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受生命

感受生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受生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受生命范文第1篇

我在大自然中寻觅感受生命.

找到了!是一颗颗小种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小种子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掀翻比它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石块.在这种环境下,不屈而上,茁壮生长,迎接生命的春天.

以前,我种过一盆花,在妈妈的指导下,天天给它浇水.几天后,就冒出了花苗.我和妈妈更细心关照它,在我精心的照料下的几个星期后竟开花了,那小花冰清玉洁的,非常可爱,这是我最喜欢的水仙花.望着那冰清玉洁的小花欣然怒放,我们睑上也绽开了花.可几天后,却"由睛转雨'了,那花瓣一片一片地垂落下来.我焦急给水仙花浇水,可它总也抬不起头.就这样凋谢了.原来昨天忘了给它喝水了,就枯死了.

养水仙花的经历告诉我,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也许不经意间生命之花就凋谢了.人类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一定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不能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已活得光彩有力.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要努力地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感受生命范文第2篇

生前预嘱倡导“尊严死”

生前预嘱是一份本人在清醒状态下自愿签署的文件,明确表达了本人在生命末期对医疗护理的选择,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及如何在临终时尽量保持尊严。

生前预嘱的题中之意包括:它是人们在神智清醒时签署的,具有自愿性;这份文件只有当他本人处于生命末期时才启用,具有时效性;它是签署者本人在生命末期时接受医疗护理的愿望,具有指示性。

结合临床实践应用,生前预嘱不是简单的愿望表达,不仅包括申请人本人医疗护理方面的预嘱,还包括临终实施医疗护理的决策者意见、遗体和器官捐献等方面的预嘱。

人们很容易把 “尊严死”和“安乐死”相混淆,实际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安乐死是指对于那些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端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患者,应其本人要求,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它一般是由医生对末期病人施行的主动的致死行为。生前预嘱提倡的“尊严死”是根据申请人本人清醒时对于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的选择,被认为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死亡。

生前预嘱的意义不同于安乐死。首先,生前预嘱是申请人本人在清醒时候签署,并非是身患重病濒临死亡;其次,生前预嘱是申请人本人预先指示自己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然死亡,而不是无法忍受肉体痛苦而选择安乐死;最后,生前预嘱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安详且有尊严地离世,而不同于安乐死的主动结束生命。

医务人员看生前预嘱

在北京老年医院院内青年课题基金的资助下,针对“生命支持治疗的选择”、“疼痛治疗的选择”、“器官捐赠意愿”、“死亡认知状况”四大主题,笔者在院内医护人员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在于分析医护人员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状况,综合分析医院实施生前预嘱的现实环境及发展瓶颈。

调查采取问卷及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83份,回收问卷 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受调查对象中男性比例为25.7%,女性比例为74.3%。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61岁,平均年龄为36.70岁。受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高中及以下的人数仅占12.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到了87.7%。

生命支持治疗的选择 对于心肺复苏手术的选择,约四成被调查对象选择放弃,而选择不放弃和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的比例接近六成。在调查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心肺复苏手术的真正作用和创伤而选择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选择放弃心肺复苏术的调查对象则对心肺复苏术比较了解。

对于呼吸机的选择,半数被调查者选择放弃,与心肺复苏术的选择类似,选择不放弃呼吸机的比例明显较少。

对营养支持的选择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选择不放弃的比例仅占31.7%。

对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的选择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其中选择不放弃的比例占31.9%。血液透析是将血液抽出体外,经过血液透析机的渗透膜,清除血液中新陈代谢的废物和杂质后,再将已净化的血液输送回体内。血液透析可用于肾衰竭病患,或血液中毒等身体无法自行排出毒害物质的情况。建议单纯肾病肾衰患者除外,因此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放弃,只有 26.2%的人选择不放弃(见表1)。

