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方案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通过对我校在运输管理教学系统、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索了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希望能对相关院校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输管理 实践教学 方案
一、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
运输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运输管理课程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要设计好实践教学体系。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以运输实验中心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二是开展好校内运输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开展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下面对我校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二、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
运输实验中心教学是整个运输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虚拟商业环境训练、运输情景模拟训练,运输系统软件训练、运输自主实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线。
在进行运输实验中心建设时,应根据运输管理的教学情况,建设一个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该中心可以作为开展运输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运输方案设计及运输自主实验的平台。因此实验中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运输管理培养模块。我们把运输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环节分成四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验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2.选好每一模块的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结合课程进行教学,一些软件可以独立训练。
3.设计好每一软件的课时。课程软件以18个课时为主,独立软件以24、36课时为主,运输自主实验以12课时为主。
4.设计好每一模块的考核方法。每一模块以自动考核、自动打分为主系统。这样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实训效果,又能减轻上课老师的负担。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这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实践的校内实体。根据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
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选在学校校门口的副楼,开设由运输管理课程授课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快递运输调拨中心,在这个小型运输中心进行运输业务各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1.运输管理环节的分解。针对运输活动的特色,对运输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主要有订单接收、订单处理、运输调度、单证跟踪、运输成本核算等业务岗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运输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2.将学生以前所学的运输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每学期期末,指导学生结合快递运输的市场特点,结合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快递运输的盈利模式、发展前途等内容。
3.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市场分析、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团队管理、财物分析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4.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快递运输调拨中心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快递业的运输流程以及服务的技巧等。
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
这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真枪实弹的操作,到企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如何选择好校外实践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组织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践基地:
1.“协作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合作模式是:
(1)企业派专家来学校作讲座(每学期多次)
(2)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协助老师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3)企业负责提供学生实习所需岗位
(4)高校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服务
(5)高校在企业提出需求的情况下,给企业推荐实习生和毕业生
2.“校企共建型”校外实践基地。
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这种校企共建型实践基地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二是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
(1)校企双方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高校由学院主管负责人成立实习基地建设小组负责领导本项目实施工作,企业指定主管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
(3)双方分别指定一名项目联系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4)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
五、结论:
目前运输管理课程的实践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做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既要做好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做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宋洋.物流情景综合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2]王成林,张旭凤,物流实践教学.中国物资出版社[M],2O10,11.
一、评价方案设计的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三是在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上,以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原则,力求为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自身潜质提供时空条件。
二、评价量表的内容
1. 科学性和发展性
科学性和发展性是教学评价设计不可忽视的要领。没有科学性,评价的量表就发挥不了作用,评价出来的结果就没有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名教师来说对其工作态度及成绩的肯定,所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一定要科学,公平。量表内容,应既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又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现实作适当的改进和实践的优化。例如,课堂通常出现学习评价的虚化、泛化,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达成缺乏关联,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弱化,尤其是忽略对学困生参与状况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边缘化,影响到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针对这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因素,形成相应的评价内容指标,以促进教师改进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 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为追求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方案力求做到评价内容“具体不空、可测可评”,“不繁不多”。课堂评价量表内容至少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主要板块,表述简明且适应各学科共性要求的二级指标。其中,教学过程评价指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评价行为、调控能力、学法指导、学生关注、分层教学等。教学效果部分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提升等方面观察评价。另外,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增设教学特色项目,将此作为附加分。为方便操作统计,在各项权重分布中,制定A、B、C、D、E 五级评分标准,评价者通过观察比较,按质对号入座给分,最后据各项分数统计形成相应等级,以减少评价的不合理差异。在评价方案出台之前,要经过试用,确保其实践性。
3. 整体性和针对性
