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教育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教育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1篇

国内外关于会计职业能力的描述不尽相同。2007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对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列在前五位;该问卷调查还显示,会计业界人士较为看重的是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技能[1]。1989年由国际会计事务所主导的白皮书《教育透视:会计职业成功所需的能力》指出,除了会计审计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会计学生沟通能力、智力、通用知识、组织知识、商业知识的训练;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对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多份研究报告,均强调了在信息技术和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应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特许会计师公会均指出,雇主重视的能力如报告撰写、计算机素养、分析和解释数据、道德推理、调适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Kavanagh&Drennan研究指出雇主最希望毕业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通用商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伦理知识,跨学科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3]。由上可见,中西方会计教育界、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育界在对会计职业能力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尽快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出台权威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的指导架构。笔者认为,会计职业能力应该是一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环境来生成会计信息、解读会计信息、驾驭会计信息,从而利用会计信息为特定单位或组织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体系。会计职业能力不局限于纯粹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其能力体系至少包括国际化的视野、多维的思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等能力,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解读数字、驾驭数字、超越数字的能力。商业环境的复杂多变,即使出台会计职业能力规范也不可能不变,唯有会计工作人员为所服务的组织创造价值这一点是确定的,也只有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确定目标的会计职业能力架构才是科学的。

二、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加大通识教育的供给力度,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和技术性,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虽能满足会计职业实践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但对学生通识教育方面的供给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知识的严格训练,更谈不上文化、历史等学科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的狭窄,带来的是工作中管理意识淡薄,忽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这与会计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未来的会计市场对只会记账报账的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会减少,这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印证。美国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记账、算账、报账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有关资本运作、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约有70%的CEO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会计教育的职业导向与通识教育并不矛盾,因为基础知识与通用能力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厚实的基础知识势必会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为弥补我国的会计教育对学生通用能力满足方面的缺口,培养更多更好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需要采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加大通识教育的供给力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二)创新专业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本科会计教育是为会计学生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所需专业知识的基本渠道,还需要不断创新专业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1.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使得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如何在现有的准则制度没有规定、学校的课堂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情况下进行会计处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对一个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的会计方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就难以在新环境中立足。这也需要我们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改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过去的“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大学的知识供给难以满足职业需要。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就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4]因此,大学的会计教育应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所需的能力,这是会计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本文来自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2.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教学岗位,他们没有应有的实践经验,不能指望这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国外大学的教授很多来自企业和社会各界。我国高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一些会计理论水平高、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整合进教育系统或定期不定期地请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这些人具有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而这正是培养适应未来会计人才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明确目标。除了请进来,对现有的部分会计教师还要采取送出去的办法,送他们出去进修、培训,或让他们到企业去顶岗锻炼后再上讲台,3至5年循环一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地实习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需要的是能够立即投入工作的会计人才,为在校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并不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备的会计实验室。开设会计实验课,通过模拟、仿真的财务资料学习操作,促使学生系统、快速地了解生产经营程序、掌握核算方法和运用财务软件,使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知识和日后的工作环境达到统一。

(三)改变教育评价方法,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改变现行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大多是建立在科研成果指标上,导致教师不得不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写论文、跑课题上,对于课堂教学疲于应付,更别提用心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这种“含金量低”且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上。因此,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强且变化大的特点,应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给老师更多时间更新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前沿知识的平台;鼓励老师在教学之余多参与会计职业实践活动,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更多的实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科研成果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可采用一些约束性指标,如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并将此和教师的晋级、职称晋升挂钩,这可能会比一刀切地以的数量去评价教师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现行以学校为主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分数基本上是老师自教自评的结果,且对分数的考察又往往只注重卷面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因此,改革现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放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报考,除此之外,考取英国的ACCA、AIA,加拿大的CGA等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的证书,更是年轻的会计学子们解决找工作难、通向高薪的必经之路。学校在这方面应加以积极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考前辅导课,并对取得证书的学生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指数。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进而更多地被社会重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那么教师教的水平高还是低,学生学得好还是坏就应该由会计人才市场来检验与评价。

