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生对口支援工作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强受援工作的领导:我院成立了受援项目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一名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行办、总务科负责人为受援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科具体负责派驻医务人员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落实,由总务科负责派驻人员的生活安排。
二、制定受援计划:为确保“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顺利实施,我院制定了受援工作计划,根据我院普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的腔镜技术较落后情况,要求支援医院在这些科室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加强呼吸内科、肝病诊疗技术和CT诊断技术,协助开展1—2项市级新技术项目,帮助和指导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护理管理水平,开展教学查房,指导科室医疗业务工作等。制订了医学继续教育计划,安排支援医师进行医学讲座和帮助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三、派驻人员的管理:赣州市人民医院派驻支援医务人员,由我院统一管理,按正常工作时间上下班,参于各科室的门诊诊疗和病室工作。
四、驻人员按计划,实施了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专业对口,支援医师参于临床一线,进行上级医师查房、会诊,参于手术示教、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疑难病人、死亡病例的讨论。对低年资医生手把手带教,与高年资医师相互探讨临床工作经验,使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2、组织CT、X光阅片,落实阅片制度,规范检查报告书写。各临床科以学科专业单位分别组织医师阅片诊断培训,提高医师阅片诊断水平。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卫生民生工程实施
(一)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年,全县参合农民达83705人,覆盖率100%,参合率94.32%。截止6月底,全县参合农民累计住院18*人次,发生总医药费用为530.45万元,实际报销182.02万元,平均报销比例为34.3%,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188.69万元。
(二)快速推进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通过对贫困肺结核病人摸底及组织专家组审核,目前确定4名贫困肺结核病救助对象,已对其中的3名患者进行救助,并发放救助金18*元;上半年,共救治晚血病人69名,发放救治资金15万余元,完成全年晚血病人救治任务80例的86%。
(三)扎实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拟定《*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重点建设13个村卫生室,目前正在会同相关乡镇积极做好建设用地选址、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仁里镇、仙寓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正积极规划、设计、选址;矶滩、小河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已封顶,并进入内部装饰阶段,7月份可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三是积极做好县医技楼建设。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被列为我县十大工程之一,于6月6日破土动工。
二、加强医政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单位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乡镇卫生院院长目标考核管理为抓手,继续深化农村卫生运行机制改革,不断规范医院管理,切实提高医院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卫生下乡支农和乡镇卫生院骨干进修培训工作。4月上旬,由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县中医院和三所中心卫生院参加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正式启动。县医院、中医院共派7名医生到七都、小河、仙寓等镇开展对口支援,同时安排乡镇卫生院10名医生县医院、县中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学习。
三、强化防控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一)疫情报告管理。1~6月份,全县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455例,发病率406.25/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75%,主要发病病种依次为风疹(213例)、肺结核(111例)、流行性腮腺炎(42例)、病肝(43例)、其它感染性腹泻(16)、手足口病(13例)、淋病(7)、流感(5)、梅毒(2)、出血热(2)等。其中乙类传染病166例,发病率148.20/10万,占36.48%;丙类传染病289例,发病率258.05/10万,占63.52%;报告卡准确率97.80%,及时率99.78%,审核及时率99.57%。县医院报告死亡病例16例。全县共发生1起风疹暴发疫情,我局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上报。
(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县级医疗机构HIV常规监测工作,1~6月份共监测409人次,均为阴性;完成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122人次;艾滋病综合防治相关数据自4月1日起正式实行网络直报,共网络直报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个案表122人次,常规监测、高危干预报表同时实行网络直报。二是结核病防治工作。1~6月份全县共发现肺结核病76例,其中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2例(20*年目标任务47例),完成年度目标的46.80%,复治涂阳7例,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36例,复治涂阴肺结核病人8例。三是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根据《20*年安徽省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上报抽样乡镇、行政村及疫情监测点,绘制抽样地图,并按要求做好监测工作。四是霍乱防治工作。全县各医疗机构于5月1日及时开设肠道门诊,县疾控中心开展水源、公厕等外环境监测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报告肠道腹泻病人36例,无霍乱病人发生;外环境监测水质60份、粪便8份、食品40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
