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大学论文

林业大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业大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006

国内刊号:32-1161/S

邮发代号:28-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建设;林业特色;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学科,1990年以前属于一级学科“林学”下面的二级学科,1990改为土壤学,1997年由农学门类下的林学一级学科划归为同一门类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2004年植物营养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林业院校的首个土壤学博士点,并同时被授予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硕士学位授予点。

经过50多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学术梯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优势学科。

一、学科梯队合理

在学科队伍上建设上,注重人才的引进,从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进归国人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能在我们这里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研究方向齐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识覆盖面广、学术气氛活跃、梯队合理、并具有广泛国内外联系的以中青年为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

二、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行政上隶属于水保学院。依托过去水保学院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科研优势地位,紧紧围绕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土壤和植物营养两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学科

土壤学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蚀、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系统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决林业生产以及不良立地条件森林植被恢复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森林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校土壤学科主要在森林土壤发生分类和森林土壤与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通过对华北山地土壤发生特性和诊断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统分类为依据的土壤类型,通过对土壤粘化过程的研究,纠正了地带性土壤分布中棕壤与褐土的分布问题,为褐土、棕壤土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受到了老一辈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的好评。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陆地碳库,并和大气进行着频繁的气体交换,特别是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这些气体在土壤中吸收或释放的机理,并监测其排放通量和影响因素,认清森林土壤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可以为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等项目,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许多专著引用。

2.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当今的土壤物理学的中心内容。土壤水的保持和运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肥、气和热的状况。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蚀能力。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对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个生物圈和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土壤侵蚀类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盖度等因素的关系。对三峡花岗岩地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和库区土壤中管流和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的论文有多篇被EI检索,并申请到瑞典国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区林下地被物为研究对象,经长期试验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较强的吸持降水、涵养地表径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对于防止土壤侵蚀具有较大作用。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篇论文被EI检索。

在土壤渗透特性及土壤水分运动机理研究方面,以达西定律、连续方程为理论基础,对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峡库区为试验基点,经过长期观测,得出了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土壤渗透遵循霍顿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满产流条件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土壤生态与植被恢复。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而独立存在。针对我国土壤生态的关键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林地土壤干扰生态学研究。针对我国森林土壤的特点,我们主持了一些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率先在东北天然林、华北人工林进行了土壤种子库、林地粗木质残体生态学、林地空隙对土壤质量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获北京市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系统的水分转移规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观点来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运动。SPAC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通道,我们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时,都是以SPAC和“四水”转化为基础,利用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在河南黄泛区、内蒙和宁夏沙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北京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通过国家鉴定。自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为界面上的循环及伴随水文过程的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丰富了森林土壤养分的循环理论。

困难立地条件下土壤退化机理及恢复生态学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通过对我国华北石质山区和黄土高原干旱侵蚀地区土壤质量的现状和演替规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结合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性等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类似地区的造林技术,如径流林业技术、固体水技术。以上研究,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二)植物营养学科

植物营养主要侧重于树木营养与施肥、花卉及草坪营养与施肥,无土栽培和花木基质等方面。对树木营养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杨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林生产建设中,系统研究了我国毛白杨在生长季节的营养规律,并进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试验,其研究结果对指导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的生产有重要意义。运用矢量竞争理论(Vectorcompetitionanalysis),研究了油松、侧柏混交林种间的营养竞争或互惠关系,为混交林的营造以及人工纯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我们也承担了首都古树复壮的工作。草坪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方面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可以无限自然循环,在其生产和修剪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养分的损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产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为控制下的正确施肥,是维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观,从而实现草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稳态营养理论,采取指数施肥的方法对草坪进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际植物营养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养成果

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1984年开始招收土壤学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林院校的林学、资源与环境(原来的土壤农化)和生物学、地理学等专业,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9人,为首都和全国的林业、土肥、环保等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具教育;课程设置;设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步,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但是,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家具设计教育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与不足,远远满足不了迅猛发展的中国家具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影响我国家具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路程。