(四)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2篇

 

 

一、会计教育的现状

 

财务会计专业基本上是每年高考报考专业中最多的人数之一,我国会计教育现行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普通高校教育;二是中职、高职教育;三是成人继续教育,如成人对财务会计的各类技能培训等。无论再哪种教育模式下,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仍然是侧重理论教学。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些教育弊端:理论教学为重,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上课的教授变成填鸭式教育等。

 

二、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虽然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庞大,但是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数量并不均衡,会计业急需高级会计人才,但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能力并不能胜任,这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要也与时俱变。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应是与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能力相对接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不再是仅仅把基础知识掌握即可,而是需要具备健全的才能。这就需要我们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尽可能的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紧密对接未来工作需要,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改革。

 

(二)提高学生兴趣,转变“填鸭式”课堂教学

 

由于我们现阶段的会计教育教学,大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施展和发挥。现阶段的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造力的,这种活力和创造力,不应被抹杀在课堂上。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研究探讨的热情,改变由老师不停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局面。

 

(三)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于一身的经济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教与学,对会计理论、方法的理解与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应结合现阶段发达先进的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动手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会计教育的难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

 

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填鸭式”教育,使课堂学习枯燥无味。在设置课程时,基本上,每一届学生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专业课不够系统和新颖。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必然出现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堂学习枯燥。不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应试,无论是期末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还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涉及的内容,学生们养成了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习惯,针对应试考试的内容突击记忆,考试中出现较少的内容基本不会去学习,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就是忽视实践应用的恶果。当学生进入职场,对于实务工作中的凭证、票据、账簿根本不熟习,所以导致同学们很难独立的承担部分会计工作。

 

(二)缺乏丰富的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队伍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其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传授的内容仍然是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就影响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

 

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基本是大班教学,对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水平区分度不高,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都以掌握,但仍然需要听完该课程,而另一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完全听不懂。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同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高校在学生培养上,缺乏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择师的机制,致使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会计教育改革的方案

 

1.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具有针对性

 

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可以是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内容的的多样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的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吸引学生一起思考,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作业,分小组进行思考作业的讲解,同时设置回答问题环节。强迫学生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下课查阅资料。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建议老师可以不按照章节书本设置课程主题,主题性的课程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等;多样化的培养计划,在于给予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培养计划的选择,例如,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考核,划分可选课程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同时老师授课的方法、内容也更加针对性。

 

2.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老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丰富。大多数高校教师可能存在理论脱离现实的情况。因此,建议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可以通过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也可以主动申请国外交流,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3.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校企结合发展

 

学校可以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学生的各种校外认知和实务实习。对已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秉着规范化、科学化的实习理念,可以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方式进行管理和使用,最终达成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要多样化,可以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也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等。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为学校寻找合适校企合作的企业。这样双方更有针对性、执行更有保障。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3篇

(一)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钩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会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众多,截止到2012年,全国有586所高校设有会计专业,每年培养的会计毕业生人数多达50万人。但是,伴随着就业区域性、结构性失衡,社会各界紧急需求的会计人才经常短缺,尤其是高端会计人才奇缺。

(二)会计教育功利化问题严重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会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为使学生快速为企业所用,往往采用注重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大部分课堂教学和会计教育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求学生快速取得各类会计证书以便就业。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阶段人才培养方式趋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人才培养深度。虽然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在提升学生沟通、批判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二、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内容

高校会计教育不仅是我国高层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承担我国会计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但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各界需求仍存在严重的脱轨问题,会计人才培养导向性缺失、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化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教育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从高校会计教育体系来看,国内高校的会计教育多以将“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专业课是核心课程,严重忽略了会计教育相关的通识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部分会计课程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普遍采用“为满足标准答案而学”的考核模式,形成了“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学习的动力。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体系所遇到的上述问题,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有效推进的必然路径。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打破会计教育体系发展中的“隔阂”和“壁垒”,建立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新观念和会计教育体制,从而培养“科学研究型”“实践创新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