教学是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教学评价的完整性应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从教学过程看,包括对教学的准备、过程以及结果、后续的合理评价。从教学的主体看,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评价。从教学的结果看,体现在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和在整个学段中的教学影响。从教学的表现看,既要关注静态、常态和对预设目标的完成,也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环境上,既要评价对硬件教学设施的使用,也要考虑教学氛围、人文关怀等软环境的建构。从评价的主体看,既关心评价者的评价过程,也看重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每个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方案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色,加上教师的个人实际和风格、班级的层次、学生的水平等因素,不可忽视方案的针对性。
三、注意事项
1. 考虑学校班额的实际
班额的大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具体实施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大班额教学条件下,实施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既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普适的理念,但不是每课必用或用之必有效的操作模式。如果硬要将此作为评价的具体指标,就会因苛刻而导致教师机械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对号入座”,最终出现课堂的“形式化”。
关键词:园林 高职 教学改革
0 引言
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化。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1 职业目标设计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目标。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备园林专业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园林市场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设计的基础。
1.1 职业目标分解 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造价、园林工程监理等,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园林景观设计员、二级建造师、园林工程造价员、园林工程监理员等。应针对各个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别设计教学目标。
1.2 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的执业考试对工作年限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后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方能报考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各职业标准和执业考试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使其确定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设计
2.1 确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园林专业职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并按照职业要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培养园林景观设计员为职业培养目标的院校,教学目标应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咨询和洽谈、现场勘测、规划和设计、模型制作以及设计协调等方面制定;以培养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为职业目标的院校,应从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建筑工程经济、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制定。
2.2 基本教学目标与拓展教学目标 园林专业教学,须从园林专业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出发,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即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应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能力,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这是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确定,应贯彻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
3 教学计划设计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合理设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三部分专业技能结构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方式,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构形式,简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为例:
3.1 基础技能课程 《园林景观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建设材料》、《园林工程测量与放线》、《Auto CAD》、《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商务礼仪》等。
3.2 专业技能课程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法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经济》等。
3.3 拓展技能课程 《中外园林史》、《园林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古建施工与修复技术》等。
4 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构成、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三个主要组成。
4.1 教师构成设计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双高”,即高学历高职称,具有丰富的园林设计或工程管理等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每一专业课程群类的教师构成应呈金字塔形,即“1名教授(高工)+2名讲师(工程师)+3名助教(助理工程师)+3~5名中高级技工”结构。
4.2 教学硬件设计 应逐渐取缔以讲台课桌为主的传统课堂,代之以“情境化教室+模块化实训室+综合实训场+专业资料室”完整的硬件配备,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优化组合,模拟园林工程(设计)真实情境和工作流程。
4.3 外部环境设计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熟练程度,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5 教学过程设计
5.1 情境式教学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用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5.2 模块化教学 将传统章节式教学转变为可灵活分解组合的教学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以案例的形式模拟园林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突出园林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
5.3 综合化实训 园林专业综合性较强,因此应设置综合化实训作为教学活动的后续。实训课程应最大程度的再现工程实际,以园林工程项目部或园林设计团队的形式,在“专业教师+技工”教学团队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规定量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应在设施完备的实训场地完成。
5.4 顶岗实习 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无法代替真实的工程实际,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将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化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和管理,宜采用“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共管模式。
6 教学考评设计
6.1 考评内容 教学考评应参考园林专业相关执业考试内容制定题库,题量与难度宜适度高于最低执业技术职称标准。
6.2 考评方式 实行考教分离、“案例分析设计+答辩”、“笔试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学校考核+企业考评”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3 考评结果 对于考评结果的处理,一方面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以毕业或推迟毕业,通过输送优秀合格的毕业生建立院校良好声誉;一方面根据考评结果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7 结语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专业化、技能化、规范化、服务化的改革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设计学生的发展前景为改革目标,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园林专业综合性强,且各高职院校学科背景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可根据自身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组合,适当调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小军.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J].素质教育论坛.2008.(7).
[2]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6).