(三)手足口病防控及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针对我省手足口病疫情,我局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截至目前,全县已集中开展校园环境、教室、宿舍及食堂等场地环境卫生清理和环境卫生消毒2次,共清理暴露垃圾65处,填埋低洼污水230处,进行环境消杀17500平方米,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蝇滋生地1300处,投入灭鼠药125公斤和灭蟑药12公斤。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作用,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主动加强疫情搜索,严格落实晨检记录和日零报告制度,及时开展个案调查和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三是强化重点人群防控措施,加强食品和饮水卫生监管。由于各项措施得力,我县未出现较大疫情。截止目前,全县报告手足口病13例,均为轻型病例,现已有12例治愈出院,1例正在住院治疗。
(四)免疫规划工作。截止目前,BCG、DPT、OPV、MV、HepB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21%、93.86%、96.22%、90.52%、97.98%、,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4.77%。全县中小学校风疹疫苗查漏补种率为86.57%,通过开展补种工作,及时有效的控制了全县风疹暴发疫情。
四、落实责任制,继续实行妇幼保健工作目标管理
一是妇女保健工作。上半年共婚检男4人、女3人,均未检出各类疾病;半年产妇总数490人,系统管理245人,系统管理率50%,住院分娩436人,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人数54人,住院分娩率88.97%,高危产妇88人,高危产妇管理88人,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二是儿童保健工作。全县半年出生活产婴儿498人,3岁以下儿童总数2499人,系统管理988人,系统管理率39.53%;7岁以下儿童总数5800人,管理1389人,管理率23.95%,共筛查新生儿304人,未发现确诊病例。三是“降消”工作。截止目前,已为180名贫困孕产妇实施住院分娩救助,同时开展20*年贫困孕产妇回头救助272人次。
五、以综合治理为抓手,争取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内达标
一是加大血防宣传力度。共制作悬挂、张贴项目宣传标语326条,制作宣传栏103版次,发放宣传单5890张、项目脸盆4000个,树立易感警示牌43块,修复新插警示牌42块,设立急感防控劝阻站1个,召开村干会议宣传血防知识10次,组织学生干部观看血防录像1次计1100人次,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15000份。二是加强急感防控力度。制定《急感防控计划》,将近三年来有易感环境的和近三年来发生急感的村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对有螺面积进行普灭1遍,易感环境普灭2遍,截止目前,我县尚未发生急感疫情。三是加强疫情监测力度。今年我县共设省级监测点4个,分别为仁里镇的垅上村、丁香镇的龙泉村、仙寓镇的源头村,大演乡的星火村。目前各监测村已按计划完成了螺情调查工作,基本情况、螺情监测资料已整理上报。四是血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上半年,省政府血防办组织省、市血防专家对仙寓镇的5个流行村血吸虫病预控进行试点。截止目前,查清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现场点5个行政村的螺情分布情况,查螺面积达217.6万平方米,药物灭螺面积60万平方米,药灭效果考核钉螺死亡率达到94.*%;在查灭螺过程中,对178个有螺环境逐个进行考察分析,制定出“一环境一策”;GPS对所有有螺环境进行了定位,绘制出以村为单位的钉螺分布示意图和电子地图;完成了查灭螺用工测算,落实承包责任制,与不脱产查灭螺专业队签订了“五定一包”血防合同。五是积极开展查灭螺工作。截止目前,全县春季螺情调查工作已全面结束,钉螺调查面积1031万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103%;反复灭螺325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65%。
六、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安全
一是做好食品卫生监测。监测餐饮单位70家,检测样品277份;监督卤食店10家,检测样品10份。二是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开展元旦春节市场专项检查和年夜饭专项检查行动,保障节日市场食品安全;联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各校开展以饮水卫生、食堂饮食等为重点的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检查学校18所;开展为期6个月的饮用水专项监督检查行动,截止目前,已检查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式供水设施和农村较大规模居民饮水工程19个,市政供水1家,检测水质样品24份。三是做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许可工作。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换证审查,审查村卫生室、个体诊所60家;受理卫生行政许可申请105份,发放卫生许可证95个。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件29起,医疗机构行政处罚案件12起。
七、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做好县委、县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制定《*县卫生系统关于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与二级机构各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同时把作风建设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分管领导明确,专(兼)职人员配齐到位。制定并完善系统考核细则,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继续实行季度督查制、半年检查制、年终综合考评制。三是积极做好抗雪救灾防病工作。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共救治因雪灾造成外伤病人69人,派出4支医疗巡回小分队共22人,诊治病人100人次。发放免费药品11000多元,发放宣传单5000份。为77名孤寡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将价值23600元药品、100袋大米、100桶食用油、100床棉被、100余件棉衣发到100户五保户、特困户家中。四是积极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迅速成立抗震救灾应急预备队,相继派出2名医务人员到四川支援救灾;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捐款活动,挂靠在我局的红十字会办公室组织捐款13万元,卫生系统职工累计捐款近4万元,并有41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6900元。