中国大陆真正的家具设计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中国的现代家具产业同步发展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77年首批招生目录中就有家具设计专业,1981年中南林学院创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此后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林业大学陆续开办起来。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木材产品加工类中首次确认“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87年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南林学院先后开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大学也开始在工业设计专业中招收家具设计研究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又先后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立博士点,招收家具与室内设计研究方面的博士研究生。1999年,国家教育部重新调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家具专业开始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艺术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三个专业中。

家具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由林业大学的木材加工专业拓展而来的,整个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也是沿用传统的木材加工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木材加工技术,属于应用技术型;而艺术与美术学院的家具设计专业又都分别起源于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文理科型。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具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在教学体系域课程内容方面,中国大陆一直没有真正构建于国际接轨的现代家具设计体系,普遍存在着教材老化,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家具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实训制造技术设备与教学方面,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从工作室到工厂的家具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从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层次都没有真正解决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专科、本科学生停留在平面家具设计方案图纸的层次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局限在纯理论型学位论文上。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绝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前或后培养的毕业生,一直处在相对封闭、落后与保守的文化与教育环境中,普遍沿用前苏联落后的教育体系。很多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更没有欧美大学的留学经历,这方面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的中国早期大学师资队伍相比都是落后了一大步。教师普遍都是缺乏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也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知识,导致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于设计市场的需求。

以英格兰中央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学院是英国从事艺术、设计最大的专门学院之一,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配备了非常专业的教学设备。从基础专业学习开始就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家具设计课程都要经历一个大量手工草图、效果图、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比例模型制作、实物样板制造的一个系统的完整设计作业流程。学生的创意方案在学校就能够通过模型工作室用手工活电动工具加工制作成模型。形成一个连贯的建筑空间、设计与制造、教室与车间连为一体,非常注重三维空间模型、材质与肌理的设计。高年级的学生作品特别重视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设计课题相结合。专业老师有一部分是从社会上专业设计公司聘请的兼职教授,专职老师也具备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师生都与社会企业联系密切。

面对中国制造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必须从家具制造大国走向家具设计大国,中国家具设计教育要进行反思与展望,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与现代接轨的家具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中国家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支撑和共存发展是西方家具产业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现代家具设计教育是西方家具产业发展的助推力,一批又一批的家具设计人才毕业于高等设计院校,形成现代家具设计运动与创新,成为二战以后意大利、德国、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需要家具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国际化。中国家具设计教育有必要走出国门,多吸取国外家具大国的家具教育体系,重新构建中国的家具教育体系,对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彭亮著 2013年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快递代收点;电子商务;高校;统计分析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10年来,电子商务因其数字化、便利化的优势,在中国获得了快速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至2018年,中国网购交易金额从2679亿元增长至5737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84.6%;而仅2019年,网购交易金额就达到了66610亿元。与此同时,国内物流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巨量的网购增长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递代收点作为整个电子商务物流的最后一环和寄发物流的第一环,研究其使用情况和现存问题,对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校代收点作为电商和物流行业总体战略布局的主战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各大电商和物流平台创新试点和份额抢占的核心领域。基于此,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以问卷形式对高校快递代收点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高校学生对快递代收点的共性化需求、快递配送和寄发方式偏好,以及综合满意程度,以期对提高高校快递代收点服务质量和优化高校物流建设提出改进建议。

2调查设计

2.1问卷设计依据和内容。笔者借鉴以往学者研究快递代收点使用状况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经验,结合南京林业大学快递代收点分布零散、代收点分布较为零散和距离学生宿舍距离相对较远的特点,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构思和设计,为便于描述和分析。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6个部分:高校学生对快递代收点是否了解以及了解程度、配送和寄发方式偏好、收取快递距离和代收点服务质量取舍、对隔夜或超时未取得快递收取保管费的合理性判断、人工代收点和自助代收点的偏好、代收点现存问题和综合满意程度。2.2研究方式和样本总体描述。本次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为问卷调查方式,其中,问卷发放的方式为随机发放,发放地点为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餐厅食堂、体育场等学生出现频率较高的校内场所。具体而言,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441份,其中有效问卷417份,占总发放问卷数的78.68%,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满足调查分析要求。在有效回收的417份问卷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占比38.61%,女性占比61.39%,有效问卷的综合男女分配比例较为均匀;从所处学历构成来看,本科生共计223人,占比最多,达到了53.48%,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153人和25人,占比36.69%和5.95%,另外,教师和其他人员共16人,占比4.84%;从月均寄收快递的次数来看,0~1次有104人,占比24.94%;2~4次有197人,占比47.24%;5~8次有79人,占比18.94%;9次及以上有37人,占比8.87%。由上述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平均月度寄发快递次数集中在4次左右,平均每人每周就会有一次快递的寄收,因此,高校学生的快递使用频率和使用次数均较高,这也佐证了研究高校快递代收点的使用情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统计分析