[3]蓑茂寿太郎,李玉红.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关于造园学的研究机构[J].中国园林.2003.(10).19—22.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竹,董芦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架构与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29-32.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载体任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企业理财岗位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教学载体是27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是高度仿真的62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课程内容选取
(一)课程内容选取的总体思路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1)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确定的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有:筹资管理能力、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证券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利润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管理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2)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能够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决策;能够运用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方法,进行财务规划与控制;能够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教学模式
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单项情境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等三个阶段,形成“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一)单项情境实训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62项工作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单项理财能力。每项工作任务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将每个班分为6-10个学习小组,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阶段进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如图5所示。
(二)校内模拟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分为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两项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虚拟综合理财能力。项目综合实训通过创设虚拟企业,模拟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情境,完成从资金筹集到财务分析各环节的综合工作任务。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提供一个完整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员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培养学生财务决策的全局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感受企业发展的典型历程,感悟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实现知识从分散到综合的初步转化和迁移。
(三)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 该阶段可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真实综合理财能力。
企业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贯穿于三个教学阶段中,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教学形式
(一)案例分析 采用案例的方法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二)模拟实训 一是自主构建Excel模板进行财务决策。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这种方式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也提高了学生利用Excel自主建模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网中网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操作。学生通过操作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能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上角色,完成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是证券模拟操作。通过证券模拟软件和网络股票模拟操作,熟悉股票投资的全过程,体验股市的高风险、收益的不稳定,为将来从事证券工作准备条件。四是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训练。学生分别组成若干个管理团队,互相竞争,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每组要亲自经营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并要连续从事2至3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的结果将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科学决策程序。
(三)校外实习 一般有假期实习、基地实习和毕业实习。假期实习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调查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或到企业中工作;基地实习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到单位进行全职实践。
(四)毕业设计 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实践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体取决于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范围内实践财务管理知识。
五、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注重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62项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虚拟理财情境,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二)案例教学法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或借鉴经典财务管理案例,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典型案例引出,经过一个“引出案例—明确任务—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任务拓展”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设计出形象鲜明的影像、图片,辅之以生动的文字,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境下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创设高度仿真的10个学习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情境中扮演筹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利润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角色,以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五)专家进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授课、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学术前沿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经验感受。这样不仅能使该课程教学及时抓住财务管理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且能让学生间接感受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课程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授课、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程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设计虚拟理财情境,实行情境化教学 创设虚拟公司和虚拟理财环境,让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训室或利用财务管理实训软件模拟完成现实财务管理岗位工作,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实现知识能力有效迁移。
(二)利用Excel、财务专用计算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课程组自行开发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系统,引入财务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手工计算、创设Excel模板计算和利用财务计算器计算三种计算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在财务管理实训室进行,师生人手一机,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此外,本课程还建有精品课程网站,师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互动。