三、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推广会计教育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协同创新

在会计教育的专业化方面,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可尝试将会计学必修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诸如领导力、组织环境、写作能力、专业方向等各种单元模块。每一个单元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门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编号的办法解决相关联课程之间的先后学习顺序问题。这样,学生修到本科阶段的高年级时,通过设置顶点课程计划,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系统、专业的会计知识理论框架。在与社会需求衔接方面,会计教育应适当加强课堂学习和各种职业能力之间的连接问题,专业知识讲授尽可能达到注册会计师(CPA)的要求。在会计教育的多元化方面,高校的会计教育课程不但要融合深入的案例研究,而且还要融合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企业经济问题的综合类讲座和现场团队项目,以促使学生对问题反复思考,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探索与个人成长打好基础。学生可通过本科低年级的经验共享式学习,结合研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沟通、统计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课程获取必要的基本技能,培养多元化视角。在本科高年级学习中,注重专业化教学,核心课程至少应包括商业决策、数据模型与决策、组织过程及财务会计。选修的会计课程应包括:财务报表中商业分析、管理会计、兼并与收购、公司控制权市场、企业税务筹划等。

(二)实施会计教育和社会实际相融合的协同创新

正规的课堂讲授仅仅是高校会计教育的一部分,应鼓励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并积累研究经验是提高学生专业思考能力的主要方法。高校会计教育的协同创新就是完善和建立新型的会计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优化师资配置和整合教学资源,针对各类需求主体的不同要求实施会计人才的培育和会计教育工作,以便各创新主体间开展便利的交流。高校会计教育应从与协同创新紧密相关的四大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着手,建立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会计教育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培养学生认识会计问题的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外部性、创新性的同时,会计教师通过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传授,培养会计人才有关会计思想、会计做人、会计做事及会计创新的新型会计教育模式,其核心主线是会计教育理念。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以资金运动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在这种理念下引导学生学习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批判性教育等会计理念。协同创新下的会计教育机制首先要树立协同创新的会计理念,主要包括强化后果理念、解惑理念、原理理念、动态理念、质疑理念、德育理念。在这种协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会计教育将革新传统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辐射性教学模式,即以会计专业课程为立足点,协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该专业辐射思维、创新思维、外部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三)大力推广会计教育的外部协同创新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会计准则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的需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培养的财会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财务、经济管理人才,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此对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做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缺陷

(一)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长期以来,会计职业教育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来设置课程体系,只是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而不是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致使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理论性、系统性过强,缺乏弹性及灵活性,忽略了学生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教材所附的案例与习题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会计理论与复杂多变的实务操作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团队实力更加无从体现。

(二)教学方法滞后

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计类教材多以文字描述、专业术语、计算公式等理论性教学为主,案例大多仅是编制会计分录,与实际业务相脱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面对的是高职或中职的学生,他们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和信心不足,应而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特色和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设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院校仅配备几台电脑建立机房兼会计实训室。也有一些学校虽设有实训机房,但由于会计软、硬件投资大、更新快,不可能随时更换,造成设施滞后,不能赶上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操作步伐。由于对会计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局限,影响了职业院校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体制、机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

二、改进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基本设想

(一)明确教学定位开发教学课程

职业院校教学定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生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不同,其学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的培养。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根据职业教育的实质,结合毕业证与会计证书“双证制”及技能竞赛的要求,确立必修课程,并建立强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潜在的就业方向,确立选修或辅助课程。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从学生就业目的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编制校外或校内教材,也可以邀请当地知名企业财务主管进行会计业务的讲座。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既有老师“讲授式”,又有学生“探索式”、“体验式”、“讨论式”等;既有教学程序“导向式”、“演示教学法”,又有结合实际的“情境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地选择和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并通过会计模拟实训室强化教学内容。

