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由于幼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更是决定了日后幼师的工作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的设置以及知识的传授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专业中核心位置的钢琴教育,更是教学中的重点,但目前钢琴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急需对钢琴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招生方式普遍采用的是文化课考试的形式,因此最终决定学生入取与否的是其文化课水平。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更需要学生在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天赋,而通过高考招收的学生只是在文化课方面合格,从而造成了学生本身素质无法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情况。

2、盲目追求高难曲目

学生为了追求毕业,通过提高练习曲目难度的方式提高钢琴技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忽视基本的指法练习,单纯追求学习的进度,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表演脱离了钢琴应有的艺术表现力,也让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

3、教学与实际脱轨

目前对于学生的教学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艺,而不是为了学生以后工作时运用到的技能做准备,这样教学单纯、枯燥而没有目的性,与实际的幼师工作需要严重脱轨。其实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考虑的是教学的实用性,保证学以致用。

二、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

1、教学目标的改革

作为学前教育中一门专业课程,钢琴课是处于一个核心地位,是培养优秀幼师的基础性课程。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前需要明白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需要明白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对幼儿园中幼师的工作进行详尽的调查,将幼师工作中用到的技能作为课堂教育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师钢琴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向改革高师钢琴的教学方式学习。通过多变灵活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授课,而且针对学生本身能力,授课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讲解一些共性问题时,教师一般都应该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大家的问题,例如帮助学生在弹奏姿势、手法以及指型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授课效率。通过将钢琴学习程度相近划分为不同小组,方便教师根据该小组的水平进行适宜难度的课程教学并进行系统指导,而且小组学习还能够到达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样钢琴课的教学方式即有以班为单位的基础授课方式,也有以组为单位的灵活授课方式,保证了授课效率也提高了授课的质量。

3、实践环节的改革

对于钢琴的学习过程来说,除了课堂内的授课情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外,在课外的联系环节也起到关键作用。为了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突出学生利用钢琴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于钢琴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钢琴知识和技能的利用能力,应该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提高钢琴水平。所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完成后,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为学生创造实际的机会,例如举办钢琴比赛。这样的比赛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表演经验,还能够督促学生在课后更多地进行钢琴练习。除了钢琴比赛,还应该让学生多去幼儿园实习,通过工作的检验,才能使学生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使学生明确自身应该提高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加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练习,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指法,在遇到弹奏的难点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着重的分析教导,是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4、技能评测的改革

如何才能精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日常的仔细观察外,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检测。但目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测验试题比较死板,总是几个题目翻来覆去的进行测验,不仅没法检测到学生的不足,同时也失去了对于学生的督促作用。因此,在检测题目设置时,就应该多考虑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将幼儿园中日常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多种风格和体裁的曲目作为钢琴课程的考试题目,不但能够增加出题的全面性,还可以更加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完成复习的同时还能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学生在测试表演后,教师应该针对其表现,即时提出学生的问题并给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在测试结束后,不仅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计划,教师更应该通过学生的表现发生自身教学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进步。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对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各个专业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15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了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出提升策略。

关键词: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关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涵义,目前仍众说纷纭,国内外多个学者都对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周倩、吴涵在《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概念:学习能力是学生用以指导自己学习活动的策略和技能的总和,这些策略和技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得和形成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的逐渐转变过程。针对这一概念该研究将从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

一、学习能力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各个专业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学生。采用的工具是自制问卷,问卷发放165份,回收157份,回收率为95.2%,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5.5%。该问卷涉及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该问卷旨在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4个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在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谓学习方法,就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方式、程序和手段。调查中74.0%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仍有26.0%的大学生并无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学习方法重要性的意识,贯彻原则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选择解决问题最重要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根据所学专业、学科、教材的不同特点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效果最佳的学习方法,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本人知识基础、年龄、个性、爱好和思维特征的学习方法,总之根据原则并勇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现还有人提出应将学习方法作为一门课程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

2.在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大学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教学模式都有较大变化,因此大学生要逐渐学会转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改变基础教育领域完全依赖老师的现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所谓学习计划,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人根据课程或者教学计划而制定的长期或中期或短期的计划。调查中69.3%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制定学习计划,而30.7%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并无自己的学习计划,古人常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大学生应明确意识到制定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应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清晰具体合理便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乃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3.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学中态度指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那么学习态度即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稳定的心理稳定趋向。调查中显示35.3%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平常不努力完全可以,只要考前复习一下就可以,18.0%的大学生处于模糊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乐观,存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良好学习态度,学习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方面出发,积极改变错误观念,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帮助学生转变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2)41.3%、49.3%、8.7%的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偶尔、一直会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现状堪忧,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自制,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起到相互约束制约的作用,并可以适当有奖励或惩罚措施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4.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所谓的学习兴趣,就是指在学习中积极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调查中47.4%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感到乏味、毫无兴趣,9.3%的大学生处于模糊状况,说明存在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学业感到乏味、毫无兴趣,情况有待提升,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于提升学习能力起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培养间接兴趣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目的。

三、学习能力的展望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示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亟待转变,该研究的策略仅从大学生自身来改变,包括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学习方法重要性的意识;要求大学生应明确意识到制定计划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应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清晰具体合理便于实施;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方面出发,积极改变错误观念,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帮带作用帮助学生转变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起到相互约束制约的作用,并可以适当有奖励或惩罚措施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明确学习的意义从而培养间接兴趣达到改变目前现状的目的。通过实施以上解决策略,相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不断提升,从“不会学”到“会学”,更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最终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丹琳.泉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及策略[J].厦门大学,2008-10-01.