疼痛治疗的选择 人在临终时如果不能安详离开,反而要忍受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以及心内注射等惊心动魄的急救,无论怎么说也是一种痛苦。而医生可通过生前预嘱对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一切不适,提供有效的缓解和治疗。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6.2%的人选择不要忍受痛苦,希望医生能给药物,解除或减轻疼痛;只有23.8%的人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0.0%的人选择不要忍受任何疾病痛苦,如呕吐、痉挛、抽搐、谵妄、恐惧或者幻觉等,希望医生和护士尽力帮助保持舒适;只有30.0%的人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49.3%的人选择不要任何增加痛苦的检查和治疗;有50.7%的人没有选择。增加痛苦的检查治疗例如放疗、化疗和手术探查等,有时候是对疾病诊断必要的手段,因此有一半的调查对象没有选择。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76.9%的人选择不希望治疗,与此同时,护理隐私能够得到保护;只有23.1%的人没有选择。

器官捐赠 器官捐赠是指当患者被诊断为需要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听不到也看不见时,基于生前的意愿或家属的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人让他们重获健康,或者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教学。

在受调查对象中有47.4%的人愿意捐献器官,也有52.6%的人不愿意捐献器官,没有明显的捐赠倾向。其中在愿意捐献器官的受调查对象中,有88.4%的人愿意捐献眼角膜,是所有愿意捐献器官中比例最高的。

概念认知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自然死亡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前沿的话题。中国大陆尚没有正式的生前预嘱文本,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人们对生前预嘱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低,生前预嘱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报道和概念的宣传层面。

实施“生前预嘱”面临的瓶颈

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在医院实施生前预嘱的问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对生前预嘱的可接受程度仍然不高;生前预嘱合法性问题,目前生前预嘱不违反现行的任何法律,但同时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医护人员无法按照患者本人的意愿,更多的是按照家属意愿为患者插上各种“痛苦”的管子,以避免让患者自然死亡所带来的麻烦。

建议

在我国相关法律还没有健全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推广生前预嘱以及尊严死的理念,开展有关死亡知识和建立生前预嘱的教育活动,使更多的人知道在生命尽头选择是否进行支持治疗和救护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建立生前预嘱是实现这种权利的具体体现。

感受生命范文第3篇

方桌,长凳,一块粘土。方寸之间,灵指微动。眉目欣然一悦,就演绎了一出出造物的神话。一团泥,以肌肤温度暖之,以清冽之水润之,以情感塑其形,灌输以缔造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还有对人世的理解与感悟,置于火中煎之炼之,终于造就这通体弥漫着沉思的神物。置身这陶的海洋。细细观摩这一件件陶制茶器,心清静了,世界清净了,尘世中充塞耳畔的喧嚣散去了。恍惚间,听见了这陶器轻声讲述,那宇宙时空的浩渺与人生之初的领悟。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中国艺术审美在道家千年的哲学中滋长,推崇性情表现的自然。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重心灵轨迹的情感流露,崇尚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也是陶艺设计的核心理念。这些陶制茶器,或粗犷、或简静、或洪荒、或空灵、或厚重,无不流露出道家审美的高迈与大气。深邃与淡远,无拘无束又洒落自由,孤独不群又充满诗意。

夏商之器

说起青铜器,脑海中浮现的是几乎覆盖器物全身的绿色锈斑吧?其实,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看看这组器物吧,土黄色的外表散发着金属一样的色泽,给人以金属的质感。古朴凝重的器型,正是夏商青铜器物的特点。一组“夏商之器”在手,品茗之时亦可想象祖先的英明与智慧。

大汉之韵

尊崇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信仰,宣扬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崇尚礼仪的大汉王朝,制定了完善的君臣之道、尊卑之礼。这如汉代帝王通天冠外形的壶身。简单中透露着华贵,或许这是文帝或景帝的通天冠吧。那时的汉代还处于上升期,并不是那样的繁盛,崇尚的是简单朴素。一把简简单单的壶,几只简简单单的杯,回味一段简单朴实却辉煌的历史。

魏晋风骨

以竹为主题的这组器皿,看到的第一眼,就让我忆起了魏晋时,那在竹林中畅快饮酒、放荡不羁,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的一群人。

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在竹林喝酒、纵歌。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他们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成了这个时期的灵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摩挲着这陶制的茶具,我想,创作出具有如此丰富的象外之象的器物之人,必定有这样的胸襟气度、风之情韵吧。

