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堂提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选好提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题一定要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使学员产生共鸣,激发求知兴趣;选择不当,易使学员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应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问要有鼓励性,引起学员的积极参与,推动学员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2)提问要有开放性,即要允许学员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3)提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4)提问要有提示性,即对学员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员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5)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漫无边际地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6)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员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员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本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工夫在课堂外。既备教材、备教法,又备学员,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选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员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员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达到快速激发学员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员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员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又可以引导学员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此外,还要给学员答问时间,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学员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员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员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答案,从而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思路。
三、选好提问的方式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员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一是提出问题点名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某一学员回答;教师为了检查学员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抽个别学员来回答,通过个别学员的回答可使全体学员加深记忆和理解。二是提出问题大家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全体学员共同回答;让大家一起回答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回答,教师可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提出问题自己答。就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观察学员的神情,估计大多数学员都不能回答时,在学员思考的基础上,再给学员一个明确、正确的答案。四是提出问题暂不答。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暂不让学员回答,让学员在阅读教材或听讲后,再作回答;让学员带着问题读书讲,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同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员思考,引导学员得出正确的答案;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员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分析思路,让学员从中受到启发。五是针对不同的学员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年轻的工作经验少的学员,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对于年龄大、工作经验丰富的学员,可以多提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他们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准确。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达到设计提问的目的,收到较大的教学效果。另外,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提出与下次课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员思考,等下次上课再作回答,这种方法有利于学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上好下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选好提问的类型。
1.提问要明确 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狗,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到:“小狗”。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在学生观察后出示四张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后问:“你在小狗的哪面?看到了这里的哪一张照片?”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观察物体时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图像也就不同。
2.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3.提问要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运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要多向 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5.提问要具有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要巧妙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犹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关键词:精心设计 难易适度 循循善诱 面向全体
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看法。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进行。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所提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提问。
3.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要避免那种不公正、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4.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教师提问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怕老师向自己发问。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用“八面骚扰法”,注意到提问的面。我常常这样说:“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答得对不对,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就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思考。
关键词:课堂 提问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57-01
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上课,就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这也是学生上课过程中影响学习效率的原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呢?――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能较好的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问题呐?
课堂提问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优、良、差、三个等次。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只提问优等生。这样时间长了会让成绩中等一下的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公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且也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要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把问题设计为:难、较难,易三个层次。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大部分学生成功的机会,不要让部分学生产生:“老师提问的问题我一个也不会,我是不是太笨了”的想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方法要多样化,切记简单固定化。有些简单问题可以集体提问,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不宜太多。个别提问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派代表回答,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局面,督促学生积极思考,争先回答。如果方式单一,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尽量变化提问方式,以便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要急于说出答案。听一些老师上公开课,提问学生时,学生稍微慢一些,老师就说出答案,这样被提问的学生会很沮丧,觉得很没面子。面对学生的迟疑,老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思考时间,或给以提示,让学生能说出答案。这种情况主要指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特别需要鼓励,需要帮助树立自信心。
课堂提问要用温和和尊重的语气,不要讽刺和挖苦学生。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不要动不动就斥责,更不要讽刺和挖苦。适当的批评也是应当的,但不能过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任性,自尊心强,容易受挫。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
否则会适得其反。
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学生分散的精神集中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一定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吴芸,童帷,江海新. 浅议课堂提问的几个环节和技巧[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42-43.v
如何才能问得巧呢?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没有技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 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
一、提问要通盘考虑、突出重点数学教学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成功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与调控,达到编者、教者、学生三个思路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的思路从哪里开始,向何处发展,在哪里可能受阻,应设计哪些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指明思维的方向。要对好、中、差三种学生的思路心中有数。一个问题三种水平学生会怎么回答,事先都要有个估计,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在摸清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对一节课的发问要通盘考虑,想问哪些问题,哪几个问题最值得问,要认真进行筛选,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三、提问要有“度”一堂课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又要有学生读、讲、练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提问.
避免以多取胜,问过算数;为问而问,徒有形式;偏深偏难、脱离实际等现象出现,要注意提问的坡度、深度、广度、角度,要切合实际。
例如,问题的深浅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对不对”“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提问,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除了使课堂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
1 问题的次序应符合文章的逻辑性,课堂提问要顺着课文上下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叙述的层次。这样功底差的学生也能适应并听懂一些意思,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功底好的学生更不成问题,会作出更佳的反应。这种提问内容有微妙的逻辑暗示,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从而养成思考和叙述应遵循的逻辑习惯。
2 问题提出后应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的提问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很有价值,学生比较关注,但是,如果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过少,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尚未展开就知道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训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3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但要达到既对理解有好处,又切合学生的实际,富有启发性,也不容易。所提问题不明确或不具体,或模棱两可,会使学生回答问题抓不到要领,导致他们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而胡思乱想,答非所问,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提问时应面向全体,照顾个别。“教室里不应有遗忘的角落”。教师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让程度不等的学生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从课文直接找到答案的可以先让差生回答,答不完整的地方,再让优生补充,使问题进一步深入;对难一些的问题,则先找成绩好的学生,待打开思路后,再让差生回答,使问题深入浅出,化整为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以情动人,提高提问的效益;善于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使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重视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关键词]提问 积极性 思维 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上课常用手段。课堂提问运用的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反之就会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和难度。
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动人,提高提问的效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地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所以提问也要以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效益。
二、善于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精心设计,使初中语文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自己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的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暂差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暂差生从同一题的 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六、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关注、表扬,至于那学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赞赏和青睐。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