[2]高燕.Learning2.0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农村的学前教育还停留在最早时候的教育,学数数,认字,唱歌,讲故事,这样简单的模式里,这也是大多是幼儿园选择的模式,有的城中村里也是这样的,再加上办学条件差,根本不会将孩子按年龄分为大、小、中班教育,大家都坐在一起,并且在加上孩子多根本不会一个个照顾到,我见过这样一所幼儿园,早上家长把孩子送过去,利用早上的时间让孩子们学习数数,唱会歌,之后就是孩子可以自己玩了,没多大功夫,就中午了,可以吃饭了,吃完饭就可以睡觉了,睡觉可以说是下午的一个课程,知道快放学的时候,你就会听到孩子们又在数数,唱歌,这样一天就过去了。不止我一个见过,很多老师也很无奈地表示,农村所谓的幼儿园,所谓的学前教育,实际就是托儿所,看孩子,只要孩子在这,没事就好,家长就会很安心地去上班,园长加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之前交过几年学,就这样办了一个幼儿园,我们想,这样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受教育,那孩子还有前途可言么,所以对待幼师的培养,我们必须下大工夫。

针对于幼师类学生的培养,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为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学历水平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幼师能够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在幼儿园双语教育,艺术教育和早期教育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长,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教师。幼儿教师的教育要包括,她们对孩子的地位、权利、特质等的看法和认识,幼儿教师要每天和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个交流,看看孩子想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或是想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孩子的需求去制定学习计划和活动的组织,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积极性,首先从态度上,孩子们都会很认真地去对待。此外还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观念,在农村,很有一批人的观念是,认识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规划,也不知道孩子对哪方面有特殊的爱好,这一点城市的家长就做得比较好,她们会注重发展孩子所特长的东西。因此,对幼师的培养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在孩子的脑海里,老师是万能的,他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有决定性的作用。

年龄问题也是牵绊孩子思想的一个关键,孩子在小的时候接受的知识应该是新鲜的、有吸引力的,但在农村的学前教育的老师,往往年龄平均一般都是三十多岁,年龄是只高不低,最多的就是退休的老师,我们不难看出,像这样年龄层的老师,她们的思想已经比较陈旧,不会那么快的接受新鲜的教育观念,还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时听课,好好坐着,不许说话。因此,在年龄的选择上,我们要有所区别,因为是在农村教学,环境是没有城市里的优势,但是在教育孩子思想的问题上,还是要多交流、多沟通。孩子一般只会和对自己比较亲的人玩在一起,而现在的这个幼师年龄层次上就已经跟孩子有了很大的隔阂,因此,大多数孩子的心里对教师是心存畏惧的,这也是我们找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教师的原因,首先她们是刚毕业,对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着激情,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会更加的真诚,相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放松。说到年龄这方面,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性别,大多数的幼师都是女性,男性的比例少之又少,我们也可以提倡更多的男教师加入到学前教育的队伍里,利用男性本身的思维开阔和活力,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他们的“男子气概”。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存在问题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 新课标规定,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 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在课堂管理中,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 一方面,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 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但现实生活中,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才会有学生“发声”,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等的看法. 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教师产生厌烦情绪,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心不在焉”,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兴奋度不高,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缺乏生机,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 因材施教,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 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最复杂的关系. 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 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而后才是需要督促、需要爱护的孩子. 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 强化课后反思,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 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 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进而提升专业水平;另外. 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 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 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 另外,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是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 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 重视实践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

本文将论述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职责。因为中美两国教育体制上的差异,在谈论早期保育和教育(Early Care and Education)之前,有必要对早期保教的几个名称略加说明。在美国,学前教育意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Kindergarten是5岁儿童的学习场所,是在入读公办或民办小学一年级(first grade)之前的一个年级。Preschool则是3岁和4岁儿童未入读kindergarten前就读的学前班或幼儿园。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园所则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Kindergarten最先是由德裔移民自德国引入美国的。早在1873年,美国第一所公办Kindergarten即在圣路易(St. Louis)的公办学校成立(Beatty,1995;Braun & Edwards, 1972; De Cos, 2001;Wortham, 2002)。〔1〕〔2〕〔3〕〔4〕然而,Kindergarten的普及却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全美的公办学校中普及。如今,Kindergarten已成为美国正规国民教育(public education)学制的起点。自Kindergarten至十二年级高中毕业的国民教育即是一般所指的简称为K-12的教育体制。

