模。而美术专业作为独立学院专业学科内容之一,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多的弊端,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从其基础课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将成为突破美术教育教学瓶颈的重要途径,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具备较强优势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办学模式,独立院校在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更侧重于符合市场环境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掌握专业技能包括手绘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上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可同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对比,其人才的培养相比高职人才,在理论知识基础方面较为系统且学生创新意识较强,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其优势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由此可见,独立院校在实际培养艺术专业人才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

二、当前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弊病

尽管现阶段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渐明确具体目标,保证向市场环境中输送的人才更具应用型、复合型特征,然而在基础课教学方面仍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存在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缺失

独立院校美术教学活动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极为相似,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注意的是大多独立院校学生选择美术专业的动机并非出自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方面,多因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文化成绩门槛较低而选择该专业。若基础课教学仍采用以往教学方式,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将因此失去,更无从谈及提高绘画水平。只有产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才能热衷于该学科的学习,主动学习绘画创作过程。

(二)基础课教学脱离美术创作

独立院校中美术专业在基础课设置方面以素描、色彩与速写为主。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将美术创作与色彩、素描、速写基础课保持分离,认为学生只需在基础课中不断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便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事实上,这种重视基础课教学的意识值得鼓励,但若在教学中未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会直接导致人才的培养多以“画匠”的形式呈现。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创作过程中往往将创作的难题归结于基础知识薄弱方面,实际上主要原因为基础课教学中未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即使基础功底较为扎实也会出现无从着手的现状,最后仅通过模仿实物完成创作。因此脱离美术创作的基础课教学,既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基础课教学时间与内容的不合理设置

现代市场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功底,同时应掌握许多交叉学科知识技能,要求独立院校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改变原有固定模式。但当前大多独立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在未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二者的关系,如人物素描的学习过程与解剖学内容的混淆、书法教学与中国画学习的混淆,直接导致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难以构建统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学得的知识内容极为混乱。另外,出现专业内容及美术基础课安排比例失当,培养的人才将难以满足市场环境需求。

(四)创新意识在教学理念中的缺失

美术专业学生知识的习得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学好基本功。但从基础课教学理念角度分析,由于独立学院在性质上作为二级学院,多沿用本部教学的相关理念,甚至在教学方式上也照搬照抄,自身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无异于普通高校模式。因此,直接导致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三、改善美术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具体路径探索

基础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断强化以及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艺术能力等不断提高的教学活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局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各阶段技能训练更具有效性。具体改善基础课教学现状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前文所述,独立学院美术专业学生大多因自身文化成绩较低而选择美术学习,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较为狭义,加上基础课内容本身较为枯燥,若教师忽视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美术素描基础课教学活动中关于材料的应用,通常可利用铅笔或炭笔等,美术教师可结合素描的黑白灰特点,进行对比效果的制作,一定程度上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在色彩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肌理效果,通过画笔或刮刀等不同的工具完成作画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另外,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因不断进行素描或速写训练出现厌倦情绪,教师需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可在教学内容方面适当进行调整,如针对不同的写生对象进行静物质感的塑造等。教学中也应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绘画自信心得以增强。

(二)完善基础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设置关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现行独立院校中基础课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注重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保证二者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院校可针对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际内容以及二者课时计划进行适时调整。其次,课程安排还应考虑到美术课程的相关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可能涉及相关的室外写生等,需避免出现课程冲突的情况。最后,关于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应改变传统教学训练模式,保证基础课训练更具针对性,如对环境艺术学生,在基础课教学中应从速写方面着手,对学生空间感进行培养;而对纯艺术学生进行基础课训练中,应保证在绘画基础方面不断加强。这样才可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美术基础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同之处在于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以当前大多独立院校中提倡的示范教学法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绘画的全过程,这种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也被称为感知授予。具体教学中首先需在绘画过程示范前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教授于学生,使学生有目的地完成观察绘画过程。再次,对于示范中绘画的各步骤应适时讲解,如素描课教学互动中,若单纯通过语言描述黑、白、黑三者关系,很难为学生理解,需要学生观察具体绘画过程才可掌握知识内容。对于刚步入基础课程学习门槛的学生,绘画技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通过实际示范或结合多媒体技术,保证学生从感官上理解绘画过程。但需注意示范并不意味要求学生单纯进行模仿,应将示范过程作为跳板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意识,从欣赏美术中的艺术向美术创作进行转化。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艺术学习本身是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可选取相关的名家传记进行阅读,培养自身的谦虚精神,避免因基础知识能力强出现自满心理,懂得如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其次在个人专业技能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习得情况,教师应适时把握当前学术潮流的主要内容并了解当前审美趋势,并不断学习现代美术领域中出现的新技法、新材料等,这样自身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最后,美术教师需对当前市场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人才需求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减少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压力。

