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控制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控制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补偿,单位功率因数,控制方法

一、前言

当电网的功率因数由cosφ提高到cosφ1,因为P=UIcosφ,负荷电流I与cosφ成反比,又由于P=I2R,线路的有功损失与电流I的平方成正比。当cosφ升高,负荷电流I降低,即电流I降低,线路有功损耗就成倍降低。反之当负荷的功率因数从1降低到cosφ时,电网元件中功率损耗将增加的百分数为ΔPL%,计算如下: ΔPL%=(1/cos2φ-1)?100%

(1)功率因数降低与功率损耗增加的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如表1。 

表1 功率因数降低与功率损耗增加的关系功率因数从1降低到左列数值 0.95 0.9 0.85 0.8 0.75 0.7 0.65 电网元件中有功损耗增加百分数PL% 11 23 38 56 78 104 136 功率因数提高对降低有功功率损耗的影响见表2。 

表2 功率因数提高对降低有功功率损耗的影响功率因数由右列数值提高到0.95 0.6 0.65 0.7 0.75 0.8 0.85 0.9 可变有功功率损耗降低的百分数 60 53 46 38 29 20 10 

二、功率因数校正基本原理

功率因数(PF:Power Factor)一般定义为交流输入前有功功率P0与视在功率Pa之比:PF=Po/Pa

(1)当系统由工频电网供电时, 根据推导和PF定义可知要实现PF=1,不但需要输入交流电流与输入电压同相位即,COSΦ=cos0o=1,而且还要求输入交流电流为正弦波.即谐波为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PF=1。为了提高功率因数,限制电流畸变和谐波,必须将开关变换器技术移植、必须进行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以达到电流波形整形和改善功率因素之目的.PFC电路的作用,就是在电网和负载之间扦入校正环节,使输入电流波形逼近输入电压波.通常情况下,就是使得输入电流成为与输入电压同相位的正弦电流。 PFC的方法很多,可根据高频/低频、有源/无源、谐振/非谐振来分类[1]。目前AC/DC功率变换器中,值此采用高频有源PFC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引入开关变换器的电流控制方式,控制输入电流跟随输入电压波形,使输入电流成为与输入电压同相的正弦波形(见图2的Ui 与iavc波形同相所示). 在ML4803 PFC中的升压转换的布局技术是平均电流控制的升压式功率因数校正(Boost-PFC)电路,所以不需要斜率补偿,也就是使用了一种升压型的DC-DC转换器来完成这一PFC任务。转换器的输入是全波整流AC线电压。在桥式整流器之后,没有使用滤波,所以升压转换器的输入电压,两倍于线频率,范围从零伏到AC输入的峰值,再返回零。通过迫使升压转换器满足同时两个条件,就有可能确保转换器从电网(动力线)取得的交流电流,能匹配瞬时输入电压(线电压)。这些条件中的一个是,升压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必须设得高于线电压的峰值。常用的值是385 VDC,允许对高线为270VACRms(均方根)。另一个条件是,转换器被允许在任一给定瞬间从线路中取得的电流,必须与线路电压成比例。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PWM控制技术就是以该结论为理论基础,对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进行控制,使输出端得到一系列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相等的脉冲,用这些脉冲来代替正弦波或其他所需要的波形。按一定的规则对各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既可改变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大小,也可改变输出频率。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受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未能实现。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迅速发展,PWM控制技术才真正得到应用[2]。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理论方法,如现代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控制思想的应用,PWM控制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多种PWM控制技术,根据PWM控制技术的特点,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8类方法。 相电压控制PWM,线电压控制PWM,电流控制PWM,空间电压矢量控制PWM,矢量控制PWM,直接转矩控制PWM,非线性控制PWM,谐振软开关PWM。目前,交流变频调速传动已经成为电气调速传动的主流。采用自关断器件的全数字控制的PWM变频器已经实现了通用化。但绝大多数变频器,其网侧变流器常采用不可控的二极管整流器。这带来两个问题:其一,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电机制动的再生能量无法回馈给电网。其二,网侧电流波形严重畸变,造成电网功率因数较低,由于整流采用二极管整流,因此,最高功率因数只可能为0.8左右。随着这类非线性负载容量的增大和应用的不断普及,会引起供电系统功率因数降低,大量的高次谐波注入电网,影响其它用电设备正常,安全,经济的运行,造成危害。针对这两个问题,采用PWM控制方式的交-直变流器作为交-直-交变频器中的网侧变流器,它能得到好的单位功率因数,减少线电流畸变,并且能够使再生能量回馈给电网[3]。有几种控制方案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其中幅相控制PAC具有简单的控制结构并且具有良好的开关特性。本文对这种变流器的控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仿真。 