有鉴于学前教育是在正规学制之外进行的,因此在讨论美国各级政府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上所担负的职责之前,必须对美国政府在办理包括Kindergarten在内的国民教育方面的职责略作解释。在国民教育方面,联邦政府并未制定义务教育的法令,也未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在1979年之前,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过一个统辖教育的独立内阁部门。在设立联邦教育部之前,有关卫生、教育和福利的一切事务均合并隶属于卫生、教育和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目前的联邦教育部主要负责下列几项事务: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教育机会均等与改进,少数族裔学生事务,特殊教育,联邦高等教育助学金和教育研究。各州州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才是实际规划和办理K-12国民教育的主体。各州州政府自行规范州内的义务教育,规定入学年龄,制订全州K-12各科目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师的培训与教师资格的授予,筹措并支付每月85%的K-12经费。各地地方政府则依据州政府的规定,在州教育厅的监督下担负起执行国民教育的任务。

一、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

在美国,5岁以下儿童在进入Kindergarten之前的保育和教育主要是父母的职责。据估计,美国学前儿童的托儿费用60%由父母负担,39%由政府补助,民间负担不足1%(Olson,2002)。〔5〕 政府负担的39%是由多项保教项目拼凑而成的。即使如此,这39%的经费也仅够支付35%的4岁儿童和14%的3岁儿童入读公办学前幼儿园或托儿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6〕 美国各级政府在提供保教服务方面有两个不同的考量:一是以社会服务为出发点,二是以早期学习为取向。美国的政治传统强调地方自主,不赞成联邦政府插手介入地方教育或其他社会政策,因此在早期保教方面,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职责。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特定保教项目的政策与目标,辅助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实施上述特定保教项目。联邦保教政策关注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关注弱势儿童或高风险(at-risk)儿童取得入托或入读保教园所的机会;二是提供托儿服务,为父母就业提供便利。对中产阶级家庭或收入较高的家庭,联邦政府则为其提供托儿费用减税优惠。州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扮演着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政策实际执行者的角色。州政府不但规范州内联邦保教项目的实行,同时担负着实施和补充联邦保教项目的职责。此外,绝大多数州政府都设立了州办幼儿园。多数州政府和少数地方政府还会出资补助贫困家庭的托儿费用。如同州政府一样,有些地方政府也直接参与早期保教工作。不过,州内和不同州的地方政府的参与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地方政府一般设有区域性的保教规划小组,负责制定区域性保教政策,规划区域性保教项目以及筹措相应保教资金等事务。有些地方政府则在州政府的授权下负起会计上、法规上和政策制定上的全部责任(Kamerman & Gatenio,2003)。〔7〕

二、联邦政府主办的早期儿童保教项目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全套的保教政策,但是多年来一直办理着多个保教项目。这些保教项目分别隶属于联邦内阁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民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由卫生和人民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提前开始学前班(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和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Toddlers, and Families),以及其他小型的早期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

1.提前开始学前班(Head Start)

提前开始学前班是自1965年开始为极低收入家庭儿童设立的学前教育项目。此项目期望为极贫困儿童提供在正式入读公办学校前提前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提升他们日后的学习成果,破除贫穷的恶性循环,故命名为提前开始学前班(Head Start)。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有关Head Start的译名不少,但大多未能译出其真意。本文用此译名,其意即在此。提前开始学前班不但为入读儿童提供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合一的服务,也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服务。同时,此项目还强调为入读儿童的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和亲职教育。提前开始学前班是全美最大的学前教育项目,也是一个大型的国家早期教育实验室。全美约有五分之一的学前班教师是提前开始学前班的教师(Vail,2003)。〔8〕 提前开始学前班多由地方机构或学区直接向联邦政府申请办理,不需经过州政府教育厅的批准。此计划列有严格的办学标准和考核制度,未达标准者不得续办。提前开始学前班一年大约只能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仅供11%的4岁儿童、7%的3岁儿童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2005年,联邦政府花费68亿美元主办此学前教育项目,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的年经费约为7500美元(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The White House,2005)。〔9〕〔10〕

2.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开设了免费的或由政府资助的托儿项目。目前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即是由过去的几项托儿专款汇合而成的。为统筹联邦儿童保育事宜,联邦政府于1995年在卫生和人民服务部内设置了一个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由儿童保育局拨发给州政府,州政府在实际执行时享有高度的自。其中,75%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以早教券(Voucher)的形式发放的。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儿童父母可向当地政府或由政府授权的早期保教资源和转介(Child Care Resource and Referral)机构领取早教券,用以支付早教或托儿费用。如此,低收入儿童父母可以享有选择园所的自。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联邦第二大保教项目,联邦政府每年大约在这个项目上花费48亿美元,不过也仅能为6%的4岁儿童支付全部或部分保教费用(Scrivner & Wolfe,2002;The White House ,2005)。〔11〕〔12〕

3.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1996年联邦政府进行福利改革,规定了领取社会福利金的低收入或无收入成人不得永久依赖福利金度日。此项福利改革定下了领取福利金的期限以及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和外出就业的规定。这些规定凸显出解决贫困家庭托儿问题的迫切性,也促使国会进一步认识到补助托儿费用的必要性。国会因而批准可以将30%的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即福利金的新名称)转移成为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用于解决托儿需要。许多州利用此项联邦援助开办或增设了4岁班幼儿园(Greenberg & Schumacher,2003;The White House,2002)。〔13〕〔14〕