20*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在继续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同时,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实施好卫生民生工程项目。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20*年1—5月份已报销住院费参合农民提标后的补偿兑付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督查工作,谋划2009年参合农民的筹资工作;继续做好晚血病人及贫困肺结核病人等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如期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二是进一步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管理。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狠抓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特别是县医院要以创等级为抓手,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是进一步开展好防疫、保健工作。以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防治为重点,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提高传染病防治和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力度。认真完成年度血防防控目标任务,以综合治理为抓手,如期实现重新达到血吸虫病疫情传播控制标准的要求,26个行政村要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个村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不发生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在省所专家指导下,制定出我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方案,做到一环境一策,为今后科学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院以来,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中医院组建新的领导班子以来,以中医特色优势、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医疗服务领域、提升优质服务为抓手,使全院职工的精神面貌和院容院貌焕然一新,中医三级网络建设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巩固了我县“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县”成绩。
医院本着“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精”的原则,制定了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建成了中医特色重点专科5个,其中,糖尿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中医妇科、肛肠、乳腺和肾病为市级重点专科。参与了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研究―H型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扩展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及中医医疗技术广泛应用领域,开展了“耳穴压籽”、“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21项中医适宜技术。深化优质护理内涵,打造全方位、建立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积极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开展辨证施护和心理护理。现在,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技术,并能正确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达100%。医院中药饮片全部为小包装免煎颗粒,门诊中药处方数占门诊总处方的61%,其中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达32%。中医特色疗法的开展,对增加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独特优势。目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总执业医师的66%;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60%;大力提倡西学中,全体医生和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达100%。医院现有国家基层名中医1人、省级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共4名。
中医医院坚持“重德纳贤人才立院”战略,突出中医队伍建设战略地位,利用外力、挖潜内力,不断加大培养塑造过硬技术团队的力度,为百姓健康和医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利用与省内近十家著名医院的协作关系,先后选派近百人进修,并定期邀请协作医院的专家、教授来院讲课、技术指导和坐诊带徒,积极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学术研讨、医疗示教等业务,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医疗技术的新动态和新知识;医院每年都将有30多人外出参加各类的学术交流;先后对外公开招聘医学院毕业生30多人,前瞻性地为医院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充分挖掘本院学科带头人、名老中医的专业潜能,培养出了一支梯次明显、结构合理、赋予创新的复合型中医人才队伍。
医院在发展中医的同时,还积极引进现代医学技术;普外科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肠粘连松解术、肠修补术、肾切除术;脑神经外科开展微创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巨大脑膜瘤切除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救治脑积水,各种脑内血肿清除术,脑胶质瘤切除术,颅骨缺损成形术等;妇科开展了微创盆腔粘连松解术、微创子宫肌瘤切除术、微创卵巢囊肿切除术、微创宫颈癌根治术及疑难病症的腹腔镜探查诊治。创办了“肾病之家”,开设了血液透析科,免费为40多位尿毒症患者透析,解决了尿毒症患者透析难、费用高等难题;成立了康复理疗科、孕妇学校、新生儿洗浴中心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新技术的开展,为医院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嫩江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医院一直对1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为提升基层医院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基层卫生服务,在物力、财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卫生院医生长期保持轮流到中医院进修学习,每年免费接受每个卫生院至少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同时医院常年选派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能够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下乡开展工作,并保障每个卫生院有一名医生长期驻守。通过组织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各种临床带教形式,为基层卫生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基层医院的技术骨干,为中医三级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1965年生于重庆合川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协委员,西部地区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
