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缺乏准确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其本身的特点限制,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洪流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的目标,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2.教育模式不够完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受到教育文化的影响,使得变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院校中的教学、研究条件较简陋,师资力量较差,还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相关的规章和制度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3.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校园文化不协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文化的积淀比较少。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仍然缺乏对师生文化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活动水平较低,师生文化素质较低。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硬件设施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状。2.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的院校由于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了专业学科建设之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3.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够深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一些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纷纷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使得职业院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远远不够。4.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对于文化的接受速度较快,但由于生源质量差,文化修养较低,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特色难以形成,校园文化本色丧失,高职院校的文化个性建设受到阻碍。四、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1.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1.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在高等教育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应培养符合经济社会事业管理要求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其服务对象就是财经服务行业。1.2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在高职院校中,要以学院的长远发展为基础进行考虑,对校园的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实施,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相协调。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和实训中应充分体现其技术教育的特点,根据市场中的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形成具有特色文化的专业。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是由学校中教师和师生共同营造的,是校园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对其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其以积极进取的意识进行创新。2.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对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将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和企业生产相融合。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要以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进行人才培养。3.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3.1区别对待校企文化差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益和绩效性更强。而在学校中以精神文化为主,偏重于社会效益。将校企间的文化差异区别对待,寻找二者之间相同和共通之处,将其转变为促进校企合作和学校发展的长久动力。在二者的联系中建立开放、宽容的文化观念,使文化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3.2贯彻执行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校企合作渐渐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原则,丰富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体验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并牢固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3.3将企业文化和教学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素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时,需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业企文化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教育。4.彰显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要突显行业的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外,应更注重加强职业院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与行业文化的互动和对接。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认知,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第三,引进“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建立特色专业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优质资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适时地调整,保证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黄必超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美育功能 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哪些强大的功能呢?

首先是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其次是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是实践功能。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深刻地体现人文精神,体现科学发展观,以独特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独特的学生个性发展、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无限的创造潜能、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完美的文化人格来塑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即构建出“和谐与美”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以善为本,全面发展”的制度文化和“奋发向上,积极向善,不断超越,关爱协作”的精神文化,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始终充满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积极追求。

一、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精心设计并努力渲染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无形中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感染着学生的行为,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一个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绿色校园”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学生个性的形成、情操的陶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教学大楼、办公大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布局应该十分合理,外形要美观,内部要宽敞明亮,室内环境要优美。校园要建成花园式文化长廊,通过造型、雕像渗透出先进文化的韵味。如整洁的校舍,宽敞的场地,葱绿的草木,明艳的鲜花,幽静的凉亭,欢畅的喷泉,总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让学生进入一个美丽、温馨、幸福、愉快的校园,帮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自然的身心调节,让学生得到美的净化和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另外,校园内设置的名人雕像,撰写的名人名言、教育格言警句、标语口号及壁画等,凝聚着学校的教育信念和理想,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学生透过这些形象化的雕塑、名言、壁画,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和榜样的激励,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室内环境的布置更要特色化,如设“读书角”、“活动角”、“卫生角”,立“评比栏”、“竞赛栏”,办“黑板报”、“手抄报”,四壁贴名人像和名言等,可有力地渲染一种学习气氛和竞争氛围,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念。

二、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四个楼层分别以四种颜色作为视觉色彩,一楼绿色代表生命,希望老师和孩子一起充满活力,幸福成长;二楼粉红色代表信念,预示着我们始终以一颗炙热的心面对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人生;三楼蓝色代表能力,希望老师矢志不渝地追求保教技能的创新发展,孩子经过三年在翰林的学习生活,得到全面和谐的成长;四楼浅紫色代表收获,寓意翰林的师生在不懈努力下收获美好幸福的人生。园刊《细语新禾》,寓意我们从原点和源头出发,研究探索幼儿成长的真谛,展示阳光教师和阳光儿童形象,展示素质教育成果。《花开的足迹》师幼成长手册,记录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历程,体验不断生长的幸福。园歌《我们在这里启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旋律,号召老师和孩子们在翰林大花园中彰显个性,展示才能,在这里灿烂,在这里启源。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围绕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班级、走廊、专用室等处,都体现了“启源”教育的和谐统一,让师幼在共同的环境创设中感受、体验、表达对我园文化的理解,传达出我园“启源”教育的理念。大气的建筑,和谐的色彩,完善的设施,各具特色的活动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师幼的情操,美化着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教师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了教师和幼儿健康的成长。开放的“活力翰林”“、艺术翰林”“、人文翰林”“、魅力翰林”环境空间,逐渐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生活、阳光成长的乐园。