4.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

卫生和人民服务部管辖的另一项大型保教计划是社会服务补助金。此项补助金源自1967年的一项鼓励就业计划。目前此项补助金可以为低收入但不领福利金的家庭提供托儿补助。每年有近10%的社会服务补助金被用于为符合资格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托儿补助(Kamerman & Gatenio,2003;The White House,2002)。〔15〕〔16〕

5.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最大的早期保教项目是特殊教育学前班。自1986年起,美国的残疾人法案规定须为3至5岁的残疾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特殊教育学前班主要由联邦政府提供补助经费给州政府,再由各地学区实际办理。在2004~2005学年度,全美共有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特殊教育学前班(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17〕 以人数计算,全美就读特殊教育学前班的儿童人数为68万人,年预算为3.85亿美元(The White House,2005)。〔18〕

6.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

一号条款计划(Title I Program)是联邦政府为改善学业成绩表现欠佳而实施的一项补助K-12国民教育的专款,其中2~3%的款项可用于开办学前班。在2005年会计年度,全美有40万居住于学业成绩差学区的贫困学前儿童入读由当地学区主办的一号条款学前班(The White House,2005)。〔19〕

7.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

1997年修订残疾人法案时,联邦政府增列了须为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人提供个别化服务的规定。此项法案的修订促成了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的产生。此项早期干预计划由联邦教育部拨款给州政府,再由各地的早期干预机构或区域性教育管辖单位向州政府申请经费办理。在2005年会计年度,联邦政府共花费4.41亿美元为27万名婴幼儿及其家人提供了早期干预服务(The White House,2005)。〔20〕

8.其他小型联邦早期保教项目

除上述大型联邦早期保育与教育项目之外,联邦政府也资助了不少小型相关项目。均等开始计划(Event Start)是一种附属于扫除盲项目的学前班。早期阅读首要计划(Early Reading First)、早期学习机会法案(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ct)和准备就学电视节目(Ready to Learn Television)均着眼于研究和推广早期读写识字,用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此外,儿童托育营养计划(Child Care Food Program)以及托儿费用减税优惠计划(Dependent Care Tax Credit)也是联邦政府每年支付的相关项目。同时,联邦政府也负责管辖相关的早期保教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主要的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有早期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计划(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合作改进早期学习计划(Partnerships with States to Improve Early Learning)、国家早期发展与教育研习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和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等等(The White House,2002;The White House,2005)。〔21〕〔22〕

三、州政府与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

早在一百年前美国就有州政府开始兴办幼儿园(Mitchell,2001)。〔23〕此后,越来越多的州办幼儿园相继出现。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抬头,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促成了补救性教育的兴起和补救性幼儿园的兴办。提前开始学前班诞生后,许多州开始小规模地兴办类似的学前班。80年代的教育改革、90年代的脑科学研究

和学前教育效益研究进一步促使州政府开办或扩充州办幼儿园(Mitchell,2001)。〔24〕 近20年来,无论是州办幼儿园的预算还是入读人数均有大幅度增长。尽管如此,州办幼儿园的预算仍远远不及K-12国民教育预算,其数额仅为国民教育预算的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25〕

此外,公办的早期保教项目,无论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由地方政府出资主办,均为非普及性项目。公办早期保教项目因为经费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均设有入读限制,是为特定儿童设立的局部性项目,只招收符合规定的儿童。此类项目仍以服务少数经济上、能力上和家庭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主。所谓特殊需要儿童,包括家长收入低的儿童,身体或心理上存在残疾或缺陷、发展迟滞的儿童,受虐儿童,父母入狱的儿童,暂时寄居寄养家庭的儿童或母语为非英语的儿童等。普通的5岁以下儿童并没有免费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然而,近年来普及4岁班幼儿园的运动正在开展,目前已有少数几个州开始全面实施普及性幼儿园(universal preschool或universal prekindergarten)。乔治亚州是其中最早开办普及性幼儿园的州。

1.乔治亚州(Georgia)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乔治亚州州长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发展。在他的领导下,乔州于1995年首开先例,成为全美第一个志愿性普及学前教育的州。乔州为筹措普及幼儿教育的经费,设立了一种特别的彩券,该彩券的盈利全部专款专用。同时,乔州州政府还设置了一个专门机构管辖该州的州办幼儿园事务。项目实施以来,乔州有55%的4岁儿童入读州办幼儿园。若加上入读其他公办幼儿园(如提前开始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前班等)的儿童,乔州共有68%的4岁儿童就读政府兴办的免费幼儿园(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26〕

2.奥克拉荷马州(Oklahoma)