(三)采取多样化考核办法规范考核体系

会计职业教育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逐步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考核方式“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考核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在作业、实训、课堂讨论等过程中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大推行“双证制”,力图学生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财会电算化证等;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的考核,推进“三变”,即“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模式的教育。”仅凭职业院校“一头热”是不够的,更需要企业的配合与重视。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各取所需,互利共赢。从职业院校而言,可以在招生前一年与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召开洽谈会,签订培养协议;“继续推广‘订单’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变会计实训实为企业财务室,变实训项目为工作项目。从企业而言,首先提出用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半工半读”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同时,利用职业院校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2]李跃兵.以就此为导向,开发高职课程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董菊红.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财会通讯.2010,(25)

[4]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

[5]潘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好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3-17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5篇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以知识及学习的建构性为其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人们总是依照所经历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由于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因此学习的建构必须尊重知识建构的特性,知识建构的特点与方式将决定学习建构的特点及模式。根据知识建构的特点,遵循知识建构规律的学习应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应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并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欲建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通过与情境互动让个体知识增长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教育模式的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下知识与学习的建构特性,要正确地促进个体知识的增长,就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而遵循知识建构特性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的交互性、研究的跨学科性。

由于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本身的意义是复杂而非单一的,每个认知者对知识的建构及其结果都是独特的。复杂的知识体现在结构的开放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知识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进行讲授或传播,教学要充分体现复杂知识的掌握必须以组成系统知识的各个不同方面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尽可能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并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模糊学科间界限的划分。这与创造性教育的思想基本一致。因为没有集成,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就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创造。

(2)引导为主,讲授为辅,促成隐性知识的转化升级。

传统的教育只强调人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的一面,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建构主义教学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视学生为学习主体,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实现最佳结合。传统的教育主要适合于传递显性的知识,即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而对于诸如许多需要通过经验认知而形成的,不便于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传播,传统教育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而建构主义教育却可以通过思想的交流,创设环境促使人类各层次的知识实现触类旁通。即变传统的讲授教育为以建构为主的引导思考教育,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知识的远迁移力和生存力,努力促成弥漫在学生的意识活动中的旧隐性知识与新的隐性或显性知识相互融通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大物色。

(3)突出情境教学,倡导学以致用。

既然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表征。那么教学就应该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或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或经济活动的某种程度的再现,通过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在情境原则下,教师通过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及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升级、转化。

二、世界各国建构主义教学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度,他们对建构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最高的,其教改的力度也是最大的。美国各大学在会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主要方面做了重大改革。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第1号公报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即学习不是历史的重复,不是适应现在或过去,而是面向未来,适应未来。为此,美国各大学在会计教育的设计到实施环节始终彻建构主义思想,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的编写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不过,会计课本却并不是其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或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相关学术论文、著作、《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以及《财富》等商业资料都是会计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强调终身学习,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准、人格和宽广的商业视角的培养是美国大学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的一大特征。

英国十分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如在会计课程的设置要求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及挑战精神的培养。在那里,大师与学生的辩论是一件极其寻常却又为教师们喜闻乐见的事情。著名的牛津大学就以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在每门会计课程通常都有一至两个综合作业,其形式多样,主要有报告、论文、计划等。其专业考试也很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似我国的高校主要局限于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测试,而不论大纲本身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即将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英国大学教育的成功之处。

德国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他们发明了启发报告、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又推出了行动教学法这一新的改革举措,意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及加工整合信息等能力。法国教育倡导创造始于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法国教育实践的一大特色。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布里•于杰在谈到为何该校会盛产精英时指出,让学生提出问题,将操作平台与学生读到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以减少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是其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即积极地创设教育和学习的应用情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认知水平的极为有效的方式