在对有效回收的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出以下分析结果:3.1对快递代收点的了解程度和使用频次均很高。在41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所有样本被调查者均了解或使用过快递代收点的寄收服务,占样本总量的100%。随着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高校中,快递代收点已经完全取代以往快递员分时、分批次寄发的物流处理方式,成为高校中处理快递寄发的首选方式。产生这种物流配送和邮寄方式的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传统物流模式下快递员分时、分批次寄发效率较低,由于高校学生寄发快递时间无法与快递员短信或者电话约定的时间完全匹配,因此该种快递寄发模式下,经常存在快递漏寄和漏收现象,因而带来的较高的时间成本和较低的物流服务满意度;第二,传统物流模式下会产生非常大的仓储和运输成本,将快递包裹置放于代收点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成本。3.2收取和寄发中“上门服务”的偏好差别较大。调查样本中,关于快递代收点“上门服务”在收取和寄发场景下存在较大差异。在快递寄发方式的偏好选择上,选择“上门取货”的占样本总量的87.29%,只有12.71%的人选择去代收点寄发或者以其他方式自行寄发;而在收取方式的偏好选择上,只有23.50%的样本选择“送货上门”,却有56.83%的样本选择自行去代收点收取快递。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校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后或者其他空余时间自行收取快递,而很少有人选择需要付费的代收点“送货上门”服务或者跑腿服务;而由于多数代收点的“上门取货”服务不额外收取除运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因此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在寄发快递时选择让快递员上门取货。3.3寄收快递短距离优于代收点高服务质量。根据样本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有74.34%的人在需要寄收快递时更在意快递代收点的距离而非代收点的服务质量,并且有57.07%的人希望快递代收点可以建在宿舍附近以方便进行快递寄收。这同样可以用时间成本来解释:高校学生课业和科研压力一般都较为繁重,因此对于寄收快递而言,相比于快递代收点所能提供的更好的服务态度和更完善的服务质量,高校学生更在意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快递寄收以减少时间成本。3.4认为隔夜或超时未取的快递收取保管费不合理。对隔夜或超时未取的快递收取“保管费”也是最近几年快递物流业兴起的新趋势。根据样本调查数据,有81.29%的人认为该保管费的收取不合理。其中,认为收取隔夜保管费不合法的人最多,占比达到56.12%;其次,认为运费或商品增值费用中已包含或有保管费的人数次之,占比为23.98%。相反,也有18.71%的样本数据显示收取保管费是合理的,原因在于寄收快递需要附带时效性,快递代收点没有义务对应取快递进行免费保管。3.5相比于人工代收点,自助代收点更受欢迎。调查样本中,有75.06%的人认为自己更倾向于选择自助代收点进行快递的收取和寄发,因为相比于人工代收点,自助代收设备如蜂巢、日日顺、格格等智能收发快递柜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疫情期间,通过智能快递柜进行快递的收发也可以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阻断疫情传播,因此也更安全。但仍有24.96%的人认为智能快递柜虽然方便,但并非所有快递柜技术都已成熟,快递无法收取和寄发的情况也屡有发生,甚至可能会由于线路老化而带来安全隐患。总的来说,智能快递柜取代人工快递代收点已然成为趋势,智能快递柜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但现阶段智能自助代收点并未在高校普及。3.6快递代收点综合满意程度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把对快递代收点的综合满意度设置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如果选择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则需要填写不满意原因。在全部有效回收样本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样本仅占总样本量的37.17%,这说明现阶段高校快递代收点的综合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期望。在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样本中,被提及最多的理由是快递代收点在校内分布过于分散,寄收快递的距离过远,其次是经常会存在快递破损和被误领或冒领的情况。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文描述可以看出,虽然快递代收点的物流模式为高校学生寄收快递带来了便利,并且已经在高校得以普及,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和改进地方,基于样本调查结果,对高校快递代收点建设提出以下建议:4.1对快递代收点进行统一化、集中化管理。根据调查,当前对快递代收点进行统一化、集中化管理的高校并不多,由此导致一个快递代收点只能寄收一家或两家快递公司的包裹,当有多个包裹需要寄收时,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会很大。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对零散分布的快递代收点进行整合和集中化管理,提高快递寄收效率,降低成本。4.2快递代收点选址应尽可能靠近宿舍区。多数受调查的学生表示希望快递代收点可以设置在距离宿舍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可以在结束一天的课业或科研之后较为方便地进行快递寄收。因此高校应该对校内代收点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将新的代收点尽可能地靠近学生宿舍较为集中的区域。4.3完善监督管理,杜绝违法违规收费。针对快递代收点屡禁不止的违法违规收费的现象,高校应该联合当地物价局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法依规切实保障学生使用快递寄收服务时的合法权益。4.4增加对智能快递柜的投入和建设。由于高校学生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包容度也较高,因此,高校应该对快递代收点进行长远布局,增加引进智能自助快递柜的投入和建设,并且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学生使用快递代收服务的综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奕宁,吕柳.电子商务在上海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分析[J].物流科技,2020,43(12):60-62.