七、课程教学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灵活多样,平时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考评内容包括校内单项情境实训考评、校内项目综合实训考评、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和校外实习考评四部分,分别占50分、15分、15分和20分。评分依据分为实训态度、实训中的表现、协作精神、作业质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六部分,分别占10分、20分、10分、30分、15分、15分。具体计分办法如下:(1)单项情境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其计分公式:单项情境实训成绩=62项工作任务的算术平均分数×50%。(2)项目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教师考评和学生互评各占50%。项目综合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分数×15%。(3)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考评实行分组考评,实训成绩由系统自动产生,第一名得15分,每降低一名减1分。(4)校外实习考评,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校内领队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按个人考评。考评实行百分制,每项实习任务100分。每项校外实习任务成绩=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评分×70%+校内领队教师评分×30%。校外实习成绩=9项校外实习任务算术平均分数×20%。(5)学生实训总成绩=单项情境实训成绩+项目综合实训成绩+企业经营模拟综合实训成绩+校外实习成绩。
[本文系高凡修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XML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案设计
本科高校开设的XML课程[1-2] 是一门面向应用的课程,一般涵盖XML应用和XML程序设计技术。XML本身是由各种适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所组成的庞大技术体系,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针对的应用面广。传统的教学方案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按各种技术点进行划分,每种知识点先解释基本概念,介绍技术原理,再举应用实例。这种方法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学进程,仅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往往难于接受繁杂的新知识;而仅凭简单应用实例来讲解知识和技术,学生完成学习后,难于应对实际开发问题。
项目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线,把知识点融入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中,随着项目的进展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项目驱动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4]。教师指定应用场景,提出项目需求,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则是项目的主动参与者,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结合新知识去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该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得到大量关注,已在不少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研究和实践[5-7]。由于不同课程存在特殊性,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与课程内容相关。针对XML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案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案。
1 教学方案概览
XML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角色――教师和学生通过项目这个媒介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了使课程知识点的与项目实施紧密结合,教师需要深刻领会XML知识点的分布和联系情况,从而合理设计项目框架。一方面需要组织教学用项目,便于知识点的介绍和技术的讲解,以及合理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指定能与教学项目同步的实践用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新技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由于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较多互动,因此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4005)。
作者简介:陈荣鑫,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自动化、数据库技术;江边,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本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一般都学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这两门重要的先修课程,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和基本编程技术。由于进行过课程设计,学生曾经接受过中小型项目开发的训练,具备基本的开发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的多数学生还学习了Web程序设计这门选修课,学生所具备的这些基本素质和训练都为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外,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具备有企业级项目开发经历,承担或参与过各类横向项目,项目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师资情况为项目教学的成功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 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首先需要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合理分析和划分,使之易于融入教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其次对各个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模块协同项目实施进程进行
组织。最后为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包括分配讲授课时和实践课时。
2.1 内容划分
XML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包括XML数据本身的描述和组织形式,XML数据的正确性验证,XML数据对象与应用,XML的解析模型和解析方法,以XPath为关键技术的各种查询、变换方法,以及界面格式化应用。图2展示了项目层次与XML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图中的圆圈表示各知识要点,箭头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决定了知识点的教学先后次序。
一个Web典型应用项目的开发层次主要有三个,即数据层、服务层和界面层。XML技术体系为此类开发提供了丰富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对应各个设计层面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课程中的知识要点可以划分到相应的开发层次中去。图2反映了XML知识体系根据项目实施层次划分的结果。
2.2 内容组织
在教学内容划分的基础上,可以清晰地发现各个知识要点的分布情况,这有利于进一步把知识要点映射到教学项目实施进程上来。教学项目的具体功能的需求分析要和所要介绍的知识点或技术要点结合起来。如下表所示,项目总体按三个功能层次划分,细化的功能描述说明了每个单位模块的具体需求。
数据层部分:需要定义基本的信息数据,即完成XML数据库设计。需要分别通过两种重要的XML数据验证手段――DTD和XML Schema对数据进行合法验证。
服务层部分:完成XML操作基本功能的设计,包括实现对数据的新建、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还要完成各种附加功能,如pdf文档输出,与关系数据库连接以及远程通信服务等。应用的核心技术点包括DSO数据岛技术,以及XPath技术等,这些应用使得项目系统具备较为完善的功能,技术含量也大为增加。
界面层部分:根据功能需求,采用CSS,XSLT等不同方法,完成数据的个性化显示设计。
2.3 课时安排
教学顺序基本可以按下表中安排的次序进行,先学习数据层,接着服务层,最后是界面层。鉴于界面层相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为单一,也可以安排在服务层之前学习。进度可参照表中右列的教学课时进行,按总计36个授课学时进行分配。由于数据层的内容涉及较多XML入门知识,分配了8个课时;服务层部分集中了XML关键技术应用,有些知识点还有相互交叉和依赖现象,较为复杂,故分配了22课时;界面层相对较为容易,故用6个课时完成。
实践环节共计18个课时,一般是完成一个教学要点讲授后,对可独立实现的功能安排实验课。数据层实践由于需要熟悉开发环境和各种软件操作,可适当安排多些时间,分配6课时。服务层的实践内容丰富,主要功能在这阶段开发完成,分配8个课时。其中按功能需求细化,查找操作类的功能实现占3课时,更新操作类的占3课时,其他应用类占2课时。界面层的设计较为简单,安排2个课时。最后留出2个课时作为系统整合调试用。如表1所示。
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由讲授、实践、评价三个环节组成。其中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同步进行,评价环节则在实践环节开展过程中分阶段进行。