三、推进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世界各国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现行的会计教育机制及模式。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建构主义思想下的知识是具有复杂性的,总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而复杂知识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结构的开放性、知识的建构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要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首先就必须保持学科的开放性,避免大学的知识教育专而不博。理查德•莱曼曾谈到,“如果认为各种复杂和充满错综关系的问题,在传统学科互不合作、各自为政的状态下会得到解决,那就太天真了。大学要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开辟多种学科交叉训练的途径。”而中国的大学中学科分割的现象极其严重,知识结构的开放仅限于在领域上较为相近的学科设有一些课程作为基础必修或选修课,而学科领域稍远可选修的课程基本极少。并且不少大学的必修课程的时间安排往往使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去选修他们可能真正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相关的课程内容。当前有不少会计与财务专业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或微观经济学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是非重要的课程,金融学、投资学、经济法学与财会也只是有些关联。这一错误看法的形成与会计教育课程的设置诱导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介绍会计准则时,许多教师只强调准则规定了什么,却忽略了准则产生的背景、相应的变化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那么各类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经济和税收等法律知识都立即变得与准则密切相关。准则规定的内容也立即变得鲜活起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会计教育的设计及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的开放性和可融通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用思想方法的教育取代知识点的教育

在中国不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与学生间管理与被管理、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一直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的形象似乎是不可挑战的,民主、平等始终是在师者为尊的前提与压制下微弱地生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很少敢于在课堂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多数教师都并不太鼓励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想法”,也较少支持学生怀疑书本,提出自己独立见解。正因为如此,中国大学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表演专场,学生只作简单的录音机,既不可质疑教师,也不可质疑书本,更不用提具有不怕失败、勇于思考的冒险精神。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书本知识的老化现象急剧加速,经济、法律及会计这类专业显得尤为明显。今天在课堂上讲授的会计核算知识,明天学生走出校门,或者由于准则的变化,或者由于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原有的核算方法本身就不得不做出变更。因此,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都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仔细地论证,勇于挑战权威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或方法的形成必须经历自我或外部的质疑才会逐渐形成。而只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形成才能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毕业后各种环境及政策法规的变化。正如查尔斯•布劳尔说的,“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学生不应迷信任何书本的权威,教师也不应因为任何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质疑而恼怒。只有将师生的关系重新定位到平等的位置,将教师从知识传授的神圣不可质疑的身份上拉下来,中国大学的课堂才可能出现西方大学中司空见惯的师生辩论的精彩场面,高分低能的现象才能在中国的教育中绝迹。

(三)利用情境教育,建立灵活的实践学习机制

目前的高校本科教育一般是四年的学分制,但实质上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年半。因为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基本是在应付毕业论文和为工作四处奔波中度过。大学生们自我描述的是:大一大二在迷惘中虚度,大三或大四才开始忙碌,只可惜大学时光太匆匆。一转眼到要走出大学校门时,才恍然发现原来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的东西是自己以前从不知道或并不十分了解的。产生这一可叹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学校间信息传递的阻断或不对称(即企业了解学校的教育模式,但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尽管很多大学现在每年的专业学习都增加了实践环节,但这些环节有很多是流于形式的,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由于其行业工作内容的敏感性,以学校的力量安排大规模集体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毕业后的就业难就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困扰。但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才出现这一现象。

多年前,斯坦福大学就创立了休学制度(stoppingout),这一休学与我国高校的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休学完全不同。它是出于教学实践与就业结合的目的而准许学生随时休学一年。斯坦福大学认为,本科生没必要一口气读完大学本科,如果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休整期,并在校外多体验社会和感受人生,开阔视野。这一段休整可以既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将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生动“情境”引入到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之中。而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明确化也会促进教育机构更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调整教授的内容、重点和结构,并会反过来促进和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当然,我国高校并不一定要照搬斯坦福大学的实践休学制度,但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情境接轨,不仅大学的就业率会有极大的提升,而且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会有很大的提高,此举对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推行建构主义教育的必要条件