奥克拉荷马州自1998年开始实施普及性4岁班幼儿园。虽比乔治亚州起步晚,但奥州后来居上,成为全美品质最佳、入读率最高的州办幼儿园模范州(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4)。〔27〕奥州95%的学区均开办幼儿园,师生比例为1∶10,教师都具有幼儿教育本科学历。州内4岁儿童入读州办幼儿园的比率高达68%,若与入读其他公办幼儿园(提前开始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前班)的人数合并计算,奥克拉荷马州共有92%的4岁儿童就读公办幼儿园(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28〕

3.纽约州(New York)

1966年纽约州成立了为贫困儿童设立的特定4岁班幼儿园(Targeted prekindergarten,简称TPK)。TPK由各地学区主办,目前州内约有5%的4岁儿童入读。所有儿童都有均等机会入读的普及性幼儿园则自2000年才开始实施。因为经费问题,目前大约仅有23%的4岁儿童经由电脑抽签方式入读公办学校附设的幼儿园或由公办学校授权代办的幼儿园。若合计提前开始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前班的就读人数,纽约州共有48%的4岁儿童就读公办幼儿园(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29〕

4.佛罗里达州(Florida)和西维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

佛罗里达州是另外一个实施普及性4岁班幼儿园的州。佛州的志愿性普及幼儿园自2005年秋季才开办,目前约有57%的4岁儿童入读。

西维吉尼亚州的法律规定,在2012~2013学年度必须为所有4岁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目前已有35%的4岁儿童入读州办幼儿园,总计共有65%的4岁儿童入读州办幼儿园、提前开始学前班或特殊教育学前班(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2005)。〔30〕

四、地方政府与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

除上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儿童保育与教育上提供的服务之外,各地地方政府也在儿童保教方面小规模地提供类似服务。如同州政府一样,地方政府兴办保教园所的经费来源除了普通税收或一般经费外,还可以征收额外的特定税收。特定税收来源共分为三大类:征收土地和房产额外税,征收营业税额外税,征收“罪恶税”。所谓“罪恶税”,指的是烟、酒和赌场税。

以上概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入学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保育服务和学习机会。各级政府虽然兴办了许多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保教项目,但仍缺乏一个完整的统一政策。目前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筹措的经费和开办的项目都是拼凑而成的。正因为欠缺一个全国性的政策,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不论在机会获得上还是在品质上均有极大的差异。目前除上述少数几个州外,其他州的非特殊需要学前儿童并没有免费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不过,近年来,美国上至政府官员和民意代表,下至教育界人士和一般民众,均大力支持幼儿园的全面普及。然而,这个理念的达成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挑战,那就是经费的来源与筹措。

参考文献:

〔1〕Beatty, B. Preschool education in America: The culture of young children from colonial era to the presen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Braun, S. J., & Edwards, E. P. History and theor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lmont, CA: Wad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2

〔3〕De Cos,P.L.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in California. (CRB-01-003). Sacramento, CA: California Research Bureau, California State Library, 2001

〔4〕Wortham, S. C. Childhood 1892-2002. 2nd ed. Olney,MD: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2

〔5〕Olson, L. Starting early. Education Week, 2002, 21(17): 10~16

〔6〕〔9〕〔17〕〔25〕〔26〕〔28〕〔29〕〔30〕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NIEER). (2005). In: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5 preschool yearbook. New Brunswick, NJ: Author, 2005

〔7〕〔15〕Kamerman, S. B., & Gatenio, S.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policy context. In: D. Cryer & R. M. Clifford, e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in the USA. Baltimore, MD: Paul Brookes, 2003. 1~30

〔8〕Vail, K. Ready to learn.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2003,190(11): 14~18

〔10〕〔12〕〔18〕〔19〕〔20〕〔22〕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 Grow Smart: 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 Washington, DC: Author, 2005

〔11〕Scrivner, S., & Wolfe, B. Universal Preschool: Much to gain but who will pay (Working paper series). New York, N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 2002

〔13〕Greenberg, M., & Schumacher, R. Financing universal pre-kindergarten: Possibilities and technical issues for states in using funds under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and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block grants.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2003

〔14〕〔16〕〔21〕 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 Grow Smart: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early childhood initiatives. Washington, DC: Author, 2002

〔23〕〔24〕Mitchell, A. W. The education of all children: The role of the stat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prekindergarten (Working paper series). New York, N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 2001

〔2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NIEER). (2004). Oklahoma gets top rank in preschool report.省略/news/index.php?NewsID=813, 20040804

The Role of American Governments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Amy Lin Tan

(Supervisor of Department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California, U.S)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策略,元认知,师范。

普通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学习时间一共四年八学期,而专升本学生要完成多一年的学业,由于在专科和本科期间学习环境,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难度的差异,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大三学习的阶段中,往往会重新衡量环境并着眼适应学校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随之带来学习策略上的变化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一系列学习策略中,当属元认知策略对于学生思想深刻变化反映得最为具体。

该研究选取的对象是西部二本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专升本大三的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得出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整理归纳,得出部分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学习元策略的一般情况。现阶段研究对象身上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划缺失,计划的制定倾向低难度。