二、悉心打造激励式人文环境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努力打造园所精神文化,让它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牵动教师的心,牵引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引幼儿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校发展有品位、有深度、有高度。我们致力于为每一个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用富含人性光辉的善意帮助和服务让教师梦想成真。倡导“重发现、重关怀、重激励、重引领“的管理文化,努力挖掘教职工的长处和潜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使翰林幼儿园充满活力,使每一个教师充满生命激情,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自觉工作、学习。

1.团队合作搭平台。我们以“启源教育”文化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翰博林苑”特色团队。让有相同爱好和特长的老师走到一起,唤醒每个教师蕴含着的巨大创造潜能,让每个教师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每月定期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育林苑的“特色菜推荐”、“宝宝门诊”、“技能大赛”让平时站在幕后的后勤队伍展示了别样的风采;文林苑的读书宣讲活动、园刊、电子报编辑活动,让青年教师文采飞扬;智林苑的优课评比、课程组活动、课件评比发挥了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艺林苑的艺术策划使我园的环境呈现了浓郁的文化和艺术气息;韵林苑的校园音乐编辑、歌舞节目交流,展示了翰林老师的多才多艺。特色团队活动,给了老师展示才能的舞台,实现了优势互补,成为了翰林幼儿园的一道魅力风景。

2.人文关怀显和谐。我们努力让教师生活在信任和尊重之中,推出了“群星璀璨”翰林教育之星评选活动,请每一位教职工担任评委“,用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平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闪光点,每月通过教师推荐、家长投票产生候选人,在教师例会颁发“阳光教师”奖,利用网站、园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年末在月星的基础上评选出翰林教育之星。每次颁奖活动中园长宣读阳光教师评语是教师最期待和激动的时刻,教师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感受到了园领导对自己的重视,也为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而快乐。

3.目标管理有成效。幼儿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教师和幼儿的发展,《花开的足迹》是翰林教师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的脚印,是各层次教师成长历程的记录,是献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在教师成长手册中,我们把全园教师分为两类,根据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类型,提出适合其发展的目标建议,每位教师填写“目标卡”,替自己做一份详细规划。幼儿园提供各种机会进行培训、管理、考核,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根据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园本培训和研究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加强新教师培训,过好“业务关”和“管理关”。“业务关”主要有教学活动、说课评课、教学研究、业务技能等,“管理关”主要有幼儿管理、班级管理、社会交往等。开展师徒结对,骨干教师分层带徒,行政蹲点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课程组”“、讲师团”、“送教下乡”、“百节优课展示评比”等活动,压担子、搭平台,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保育员通过上岗培训、配班展示观摩、保育心得交流,找到了规范自身工作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多元化文化活动

人的潜能是一个宝藏,人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他需要挖掘启发,还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1.提炼“启源”文化精髓。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解“启源”教育文化主题思想,通过大家的解读和研讨,完善“启源”教育文化概念界定,努力让“启源”教育文化成为翰林人的共同基因:启源教育是开启儿童天性的教育,追求教育的本真,努力挖掘、拓宽、展现幼儿的兴趣之源、智慧之源、习惯之源、健康之源和快乐之源;启源教育是给幼儿最基础的教育,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幸福人生打好基础,也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启源教育是创造教育,注重开发孩子的生命智慧,实现儿童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快乐;启源教育是激励式教育,重在激发教职工的生命活力,充实生命,让每个教职工发挥才干,施展才能,奉献师爱,实现人生幸福。我们要在翰林幼儿园努力实践“启迪生命之源,奠定人生基础”的办园理念,形成“科学、进取、协作、创新”的园风,培养“灵动、精致、简约、厚重”的阳光教师和“好奇、好问、好学、好动”的阳光儿童。

2.打造幼儿发展载体。我们以阳光宝贝评选、文体活动、艺术特色教育为载体,努力发掘、拓展孩子与生俱来的感受力,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步健全人格,并在发现中学习创造,成为智慧的人。根据《翰林幼儿园“阳光宝宝”评选条例》,我们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评选出“礼貌宝宝”、“智慧宝宝”、“安全宝宝”、“健康宝宝”、“爱心宝宝”等,在每月第二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阳光宝宝评选活动,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给每个孩子鼓励和信心,促进了全体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定期开展“天真烂漫”艺术节、“健康快乐”运动节,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教研组围绕方案及时生成契合的一日活动内容,纳入到各班教育教学计划中。在今年的“爱家乡”艺术节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和参观家乡的人文景观、念儿歌、讲故事比赛、幼儿才艺展示等活动。艺术节闭幕式上孩子和老师、家长同台演出,伴随着歌声笑语和妙曼的舞姿的是我园一年来素质教育成果的检阅。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欢笑,老师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家长的脸上写满了满意。历时一个月的“健康快乐运动节”,通过幼儿运动会、班级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其中,切实提高了幼儿的运动技能,增强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对策

