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软件测试学习计划

软件测试学习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软件测试学习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软件测试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61-03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Jia-li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persons i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ability in software industr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emes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ftware technology;curriculum system;reform;research

1 引言

软件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高质量的软件人才是实现软件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江苏为例,到2010年全省软件人才规划的总量要达到25万,但是目前全省相关人才只有4.5万。高职院校是中低端软件人才(“软件蓝领”)培养的主力军。如何利用软件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适应软件行业需求,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应该说,高职教育在软件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重复,市场需要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种状况最终造成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导致不少软件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艰难。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结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作了大胆的调整与革新,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学生好评和同行专家的肯定。

2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与原则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结构特点及发展方向,认真分析了国内外同类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按照学院“围绕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模式,我们确立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及其各个专业方向(包括:软件设计Java方向;软件设计.NET方向;软件测试技术方向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与改革思路。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零距离”就业,是我们整个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定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一方面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实用+管用”为原则,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的日益增高,我们在软件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确立培养目标;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坚持以适应行业技术发展,内容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努力,我们的软件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概念、顺应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3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和学生安排个人学习计划的主要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完成了符合行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实训实习环节、课程安排进程表等。

3.1 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从分析软件技术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入手,对软件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分解为职业公共素质、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进一步进行公共基础课、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详细设计。图1以软件技术专业群中的软件设计(.NET方向)专业人才岗位能力体系图为例,来说明软件技术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及其对应的课程属性。

3.1.1 职业公共素质课程设计

职业公共素质课程设计时,必须结合国情,按照教育部及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政治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课程的设计。学生通过职业公共素质课的学习,可在政治理论素质、工程技术素质、信息交流素质、身体素质、基本职业素质等职业公共素质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具体支撑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公共素质课程设计一览表

3.1.2 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设计

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设计时,必须符合软件行业需求,坚持“必需、够用”为原则,是为专业方向课程打基础。通过职业基本能力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系统维护、软件开发理论基础,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不用苛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所以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如《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都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中。而像SQL Server网络数据库在不同的专业方向都是作为后台数据库,学生必须了解与掌握,因此我们将其列为技术平台课程[1]。具体支撑课程如表2所示。

3.1.3 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设计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群目前包括三个专业方向:软件设计(.NET方向)、软件设计(Java方向)、软件测试。学生通过职业基本能力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了初级程序开发人员的技术基础。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就业岗位,进一步深化核心技能的训练。例如,学生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可以有.NET与Java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还是以软件设计(.NET方向)专业为例,学生通过与课程的学习,可以进行网络应用与服务程序的开发,通过等课程的学习,可以具备数据库综合应用开发的能力。软件设计(.NET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设计情况如表3所示。

上述三类课程方案设计构成了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的主体。我们还安排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的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就业机会。

3.2 以“实用+管用”为原则,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来自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点,更是难点。现在软件行业一方面“软件蓝领”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相当多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也就是说是由于我们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因此,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保证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如果说设计理论教学体系考虑的是“必需、够用”的话,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考虑“实用”与“管用”。我们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要求,重新整合原来的实训内容,加大综合性实训的比例,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为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四个环节: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每个环节都进行较为详细的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软件专业群安排了C++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基础、Java2 C/S模式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软件工程管理与配置管理四个项目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学生通过这些实训,可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S模式系统开发、软件测试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具有软件设计开发的初步技能。.NET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基于2005 Web应用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NET企业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等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项目训练,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夯实技术基础。

顶岗实习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顶岗实习采取学校安排双向选择和个人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对口的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实习期满后,实习单位应对实习学生做出书面鉴定,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

毕业设计是其它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在课题选择上,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课题或根据市场需求安排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题,学生也可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的内容,自主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思想开发步骤,以系统开发过程为主线,从需求分析开始,进行逻辑设计,总体设计,并进一步详细设计以及系统测试等,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3]

4 全面推行新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举措

4.1 建设一支具有丰富职业实践经验、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教学师资无论是学历结构与层次上,还是实际理论教学水平上,总体上是能胜任大部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主要的差距是缺乏具有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加大教师学历提高与取得IT行业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优先安排软件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们已根据江苏省软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实施需要,组织多批教师参加NIIT项目、Oppsystems项目、高博项目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同时安排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到大型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研发和进修。

在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培养力度的同时,学院加大投入,积极引进、聘用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学队伍。通过多年的努力,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推行新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力保障。[4]

4.2 着力打造具有真实工程背景、仿真型的校内实训环境

要保证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必须要特别重视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江苏软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大金智公司等进入国家级软件园区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实践合作协议,使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些企业也成了我院软件专业学生重要的顶岗实习基地。