一位被试在被问及对于学习计划的理解时,他这样说“我只想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门期末考试,拿到毕业证,随后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因此,我只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将期末考试考好,我平时的学习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因为老师要考勤,而考勤和平时上课表现的情况会被记入期末成绩,所以我总是尽量按时到教室上课,而且我会在上课前一天把所有老师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预习和准备,至于老师不会问到的,或者老师上课可能会讲解我都不会去准备。”

从这个学生的自我陈诉中,可以看出其对于计划的概念相对模糊,不知道计划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从课程学习到考试到毕业再到就业,在学生本人看来就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全部过程,首先,就业并“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并不是个人计划的终点,相反,只是英语教学生涯的开始。如果仅仅以此为终点,必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对于教学显得措手不及。其次,被试的计划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表面看上去计划当中既有近期关于考试的目标,又有远期关于就业的目标,实际上,在这两个目标之间甚至之外还有一系列值得规划的点。而被试对于这些点是无意识的。再次,学生也许对于其自身制定计划之外的点有所了解,然而,缺乏足够的动力,以至于无法正面制定一个高标准来约束自己,只是选择一个执行起来较为轻松的低难度的计划。

二,缺乏近期计划,计划制定与学习脱节。

对于相同的问题,另一位被试的回答是“我读书是为了考研,所以我的学习计划基本就是一切为了考研,只要和考研相关的课我就听,相关的作业我就做,其他的我要么不参与,要么就不认真完成。我常常觉得很多课程不是很必要,然而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我不得不划分出一部分时间来处理这些在我看是是没有多大必要的课程。我有时候觉得考研的学生很辛苦,相对其他学生,他们似乎没有得到一种针对自身定制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也有些苦恼。”

该被试的回答中透露出对于自身规划体现出来的压力。表面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有抱负也非常用功的学生,然而其实从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是,这一类大学生缺乏一个真正的,有较强操作性的学习计划,或者说,这种不合时宜的学习目标基本上造成了近期学习计划的缺失。考研的导向和现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在被试看来是南辕北辙,这也是学习计划制定的失败,未能发现考研的远期目标也是短期每一次课,每一次自习积累的结果。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学历有较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对于考研抱以高度的认同,并在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将这种认同加以深化。其次,学生自身缺乏一个自我认识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定位,不少学生在进校时都不知道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甚至连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没有形成,当然,这也反映出学生在中学,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更多是单一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缺乏对于自身性情和陶冶和个性的培养,学校缺乏一种培育通才的意识。再者,也可以侧面反映出高校教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上课的形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当无心听课与目标错位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学生更加容易将现阶段所学内容和考研隔绝开来。

三,缺乏监控环节。

通过对于被试的调查,发现该群体中不少个体在学习中对自我缺乏明显的监控。以领会监控为例,很多学生对于课文相对困难的课程缺乏一种领会对策,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就不厌其烦反复阅读文章,即使理解程度变化甚微,要么就放弃领会,被动的等待教师讲解。德文(Devine,1987)提出,要提高领会的效率,可以通过变化阅读的速度,停止判断,猜测以及部分重读来解决。被试中大部分对此方法不曾涉及,这也是与他们较低的学习动机有关。不仅如此,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一个自我监控的习惯,很少有学生会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以后自问当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技能,几乎更是没有人对于每天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除了微观环节,从宏观上来评价,学生几乎没有形成一个阶段性自我总结的习惯,然而,教师在此之前通过引导并督促学生填写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的监控意识,目前看来效果有待提高。这有两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低下,不愿意在这个任务上多花时间。二是学生虽然填写学习档案袋,但是因为其本身学习水平和学校要求存在差距,以至于不能从该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随即自我效能感不断降低,直到逐渐失去监控的动机和需求。

专升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需要面对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挑战,也是出现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问题,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深入思考,结合实际提出一种收效甚好的可行性方案。(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22-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并从数量增长转向内涵发展,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彻底纠正传统的重课程知识体系轻实际应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评价及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等倾向,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已成为趋势。幼儿园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幼儿园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园管理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决定着该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质量观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应发挥评价对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标准。一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二是实践能力强,三是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四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重应用、重实践、重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积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改革教学方法

1.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薄弱。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教师要为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树立“重自主、重实践”的理念,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高度重视课外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的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独立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发现、探究和合作的过程,变学习过程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研讨型小组合作学习

研讨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它通过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的合作而实现教学目标。研讨型小组合作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课堂讲授阶段。教师介绍研讨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讲授基本理论,向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布置任务,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愿组建团队(一般6人一组),并进行人员分配,确定主持、资料收集、汇报和质疑等角色安排。第二阶段是小组合作研究阶段。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每组选定一个选题,小组成员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共同收集文献,并进行研究,撰写发言提纲,形成汇报材料,并制作PPT课件。第三阶段是专题讨论阶段。每个小组主持一次讨论。教师说明研究的意义和要求,然后,各小组按照原先分工,由主持人主持讨论,安排一人主题发言,其余同学参与答辩,回答其他小组学生和教师针对选题的自由提问。第四阶段,教师当场点评。对讨论涉及到的主要观点作出评价和总结。各小组在研讨结束后整理相关材料,这也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师重点考核学生集体的总体表现,包括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3. 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先运用精彩案例展现幼儿园管理课程内容。接着,教师围绕某个理论,通过案例启动思维,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到学生开展自主交流,解析相关理论,再运用理论解决幼儿园管理的相关问题。这是对幼儿园管理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再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比较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再通过互动加深对幼儿园管理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读书报告活动