一、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1],不利于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好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受到低俗文化冲击严重,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得到较好提升,同时还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让学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校园开放性逐渐加大,社会对校园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校园文化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入也随之而来。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在校园盛行起来,学生也受到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从而沾染上低俗习惯,造成素质降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浓厚,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风气的形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新建立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自我发展方向,积极从事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3.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把它纳入到校园发展纲要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和校园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校园的社会形象,对生源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当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加强硬件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重视起来,这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科研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引领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会导致学校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学生不能潜心做科研,从而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欠缺对于学校发展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自我水平的提高[2]。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很好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底蕴,让严谨治学理念牢固树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严格治学、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和教师“日三省吾身”,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在校园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按照传统文化要求约束自己,学习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人才。2.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让校园拒绝低俗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更好的规划,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低俗文化的入侵,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3.传统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激励因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向作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奋发学习的理念得到牢固树立,能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建立,并且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提高学生对于校园归属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很有必要,它是学校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

优秀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个方面,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1.高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发展不能只关注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校园软实力建设,让高校不仅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增开大学语文和其他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奋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2.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用优秀文化来规范自我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传统文化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纠正,积极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对那些低俗文化坚决拒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获得最大益处,促进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将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引进校园;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戏曲、歌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步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也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保障学校健康持久的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6).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一)学生社团、课外活动不具备本类学校的特色。

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而培养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有很强的特色。但是在教学办学的过程中,办学领导很多时候对高职院校的办特色认识不深,缺乏对人文教育的整体规划和领导,所以在高职院校办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一份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同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不能很好结合。

(二)学校整体规划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中很多人都具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人文教育是一项软任务,并不重视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就造成了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在一份问卷调查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认为学校要加强人文教育活动,提升领导认识。在现在的教育工作中,很多学校的领导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修饰性的活动,并不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建设,导致了在这方面工作的滞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得不到满足,没有有效的指导,缺少学校的投入。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缺乏,但是在院系组织中还是有很多关于人文的社团,如摄影、文学、书法等,这些社团的成立表现了学生在院校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仍然追求人文的愿望,但是由于院系中没有相应的指导,人文精神教育难以深入和广泛开展。因此,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建设急需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待提高。

二、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自己的特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备明确的校园文化特色,确定学校的文化发展方向,确定学校的教学类别、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文化建设中。高职教育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所以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而要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宗旨、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多地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人文精神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提升校园中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活力、学生的活力,提升教师的心态,使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协调,同时将学风、校训、校徽、学院精神等人文精神贯彻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高职办学能力、办学活力的一个重要证明,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竞争力。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将学校的人、财、物、教学信息、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等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更应充分发掘学校的隐形资源,尽可能地同学校显形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该多引进其他的教学资源,如开展学校图书网站、图书馆,增设学校娱乐设施,与此同时还应该增强学校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使学校充满浓浓的人文精神的因素,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将职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中。

高职教育是为了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目标而培养的人才,但是高职教育不能只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还应该在为现实服务的基础上高于现实,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对高职学生培育的过程中,一是应当培育学生热爱工作、热衷于职业的精神,提升他们的信心,做好职业文化建设。同时也可以在一些不太严肃的场合融入职业元素;二是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验室、职能培训中心等,这些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提升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职业文化;三是职业文化专题活动的开展,这些专题活动通过比赛的模式帮助学生锻炼,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四)培育现代职业服务理念。

作为现代职业文化的核心,服务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在服务中,服务者要提供给被服务者关爱、尊重,在服务中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赢得被服务者的好评。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改制教育的办学宗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服务理念,让学生深入到服务文化中,并得到一定体会。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服务的宗旨,学校一是可以通过教育宣传与教育改革,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服务、感受服务;二是让学生也享受到服务,体会到好的服务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可以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体会学校的服务。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14-02

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1 以教学为主,科研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刚升格而产生的,因此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时还停留在专科教育的层面上。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要在形式上成为本科院校,也要在教学的实质内容上符合本科院校标准,由此从自身条件和现实需要出发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要求上。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强调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本科人才为首要任务的同时,学校的学术研究却仅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学校扩招了大量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负担相应增加,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教师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在扩招政策下大学生的规模膨胀。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状况相对升格初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家对本科院校教师结构的规定标准还相差一定的距离,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量的比例还比较低,缺乏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骨干。