建构主义教育体系对高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教育体系,因此,要能成功地在教育改革中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必须要建立起更高水准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只要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学历及知识水平,同时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胜任我国高校的教师工作。然而在建构主义教育体系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具体知识环节表面上相对传统教育可能少了,但讲授内容的范围却更多更丰富了。不仅包括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还包括当前涌现的各种新理论、新观点。

如果教师对于相关领域或相关专题的内容积累不够深厚,根本不能准确地向学生指明知识发展的最新动向及趋势。并且如果教师自身的课前阅读量有限,又如何向学生推荐相关理论及观点的代表作及课外参考阅读的资料呢?要抛出预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查找资料与反思获取知识,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深入的思考,自己都不曾对相关知识有所质疑,又如何能抛砖引玉呢?可见,尽管图书馆及便捷的网络资讯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更多主动性和参与性,但如果教师不能从一名“讲师”的角色迅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建构主义教育则无从推行。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教师队伍的建设却不是教师自已有了追求自我提高的意愿就够了,如果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及人文环境的改善没有跟上,教师们有着再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也都会沦为空谈。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变化,财经院校在会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推动了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本文从会计教育改革的视角提出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为会计学科建设的出路和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学科 改革 发展 思路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问题;培养目标;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77-01

经济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论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会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会计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格局,对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情况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满足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各种经济主体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客观上已将国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二、现行高职会计教育现状

2005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 2006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高职会计教育实践认为,高职会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急需完善和改革问题。(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性。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主要原因。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定位的模糊性造成培养目标的无的放矢和茫然性。(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高职目前课程体系大多沿用计划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学时偏少,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虽然不少,但针对性不强。二是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重复较多。三是一些重要的课程,如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存在明显遗漏。四是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会计专业应该结合会计信息化工程,开设《计算机基础》、《SQL》、《XBRL》等课程。(三)缺乏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师资。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是整个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而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根本未去接受社会实践工作的检验,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没有接受到实际工作的耳濡目染,典型的空对空教学。(四)教学最弱的环节――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会计教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薄弱的会计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似懂非懂,对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五)重形式轻过程。实践教学形式与过程、效果相分离,从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虽然计划分配了一定比例的学时进行实践教学,但这只是一个理念的进步,没有与之匹配的较理想的实训教材、实训条件,没有经验丰富、高度责任心的指导教师实施实训过程。

三、会计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学术界, 对会计教育目标的研究都很热烈, 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给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强,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且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二)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构建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既包括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实践技能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该突出为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的原则,考虑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对会计应用能力的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应设置《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基础》、《SQL》、《XBRL》、《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理课程。(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种改革内容的落实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以提高专业业务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聘请从事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大力推行会计学科带头人和各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同时鼓励教师可以兼职做会计工作或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四)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写。高职会计教育特色很大程度上能从高职院校自编实训教材上体现出来。比较理想的实训教材应该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仿真性,从生产一线取得的企业资料来编制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应系统化并能体现不同行业的特点而且注重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职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好坏就代表了这所学校会计教育水平的高低。(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二是创办财税咨询公司。财税咨询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它的功能对外是开展记账、税务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是学生会计职业训练的基地,具备会计人员的教育职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窗口,在为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能够发现实务中的问题,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必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训实践,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努力探索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会计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突显办学特色,为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而助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2000,9.