三、高功率因数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我们的控制目的就是要达到功率因数为1和将能量回馈 ,主电路如图3所示。

控制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泵站自动控制技术;西门子S7-200 PLC;PLC程序设计;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42-02

一、控制系统组成及其功能要求

控制回路硬件组成:(1)PLC器件包括西门子S7-200系列224CPU模块一只,扩展单元包括EM235模拟量模块一只,4路输入/1路输出,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EM223一只;(2)外设器件为液位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等。模拟量模块EM235硬件配置如图1所示:

控制功能要求:两潜水泵电机在水位处于所设定的上下限之间,电机无漏水情况和电机温升无异常(不大于60℃)时,均能开启任意一泵。若水位降至下限时,应自动停泵。当水位上升到下限时,水泵不应启动,水位继续上升至上限位时,水泵应自动开启,开启顺序应以1#泵优先,1#泵因故未能运行,发出故障警报,同时启动2#泵投用。两泵均不能正常投用时,为一级事故报警。水位处于上下限之间,在一泵发生温升异常、电机过载、主回路空气开关跳闸等情况时,要迅速启动另一水泵投用。

二、PLC程序设计

(一)PLC I/O功能表

数字开关量输入/输出功能表(见表1)。模拟量由4路输入1路输出组成,分别是:1#和2#泵电机的负载电流与电机绕组温度检测;一路输出作为电机负荷电流的数码显示,便于主控室操作人员查看。

(二)PLC系统控制流程

控制主程序分别调用三组子程序。其中,硬件自检子程序通过读取系统信息,主要检测作为第一扩展模块的模拟量模块EM235是否已经可靠链接,模块自身是否存在故障,CPU模块提供给扩展单元的DC24V电源是否正常,硬件自检子程序LAD见图2。初始化子程序,对控制器件进行初始化,复位清零。模拟量数据采集输出处理子程序组包括四个子程序:分别是1#和2#水泵电机的负荷电流读入处理及输出显示子程序和电机绕组温度检测子程序。因为1#、2#电机电流和绕组温度共4点模拟量的采集输入地址不同,所以在控制程序的编写上要一一给出,但是实际运行中任意时刻只有一台水泵在工作,因此只有一台电机的相关数据处理的两个子程序在运行。

(三)电机运行参数的采集和控制功能的实现

在控制主程序的初始化子程序中,相关运算寄存器要预先清零。然后,系统在通过扩展单元故障检测后,进行模拟量采集处理。分两个子程序独立进行电机负荷电流和绕组温度的采样、运算、输出和判断。均采用多次采样求和,通过移位除法求出平均值。不同的是电流值(寄存于VW20)一方面经传输指令由EM235的输出通道AQW0输出显示;另一方面作为水泵是否有效运行的状态检测。电机绕组温度经过采集处理,由比较指令结合定时指令进行判断,若温升出现异常,迅速停止电机运行。

系统控制程序中,多处结合使用定时指令,增强了系统稳定性。如:自耦降压变压器利用定时器功能设定同一台水泵在间隔十分钟以后,方能再次启动。检测电机负荷电流,以判断电机是否真正在运行时,为避开外部接触器、继电器的动作时间,防止检测失误,启用一5秒的定时器,保证信号的可靠性,从而使下一步的CPU判断并决定是否启用另一台水泵。通过设定比较参数值,检测电机实际运行电流若长时间(一般可设为30分钟)大于1.1~1.2倍电机Ie时,停止运行该泵,排查原因,以免损坏电机,同时可发讯启动备用泵。在采样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对处理后的温度数据每五分钟检测比较一次,当大于所设定的温升值时即发出警示和停机,并启动另一泵。不管电机电流过载与否,若电机温度急剧升高,超出正常允许温升,系统可立即停止该泵运行。

三、结语

低压控制系统中,引入模拟量参数参与控制。弥补了在执行器件正常动作而传动部分因电源或电机本身故障并未真正投用时,系统却“浑然不知”的缺陷。丰富的直指故障点式的报警警示功能,给操作检修带来极大便利。投资较少,主回路简便可靠,模块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近智能化控制,使泵站无需专人值守。

四、本文作者创新点

控制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27-01

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健康安全发展现已成为重中之重了,而且一个良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可在使用暖通空调优时,更为放心,更为安全。不断研发关于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将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可以使得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更为平稳,有力。

1.暖通空调的基本概况

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缩写HVAC(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取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简称,即为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在现在许多建筑里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的,现在就调查显示,很多建筑的能源耗费量最大的就是暖通空调,可以说暖通空调已经成为了现在各种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就是现在随着我们节能减排的意识越来越重,怎么使得暖通空调更高效利用,是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就目前来说,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广泛设计,应用中。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一种为了暖通空调在保障能正常使用,保持完好的运行状态的前提下,便于人们使用,还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能源的使用率。现在能源的正常、安全使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快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强大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确保了我国的能源的使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高低与否已经成为现如今各国实力比拼的看点之一。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广泛使用,将缩短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创新周期,提高我国的创新实力,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速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仅加速经济地快速l展。