[2]胡非凡,李虎.基于即时配送的众包物流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11):40-44.

[3]武桐,季晓宇,李璐,等.高校大学生校园快递服务满意度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0):42-45.

[4]陆雪文,潘家坪.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0):123-125,98.

[5]李智宇,王钢,王立.高校校园快递包装逆向物流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9(25):234-235.

[6]张慧.论代收柜在商事关系中的法律属性[J].西部法学评论,2019(4):27-37.

[7]丁晓倩,王钢.快递包装智能回收系统运营模式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24):202-203.

[8]秦智聃,陈章跃.我国快递终端配送的困惑与未来[J].电子商务,2019(1):6-8,29.

[9]吴林峰.当前快递代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对策初探[C]//2018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ocialScienceandManage-mentInnovation(SSMI2018),2018.

[10]董共田.电商背景下的G校菜鸟驿站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1]李爽.校园快递服务系统统计分析及优化[D].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2]佚名.快递在代收点丢了谁负责[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4):54.

[13]朱明元.南京市快递代收点使用状况调查[J].商场现代化,2016(19):23-24.

[14]游博儒.现阶段高校快递配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为例[J].现代商业,2015(4):102-104.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对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发展建设途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林业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1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总务处,南京210037)

摘要:因房屋建筑、隧道、地铁等施工而产生的大量土方用于填埋林地而对树木产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对建筑土方填埋后的4 种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不同树种的响应差异,其中,杂交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L. tulipifera)最敏感,当填埋土壤的高度达数十厘米时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填埋高度达2 m 以上时,杂交马褂木的死亡率就会达到80%以上。但是,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和东方杉(Taxodium mucronatum× Cryptomeria fortunei)即使在3 m以上的填埋高度下,1 年后也没有出现死亡现象。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的表现介于中等状态。树木的胸径生长趋势与成活率相似。与未填埋土方的林地相比,填埋土方后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会明显下降。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池杉和东方杉对土壤填埋处理的抵抗力较强,其次是喜树,而杂交马褂木的抵抗力较弱。

关键词 :土壤填埋;成活率;生长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8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池杉形成膝根的生理机制及其功能研究”(31170566);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林特植物资源高效培育及开发利用技术”(2011DFA30490)。

第一作者简介:唐罗忠,男,1967 年出生,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与森林生态学研究。通信地址:210037 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Tel:025-85427325,E-mail:luozhongtang@njfu.edu.cn。