她多年来致力于精神疾病的遗传病因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和高难度国际协作课题10余项;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她于1997年获全国“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精神疾病,这个名词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但是当年刚刚大学毕业,正值花样年华的李涛却选择了到精神科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8年。
18年来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李涛就是为了帮助精神病患者,治疗他们,希望真正找到致病原因,进而“彻底解放他们”。“如果你见到一些精神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就一定会同情他们,帮助他们。其实这也是在为社会分忧,因为重度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李涛说。
18年过去了,今天李涛依然像当初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关爱――选择奉献的理由
1965年3月,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李涛出生在合川县城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学到高中,她都十分热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茅。
1981年,李涛参加高考。虽然考试发挥失常,但还算是高分,被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录取,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周围的亲朋都很羡慕她,纷纷夸她前程远大。但1987年当李涛大学毕业时,她却留校主动选择了精神科,这让亲朋好友们都有些迷惑了,为什么要干这个有“风险”的行当呢?他们关心地告诉她:“将来你如果搞临床,整天同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你就不担心患者犯病时伤害你?到时你后悔就晚了!”
面对大家的善意提醒,李涛没有犹豫,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也许是命运想考验李涛的意志,1987年李涛收治了一位40多岁患抑郁症的女患者,却出现了一个不幸的结果。女患者有一个幸福的家,她在接受医治一个多月后,病情有所好转,就被家人接回去了。但没过多久,这位患者旧病复发导致自杀。消息传来,李涛深受刺激,好多天她都感到心痛。
那些天,她寝食不安,她寻找,她思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精神病的病理学原因,以便把这个人群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从那以后,李涛就一直全心致力于精神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在精神科病房担任住院医师时,她曾有半年的时间完全与患者在一起,每天24小时都在医院,一周只回家一次。除了临床诊治病人,她还潜心研究课题,积累学识。她向往有一天,能拿出真正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患者减少痛苦。
18年来,李涛接触了上千例精神病人。“我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只要是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辛苦!”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但她也曾有害怕的时候:有医院的医生被精神病患者打伤,她也曾为此落泪。“擦干眼泪后,想的是,一定要想办法治好那个病患!”李涛说。
寻找――花开沃土别样红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病具有遗传性,与基因病变有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李涛打了个比方:“父母遗传的基因中,如果存在几个可能导致精神病的基因,就好比在人体中埋藏了几颗‘定时炸弹’,外界的刺激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导火索’,在一定的时间,‘定时炸弹’也可能会爆炸的。”
为加快寻找致病基因的进程,1989年,李涛又考取了本校研究生(硕博连读),成为华西医大博士生导师刘协和的弟子,开始了潜心找寻那些“定时炸弹”的旅程。
李涛迅速崭露头角。博士即将毕业时,正值导师刘协和又应邀到伦敦参加学术研讨会,他把李涛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向英国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大卫・科里尔作了介绍后,这位英国专家当即就说:“这很好,她既懂精神病学,又能搞分子遗传学,我愿意与你们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
在刘协和教授的努力下,李涛得到英国方面提供的研究经费,赴英国进行一年的合作研究。其间,她争分夺秒,刻苦钻研,一心扑在研究上,使课题进展非常顺利,合作成果显著。合作结束后,她再次被对方邀请留在英国,做博士后研究,后被聘为高级讲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李涛率领精神医学研究小组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发现一个新的与精神分裂有关的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其实,在已经发现的与精神病变有关的基因中,李涛就与其中的4个基因发现有关。李涛的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易感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也就是说,李涛为全世界科学家继续寻找人体中的那几颗“定时炸弹”,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坐标与路线图。它意味着人类在通往征服精神疾病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执着――没有停歇的“候鸟”
2002年,李涛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从此她正式带博士生从事专题研究。先后有6位博士生在她门下开展研究,进展迅速,成为该专业的中坚力量。
2005年8月初,李涛又去欧洲最大的精神病学研究机构――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工作了。每年她都会在成都和伦敦之间飞来飞去,两边的工作都离不开她。2005年11月8日,李涛被通知参加“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才匆匆结束了伦敦的工作赶了回来。因为在精神病研究领域取得不菲成绩,李涛获得了全球唯一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西部特别贡献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该大奖的四川科学家。 “得到这个大奖,我很意外,很多人都做得比我好。”李涛说,“它促使我要更加努力工作。”11月9日回到成都后,她把证书丢在家里,又忙开了工作。