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一种大热的趋势,全国各地都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划为重点。特别是因为它自己本身的优势,给很多大型企业或者企业提供了更优良的暖通空调的支持。可以说现在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技术受限,并且我国地区差异大,对待策略也略有不同,现在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体系,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2.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基本现状

2.1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提出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以及节能减排上占得先机,就是在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现在暖通空调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得到保障,可以更为妥善,更为便捷,更为安全的使用暖通空调。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是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更为平稳,有力,给我国人民带来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暖通空调产品和应用技术。

现如今随着各个国家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深入发展,且具备一定实力后,我国也加强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虽然现在处于初步阶段没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相信在全社会不断努力后,公路养护会不断的完善,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体制,成熟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其实它的兴起时间并不长,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大热的趋势。这是因为它自己本身就存在许多的优势,可以说现在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方案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现在我国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限制性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进而加强我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已经初具规模了,现如今的发展水平主要就是利用一些依靠新兴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去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查阅调取,提供各种服务,提高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水平,节约了优化时间,提高了管理的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后,还可以整理成档案,更方便储存,更能长时间的存储,不利丢失,提醒工作人员定期,定期的进行修缮与维护,从而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损失。

综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对暖通空调的使用以及节能减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现如今经济形势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提起相当大的重视,也希望过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

2.2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我们已经清楚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平稳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第一点,就是我国的深入了解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人才并不够多,熟练应用的程度不够。虽然学习暖通空调优化控制知识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能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使得它在发展时并不能快速有效的使用起来,有时会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技术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不仅仅可以解决地区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支持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点就是现如今的各个地区发展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相对不均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公司技术人员吸收新鲜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它的发展也会快不少,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快,长久以往下去,企业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国家在技术上的大力扶持。

第三点就是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这个问题是相当致命的。就是因为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猛的,但是现在很多工厂的水平达不到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需求,无法真正有效的实现落实技术,无法带来与技术相符的生产活动。

3.结语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使暖通空调行业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现如今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措施,加快新进展,不断提高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利用率,使用率。

参考文献

控制技术范文第4篇

1电厂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方案

1.1按照电气分段来实现电厂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方案。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基站控制层设置两个冗余系统。这一系统是由服务器、维护人员、转发工作站、转发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在这种电力控制系统中,是以服务器作为中心来实现通信、数据处理、存储工作的;维护人员主要是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异常状态进行处理,而且进行系统维护和组态管理;转发站则是实现电厂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转发人员是为运行人员提供基础信息,是一种人机交互的工作平台。这种电厂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的优点在于工作速度快、方便、实用、简单,而且能够在简单的条件下实现电厂的现场总线布置,且整个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方便。

1.2按照工艺流程实现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这种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方案与上面所说的大致相同,在控制层、控制单元以及分配原则上和电气分段大同小异,都是严格按照电力生产工艺原则进行分配的,是于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在生产设备的保护和监测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进线和低压变压器的控制上需要单独进行联网,而且主要的控制单元上还需要接入变电组、切换屏等,这无形之间增加了工作难度。这种电厂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有着各生产环节的关联性强、一体化控制作用明显,可以实现快捷、便利的通信要求,具备着可靠性强的优点。

2DCS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PLC控制系统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业所采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都是以PLC作为主要的控制元件,这些产品大多都是由生产商家进行组合、构成的,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良好,且之间的完整性良好,但是受到我国自动化控制规范不健全的影响,这些设备经常因为生产商家的不同而产生信号衰退现象,很难及时的对不同生产环节的信息量进行处理。而如果需要进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则需要对软件接口进行开放,这不仅会增大用户的投资,一些产品的通讯速度也不尽人意,达不到信息化电厂的要求。

3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在FCS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方式是一对多的双向传输,所采用的数字信号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强的可靠性,相应的设备处于运程监控以及可控状态,对于用户而言,可以自由选择设备进行互联。智能仪表的功能包括:实现通信、控制以及运算等。当前的FCS存在的缺陷有:没有统一的通讯协议,另外,当前的现场总线通讯速度较低,所连接的设备也较少,无法支持非智能仪表。因此,工厂需要花较大资金进行非智能仪表的更换。

4无线电技术应用分析

4.1自组织网络。在自组织网络中,每台网络的设备同时也是邻近设备的路由器,当一台设备无法同网关进行通信时,其信号将会通过其他的开放通道进行传送。它相当于给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通信路径,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在网络及其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网络中的设备以及网管能够进行协调工作,保证数据的可靠,同时降低了功耗。