3.1 讲授环节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作为新知识讲授和新技能培养的载体,讲授不仅需要强调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这一环节更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以开发者的角度出发,用工程应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讲授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知识讲解和技能培养的结合。
在教学项目教授过程中,教师本身扮演了两个身份,即是需求专家,又是总设计师。讲授时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理解某项技术的用途和基本原理。学生则需要用项目参与者的角度,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与已有知识融合,活学活用,培养使用新技能进行应用开发的意识。比如在进行界面层的教学时,给出对XML数据进行可视化的需求,首先可选用级联样式单(CSS),该法与传统Html的格式化输出方法一致,简单易用。接着提出对XML更细致的格式化要求,比如要求抽取部分数据,包装后按要求显示,CSS无法做到此类更为灵活的格式化输出,此时引入可扩展样式语言转换(XSLT)技术,才能很好解决该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快能理解该技术的产生的背景和适合的应用场景。
2) 重点突出和逻辑清晰。
教学项目的实现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目的存在差别,需要把握好度。教学项目的实施原则上要求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该体系的建立依靠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项目的完善需要注重设计和编码开发,如果一味追求项目的实施效果,而把XML关键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容易造成舍本逐末。
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章节组织教学,先见树木,后见森林,容易隔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项目驱动方法的引入,不能弱化知识点的介绍。由于项目功能通常会涉及几种技术,各种技术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但太多联系,容易造成混乱,因此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框架,组织知识点的讲授。每个重要知识点的讲授都需要依靠一个合适的项目功能作为实施载体,也就是说每个项目功能的实现需要突出一个知识要点。比如服务功能开发中,登陆验证功能的需求主要为了引入XPath技术的应用;而搜索帖子功能仍可以利用XPath实现部分功能,但主要是为了引入XQuery技术的介绍。
3) 教学进度的控制。
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时间表,项目实施也有时间表,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应尽量把二者统一。要使得两条时间线要很好吻合,除了做好教学内容取舍以外,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讲授时间。若教学进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有始无终的后果,整个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由于教学情况是动态的,学生接受状态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为保证进度,需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局部需求。
4) 交叉内容的讲解。
虽然整个XML知识体系存在层次脉络,而且教学设计时完成了教学内容划分,但还是无法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独立完整教学。表现在教学项目实施时,所涉及的某些知识点出现在后续章节;而某些知识点则是反复出现的。对于涉及的后续章节知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细致的讲解,教师仍需要做简明扼要的铺垫,否则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困境。对于可能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尽量安排在前期讲解,这些是教学内容组织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3.2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和讲授环节是同步进行的,需要强调有以下两点:一是实践项目和讲授项目要有相似性。采用新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设计和实施毕竟难度较大,一个完全陌生的实践项目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被理解和实施,从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教学计划中对讲授和实践的时间要求同步,便于学生能把新知识及时融入实践中。
实践环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仍然需要把握好总体要求和进度。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项目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注意充分激发其主动性,鼓励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完成特定实践环节后能获得成就感。采用的措施包括点评较好完成的学生作品并予以表扬;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反映并加以引导,以项目合作者的角度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设计与实现思路。
在实践环节应该保留一定的区分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项目达成的程度上应制定不同的要求。包括技术选用难度和实现功能的数量等。比如对指定完成搜索帖子的功能,需进一步细化要求。在技术选用难度方面,基本要求是采用XPath获取特定查询结果,更高的要求是采用XQuery获取查询结果,并进行排序和除重等操作;在实现功能的数量方面,基本要求是完成两个类似的查询设计,更高的要求是增加更多类似的查询设计需求。对于初学者,期望其在18个课时内完成所有实践任务是不太现实的。为此,需要保证实践课时的有效利用,集中解决学生设计和编码过程中的疑问。同时,需要督促学生课后开展工作,鼓励通过网络自寻答案或共同探讨等方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践项目的实施是分工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原则可以自由组合,为保证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教师需要适当介入和干预,尽量使得每个小组由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同学组成,并且要求各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3.3 评价环节
传统的试卷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和对技术的部分理解程度,难于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实践性强是XML课程的最大特点,强调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对技术灵活掌握,项目实施效果可为考核提供依据。因此考核不采用试卷笔试这种形式,而是根据实验验收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来评定成绩。成绩分配方面,大体上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编码效果占70%,实验报告占30%。
实验验收通过问答考核方式进行,对每组的各个成员口头提问,指定演示操作。要求学生按序进行,其他学生不得围观讨论,以便确认每位学生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技术要点的掌握程度。由于验收是按阶段进行的,因此可以达到密切跟踪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学调整。验收阶段基本可按照实践环节的进度安排,比如完成数据层设计,就进行第一次验收;完成服务层设计的各个阶段可以适当安排时间验收。验收前提是需要有可展示的阶段设计和实施成果。
实验报告反映了项目实施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基本的表达组织能力,应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记录。在实验报告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每个小组成员是否完成大致相等的工作量,避免他人代劳。
4 结语
针对XML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案的不足,我们提出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案,尝试以项目作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载体,把相关各技术要点有机统一起来。该法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还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XML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和领会了XML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该教学方案的内容、进度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调整,使之更为合理有效,并适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跃潮,张涛. XML实用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5.
[2] 吴洁. XML应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85.
[3] 刘景福,钟志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4]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3-169.
[5] 冷淑君. 以项目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8(7):76-78.
[6] 黎孟雄. 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3):44-46.