提及李涛,导师刘协和疼爱有加,他说:“李涛对学术、对同仁充满了爱心。她利用在英国从事研究的良好条件,帮助导师和她自己的学生出国交流、深造。她从不计较名利,却特别看重学生与同仁的作为与发展。”李涛的学生马小红告诉记者,李老师养成了“谈业务”的习惯,大家即使一起上街购物,闲谈的都是实验室里每位同事的业务发展情况,“她总是想着如何在专业上帮助别人扬长避短,取得新成就”。
作为一名四川大学对口支援专家,李涛还十分关心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她不顾高原反应,赴藏实地考察,对大学医学院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帮助设计了自治区特色疾病高质量遗传资源库的建设路线、管理规划、工作计划。
2004年,李涛开始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她积极促进华西医院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定期选派西部年轻精神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到国外学习。
关键词: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23-02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而临床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临床教学基地。在利用临床教学基地来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有待得到进一步科学有效地解决。
一、临床教学基地面临新的挑战
1.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容。有调查显示,在2002-2007年间,我国的医学生增加六倍多。而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医学院校招生增幅更是出现不低于20%的比例[1]。如此大的临床教学任务,也导致临床教学基地出现严重短缺。
2.教学软件硬件严重不足。部分基地对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够,有些设备设施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示教室、标本模型、电教设备等缺口太大,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3.临床教学重视力度不够。一些基地领导自恃专业临床能力优越,轻视教学的傲慢情绪凸现,这种思想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学基地的健康发展。再加上临床医师重视医疗,轻视教学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临床教学的地位。
4.临床教学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明显欠缺,对教学文件精神的把握不到位,执行中出现一些纰漏。个别人员认识不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性不高。个别带教老师只带不教,或只教不管,造成管理和教学的脱节。
5.带教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带教医师不仅承担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安排很多时间承担教学任务,这导致他们常常疲惫不堪、顾此失彼。部分带教经历较短,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意识有待强化。多数临床一线医师具有较丰富的疾病诊治能力,但普遍缺乏带教方法和经验,带教效果不理想。
6.学生实践操作机会缺乏。随着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许多病人不愿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临床医师往往担心学生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更多的让学生在一旁观摩而不愿让学生动手实践。
二、我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
近十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为确保扩招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教学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1.严格基地遴选标准。在教学基地的选建过程中,我校严格按照《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按照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医院自主申报、专家现场考察评审、双方签署协议,分级分层的选评和建设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评审指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基本条件。申报非直属附属医院应为三级甲、乙等医院,申报教学医院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医院核定床位总数、医师学历与技术职称占比要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带教教师队伍稳定,教学用房、图书阅览室、学生住宿、教学设备等条件满足临床教学需求。二是临床教学管理。医院要把教学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综合改革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要有专职院领导分管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机构职责明确,要建立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并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三是教学实施情况。具体指标包括:备课与教案、讲稿;教学病例收集;带教教师与学生比;见习检查考核;对学生试诊单及医疗文件书写的批改;临床操作指导、病例讨论、病区讲课、教学查房、学风医德教育、考核鉴定等。
2.有序推进基地拓建。我校在校生人数从1995年的1500人左右增至现在的11000余人规模。同时,根据我省医药卫生市场的需求,我校不断拓宽专业设置,从1995年的10个本专科专业增至现在的20个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的上升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增加,都给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校一直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临床教学基地已具规模。学校从2008年的48所医院拓展至现在的126所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6所,教学医院54所,实(见)习医院52所,另有药学实践教学基地32个、管理类实习基地34个、生活美容实习基地6个。