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授的模式,尝试举行读书报告活动,安排2~3次。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六人左右,教师提供参考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题,选题的内容要求是课外的。其次,每组确定或者推荐一名负责人,负责人组织大家讨论,确定题目,然后共同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制作PPT。每组推荐人选采用PPT作汇报,汇报时间为5分钟~8分钟。汇报后,学生和教师进行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提问、讨论和教师总结的时间不超过6分钟。

5. 观摩、见习与实际锻炼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见习与参观。教学见习与参观可灵活安排,既可利用学生专门的见习课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具体安排视课程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而定。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调研或访谈,并写出调研或访谈报告,也可以安排学生与实践经验丰富、管理理论水平较高的园长座谈和交流,还可以安排学生去幼儿园为园长做临时助手,观察和感受园长管理工作。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革新

发挥图书馆、网络在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习的手段和途径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依托学校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实现幼儿园管理课程的相关资料的上网开放与共享,并实现网上师生互动、答疑和提交作业。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授课,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量,发挥多媒体技术拥有的图、文、像、声并茂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1. 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与幼儿园共建、“产学研”结合等途径,与幼儿园紧密合作,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转移到幼儿园。利用课内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同时支持学生赴幼儿园开展义务支教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

2.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

改变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集中的方式,将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均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开展认知实习,做好课程学习辅导,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选题,由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协作,在课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3. 尝试建立学校和幼儿园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制度

采取学校和幼儿园联合导师制的组织方式,强化幼儿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和深化。首先,建立学校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团队。其次,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参观、考察和调研,幼儿园管理问题专题研讨等。

五、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改革课程学习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

(1)建立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考核方式,积极改革考试方法,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将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关注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依据课程性质,采取写论文、写报告、讨论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重视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明确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课程学习投入程度与效果,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及其他活动的态度和成效。(3)调整课程成绩构成各要素的权重。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占评价总分数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辨析题、案例分析等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平时学习成绩占教学成绩评价总分数的40%,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考勤、小组讨论、课程小论文及见习和考查等成绩组成。(4)改革评价主体,实行双评价制度。幼儿园管理课程实践成绩的考核,由学校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学校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评价各占50%的权重。考核结果作为实践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5)幼儿园管理课程成绩评定实行双及格制,即必须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均达到60分,总成绩才及格,如果综合成绩达到60分,但有一项成绩不及格者,最后成绩仍为不合格。

六、加强软硬件建设

1. 加大教学投入,与实践基地深度合作

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新建实验室,增加相关音像资料设备;划拨见习、调查、研究等项目的专项经费;加强学风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在巩固已有实习基地的同时,扩大合作的规模,增加合作的深度,实现双赢。

2. 重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

把实践教学师资专业成长纳入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计划之中,提高教师实践意识,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或聘任具有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学校和幼儿园合作等形式,实行专业教师经常深入幼儿园制度,以及联合或指导幼儿园教师申报课题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师的幼儿园实践经验。

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真正使教师成为策划者、组织者、调控者和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探究者、合作者、体验者和表演者,构建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并善于放手,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策划者、组织者、调控者和引导者,最终形成和谐、积极和友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泽平,漆新贵,何万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01).

[2]孙泽平,何万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

[3]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

[4]潘成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2001(12).

[5]秀花,吴天德.论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6]浩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

[7]钱国英,等.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08).

[8]徐延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之分析及其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4(09).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学思结合,全面领悟新课程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和《指南》的出台,为我们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学以来,我们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传达上级课改精神、观看新课程辅导报告录象、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参与式培训、问答式咨询等等。一次次的学习与领会、讨论与反思,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畏难、知难而上到热情接纳的过程。

首先,我们做到园领导先行一步,抓紧自身的学习,反复研究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每一次组织教师学习之前先确定好本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园内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园长助理及三位教研组长组成,每二周召开一次碰头会,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商讨制订相应的对策,确保课改能顺利推进。这样通过上下连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园上下一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确立开放的、整合的教材观,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选用、创编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一般是以主题的形式来选用教材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要和生成课程来选择、开发、运用教材。让课程既面向全体幼儿,又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以教研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A多种教研形式,开展专题研讨。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我们以教研组为主阵地,采取大组、班组的形式,展开层层推进的学习研讨活动。我们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参与式培训活动、集体与分组、个别学习形式相结合,将课程理念、方案等通过专题进行诠释、分解、尝试。具体的操作方案通过班组的形式,通过案例评述、个案记录等方式进行研讨。本学期我们针对幼儿园研究重点,开展了专题“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运行体系”、“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共同探索、一起成长”;“以整合的观念实践新课程”;“园本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各类活动内容与实施”、“让课程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等,一系列专题研讨,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B创设多种条件,提供教师成长舞台。