会计教育改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会计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背景

(一)信息时代会计人才的素养要求

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被高速地传递,及时、准确、标准的信息有利于决策。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需求发生了变化,也对财务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信息越来越被重视。资金链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反映资金链信息的财务信息无疑是阅读和破解这一风险的“关键先生”,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凸显在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二是会计由核算为主转向为决策为主的变化。 这个变化要求会计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宽泛的信息面, 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会计从业者需要把自己从传统的核算功能中释放出来,更多地去关注企业的营运发展动态,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的运营健康把脉。三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大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过去传统的填制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报表等核算工作大多可以自动生成,相对于财务人员的判断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来说,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性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二)人才需求背景

根据2014年对深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抽样调查数据,针对深圳地区会计职业市场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各个层次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其他素质要求等进行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企业财务核算操作技能,具有财务组织、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需求缺口大。

这一分析结论也为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持和依据。

笔者所在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看重的顺序依次是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熟练程度、参与决策能力,那些专业技能强、专业素养、综合素养高的毕业生最令用人单位满意。

来自笔者工作所在高校专家委员会的研讨会信息显示:现代企业已开始迫切需要一大批拥有先进理念、与国际接轨的财务管理人才。单一的财务会计从业者需要向多元化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转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会计实务课,具有正确处理账务的能力后,还必须拥有帮助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参与财务决策的专业素养,这是信息时代赋予财务工作岗位的新任务。

(三)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背景

1.目前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多年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高职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提法很多,实际教学组织多围绕技能型操作人才来进行,人才质量比拼的是熟练程度。

2.目前高职会计教育遇到的挑战

这一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期望,这也间接解释了当前人才市场上这样一种怪现象的原因,企业一方面需要会计,另一方面又招不到会计。虽然会计岗位缺口大,但企业需要的是满意的“好会计”,好会计的内涵、特质是什么,显然不是做账的熟练性。

从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质量调研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各层次都需要专业技能强、又能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体系的会计人才。为此,我们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这也是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原因。社会对我们过去传统以培养学生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财务会计从业者需要向多元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决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以培养学生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浅析

(一)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时代和人才需求背景,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拥有扎实的业务素养、熟练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抓好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教育。

(二)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与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的“五对接”建设指出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就是做实做好 “高素质”“高技能”内涵,归纳起来就是要抓好三项专业建设工作:一是技能型、财务决策型双线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提升技能型人才的高素质含量;三是推动技能型向高素质型方向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工作。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析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是推动技能型向素质型教学的改革。在信息时代,并不是说会计专业技能不重要了;相反,拥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熟练的会计技能的会计人才始终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架构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专业技能是会计人才的立命之本,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基于熟练程度基础上的高素质。这种高素质的内涵体现在具有扎实的会计核算功底,又具有能利用财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出谋划策的专业素养。

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内容就是做实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高技能”内涵,归纳起来就是抓好三项专业建设工作:一是技能型、管理决策型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三是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围绕素质教育的校企合作、课程、教研、教改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从会计技能型、决策能力型两条线搭建专兼职师资团队,让来自企业一线的校外专业师资成为实践性教学队伍的主力,建立师资引进计划,特别是懂管理、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双线条师资建设是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基石。

(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

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建立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中心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借鉴国际化行业标准,开启学生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获取国际会计专业执业、技术资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养成终生学习理念;引导在校大学生创业,创办财务咨询公司,阅读更多公司管理的内容,增加专业素养阅历。

(三)校企合作、课程、教研、教改建设

1.校企合作建设

要改变校企工学结合方式,一方面要保留传统合作内容,让校外基地继续成为学生专业技能认知、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等夯实专业技能的场所;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素养的培养项目,让学生进入财务咨询顾问、审计、税务筹划、财务决策项目组,站在企业外部角度诊断管理问题。

2.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既要完成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传统任务,又要满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强化培养财务决策素养。课程体系分为两块,一块是强化学生财务核算技能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是课实一体化;另一块是专业素质课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财务决策课程,推动专业素质课改革,把理论说教变成真实的案例分析、实践项目,以提高学生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创造更高收益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微课、慕课的形式探讨上市公司投融资活动、财务决策的真实财务案例,熏陶学生的专业素养。

3.教研教改

加强课实一体化方向的教学教研改革,推动技能型向高素质型转变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