四、结语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前策略;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57-04

对于中职文化基础课课堂教学来说,能否设计一个好的开端,为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做好心理准备,极大地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本身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与专业相关度不大”,以及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对理论课学习兴趣较低”,使得教学前策略对文化基础课来说不可或缺。虽然奠里森等人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教学前策略”,但国内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基于此做出总结、梳理与分析,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一、教学前策略的内涵

1 概念。关于“教学前策略”的概念,学者的界定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把教学前策略视作教学导人中“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策略,这种界定主要涉及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其二,教学前策略“涉及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使得学习者既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能准确把握学习材料中的要点”。如此界定的教学前策略不仅指教学开端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包括把握主要教学内容。其三,“它是依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材料或活动的开端所做的一种安排及表现方式”。这一界定强调教学材料如何开头,或如何开始课堂教学。研究者们从狭义和广义上对教学前策略分别进行了界定。他们在目的与内容上存在共识,即都认为教学前策略是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都认为在教学开端应存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笔者认为,第一和第三种表述失之范围过窄和过宽,第二种表述则比较具体、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因为教学开端不仅存在着吸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还包括让学生把握课堂主要内容,做好学习积极性和认知两种准备之内容。这将提高策略设计的明晰性和针对性。

2 特点。教学前策略在教学开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教学策略,对其准确把握将有助于提高教学前策略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者们主要从特点分析总维度和具体策略的实际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哈特利和戴维斯从功能、内容结构、学习者和任务归因等四个维度分析不同教学前策略的特点。功能维度描述了具体教学前策略的作用;内容结构维度指各种策略所偏好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及其相对应的性质和容量;学习者维度依据成熟与智力来描述学生的特征,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任务归因维度说明策略得以实施的学习条件。李康等人(2009)以上述分类为基础又增加了表现形式、适用教学内容和教学倾向等三个维度。表现形式即教学前策略在实施中的外部形式;适用教学内容具体描述了每种策略对不同知识类型的偏好;教学倾向指不同的策略对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好恶。从内部设计结构对教学前策略特点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学前策略的内在特点;从外部表现形式上进行的分析着重把内部特点外显化,寻求运用中的特点。

基于具体学科的视角对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前策略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激发注意和兴趣激发策略,对前测、告知目标、先行组织者等策略的探讨较薄弱。大多数研究者仅就某一种教学前策略进行特点分析。许雯绯研究了吸引注意策略的应用对不同维度的特点要求,包括:对教室类型的要求;教师的内在素质,如教学水平、性格等;教学媒体;呈现的书面内容;导入活动;游戏、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形式的要求等。王利霞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激发学习兴趣策略在教材内容设计的实际、实用和够用性,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对应性,教师知识素养的广博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呈现形式的趣味性等特点。顾周洁认为,在告知学生教学目标时应着重突出专业应用型、与学生的相关性、多样性、内容结构的清晰性和表述方式的通俗性¨们。鲍洪霞讨论了情景策略设计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教学媒体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教师的教学控制力以及呈现形式的适切性等方面,基本展现了从内部结构、操作应用到呈现形式的特点分析过程。

