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背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2-02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而且集中在初二、初三年级,在文言教学总量扩大,要求提高的前提下,怎样学习文言文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修定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对于初中阶段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基本做到当堂背诵,背诵还需要不断刺激和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字,读字的繁体字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必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永不忘记。目前,可以利用青少年阶段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文素养之需,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方法,这样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因此,新修定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做了量的规定,其中初中背诵文言20篇,古典诗词50首,每提到背诵,老师也头痛,因为每年不管是平时还是复习,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效果不佳,学生一听这篇文章要背,表现出一脸的痛苦,发出无奈的叹气,这种表情、叹气足以表明背诵是一大难题,无形中给人一种压力,它就像灿烂生活中的一道阴影。曾经有位同学这样说:"我早晨起床就背课文,当时感觉背会了,记清楚了,但当检查默写时,我只记起来其中的几句,再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下了很大功夫,闭上眼睛一字一句,一遍又一遍,使出浑身懈数在背,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今天背会明天忘,背了上句接不了下句,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路线寻踪法

如《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林的经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背诵时可以按照这一线索,由这条线把内容串起来,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在桃源他干了些什么,以及后来渔人出了桃源,世人无处可觅作为全文的结局,学生紧觅渔人足迹,便可一步步走进桃花源,既而感知陶渊明的避世情怀,采用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第二天就可以背诵全文了。

2.空间顺序法

《核舟记》在一枚桃核上雕刻三人,空间顺序极高,如仅凭语言诵读难以掌握,并容易隐入理解误区,因此先让学生画出文中人物的方位示意图,并通过将文字和图画相对照进行记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体会作者刻画三位人物的匠心独具,同中有异的传神语言之笔,进而感悟"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的中国传统微型雕刻的鬼斧神工,全方位诵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是不会有困难。

3.创设情景法

《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涉及语文教学的白描手法,学生平时接触雪景类文章颇多,无法真正体会,因此可以对"湖上影子惟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景物创设情景,首先将此景用水墨画描绘而成,让学生感官体会,在白茫茫的雪野中,湖面上只有一点湖心亭的影子,一道长长的河堤的痕迹和我的一叶扁舟,小船上两三个人影,并感悟美术作品中的"白描"和写作手法中"白描"大相径庭,在此基础上朗读背诵也将顺理成章。

4.故事梗概法

如:《木兰诗》、《伤仲永》、《夸父逐日》等故事性较强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文章,其文章本身的故事性就是教学全文的亮点或突破口,因此不妨改变传统的新课导入方式,以绘声绘色颇具悬念的故事打动学生心扉,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想迫不及待地学懂这篇文章,进而和老师讲得故事对比深入体会,老师在经基础上稍作点拔,学生可轻松背诵。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从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对初中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不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发生的时代特点,告诉学生仲永是一个具有很高天赋的神童,但是由于父亲的愚昧将其当成造钱的工具,没有及时让仲永去学堂上学,使得仲永的才智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表达作者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感伤。在告诉学生文章主要思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习技巧

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总结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文言文技巧,真正学会独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相同词语,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常用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的不断推动,要求教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和写作方法,更需要教会学生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阶段,但是对于现代的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言文与其实际生活有很大差距,理解起来非常的难,所以就会让学生厌学、畏学。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我们文学的过程。为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传承和发展,文言文的教与学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的研究。

一、从文言文中的“字”开始进行教学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教育,没有文言语感,对每一个字都是生疏的,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生学文言文,方法之一就是把字的阅读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范读、吟读、诵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等,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的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范读,以加深记忆。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于教学中再指名朗读、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字学习的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二、教会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引起学生的厌学。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下边的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或教师点拨。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进行直译,其次,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则在翻译的时候将原文保留就可以了。

三、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文言文来增强语感

教师要在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文言文,然后从多读到熟读,从熟读再到可以背诵,让文言文的语感深入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要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感情和内心活动。通过学生一遍一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感悟能力和对于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语感增强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增强了,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单独叫一个学生来朗读给大家听,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分组阅读,还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节奏,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四、利用工具书随时查阅不懂的问题

文言文中涉及字词、句子、作者等多种知识点,这些都不可能一次性掌握,教师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地给学生讲解,所以学生就要在平时多学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查找资料弄明白,所以教师要教会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因为学生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可以学会自己独立地辨析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有差异的字和词,快速了解一个词汇的多种含义和用法,还能够正确掌握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利用工具书较多的学生加以鼓励,还可以开展查阅工具书的活动,比如说查工具书比赛等。

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初中学生个性开朗活泼,喜欢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来开展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文言文的含义和翻译方法,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各自发表意见,让大家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互相沟通学习方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在一个人遇到某种学习困难时,多个人在一起可以打开思路,最终让问题得到解决。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相互交流是以独立思考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每个学生在讨论前都要仔细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观点的交流,对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要认真理解和分析,不可以在思想上依赖别人,也不要固执己见,要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月娥.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版,2007(10).