一堆泥,从接触造物者温热的瞬间,今生的宿命便已埋定。大地苍莽的魂,清水温柔的心。一炉炭火的期待,一段缱绻的柔情。凝视这些大美而不言的精灵,难忍心中之感慨。感慨于他们经历的许多。承载的许多,等待的许多,感慨它们“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的热闹之后的落寞,感慨它们欲说还休的沉默,还有那一丝欲笑还颦的忧伤。而它们静默着,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难以言明的心事。心轻颤,目色微润,这边是缘起之时,领悟了,感动了,共鸣了。

感受生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 唯美 生命 关怀

曾有人这样归纳:建筑是造型美,舞蹈是形体美,音乐是旋律美,它们是属于艺术的美。品德课堂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也同样需要艺术的再创造,那将是一种和谐的、悠扬的、令人陶醉的,反映出对生命的关怀、对生活的关注、向往和追求。

我们学生的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美好的,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因而,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品德课堂的唯美,感受到课堂上生命的关怀呢?

一、唯美的生命态度

现在,品德与生活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富有生活气息的品德课堂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而《品德与生活》课堂不仅使他们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且还能够在这块文化的殿堂中去感受生活的气息,构建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关怀与快乐。

因为嗓子不好,上课时我都会带上扩音器,但有时发现一些孩子胆子小,不敢放开声音说话,我就会在学生发言时把扩音器递给他们对着说话,这既能让其他同学能清楚的听见发言所讲的内容又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发言的一份兴趣。于是,在课堂中,我时常会将扩音器在学生中传递,孩子们也都争先恐后的抢着要发言。那天,一个孩子的家长找到我说:“老师,我的孩子今天回去可开心了,他告诉我说,老师今天上课时把扩音器递给他说话了,他觉得那里面发出的声音很好听,他好喜欢。老师,你以后就多让他对着那发言吧。”听了家长的话,我很惊讶,孩子们居然会如此地在乎和欣赏到这其中的美妙。前几天,这位家长又找到我说:“何老师,我的孩子可喜欢你的课了,他对你的那个扩音器也很感兴趣,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孩子在家说,如果这次能考双百分就希望我能跟老师说把扩音器借给他在家玩两天.”说实在的,我很感动,老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但给孩子的影响力竟是如此之大。我欣喜的答应了家长,并告诉她:“请转告您的孩子,只要他尽力了,即使没有考上双百分,我也借给他回去玩儿。”。昨天,孩子如期考上了双百分,我除了祝贺他以外没有忘记将孩子渴望的扩音器亲自递给他手上,孩子手捧着扩音器,开心地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我庆幸自己做了一位开心的品德老师,能感受到课堂带来了一种唯美的效果。

二、唯美的生活感悟

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主要表现为同桌之间轻声细语或者动手动脚,个人的“左顾右盼”、好动,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善于去捕捉到这些现象发生的事由和瞬间,加以指导,使其符合课堂生活的规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教育与关怀,提升对课堂生活的感悟。

那天课堂上,一个小男孩在下面津津有味地玩起了小铅笔,我没有去“打扰”,想看看他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果不其然,他将两只笔架成了一架小飞机,然后在空中作飞行的姿态,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当他抬起那架“飞机”时,其他小朋友顿时都转向了他。这时,我停下了讲课,故用惊讶的语气说:“哎呀,好有创意的一架飞机啊,老师看看行吗?”那个孩子一听兴趣更大了,连忙递给我得意地说道:“这是我想出来的。”“嗯,不错,你很会开动脑筋,瞧,小飞机多可爱呀”。孩子们顿时都开怀的笑了。这时,我马上接着说:“哎呀,糟糕,我们光顾着玩飞机了,今天的课该怎么办呢?”马上有学生就提议了,老师,我们先上课,下课了再玩。顿时,孩子们马上打起精神上起了课。课后,孩子们都高兴地去玩耍了,而那位孩子却追出教室高声的对我说了一句:老师,再见!从孩子的这份开心中让我感觉到,正是课堂上选择了这样一种唯美的方式,没有去一味地批评与指责,选择的是对他作品的“欣赏”,而让孩子有了一丝感悟吧!