[7] 邬彤.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9(6):95-98.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Scheme Design for XML Course
CHEN Rongxin1, JIANG Bian2
(1. Computer Engineering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2.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一、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1.教师要及时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的标准要求,教师要做好对教材和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分析工作。
2.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成绩好或者坏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要求老师既能照顾好成绩稍微差的同学,也要赶近成绩优异学生的教学进程。
3.对教学的目标要求。要正确理解教学课程,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技能,教学方法要做有计划性的教学,把设计的教学计划逐个突破,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在教学进度方面。初中数学的课程分为单元和课时,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堂交流,课后分析,书写作业和进行有计划性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数学老师和学校相结合统一设计教学计划。
二、活跃课堂气氛
1.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趣的数学知识结合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置,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做旁听者的角色,要让他们融入数学教学情景中来。比如,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行车的轮胎联系古人祖冲之的圆周率最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课本中关于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职 微课程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24-02
一、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教学以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优势,迅速掀起了一场突破资源单一型传统教学的教育革命。而且,这一特质也与高职学生乐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二、 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欲望。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能在微课程的使用中收获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涵盖知识、行为和情感在内的层次化教学目标,每一类目标又细分为不同等级,能力要求随等级依次下降,实施分层梯度推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合适层次和精准梯度的确定则源自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未来微课程使用环境的可靠预测以及长期一线教学的经验累积。
(二)应用举例
现以“经营杠杆”为例,展示层次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甲、乙和丙三等。每等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行为和情感目标三部分。
1.甲等目标。(1)知识目标。充分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充分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熟练掌握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迅速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掌握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2)行为目标。能够熟练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逻辑和创新思维。
2.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了解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了解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2)行为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养成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知道经营杠杆作用效应的衡量使用经营杠杆系数;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2)行为目标:尝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构建雪片化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时长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以通过该微课程学习,达到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每节微课程内容的选取,既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内容自身又要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因而,需要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如雪片般分解细化。
(一)实施过程
将完整的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独立单元,各自形成独立的微课程资源。每个微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构成也需要有效分解,细化为一定逻辑关系串联的几个知识点的集合,每个知识点内部再拆分成几个精心提炼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分解。而对关键词含义的精准掌握奠定了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底层基础,知识点的逻辑串联又有效组合成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整合。就像雪花自上而下飘落,每片雪花独立存在让我们能够看清楚雪花内部的细小结构,而每片雪花落地又共同覆盖成整片雪地,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雪的规模和形态。
成功的分解和细化源自平时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专业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积累,各种有关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想法在头脑中碰撞,激发出符合授课者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从而搭建起该课节的知识架构,再往框架中添加具体内容,让教学内容不断立体丰满起来。
(二)应用举例
首先,经营杠杆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存在。“经营杠杆”自身教学内容分解和整合可以类比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体现为对力的放大效应,而该效应能够形成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支点(作用点)的存在是引起杠杆放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于杠杆的两端,即具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对象;并且,每个作用对象距离支点(作用点)的距离大小决定了力的放大程度。因此,“经营杠杆”的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分解为经营杠杆的产生原因、作用对象和作用程度的衡量,前两者组合形成了经营杠杆的含义,最后一个内容形成了一个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衡量指标――经营杠杆系数(DOL)。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分解,以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为例,对于数量指标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计算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公式,而且要明确计算结果所代表的财务含义;不但要明确含义,还要能够探讨如果该项数量指标传递的财务含义不够理想如何改进调整它。从而将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进一步分解为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含义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到知识点的细化。以经营杠杆的含义为例,含义经过分析又分解为了固定成本(原因)、息税前利润和产销变动率(作用对象),实现知识点到关键词的分解。反过来,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支撑了每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逻辑整合又宏观勾勒出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实施过程
辅助声音、影像、案例和游戏等多种手段,努力寻求诠释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按照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具体到抽象实现新知识的初步接纳,通过个别到一般实现新知识的引申迁移,通过现象到本质实现新知识的理解拓展。