[2]王新国.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方面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言文 教学 经验 策略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30-01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狼》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危险情况,要灵活的处理,要勇敢机智的与恶势力进行斗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就拿《狼》这篇课文来讲,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三、进行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狼》这篇课文,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如“止”通“只”)、多义词(如“少时”是“一会儿”)、名词作状语(“犬”-像狗一样),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屠夫从遇狼、惧狼到“御狼”、杀狼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5篇

一、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音)三个环节:①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陈胜王(wàng)”属于破音异读,“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属于通假异读。②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③重读也就是读重音,学生在诵读时,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突显作品主旨,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前一个“而”是轻读的,后一个“而”必须重读,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停顿关:所谓停顿,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这一句中,全句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 “其一M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M坐于前”。

第三,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若诵读的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总体而言,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诵读时稍快些,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为下一段蓄势,速度要读得稍慢,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品之有味”为原则,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才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为打造“实际、实用、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童年的酸与甜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溪美小学四年(1)班 苏洁莹

在我记忆深处,有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的酸与甜。

五岁的我淘气又好奇。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玩累了想坐着休息下。不料,我的小板凳不翼而飞了!我坐在一锅刚煮好的清汤上了,“啊!妈,好烫啊!”我痛苦地尖叫。妈妈立即把我抱到床上,给我抹上了烫烧药。痛苦是减轻了,我的屁股却再也不能动弹了。

整天趴着不能动弹真是痛苦呀!大家为了安抚我,就轮番哄我玩。我渐渐地放肆起来:“妈,我要吃冰激淋!”“爸,我要扇风!”“爷爷,我要吃汉堡!”……大家一显出不耐烦的眼神,我就嚷着要爬起来。大家慌了神,对我百依百顺。我享受着“小公主”待遇,惹得哥哥姐姐们艳羡不已。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我的伤口愈合了。我那公主般的待遇也取消了,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只是这种爱有了限制。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53―01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它有着深邃迷人的文化意蕴。目前文言文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忽略了文言文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缺少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缺乏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文言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文言文教学与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结合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重视朗诵与理解运用

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理解课文、加强语感,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培养语感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有效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语感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朗读、齐读、轮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同时,可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进行句读,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

二、传授方法与知识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当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时,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这对指导下一环节的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自主阅读教学符合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知识拓展的认知规律,对帮助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教育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方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语文教学能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对自主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已学知识的延展性去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这是由知识复习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内外拓展与突破文本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从大纲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学习经典文言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伟人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博大的胸襟、丰沛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橐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古文所含深意的探求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志向。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增添课堂的厚实感。

四、补充背景资料与提高素养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7篇

一、创设情境,自学生疑

教师的恰当的趣味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如我在讲《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文言文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文言文问题,为更深入的文言文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文言文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1、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问题的“疑点”要有一定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3)问题要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2、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吸引学生质疑。

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多的方法是串讲串问,一节课问题“无数”,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陆九渊曾说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其次,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二、探索尝试,合作质疑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尤其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答案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角度常常发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了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

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学生的讨论中就会发现多种答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可促使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极大地发挥其发散思维能力。

2、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的或意见分歧较明显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三、深入分析,探究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1、带着问题来。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更不能轻易否定,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只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初中文言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备考;策略

福建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要求,在《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具体表述为以下三个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难度:易】

②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难度:中】

③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难度:易】

以上三个考点根据《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 福建中考均为课标文言文21 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其中实词、翻译、文意理解都是必考点,且分值占到13 分(总分16 分),因此2018 文言文备考要以这三个考点为主,同时断句、虚词两个考点也可能考查,备考时不能疏忽。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文言文备考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口语耳会,眼与心谋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会将“读”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制胜法宝,我们不可否认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备考阶段,我们依然应该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先不必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即可,在《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 福建中考中,我们可以发现考查范围内的21 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句会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难度:易】”的形式的出现,但此类题型只要多读便可轻松完成。之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意、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情味和理趣,其中的字词、句子的内涵自然也就了然于胸了。因此,在文言文备考的第一步,依然应该关注诵读,使学生口语耳会,眼与心谋。

二、联想推敲,触类旁通

在《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关于文言文考查的第一个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难度:易】”,但在《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的“试题示例”“试卷题型参考”以及2017 福建中考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均为课标文言文21 篇范围内的篇目与课外对比。考查形式虽为课内外对比阅读,但在字词解释时课外文言文的加点字词解释均是“外文内意”,因此在备考时,我们应当关注和培养学生“联想推敲,触类旁通”的能力。当然,若想真正做到做好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积累整合”这一基石,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有更加完整的积累和更加系统的整合,并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系统的文言知识库,这样才能在应考时,做到高效的联想推敲,触类旁通的“不谋而合”。

三、缘文求思,千曲晓声

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时,不是看他能否背诵或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应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7 福建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及大纲》中关于文言文考查的第三个考点为:“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便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础上还应拓展知识空间。其中“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一要求,看似难度较大,但实则并不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21 篇的文言文中,很多篇目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还是情感态度上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有重在实践,重在训练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多加训练,并在训练中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原则,必能“操千曲而后晓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