三、唯美的生命传递

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很大,有的开朗活泼,有的内向腼腆。我经常发现有的孩子课堂上很认真地听老师讲,听同学举手侃侃而谈,自己确永远以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偶而举举手也是少之可怜,这势必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不利。

对于课堂上这样的孩子,怎么去调动他的积极情绪呢,有时可能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找到恰当的突破点。一天,我在办公室翻看教学书时看到一个画面,书中孩子的神态与我教的一名学生非常相似,我欣喜不已。那天,我来到这位学生身边说:“老师发现品德书里面有一个小朋友很像你,尤其是他听讲时的神态,你来找找看,是哪一个小朋友?”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孩子的脸上顿时出现了光彩,高兴地翻找着,当他也看到了那张画面时他停住了,不好意思地指着说:我看出来了,是这个。”我欣喜地说:“你知道吗,每一次上课老师都发现你就是这样非常认真的在听讲,学习态度好,老师很欣赏你这一点,如果你能大胆地举手发言那就更好了,勇敢些好吗?”孩子天真地点了点头。第二次,当我再次走进他们的教室上课时,我第一时间就把鼓励的眼神传递给了那位学生,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课中我发现,他勇敢的举起了手,对老师的提问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教育过程要“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将生活融于课堂,将课堂融于生活,在体会课堂的唯美过程中去感受生命的诗意关怀,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见证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感受生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话 历史与社会 课堂 生命

一、前言

“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发展,这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我们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真正做到把历史与社会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课堂的本义。

那么,如何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使师与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从而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呢?

二、做平等中的首席引领真正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是教学民主的真诚呼唤。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有“对话”意识,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对话不同于“讨论”、“交流”,实现课堂对话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学生,实现真正平等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达成真正的对话,达成双方思想上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碰撞,就必须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

2.当好“首席”,引领真正对话

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但从知的角度看,教师毕竟不是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教师作为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应做好“平等的首席”,引领真正的对话。

二、创话题和情境构建对话平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要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就必须善于激起和捕捉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实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情感与心理,精心设计科学的话题与情境,以有效地开启学生自主思维的窗口,构建对话的平台。作为话题和情境,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开放性

我们发现,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时,不会觉得没有话说,大家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谈自己的某个看法,也可以就别人的观点材料进行辩论,每个人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正由于没有什么限制,所以大家感觉很轻松,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课堂中的对话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说“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答案是惟一的话,那么,“话题”的指向则是开放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答案没有正误之别,只有深浅之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那些后进生,都能有话可说。这就避免了学生因害怕答错而不愿参与对话的弊病。

2.概括性

话题不宜细,用以作为对话平台的话题,应该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较强的包容性。如果说一个个的问题是“目”,那么话题就应该是“纲”。

3.针对性

话题应该针对文本,这正是课堂对话与一般意义的聊天的不同之处。一个好的话题应该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应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进进出出好多个来回。

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自然环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创设了一个话题:假如让你去周游世界,只能带上夏天的衣服,该怎样走才能走遍各国而不被冻着?

要创设一个精当的有较强针对性的话题,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不唯教材习题、不唯教师用书,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以“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来创设话题,从而为学生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对话平台。

4.适应性

如果说针对性是指向文本,那么适应性就是指向学生。

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差异,针对教学内容,我创设了一个百家论坛的情境: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事件,当时的诸子百家意见各不相同,争论纷纷。

(1)统治者应该关心爱护老百姓,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但每个臣民都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能做违法的事,我们要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使他改邪归正。

(2)是因为统治者的赋税过重而引起社会的偷盗行为,所以统治者应无为而治让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侵扰百姓。

(3)我们的社会应关爱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互助友爱,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理想的社会。

(4)无论什么原因,违法都必须严惩,只有严刑峻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问:(1)(2)(3)(4)分别代表哪种思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差异?