4.2蜂巢网络。在该模式中,信号从一个发射塔传到另一个发射塔,实现信号移动通信。可以通过增加发射塔的方式来扩大服务面积,在一些偏远地区只需有网络覆盖,就能够享受到通信服务。

5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控制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介质选煤;自动控制技术;选煤厂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14-01

1 引言

介质选煤是用密度大于水,并介于煤和矸石之间的重液或重悬浮液作介质实现分选的一种重力选煤方法。依所用介质不同,可分为重液选煤和重悬浮液选煤两大类。重液是指某些无机盐类的水溶液和高密度的有机溶液。重悬浮液是由加重质(高密度固体微粒)与水配制成具有一定密度呈悬状的两相流体。当原煤给入充满这种悬浮液的分选机后,小于悬浮液密度的煤上浮,大于悬浮液密度的矸石(或中煤)下沉,实现按劳取酬密度分选。重液选煤因介质腐蚀性大,回收难,成本高,工业上未能应用。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是重悬浮液选煤,通称重介质选煤。设悬浮液中颗粒所受的力为F,ρ1为颗粒密度,ρ2为悬浮液密度,则有F=V(ρ1-ρ2)g。可见,当ρ1>ρ2时,颗粒下沉;当ρ1

在重介质选煤过程中,选煤的工艺参数发生了变化,这些参数对分选效果有显著影响,如果单靠人工控制,很难达到最佳控制效果。因此,重介质选煤自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自动控制系统不仅能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分选效率,还能减少人员劳动力,降低损耗,提高选煤厂的经济效益。

2 重介质选煤自动控制技术

重介选煤厂自动控制技术按功能划分包括设备集中联锁控制系统、重介工艺参数测控系统、广播调度通讯系统、大屏幕及工业电视监控系统等。全厂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实现选煤厂设备的运行控制、状态监视、工艺参数监测及过程控制、调度通讯、视频图像及数据的传输和显示、数据统计、记录等多项功能。

2.1 设备集中联锁控制系统

该系统通过PLC采集全厂动力设备的状态信息,如电源状态(开关、热继)、故障信息(皮带跑偏、拉绳、打滑、溜槽堆煤、变频器故障等)、设备启停状态、设备急停按钮状态等,并通过PLC的逻辑运算,自动控制全厂设备按逆煤流启车,顺煤流停车。设备集中联锁控制系统的数据信息由上位工业控制计算机完成实时动态显示、记录。

系统具有工艺流程选择、正常启停车、设备分组控制、故障后重新启车(需再发启车警报)、故障联锁停车、紧急停车、设备故障诊断、流程图动态显示、主要设备运行时间显示、重要电机电流显示、故障分类显示等功能。

集中联锁控制系统可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缩短启停车时间,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电能,减少设备的空运转损耗。

2.2 重介工艺参数测控系统

重介工艺参数测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对重介质选煤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参数进行控制。该系统将重介质选煤过程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管理等功能集于一体。系统以PLC为监控主机,采用高可靠性测量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保证了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

影响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分选效果的因素很多,对工艺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参数:(1)重介悬浮液的密度;(2)重介悬浮液的煤泥含量;(3)旋流器的入口压力以及介质桶的液位。

2.2.1 重介悬浮液密度的实时测量与控制

在重介选煤过程中,重悬浮液密度是影响选煤最终产品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之一。密度高,产品灰分就高,质量不合格;反之,产品灰分低,产率降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对重介选煤过程中的重悬浮液密度进行控制。重介悬浮液密度闭环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2.2.2 重介悬浮液的煤泥含量的测量与控制

重悬浮液中煤泥含量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并经计算得出的。一般采用磁性物含量计检测悬浮液内的磁性物含量,然后由密度值和磁性物含量值经计算得出煤泥含量值。

当煤泥含量高于给定的上限值时,PLC输出信号控制分流箱多向磁选机分流,经磁选机处理后,磁选精矿回流到合格介质桶;当煤泥含量达到给定的下限值时,PLC输出信号控制分流箱停止向磁选机分流。

2.2.3 旋流器入口压力的检测与控制

旋流器的入口压力是影响洗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旋流器的入口压力与介质泵的出口压力成正向关系,而介质泵的转速与介质泵的出口压力成正向关系,因此可通过PLC和变频器控制介质泵的转速控制旋流器的入口压力与给定值相当。