二、教学前策略的类型及其设计思路

1 动机准备策略。动机准备策略的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两类策略上。

(1)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开始的第一环。鉴于中职生容易分心,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和文化基础课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教学开端采取某种措施使学生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将极大地提高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吸引注意策略,“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手段使学生由分散注意转为集中注意的策略”,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是形式上的,如课堂开始“教师的声调变化、简单的提醒、直观的教具、声像或视频、精彩的课件等”;可从教学内容入手,如“生动激趣的讲述、与学生的个性或经验结合、描述职业相关性、阐明待解决的问题”等;也可以是二者的结合,通过活动、游戏、任务等方式吸引注意,这对于“基础不好、好动容易分心”的中职生来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激发学习兴趣策略主要通过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个人相关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开端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职生对文化基础课的“注意和重视程度,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认知活动中,还可促进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进而矫正中职文化基础课学生“不乐学”之弊。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兴趣策略的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包括以下范畴:“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视听觉愉悦”;教师语言艺术,如“语感节奏明快、充满激情,讲述生动有趣、循循善诱、注重启发”等;活动或任务的积极呈现,如小组活动、游戏、工作任务等;认识教学材料的价值,尤其实用性价值和职业发展价值;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个性的相关,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创设“职业情境或生活情境”,设计真实的情境性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础,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赏识学生、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知识类型对激发兴趣也有不同的要求,陈述性知识描述“是什么”。可“利用新奇的、带有冲突的事件,带上个人色彩和情绪因素,明确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程序性知识说明“怎么做”,可“强调程序的效能和可靠性”。

2 认知准备策略。课堂教学的良好开始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需要中职生初步把握学习要点,以做好认知准备。前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对前测策略在中职文化基础课中应用的研究有所欠缺。莫里森等人最早把前测作为一种教学前策略,他们认为:“所谓前测,就是设置一组与教学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学生专注于教学主要内容的处方。”同时也提出了前测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路,如前测问题应是开放性,一般不需要随即向学生提供答案;问题不宜过多,时间不能太长;勿期望学生立即就能回答问题,策略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一思路对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很有启发。

告知学习目标也是一种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要点、顺利进入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它是在导课阶段,“将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清晰、具体地告诉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范围”。对于本来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的中职生来说,运用此种策略甚为必要。在具体设计中,应向学生呈现一段表述清晰的文字说明,包括要学生必须掌握的行为、条件和目标;编写上应逻辑结构清晰,表述通俗易懂,符合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具体目标的设计不能过多,一般3—5个为宜,否则,将增加学生认知负担,影响教学效果。

概览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或教材前的一段说明性文字”,以概括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预先了解并为生成学习做好准备”。中职文化基础课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水平,刚从普通教育中摆脱出来的中职生对其更是望而生畏。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呈现一段结构清晰、通俗易懂的课文概览,可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预习和认知准备,避免直接进入教学材料的尴尬。概览结构必须与一堂课的内容结构一致,并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不同的学习内容存在不同的设计结构,陈述性知识“可用摘要、提纲或图示的方式来预览课的内容与要求”,对于程序性知识“可用组块的方式预览程序”。概览的字数不宜过多,能清晰地阐明文本基本内容即可,否则,会加重学习者短时记忆负荷,干扰实际学习任务的完成。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泊尔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前策略,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这种策略在中职文化基础课中应用较多,其目的在于向文化基础较差、文化基础课学习较吃力的中职生提供一种连接新旧知识的概念框架,做好认知学习准备。策略呈现时运用“学生能够理解、便于记忆的语言或术语”,启发积极思考;策略的设计应基于基于教学内容并从中引出,其本身还应保持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主体结构,以利于学生获得完整认识。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水平,具体先行组织者的选择应有所侧重。对学生不熟知的内容,或与已有知识处于不同的概括水平,宜用陈述性先行组织者;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较为熟悉,或与已有知识存在相似的概括水平,比较性先行组织者较为合适。

中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和学生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使得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不得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职业相关性和生活实用性。课堂教学之初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职业情境或工作任务,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职业学习热情,又可引导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思考。情境或任务引导策略就是这样的。情境或任务来源于现实工作过程或真实职业情境,是“在选择合适载体的基础上,由项目或任务导出,基于行动导向设计的”,注意“工作任务的相互关联性、过程性和类别性”,并把教学内容融于情境或任务之中。“情境”呈现形式多样,如“实物、记忆、模拟、语言、想象等情境”类型。情境性问题是情境的主体,包括一个总问题和若干个子问题。教师在将任务或情境陈述给学生时,应注意明白易懂、层次鲜明、结构完整。另外,情境或任务的设计应顾及不同的学生职业理想和价值观的差异,给他们呈现不同的情境或任务类型。