2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的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股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一些重点大学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为自己的主要发展目标,而我国的一些老牌重点大学则是以为社会培养输送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上,我们应大力加强应用型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建设力度。在办学机制建设上,要努力吸引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与企业共同设立先进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等。这样既有利于科学的研究开发,又让师生在实践中积累了更多丰富的经验。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独特性,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创新思维,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原有布局,使得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共同发展,增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力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多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还未形成

高校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化的工程,它不是个人或单个群体所能完成的,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有赖于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和整个大学生群体共同参与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然而,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运行状态来看,这种构建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从管理层面上看,一些“官本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管理模式倾向于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模式。一部分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数量远远多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两者的比例严重失调。学校行政机构的人员大幅膨胀,必然会导致官僚作风盛行,不仅增大了学校的行政负担,而且与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背离,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公开公正、共同参与等精神,也无法调动高校成员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

2 校园文化共性突出、特色不鲜明

新建本科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人才的地方,必然要遵循高校发展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共同规律,然而每所高校在共性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自己的个性特征,缺乏个性特征的共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必须要走出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共同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景象。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评估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目前统一的评估标准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多样化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性建设应扬长避短,发挥特有的优势,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才会生存和逐渐发展壮大。

三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根源分析

1 资金不足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规模、层次都将由社会、学校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我国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扩大自身的招生规模,新建本科院校的各种设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开发新校区以及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各种设备的增添等物质文化建设上来,以满足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校园文化建设顺利开展需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根本性的保障,这样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就必定导致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弱,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总而言之,校园资金的不足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是校园文化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国家自1997年以来实行了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化教育模式。大学入学的门槛降低,使得大量的学生涌入高校殿堂,教学规模也极剧膨胀,由此产生了教学设备、师生活动基本场所的严重紧缺、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也不例外。根据我国《普通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规定,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120,根据实地调查显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每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导致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处于相互隔膜的状态,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满足学校扩招的需要,普遍开发了新校区,大部分的新校区都设在城市的郊区,地处偏僻且创建时间较短,人文精神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诚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当中,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人才无疑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增长速度、高等教育事业进程的规划及办学规模等问题缺乏系统而长远的科学规划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急功近利,注重了数量却忽视了大学生的质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四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 校址选择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是要重视校址的合理选择。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开发了新校区,这些新校区大多位于城乡结合地区,因此我们必须着重考察学校区域的交通、信息是否便利,周边环境以及安全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校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址的选择上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只专注追求当前的利益,结果制约了学校今后的发展,不得不再另辟新的校区,如此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地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铺张浪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古至今,我国的一些著名学府都十分注重校址的选择和规划,大多都处于依山傍水的优雅环境之中。例如中国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是位于岳麓山上,隐存于清溪茂林之间的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即使一些院校受到当地特定的地理条件所限,校址的选择不尽理想化,也要因地制宜,通过栽花、植树、造湖等手段尽其所能的改善校园周边及其内部的环境,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来陶冶高校成员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2 切实加强校风建设

所谓校风,顾名思义,则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特有的办学风格,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它既蕴含着学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同时又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包括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在内的各N人员在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合时代、环境及其他情形要求的特征。”优良的校风对高校成员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校风建设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诸多中外著名高等学府都十分重视校风建设,但每所学校的校风内涵却不尽相同,也正是这种校风内涵的差异性促成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一般来说,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两个方面。

3 创建民主、严肃的制度文化

民主治校,就是要以高校的人为本,校园政策制定要民主化、科学化、公开透明化,充分尊重并广泛汲取高校成员的意见,以保障高校成员的正当利益。第一,要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可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选拔、职称的评选结果、评模选优以及学校的各项开支等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及时地向广大师生公布,让广大教职工充分享有对学校管理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校园制度文化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师生员工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学校要激发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热情,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高校教代会是管理层与基层教工的联系枢纽,我们要重视并发挥高校教代会的重要作用。学校的一些重大事务决策都要通过教代会的评议,来自各个院系的教职工可以在议会中各抒己见,表达各自的心声,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同时,学校要及时转变对学生管理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参考文献

[1]杜雪晖.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

状及影响因素[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9).

[2]吴建芳.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

养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2).

校园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 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3.

[2] 史华楠,胡敏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0.4(3).

[3] 刘建兰,刘汉波.浅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息,2005(15).

[4] 赵 君,张 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4-27.

[6] 杨 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康 琪,校园文化内涵研究[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8]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 2.

[9] 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 山西建筑 2010.36(1).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11]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 [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