2.2.4 介质桶液位的测量与限位报警

介质桶液位也是影响洗选效果的因素之一。系统采用超声波液位计或压力液位计对合格介质桶、稀介桶和磁选尾矿桶等的液位进行检测以及限位报警。

2.2.5 显示记录功能

在完成工艺参数自动测控功能的同时,重介工艺参数测控系统可以实时动态显示并记录重介工艺的数据信息,包括重介系统动态工艺流程图、给定密度和测量密度、磁性物含量和煤泥含量、入口压力测量值和给定值、介质桶液位及上下限报警、执行器开度、工艺参数的实时趋势曲线和历史趋势曲线,并可打印重介系统各工艺参数报表及历史数据曲线和报警信息。

2.3 广播调度通信系统

广播调度通信系统采用有线、无线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控制室内的调度键盘向现场接收点传达控制命令。控制室可进行群呼、组呼并可多通道通话。控制命令可以被现场的接受终端接收, 并通过扬声器发出。同时还可以实现现场电话之间以及现场电话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话。

2.4 工业显示与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集控室配备有采用CRT或DLP显示单元组成的大屏幕墙,既可显示来自摄像头的视频信号, 也可显示计算机信号。由于显示单元采用高集成电路设计,确保了整个大屏幕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屏幕墙系统的操作、窗口的切换与缩放、信号源的切换简单明了,快速方便。其独有的一体化图像处理系统,可以直接接人数字信号(DVI一1)和各种制式的视频信号、模拟/数字计算机信号和网络信号,完全可以满足长期的应用需求。

通过控制计算机的集中控制功能,可以对各通道任何一路信号进行切换, 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制定常用显示模式,实现简单灵活的使用界面,支持多用户操作以及对于用户的权限进行设定。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功能一般采用多台全方位工业摄像头实现,这些摄像头分别安装于全厂重要工艺环节(如检查性手选带、产品仓下自动配煤胶带输送机、产品仓上、压滤机工作场所等)、主要设备(如主选设备、脱泥脱介筛、磁选机、浓缩机等)、重要工业场所(如工业广场、贮煤场、驱动机房、销售磅房、装车站、煤样室等)、主要胶带输送机的机头和机尾(如人厂原煤胶带输送机、产品上仓胶带输送机等)及工况条件差的地点或地段(如回煤暗道等)。

工业摄像头具有防水、防尘特性, 监视位置既可固定,也可实现循环扫视。可将选煤厂生产系统及工业场所纳人工业电视监视范围,形成覆盖全部生产区域的完整的监视体系。

3 结束语

重介质选煤厂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现代高新技术, 包括传感器测量技术、控制理论、制造技术、数据库及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及通讯等。重介质选煤自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极大提高选煤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核心技术将引领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及管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我国选煤行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士聪.180万吨重介选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

[2] 吴斌.屯兰矿选煤厂重介选煤自动控制系统优化[J].山西焦煤科技,2012(3).

[3] 刘翠玲.重介密度控制系统在漳村矿洗煤厂的应用[J].煤,2013(1).

控制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汽车自动化 安全控制 硬件 软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06-02

汽车自动化生产中的安全控制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上,尤其是在汽车生产组装的焊装车间中,自动化控制体系的安全技术对汽车的生产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提高自动化安全控制水平也是增大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

1 汽车自动化安全控制硬件系统关键技术

汽车的生产线具有较高的连贯性,因此,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而提高自动化作业的安全控制水平则是确保企业安全长久生产的重要环节。汽车焊装车间承担着汽车各个零部件的组合与安装任务,焊接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汽车生产企业运营的成本与利益,因此,汽车自动化安全控制技术在焊接组装车间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集中监控和分散控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生产过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安全控制系统的整体作业水平,并且操作的过程非常简便,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比较低,间接提高了经济利润。该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生产车间的情况将汽车焊接组装的过程分成几个部分来管理,而这几个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在生产车间内主要分为车间监控层、生产过程控制层和设备管理层。每一层次中都有相应的管理网络与硬、软件设施联合控制,并发挥各自的功效,共同为汽车自动化生产提供安全控制保障。

汽车自动化焊接组装车间控制层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车间的监控层,在该层中的自动化安全控制管理服务器、ANDON服务器以及生产管理服务器主要设置在汽车焊接组装车间的控制室中,发挥着监督管理的作用。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这一层的监控服务器能够直接接收到厂级MES系统的生产计划和操作命令,对每一生产线进行严格的要求,并督促其完成相应的焊接组装任务,车间的实际作业情况也会通过监控管理服务系统直接反馈给厂级的管理系统,厂级的管理系统再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将评估的结果运用于实践的管理中,以此来提高全厂每一生产组成部分的工作效率。同时,该车间的生产管理监控服务器还能够对生产线实行实时监控管理,对各个生产步骤都可以进行随时的检查与控制,如此不仅保证了生产线的顺利作业,还为汽车焊接组装车间的生产质量提供了保证。