三、教学前策略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设计原则。不同的教学情境有不同的特点,具体的情境又是有效控制多个教学情境变量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教学前策略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无章可循呢?答案是否定的,其间存在着一些可以共同遵循的原则。研究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阐述。鲍洪霞基于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角度。主张以趣味性、实用性、简洁性、新颖性、互动性等原则指导教学前策略的设计。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开端,如果教师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注意与学生职业发展或生活实践的相关性,在表述上简明精练、清晰明确,在形式上别出心裁、灵活多变,在交互上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与兴趣水平。刘桂美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了启发性和关联性原则,强调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实验启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张亚提出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的灵活性原则。刘慧玉认为,策略的呈现时间不宜过长,须顾及时间性原则。

总之,关于教学前策略设计原则的研究,无论是依据积极性调动的趣味性、新颖性、互动性原则,还是依据内容把握的实用性、简洁性、启发性、关联性、灵活性、时间性等原则,为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前策略的科学设计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原则和依据,有助于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 注意事项。研究者除了对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分析,还提出了教学前策略在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者认为,具体策略的设计不宣盲目求新创异,应通过实践予以检验、完善,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兼顾课堂整体,促进衔接。有研究者认为,具体策略呈现的言语陈述应简练精要、准确生动。也有研究者论及了几个切忌:切忌方法单调,枯燥无味;切忌没有分寸,占用过长时间;切忌离题万里,弄巧成拙。这主要是从设计原则的反面来谈的。

四、总结评价与展望

笔者认为,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各学科具体教学前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有助于促进系统的教学前策略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也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开始的设计水平,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同时,在这一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探索的问题。

1 在概念的界定上,国内学者对教学前策略概念的界定存在范围过窄或过宽之弊,操作性不强。如此定义容易让人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知道教学前策略是什么,却不知如何具体把握和应用。后续研究应从中职文化基础课和中职生的特点人手,寻求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对教学前策略在中职文化基础课各学科中运用特点的研究,缺乏从内部结构、操作应用到呈现形式的教学前策略的系统分析。重视设计的完整过程,分析教学前策略的特点,应为探索的重点。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学前策略的功能,这有利于明确策略设计的目的,实现有效教学。但这些功能性陈述的学科针对性不强,无法使人明晰学科间的差异。探讨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功能维度,当为题中应有之义。

2 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各学科教学前策略的具体类型及其设计思路的诸多研究,为实际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开阔的空间,以及一些可行的操作性标准。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教学前策略类型的探讨相对零散,种类不全,难以发现基于完整教学开始进程的系统性论述。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使得一种或几种教学前策略无法满足促进教学良好开始的需要,各种类型的组合十分必要。教学开端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设计更高效的教学前策略方案,要求进行策略优化。具体设计思路的研究也存在凌乱、片面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凸显中职教育特点的设计方案研究仍显不足。因此;针对各学科教学开始特点寻求一套完善的教学前策略体系及其优化组合策略,进行系统的实践操作方案探究,将是后续研究之方向。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3篇

(一)在传统常规组合方式上尝试创新

在设计素描中应打破思维定式的组合方式和常规的选择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实践练习为主、讲授与练习相结合,重视引导和启发教学。在教学活动组织上,除课堂教学,还可到“工作室”、和校外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实践课题”为中心、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从而实现以“课题”统摄“课堂”的实践教学思路。课题教学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观念,学会从团队成员身上吸取一切有助于设计任务完成的有利因素。同时教师参与到课堂设计实践中去,引导和审核设计,并组织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去探索和创新。

(二)注重设计素描中设计意识和自主性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设计意识的培养。设计类专业素描它是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设计与分析,发现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特征,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将艺术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通过设计基础素描的训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能力以及分析与归纳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突出设计的性质,强调构思与想象能力的训练。

(三)学会突破常见的构图和标准的透视法

在设计素描中,可大胆利用各种透视方法来表现物体,可对画面物体进行扭曲、变形、平面化和夸张化等的形象处理,改变学生在传统素描练习中的固定审美标准,提高学生自主把握画面的艺术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启发设计素描中创造性与新构思的运用