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但对初中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又使抽象的思想变得生动具体,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所以这一情境对落实教学目标是非常有效的。

三、集师生智慧生成对话精彩

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多唤醒或激活”,从而促使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对话,就不会有学生意外的发现,就不会有教师心平气和的倾听,就不会有课堂及时的变奏,也将不会有师生集体智慧的闪现,当然也不会生成如此精彩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尊重学生,实现教师、文本、学生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研究,2002,(7).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感受生命范文第6篇

尚孟迪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

以前,我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喜欢做一些危险的事情:骑车子乱闯红灯,在两米多高的墙上跳下去,在即将融化的冰上滑冰,我总觉得很刺激。可经过那一次,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那天,我独自去凤凰广场玩。走在小溪边,心想,今天玩点儿什么好呢?“蹦极”还是去楼顶上欣赏风景呢?想着想着,忽然,只听“噗通”一声,我来到了一个深蓝色的世界,我奋力挣扎,想抓住东西,可周围什么都没有。忽然,有一条小鱼从我旁边游过,我终于想到了,这是河里,是通往“天堂”的地方。我一想到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离开爸爸妈妈了,我又喊又哭。我暗暗发誓,以后我再也不玩危险游戏了,如果还有来生……忽然,一位大伯把我拉了上来。

感受生命范文第7篇

既然,父母给予了我们生的希望,给予了我们生命,那么,我们应该加倍地去珍惜它,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父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也要感谢生命.

感谢生命,让我们拥有爱!拥有父母的爱,老师和同学的爱,人们的爱.爱能击倒一切,让人幸福,让人温暖,让人知足.

感谢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恨!恨世上一切丑恶,一切的无聊,一切的无用.

感谢生命,让我们拥有欢乐!拥有成功时的欢乐,胜利时的欢乐,幸福时的欢乐!让我们心情舒畅,开怀大笑!

感谢生命,让我们感受痛苦!感受到与亲人离别的痛苦,失败时的痛苦,失去的痛苦!

感受生命范文第8篇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板书:19生命生命(绿色粉笔)

一、事例导入,激起兴趣

1.复习上节课归纳的在三个事例。2.带着感受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飞蛾求生”的事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找写得精彩的句子。

2.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指名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读出震惊)(2)创设情景反复品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①在飞蛾被人捉住的时候:A、它会怎么想?B、它会怎么说?C、它会怎么做?(指名说并带着感情读)②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此时我想到了什么,所以才忍不住放了它?(想象补充说句子)(3)师范读,学生齐读,感受求生的欲望强烈。

3.小结学习方法:读——找——想——悟

(二)运用学习“飞蛾求生”的方法小组学习“瓜苗生长”的事例。

1.指名反馈,品读重点句子。(感受生命力的强大)

2.拓展:在你的生活中,还会有哪些小生命像飞蛾和香瓜子一样,为了生存而顽强地努力着、拼搏着、挣扎着?

3.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渡到第三个事例)

(三)学习“倾听心跳”。

1.学生闭着眼睛听师范读第四自然段,用手触摸心脏,播放心跳声,学生想:你听到了什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用书中的句子说出来。

2.出示第二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师引读这句话。(2)你用怎样的心情告诉别人这句话?(读得好的齐读)过渡:是啊!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那,我们可以怎样对待它呢?

3.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1)面对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杏林子是怎样对待的呢?(读句子)过渡:杏林子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凡是具有生命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让人生更有意义。孩子们,努不努力,由谁决定?快不快乐,由谁决定?幸不幸福,由谁决定?(2)所以你要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出示句子(感受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

(四)揭示中心,感情升华

1.出示中心句:“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创设情景分角色读中心句,明白“我们”指谁?①简介杏林子的生平、人生名言。②读最后一句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③出示“残疾人生活”图片,把中心句送给他们再读。(2)结合生活实际,诵读最后一段话。(板书:“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三、拓展延伸,明确写作方法

1.结合板书,感情读课题,渗透写作方法。

2.出示第一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①指导从三个事例中回答“生命是什么”?②配乐朗诵诗歌“生命是什么”。

四、小练笔(任选一题完成)

1.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结合实际谈谈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是什么?

板书:19生命生命

?

飞蛾求生——欲望强烈

瓜苗生长——生命顽强

倾听心跳——对己负责

(生命有限价值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