二是车间的控制层,硬件的组成部分主要是PLC控制系统,根据实际的需求安装的位置也各不相同,通常包括地板线PLC控制系统、主拼线PLC控制系统、ANDON系统的PLC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等,每一区域间发挥的功能也略有差异,不过每一PLC控制系统最终都直接进入到对应区域中的以太网交换机中,然后再入车间的监控系统中,为监控技术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结构支持。

三是车间的设备层,主要的硬件系统包括变频器、阀岛、远程控制模块、光幕、激光扫描区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都属于汽车生产车间的电气设备,也是PLC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生产设备层的集中控制系统已全部实现了网络集成化管理,自动化操作水平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在现场总线的布局中通常采用Profibus,DeviceNet等类型的总线,并且能够显著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效。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应用技术水平还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经常配合使用安全继电器或者是安全PLC非总线的控制技术来弥补控制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动化安全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硬件适用的效果是未来汽车生产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汽车焊接组装车间的安全总线控制系统采用的是技术水平较好的SICK、OMRON等的合作开发产品,并且具有良好的技术兼容性,应用起来开放性程度较高,可以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监控系统中。在生产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中采用安全总线的优势在于能将PLC标准类型和安全类型两种集成在一个PLC中,利用一条物理总线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并且可以在相同级别的安全条件下节省成本的投入,也简化的系统的安装和操作过程,因此,具有很广泛的使用范围。安全总线控制系统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汽车生产焊接组装车间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保证车间操作的安全高效化进行。

2 汽车自动化安全控制软件系统关键技术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对汽车自动化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PLC操作程序的一致性和时效性,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编程方法是优化软件结构的关键技术。

结构化的编程技术是在汽车焊接组装生产线的不同结构功能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以往编程方式的一种优化形式,这样也可以达到操作程序的一致性,最大限度提高了PLC程度的可读性,也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操作的过程也不复杂,这样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设置内部的控制程序,以便获得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一致性,更好地协调各个监控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汽车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模块化的编程方式是根据汽车自动化生产焊装线的实施情况差异而设计的,在一些焊接组装的设备运行中,运行的方式各有差异,且选择的焊接组装方式的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气缸、安全门、机器人等加以管理和控制,因此,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会设置自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方式,在汽车生产车间相同或者相似的设备运行时,PLC处理程序会给与相应的控制,其中需要对中间变量进行选择和分析,为了减少对中间变量的选择数量,缩短工作量的编辑过程,就需要通过提高程序的一致性来实现,模块化的编辑方式恰好可以满足汽车生产厂家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模块化的编程方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变量编辑促使各个用户采用自定义的编辑方式给变量定义;二是程序运行相同的部分由PLC程序进行统一的编制,再依据不同的变量采用功能相同的模块来实现整体的编程步骤。

不同用户对信息数据的自定义可以解决对象变量的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程序中的中间变量过多,会降低程序运行的效率,且给变量的编程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处理环节,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运行成本,因此,根据实际工作量的需求让用户对数据进行自定义处理,能够提高作业的自动化水平,也简化了操作的步骤。例如在汽车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采用PLC控制系统,每一控制系统又分别控制30个机器人,每一个机器人中又存在100个中间变量,对每一个中间变量都进行单独的定义,则需要定义3000次的变量,非常的麻烦,若是让用户自己定义,就可以利用事先建立的用户定义数据类型来加以选择,先定义30个变量的类型,再对100个自变量进行定义,使用的时候加以组合,这样就只需定义130次,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有利于达到变量之间相互协调统一的目的。对系统内部功能的实现也可以采用内部模块化编程的方式,尽量减少程序之间的中间量编辑,也可以提高系统的操作正确率,在应用中的调整速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不需要对程序进行重复的编程工作,增强了控制系统操作的一致性和灵活性,便于日后运行中的管理、调试与维护。

3 结语

综上所述,汽车生产车间的自动化安全控制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系统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应用上,现阶段普遍采用的集中监控和分散控制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可以对整个焊接装配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为达到集成控制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米燕,于正永.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的汽车自动化安全控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5).

[2] 彭晓燕.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3.