设计素描教学的重点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结构发现设计,强调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和目的性的体现,使设计素描教学的各种形式与内容围绕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进行,其关键是加强学生自主构思能力的培养,从多角度改变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新创意的产生。

(五)重视设计素描中抽象意识的练习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加强创造性意识,引导学生尝试各种风格的抽象思维,探索现代设计领域中的“新”空间,使其具有设计专业的综合专业技能和超前的视觉审美观念。

(六)加强拓展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的综合实践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4篇

一、现有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教育主要引用西方建筑教育的方法、模式,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且教学改革多是“针对建筑学知识结构和设计问题的探索”(贾云艳等,2008)[2],忽视了本土学生的特色和他们的接受能力等人的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中这一问题更加明显。例如,西方国家在中学阶段就设置有相关的建筑教育内容或建筑实践环节,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在一年级专业阶段的起步和平台就高于国内,而我国中学课程中没有建筑教育内容,直接引用西方的方法和模式,容易脱离实际,教学上可能会拔苗助长。再如,从国内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建筑学一年级学生,大多数习惯于被动学习,还停留在“按照老师的规定和安排”去学习的阶段,难以主动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贯穿,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联系、运用能力较差,学期,甚至学年末时,仍感不知所学。这对于一个以创造性设计能力为基本职业技能的专业来说,既大大影响设计的创造力,也不利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链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采用链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在认知规律下如何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科学的自主学习;做到既教授建筑设计所需的各种基本知识,又能提高作为建筑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正确学习设计的方法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竞争力强的毕业生打好基础,实现建筑设计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链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和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中,来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学习。

(一)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指导教学

过去由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上,没有把重点放在来自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怎样能够有效、科学的学习上,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输出与转化难以呈现高效、动态的循环,无法扭转一年级学生较重的应试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应首先考虑怎样选择符合学科和专业特色的科学教育范式?在众多教育范式中,建构主义被公认为“是当代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代表了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变”[3]。链式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教学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找到促进其学习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个体(认知主体)自主(主动)建构的[4]。也就是说,知识是凭借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和感受,由认知主体来主动理解并建构的,而不是靠教师传授的。因此,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以往。它认为教师的知识讲授,实质上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教师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际上,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要比教会他们设计的技能和理论重要得多[5]。学生只有学会自我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使知识和能力自然融通,达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以“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

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知识点的输出与转化是关键环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会遇到所学知识点输出与转化的困难。链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技法训练为主线、课题作业各自独立的点式设计训练方式,而以专题为单元(表1)有序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这种“专题化设计单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的方式突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专题的凝聚作用,使庞大繁杂的课程内容纲要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络,做到学而知、知而学。每个专题单元又可围绕专题训练有序设计多个小课题作业,课题作业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与学生对建筑设计认知过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点间的逻辑与承接关系,做到明确、有序地学习。

(三)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怎样能在入门之初,给学生建立起对建筑学习和建筑设计过程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可在第一个课程作业中即导入“项目-产品”这一普适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模式指建筑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需经历设计立项、市场调研、资料检索、现场踏勘、设计立意、草图演化、构思研讨、设计完成、建造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设计的完整过程。上述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被部分加以强调。链式教学将“项目-产品”全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环节,导入创作型课题作业训练(如空间限定与组合、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小建筑设计等)中,使学生在初入设计时,就建立“市场(使用者)需求”的概念,以“问题”为设计导向,去了解与“问题”相关的设计解决对策、技术与学科前沿的知识,再通过设计线条的物化,完成设计,最后完成与建造环节相类似的成果模型。在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完整导入“项目-产品”的普适模式,除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设计方法与程序外,还强调学生要关心设计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初步树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将这一普适模式自觉地带入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动手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链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链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地图解设计知识的结构与知识点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搭建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会建立能够自如输出与转化的设计知识平台,最终把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习惯转变为自觉、积极地自主学习。