本学期,幼儿园举行了教师教育教学比武活动。比武活动分三个项目进行,即教案说课、活动展示及案例评比。教师们根据新课程要求,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了较为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帮妈妈切萝卜”、“造房子的工具”、“家乡的牧场”、“有趣的数字王国”等,幼儿在广泛收集资料、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活动过程自然、活泼。教师还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能引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各种材料,幼儿能大胆自主地参与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及时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把握与关注幼儿生成的活动,幼儿学得主动而积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都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推广与实践新课程中的心血。在案例评比中,教师们将教学活动、主题探索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言行,通过教师的分析、反思予以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的能力,幼儿园举行了教师的“班级网页”制作评比。各班教师充分挖掘潜力,以幼儿学习、成长为主线,制作了内容全面、充实、丰富的网页,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3、下放课程选择自主权,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

在实践新观念时,我们还要求教师能对新课程进行选择性、反思性地学习,这种反思必须是对旧观念的摈弃,对新观念的理解与探讨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注重寻找理论依据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A课程权下放给老师 共3页,当前第1页1

我们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给以一定的课程选择权。我们把课程的选择权给教师,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做到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的。一是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作具体的观察研究和指导,二是抽查各种资料。指导教师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选择、研究教材的依据,帮助教师把新教育观、课程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去,从而更全面地将课程内容、形式有机整合。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B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转换与平衡

其实,在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同一种教材在不同幼儿园可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在共同性课程出现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替换交互的方法,让幼儿的基本经验得到保证。当幼儿在主题发展中转移“热点”或“兴趣”时,我们也多考虑因地制宜原则。在转换与平衡中,保证幼儿基本经验的提高,在生活中学习与提高。

二、关注幼儿的需要,拓展环境教育资源。

我园的共同性课程的基本内容都选自于新教材,根据新教材提供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实践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发现教材有许多的局限性,往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因资源和相应的配套用具、教材缺乏,容易使主题无法拓展。“生活即教育”,我们及时将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进行选择,在基本经验和教材同整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将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因地制宜地建构体现双重功能的课程类型。如农村的田野中的红薯、土豆等植物;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街道边的树木、花草;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居住、风俗;四季的变化、气候等等都是环境资源拓展的空间。

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幼儿的实际。我们的幼儿都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事物的关心、探索和热爱也都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起。因此我们在考虑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时,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尤其是重视幼儿生成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关注幼儿的需要,把环境还给每个孩子。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了以素质教育的启蒙目标,突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实施的中心环境是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把环境还给孩子。在研讨与实践中我们感到:

首先,赋予环境创设新的内涵。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规程》试点以来,我们不断接受和尝试让“墙壁会说话”,运用农村的乡土材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随着对新纲要认识的不断加深,新的理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我们开始用整合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环境布置所呈现的内容,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要求,更关注时代的特征。基于这种思想,环境创设中更多产生了属于孩子们的“环境”,这些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好摹仿的特点,更有利于探索型主题的开展,同时也吸引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幼儿经验、社会知识、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均衡发展。

其次,瑞吉欧式的幼儿材料区的创设。由教师根据探索的主题创设特定的探索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发生关系,使静止的环境“活动起来”,使环境产生教育价值,让“人”环境与“物”环境相呼应起来。我们幼儿园受“瑞吉欧”理念的启发,在园内创设了一个真正属于幼儿的材料区。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这样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材料区的创设大大满足了幼儿对“探索型主题”的深入研究,不必再为收集材料而烦恼了。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们加强了社区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

另外,能满足幼儿收集资料的资料室的开放。特别要发挥本园教育资源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普遍存在的农村家长收集资料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唯有不但开拓信息、资料的来源,才能满足教师、幼儿在探索型主题开展中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化了大力气,腾出专用资料室,广泛收集社区、自然、家长中的资料,包括书籍、录象带、VCD、卡片、自然界中的各种农用实物,如各类果实、农用工具等等。同时又配有电脑,让教师带领幼儿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这样多功能的资料室的创设,给教师们更好地实施主题创造了条件,也大大满足了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推动了探索型主题的顺利开展。

四、有机整合,激活课程内容

在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遇到首要问题就是“整合观”在一日活动中的体现。强调学科要求、强调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将一日活动各环节进行分段解剖,从观念上的整合;目标上的整合、内容上的整合到资源上的整合,方法、手段及手段上的整合,进行层层对照、分解,从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出发,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达到对教育各要素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 共3页,当前第2页2

1、打破学科间界限,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打破分科制,体现整合性,新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分科制被彻底打破。两位教师同时深入班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班级实际,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现在,我们每周都安排教师有一定的时间,搭般教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2、资源的整合,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着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我们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使资源能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幼儿学习的“课堂”。

3、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生成课程其实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观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动中的问题,从孩子生成的问题出发设计主题,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实施过程教师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而是鼓励教师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智慧的碰撞,光照课程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既要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愉悦的课程经验,也要有效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规中的偶然、非预设的机会和经验;既让幼儿有机会参加成人设计的活动,也使其有机会自己设计活动,投入到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