鉴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想要一个企业成规模接收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实训是很困难的。因此,建设校内仿真型实训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校内仿真型实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与软件企业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引入真实软件设计开发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融合形成学生综合实训项目。通过在这种软件仿真工厂中的仿真模拟实训,学生能够掌握从软件项目方案设计、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到软件功能测试的一整套软件设计开发基本技能。

软件仿真工厂建成后,将与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以及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一起,构成软件专业完整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境体系;对于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努力培养能力结构达到要求的软件高技能人才,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4.3 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标准,重点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

专业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上。经过分析,我们将软件技术专业中的C++程序设计、JAVA 2程序设计、SQL Server网络数据库等七门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并作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能够集中体现软件人才所必备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的基本专业素质。每一门课程建设目标明确,有计划、有措施。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根据培养软件应用与开发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任务、过程,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课程。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法,注重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大力开展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建设,包括网络教案、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工程应用案例、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测试库等资源建设。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重点建设,进而带动软件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为最终提升整个软件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全面推行“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项目引导、学做合一”,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入具有真实工程背景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先做后学”,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按照项目引导的思路重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项目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体实施时,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设计或选择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项目。教师在设计每一个项目时,除了要有明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也要切合行业背景。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项目来学习、巩固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学生每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解决过程与结果来进行综合评定。一个设计合理的项目,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会极大地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很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推行“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从而使学生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5 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的的改革与构建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市场对软件蓝领的需求。在方案落实上,除了上述的几项关键举措上,还需要在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设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与配套措施,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为IT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软件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洛,张婵,罗佳. 印度NIIT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技术路线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4(Z1):107-109.

[2] 雷正光. 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 职教论坛,2005(6):4-6.

软件测试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1.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使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从而具备比较过硬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人才需要中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2.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岗位角色,校企对接有效缩小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本着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化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1”模式,即将程序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前两年完成,学生在第五学期主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辅助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六学期进行校外毕业实习,部分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更快地提升专业技能。

3.有助于营造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职业核心课程选择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创新实践工作室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项目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完成企业项目。

二、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程序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学习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教学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探索实践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教学综合改革。

1.本着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化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1”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既先进又实用,将程序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前两年完成,学生在第五学期主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辅助课程的学习任务,第六学期进行校外毕业实习,部分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更快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这种“2+1”模式不同于普通学校实施的方法,“2+1”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辅助课程的学习,学生便于及时与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沟通,及时提升专业技能。这与有些院校开展的前两年纯学习、最后一年纯顶岗实习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以顶岗实习项目为载体,创造真实的企业实战平台,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立足软件业,例如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专业,形成了“一线四平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线”是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移动嵌入式软件开发能力、移动网站开发能力和软件测试及运行维护能力。“四平台”指课程实践平台、项目实训平台、企业实战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教、学、做、评”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和做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模拟软件公司工作环境,借鉴软件项目管理经验,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创建专业项目实训平台。

2.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程序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EE应用开发》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与考核等几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首先对岗位进行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即学习领域。然后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是确定教学情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在JavaEE应用开发课程开发中,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及实际开发流程,将真实的Web应用系统开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在线答疑系统”作为教学项目。再次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中完成。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由学生分别扮演企业项目组中的不同角色,由项目经理根据组员完成系统规定的情况对组员打分,锻炼学生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开展学生作品评析活动,从而融“教、学、做、评”为一体,融学校、企业为一体。

4.实施过程性考核作为程序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成绩。考核方式以实操的熟练程度、任务的运行情况、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课程的性质,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加大过程性评价成绩所占的比例,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成绩比例为:学习态度10%,团队合作10%,阶段项目50%,创新项目20%,报告文档10%。

5.利用创新实践工作室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了能有效利用业余时间提升程序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工作室以教师为支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组成学习实践小组,灵活合理地组织开展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项目实践、经验总结、职业规划及头脑风暴等形式,对创新实践工作室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拔高,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增加项目开发经验。工作室学习小组每学期之初制订学习计划和实践项目,在教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合作下,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完成企业项目,保证学习实践的连续和深入,同时结合系部和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带动其他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实践工作室,搭建一条学生与教师交流、学习的桥梁;激发程序设计类各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扩宽思维方式,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

6.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由企业专家来学校开展周末软件实训班、与企业联合举办软件开发知识竞赛、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等一系列形式,使学生较早掌握当前较流行的编程技术,为学生的程序设计拓宽思路,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

三、改革效果

通过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比较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及规范的管理办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毕业生就业率得以提高。通过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程序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学生择业和企事业选人创造了条件,学生整体就业得到了提高。

2.就业质量得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毕业时,职业技能比较好,更容易进入职业角色,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试用期和职工的培训时间,学生更容易进入层次较高的单位就业,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在二年级结束时就被多家企业录用。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劲头更足,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职业创新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与实际工作环境进行“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现场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来说是双赢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