(一)在方法上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与关联

对于刚迈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试”思维还来不及转变,就跨入无指定教材和无标准答案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失去了高中阶段有指定教材与标准答案的评价参考系,犹如进了旋转仪。因而,如何启蒙学生对建筑的认知,以及如何引领他们去认识并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结构,为后续建筑设计学习打好基础,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结构在学习中有助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态度、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学习过程中对刺激物(知识)作有意义的联系[6]。链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明确“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为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创建相互连贯的课题作业,形成作业内容连贯、知识点逐渐升级并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组织。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搭建起设计基本知识的骨架,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不同课题所讲授的知识在骨架体系中的位置,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其整合所学知识并学会自觉运用的能力。如讲授完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即以立面重构作业来完成对它的运用。在空间训练主题中,从空间的限定循序过渡到空间组合上(图1),依然要重复强调对构成知识的运用,并明确指出课题作业中对空间新知识与已有的构成老知识如何在运用中结合,使同一知识在相邻(a)空间限定作业(08级刘吉利)(b)以空间限定作业中的封闭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为原型完成的空间组合作业(08级刘吉利)图1空间专题中作业的连续性课题作业中以链状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其重复运用,加深理解,以廓清对该设计知识在不同层面的认知,有助于在自主建构的知识骨架中,将其置于合理位置。其次,链式教学在廓清设计知识结构上,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有序、逻辑和一体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使知识的讲授、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课题作业完成的手段等都存在内在关联,有如链子般连接和延展开去。如通过名作模型既可练习平立剖图的识图,又能实现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再以制作出的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对该建筑的分析作业,增进对该建筑的进一步了解和初步学习建筑构成的手法和手段。在对该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之后,任选该建筑一立面,运用讲授的平面构成知识,完成所选立面的重构。最终形成一个作品贯穿三个课题作业(名作模型、建筑分析、立面重构)的链式教学(图2,表1)。三个课题作业由浅入深地安排,层层深入,逐渐全方位认识并理解建筑。引导和敦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个学年的教学。第一学期,课题作业安排从基本的人体行为尺度、平面造型,到立体构成和空间塑造;第二学期,通过采集建筑、城市的色彩来完成色彩构成的课题,进而从室外环境设计,再到综合的小型建筑设计,这样从点到线、再到面来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这一明晰的教学脉络使学生比较容易识别出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以及内容框架,再辅以教学中对自主搭建设计知识框架的反复强调和课题训练,使“自主建构”的概念在一年级课程教学结束时落地生根。

(二)在策略上搭建自主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

链式教学策略下,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首先,教学中应明确地提示学生要学会结构化的知识表达或用一定形式来组织知识,如用图表、纲要和关系图等来搭建知识框架。例如关于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教师可运用简练的词汇示范“外部空间”中重要的知识点,以框图的形式逐级引出上一级关联的下一级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图3),并且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框架搭建的依据、重点,以及日后如何来丰满这些骨架。结构化知识表达的训练可通过同学间交流读书笔记、授课笔图3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示意记来完成。其次,组织学生温故知新式地链接前后学过的知识,提示他们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正在进行的课题作业中。这种提示是建立结构化知识表达间链接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组织中是要贯穿始终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明白无误地表述出课题作业的目的、与其他课题的关联,而且在课题设置和课题辅导中要不断地督促学生将整理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如果说结构化知识的表达是“珠”、温故知新式地链接是“琏”的话,那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平台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决定“珠琏”存放的形式,是封闭抽屉式的、线形柱状的、还是生长形树状的?教师的身份始终都是促进和引导者,要送给每个学生一棵树,引导其在自己的树上认真地、自下而上逻辑地挂放自己的“珠琏”,并引导他们在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中自觉地坚持下去,使用更多课内外的“珠琏”,让这棵树丰满壮大起来。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素描、色彩的学习。素描和色彩是一切设计创作的基础条件。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提高造型能力的方法,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经过多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让我对基础课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针对中职生的现状,我认为搞好基础课教学可以分三方面进行:

一、从学生实际与课程设置出发,找到学生开展学习以及教师实施教学的切入点

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课程以及专业会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为了使学生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削减基础课加大设计操作课。结果发现所有的创新改革都离不开基础,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实践证明,基础课的至关重要性。想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必须抓好基础课素描色彩的学习。我们的许多学生,会因为素描底子的薄弱,所设计的作业存在空间感不足,透视不准确等等问题;也会因为色彩的认知较差,而导致设计空间的调子不搭或俗气。只有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工作。现阶段中职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并非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专业,许多学生对艺术专业的不了解和盲从,会导致一接触美术基础课,拿起画笔就懵了。为此基础课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要告知学生此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会欣赏到会动手,甚至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事例和感受与学生分享,鼓励学生树立打好基础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把握基础课教学的切入点。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与户外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基础课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学生易枯燥,同时每个学生的感觉与情感不同,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需要教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分层教学法,针对专业基础的或感觉较好的学生,静物的设置可以更复杂或更个性些;反之,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简单些,示范与辅导更多更直观些。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又不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又如,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在具体作画中,引导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区,充分体会光与色的变化,提高色彩的调和以及认知能力,提高审美,激发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激情,都是学习基础课所不可少的。一味地关门作画,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不能获得体验的与情感的宣泄,枯燥的反复的训练会导致学生们逐渐的失去耐心、信心,从而影响了基础学习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提高造型能力与审美

首先,引导学生对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中职课改教改;德育研究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环境保护等教育。对其整体研究没有先例,对部分有效研究也很缺乏。其现状表现如下。

(一)缺乏对学生德育需求的研究。以往对学生德育需求的研究,偏重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即“毛病”,很少有人探求学生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德育知识和正确思想,即“营养”。因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坚持狭隘的“治病救人”的德育教学观进行德育,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致使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又反感。学生的德育需求是人格的完善,身心健康的发展,判断是非能力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德育教学观,就是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德育需求。科学有效的德育需求研究,既要看到学生“病因”,又要看到学生“亮点”;既要看到学生需求“治病”,又要看到学生需求“营养”。辨证施治,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身上的德育“亮点”,化“营养”为动力之源,从而“强身壮体”,增强自身“免疫力”,激发学生的人生向上热情,排除是非烦恼,树立正确职业观等。

(二)缺乏对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心理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有经验的教师在授公共基础课时,都要事先考虑到家庭背景及社会心理对学生德育的影响。虽说其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然而无论哪种影响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德育教育资源。例如,中职学生出身多数是农民、工人、市民家庭。他们既具有工农商阶层的勤劳、淳朴、善良、诚信等美德,又有懒散、粗野、短视、愚昧等“毛病”。又如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对学生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常见的有经济危机与经济繁荣、就业与失业、创业致富与行贿求职等社会现象,这些都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们的“活思想”进行课堂德育教学,才能达到有效德育教学的目的。我们老师多数却忽视了此方面的研究。

(三)缺乏对公共基础课教材德育要素和教学德育体系及教学德育纲要体系的研究。关于公共德育课程,国家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及各科教材,有的有《教参》,有的没有《教参》。教师授课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少有人对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进行挖掘,按教学大纲要求科学设计教案,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授课,因而达不到授知育人的目的。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材不熟,又没有教研员进行专门的辅导讲解,授课时德育处于盲目境界。至于基础课教学,其中的语文教师还研究一下教材的德育要素,其他课教师就谈不上对教材中德育要素的研究了。关于各科教材德育要素的研究,无论是任教者还是管理者,很少有人问津过。特别是对公共基础课教材的整体德育要素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德育教学纲要体系,更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

(四)缺乏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德育模式的研究。本文以为,有关公共德育课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新教材的编者已经为教师设计好了一个框架结构,如“想一想”、“议一议”、文图结合、查找资料、小测验、案例引导、拓展训练等,但是我们的老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认识不足,个别人对新的教学模式持怀疑态度,总觉得讲授法、“一言堂”好,不能摆脱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模式。对于基础课教学,多数老师还是老一套,缺乏德育教学方面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德育模式的研究。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德育模式仍然停滞在“文以载道”的渗透模式阶段。问题式、合作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德育模式仍处于尝试阶段。