收稿日期:2014-08-11,修回日期:2014-11-06。

0 引言

树木具备发达的根系,地上部分的生长才会比较茂盛。这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树木根系生长发育较好,根系分布范围较广,有利于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树木的生长。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树木在根茎部填埋了较厚的土壤之后,树木生长会减慢,甚至会死亡;此外,不论是小苗还是大苗,在移栽的时候,如果栽植的深度过深,也会影响苗木的生长和成活[1-2],其原因可能是根系呼吸受到抑制、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水分和养分输导受到不利影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污泥、污水、建筑和隧道土方、生活和工业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剧增,寻找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和去处已经迫在眉睫。许多研究者[3-8]认为,使用城市污泥进行树木绿化和林地覆盖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垃圾处理途径,因为它不涉及到食物链污染,同时污泥具有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李贵宝等[9]在丘陵地区进行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可有效地促进树木的树高和直径生长,对林内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张天红等[10]在杨树、泡桐、油松等林地中进行污泥施用试验,结果也表明,林木树高和地径都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城市垃圾种类多、数量大,不同种类的城市垃圾以及不同的填埋深度对林木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东方杉(Taxodium mucronatum ×Cryptomeria fortunei)、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和杂交马褂木(Liriodendronchinense× L. tulipifera)4 种树木在被填埋不同深度的建筑土方后,表现出不同的成活状况和生长速率。为了明确树种的差异性及其可能原因,笔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今后的建筑土方填埋作业和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内。由于建筑施工需要,将挖掘的土方分别填埋在4种树林内。4 种树木的概况是:东方杉,6 m×6 m株行距,共39 株,平均树高16.1 m,平均胸径42.5 cm;池杉,3 m×3 m株行距,共193 株,平均树高16.7 m,平均胸径24.2cm;喜树,株行距4 m×4 m,共48 株,平均树高16.2 m,平均胸径23.5 cm;杂交马褂木,株行距4 m×4 m,共155 株,平均树高19.8 m,平均胸径34.6 cm。4 种树木均在30年生左右。

2011 年7 月在4 块树林中填埋土方,历时3 周左右,所填土方高低不平。土壤属于下蜀黄土,有机质含量低。第2 年(2012年)7 月,笔者发现有些树木出现了死亡现象,且与填土高度呈一定的相关性。2012 年8—10 月对不同填土高度的树木成活率和胸径生长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调查研究。

1.2 调查方法

2012 年8 月用Vertex III 型超声波测高仪标定各树木的填土高度,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填土高度的树木成活率进行调查记录;并选择不同填土高度的杂交马褂木和池杉林地,采用LI-8100 型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2012 年10 月,填埋的土方被移走后,根据树干上的土痕高度判断填土高度,采用树木生长锥钻取不同填土高度的成活树木胸高处的木芯,通过体视显微镜准确判断和测定当年的年轮宽度,作为胸径年生长量。

1.3 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3 和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种在不同填土高度下的成活率

由表1 可以看出,经过1 年的填土处理后,4 种树木的成活率差异较大,其中马褂木的成活率最低,特别是在填土高度达3 m以上时,马褂木的成活率为0;喜树在填土高度达2 m以上时,也出现了死亡现象;池杉和东方杉在各种填土高度下均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由此可见,池杉和东方杉的抗性较强,马褂木抗性较弱,喜树处于中等状态。

2.2 不同树种在不同填土高度下的胸径年生长量

表2 表明,4 种树种在不同的填土高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胸径生长量。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马褂木的胸径年生长量下降幅度最显著,其次是喜树,再次是东方杉,而池杉的下降幅度最小。

2.3 不同填土高度下的土壤呼吸速率

由表3 不难看出,未填土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其次是填土高度为1 m以下的林地;填土高度达1 m以上时,土壤的呼吸速率变化不大。在填土高度相同的情况下,马褂木与池杉林地之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别较小。