恰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源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多看、多听、多思积累下来的“素材”资源,根据每节教学内容所需在“资源库”中反复检索,挑选出适合的“素材”,而每一个原始“素材”又需要经过精心剪裁成适合本课节的表现形式,初具雏形再经过前期教学试用,反复调整,最终成型。当然,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要注意时间上避免过长喧宾夺主,形式上避免过于花哨本末倒置。
(二)应用举例
在具体到抽象的接纳阶段,我们通过“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游戏进行“经营杠杆”作用点重要性的引入。具体过程是:向学生展开一张印有两个黑点的白纸,请学生思考: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限于固有思维,学生可能回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带领学生突破平面思维,如果将两点用直线相连,取直线中点对折,可以看到两黑点将实现重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将原有平面的最短距离缩减到更小至没有,从而突出作用点的重要性。
从具体内容入手抽象为新知识中的第一个核心知识点,带领学生接纳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在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过程,学生通常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除非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存在。在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展示、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相互作用对象的识别中,通过引入具体公司销售案例,在数字计算中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引起放大效应的原因――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产销和息税前利润。
从个别企业的产销案例入手过渡到所有企业适用的经营杠杆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推广引申。在现象到本质的拓展阶段,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为例,经分析,不但接受销售额与经营杠杆系数反向变化的结论,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在销售额逐渐递减时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化情况,不但带领学生观察经营杠杆系数越变越大的一般事实,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到当销售额持续减小到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的特殊情况,提示学生尤其关注企业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的作用效应,正效应可以实现更大收益,反效应则导致跌入更深的亏损绝境。从影响方向的表象引向背后更深的影响实质。
五、 形成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形式。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核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过程进行中多次成果汇总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当然也包括上述两者的结合评价。日常课堂教学中,一般理论类课程选用终结性评价居多,实践类课程选用过程性评价居多。而微课程教学由于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更利于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学习前,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微课资源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初步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成果,可以简单设问回答和收集学习问题为主,通过学前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设置更深入的考核成果,可以讨论、分析和总结为主,通过学中评价了解新知识重难点的消化情况。学习后,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和辅助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各阶段动态化的考核成果综合、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Z
参考文献:
一、对口单招财会技能考核现状
“对口单招”是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是中职院校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另一种途径。自1985年我国开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以来,各省陆续开始了对口单招升学模式,而江苏省就是从1987年正式开始对口单招工作。2000年至2003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对口招生数就为21156人(本科3657人),近几年对口单招招生依旧火热,而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报名人数为25108人,招生院校53所,总计划数为18812人。其中,本科招生院校13所,计划数为4454人;专科招生院校41所,计划数为14358人,对口单招工作已在逐年优化发展。目前,江苏成立了16个专业大类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牵头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牵头组织专业技能考试。本文主要探讨对口单招财会专业技能考核中的细节,结合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单招财会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自2008年,江苏省对口单招招考方法做出重大改革以来,专业技能已经变得相当重要。随着它加入高考总分,30%的比重让学生不能再掉以轻心。这300分的内容请参见表1:
二、对口财会技能单项剖析
财会技能考试的四个项目应该说总体难度不大,但是要取得高分却很难,每个项目的侧重都有所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说贯穿于会计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下面就分项目剖析财会技能的考试项目。
(一)点钞。在单招财会技能考试中,点钞可以说是相对较为简单的项目,也是学生最容易拿满分的项目。考试内容是3分钟内完成点数、扎把和记录。以我校单招三年级学生为例,目前她们的点钞平均成绩在36分左右,一个班35人中有5人左右可以拿到满分,其他同学在点数或是扎把上存在一些问题。
(二)珠算。珠算考试的试卷是使用江苏省珠算协会《珠算普通五级》标准。题目有加、减、乘除三项,各项均为10题,总分40分,时间是20分钟。高三的学生练习到后期,普遍成绩都在36分―38分之间,高低端的学生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原因是:20分钟在算盘上完成一系列数字运算,必须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
(三)会计账务处理。会计账务处理在财会技能考试中占到了技能总分的40%,学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会计账务处理的考试内容主要还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会计账务处理所占分值大,但它其实并不难,学生想要拿到高分,必须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功底,也要足够的细心。
(四)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电算化是用的金蝶KIS标准版8.1财务软件,考试全部为实务考试,时间是90分钟。初级会计电算化在技能考试中分数占到了34%,可见地位非一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初级会计电算化中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电脑操作知识,并不难,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特别是“保存”这类的,一旦被忽视,会导致考生失去大部分的分数。
三、有效教学方案设计
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财会技能考试
财会技能考试的分数在整个财会单招考试中占了30%,让学生认识到技能考试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财会技能考试由四个项目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通常顾此失彼,因此,端正学生的思想,明确技能考试的重要性,并且在平常技能训练的时候,均衡发展。
(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单招财会的四个技能项目,都不是速成的。尤其是珠算和会计账务处理这些项目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从中学习、掌握要领,因此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很重要。一般技能训练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二)强化训练,提升学生整体成绩。要提高学生技能的总分,强化训练也是很关键的。多进行仿真练习,把所有的项目按照高考的要求,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的氛围,一是通过测试,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则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调节好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考试。针对上述教学理论,对于单招财会技能具体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