这些教学基地圆满完成了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任务,确保学校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还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附属福建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附属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附属康复医院、附属厦门中医院、附属漳州中医院、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元一律师事务所、厦门医药研究所等7家基地入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3.规范基地教学管理。修订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科室轮转安排,划定主干实习科室与选择实习科室,更好地对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制定了《本科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分配工作方案》,规范本科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分配工作;组建了医学专业临床能力培训与考核专家库,并建立临床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通报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交流实践教学经验、安排下一年度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对“实践教学基地先进集体”、“优秀带教教师”、“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表彰。每年举办一次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基地建设与教学管理研讨班”,针对教学院长、管理干部、教研室秘书等不同群体,分批专项指导培训。学校每年开展一轮教学基地巡视,通过与基地领导、科教科负责人、临床带教及实习生召开多场座谈会,实地考察医院环境与教学软硬件设施,并就如何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换意见。
4.提高带教业务能力。学校与基地联手推出诸多教学激励政策,将医院“科教兴医、科教兴院”发展战略意识与医生个人发展驱动有效结合,在兼职教授职称评聘、科研能力提升、博硕导师评聘、对外学术交流、学业进修深造、引领医院文化及高层人才引进等方面实施“一揽子”工程,鼓励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临床教学工作。通过修订《评聘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职务的暂行规定》,细化教学活动数量与质量内容;每年都举办一次福建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师资培训班”,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学员做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不定期组织学校的教学标兵和教学新秀、教学专家到各基地开展指导、巡回示范教学,每年还组织各基地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提升临床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出台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类校管科研专项课题,提高一线医护员工的科研能力;学校、医院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或教学与临床骨干进行岗位挂职,增进医改与教改的目标有效衔接。
5.推行毕业临床统考。学校始终严格把好医学人才质量出口关,既适应国际医学评估标准,又接轨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建立具有特色的多站式技能考核系统,组织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强化考核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医学类专业学生全部回校参加统一的OSCE考试,统一考核模式与难度系数,横向比较各教学基地教学质量,实行优奖劣汰制,以此带动并督促基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教学基地内涵建设。
三、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体会
1.统一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临床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等医学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通过临床教学基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条件把临床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和人才优势培养起来,而临床教学基地在承担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对发展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有明显作用。要做到这些,关键在学校和基地双方领导的认识,要找到双方的平衡点,构建稳定有序的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在规模和质量上对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和提高。
2.抓重点、树典范带动基地建设。各基地的医疗水平层次不同,为更好地推动教学基地稳步发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树立典型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等办法。实施附属医院与教学、实习医院对口支援协作计划,发挥附属医院的医教研优势。对部分承担较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基地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基地提出的申请和建设方案多加重视,仔细考虑,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基地进行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对重点建设的基地给予足够的资源和人才配置,提高责任医师的积极性,增强基地教学能力。
3.推进医教协同培养人才战略。全力推进医教协同人才战略,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强化建设标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临床教学规范建设。组建专家库,落实首席专家、讲师团、骨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制定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科学合理编制操作规范流程指南与临床情景式考核评分表。开展多媒体示范教学。统一临床教学基地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做好出科考核与实习中期、后期质量检查。推行教考分离,实行医学生毕业统考,加强各基地的实习质量监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鼓励名医名家为本科生授课;加强各基地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强化质量主体意识,建立教学督导评教制度,持续改进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