二、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德育研究的方法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出了研究学问成功的三个条件,即志、力、物,并阐述了三者结合的原则。将它用在本命题(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德育研究)的研究上,也是适用的。志,有完成本命题研究的志向和信心;力,有完成本命题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有完成本命题研究的经费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本文以为,光有“志、力、物”的三者结合还不够,还需要有良好的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法。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德育研究”申报省市课题,组织强有力的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围绕课题进行理论方面探讨,或进行实验方面的尝试,或理论与实验并行研究。最终获得研究成果:论文、结题报告、教学纲要等。其特点是能够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争取到校财政的支持,对中职教育科研具有引领作用。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7篇

一、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困境

(一)学生素质普遍较低

在现有的应试考核体系下,很多学生走入职业院校的校门,并非出于对职业教育的热爱,而是由于分数不够理想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基于此,在技工院校内,普遍存在着学生素质偏低的问题,很多学生有主动学习意愿,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又缺乏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生源素质下,如何帮助学生补齐学习短板,提升学习效率,是提升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内,《机械基础》等基础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于未来就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对于基础学科缺乏足够的理解,在学习中不管是学习精力还是学习时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倾斜。作为基础性学科,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包括学生在内,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二、提升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本身来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代入感,让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于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的热爱程度[1]。在创设现实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引入多种教学元素,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还原为教学场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活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代教学设备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名师的课程视频,也有很多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课件和视频,都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展示,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提升学习体验,强化自身感受[2]。此外,通过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减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也能让适应现代的互联网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电脑应用能力,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不断提升教学针对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践行“生本理念”,就要不断提升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在开展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开展“一刀切”的解决方式,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学生学习的个性问题所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恢复学习自信,进而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教学知识真正落实到位,提升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技工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技工院校的主打专业,机械专业重点在于培养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前景好,教学质量高。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课教学,提升基础课教育质量,是现代机械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机械专业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

作者:徐波 单位:山东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课 教学改革

当今,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正在大力进行“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课改工作。此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在这一改革中受到极大的冲击,处于一个被忽视、无人重视的尴尬境地。所以,在新形势下,基础课如何改革,怎样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基础课课程改革,既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又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环节。

1.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现状

对于高校的基础课,无论是在校领导还是本校学生,甚至社会共识,都或多或少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认为基础课的实际应用价值较低,课程开设的效果较差。特别是近几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大力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也受近年来就业形势、择材标准的影响,公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从而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很多院校由于不停地加开专业课程,以致课时安排不够,而压缩基础课课时,甚至不开设。

另外,中考失败、高考失利,对学习无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学业上都很不自信的群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精神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特别是五年制学生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也很容易将基础课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进行比较,例如,医学类的专业课,实践课中教师讲解扎针,认真学习后,大胆细心上手,很可能是一针见血,漂亮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但是,基础课的学习却不是这样的,例如在思修课堂上对于社会公德的教育学习,纯理论的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并且自身的素质也不会在课后立刻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虽然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却无法深入传授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基础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基础课应更新理念、重新定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成才,先成人。笔者认为基础课恰恰是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像大楼要建高,地基必须牢固一样,如果地基不稳,楼越高,危险越大。基础课的作用正是如此,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在职业院校中,基础课毕竟不是主角,与其无为争取,不如自我反省,灵通变革,我们可以从基础课有用、实用、够用入手,本着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点培养学生,更新理念,重新定位,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以为专业课教学服务为目的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胆地创新和改革,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3.基础课程要加大力度进行改革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现状,笔者认为基础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3.1大胆地进行教材改革。

基础课教材的改革,应该突出其专业性、实用性和生活性的特色。以大学语文为例,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模块教学:像机械加工类专业,教材应该偏重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医学类专业,教材应该偏重于讲解和医学方面相关的人或事,例如医古文,多渗透中西医德文化的相关知识。另外,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普通话的培训和文化礼仪知识的普及。

3.2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课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专业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趣味相投,符合学生需求,实践课上,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提高。对于基础课,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以思政课为例:辩论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各种纪念馆通过听和看,洗涤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模拟法庭的实践演练使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诸如此类的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应该和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和理念。多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学历,更新教育理念,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同时,积累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教师队伍永葆青春活力。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多施予爱心和耐心,融洽师生关系,极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4利用新型教学设备,突出职教特色。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网络,学会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变为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多开展各类讲座、报告会,坚持课前演讲、朗诵或新闻3分钟的锻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