2.4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填埋高度的相互关系

图1 是马褂木和池杉林地土壤呼吸强度与土壤填埋高度的关系图。由此可见,2 种树木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填埋高度之间呈现出密切的对数方程关系,即土壤填埋高度在0~1 m范围内,土壤的呼吸速率会随着填埋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当土壤填埋高度达1 m以上时,土壤呼吸速率基本上维持在2 μmol/(m2· s)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城市污水来灌溉林地,或者利用城市污泥来覆盖林地,既可以解决污水和污泥的去处,又可以促进林木生长,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因为房屋建筑、隧道、地铁、道路等施工而产生的大量土方用于填埋林地而对树木产生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针对建筑施工土方填埋林地,对不同种类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了解了不同树种的响应差异,其中,杂交马褂木最敏感,当填埋土壤的高度达数十厘米时就会出现死亡现象(表1);填埋高度达2 m以上时,杂交马褂木的死亡率就会达到80%以上。但是,池杉和东方杉即使在3 m以上的填埋高度下,1 年后也没有出现死亡现象。喜树的表现介于中等状态。由林木的胸径生长量(表2)也可以看出,马褂木所受到的影响较大,池杉和东方杉所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喜树也处于中等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池杉和东方杉对土壤填埋处理的抵抗力较强,其次是喜树,而杂交马褂木的抵抗力较弱。

与未填埋土方的林地相比,填埋土方后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会明显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填埋土方的林木生长比较健康,林木根系呼吸所产生的CO2能够透过地表释放到空气中,因而采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所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就比较大;相反,林地被土壤填埋之后,林木根系呼吸可能受阻,同时产生的CO2也难以释放,因而导致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下降。

林木对土壤填埋处理的抵抗能力可能与其抗涝能力是一致的,因为水胁迫的根本原因是阻碍了林木根系的有氧呼吸,而土壤填埋也会导致根系呼吸不畅,特别是当土壤填埋深度较大时,根系就难以获得氧气,同时,呼吸所产生的CO2等气体也难以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导致根系呼吸不畅,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存活。大量的研究[11-17]已经证明,池杉和东方杉都是非常耐水的树种;喜树属于中等耐水树种[18-19];而杂交马褂木的耐水性是比较差的[20-21]。当然,本研究的时间较短,调查的树种也较少,今后有必要从面上调查和控制试验2 种途径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相关研究,以获得系统可靠的资料,为今后的林地土方填埋作业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开和.树木根茎不能填埋泥土过深[J].中国花卉盆景,2007(12):30.

[2] 杨艳平.不同栽植深度对刺槐成活率与生长量的影响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2):192-194.

[3] 马娜,陈玲,熊飞.我国城市污泥的处置与利用[J].生态环境,2003,12(1):92-95.

[4] 张树国,吴志超,张善发,等.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对策研究[J].环境工程,2004,22(1):75-78.

[5] 刘颂颂,吕浩荣,莫罗坚,等.城市生活污泥在林业上的应用综述[J].广东园林,2007,29(增刊):23-25.

[6] 师雄,李富平.城市污泥土地利用途径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11):17-20.

[7] 杨丽标,邹国元,张丽娟,等.城市污泥农用处置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420-424.

[8] 邹绍文,张树清,王玉军,等.中国城市污泥的性质和处置方式及土地利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98-201,282.

[9] 李贵宝,尹澄清,林永标,等.城市污泥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人工熟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159-162.

[10] 张天红,薛澄泽.西安市污水污泥林地施用效果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2):67-71.

[11] 唐罗忠,黄宝龙,生原喜久雄,等.高水位条件下池杉根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膝根的呼吸特性[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258-1267.

[12] Tang L, Huang B, Sun Y, et al. Growth and nutrient properties of pond cypress (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 wetland plantation in Lixiahe regio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apanese Forest Society.2003,85(2):127-134.

[13] Kozlowski T. Flooding and plant growth[M]. Orlando: Academic Press,1984:129-163.

[14] Kozlowski T. Responses of woody plants to flooding and salinity [J]. Tree Physiology Monograph,1997,1:1-29.

[15] 朱建华,韩玉洁,竺唯杰.落羽杉属新品种东方杉[J].林业科学,2010,46(6):182.

[16] 张建军,潘士华,沈烈英,等.东方杉的树种特征与生态价值[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3):56-59.

[17] 宋全辉,刘胜,周诚.东方杉在宁波沿海不同立地种植特征表现的调查[J].江西林业科技,2008(4):37-38,56.

[18] 蔡金峰,曹福亮,汪贵斌.淹水胁迫对喜树幼苗LDH及保护酶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1):65-68.

[19] 汪贵斌,蔡金峰,何.涝渍胁迫对喜树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9,33(1):134-140.