控制技术范文第7篇

1、井身轨迹的控制技术

由于本平台施工井存在着以下难点:井组井间距近、各井与邻井相距3.5m,而且井斜、水平位移大(7口井位移超过1000m,16口井井斜超过50度);在一开超浅地层、大尺寸非常规井眼定向(Φ13 5/8″尺寸井眼;平原组、明化镇组定向);井身轨迹复杂,有6口井为五段制(直-增-稳-降-稳)剖面,4口井为四段制(直-增-稳-降)剖面,因此井身轨迹控制难度极大。针对施工的技术难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技术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直井段防斜打直钻进技术

采用Φ346.1mmBit+Φ203.2mmDC×3根(其中无磁1根 )+Φ177.8mmDC×3根+Φ127mmDP塔式钻具,小钻压、低排量吊打,确保直井段打直。

1.2大井眼定向技术

采用Φ346.1mmBit+Φ197mm1.5º单弯(扶正块由Φ308mm加焊成Φ343mm)+Φ177.8mm NMDC×1根+MWD短节+Φ177.8mmDC×6根+Φ127mmHWDP×5柱 +Φ127mmDP钻具组合,利用无线随钻MWD定向,定向与复合钻进相结合,严格控制井眼狗腿度。

1.3 施工中采用导向钻井技术

①用MWD实时跟踪,按设计的轨道钻进,并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调整轨迹,实现低摩阻、长时间钻进作业。

②导向钻具组合:高效钻头+近钻头稳定器(通常为马达自带稳定器)+单弯马达+(欠尺寸稳定器) +无磁钻挺+加重钻杆+钻杆。

③导向钻井的操作方式:滑动式钻进方式、复合钻进方式。

④导向钻具组合中的2个特别设计的稳定器,决定着井下钻具的定向造斜能力。在现场施工中,可通过选用不同角度的马达,适当调节稳定器的位置、尺寸来调节滑动方式下钻具的造斜率及复合钻进时的稳斜效果。

1.4井眼轨迹的连续控制技术

①导向钻具以滑动方式钻进时,可实现定向、增斜、降斜、调整方位等;复合钻进方式时,可实现直井段、增斜段、稳斜段钻进。

②在实际施工中,根据MWD测斜仪器监测结果,用计算机跟踪计算,随钻作图,预测井眼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钻井参数和钻进方式,以满足井眼轨迹控制要求。

③造斜率大于设计造斜率,则采用复合钻进方式钻进,使整个井段的平均曲率接近设计曲率,使实钻轨迹尽量接近设计轨迹,保证轨迹控制精度。

2、防碰技术

①每钻进一口井时,施工人员都会根据当前井的实钻轨迹与已完成井的井眼轨迹和设计的未完成的井眼轨迹进行防碰扫描,以免造成相碰事故的发生。

②进行总体的防碰设计。采用新版landmark软件,进行实时扫描,即时修正整体轨迹设计和单井剖面设计。

③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在执行预定防碰方案的同时,采用在危险防碰井段,利用平面法、法面法、最小距离法三种防碰方法进行扫描,来得出防碰点轨迹的相碰趋势,而不仅仅是防碰点的最小距离和相对位置值。

④在实际施工中,利用国产负脉冲无线随钻测量仪器对磁场强度和磁倾角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有异常,就立即停止钻进,研究绕障措施。

3、钻井液施工

本平台所有井均是回收钻井液小循环钻进。二开将一开钻井液加水冲稀小循环钻进,充分使用钻井液固控净化设备(使用细度60目以上的双震动筛和双离心机)清除钻屑和多余的粘土,保持钻井液低粘、低切。在施工中根据定向点的深度及井斜、位移情况加入剂,控制钻井液泥饼摩擦系数小于0.02。钻进至井深850m左右进行定性处理,调整钻井液的流变性、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改善钻井液的泥饼质量,保持钻井液PH值大于10,在井深920m前钻井液性能达到设计性能。

4、保护井径的综合钻井技术

由于本平台施工井的目的层为明化镇和馆陶组的砂层,具有地层为胶结性极差极易井径扩大的特点。为保证井径规则,控制井径扩大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4.1钻井液技术措施

4.1.1:二开采用膨润土浆小循环钻进。

4.1.2:进入明化镇上部泥岩地层后在进目的层前100米,使用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强化固控设备使用率、提高絮凝抑制剂的加量等措施,控制钻井液中的固相。

4.1.3:进入目的层前及时调整钻井液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4.2钻井工程技术措施

4.2.1:采用等直径且加大的钻头水眼,降低钻井泵压,避免形成高压喷射。

4.2.2:减化钻具结构,减少大尺寸钻具的使用,防止形成局部紊流冲刷井眼。

4.2.3:进入目的层在采用高粘切平板型层流的基础上,降低钻井泵排量20%左右,以较小的泵排量钻过目的层,直至钻挺等大钻具穿过目的层,方可恢复正常排量。防止形成局部紊流导致井径扩大。

4.2.4:地质循环观察或因其它原因循环时,降低钻井泵排量30%,同时长距离缓慢活动钻具,防止局部长时间循环冲刷导致井径扩大。

通过采取以上技术措施所施工井井径扩大率均控制在12%以内,目的层井段井径扩大率均控制在7%以内。

5、保证井眼清洁的钻井技术

由于这类井井斜位移较大,钻屑堆积形成钻屑床后难以清除。施工中针对井眼清洁问题,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5.1:合理控制钻井液流变性能

5.2:选择合理的钻井液处理剂及处理方法

5.3:配合钻井工程技术措施, 增强井眼清洁效果。

主要通过控制合理的环空返速、及时进行短程起下钻等措施提高井眼清洁的效果。

6、防卡技术

(1)提高钻井的系数,努力降低钻具的摩擦阻力

(2)严格控制井身轨迹

根据设计,合理控制井身轨迹,尽量保证井身轨迹平滑,减小狗腿度,以达到降低钻具摩阻、减轻键槽的形成、预防卡钻的目的。

(3)严格控制钻井液的滤失量

(4)尽量减少钻具在井内的静止时间,滑动钻进时间长时配合进行转动钻进,并及时进行短程起下钻,以破坏钻屑床和粘附井壁的钻屑,确保井眼畅通。

7、提高固井质量技术

(1)认真调整钻井液性能

(2)适当增加前置液的量

(3)采用胶乳水泥浆体系

8、环境及油层保护技术

垦东12平台虽然是海油陆采平台,但该平台在延伸到海里的人工岛上,因此对环境保护要求十分高。本平台所有井施工的目的层均是馆陶组的油层,具有疏松、渗透率高、水敏性强等特点,油层保护要求也非常高。

(1)优选钻井液体系

(2)规范施工操作和人员管理

(3)加快施工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和建井周期,减少钻井液对油层的浸泡时间。

控制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Abstract: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has many problems, but concrete crack is a relatively serious problem, because the recent years the commodity promoted and application, and more serious situation, is urgently need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Now the main from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crack causes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the two aspects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the specific reason of cracks of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several opinions.

Keywords: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硬化时要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经常出现很多裂缝。

微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裂缝。当混凝土裂缝的宽度超过规定的限值时,会影响建筑物和构件的适用性和耐久性,不仅有损外观形象,还会造成钢筋外露、腐蚀并减小建筑结构抵抗荷载的能力,降低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所以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进行相关探讨对于现实的建筑施工很重要。下面就以上问题作相关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热源来自于水泥的水化生热,水泥水化热一般是在浇筑后短期内集中放热。放热速度一般和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种类有直接关系。由于大量的水化热集聚在混凝土内部缓慢释放出来,故一般地,混凝土中心温度高,而外表面温度较低,因而在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其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1.2楼板的力学形变引起的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负筋下沉均会产生裂缝,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

1.3温度引起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较大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叠加之和组成。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关系,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愈高;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则又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梯度。如果外界温度的下降过快,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另外,外界的湿度对混凝土的裂缝也有很大的影响,外界的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1.4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这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高强砼的水灰比的取值上没有严格控制在0.24~0.38之间,而在普通砼的水灰比而言,也没有控制在最大到0.6。在同一品种及相同强度等级水泥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因为水泥水化时,所需的结合水,一般只占水泥重量四分之一左右。如今高层建筑较多,多采用泵送砼,为了获得较好的流动性,保证浇灌质量,常需要较大的水灰比。相反,在水泥水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根据力学分析,在荷载作用下,可能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楼板表面出现裂缝。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2.1加强混凝土结构设计

设计时宜采用中低强度混凝土,避免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裂缝,可以适当采取在承台表面合理增加分布钢筋用量的措施,虽然单靠增加分布钢筋用量不能明显的防止裂缝出现,但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的用量可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减小温度裂缝的宽度。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如果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应根据温度裂缝的要求进行分块,且设置必要的连接方式。

2.2加强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的控制

由于砼的泌水性,骨料下沉,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在初凝后终凝前对砼表面进行二次压实抹光。

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一天之内,仅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得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型材料,做到轻卸、轻放、分散就位。第三天可开始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对计划中吊卸材料的部位的模板其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横杆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或脚手板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从而防止楼板裂缝的发生。

2.3注意混凝土原料选择与配比

2.3.1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骨料粒径较大、级配良好时,由于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用量,所以混凝土干缩率较小。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可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不仅能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抗渗性、抗离析好,减少渗水现象的发生、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2.3.2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积极采用合适的掺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抑制碱骨料反应;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

2.4加强成型后砼的养护

2.4.1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2.4.2适当提高养护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内外温差、缓解降温速度,从而减小温度应力,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发挥作用,可以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塑性收缩。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之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如遇风雨天气,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同时周边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进入,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如遇高温天气、艳阳高照、大风,浇筑后立即用塑料布覆盖,防止砼表面水份过快蒸发,产生干缩裂缝。在气温较低时,成型后的砼可采用先覆盖一层塑料布,再在其上覆盖一层至二层麻袋布或草袋子进行保温。

2.4.3加强现浇板浇捣的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因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